社會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了凡弘法學會譯整
01/10/2014 06:12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友悌。

正己化人。

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

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不彰人短,不衒己長。

遏惡揚善。

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

受寵若驚。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所謂善人。

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

茍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

以惡為能。

忍作殘害。

陰賊良善。

暗侮君親。

慢其先生。

叛其所事。

誑諸無識。

謗諸同學。

虛誣詐偽。

攻訐宗親。

剛強不仁。

狠戾自用。

是非不當。

向背乖宜。

虐下取功。

諂上希旨。

受恩不感。

念怨不休。

 

太上感應篇註講證案彙編白話節本卷二

 

友悌。

 

【解釋】

 

做人家哥哥的,必定要友愛弟弟;做人家弟弟的,必定要尊敬哥哥。

 

【分析】

 

兄弟如手足,在一生當中,就這幾個人了,也是人生最為難得的事了!自父母的眼裡看來,兄弟原來是一體的啊!假使兄弟之間,稍微有了不和的話,那麼父母的心,就會感到不安了;而父母若是看到兄弟相愛情同手足,內心不知道會有多麼的快樂啊!而且兄弟稱為手足,則彼此之間就痛癢相關,應該要互相的保護扶持,那裡有手足自己在互相干擾打鬥的道理呢?所以要時時的念著:兄弟同是一個父母生出來的,本來就是同為一體的啊!就像是骨頭和肉一樣,很難解的開啊!若是明白道理,兄弟之間,就算是遇到些誤會爭吵,自然就會不忍心的再爭吵下去;對於錢財,也就自然看得輕了。法昭禪師曾經作了一首偈子說道:「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

 

袁氏世範說:「父親愛兒子,哥哥愛弟弟,這是做父兄的本分,不必去責備兒子或弟弟一定要順著;那麼做兒子的,或是做弟弟的,本來就應該要愛自己的父親和哥哥;但也不必去責備父親或哥哥,對自己一定要慈愛,只要各自的盡了自己應該盡的本分,那麼彼此責難對方的這種毛病,自然就會沒有了。而且要嚴禁家人或佣人居間傳話,以免發生誤會;而妻子的話,多少帶有感情的成分;雖然中聽,也不要聽;那麼離間父子兄弟感情的話,自然也就沒有了;縱然有,也是行不通的啊!」

 

王陽明先生曾說:「古代的聖人大舜,他能夠感化大象來替他耕田,其中的秘訣,就是他不去看象的缺點」,所以骨肉之間,只應該講情,不應該講理;因為執著了理,便會傷到了情;而傷到了情,就是非理了啊!宋朝的程子,有人問他說:「我事奉哥哥,已經盡了我做弟弟的道理,但是卻得不到哥哥的歡心,那麼我該怎麼辦呢?」程子回答說:「你事奉哥哥,應當要心存孝敬,而且要至誠懇切才行,不可以心存委曲,向人訴苦。」那人又問:「那麼哥哥應該要如何的對待弟弟呢?」程子說:「做哥哥的,應該要對弟弟友愛,才是做哥哥的道理。」

 

故事一:

 

漢朝的時候,有位叫田真的人,家中共有兄弟三人,父母都已經過世了,兄弟三人就討論,將父母遺留下來的財產,平均分做三分,每人一分;連家中堂前種的那棵紫荊樹,也決定要把它分為三分;而且明天就要動手,把紫荊樹分割成三分;說也奇怪,就在田真兄弟決定之後,這棵紫荊樹突然就枯萎了。田真看到之後,感到非常的震驚,就跟兩位弟弟說:「樹木同株,聽到自己要被分割成三分,所以才憔悴枯萎了啊!難道我們人卻不如樹嗎?」田真說著說著,忍不住悲從中來,哭了起來;兄弟三人因此就決定不要分割紫荊樹了。說也奇怪,這棵樹一聽到田真兄弟說不分割它了,就又活了過來。兄弟三人因此而感悟,再也不分家了。從此兄弟財產共有,而且愉快的生活在一起;鄰居們都稱讚:「田真兄弟一家是孝門啊!」要知道兄弟屬於天倫之一,與父子夫婦並稱為三綱;所以古人將兄弟比喻作手足,而手足就有不相分離的意思!因為分離又會分散,分散就會孤單,而孤單就快要滅絕了啊!

 

故事二:

 

宋朝宰相司馬光的哥哥,名叫司馬康伯,已經八十歲了,司馬光事奉哥哥,把哥哥當成嚴父一樣的在事奉;又把哥哥當成嬰兒一樣的呵護著,每次吃飯的時候,吃了一會兒,司馬光就會問:「哥哥啊,你要吃飽哦;不然就會餓到了啊!」天氣稍微寒冷,就會摸著哥哥的背說:「哥哥,衣服穿的夠不夠啊!小心別著涼了啊!」

 

故事三:

 

周文燦天性非常的友愛,他的哥哥愛喝酒,而且依賴著周文燦過生活;有一次哥哥喝醉了酒,並且還毆打周文燦,鄰居聽到了,為他感到十分的不平,就罵周文燦的哥哥說:「你弟弟對你這樣好,你吃他的、喝他的、住他的;喝醉了酒,還要打他,你這個做哥哥的,到底還有沒有良心啊!」然而周文燦卻很生氣的對鄰居說:「我哥哥並沒有打我啊!你們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的感情呢?」

 

故事四:

 

宋朝的鄭德珪、鄭德璋兄弟兩人,天性都非常的友愛孝順,兩人一齊讀書,晚上也同睡在一塊兒。而德璋的個性剛正不阿,做人不夠圓融,得罪了仇家;仇家就設計陷害德璋,因而被官府判了死罪,馬上官兵就要來家裡拘捕德璋了。德珪知道弟弟是被人陷害的,感到十分的悲傷,就假裝對弟弟說:「他們本來是要陷害我的,跟你無關啊!我只要前往官府自首,那麼真相就會大白了;如果你去官府投案,那就死定了啊!」德珪說完了,就前往官府去自首,德璋就追趕著哥哥,兄弟兩人在路上相持不下,頓足抱頭大哭;都搶著要先去官府受死。德珪就默默的設計,阻止拖延弟弟前往官府受刑,自己就趁著黑夜先離去了。德璋第二天發現哥哥不見了,就再追哥哥,一直追到了廣陵;這時候,德珪已經死在監獄裡面了。德璋見到了哥哥的屍首,傷心痛哭得昏死過去,一共四次。德璋把哥哥的屍體火化之後,就背著哥哥的靈骨,返家安葬;並且守在哥哥的墓旁好幾年;每次德璋哭的很傷心的時候,烏鴉和許多鳥兒都飛到德璋的身旁,聽他哭泣,而且還不吃東西。德珪的孩子年紀很小,德璋撫養哥哥的孩子,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樣的認真。

 

故事五:

 

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北齊有位叫普明的人,兄弟之間,為了爭財產而常年累月的打官司,而且還各自的請了証人,來為自己証明;一狀告到了清河太守蘇瓊那裡。蘇太守就把普明兄弟倆召請過來,並且勸他們說:「天下難得到的就是兄弟啊!而容易得到的則是田地;假使得到了田地而失去了兄弟,你們的心會覺得怎樣呢?」蘇太守說著說著,就掉下了眼淚,在旁邊的証人看到了,也無不被太守的真誠感動得流下了眼淚;普明兄弟倆則互相叩頭認錯,彼此退步禮讓,再也不爭財產打官司了。

 

故事六:

 

于鐵樵先生說:「在淮陰地方有位做官的人,他有兩個兒子,從小兄弟倆就不合,兩人一年都見不到一次面。後來哥哥病危,就請人叫弟弟到病床前面,牽著他的手跟他說:『我十九歲就結婚了,年輕的時候,也沒有得到妻子的愛,到了三十八歲,父母親就過世了;所以我的晚年,也就沒有父母之愛了,這輩子相聚在一起最久的,只有我們兄弟二人;但是我們倆一生都不合,我今天才開始感到後悔和覺悟;然而我的一生,卻是快要走完了啊!』聽到了這位即將死去的哥哥,對他弟弟所講的話,聽到的人也應該會有所感動吧!」

 

故事七:

 

張士選是五代時候的人,從小父母就過世了;等到他長大了,長輩中,只剩下叔父一個人了。而叔父卻有七個兒子,有一天叔父就對張士選說:「你現在已經長大成人了,我應當將家產一分為二,你一分,我一分,你覺得這樣分公平嗎?」張士選說:「叔父,我不忍心您家的七個兒子,七個人才共分一分的財產,叔父您可以把家產分做八分啊!」叔父堅持不肯這樣分,張士選也堅持不肯那樣分。當年張士選十七歲,就被推薦進京城參加考試,同時被推薦參加考試的有廿幾位。那時有位精通相學的術士指著張士選說:「今年高中狀元的,就是這位少年啊!」同輩的人聽到了,都啼笑不已,並且還反駁相士的說法。相士說:「做文章這件事情,不是我所能夠了解的;但是這位少年,他的滿臉都充滿著積了大陰德的氣象,這一定是他做了大善事的緣故,所以我才敢斷定他今年必定高中狀元啊!」果然張士選考中了狀元。

 

【再析】

 

現在為了爭財產而不顧手足情深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啊!親生兄弟都是如此,何況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那就更嚴重了啊!若是堂兄弟間分財產,那麼親疏的關係就會愈分愈遠了啊!有誰能夠像張士選一樣呢?古人說:「薄待了兄弟,便是薄待了父母啊!薄待了堂兄弟,便是薄待了祖宗啊!」因為樹木的根本,若是有了虧損,那麼它的枝葉,必定會遭到損壞啊!這種追本溯源的道理,大家應該要三思啊!

 

【結語】

 

凡是恭敬順從或是欺騙違逆自己的兄弟,比起恭敬順從或是欺騙違逆其他的人,所得到禍福的果報,要強過十倍啊!若是恭敬孝順或違逆欺騙自己的父母,那麼所得到禍福的果報,就是百倍了啊!這種的道理大家都要牢記在心,自我警惕啊!

 

正己化人。

 

【解釋】

 

先要端正自己,還要去勸化別人,共同存著善心,共同去作善事。

 

【分析】

 

所謂「正人必先正己」,「己身正,不令而行」,而人若是能夠正己,則沒有不能夠正物的啊!因為一個人能夠端正自己的行為,大家都會尊敬他;而人若是知道恭敬的道理,這就是他的心中可以接受感化的地方啊!若在這個人心可以感化的地方,用至誠的心,微微的去感動,自然一撥便能夠轉動,一挑便能夠出現,沒有不接受順從的啊!若是以我的正,去突顯別人的不正,縱然是略微的責備,他也一定是不甘心接受教誨的;而且還會跟你強辯,爭個對錯曲直呢!這樣反而會摧毀了他的善心啊!這也是現在好善之人所患的通病啊!每每在勸化他人的時候,出手太重了;而且固執不知變通,不知道要用善巧方便,這實在是應該要痛切戒絕的毛病啊!所以正己必先要正心啊!因為心為一身的主宰,也是萬行的根本。心若是沒有妙悟,妄想情見自然就生出來;妄想情見既然生出來了,那麼所見的理,就不能夠透澈明白,是非也就錯亂顛倒了。所以治心,必須要求妙悟;悟了之後,則妄想情慮都融為真心了啊!這就是正心的方法。

 

故事一:

 

宋朝的司馬光,為人忠厚正直,天下聞名。他住在洛陽的時候,洛陽的風俗,都受到他的影響感化而為之一變,人們莫不崇尚名節,而羞於談論錢財利害;人人都有廉恥的觀念,知道有所警惕,不敢為非作歹了。就是後生小輩想要做一件事情,也必定會互相的提醒,彼此的警惕說:「千萬別做壞事啊!恐怕會被司馬光知道,那就糟了啊!」

 

故事二:

 

後漢有位叫陳實的正人君子,待人寬厚,處事公正;鄉里間,若是有人發生了爭執,都會請陳實出面裁判,究竟是誰對誰錯?陳實也都能夠準確的做出裁判;並且說出對錯的道理,令當事人心服口服,沒話可說。久而久之,鄉里間就流傳了一句諺語:「寧可被官府責罰打板子,千萬別被陳實點名說缺點啊!」有一天的夜晚,陳實家裡來了一位小偷,躲在屋子的大樑上面,被陳實發現了;陳實就起床拿著蠟燭,招呼家中的子弟,集合起來訓話。陳實說:「人不可以不自勉啊!不善之人,未必是他本來就惡啊!只是因為他經常的做惡事,養成習慣之後,就改不過來以至於此啊!就像我們家屋樑上面的那位君子啊!」這位小偷聽到了陳實的話,大吃一驚,就從屋樑上跳了下來,向陳實認錯請罪;陳實就和言悅色的勸導他,要他立志改過遷善,別再做見不得人的勾當了。並且還贈送他絹布兩疋,勉勵他務必要痛下決心改過。陳實的作風影響所及,居然感化了一個縣;從此以後,縣裡再也沒有盜竊的事情發生了。

 

故事三:

 

五代時,房景伯擔任清和太守,景伯的母親不但學問好,而且還十分的通情達理;貝邱地方有一位婦人,列舉了她兒子不孝的事實,一狀告到了太守府,景伯的母親就向景伯說:「老百姓尚未能夠明白道理,通曉禮義,不宜過分的責備他們啊!」於是景伯的母親,就將這位告自己兒子不孝的貝邱婦人,召到太守府裡面,和她一齊吃飯,並且叫她的兒子在旁邊站著,看太守景伯如何的侍奉母親吃飯。這樣過了十天,這位不孝的兒子就對母親說:「媽!我錯了,我一定會改過孝順您老人家的,我們回家吧!」景伯的母親就對景伯和貝邱婦人說:「這孩子表面上雖然已經露出了慚愧的樣子,但是他的內心,卻還沒有真正的感到慚愧啊!」因此就再留貝邱婦人母子在太守府中二十多天。這時候,貝邱婦人的兒子,忽然向母親下跪,叩頭懺悔,一直叩到流血;貝邱婦人因此而感動的淚流滿面,乞求太守准許他們母子回家。後來這位貝邱婦人的兒子,果然以孝順而聞名。

 

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解釋】

 

矜哀憐憫孤兒,要盡力的教養他,成就他終身的事業;撫恤寡婦,要盡力的保護她,成就她一生的貞節;尊敬老人,使他們得到尊養和安寧;愛護年幼的孩子,使他們得到撫育和保護。

 

【分析】

 

孤兒寡婦都是人生的不幸,若是成了孤兒寡婦,而且又貧窮,那就更慘了,恐怕連性命都難保啊!所以佈施恩惠,把孤兒寡婦列為最優先的對象。孤兒的父母,寡婦的先生,就是在冥冥之中,也都會感恩不盡啊!老年和幼年,為人生所必需經歷的,這時候若是貧窮疾病,那就更苦了,存活下去,恐怕都不容易啊!所以古代的聖王周文王,他的施政重點,不過就是「哀此煢獨」,孔夫子的志向也不過是說:「老安少懷。」這是什麼緣故呢?目的就是要使人的善心容易生出來啊!而要做的善事實在太多了,而且也很難做的圓滿;沒有財力的人,固然應當盡自己的心,量力而為;而有財力的人,就應當著著實實的做出矜憫撫恤的事情,親親切切的做成敬老懷幼的工夫,不可以說:「我只要有這分心就可以了」,這是不負責任的推拖之詞啊!

 

故事一:

 

周朝的時候,魯國有一位婦人,當齊國攻打魯國的時候,在兵荒馬亂之中,她就拋棄了懷中所抱的嬰兒,而抱起了另外手中牽著的孩子。齊國的軍隊看到了這位魯國婦人的行為,感到很奇怪;就問她說:「你把原先懷中所抱的孩子丟掉,那個丟掉的孩子是你什麼人啊?」婦人回答說:「他是我親生的孩子!」齊軍又問:「那麼你現在手中所抱的孩子,又是誰呢?」婦人說:「他是我哥哥的孩子。」齊軍又進一步的追問道:「你為何丟棄了自己親生的孩子,而卻抱起了你哥哥的孩子呢?」婦人回答說:「兒子對母親而言,是屬於私愛;但是姪子對於姑姑來說,則是屬於公義;我若是違背了公義而偏向了私愛,這樣就斷絕了哥哥所留下的孤兒,這是我所不願意做的啊!」齊國的軍隊聽了這位婦人的解釋,就說道:「魯國的郊外,居然還有婦人在持節行義,更何況是魯國的國君呢?」說罷就撤退了軍隊,返回齊國,不再攻打魯國了。魯國的國君聽到了這件事情,就賞賜了這位婦人許多的財物,並且稱她為魯義姑。

 

【再析】

 

魯國的一位婦人,能夠放棄了私愛而存活了哥哥的遺孤,而且因為她的一句話,就保住了魯國國家的安全,免除了一場戰爭。然而現在所謂的鬚眉男子,遇到國家危難的時候,反而違背道義,茍且偷生;看到魯義姑的行為,能不感到慚愧嗎?

 

故事二:

 

楊大年二十歲的時候,就考中了狀元,與周翰、朱昂是同事,周翰、朱昂兩人的年紀都已經很老了;而楊大年卻經常的輕視侮辱他們,周翰就想勸楊大年說:「你不要欺侮我們老了,總有一天你也會老啊!」朱昂則搖著頭跟周翰說:「別去說他了,別去說他了!免得又再被他侮辱啊!」楊大年果然在壯年的時候就死了。

 

【再析】

 

俗話說:「敬老得老」,須知老人的閱歷久而且多,能活到那麼大的年紀,可說是長壽了,何況長壽是五福中的第一福啊!這正是值得年輕人效法尊敬都來不及了,怎麼可以輕慢老人呢?但是世人卻因為老人眼花,老態龍鍾,行動不便;不是討厭,便是欺侮,誰肯小心的尊敬事奉老人呢?看了楊大年欺侮老人而早死的例子,希望不尊敬老人的年輕人,能夠幡然的改過懺悔,心存厚道;凡是遇到老人,要存平等心,不論他是富貴或是貧賤,都要平等的尊敬,那麼自己將來也能夠長壽啊!千萬不可欺侮老人,那會折損了自己的福報和壽命啊!

 

故事三:

 

王彬少年的時候,身體多病,而且還病得不輕。自己心想:「我的身體那麼差,一定活不久啊!」從此之後,凡是見到了老人,他都非常的恭敬,而且羨慕他們;經過王彬家門口的老人,身分雖然貧賤,王彬也必定起立向他致敬;王彬走路的時候,遇到老人,也一定會讓路給老人先走。後來王彬的病就漸漸的好了,氣力也愈來愈壯,竟然活到了九十三歲。

 

故事四:

 

隋朝的時候,有一位活到一百多歲的出家人,他深解法華經微妙深奧的義理,曾經告訴大眾說:「貧僧尊敬老人,就和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樣,事奉他們,就如同事奉菩薩一樣;凡是我能力所及可以做到的事情,我沒有不盡心盡力的去做。貧僧今生能夠通達佛法,而且活得那麼久,都是因為敬老的緣故啊!所以希望你們不可以輕慢侮辱老人,這樣會損福折壽的啊!要知道這個世間的名利,就像夢幻泡影一樣,彈指也就過去了;千萬要覺悟,不要被世間的名利給羈絆住了;應該要在自己的心性上下些功夫;否則就是空來人間走一回,白白的空過了這個寶貴的人生啊!對於諸佛所教導「願我壽命長,勤行一切善;願我福德盛,廣濟一切人」的訓示,統統都錯過了,實在是可惜!如果少年人只知道仗著自己聰明而恃才傲物,輕慢侮辱老人;卻不知道長壽是上天所賦與的福報,而老人則為聖王所尊敬的對象,年輕人縱然是多麼的有才幹,很難說能夠活到像他們一樣的老啊!」

 

故事五:

 

唐朝的元德秀,家裡非常的窮,哥哥早死,留下了一個沒有滿月的嬰兒,接著嫂嫂又因為哥哥的死而傷心過度,沒多久也死了。孩子因此而沒有奶可吃,恐怕要餓死。元德秀日夜的哀號,抱著哥哥的孩子,就用自己的乳讓孩子含著,沒想到就這樣過了十天,元德秀的乳,居然有了乳汁流出來;小孩吃了元德秀的奶,竟然也能夠存活長大;這件事雖然屬於偶然,但是由此可見,「懷幼」的確是深合天心,所以才會有如此的感應啊!孔子說:「少者懷之。」孟子也講:「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些都是聖賢的垂訓,做為人家長輩的人,應該要好好的體會啊!

 

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解釋】

 

雖然是細小的昆蟲,無情的草木,也不可以傷害啊!

 

【分析】

 

這裡講到連微細的小昆蟲,和花草樹木都不可以傷害,那麼其他較重而且大的生命,就更不必說了。現在人任意的傷害物命,實在是因為不知道一切會動的、有靈性的有情生命,都具有佛性啊!儒家也有「樹木正在成長的時候,不可以折斷」的訓示,怎麼可以說昆蟲只是微小的生物,草木沒有知覺,就任意的傷害它們啊!

 

圓覺經的序文裡面說道:「凡是有血氣的,必定會有知覺;凡是有知覺的,必定同是一體的啊!」楞嚴經也說:「如來經常說道,宇宙森羅萬象的形成,都是我們的心所變現出來的;一切世出世間的因果,乃至世界的微塵,都是因為這個真心所造成的結果;其中甚至是一根草、一片葉、一絲縷、一個結,追究他的根元,其實都是有體性的啊!」

 

又例如生公為石頭說法,石頭聽了都點頭啊!所以牆壁瓦礫,怎麼可以說他們沒有法性呢?又例如田真兄弟家堂前種的紫荊樹,聽到了田真兄弟三人分財產,也要把它分成三分,就馬上枯萎了;因此而感動田真三兄弟,決定不再分家分樹了,紫荊樹聽了之後,立刻就又活了起來,所以怎麼可以說草木是無知的呢?

 

太上在此垂誡的用意,就是要人們對待一切有情,和一切無情的生命,都要養成一片慈悲之心。

 

故事一:

 

從前佛陀在說法的時候,附近的池塘裡,有一隻蛤,非常歡喜的跳出了池子,在池塘旁邊一心的諦聽佛在說法。偶然之間,這隻蛤就被來聽佛法的人的拐杖刺死了;因為一心聽佛法的緣故,功德很大,所以這隻蛤死了以後,就升到忉利天,做了忉利天的天王(也就是玉皇大帝,西方人說的上帝)。並且從忉利天又來到佛陀說法的地方,聆聽佛陀演說佛法的微妙義理;因此而開悟,証得了須陀洹果,也就是聲聞初果。蛤是一個很微小的動物,但是後來卻証得了很高的果位。從這個案例看來,縱然是微細的昆蟲,也是不能夠傷害的啊!

 

故事二:

 

從前有一位出家人,修行並未証到果位,因此而虛受了淨德父子的供養;這位出家人死了之後,就在淨德家中的花園裡,變成一種名叫草菌的植物,每天提供淨德家中的蔬食之用。別人想要取來食用,卻是怎麼取都取不到。而草菌是一種非常微小的菌類植物,卻有這種特殊的因緣;從這個案例看來,縱然是無情的草木,也是不可以傷害的啊!

 

故事三:

 

杭州有位婦人,生性非常的凶悍,遇到螞蟻在廚房的灶邊行走,就拿火去燒螞蟻,這樣不知道燒死了多少的螞蟻。又常常用石灰把蚯蚓的洞穴填塞住。她剛生了一個兒子,還在餵奶,有一次她有事外出,回到家中,看到床上有一個大黑團;大吃一驚,仔細一看,原來是自己的兒子,已經被一大群螞蟻活活的給咬死了。婦人傷心欲絕,不久也就突然的暴斃了。

 

故事四:

 

太倉州有位叫吳怡的人,有天夜裡,他夢到兩位全身穿著綠色衣服的壯漢,在向他求救;吳怡夢醒之後就說:「一定是有東西快要被殺死了!」天亮之後,吳怡就出門查看;見到有幾個人手裡拿著斧頭和鋸子,正準備砍掉他們剛買下來的兩棵銀杏樹;吳怡這時候才恍然大悟,昨天夜裡的夢境;立即就拿出錢來,將這兩棵銀杏樹買下來,這兩棵銀杏樹才免於被砍掉的命運啊!

 

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

 

【解釋】

 

凶狠的人,常常作惡而招來災禍,應該要憐憫他、勸導他、感化他,使他能夠改惡向善,轉禍為福。善良的人,常常行善而招來福報,應該要為他歡喜讚歎,鼓勵他、成就他,使他更能積極的行善,後福無量啊!

 

【分析】

 

何龍圖先生說:「凡是剛剛開始作惡事的時候,也只是因為當時的一念之差而已,未必不能夠勸阻禁止啊!就是已經做了惡事之後,仍然會有一念的良知未泯,未必是不可以解救啊!世人每每拒絕做了惡事的人,就如同拒絕仇人一般,雖然他們想要洗心革面,從新做人,卻是因為不為人所接納,而很難有勇氣去改了!」

 

做善事的功德,人人都想能夠得到,但是人們都往往虛妄的分別計較;較有才智的人,只希望善事都是由自己做出來的,較卑微的人,也不希望善事全都是別人在做,甚至捏造了事實,破壞他人的善事;這樣只是徒然的壞了自己的心術而已;對別人來說,也沒有任何的損害。殊不知別人若是有了善念善事,我若是能夠激勵他、勸勉他、贊揚他,使他能夠做的更完美,更圓滿;那麼別人的善,也就是我的善了,這樣便是功德無量啊!

 

從凡入聖,萬善之門,是以發菩提心,最為殊勝第一了;菩提心就像種子一樣,因為它能夠生出一切善法的緣故。菩提心也像良田一樣,因為它能夠使眾生增長善法的緣故。菩提心也像清淨的水一樣,因為它能夠洗除眾生心中一切煩惱的緣故。菩提心也像熾盛的大火一樣,因為它能夠燒掉一切邪見的緣故。涅槃經裡面說:「佛陀說修一種的善心,就能夠破除百種的惡業,就如同很小的火,能夠燒掉一切的東西啊!知道萬種的善事,都是從我們一念的好樂而產生的,當全體善心現前的時候,也就是成就了我們的圓滿菩提常樂妙果。」

 

故事一:

 

于令儀晚上在家裡捉到了一個小偷,原來這個小偷就是鄰居的孩子,于令儀對他說:「你是因為貧窮所逼,才做小偷啊!我現在給你十千錢做為資本,幫助你謀生,以後千萬別再做壞事了啊!」這個小偷拿了錢正要離去,于令儀又叫他回來說:「你是個窮人,在深夜背著許多錢回家,恐怕會被巡邏的人盤問,乾脆你就留在我家,等天亮之後再回去吧!」這件事情,于令儀終其一生,都從未跟別人說過。後來他的子孫,都相繼的考中進士;別人都稱他是憐憫、勸導、感化惡人而得到的果報啊!

 

故事二:

 

後漢時,有位叫龐統的人,每每稱讚他人的善事善行,都是言過其實,別人感到很奇怪,就問他是什麼原因?龐統回答說:「當今這個時代善人少,惡人多,想要改善社會不良的風俗,增長自己的道業;若是不盡量的讚美他人的善事善行,那麼想要行善的人,就會更少了啊!稱揚讚歎十個人,其中若有五個發生錯誤;但是也有五個沒錯,這樣就可以使得有心向善的人,更加的自我勉勵,這也就可以了啊!」關夫子的訓示曾講到:「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行好事,願口常說好話。」龐統先生可以說是善於體會這個訓示,而且身體力行,實在是有益於世道人心啊!

 

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解釋】

 

遇到他人急切的需用,例如生病的時候,急需用醫藥,死喪則急需要殮葬,飢寒則急需要衣食等等;我們應該要慷慨的解囊,及時的幫助,以應急需;遇到他人發生災難,例如水災、火災、車禍、家破人亡等等,我們應該要隨著自己的力量,去救護、解除他人的危難,使其能夠轉危為安。

 

【分析】

 

遇到他人患難顛沛的時候,如果能夠善用一言,予以解救,這種的功德,上可以資薦祖先,下可以福蔭兒孫;要知道:推人一把和扶人一把,都是這雙手啊!陷害別人和讚嘆別人,也都是這張口啊!所以說寧可用扶人的手,千萬不要開害人的口啊!如果能夠照著做,那就不必問前程,前程自然一定好!

 

迪吉錄說:「凡是救人性命,自己所花費的也不多;只是豐衣足食的人,不知道飢餓受凍的痛苦;認為沒什麼,也就不加注意了。在飢民面有菜色的時候,不重視也不理會,等到飢民病重危險了,就認為這時去救,也是沒有希望了;於是就眼睜睜的看著他們死去。縱然是有心人路過看到,也只能為他感慨嘆息而已;而其他的路人,則是側目而視,事不關己,離得遠遠的啊!

 

要知道餓肚子容易生病,生了病就沒有力氣去乞討,這樣就會愈餓愈深愈嚴重了;所以救飢民要愈早救愈好,最初也不過用三、四升的米糧,就能使他們恢復體力和生機了。在富人來講,一個晚上的住宿費用,就足夠救十條人命啊!如果集合眾人的力量,做起來就更容易了。例如可以設置一個空的屋子,堆放些稻草或保暖的衣服,容留這些貧病交迫的飢民,使他們免的在室外忍受著餐風露宿的痛苦,這樣他們調養身體,恢復健康,也比較容易。尤其在寒冷的天候,更是急切的需要啊!這種的救護措施,可以避免許多飢民生病或死亡。因為當人生病時,沒有人注意理會,則會增加一個病;若是仍然在屋外飽受雨淋,則會增加第二種的病;再加上擔心受怕憂愁,則又增加了第三種的病;再加以餓肚子沒東西吃,衣服骯髒,輾轉的流離拖延,這樣子豈能夠有再活的希望呢?因此我們應該設身處地,替他們想想;大家都是人,我們若是像他們一樣遭到災難,也就像他們現在這個樣子啊!今天有幸衣食無缺,又想要增加自己的生活享受,希望替子孫多積些財產,讓子孫享用;而面對眼前這急需救人的善事,卻是一文不捨;不知道水火盜賊,疾病災禍,這些都能夠使我的家財蕩盡的啊!要知道我們現在所享有的福報,也是靠過去生中行善布施所造成的,絕不是靠小氣吝嗇拼命節省所累積的啊!一旦無常到來,眼睛一閉、兩腿一伸,什麼也帶不走;所留下的財物,徒然成了子孫吃喝嫖賭的資財而已!不如積些德,餘蔭子孫,這才是真正明理的人啊!視錢如命,一毛不拔的人,實在是沒有頭腦缺乏智慧啊!」

 

故事一:

 

宋朝的王曾,在他赴京趕考的途中,聽到母女二人在路旁哭泣,而且哭聲甚為悲切,王曾就詢問附近的鄰居,鄰人說:「這對母女家裡窮,積欠公家的錢,官府又催逼得緊;只好準備把女兒賣掉來還債,所以才哭啊!」王曾於是就去拜訪她家,知道確實如此。王曾就對這位母親說:「你可以把女兒賣給我,我因為做官,必須要經常的往來路過此地,這樣你們母女也可以時常的見面。」於是就給了她所積欠官府的錢;約定三天之後,就要將她的女兒帶走。結果三天之後,王曾並沒有去她家帶走女兒。這位母親感到很奇怪,就到王曾所住的地方拜訪;這時候王曾已經離去,並且還留下了一封信,叫這位母親為女兒選擇一位忠實可靠的人家嫁掉。後來王曾到京城赴考,連續三次都高中了榜首,做到很高的官位,並且還被皇帝封為沂國公。

 

故事二:

 

新建這個地方,以前曾經鬧過大飢荒。有位人家窮到了極點,家中只剩下一升多的米了。於是就煮飯,並且在飯裡下毒,希望夫妻共同飽吃一頓以後再死。正要吃的時候,剛巧里長來了,要向他催繳積欠公家的費用;看到他煮好的飯,就想要去吃;這位窮人急忙的阻止里長說:「這個飯不是你所應該吃的啊!」於是就哭著說出原因來。里長聽了覺得很難過,就對他說:「你家怎麼會窮到這個地步呢?我家雖然也缺糧,但是也還有五斗米啊!這樣好了,你就跟隨我回家拿些米,這樣至少也可以再多吃些日子!」當這位窮人背著米回家之後,發現米袋裡面有五十兩的黃金,窮人心想:這一定是公家的錢,就急忙的拿回去還給里長,里長說:「這不是官府的錢,一定是老天賞賜給我們的啊!」於是就平分了這些金子,兩家人也都能夠安然的度過了荒年。

 

故事三:

 

段廿八這個人,屯積的米糧有數十個倉庫之多;遇到了荒年,卻想趁機大撈一筆橫財,就把米抬高價錢出售。官府派人到段廿八的家裡借米賑災,段廿八答應了。但是第二天的早晨,看見大批的飢民,都在他家外面排隊等候領米,段廿八這時候卻後悔,不肯發米給飢民;飢民於是就喧嘩鼓噪起來。段廿八就命令家人,把門全都關起來,拒絕外人進入。就在這個時候,忽然之間變天了,大風大雨雷電交加;說也奇怪,段家穀倉裡面的米,不知道怎麼搞的,全都一堆堆的堆在街道上,飢民們看見了,個個爭先恐後,不到一會兒的功夫,就把米給取光了;而段廿八則被雷給打死了。

 

【附註】

 

遇到了荒年,住在山區附近的人,可以採集松柏來療飢,博物志說:「荒年的時候,沒有東西吃,可以將松柏搗碎,搗出來的松柏汁,用開水一起服下,喝到只要不餓就可以了。若是用煮稀飯的清湯來服用松柏汁,則是更好。每次用松汁五合,柏汁三合研服;或是專門用松葉,也是可以的;但是必須要禁食一切的食物,這樣自然能夠有療飢治病的功效。」

 

故事四:

 

高郵地方有位叫張百戶的人,有一次他坐在船上,看見遠處有一個人,爬在已經翻了船的船背上,載浮載沈,十分的危險,正在高喊著救命;張百戶大喊,請漁船前往搭救,結果漁船都沒有回應。張百戶立即拿出了十兩銀子給船夫,船夫才肯前往搭救。結果救起之後,這個快淹死的人,原來就是張百戶的兒子啊!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解釋】

 

看見別人運氣好得意時,就如同自己得意一樣,而且還要盡力的去扶持;看見他人運氣不好失意時,就如同自己失意一般,應該要多方的救護。

 

【分析】

 

現在的人,見到了別人的得失,不能夠看做像是自己的得失一般;原因也只是一片為著自己的私心而已。希望得到,害怕失去,於是便動了惟恐別人得到,寧可使人失掉的念頭。起初還只是為了利己而已,後來漸漸的就到了妨害他人的地步。然而妒忌他人成功,樂見別人失敗,事實上與人事上的成敗毫不相關,這樣只是徒然的自己壞了自己的心術,而且種下了惡因,最後還是自己害了自己而已。不知道聖賢的功夫,原是為了要消除我見;達人的見識,也必須要打破俗情;若是悟出了別人和自己原來是一體的,得與失全都是有天命的;則見到了他人之得,不但不會妒忌,反而還會百般的予以扶持協助;見到了別人之失,不但不會歡喜,而且還會多方的予以救護,這就是自己真實的受用處啊!

 

故事:

 

薛瑗做燕國宰相的時候,不能夠以平等心來待人處事,而且還妒忌他人有所得,喜歡別人有所失,不肯為燕國推薦賢能之士;並且還嫉妒妨礙他們,使他們不能為燕王所用。結果薛瑗的一個兒子死在監獄裡面,其餘的兒子也全都變成了殘廢。公明子皋就將中誡經傳授給薛瑗,看經聞法之後,薛瑗非常後悔以往自己的所作所為,發誓受持力行中誡經的教誨,最後僅保住了一個孩子。

 

【嘉言】

 

明朝的蓮池大師曾說:「人對於這個世間財色名利境界的誘惑,每個人對於抵擋這種誘惑的定力多不一樣,現在我就用比喻來加以說明。譬如這裡有堆火,火的旁邊放著五種不同的東西。第一種東西像是乾草一樣,才碰到了火,就燒起來了。第二種東西像木頭一樣,只要用風吹它一下,也就著火燒起來了。第三種像鐵一樣,燒不動,但是燒久了,也就熔化了。第四種像水一樣,不但不能燒,反而能夠把火給滅掉;但是如果把水放進鍋子裡煮,還是會被火給燒開了啊!第五種東西就像虛空一樣,要知道虛空中無物可燒,任火怎麼的燒,它還是像虛空一樣如如不動啊!而且火燒著燒著,燒久了也就自己熄滅了啊!」所以要使心平等的人,應該要作如是的觀察啊!

 

不彰人短,不衒己長。

 

【解釋】

 

不要彰揚別人的短處,應該要為他極力的隱瞞;不要衒耀自己的長處,更要韜光養晦,涵養自己的德性。

 

【分析】

 

聽到看到別人的短處,就像我們聽到了父母的名稱,耳朵雖然可以聽聞,嘴巴卻是不可以說出來啊!然而嘴巴固然不可以說出來,而耳朵也可以不去聽聞,那麼不就更好了嗎!要知道那一個人沒有缺點呢?如果把別人的缺點彰揚出來,則不免就會傳播出去,減損了他人的聲望,而又墮落了他人的操持,這種的罪過,究竟是誰該負責呢?如果不是肆無忌憚的小人,是絕對不做這種事情的啊!

 

自己的優點長處,就應該像有智慧的商人一樣,把他的錢財都深藏不露;如果將錢財露出來,就會有危險啊!人生在世,每個人都必定會有他的長處和優點;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懂得韜光養晦,涵養德性,這樣日新又新,然後才可以成就自己的德行。老子說:「有盛德的人,他們的容貌看起來,往往就像笨笨的樣子。」子思在中庸也講:「君子的為人之道,外表不顯露,而美在其中,久而久之,就自然一天天的彰顯起來。」這些聖人的訓誨,是如此的清楚明白,因此我們都應當要仔細的好好的反省啊!

 

故事一:

 

春秋時代的楚莊王,有一天晚上邀宴群臣,宴會進行到一半,蠟燭突然熄滅了;有位臣子喝醉了,就趁著黑暗,拉了一下莊王愛妾的衣服,趁機吃豆腐;莊王的愛妾,立即就把這位臣子的帽帶拉斷做為証據;並且向楚莊王報告,莊王聽了之後就說:「我賜宴群臣的目的,就是希望臣子們都能夠喝的盡興;現在有人喝醉了,犯了過失,如果要我突顯愛妾的節操,而彰顯了臣子的過失,這種的事情,我是絕對不會去做的啊!」於是莊王就命令左右的侍者,不准點火;並且傳話:「與寡人飲宴,若是不把自己的帽帶拉斷,就表示你今天晚上沒有盡興啊!」群臣聽了楚莊王的話以後,全都把帽帶給拉斷了,也就盡歡而散了。後來楚莊王與晉國軍隊作戰的時候,被晉軍團團的圍困住,戰況激烈,十分的危急;這時候,莊王看見一個勇士毫不怕死,拼命的向前和晉軍作戰,因此而解除了莊王被困的危機;楚莊王一問之下,才知道這位勇士,就是那天夜裡喝醉之後,被自己的愛妾拉斷帽帶的那位臣子蔣雄啊!

 

【嘉言】

 

張拱辰先生說:「毋輕棄人之善,毋輕信人之言;毋輕快人之意,毋輕談人之短。」這些都是忠厚自持的方法,而彰顯別人的短處,尤其是刻薄奸險的根本。

 

故事二:

 

宋朝的歐陽修,文章寫得非常好,是歷史上有名的大文學家,可是他對待客人,總是多談朝廷施政的事情,而不談及文章。而蔡襄則精通政事,但是蔡襄對待客人,也是多談文章,而不談及政事。這兩位先生都是非常的善於韜光養晦,不會在別人的面前,衒耀自己的長處,所以在歷史上都能夠享有盛名,而且官也做到了極其顯貴的地位。

 

故事三:

 

唐朝永淳年間,盧照鄰、駱賓王、王勃、楊炯,這四位名士,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唐初四傑,這四個人都是以文章而享有盛名。當時的人們都認為他們四個人的才華蓋世,而且年紀又輕,將來從政做官,一定可以做到非常顯貴的地位。可是裴行儉見到了他們四個人卻說:「讀書人以後能不能夠發達久遠,鴻圖大展;應該是先要看他有沒有寬宏的器識,其次才是他的文章啊!王勃他們四個人,文章雖然好,但是多顯得浮躁淺薄,喜歡炫耀自己的才華,這不是享有爵祿福報的根器啊!楊炯這個人還稍微顯得沈靜收斂一些,他能夠善終,就算是十分的幸運了啊!」後來這四個人的命運,果然如裴行儉所說的一樣。盧照鄰、王勃、駱賓王三個人都是早死,只有楊炯活的比較久些。

 

【結語】

 

所以從這些事實可以看出,才能不如學術,氣節不如德量,文章不如行誼。從前的人,早就把這種道理說的很清楚了,所以衒耀自己的長處,是君子所不為的啊!尤其是現代人,常常把「值得驕傲」這句話掛在嘴邊,大家聽了也習以為常,並且不認為是錯的;要知道滿招損謙受益,惟有謙虛的人,才能夠真正的享有福報啊!

 

遏惡揚善。

 

【解釋】

 

我們應該遏阻人去做惡,以免得他漸漸的橫行,那麼別人就會受到他的毒害;另外應該要讚揚人的善行,使他更能夠為善不倦,那麼別人也都會受到他的導引。

 

【分析】

 

凡是人之為惡,原來並不是他的天性所造成的啊!但若是一個人習慣做惡,污染太深的話,則很難再救他了。或是明知而故犯,或是不知而誤為;弄到最後,卻造下了彌天的罪業;分析他的開始,也只不過是當初的一念之差啊!然而每個人都有良知,當他最初開始犯錯,惡念剛剛才生出來的時候,就應該要苦口婆心的勸導他、提醒他,甚至竭盡所能的去阻止他;那一個人沒有良心呢?經過這樣的勸導提醒,他能不改惡向善嗎?即使是不幸,已經造下大惡的人,我若是能夠至誠的感化他、遏止他、阻止他,那麼他的善心未必不會不生出來,而毅然決然的洗心革面,懺悔洗刷他以前所犯下的惡業啊!而且人非聖賢,怎麼可能做得每件事情都是善的呢?如果他只要有一言一行可取的話,就應該要立刻的讚揚他、稱許他;這樣可以使得已經為善的人,堅定他的信心,更加的努力行善;還沒有為善的人,聽到之後,也生起了羨慕效法的決心和行動,這樣豈不是順天之命嗎?

 

道家說:「遏惡揚善。」佛家說:「止惡行善。」儒家說:「隱惡揚善。」三教所說的道理,好像是出自於同一張口;由此可知,聖人的心體,是虛靈洞澈的,縱然是一絲毫的欲望,也是不留的啊!就像明鏡照東西一樣,隨時的照,就隨時的映現出來;能夠隨時的映現出來,也就能夠隨時的化現而去啊!所以聖人見到了惡,便能夠自然的把惡給消融了;見到了善,便能夠將善發揚光大;所以聖人遏阻惡事發揚善行,無非就是要恢復完成眾生本來具足的性體而已!

 

故事:

 

像了凡四訓裡頭講到,大舜在他還沒有做君主之前,在雷澤湖邊看見年輕力壯的漁夫,都揀湖水深處去抓魚;而那些年老體弱的漁夫,都在水流很急而且水較淺的地方抓。那些年輕力壯的漁夫,把好的地方都佔去了。舜看見這種情形,心裡面悲傷哀憐他們。就想了一個方法,他自己也去參加捉魚,看見那些喜歡搶奪的人,就把他們的過失,掩蓋起來,而且也不對外講;看見那些較謙讓的漁夫,便到處稱讚他們,拿他們作榜樣,並且學習他們謙讓的模樣。像這樣,舜抓了一年的魚,大家都把水深魚多的地方讓出來了。舜的故事,不過是用來勸化人,不可誤解是勸人抓魚。要知道捉魚是犯殺生的罪孽,千萬不可以做。那麼像舜那樣明白聰明的人,豈有不能說幾句中肯的話來教化眾人,而一定要自己親自參與呢?要曉得舜不用話來教化眾人,而是拿自己做榜樣,使人見了覺得慚愧而改變自己自私的心理,這真是一個用心良深的人所費的苦心啊!

 

【嘉言】

 

「遏己之惡,然後可以遏人之惡;揚人之善,然後可以勸人之善。」意思是說:先能夠遏止了自己的惡,然後才可以遏止別人的惡;先要能夠讚揚他人的善,然後才可以勸導他人行善啊!

 

推多取少。

 

【解釋】

 

無論是兄弟分財產,或是朋友通錢財,都應該要推讓,把多的部份,分給兄弟或朋友,自己則拿取那少的部份,讓給別人便宜,自己甘願吃虧。

 

【分析】

 

兄弟之間,是骨肉天倫的關係,而財錢則是身外之物,更是應該要推讓啊!佛在遺教經說:「欲望多的人,因為他多貪求利益,所以他的痛苦和煩惱,也比旁人要來得多;欲望少的人,甚至他無所求,也沒有什麼貪欲,所以也就沒有這麼多的痛苦和煩惱了。一個人若是想要脫離各種的痛苦煩惱,應當要懂得知足;而知足的方法,也就是富貴安樂最安穩的所在啊!知足的人,雖然是臥在地上,也是非常的安心快樂;不知足的人,雖然是處在天堂裡,也是不稱心不快樂啊!」由此可知,人若是能夠在錢財上做到了推多取少,自然心地就平了;任何外在的境界,都不能夠擾亂他的心,所以他永遠知足常樂啊!

 

于鐵樵先生說:「錢財是天地的元氣。人生在這個世界上,沒有錢財,則不能夠生存下去,而且天下沒有不愛錢財的人,也沒有不用錢的日子啊!所以錢財為人生必然不可缺少的東西;但是每個人錢財的數目都是一定的,想要多一些,也是不可能的啊!然而每個人用錢的習性多不相同,而且各有所偏;例如揮霍的人,一擲就千金;吝嗇的人,一毛也不拔;廉潔的人,人在深夜送錢給他,他也會拒絕不接受;貪心霸道的人,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也敢公然的去搶去偷啊!要知道吝嗇的人,他的見識淺陋,一分一文錢都當作是寶貝;就像蜜蜂保護牠釀的蜜一樣,小孩保護他懷裡藏的餅一樣,一點也不肯分給別人。然而這尚且還是自己保有他分內所有的,只是令人討厭而已,而上天並不會因此而對他的鄙吝發怒;但是貪橫的人,則是想要得到他分內所沒有的錢財,並且還貪得無厭;就像是魚吞船、蛇吞象一樣的貪心啊!兄弟爭鬥,朋友爭仇,強盜殺人,貪官枉法,姦臣賣國,也全都是貪這個念頭所造成的啊!所以太上在本篇中一再的申述警戒貪財的禍患;然而教戒人不要妄取錢財,是對的;若是教人完全的不取錢財,那就必定不可以了;所以太上在此說出了「多少」兩個字,使人能夠隨分的斟酌,做為取財正確的方法。而數目的多少本來也沒有一定的準則;貧窮的人,一兩金子對他來說,並不少啊!有錢的人,一萬兩金子對他而言,也不多啊!廉潔的人,應當得到百錢而卻只得到十錢,他也不會覺得少;貪心的人,應該得到百錢而得到千錢,他也不會覺得多;惟有平心公道的人,度量自己應該得到的數目,而在取的時候,也不會超過他應得的分量,這就是取少的方法。然而人心總是患少希望多,這也是人之常情;但能夠隨緣,不要去競爭,自己自然就不會造惡了;若是一定要看到多的反而推卻,這樣豈不是違背了常情嗎?唉!要知道,錢財的到來,有很多不同的因緣;眼前可以取得的錢財,未必不是我命中所應有的;然而冥冥之中,我所有的定數,畢竟我沒有能力知道,也沒有辦法查考;萬一我拿到的不是我命中所有的錢財,那就像是拿了有毒的酒和腐敗的肉來吃一樣,能吃得安飽嗎?所以還不如把它們推卻掉來得穩當啊!如果推掉了不是我命中所有的錢財,固然可以免除了自己的過失;就是誤推了自己命中所有的錢財,那麼這些被誤推掉的錢財,必定會從其他的地方再回來啊!面對錢財,千萬要忍得過,不要見錢眼開就隨便啊!這在富貴的人做來,則是比較容易,而在貧窮的人做來,就顯得困難得多了。如果知道困難,而仍然努力認真的做到,使得鬼神鑒察到我這一點不敢茍且隨便的心,則雖然生活十分的貧窮困苦,但也不至於會有活不下去的情形發生。這些道理要能夠信得真,守的定,那麼取少之道,也就是致富之道了啊!」

 

故事一:

 

宋朝的時候,有一位叫徐積的人,和他的二叔分財產,他先請二叔取完了所想要的東西自己再取;結果二叔取完之後,只剩下了一箱的書,和兩間破舊的屋子,徐積就怡然的接受,心中也沒有一點埋怨和後悔的念頭啊!

 

故事二:

 

從前慈溪地方,有兩位讀書人是好朋友。後來讀書人甲,得到了一個教書的地方,每年的酬勞為黃金九兩;乙也得到一個教書的地方,每年的酬勞為黃金六兩。甲就很高興的說:「我們兩人明年在生活上都沒有後顧之憂了啊!」乙說:「兄台只有大嫂在家,九兩黃金在生活上是綽綽有餘;而我則是上有父母需要供養,所以六兩的黃金,實在是不夠用啊!」甲聽了之後就說:「既然老弟有困難,我就把我教書的地方讓給你,我去教你教的地方吧!」甲到達教館之後,在床舖的下面撿到了一本已經殘破的書,上面抄有外科方面用的幾個藥方,學生說是以前的老師所遺留下來的。甲在冬天放假回家休息時,見到幾位穿著頗為講究的僕人,倉皇的向他叩問:「這裡有沒有外科醫生啊!」並且說:「我們主人從福建前往山東去擔任布政的官職,在途中忽然罹患了背瘡,痛苦的要命,幾乎就快要死了,這種情形已經拖了快三天啊!」甲就想到了那個藥方,正合了這個病症;因此就隨著僕人前往病人住的地方,照著藥方子用艾草熏炙,果然布政大人的背瘡就被治好了。布政大人非常的高興,拿出一百兩黃金來酬謝他。讀書人甲就和布政大人談到了他讓給好友館職,因此而得到了這個藥方的事情,布政大人對他更是大大的讚歎褒獎;剛巧慈溪的縣令,是布政大人的姪子,就為讀書人甲大力的保薦,甲因此而被拔擢進入了縣學做生員。

 

【再析】

 

唉!親兄弟尚且都會爭錢財,更何況是朋友呢?甲因為能夠念到朋友供養不起父母,而推多取少,讓朋友多取;要知道一、二兩的黃金雖然少,但是這個道義,卻是遠遠高出了千乘車馬的價值啊!所以讀書人甲終於能夠名利雙收,都是從這一念能讓之中得來的啊!

 

受辱不怨。

 

【解釋】

 

雖然受到了別人的侮辱,也只是責備自己的德行薄、功德淺,不能夠感動他人;因此更應該要積德累功,決不會去怨恨別人。

 

【分析】

 

要知道受到別人的侮辱,惟有當下自問反省,是不是自己錯了呢?如果是的話,那麼別人的侮辱是理所當然的,我應該要接受啊!如果是錯在別人,那麼這個侮辱就不應該了;縱然是侮辱到自己,也仍然等於是沒有侮辱啊!不但是不應當怨恨,也實在是無可怨恨啊!自古以來,凡是具有大智大勇的人,必定能夠忍耐小恥小忿,這樣才能夠做大事成大功;這豈是心胸狹窄、見識淺薄的人,所能夠了解的道理啊!

 

明朝顏茂猷先生,是浙江省平湖縣人,曾經教戒他的子弟說:「凡是沒有經歷過從事忍耐功夫磨練的人,絕對不會知道,忍這個字有多麼的困難啊!若不是心中善惡的兩個念頭在交戰,也絕對不會體會到,忍這個字是多麼的奧妙啊!一個人若不能夠忍辱耐苦,縱然他有善心;但是被人一激,也就沒有了,被人一折,也就墮下來了;所以孟子說:『上天將要降大任給一個人來承擔,必定先要鍛練他的心志,使他學習磨練動心忍性的功夫』,這正是要人人都能夠參透這一關啊!大約來講:布施救濟別人,不妨就要受到一些他人的瞋恨;為別人打算,則不必避開別人的怨恨責難;任事的人,必須要能夠任怨,從事勸導教化的工作,也不要避開別人的譏諷批評。有心寬厚待人,或是會遭到他人的譏笑侮辱;這些種種的橫逆,也都會跟隨著善心善行而來;若是不能夠明白個中的道理,那就不是一個真正能夠行善的人啊!」

 

故事一:

 

宋朝的名臣富弼,訓誨他的子弟說:「忍這個字,實在是微妙極了啊!一個人若是能夠清廉節儉之外,更加上這個忍字修持的功夫,那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啊!」富弼在少年的時候,有人在罵他,旁邊的人就跟富弼說:「喂!有人在罵你啊!」富弼回答說:「他恐怕是在罵別人吧!」旁人又說:「他是指名道姓的在罵你啊!」富弼則說:「天下之大,難道沒有同名同姓的人嗎?他不是在罵我啊!」罵富弼的人聽到之後,感到十分的慚愧。

 

【再析】

 

顏光衷先生說:「忍這個字最難了啊!一個人能夠忍,那麼這個人的道德心量一定很大;但是到了他不能夠再忍的時候,已經是他心中的驕慢習氣滿溢出來了啊!」從前有首詩說到:「少年胯下安無忤,老父圯邊愕不平;人生若非觀歲暮,淮陰何必減文成。」這首詩說得實在是好極了。漢朝的大將韓信,在他少年的時候,能夠忍受胯下之辱,而成就了他後來驚天動地的大事業,被漢高祖封為齊王;但是韓信在功成名就之後,就顯得躊躇滿志,不能夠再忍了,結果因為羞辱了絳侯(周勃)、樊噲而被殺;這就像是飲酒一樣,飲到了滿量,自然就不夠能再增加了啊!

 

故事二:

 

從前江陰地方,有位姓夏的富翁,有一天他正在與客人下棋的時候,忽然有一個人大吼大叫狂奔而來,對他說:「姓夏的,我只不過是欠你家利息二兩的銀子,你為什麼命令你的家人每天都來逼我還錢!」夏先生還沒來得及回答,這個人又破口大罵;並且還把桌子推翻,棋子落得滿地。夏先生就笑著說道:「你來我家告訴我這件事情的目的,不就是要想免除這二兩銀子的利息嗎?」於是就拿起筆來,寫了免除二兩銀子利息的字據,這個人拿了字據,就急忙的道謝離去。夏先生的客人親眼目睹了這一幕,非常佩服的讚歎道:「夏先生,您真是一位盛德君子啊!」夏先生說:「忍為眾妙之門!大凡處世待人接物,如果有人以橫逆加在我身上,就像是走到了荊棘中;這個時候,也只能夠慢慢的走,緩緩地把擋在身前的荊棘解開而已,那些荊棘又怎麼能夠使我發怒呢?又像是虛舟在撞我,飄瓦在打我;我若是能夠不動心,那麼這個怨氣便可以解開了啊!況且這個人的面貌凶狠,言語激烈,他必定是有備而來的呀!我恐怕激怒了他,會產生意外的變化,所以乾脆就寬免了他的利息錢。」到了這天的晚上,傳來了消息說,這個人死在自己家中的廁所裡面。細問原因才知道,這個人因為被逼債逼得沒有辦法走頭無路,所以才事先服了毒,來到夏先生的家中,想要企圖詐騙;因為感謝夏先生的寬厚,免除了他的利息,也就不忍心詐騙害夏先生,所以才急急忙忙的趕回家中,在廁所裡找糞青來解毒;然而為時已晚,這時候毒藥的藥性已經暴發出來,而來不及解毒了啊!夏先生聽了之後,就對天拜謝,人人因此都對夏先生感到尊敬和佩服。

 

【再析】

 

夏先生若不是平日修養有素,消除了心中的火氣,在那個節骨眼的關鍵時刻,怎麼能夠穩得住忍得住啊!所以忍辱固然是修身的重點;然而守住富貴的要訣,也是要懂得學會吃虧啊!

 

故事三:

 

涅槃經上說:從前有一個人,讚歎佛的相貌為大福德相;有人就問他:「何以見得呢?」他說:「佛陀正值壯年,他的心地功夫就已經到達爐火純青的地步,心中沒有絲毫的火性,被人打也不生瞋恨心,被人罵也不會發怒,這不是大福德相,那又是什麼呢?」

 

【再析】

 

今人若是能夠在橫逆當前的時候,說:「唉!他是來成就我的福德相啊!我應該感到非常的榮幸才對啊!」能夠做到這樣的話,在我能夠報復他,而卻不與他計較,那麼他也將被我的寬厚包容所感化而覺悟了啊!

 

【嘉言】

 

鄭暄說:「默默默,無限神仙從此得;饒饒饒,千災萬禍一時消;忍忍忍,債主怨家從此隱;休休休,蓋世功名不自由。」

 

受寵若驚。

 

【解釋】

 

凡是在受到升遷獎賞等榮寵的時候,應該要有不克負荷,若驚若懼的想法,怕自己的德薄功淺福報不夠,不能夠長久的保持啊!

 

【分析】

 

一個人受到了榮寵,雖然是他分內所應得的;但是也應當要守分知足啊!並且有受寵若驚的意思。因為「福兮禍所伏」,古有明訓啊!一般人往往在福報現前,就得意忘形了,這時候,就已經埋下了災禍的遠因;而且日過當中,太陽則會開始慢慢的偏斜;月圓之後,月亮就會開始漸漸的缺了,這也是一定不變的道理;所以在受到榮寵之後,更應該大積功德,力圖報效,不敢有一絲毫的懈怠啊!

 

故事一:

 

周成王把魯國封給了周公的兒子伯禽。周公就告誡伯禽說:「兒子呀!聖上把魯國封給你,你千萬不可因此而驕傲啊!我聽說,德行廣大能夠謹守著恭敬的人,他就一定能夠長久的保持著他的榮耀;土地廣博物產豐厚而能夠謹守著節儉的人,他就一定能夠平安;居高位握有大權的人,而能夠謹守著謙卑,他就一定能夠高貴。一個國家的人民多武力強,而能夠謹守著敬畏不去侵犯他國,這個國家就一定能夠勝利。具有高度聰明智慧的人,而能夠謹守著大智若愚的教訓,他就一定能夠得到大益。博學多聞而能夠謹守著自己的學問仍然是很淺薄的人,那麼他的學問才是真正的廣博啊!這就是所謂的六守,也都是謙德;要知道天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地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也要使他改變,不能讓他永遠滿足;而謙虛的則要使他滋潤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經過,必定會充滿了他的缺陷;而人的道理,都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的人啊!你千萬要記住,不要以為受封了魯國,就感到驕傲啊!」學者若是能夠深深的體會周公對伯禽的教訓,那麼自己心中的驕慢之氣,也就無從生起了啊!若是受到了榮寵,自然也就會有受寵若驚的感受和想法了啊!

 

故事二:

 

唐朝的岑文本,在朝廷發表他擔任中書令的職務時,他不但不高興,而且還面帶憂愁,他的母親看見了就問他說:「朝廷重用你,你怎麼不高興呢?」文本回答說:「我既不是朝廷的元老功臣,也不是皇親國戚,今天卻是濫叨了朝廷的榮寵,而且中書令是個官位極高,責任很重的職位,所以我才感到憂愁畏懼啊!」岑文本對前來向他道賀的客人說:「我今天只接受你們的弔唁,而不接受你們的道賀啊!」

 

故事三:

 

宋朝的司馬光在寫給他姪子的信中說道:「近日我承蒙聖上的恩典,任命我為門下侍郎,滿朝文武官員忌妒我的為數不少啊!而我只是以愚魯正直的態度和他們相處;我就像是一片黃葉在狂烈的風中飄盪,要想不掉下來都很困難啊!所以我自從受命以來,只有恐懼而無喜悅,你們應當知道我的用意啊!」

 

故事四:

 

宋朝的盧多遜,在他擔任參政的官位不久之後,他穿著的服飾和生活的享用,卻是逐漸的愈來愈奢侈了。盧多遜的父親看到了,就面帶憂愁對他說:「我們家世代書香,向來都是過著樸實節儉的生活,你今天一下子富貴了,生活竟然變的如此的奢華浪費,早就忘記當初咱們家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了。」盧多遜並沒有把他父親的話放在心上,依然是過著奢侈浪費的生活,後來竟然出事而失敗了。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解釋】

 

布施給他人的恩惠,絕對不求回報;贈送給他人的財物,也絕對不後悔。

 

【分析】

 

施給他人恩惠,若是還希求他報答,這就是自己的貪愛之心,還沒有忘記啊!送給他人財物之後,又覺得後悔,這就是自己的吝嗇之心,還沒有化掉啊!要知道貪心而且吝嗇,這是君子所不為。金剛經說:「菩薩對於各種的人事物,是不會有任何的執著而行布施的。」又說:「若是菩薩能夠不著相布施,那麼他的福德就不可思量了!」由此可知,人若是能夠以財物救濟幫助別人,能夠做到內不見有能布施的我,外不見有受布施的人,中不見有所布施的財物,這就叫做三輪體空,也叫做一心清淨。如果能夠這樣的布施,縱使布施不過一斗米,也可以種下無邊無涯的福了;即使是布施了一文錢,也可以消除一千劫所造的罪了。如果稍微有一點希求回報的心;雖然用了二十萬兩的黃金去救濟別人,還是不能夠得到圓滿的福啊!至於追悔這兩個字,尤其是人生的聖凡關鍵所在;所做的惡事,若是感到後悔,那麼將來心中的惡念,也就漸漸的停止了;所做的善事,若是感到後悔,那麼將來心中的善念,也就不再生了啊!人若是在布施之後,還會後悔,那麼還不如不去布施,不去贈與,來得較為妥當啊!

 

世人想要使得穀倉裡面的五穀充滿,而且每年都不缺乏,那麼就必須取稻和麥的種子,勤奮的用犁來耕,把種子種在田裡面;若是不去種,那麼穀倉裡面的五穀很快的就會用光了。法裡面的道理也是一樣,要以孝順心、慈悲心、恭敬心,做為種子;而以衣服、食物、錢財、和自己的生命,來當做牛犁;以自己的父母貧窮疾病的人和佛法僧三寶,來做為田地。若是佛弟子想要得到藏識中的百福莊嚴,生生世世沒有窮盡的福報,就必須要用慈悲心、恭敬心、孝順心,將衣服、食物、財帛,乃至於自己的生命,恭恭敬敬的供養給父母與貧窮疾病的人和佛法僧三寶,這就叫做種福;若是不種福的話,就會貧窮,沒有福報和智慧了;而進入了生死險惡的道路中啊!這裡講的種福的田,就像那種穀的田一樣,所以叫它做福田。

 

布施可分為三種,有法施、有財施、有心施;以種種的方便,來勸化教導別人,就叫做法施,法施的功德最大;財施,就是用錢財來布施救濟他人;心施,就是沒有錢財布施去濟助窮困,但是心中卻是同情對方的苦痛,想要幫助卻沒有能力幫助,這也可以叫做布施了。

 

故事一:

 

隋朝人李士謙,從小父親就過世了,李士謙事奉母親非常的孝順。他十二歲的時候,就被魏廣平王重用,擔任開府參軍的職位。家庭也逐漸的富有,他就拿出幾千石的粟米,借給鄉人;若是碰到荒年欠收的時候,他就召集了欠他糧米的鄉人,當場就把借據燒掉,並且對他們說:「你們欠我的已經還完了,沒欠了啊!」第二年的春天,他又拿出種子,分給貧窮的農人去耕種,因此而救活了許多人;若是死了的人,他就會出錢幫助埋葬死者。有人就歌頌李士謙在積陰德,李士謙說:「陰德就像耳鳴一樣,只有自己能夠聽到能夠知道,別人是無法聽到知道的啊!現在你已經知道了,那還叫什麼陰德呢?」有一天李士謙夢到一位穿著紫色衣服的天神告訴他說:「上帝嘉許你積了許多的陰德,要使你後代的子孫昌盛無比啊!」

 

故事二:

 

宋朝的宰相范仲淹,有一次派他的兒子堯夫回到家鄉蘇州,去取回五百斛的麥子,堯夫在路上遇到了老朋友石曼卿,石曼卿向堯夫說:「我沒有錢辦喪事啊!」堯夫聽了之後,就立刻把五百斛的麥子,連同運麥的船,全都送給了石曼卿。回到家中還沒來得及說,范仲淹就問堯夫:「你這次返鄉有沒有遇到老朋友啊?」堯夫回答說:「我遇到了石曼卿,他窮得沒錢辦喪事啊!」范仲淹說:「你為什麼不把麥子和運麥的船送給他呢?」堯夫說:「爹,我已經把麥子和船全都送給石曼卿了!」

 

【再析】

 

由此可知,范仲淹父子同心,是如此的好善布施;那裡像現在的人,只會對富貴的人表現恭敬的樣子,盡做些錦上添花的事情,而不肯周濟貧苦,做些雪中送炭的善事。即使是有些人肯略略的布施些財物,但是有沒有布施不求回報,布施以後也不後悔的人呢?

 

故事三:

 

于鐵樵先生說:「禽獸尚且知道報恩報德,那有生為人而卻不懂得感恩圖報的道理呢?還有令人最感到難堪的就是「德色」了,也就是幫助別人,臉上卻露出一付要求他人回報的樣子。如果「德色」一露出來,那麼受我幫助受我恩惠的人,心中就會覺得慚愧不安;等到他心中的慚愧不安化掉了,接著就會生起了怨恨之心啊!從前有位官吏曾經救過一個人的命;後來這個被救的人漸漸的富裕,而這位官吏卻逐漸的變窮了。這位官吏偶然經過了被救人的家,這家人就全家出來拜謝,並且留他在家裡吃飯喝酒殷勤的招待,態度十分的恭敬。這位官吏酒酣耳熱之後,就說了大話,他說:『你若不是我從前出力迎救你,你早就死了啊!你今天怎麼可能會有妻子兒女婢女僕人和房屋財產呢?今天你有錢而我反而變窮了,這是什麼道理啊!』說完了,當天晚上就睡在他的家裡。這個人就暗自的算計說道:『此人希望我回報他的心也太過分了啊!我就是報答他,也不能夠滿他的意;若是不報答他,那麼我就快要有災禍了啊!不如趁著他睡著了,把他殺了。』於是就用繩子把他勒死。」

 

【再析】

 

唉!救人弄到最後反而被自己所救的人給殺了,這裡面固然是有很深很深的因果;然而這個被救的人,將來會遭到什麼樣凶惡的報應,和這位官吏命中應當凶死的道理,在此姑且擱置不論;所以要舉這個例子的目的,就是要警惕那些布施恩惠,而卻要希求回報的人啊!

 

所謂善人。

 

【解釋】

 

把前面所說的眾善,都能夠奉行的,才叫做善人。

 

【分析】

 

從這裡「所謂善人」,一直到「神仙可冀」,是講善人的福報盛大,而且絕不會不靈驗;要知道名副其實的善人,開始就能夠是非分明,不會弄錯,而且智勇雙全,最後到達了「人我兩忘」的境界,待人處世既慈悲又寬恕;況且他的立心用意,待己待人,絲毫都不會違背了天性和人情,就算是堯舜周公孔子復生,也是和這個道理一樣的啊!而所謂的善人,就是以天心的好善而遠惡;而人心要怎樣才能做到有善而無惡呢?因為人們常常忽略了自己的習氣和毛病,以致於失掉了最初的天心;所以人應當要有善則精進,有惡則改悔,這樣或才可以做到了有善無惡的境界啊!

 

故事一:

 

宋朝的李文正公名昉,年老退休之後,因為元宵節皇宮裡面舉辦燈會,宋太宗就派了轎子來迎接他入宮,並且安排他坐在太宗的旁邊;太宗還親自為他斟酒,親手挑選好的果實賞賜他,並且對他說:「你真正是一位善人君子啊!兩次擔任宰相的職位,從來都沒有傷人害物之心,這就是朕想念你的原因啊!」文正公回家之後,就訓勉他的兒子說:「我這一生雖然沒有建立什麼奇功偉績,可以驚世駭俗;然而我從來沒有遮蔽別人的善行善事,阻撓別人的升遷,縱然在沒有旁人看到的地方,也不會欺騙自己;為人處世,謹守著道德的標準和自己的本分;這四件事情,我還有把握算是自己沒有違反;今天承蒙聖上在許多大臣的面前,稱讚我為善人君子;要知道所謂的善人君子,連孔子尚且都說還沒有見到過啊!我是什麼人呢?怎麼敢承當這個善人君子的稱呼呢?你們應當記著聖上對我過譽獎勵的話,努力實踐我剛才所說的四件事情;這樣對於君王來說,就是盡忠;對於父母來說,就是盡孝;以此來修身齊家,處世待人,或許就可以做到了無忝所生啊!」他的兒子宗諤,恪守著他的教訓,為當時天下頗有名望的聞人。

 

【再析】

 

要知道所謂的善人,簡單的說,就是止惡行善;若是講到極處,可以証得聖人的果位,或是修成神仙,也都是這個善念的擴充而已!

 

故事二:

 

明朝江西鄒子尹,是一位非常崇敬信仰三寶的佛教徒,他辛勤的從事各種的善事;凡是救濟別人患難,或是成就人家的好事,雖然是天寒地凍,或是大熱的太陽,他都是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因此大家都稱他為大善人。鄒子尹病死之後,來到閻王面前,心裡很不服氣;閻王就命令判官,將他的善惡冊子打開來給他看,冊子一打開,就有名利兩個大字。凡是鄒子尹一生當中所做的善事,不是記在「名」字下面,就是記在「利」字下面,鄒子尹這時候才覺得慚愧服氣。他死後復甦,告訴別人說:「請你們幫助我告世間做善事的人,一定要用真誠心,切切實實的做善事;而且要把自己的心地掃除的乾乾淨淨,絕對不要像我一樣,帶著名利心去做善事啊!」說完之後,再過了五天,鄒子尹就死了。他的好朋友,唐時說道:「我對子尹非常的了解,他為人或許免不了好名;至於利,子尹則是一個輕財仗義的人,怎麼到了最後,卻變成了好利呢?一定是他居間請託眾人幫助行善;起初的念頭,也都是為了要做善事而發的願,等到錢財到手之後,他就犯了偶然挪用善款的弊端;開始的時候說:『我只是暫時的借用一下而已。』後來日子久了,竟然就變成假借不還了!這就是鄒子尹辛勤勞苦一生的行善,僅博得了名利兩個字的結果。由此可見,陰間往往會揭發人們隱蔽曲折的罪惡,道理就是在此。我能夠體會子尹他的意思,所以才為他解釋說明。因此告世上做善事的人,行善要無為而為而無所不為,隨著機緣而利益蒼生,這樣才是最上等的善。沒有求回報的心,去救拔苦難的眾生,勸人廣行善事,這是第二等的善。廣積陰德,求自己死後不要墮入三惡道中受苦,這樣就是第三等的善了。行善若是有一絲毫為名的念頭,便是錯了路頭啊!若是更有一絲毫的貪念,把善款放進了自己的口袋中,那麼將來墮入地獄,就會像箭一樣的快速,能不害怕嗎?」這裡特別記載這個故事,就是希望以後願意做善事的人,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且要認真的照做啊!

 

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

 

【解釋】

 

善人一生所行的善事,下順人心,所以世間的人都恭敬他;上合天理,所以天道的神都保佑他;使富貴長壽康寧的福報,和居官受職的財祿,都跟隨著他;使他能夠不用去求自然就有;許多的邪神厲鬼,都遠離他、避開他,不敢侵犯他;而聰明正直的神靈,冥冥之中都在保衛他、幫助他。

 

【分析】

 

「人皆敬之」,善是人的本性中所本有的天性,只要一觸動,便會有所感應;雖然是愚夫愚婦,若是聽到了一件善事,大家必定都會稱揚讚嘆;任憑你是如何的窮凶極惡,見到了善人,也是不敢侵犯他啊!這是因為良心發現,自然就會能夠產生自制的力量而有所不為。這裡為什麼說大家都尊敬善人,一定是這個善人的道德,真正有可敬之處,所以沒有一個人不尊敬他啊!

 

故事:

 

司馬光從洛陽到京城去覲見皇上,老百姓在路上看到司馬光,就把手放在額頭上,向他行禮表示尊敬;司馬光走到那裡,老百姓就跟隨到那裡;後來愈跟愈多,最後老百姓就把司馬光攔下來向他說:「司馬大人啊!請您不要回去洛陽,就留在京城裡,幫助皇上治理天下,我們老百姓才會有好日子過啊!」劉大諫先生在朝廷為官的時候,天下的百姓沒有不歌頌他對朝廷的忠心啊!富文忠公(富弼)騎著驢走到天津橋,市民聞風而至都跑來看他,整個城市為之一空啊!邵康節先生出外遊玩的時候,讀書人和老百姓看到他,沒有一個人不是急急忙忙的跑向前去歡迎他,在匆忙之中,甚至連鞋子都穿反了啊!

 

【再析】

 

人們對於善人欣喜羨慕到了如此的地步,那麼天意的感格,也就可以知道了;如果不是善人實在是有令人可以尊敬的地方,怎麼可能會感動人們到這種地步呢?而上面所說的這幾位善人,他們在生的時候,不是宰相,就是人師,死了之後,也都變成了神明。

 

【分析】

 

「天道佑之」,天道是無偏無私的,但是常常會與善人感應道交;而且善人也不需要說些什麼,上天就會很巧妙的回應他;天神也不需要善人的召請,就會自動的來保佑他啊!只要我果然真有善心善行,就能夠感動天神,不管我在那裡,都一定會得到天神的保佑啊!因此只要自己能夠努力的盡人事,誠心不間斷,這樣的堅持到底,終究能夠感動上天的。救劫經說:「一心如此,聽命於天」,可見善人行善,是不能夠有一絲毫將迎希求的心啊!宋朝的朱子也說:「天地是一無所為的,只是以生養萬物為天地的心啊!人若是能夠念念都在利人濟物,他便是天地啊!因為這種人的所作所為,都與天心相合,上天怎麼會不保佑他呢?」

 

故事一:

 

宋朝的劉安世向皇帝上書,簡別朝廷大臣的邪正,又特別論到章惇是個小人,請皇上千萬不能用他,以免誤國遺害蒼生。後來皇上不聽劉安世的建議;任用章惇當宰相,劉安世立刻就被貶官,而且貶到很遠的地方;翻山過海,到處的遷移流放沒有定所。大家都說:「劉安世年紀這麼大了,這次被章惇報仇,遠竄流放到數千里外,一定是必死無疑啊!」可是劉安世他卻竟然安然無恙,年紀已經八十高齡了,卻沒有生過一天的病啊!當劉安世被貶的時候,有一個人為了要迎合章惇的意思,就向章惇請示,自己願意替章惇把劉安世殺掉。等到此人到達劉安世住的地方,正準備動手,這個人忽然之間,好像被東西打到,當場就吐血暴斃了!

 

故事二:

 

唐子輿從四川扶著父親的靈柩,乘船要回到江西吉水的老家;那時候正是秋天水漲的季節,瞿塘江的江水,流的更是湍急慓悍;而且又碰上了天下大雨,船夫更是感到恐懼;子輿非常的傷心,怕不能將父親的靈柩帶回家鄉,就仰天大哭;才哭了一聲,江水就應聲退了二十多丈,等他乘的船過了之後,江水又恢復回流過來,和剛才一樣的洶湧;要知道忠孝為道德的首要,所以天道的神才會如此的保佑盡忠盡孝的人啊!

 

【分析】

 

「福祿隨之」,聖賢人和君子,他們的語言善、行為善,心中的一團和氣感召了上天,自然就會有吉祥的瑞應和福報跟隨著他們。詩經上說:「樂只君子,福祿申之。」就是福祿隨之的說法啊!

 

故事一:

 

唐朝的大將郭子儀,在安史之亂的時候,收復了長安和洛陽兩京,功勞蓋世,超過了所有唐室的功臣;因為他身繫著天下蒼生的安危,達三十年之久啊!皇帝封他為汾陽王,他個人的富貴長壽,可說是已經到達了極點;而且他的子孫,幾乎個個都是榮華發達顯赫貴盛;實在是古往今來所罕見,而且也是他人難以比擬啊!

 

【再析】

 

要知道郭子儀能夠擁有那麼大的福報和這麼厚的財祿,都是因為他為天下國家積了大功;並且他本身的德行,也到達了相當的境界,所以才能夠享有如此的福報和厚祿,這絕對不是僥倖就能夠得到的啊!

 

故事二:

 

明朝安徽鳳陽地方,有位叫鄭照的人,有一天晚上,他夢見自己到了天府;見到天神已經為他設了位子,在等待著他;並且向他說:「你本來屬於貧寒的命,但是因為你極力的行善,所以我就命令福祿二神跟隨著你,以後你就會坐到這個為你預先設好的位子了。」鄭照因此而覺悟,他的善念就更加的堅定,聲名也更加的響亮;在他人所到的地方,財富都會隨他而到;在他人所到達的處所,福祿也會隨之降臨;他的子孫很多,也都非常的富貴,享有很大的福報;最後他修行,果然在他尸解之後,証到了淨欲真人的位子。

 

【再析】

 

講到這裡,有人就會有疑惑,顏淵是聖人,為何短命而死,而且還死在陋巷之中;夷齊也是聖賢,為何餓死在首陽山中;原憲為什麼貧窮,而范滂卻被判刑砍頭而死呢?要知道這幾位聖賢的道德修養,都是到了很高的境界,只是命裡缺少了福報和財祿而已;然而他們的善德所在,可以與日月爭光,而不是一般尋常的福祿所可比擬,這也是成仁取義之士,所應當要了解的道理啊!

 

【分析】

 

「眾邪遠之」,邪正是不兩立的,正所在的地方,自然邪就不能容了。譬如太陽一出來,則冰雪自然就會融化。李吉甫說:「神明喜歡正直,一個人若是能夠守住正直,就會得到神明的保佑;而妖魔鬼怪是不能夠勝過一個有德行的人的;但是如果失去了德行,則妖魔鬼怪就會興盛了啊!」這也是自然的道理。

 

故事:

 

明朝的時候,有位名叫景清的讀書人,他參加會試經過淳化縣的時候,就借宿在當地的一個家庭中;而這家主人的女兒,被妖魔鬼怪附了身,景清當晚借宿在他家中;說也奇怪,那天晚上妖怪竟然沒來。景清離開之後,妖怪則又來了。這個女孩就問妖怪說:「為什麼你昨天晚上沒來呢?」妖怪說:「我是因為迴避景秀才,所以才沒來啊!」女兒就把這事告訴了父親,父親立刻就去追趕景清;景清就寫了「景清在此」四個字,叫她父親貼在門口,妖怪從以此後就不敢再來了。景清為人十分的正直忠烈,到今天還為人們所景仰。

 

【再析】

 

要知道能夠充塞在天地之間的就是正氣啊!一個人的氣,若是能夠不膽怯不心虛,就能夠正大流行,妖魔鬼怪見到了,自然就會退避。所以君子有養氣之學,而養氣的重點在於治心;如果能夠做到了清明在躬,存誠泰定,那麼所謂的妖魔鬼怪,就都無所遁形了。如果一個人的心有了曖昧,則不必去問妖魔鬼怪來了沒有,自己的心中,已經就先變成了妖魔鬼怪充斥的地方了,怎麼能夠像景清一樣,妖魔鬼怪一見到他,就被他的正氣所攝伏了。神和人是同一個道理,為人所尊敬的善人,神靈也會加以保護的;所謂道德既然重了,鬼神都會欽佩他啊!

 

故事一:

 

宋朝的韓琦,文武全才,出將入相,在他做武將駐防外地的時候,有一次他的軍隊從成德移防到中山,在經過沙河的時候,忽然派出去的先遣部隊向他回報說:「報告將軍,前面上游的河水突然的暴發,大水就快要衝到這裡來了!」韓琦立刻下達緊急命令,叫將士們預備船隻準備渡河;果然河水波濤洶湧,排山倒海而來,船隻都快要翻了,將士們都感到十分的驚慌恐怖;就在這個時候,忽然有一條神龍,停在河的上流,把衝下來的大水給攔住了,河水立刻就平定下來;直到韓琦的軍隊安全的渡過,這條神龍才離去,而河水仍然暴漲,和先前一樣的凶猛。

 

故事二:

 

明朝儀徵地方,有位姓金的老翁,他家開典當舖為業;嘉靖初年,江上的水寇到處的搶劫擄掠,當地有錢的人家幾乎都被搶過;獨獨只有金家沒有被搶,官府就懷疑金家跟強盜有勾結。後來強盜被官府捉住了,官府就詰問強盜:「為何獨獨只有金家沒有被你們搶劫呢?」強盜就說:「我們幾次前往金家搶劫的時候,都被金甲神給趕了出來啊!」官府不相信強盜這種的說法,就傳喚地保和鄰居來詢問,他們都說:「金家沒有被搶,實在是因為金家積德的緣故啊!每家的典當舖,都在典當的時候,用低價買進,去贖回的時候,則是要用高價買回;只有金家的典當,出入都很公平,估的價也高,限的期也遠;而且年老貧窮的人典當東西,還會破例的免除利息。到了冬天,則免除典當寒衣的利息;到了夏天,則免除典當暑衣的利息,金家每年都是這樣的做啊!上天保佑善人,就命令金甲神擁護保佑金家,這種道理,沒有什麼值得懷疑的啊!」縣令聽了之後,也就嘉許金翁的善行,並且還向朝廷上了奏摺,朝廷就下令褒揚表彰金家的善行。

 

【結語】

 

于鐵樵先生說:「前面說到禍惡,就先說人皆惡之;現在講到福善,則先說人皆敬之。因為惡煞凶星所降下來的災禍,和神靈擁護保衛等等這些的事實,一時之間,或許未能夠見到;但是人皆尊敬,人皆厭惡,則是可以相信的先機徵兆啊!有心學道的人,應該要常常的反省想想;如果尊敬我的人愈來愈多,便可以知道神靈對自己擁護保衛的程度了;若是厭惡我的人愈來愈多,便可以知道凶星惡煞在我的頭上炯炯的怒視我啊!這就是人心即是天意的道理;不必非要去追問我們所看不見也聽不到的啊!」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解釋】

 

使善人所作的事業,必定會成功,而且永垂不朽;並且還可以冀望成神仙,名登天府呢!

 

【分析】

 

世間沒有做不成功的事,天下也都是可以去做的人啊!惟有以真實的心來行善;則人事既然合了天心,而天意豈會違背了人願,自然就會默默的幫助善人,沒有行不通做不成的善事啊!

 

太上是道家的始祖,所以專門講求仙的道理,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中國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說:「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三教的聖人,為何所講的幾乎都是如出一轍啊!神仙可以希冀,佛也可以修成,堯舜也是可以做到的啊!何況是求世間的功名、富貴、長壽、男女,又有什麼求不到的呢?這也只是看這個求的人有沒有認真的去做啊!

 

佛在遺教經說:「你們比丘,應當要勤奮精進,也就沒有什麼難事了啊!譬如細水不斷的流,經過了很長的時間,就能夠穿透堅硬的石頭;若是行者的心,經常的懈怠停止;譬如鑽木取火,還沒有鑽熱木頭,就停止鑽木跑去休息;雖然想要得到火,那是不可能的啊!」

 

明朝的蓮池大師說:「世間的一技一藝,在開始學的時候,好像非常的困難,似乎是萬萬不可能學成功;因而也就停置下來不學了,那麼這樣就永遠的學不成功了。所以在最初的時候,貴在有堅定不疑的心;雖然是有決心、不懷疑;但是卻優游遲緩,不認真的去學,那也是學不成的啊!其次是,貴在有精進勇猛的心。雖然是精進,或是因為得到些小的成就,就感到滿足了;或是因為時間太久而疲倦了,或是遇到了順境而迷惑顛倒了,或是遭逢到逆境而墮落了,那也是不能成功啊!再其次,要貴在有貞常永固不退轉的心,這才叫做真正有心的丈夫啊!人要能夠如此的存心,那還有什麼事情辦不成呢?大家應該要自我勉勵啊!」

 

故事一:

 

宋朝的太尉李端愿問達觀禪師說:「天堂和地獄,到底是有呢?還是沒有呢?」禪師回答說:「諸佛向無中說有,就像是病眼生翳看見了空中的花朵一樣;太尉從有裡尋無,就像是用手去撈水中的月亮一樣;這也就像是眼前見到了牢獄,卻不知道要迴避,心外聽聞到天堂,卻想要求生的情形一樣的可笑啊!卻不知道欣喜與恐怖,全都是在我們的一心;而天堂與地獄,也都是心的善惡所造成的境界啊!太尉,只要您能夠了悟自心,自然也就沒有迷惑與煩惱了。」

 

故事二:

 

根據道家的經典上所記載的神仙,就有九萬九千九十九萬之多,而且都是在世間的時候,積功累德修成功的啊!例如何熙志先生,因為他註解金剛經,對於世道人心的淨化有所幫助;他死了以後,就擔任西嶽點檢曆數官的職位,雖然是在嶽府,也是受度的人啊!這就是做善事可以希冀成仙的道理。從古到今成仙的,就有十多萬人,所以說:「莫道神仙無學處,古今多少上昇人。」現在人修行、缺乏真心,自己修不成功,於是就說:「世上沒有神仙」;這就跟學習孔子孟子,卻不能夠實踐孔孟的言行,於是就說這個世間沒有聖賢的情形是一樣的啊!這都是不對的。

 

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

 

【解釋】

 

想求天仙的人,應當要積一千三百件的善事,日行一善,只要四年就能成功;想求地仙的人,應當要積三百件的善事,日行一善,只要一年就能成功。

 

【分析】

 

這一節總結上文,講做善事為成仙的根本方法,這裡說到一千、說到三百,則是剋定善事的數目和期限,只要認真的去做,決定可以成功,也有不生退轉的意思。而天仙地仙的差別,就在於所做善事的多少。楞嚴經說:「仙有十種,第一種叫地行仙,第二種叫飛行仙,第三種叫游行仙,第四種叫空行仙,第五種叫天行仙,第六種叫通行仙,第七種叫道行仙,第八種叫照行仙,第九種叫精行仙,第十種叫絕行仙。他們的壽命雖然可以長達千萬歲,但是仍然都在六道輪迴之內啊!」所以修成仙以後,還得要再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樣才不會再墮落,可以再超昇,跳出三界六道輪迴;就像仙人呂洞賓一樣,聽到了金剛經所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因此而豁然開悟;後來遇到了黃龍禪師,才替他印証。孫思邈真人則常常向唐朝的道宣律師請教佛法,後來又到四川成都,聽無名行僧講佛經多寶塔品,才得以証得了真人,這些就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好例子。

 

故事:

 

漢朝人鍾離把他煉丹的方法,傳給呂洞賓,用丹點在鐵上,就能變成黃金,可以拿來救濟世上的窮人。呂洞賓問鍾離說:「變成了金,到底會不會再變回成鐵呢?」鍾離回答說:「五百年以後,仍舊要變回原來的鐵。」呂洞賓說:「像這樣就會害了五百年以後的人,我不願意做這種的事情。」鍾離教呂洞賓點鐵成金,不過是試試他的心而已。現在知道呂洞賓存心善良,所以對他說:「修仙要積滿三千件的功德,聽你這句話,你的三千件功德,已經做圓滿了。」

 

茍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

 

【解釋】

 

如果有人違反道義而動了惡念;違背天理而做了惡事。

 

【分析】

 

從這一節到「死亦及之」,是太上列舉作惡召禍的細目;這兩句話是作惡的總綱領,也是做惡之人的起頭,和前面所說的「是道則進」兩句,正好相反。

 

古人說:「人的性情就像水一樣,要用規矩禮法來作為隄防;隄防若是築的不夠堅固,最後必定崩潰,水就會到處的奔騰流竄,泛濫成災了。人的性情,若是不加以約束控制的話,則必定會肆無忌憚,違法亂紀,天下大亂啊!所以要去除煩惱情欲,止息妄心,禁止做惡,停止邪行,就得要一刻也不可以忘記禮法規矩啊!」又說:「駿馬向前奔騰,而不敢隨意的亂跑,主要的是因為有繩在控制它啊!小人雖然蠻橫不講道理,而又不敢過分的放縱肆無忌憚,就是因為有刑罰法律的制裁和約束啊!而我們的意識,不敢隨便的起心動念到處攀緣,就是因為心中有了覺照的功夫;所以一個人的內心,若是沒有了覺照的能力,就像駿馬沒有了繩的控制,小人沒有了刑法的嚇阻一樣;那將如何能夠斷除內心的貪慾,對治心中的妄想呢?」

 

故事:

 

索靖虛為人非常的好學上進,他所居住地方的州郡長官,對他的學問品德,非常的仰慕,經常的致函,邀請索靖虛到官府赴宴;但是索靖虛都沒有接受。當時的太守名叫陰澹,曾經親自到索靖虛的家中拜訪,與他相談甚歡,竟然忘記了回家的時間。太守陰澹在與索靖虛談話之後,感歎的說道:「一般世俗觀念,所認為的富貴,並不是本性中的富貴啊!所以眼睛就喜歡拼命的向外看好的顏色,耳朵喜歡沈溺在音聲之中;而索先生卻和世俗的觀念正好相反;俗人喜歡追逐感官的享受,沈迷在聲光的刺激之中;而索先生的身體,雖然居住在這個塵世之間;但是他的心,卻是棲息安住在道義和天理之上啊!怎麼會因為外在的境界和遭遇而動了他的心呢?要知道索先生對於道義和天理,認識的非常深入清楚,所以他的為人處世,就能夠自然而然的守住道義和依循天理了。」

 

【結語】

 

現在人之所以會敢違反道義動惡念,違背天理做壞事;就是因為對於道義和天理的認識和體會不夠清楚啊!為什麼不向索靖虛先生學習學習呢?

 

以惡為能。

 

【解釋】

 

反而以作惡,認為是能幹。

 

【分析】

 

這句「以惡為能」,是專門就人事上說的。人性本善,而有人卻是以作惡,認作為能幹,這就失去了他性善的本體了;而且「以惡為能」這四個字,就是千秋萬世大大小小的惡人造惡的根本原因,所以才把它列在諸惡之首。人雖然是愚笨到了極點,也沒有甘心情願做惡人的啊!然而也沒有不希望自己成為一個能幹的人;只是因為錯認了這個「能」字,所以也就愈做愈差了。開始的時候說:「能幹的人有用,不能幹的人沒用;能幹的人,別人會害怕畏懼而不敢欺負;不能幹的人,則是到處受人欺負;等到久了之後,也自己知道自己所做的壞事;於是就堂而皇之的以惡人自居,而且也不再避諱了,並且還會美其名的說呢!例如貪心的人,利用權勢機巧詐術,來奪取他人的錢財以為能事;而且還美其名說,這就叫做智謀啊!狠心的人,使用強迫刁鑽陰險的手段,以陷害他人為能事;而且還美其名說,這就叫做辣手啊!貪淫好色的人,以欺騙奸詐賣俏的手段,來誘惑別人的妻女以為能事;而且還美其名說,這就叫做風流啊!佞巧的人,以逢迎拍馬欺哄詐騙為能事;而且還美其名說,這就叫做伶俐啊!讒媚的人,以造謠生事為能事,居然還美其名說,這就叫做口才啊!諸如此類的,說也說不完,大家都在鬥豔爭奇,以此競相爭尚,看誰比較高明,看誰比較厲害。虛偽的人,對於這種情形,不會感到懷疑,而一般聽到的人,還以為這是好話呢!於是偶然碰到一些沒有智謀、沒有辣手、不風流、不伶俐、沒有口才的人,就沒有不笑他是這個世上的棄材、時代的廢物啊!等到惡事做盡報應到來蓋棺論定的時候,所謂能幹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啊!而今他們都在那裡呢?因此普勸世人,不如暫且屈就為別人眼裡所謂的棄材廢物,而自己堅定的向著內心深處做工夫;這雖然是平淡,但是卻有味道,而且非常的穩定,決不會失敗啊!如果您不相信這事實道理,那麼就請您觀察這個世間的善人,沒有一個不獲得上天的保佑,而且人人尊敬啊!而惡人也沒有一個不受上天的譴責,而且遭人厭惡啊!

 

佛說:「世間一切的惡人,死後墮入了地獄;地獄中有一主,名叫牛頭阿旁,非常的凶狠惡毒,沒有一些慈悲不忍的心,他看到墮入地獄的眾生,受到各種的惡報苦痛,他只擔心還不夠痛苦,還不夠狠毒。有人問獄卒說:『地獄眾生所受到的痛苦無量無邊,實在是令人悲哀同情,而你為什麼卻是常常懷著殘酷狠毒,而沒有慈祥憐憫的心啊!』獄卒回答說:『這些在地獄中受苦的眾生,都是因為不孝順父母,毀謗三寶,辱罵親戚,輕慢師長,誣陷好人,殺害眾生,造了許多的惡業啊!而且這些罪人來到地獄受苦,每每到了脫離地獄轉生的時候,我們都拼命的加以勸導說:地獄裡面所受到的劇苦,是非常難以忍受的啊!你現在的罪苦受完了,可以出離地獄,希望你出去之後,千萬不要再作惡了啊!但是這些罪人,往往不肯悔改,今天出離地獄,沒過了多久,卻又再回來了啊!如此的輾轉輪迴,不知道痛苦啊!因為這個事實緣故,所以我對罪人,就沒有一點慈悲心了!』因此可知,作惡的人必定會墮入地獄;如今我們既然得到了剎那短暫的時間,得以住在這個世間,便應當要力行仁慈,廣修眾善,消除三障煩惱,清淨六根,念佛持齋,參禪學道,跳出六道輪迴的生死苦海;千萬不要放縱貪瞋痴三毒的煩惱,去做殺生、偷盜、邪淫的惡事啊!要知道造作了惡事,必定會得到惡的果報,而佛所說的話,都是真實不虛,我們應當要認真的相信受持啊!

 

故事一:

 

唐朝人魚思咺,非常的聰明機巧,武則天想要建造一種匭,專門用來讓人揭發攻訐別人的陰私;所有的工匠,沒有人能做得出來這種匭;但是魚思咺卻能造的出來,而且還很符合武則天的構想。後來有人就把密函投入匭中,揭發魚思咺曾經在揚州,為徐敬業作過刀輪這種的武器,在戰場上專門用來衝撞軍隊的陣地,殺傷了許多朝廷的官兵。魚思咺因此而被判處死罪。

 

故事二:

 

宋徽宗的時候,宋昇在政和初年,擔任京西轉運的職務,專門負責修築西內的工程,他曾經對人說:「要趕緊的完成這項工程,就馬上可以得到皇帝的賞賜了。」工程中的材料,每每需要用牛骨來和灰,後來牛骨不夠用;宋昇就命人挖掘無主墳墓的人骨,燒成了骨灰,來取代牛的骨灰。當時他的副手運判孫貺,曾經勸阻他,宋昇不聽孫貺的勸阻,孫貺只好裝病請辭罷官而去。後來宋昇因為能及時的完工,就被皇帝提拔任命為大學士。這時候,他忽然得到了一種怪病,並且還自言自語的說道:「我挖掘墳墓,盜取焚燒人骨的罪孽,應當是要滅門的啊!」說完之後,就吐血而死;沒多久,宋昇全家的人,也都死光了。後來孫貺病死之後,到了陰間,見到宋昇躺在燒紅的鐵床銅柱上受刑,滿身都是血;孫貺又走到另外一個大殿上,見到冥官,冥官就對他說:「孫貺,你曾經勸阻宋昇不要焚燒人骨,宋昇不聽,你就辭官返鄉;你真是一位有心人啊!你應當延壽十二年。」孫貺因此又還陽活了過來,並且還對別人說出了這件事情。要知道天下最慘痛的災禍,莫過於是滅門滅族啊!宋昇當初因為生起了貪圖獎賞的念頭,於是就犯下了焚燒人骨的大惡,沒多久就遭到滅門的慘禍;古人曾說:「惡是因為貪而起,所以貪是惡的根本;因此治惡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去貪了。」這是真話啊!

 

【再析】

 

中誡經說:「人若是做了一件的惡事,就會心神不安;做了十件的惡事,就會氣虛體弱;做了二十件的惡事,就會命運坎坷,破財衰敗,凡事都不如意;做了五十件的惡事,就會終其一生沒有配偶;做到一百件的惡事,就會遭遇水災火災,或是橫禍牽引,被判死刑不得好死;做了五百件的惡事,就會絕子絕孫;做了一千件的惡事,家中就會出了叛臣逆子,犯下滔天的大罪,因而滿門抄斬;世代的子孫,都會改變了形體而墮入禽獸當中。要知道積惡到了惡貫滿盈的時候,就會禍及後世的子孫,自己墮入了地獄,還算是輕的處罰呢!每個人都應當將這個教訓時時刻刻牢記在心,自然就不會去造惡了啊!」

 

忍作殘害。

 

【解釋】

 

忍心去作傷人害物的事情。

 

【分析】

 

這一句是專門就物命上來說的。上天有好生之德,而有人卻是心懷殘忍,作出了殘害物命的勾當。要知道殘害物命是惡事裡面最重大的了;而且動機更是出於殘忍的話,那麼這樣的任意所至,就會沒有一絲毫惻隱憐憫之心了!諸善的根本,就在於慈心,而諸惡的根本,則在於殘忍;所以去掉殘忍而存慈心,就是聖賢仙人諸佛菩薩修行的功夫所在啊!

 

貪生怕死,愛戀自己的親人故舊,知道會疼痛,感覺會痛苦,這些貪戀和感覺,動物和人類是完全一樣的啊!但是人類有智慧,動物缺乏智慧;人類能夠說話,動物無法說話;人類的力量強,動物的力量弱啊!現在看看人們辦一桌食物,不只是殺害一條的物命;例如斑鳩、鴿子、鵪鶉、麻雀,要殺掉十多條的命,才能做出一道肉羹;若是用蚌蛤、蝦子和蜆,做出一道菜或湯來,就要殺死一百多條的命啊!又有愛好美食的人,更是想盡了辦法,生吃活烤、開膛剖肚、剝皮刳殼、極盡殘忍之能事;飽食一頓之後,則是洋洋得意;若是稍微的遲緩待慢,則發脾氣罵廚子;所以只要冷靜的想想,實在是令人驚恐悲悼啊!

 

經上說:「一切動物沒有不畏懼刀砍杖擊的痛苦,也沒有不愛惜自己的壽命啊!」所以王克殺羊的時候,羊卻奔向王克的客人,向客人跪拜求救;鄒生殺鹿的時候,鹿就跪下來哭泣;又例如沈內翰在江寧做通判的時候,廚子要殺羊,而刀子老是不見;後來才發現,刀子原來是被羊銜走了,而且羊還把刀子藏在牆下面呢!楊傑在做提刑的時候,曾經到阿育王山遊覽,白天睡覺的時候,夢到一百多位婦人來到他的面前,好像在向他訴說什麼;他醒了之後,就秘密的走到廚房察看,才明白原來是蛤蜊托夢向他求救!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動物也是如此的愛惜自己的生命,和人類沒有兩樣啊!而人若是偶然的被湯火燙到,或是被刀針傷到,必定是呼天搶地的哭喊求救;暫時的頭昏眼痛,便嚷著要去看醫生或是買藥,人是如此的愛惜身體,為何對於動物的生命,卻不生憐憫愛惜之心,而任意的殘害他們,不惜跟他們結下怨仇造下殺業呢?唉!在所有的惡業當中,惟有這個是最為慘痛啊!佛菩薩和諸天仙人,都勸戒我們不要殺生;要知道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應該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及時地猛然省悟;因而在此詳細的說明,不可以宰殺牲禽的種種道理,請求仁人君子,務要遵守力行!

 

第一是生日不應該殺生:詩經上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母親生我的日子,叫做母難日;所以生日這天,固然應當要戒殺持齋,廣行善事,這樣可以使父母親增福延壽;若是雙親已經過世了,也可以以此功德,使父母的亡靈早日獲得超昇,怎麼可以忘記生日這一天,是母親受難的日子,而放縱自己的口腹之欲,殺生食肉呢?這樣會拖累到雙親,也對自己不利啊!但是這件事情,全世界的人大多已經習慣很久了,而且也不覺得不對,實在是令有心人痛苦流涕傷心啊!

 

第二是生孩子不應該殺生:凡是人若是沒有自己的孩子,則會感到悲傷;有了自己的孩子,則會感到歡喜;並沒想到一切的禽獸,也都是愛牠們的孩子啊!現在為了要慶祝自己的孩子出生,而卻要殺死禽獸牠們的孩子,這樣心能安嗎?而且嬰兒剛生下來,不為他積福求長壽,反而為他造殺生的罪業,這種行為實在是太愚笨了啊!但是這件事情,全世界的人多已經習慣很久了,而且也不覺得不對,實在是令有心人痛哭流涕傷心歎息啊!

 

第三是喪事祭祖不應該殺生:辦理喪事或是祭祀祖先,清明掃墓,都應該要戒殺,以增加過世的親人祖先的冥福;若是殺生來祭拜,只是徒然的增加亡靈和祖先的罪業而已;不但沒有益處,反而會有害處;所以有智慧的人,是絕對不會去做的;但是這件事情,全世界的人多已經習慣很久了,並且也不覺得不對,實在是令有心人痛哭流涕傷心歎息啊!

 

第四是婚禮不應該殺生:世人的婚禮,從相親、訂婚、到結婚,不知道要殺掉多少的生命啊!要知道夫婦結婚是傳宗接代生兒育女的開始;在這個良辰美景吉祥喜慶的日子,但卻行凶事,用殺生來宴客,這就已經種下了將來尋仇的惡因啊!也就是把殺機和仇恨,都聚集在閨門之內的行為啊!但是這種行為,全世界的人多已經習慣很久了,並且也不覺得不對,實在是令有心人替他哀傷歎息啊!

 

第五是祈福不應該殺生:一般人在生病的時候,往往用殺生來祭拜神明,希望能夠祈求神明的降福和保佑;卻沒想到自己祭神的目的,就是要想免除死亡求得長生啊!現在殺牠的命來延我的命,大大的違背了天理良心,實在是沒有比這件事情更嚴重的了!要知道「聰明正直之為神」,神怎麼會有私心呢?這樣的祈福,不但不能夠延長壽命,只是徒然的增加了自己的殺業啊!

 

第六是許願不應該殺生:要知道「平等為佛,正直為神」的道理,佛菩薩和神明,絕對不會接受賄賂而降福給賄賂之人的道理啊!現在的人在神明面前許願,就宰殺生靈,這樣許的願,就叫做惡願啊!縱然是如了願,而惡報卻在後頭等著呢!

 

第七是宴客不應該殺生:良辰美景,賢主佳賓,聚會宴客的時候;縱然是用蔬食菜羹,也不妨礙主人與客人之間的交往情誼和閒情逸緻啊!為什麼一定要拼命的宰殺牲畜,大吃大喝呢?要知道主人和客人在廳堂上歡笑吃喝大快朵頤,而在廚房裡面被砍、被殺、被煎、被烤、被煮的牲畜,牠們在那哀號哭泣,主人和客人卻是充耳不聞;那裡能夠體會那種在鍋子裡被烹煮的痛苦啊!

 

第八是謀生不應該殺生:世人為了生活的緣故,而從事殺生的行業,例如打獵、捕魚,或是從事屠宰的行業來賺錢養家;要知道上天是不生沒有食祿的人啊!只要自己能夠擁有一樣技術,一種才藝,都可以賺到錢吃飽飯,何苦一定要從事這種殺害生靈的惡業來養家活口呢?這樣不但是違背了天理,而且是愈殺就愈窮啊!所以從事殺生行業而會富有的人,一百個人當中,也找不到一個人啊!而且還種下了現世子女不孝和地獄的深因,得到來生的惡報,沒有比這個還嚴重了,為什麼不肯改行另謀生計呢?

 

饋贈本來也是很好的禮貌,但是饋贈的禮物,卻是活的雞鴨魚蝦,這就已經觸動啟發了殺機啊!對自己來講,則是為他人而殺生,而獨自的承受了這種的罪過;對被贈送的人而言,只不過是飽吃了一頓,而雙方都沒有任何的功德;至於飼養金魚,所用的蟣蝦,則要以萬來計算的啊!而飼養白鶴,所用的小魚,也是上千條的性命;這些都是殺業,不可以不注意啊!

 

以上所說的,只是略略的說了些大概而已,人們應當以此道理而推廣,則心中自然就會具有天覆地載的度量了。

 

【嘉言】

 

黃魯直先生曾經做了一首偈頌說:「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苦惱從他受,肥甘為我須;莫教閻老斷,自揣看何如。」

 

唐朝的仙人呂洞賓也說過一個偈子:「汝欲延生聽我語,凡事惺惺須恕己;汝欲延生須放生,此是循環真道理。他若死時你救他,你若死時天救你;延生生子別無方,戒殺放生而已矣!」

 

故事一:

 

許真君是晉朝汝南人,從小就喜歡打獵。有一天他上山打獵,射中了一隻小鹿,卻見到母鹿不斷的用舌頭去舔小鹿的傷口,似乎有著無限的悲傷,不久母鹿也倒地而死。許真君就用刀剖開母鹿的胸腹,卻發現母鹿的肝腸寸斷,他大為感動而悔恨不已;於是就折毀弓箭,發誓永遠不再打獵了。許真君後來被薦舉為孝廉,做旌陽縣的縣令,因為有感於晉朝的朝政紊亂,於是就棄官歸隱,追隨吳猛學道;在晉孝武帝太康二年,於洪州西山得道成真;因為常常顯靈濟世,宋帝就追封他為神功妙濟真君,簡稱為許真君,或是稱為許旌陽。

 

故事二:

 

有位商人任天一,為人貪利而殘忍。他每年都要到海州青口這個地方,買醃豬回來屠宰。有一次,他用船載著醃豬,經過高郵六安溝閘的時候,夜間刮起了大風,船被風吹翻了,豬立刻就被打漁的人給搶光跑散了。任天一則在岸邊暗自地叫苦,這時候船上的大桅桿,剛好倒了下來,壓在他的身上,把任天一壓成了肉餅。

 

【再析】

 

要知道命中有財,到那裡都可以賺得到錢啊!何必去做殺生害命的行業呢?報應像任天一這種的商人,實在是太多了,值得人們反省深思,不要為了謀生,反而卻走上了死路;至於被小偷強盜燒搶劫掠,甚至被水淹死等等的事情,未必不是上天以殺他的身命,來報應他殺生的罪孽啊!

 

陰賊良善。

 

【解釋】

 

對於忠厚善良的好人,應該要愛護他、推薦他、讚揚他,卻反而陰謀的加以賊害。

 

【分析】

 

陰賊就是陰謀賊害,例如暗箭傷人,最是難以防備;而且別人被我害了,而我卻不用背負害人的惡名,這是最糟糕的壞事。對一般人而言,尚且都不可以這樣的陰謀加以賊害;若是用來賊害善良的好人,則更是不可以啊!因為善良的好人,是民眾的希望所寄。善人在一個國家裡面,則會被這個國家的人民所重視;善人若是在一鄉之中,則會被全鄉的百姓所重視,所以怎麼能夠去陰謀賊害善人呢?

 

故事:

 

唐朝的宰相李林甫,為人陰險狡詐賊害善良,所做的惡事不勝枚舉。李林甫快要失敗的時候,他看見一個鬼物,長得鋸牙鉤爪,全身是毛,眼睛如電,用手打他;過了沒有多久,李林甫就七孔流血而死。李林甫死了之後,朝廷就下令,將他的爵位奪除;並且打斷他的棺材,再殺戮他的屍體,還將他的子孫流放到嶺南地區。宋朝淳熙初年,在漢州這個地方,有一位女子被電打死,這位女子身體上寫有紅字說道:「李林甫為臣不忠,陰賊善良,三世為娼,七世為牛,這些報應受完之後,將永遠淪入水族之中。」

 

【再析】

 

小人賊害君子,僥倖而得逞,便說君子的生死,是操控在他的手裡;他不知道,縱然君子死在他的手裡,也是因為曾經跟他結怨,才會有這樣的結果;若是未曾和別人結過怨的君子,無論小人如何的厲害,終究害不死他;而惡人害人,就像是對著天空吐口水一樣,不但吐不到天,口水反而會掉落在自己的臉上啊!所以對賢良的好人,是不可以毀謗賊害的,因為到頭來,害到的卻是自己啊!

 

暗侮君親。

 

【解釋】

 

對於君王、國家元首、和父母親,應該要忠誠、要孝順、要尊敬;卻反而暗中的欺瞞君親,去做不忠不孝的事情。

 

【分析】

 

暗侮君親這句話,是專門為好名之人,以及矯情做作的人而說的。國家和父母,對我們的恩德,就如同天地一樣;如果領了國家的薪水而怠忽了公事,貪圖利益徇私舞弊,或是奸詐阿諛欺上瞞下,這種的存心,怎麼可以讓君王或元首知道呢?這就是暗中欺瞞了君王元首啊!對父母親的奉事供養不誠懇,處事待人不誠實,或掩飾自己對父母違逆的過失;這種的存心,怎麼可以讓父母親知道呢?這就是暗中欺瞞了父母親啊!

 

故事一:

 

明朝的宣宗皇帝,非常喜好詩詞歌賦,經常命令朝中的大臣附和;有位學士自以為才氣很高,他每次應制奉命做完詩的時候,就說:「我所做的詩,實在是太好了啊!皇帝不但是做不出來,而且也看不懂其中的奧妙啊!」沒有多久,這位學士就以詩字觸犯了皇室的廟諱,而且講話涉及譏諷;因此就被皇帝處以不敬的罪名,而奪掉了他的官職。

 

故事二:

 

三國時代,吳國有位名叫顧悌的名士,每次接到父親的來信,他都是跪著恭讀,而且還逐句的應諾,回答父親在信中的問話;若是父親有病,顧悌就會對著父親的信哭泣,傷心的話都說不出來!又晉朝的范宣,八歲的時候,偶然傷到了手指頭,就大哭起來。人家就問他說:「真的有那麼痛嗎?」范宣哭著說:「我不是因為痛而哭啊!而是因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緣故,所以我才感到悲痛啊!」這兩位先生,後來的地位,都是非常的貴盛顯赫。

 

故事三:

 

從前有兩位兄弟,每隔五天,就輪流的供養母親一次。哥哥比較窮,而弟弟較有錢;哥哥供養母親的時候,甚至窮得連稀飯都供養不出來;有一次,在他輪到的五天中,因為缺了兩天的食物,就向母親報告,請母親暫且先住弟弟家中,以後他會再補過來這兩天的供食;母親聽了之後,就前往弟弟的家中,把哥哥的意思告訴了弟弟;弟弟就叫妻子把飯藏起來,堅決的拒絕哥哥所做的決定,母親感到非常的無奈,就掉著眼淚回到哥哥家中,這時候,忽然天空中雷電交加,當場就把弟弟夫妻二人給打死了!

 

慢其先生。

 

【解釋】

 

對於傳道授業解惑的先生,應該要恭敬的受教,卻反而輕慢,真是大大的有失弟子事奉老師的道理啊!

 

【分析】

 

父母生下了我們的身體,必須要靠先生的教導,才能成就我們的學問;所以對先生、老師,要和對君王和父母親一樣的尊敬。現在的人請老師教育自己的孩子,往往只是虛有其表,吝嗇錢財而且還於禮有虧;甚至還出言不遜,態度反常,有心的輕視老師,這則是和禽獸相差無幾啊!至於做先生的,目的就是在開啟後生小輩的智慧,使他們把人做好,甚至成聖成賢,這種春風化雨的陰德,實在是最大的了!怎麼可以接受人家的束脩供養,卻放縱人家的子弟,不去嚴管勤教,致使子弟有不能成材的危險;甚至有先生還代替子弟作功課,來欺瞞他的父兄;為了貪圖錢財而用錢賄買功名,這種罪過的報應,實在不知道有多麼嚴重啊!

 

故事一:

 

宋朝的游酢、楊時,兩人一同拜在程頤的門下做學生;有一天,兩人一齊去拜見老師,程頤偶然閉目瞑坐,游酢、楊時就站在老師身旁,恭敬的等候,而且等了很久;程頤醒了之後,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深了。而兩人的臉上,則毫無一點的倦容,對老師的執禮,更是愈加的恭敬謹慎。後來兩人都得到老師學問的真傳,共同將濂洛之學弘揚於天下。

 

故事二:

 

宋朝的岳飛,他的老師周同,能夠拉三百斤的大弓;周同死了以後,岳飛每到初一十五的時候,必定準備好了祭品,在老師的墓前跪拜哭泣;並且將老師送給他的弓,射了三箭之後,才返回家中。

 

故事三:

 

從前有戶農家,生了一個兒子,這位農人想請老師教他孩子把書讀好的心,非常的殷切;但是他對待孩子的老師,則是太過份了,不懂得尊敬老師的道理;給老師吃的不好,盡是些不營養的食物;學費也給的很低,老師雖然非常盡心盡力的教這孩子,而且教的時間也很久;然而這孩子閱讀他人所做文章的能力還不錯,可是自己做起文章來,則是一無是處,這也是真奇怪啊!後來這孩子還是跟他父親一樣做農夫了。

 

【再析】

 

事奉老師的道理和方法,應當就像子弟事奉父親一樣,走路的時候,要跟隨在老師的後面;坐的時候,應該坐在老師的座旁;路上遇到老師,則要正立著,向老師拱手問候;老師講話的時候,則應該傾耳虛心的聆聽;縱然是遇到了災難憂患,也不能夠改變;無論是吉凶禍福,都要跟老師同甘共苦;老師在生的時候,事奉老師在禮節上,不能夠有半點的虧失;老師過世之後,則要為老師守三年的心喪;能夠做到這樣,則可以算是盡到弟子事奉師長的禮節了。

 

故事四:

 

從前有位王老師,訓誨教導啟蒙的兒童,非常的盡心盡力,而且不計較學費的多少。並且常對人說:「天地君親師,這五個是並列在一齊的啊!所以只要小孩拜我為老師,那麼他終身的成敗榮辱,我這做老師的都有責任啊!所以老師若是不能盡心盡力的教導子弟,反而誤人子弟的話,那麼這個罪過,就跟庸醫殺人的罪過,是一樣的重啊!」王老師又喜歡為小孩講孝悌的故事,他說:「求學問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術,而後才學習文藝,先要把自己本分做好,而後才施仁;例如一個人在孝悌方面有所虧欠的話,縱然他的才華蓋世,也是不值得重視啊!」王老師晚年得子,而這個兒子就是文康公,大家都以為:這是他善教子弟所得到的好報啊!

 

【再析】

 

近來師道愈來愈淪落了,甚至淪落到了令人痛哭浩歎的地步啊!為人師表,不知道,也不曾去想誤人子弟的罪過,必定會遭到神明的譴責!從前有一位讀書人,到了六十多歲的時候,跟他的妻子說:「我這一生,雖然不能夠發達,但是有幸得到了一個很好的教書職務,才得以成家立業啊!」講完之後,晚上就做了一個夢,夢到他的父親責罵他說:「你的命,本來應該是可以考取功名的!只因為你擔任教學職務,不能盡心盡力,而且還偷懶曠職,文昌帝君已經削去了你的功名,你卻不知道,還在那裡自鳴得意的誇口呢!」唉!看到了這個例子,就知道誤人子弟的罪過,實在是非常的危險啊!

 

叛其所事。

 

【解釋】

 

對於所應服事的長官或主人,不能夠效忠,就是背叛啊!

 

【分析】

 

叛其所事的事,是指以下事上;例如屬員服事長官,士兵服事將帥,僕妾服事主人,都稱作事;而背叛並非一定是顯然的背叛違逆,只要是在所服事的人緩急的時候,自己不能做為他的倚靠;利害關頭的時候,不能夠憐憫救濟,就叫做背叛了。

 

故事一:

 

三國時代,驍勇善戰的名將呂布,最初拜荊州刺史丁原為義父,丁原對待呂布,就如同自己親生的兒子一樣;但是呂布這個人,卻是有勇無謀,見利忘義;為了要貪圖功名富貴,被同鄉李肅一煽動,就決定投靠董卓;當天晚上,呂布就提刀進入丁原的營帳中,殺了丁原,並且取下了丁原的首級;第二天,就帶著丁原的首級投效董卓;並且還發誓拜董卓為義父;後來呂布又為了貂蟬和司徒王允,而把義父董卓用戟刺死。不久之後,呂布被曹操的軍隊捉住,曹操本來不想殺掉呂布,甚至想要用他來幫助自己平定天下,就問劉備的意見;但是劉備則勸曹操說:「明公,你難道沒看見呂布,他是怎樣服事他的義父丁原和董卓嗎?」曹操聽了劉備的話,覺得頗有道理,就下令將呂布縊死。

 

故事二:

 

楊忠是戴獻可的僕人,戴獻可家中非常的富有,就命楊忠替他負責經營一個農莊;楊忠經營的很努力,所獲得的利潤也很多;後來戴獻可死了以後,留下了一個兒子叫伯簡,年紀輕,成天喜歡和不良少年鬼混,吃喝玩樂;不到幾年,就把家產全給敗光了;只剩下僕人楊忠所經營的那個農莊;伯簡就前往農莊投靠楊忠生活;楊忠就把農莊的財產清理之後,全部移交給伯簡負責處理。伯簡非常的高興,又和從前一樣的揮霍亂用錢。楊忠就哭著勸伯簡不要亂花錢,伯簡不聽;有一天,伯簡從前交往的不良少年,又來到家中找伯簡相聚,就在家中吃喝賭博;楊忠這時候手裡拿著一把刀,走向前去,拉著其中一位帶頭的少年說:「我楊忠服事主人已經三十多年了;主人死了之後,小主人年紀輕、不懂事,你們這些狐群狗黨,就乘機誘惑他做壞事;現在戴家的家產已經敗盡了,幸而有我保住了主人的這個農莊,難道你們想要把戴家僅餘的財產全部都敗光嗎?我現在先砍了你的頭,然後再去向官府自首認罪請死,以報答我家主人在天之靈!」這些人聽了之後,就心服口服的向楊忠認罪,並且說:「我們從今以後,再也不敢到戴家來了啊!」楊忠就拿了些布匹出來送給他們,把他們打發走,就哭著向小主人伯簡道歉說:「老僕剛才的舉動,恐怕驚嚇到小主人;願小主人從此以後,改掉以往亂花錢的習慣,不要再結交惡友;但聽老僕的建議,老僕一定會盡心盡力的幫助小主人;不需兩三年,戴家的產業就能夠恢復興旺起來。不然的話,老僕現在就跳海自殺;因為老僕實在是不忍心見到小主人將來會餓死,丟盡了戴家的臉啊!」伯簡聽了之後,深深的感到慚愧,也就哭著答應了。果然沒有幾年的時間,楊忠就把戴家原先的田地房產全都恢復了;後來老僕楊忠活到了很老,而且又健康。

 

誑諸無識。

 

【解釋】

 

對於許多沒有知識不明事理的人,反而說些假話來誑騙他們,使他們誤信為真而害事。

 

【分析】

 

沒有知識的人,正應當要隨事的開導,告訴他們如何的辨別善惡,明白道理;使他們能夠覺悟,不再迷惑顛倒,怎麼能夠因為他們容易欺騙而去欺騙他們呢?楞嚴經說:「衒耀迷惑沒有知識不明事理的人,疑誤了眾生的慧命,這種人死了以後,應當墮入無間地獄,受無量的大苦啊!」唉!人何苦要造作這種的罪業呢?

 

故事一:

 

劉合峰先生說:「從前有三個人結伴同行,走到河邊,正好碰到漲水,而船卻在河的對岸;其中有一個人較笨,其他兩個人就誘使他脫掉衣服,游到對岸,把船划過來;傻子就真的聽他們的話,脫了衣服游泳過河,差點就被湍急的河水淹沒了;傻子到了對岸,就把船撐了過來,渡朋友過河。兩個朋友上了船,傻子忽然肚子疼,要拉肚子;就趕緊的下船上岸解決內急,而兩位朋友就立刻的向他揮揮手說:「傻子,天快黑了,我們不能等你啊!」於是就撐船過河。過沒多久,河水突然的變急,船一打橫就翻了,兩個人全都淹死在河裡;而傻子則在岸邊等候,一點事都沒有!」

 

故事二:

 

唐朝有位名叫姜撫的人,穿著道士的衣服到了京城;因為沒有人認識他;他就騙人說:「我已經活了幾百歲了,因為我懂得長生的秘訣;後來姜撫就被召入皇宮服事唐玄宗,而且還得到玄宗的寵信,他的名氣因此而大噪,遠近皆知。後來有一位太學生荊嚴,就前往拜見姜撫,並且問他說:「先生您究竟是那一個朝代的人啊?」姜撫回答說:「我是梁朝人。」荊嚴就接著問他說:「那您有沒有做過官呢?」姜撫說:「我曾經當過涼州的節度使。」荊嚴聽了就斥責他道:「你是什麼人?竟敢如此的大膽誑妄,欺騙天子,迷惑世人。梁朝是在江南,怎麼可能會有西涼州呢?梁朝只有四平、四安、四征、四鎮將軍的官職名稱,那裡來的節度使這個稱呼啊!」姜撫聽了瞠目結舌,答不出話來,大感慚愧,無地自容,沒幾天就死了。

 

謗諸同學。

 

【解釋】

 

對於許多同學朋友,反而妄加的毀謗,破壞他們的名譽。

 

【分析】

 

同學和朋友,感情就跟兄弟一樣的親切;況且朋友是五倫當中的一倫,怎麼可以妄加的毀謗,滿肚子存的都是戈矛呢?

 

佛陀說:「朋友之間相處,彼此都有五種的責任要盡。第一、彼此若是作了惡事,應當要互相的規勸,禁止再作惡事。第二、彼此若是有了疾病,應當要互相的探視照顧調養醫病。第三、彼此若是知道了對方的隱私,不可以向外人說出。第四、彼此應當互相的尊敬讚歎,不要斷了往來,也不可以記怨。第五、彼此若是貧富不相等,應當要扶持幫助,不可以互相的誹謗。」

 

或有人問道:「跟朋友交往之後,發覺他不善良,想要跟他絕交,又怕傷害到彼此的恩情;不跟他絕交,則又是匿怨而跟朋友交往啊!」朱子回答說:「這不是匿怨而跟朋友交往,是要心中藏有怨氣,而表面上卻與朋友交往,這才是匿怨啊!若是朋友不善良,情義自然是應當要跟他疏遠些,但是也要漸漸的疏遠;若是他沒有很嚴重的過失,何必一定要拒人於千里之外呢?而且只要不斷的用至誠心,一定可以感化他,使他覺悟啊!這就是所謂的,親戚不要失去了做親戚的道理,而朋友也不要失去了做朋友的道理啊!」

 

明朝的王陽明先生說:「朋友之間的交往,謙沖下懷是非常重要的啊!朋友相會的時候,彼此都應該要虛心謙遜,尊敬的包容對方。大約是勸諫規戒指摘的地方少,而誠懇勸導讚歎鼓勵的地方多啊!」

 

溫節孝先生說:「交朋友要欣賞對方的長處,不要計較對方的短處。遇到個性剛正強硬的朋友,要忍耐他的戾氣;遇到瀟灑飄逸的朋友,要忍耐他的罔氣;遇到樸實憨厚的朋友,要忍耐他的滯氣;遇到輕佻豁達的朋友,要忍耐他的浮氣;這樣不但能夠得到無數的好處,這也是結交朋友最好的方法啊!」

 

故事一:

 

宋朝的張千載先生,他的號,叫一鶚,是文天祥的好朋友。文天祥做丞相,顯赫貴盛的時候,曾經多次的向朝廷推薦,敦請張千載出來做官,但是都被張千載拒絕了。後來文天祥和蒙古兵作戰失敗了,被押回吉州,關了起來;張千載就偷偷的混進了監獄探視文天祥,他說:「丞相若是被送到北方,我也會跟您去北方。」張千載到了北方,就住在文天祥被關的監獄附近;文天祥關在監牢裡面三年,張千載就供養了三年,使文天祥的生活都沒有感到缺乏。後來文天祥被元朝下令處死,張千載就把文天祥的首級,密密的藏在一個木盒子裡面;後來查訪得知,文天祥的夫人歐陽氏在俘虜之中死了,便火化了她的屍體,撿了骨頭,放置在一個袋子裡;張千載就帶著木盒和袋子往南方走;到文天祥的家鄉,交給他的後人安葬。就在張千載到達的前一天晚上,文天祥的兒子就夢到父親對他說:「我是跟隨著張伯伯一齊回來的啊!」果然就在第二天,張千載就到達了文家。

 

【再析】

 

因此以後的人,就有了一句形容朋友生死之交的話,叫做:「生死交情,千載一鶚。」這句話的確如此,一點也不誇張啊!沈仲化先生說:「辜負了死去的朋友,比辜負了在生的朋友,還要嚴重的損害了朋友的道義啊!」現在我們交朋友,自問自己能不能夠做到經歷生死而不變心呢?

 

故事二:

 

宋朝的郭贄,賦作的非常之好,因而頗有聲名。他的同學李勉,卻是因為妒忌他的才華名氣,就毀謗他。因此李勉連續好幾次的考試,都沒有上榜。後來郭贄先及第,接著又再考中了舉人,這時候李勉方才以明經充選而已。榜詔下來的那天,李勉感到非常的慚愧後悔,就決定返回家鄉不再赴考了。郭贄聽到了這個消息,立刻就前往追趕,把李勉追了回來,後來李勉才考上。

 

【結語】

 

由此可見,毀謗他人,而對方並沒有因此而受到任何的損害,只是自己變得刻薄,受到報應而已!

 

虛誣詐偽。

 

【解釋】

 

用虛偽、誣陷、詐騙、欺偽種種的手段,來指責攻擊他人的隱私和過失。

 

【分析】

 

漫無根據叫做虛,妄有污衊叫做誣,詭計蒙人叫做詐,矯情欺世叫做偽。這四樣分開來說則是四種;合起來說就是不誠實啊!要知道「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現在捨棄了誠,而用了虛偽、誣陷、詐騙、欺偽,這樣豈不是違逆了天道而失去了人道嗎?這種的存心,非常的不好,這種的行為,也非常的危險!如果是這種人的話,那就是天下第一等薄福之相的人啊!所以這種人來生不墮入畜牲、餓鬼、地獄三惡道,那會墮到那裡呢?清朝益都的孫廷銓先生,為人非常的樸實誠懇沒有心機,所以清世祖常常稱呼他為孫老實。每次遇到了各部堂員出缺的時候,清世祖總是說:「還是用孫老實吧!」這樣連續的講了三次,而孫老實就當上宰相了!所以為人老實厚道,怎麼會誤了人呢?

 

故事一:

 

薛敷這個人,專門替人家虛構捏造狀詞打官司;他能夠把無理的說成了有理,就用這種的技倆賺錢致富。後來他感到心裡不安,就設了醮壇,向上天懺悔謝罪。道士作法之後,伏壇而起,說道:「玉皇大帝批示下來,薛敷的家宅,交付給火神處置,薛敷本人,則交付給水神處置。」後來薛敷的家,果然被大火燒光了,而他本人,則是墮水淹死。

 

故事二:

 

五代的時候,閩國的官員薛文傑和吳英兩人之間,發生了誤會衝突,閩王鏻這個時候,正派了巫師到宮中查看有沒有鬧鬼?薛文傑就乘機先跟吳英說:「皇帝懷疑你位高權重,你這個時候應該要稱病請假在家休養;倘若皇帝派使者來慰問你,你應該假裝頭疼來回答使者。我可以替你在皇帝面前美言幾句;吳英聽了之後,也就答應這麼做。薛文傑就告訴巫師說:「吳英想要叛變,玉皇大帝就用銅釘,釘在吳英的腦袋裡,所以他才會有頭疼的毛病啊!」皇帝就派了使臣去查驗這件事情,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吳英果然就向使臣說,自己患了頭疼的毛病。於是閩帝就派人把吳英殺了。吳英被薛文傑誣陷而死,老百姓都感到非常的痛恨。剛好閩帝下令發兵去抵抗吳國的入侵,然而軍隊卻不肯前進,聲稱一定要得到薛文傑才肯進軍;閩帝不得已,就把薛文傑綁起來,戴上了枷鎖,送到軍中;薛文傑立刻就被軍隊的官兵,用刀把他身上的肉,在傾刻之間全都割完了。」

 

故事三:

 

宋朝的官員趙廷臣,使用詐騙的手段,和當時嶺外的邊疆民族洞戎,約定好向朝廷投降,然後就把準備投降的洞戎人灌醉之後,全都殺了;而且還揚言洞戎人要造反叛變,並且將這件事情的平息,搶作是自己的功勞。趙廷臣因此而被朝廷大力的拔擢,升到了顯赫的官位。後來夢到被他殺死的洞戎人向他說:「我是來報答你對我們洞戎人所用的詐術啊!」於是過沒多久,趙廷臣生下一個兒子,年紀很輕,就考中功名做了官;然而這個兒子,忽然莫名奇妙的就發狂叛逆,犯了國法;趙廷臣和他的妻子,因而受到兒子的牽連,被朝廷治罪,流放到嶺外,結果就被洞戎人殺害。

 

故事四:

 

宋朝的奸臣丁謂,與人交往,從來都不說真話;並且還說:「人的心若是真誠樸實的話,那麼就什麼事情都做不成了啊!只是徒然受到別人的欺侮而已!」丁謂如此的存心,難怪別人都不知道,他的心在打些什麼主意,令人無法測知;當時天下的人,都把丁謂看作是五鬼。說實在的,丁謂的虛誣詐偽,比鬼還要厲害;當然他的下場,也就不堪聞問了。

 

攻訐宗親。

 

【解釋】

 

指斥宗族和親戚的隱私或過失,而加以攻擊。

 

【分析】

 

同姓的親人叫做宗,異姓的親人叫做親;雖然親戚關係,有遠近親疏的不同,其實都是我所應該關切的人啊!應當以親愛忠誠的態度來對待他們;若是遇到了患難,應該要共同的來承擔;遇到了困難缺乏的時候,應該要及時的予以接濟;家醜要互相的掩藏,外侮要共同的抵禦;怎麼可以彼此互相的爭奪,連一點點小事,也在錙銖的計較;甚至還彼此互相的傾軋,伺機攻訐報復。俗話講:「折斷樹枝,會傷到樹的心!砍斷樹根,就等於斬斷了樹的脈啊!」這句話值得大家警惕。

 

故事:

 

春秋時代,齊國的宰相晏平仲,生活非常的節儉,齊景公以為他隱藏了國君對他的賞賜,因此而責問他。晏子回答景公說:「自從臣承蒙陛下的賞識提拔顯貴之後;臣父親家族中的人,沒有不乘馬車的;臣母親家族中的人,沒有不豐衣足食的;臣妻子家族中的人,再也沒有餓死、凍死的人了。齊國讀書人等待臣供養吃喝的,就有三百多人。臣這樣的做法,到底是隱藏了陛下對臣的賞賜,還是彰顯了陛下對臣的賞賜呢?」

 

【再析】

 

晏子將齊王對他的賞賜分配,是以父親家族的人為第一優先,其次是母親家族的人,再其次則為妻子家族的人,最後才及於關係比較疏遠的人。這就是做到了古人所講:「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啊!」晏子可以算是一位善於敦睦宗族親戚的人啊!如果人人都像晏子這樣的存心,能夠善睦宗親;那麼這個世界上,就不會有攻訐宗親這種無情無義的事情發生了。

 

剛強不仁。

 

【解釋】

 

氣質剛強性情火爆的人,他的待人接物,就不能夠仁慈溫和厚道啊!

 

【分析】

 

孔子所讚賞剛毅的人,是因為他的意志堅定正直,而且又講道理的緣故;而太上所教戒的剛強之人,是因為他很容易就動氣發怒的緣故啊!中醫稱痿痺之症,叫做不仁,就是因為這種病症不知道痛癢。喜歡剛強動氣發怒的人,待人接物的時候,也就不知道痛癢了;都是帶著殺機,這就是俗話所講的鐵石心腸,這種人怎麼能夠仁慈呢?然而剛強到了最後,沒有不被摧毀折斷的啊!若是能在吃過了幾次大虧之後,而漸漸的轉化為柔弱,這也就是他的萬幸啊!

 

故事一:

 

宋朝的包拯,也就是民間所稱的包青天,擔任開封府的府尹,他的性情剛毅而不屈服,部屬向他報告的事情,不合情理的話,他就當面予以駁斥;若是部屬講的有道理,他也會和顏悅色的接受而改正。因此大家都對他感到十分的佩服。要知道剛強而又講理,遇事又能果斷,這就是仁者之勇!

 

故事二:

 

宋朝張汝慶,在他做提刑的時候,每次審問囚犯,不管囚犯所犯的罪是輕或是重,他都把所有的刑罰,全都加諸在犯人的身上一遍;而且還稱它做「打一套」;而接受訊問的囚犯,則稱張汝慶為「閻羅催到」。後來他提刑的任期做滿之後,返回家鄉;當他乘的船,停在高郵的那天晚上,他夢到好幾百個頭破腿斷的人,圍繞著他,在向他索命。回家以後,張汝慶竟然在大白天,看到了厲鬼,於是就七竅流血而死。

 

【再析】

 

剛強狠戾的人,都不得好死,這種道理,固然不需再說;然而他們死了之後,墮在三惡道裡面,不知道要經過多少的時間,才能夠脫離啊!所以看到張汝慶的例子,再推想他死後所受的果報,那麼一切剛強狠戾的人,也應該要覺醒了啊!

 

狠戾自用。

 

【解釋】

 

性情凶狠暴戾,而且又喜歡剛愎自用,自以為是。

 

【分析】

 

凡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做事情,就會懂得如何用人;而沒有智慧的人,則是全靠自己來做;須知愚笨的人,自用尚且不可,更何況是凶狠暴戾而又剛愎自用,那就更糟糕了啊!

 

佛說:「凶狠暴戾的人,就像惡劣的壞馬一樣,很難加以調服;人若是凶狠暴戾,就很容易固執己見,自以為是,不肯服人了。因此也就沒有益友和善知識來親近他,更沒有人願意告訴他做人處事的大道理了。所以一個人會去造惡招怨的原因,沒有比這個更嚴重了啊!」

 

故事:

 

王安石是宋神宗皇帝時的宰相,為人喜歡猜忌懷疑、嫉妒又剛愎自用;而且還排擠忠良,欺世盜名;甚至膽大包天,毀謗聖賢,居然還敢厚著臉皮以聖賢自居;他的施政,破壞了國家的人才;他的學術,敗壞了社會的人心,他所作的三經新義和字說,毀謗誣蔑了聖人,破壞粉碎了大道,不僅只是如此而已啊!例如春秋這本書的內容,因為能夠端正君臣的名分,評定人物的褒貶,使得亂臣賊子感到恐懼和害怕,王安石就叫讀書人不要去研究春秋。史記漢書是記載著國家朝代成敗安危、存亡治亂的事實和道理,可以作為世人的借鏡;而王安石卻叫讀書人不要讀史記和漢書。漢朝的大文學家楊雄,在王莽篡漢的時候,不守臣子之節,不能為國殉難;而且還寫了一篇「劇秦美新」的文章,批評秦朝的暴政,讚嘆新朝的建立,王安石竟然說:「楊雄的行為,與孔子在論語中『無可無不可』的說法相合啊!」(其實正好相反)馮道做官歷經了四個朝代八位君王,王安石卻說:「馮道這個人真是善於避難,懂得如何自保啊!」如果朝廷的大臣都聽了王安石的話,學習他的為人,那麼朝廷之中,就沒有忠義氣節的臣子了!

 

王安石剛當宰相的時候,還能夠和當時朝中的賢人君子和睦相處;後來因為他推行的新法,朝中的賢人君子未能夠認同,因而起了爭執,王安石就排斥他們,甚至把他們貶官放逐到遠方,他的兒子王雱甚至說出了:「只要把韓琦、富弼的腦袋砍下來,新法就能夠順利推行」的這種話,那麼其他的就更不必說了。後來因為攻擊王安石新法的人愈來愈多,而他的言行,卻是更加的驕傲、凶狠、放縱、怪異了。並且說:「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這種狂語。這時候,他的罪孽深重,已經到了惡貫滿盈的地步;他惟一的兒子王雱,背部突然長了毒瘡,年紀輕輕的就夭折了;王安石非常的傷心,就向神宗告病,請辭宰相的職位。後來神宗也開始討厭王安石,就免除他宰相的職位。王安石這時候,失去了皇帝對他的寵信,悲哀自己的獨子早死,不能夠傳宗接代,而自己的狠戾不仁,倒行逆施,招到了百姓的厭惡和詛罵;以前被他所排斥放逐的賢人君子,也都相繼的掌權施政,並且把他所主張推行的新法全部廢除了;王安石因而感到十分的慚愧,驚嚇恐懼而死。

 

是非不當。

 

【解釋】對於惡人做壞事,反而說他是對的;對於善人做好事,反而說他不對,這樣的認定是非,就顯得太不允當了啊!

 

【分析】

 

真正具有道德仁義的仁人君子,就能夠有足夠的智慧,辨別好惡,允當的認定是非;要知道是非對一個人來說,則關係到這個人的善惡;對於一個鄉鎮而言,則關係到這個鄉鎮的利害;對天下國家而言,則關係到天下國家的安危;所以怎麼能夠不謹慎小心啊!若是輕率不當,任意的認定是非,那就太危險了啊!

 

故事一:

 

宋朝的尹師魯,無論是為人處世,或是教導學生,都是非分明,絲毫都不茍且。他在臨命終前,還親筆寫信給范仲淹道別;范仲淹接到信後,就立即趕到尹師魯的家中;這時候尹師魯已經沐浴更衣,端坐而世了。范仲淹見到尹師魯死了,就哭得很傷心,未料尹師魯卻張開眼睛,向范仲淹說道:「我不是已經寫信給你道別了嗎?你就不用再來看我了啊!有生必有死的道理,難道你不曉得嗎?」尹師魯說完之後,就向范仲淹作揖道別去世了。

 

【再析】

 

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尹師魯的學問道德,若不是已經修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在那死生之際千鈞一髮的危險時刻,怎麼可能有如此的定力,縱然是受到了干擾,也能夠從容的應付而不亂;所以入道一定要知行並用,而且「知」尤其的重要,就是這個道理啊!

 

故事二:

 

宋朝蔡京當宰相的時候,把司馬光、蘇東坡、程頤、王獻可等賢人君子共一百二十人,認定為奸黨;而且還奏請皇帝批准,把「奸黨」的名字刻在端禮門的大石碑上面;而且還命令全國各州縣比照辦理,老百姓為此感到非常的不平;沒有多久,這塊石碑就被雷打碎了,蔡京也因為事敗,被貶官流竄而死。

 

向背乖宜。

 

【解釋】

 

對於惡人,應該要遠避,反而要心向他;對於善人,應該要親近,反而要違背他;這樣的向背,實在是很不適宜啊!

 

【分析】

 

向,是應當要趨向的;例如好人好事,是我們所應當要趨向的啊!惡,則是應當要違背的;例如邪人邪事,是我們所應當要違背的啊!如果是趨向了邪,而違背了正;這就叫做向背乖宜;若是一時的不察,而向背失了當,就會導致終身都身敗名劣;所以對於向背,要特別的謹慎小心啊!

 

故事一:

 

唐朝的宋申錫,為唐朝文宗皇帝時候的宰相,宋申錫因為鄭注抓權抓得很厲害,想要把他除去;就用自己的朋友王璠擔任京兆令,而且密密的吩咐王璠,在暗中搜查鄭注的不法情事。而王璠因為鄭注曾經提拔過他,就將宋申錫的這個計謀告訴了鄭注。鄭注因而感到十分的恐懼,就先發制人,反而誣告宰相宋申錫圖謀不軌;宋申錫因此而被貶官,謫放到開州擔任司馬的職務,竟然因此憤恨而亡。後來宋夫人夢到宋申錫將她引到京外的一個坑洞,坑洞內有幾位被殺死的囚犯;於是宋申錫就提起一個死囚給夫人看,並且說:「這個死囚就是王璠,我已經請示過上帝了啊!」因為宋申錫非常憤怒,大聲的斥責,宋夫人就從夢中驚醒;於是她就把剛才的夢境,默默的牢記在心中。過了沒多久,李訓和鄭注兩人,就密謀計劃,想要殺掉宦官;於是就奏請皇帝,命令宦官都到御林軍那裡,觀賞早晨的甘露;然後派遣王璠等人,帶領著軍隊,前往殺掉宦官;王璠嚇得兩腿發抖不敢前去,事情竟然因此而失敗了;王璠就被腰斬,一同被殺的有好幾個人,都被埋在城外的同一個洞坑裡面。

 

故事二:

 

宋朝的賢臣劉贄,曾談論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政助役十種的害處。王安石就責備劉贄向背乖宜,並且向皇上報告,皇上就下詔命令劉贄分析反對新法的理由。劉贄就向皇上報告說:「臣所趨向的是忠是直,所違背的是邪是佞;所趨向的是義,所違背的是利;所趨向的是君父,所違背的是權奸;如果臣因為這樣而獲罪,也是臣自己罪有應得;然而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終將為害天下蒼生啊!願陛下不要忘記我所說的話啊!」劉贄居然敢在皇上面前說出了真話,大家都替他捏了一把冷汗;但是劉贄認為該說的話就要說,該做的事就要做;不可以為了自己的利害而畏首畏尾,後來劉贄當上了宰相。

 

【再析】

 

魯氏說道:「趨向所應當趨向的,並不是因為私心才去趨向;違背所應當違背的,也是為了公,為了天下國家百姓,從來就沒有為了個人的禍福在算計;然而禍福卻是因之而來,這也是警告那些不肯當劉贄,甘願做王璠的人啊!」

 

虐下取功。

 

【解釋】

 

有的做官的,竟然膽敢施行暴政,虐待百姓,以貪取功勞獎賞。

 

【分析】

 

蠟燭遇到黑夜,則成就它破除黑暗的功勞;船得到水的浮力,則成就它載送貨物的功勞。大抵只要水到渠成,功勞自然而然的就能夠顯現出來,根本就不需要去取得功勞啊!所以只要有取得功勞的意思,那麼做將軍的,放縱他的軍隊去搶去殺;做官的,妄自的增加糧稅勞役;做法官的,都加重犯人的罪刑,也都可以不必有所顧慮而任意的去做了啊!然而這些都是用百姓的民脂民膏,來換取個人功名的行為;功勞就算得到了,也不過是升官而已;但是災禍卻是隨之而來,而且不只是殺身之禍啊!人雖然是再笨,也不至於如此啊!我們不妨看看古人,例如宋朝的大將曹彬,攻下江南的時候,不殺一個人!漢朝的汲黯,為了救飢荒,就假傳聖旨打開糧倉,因此而救活了幾萬個飢民!漢朝的于定國,擔任廷尉審案的時候,百姓就是被判了罪,也沒有感到自己被冤枉的!在當時來講,他們何嘗不是國家的第一功臣啊!

 

故事一:

 

唐玄宗的時候,由於生活奢侈,宮廷的開銷愈來愈大,經費不敷使用,玄宗又不願意從旁的地方勻支補充;這時候戶部員外即王,知道皇上的意思,於是就加重稅賦,增加百姓納稅的負擔,每年多收了額外的稅錢,達百億萬之多,儲藏在國庫裡面供皇上使用;皇上因此以為王真有才幹,能夠使國家富裕,就特別提拔他擔任京畿採訪使的職位;不久之後,又升他為戶部侍郎京兆尹;然而朝廷內外的官員,和民間百姓,對王的所作所為,都感到十分的怨嘆;沒多久,王因為弟弟犯了重罪而受到牽連,被皇上賜死。

 

故事二:

 

宋朝的王韶,建議皇上開闢熙河,因而殺了不少人,積功升到樞密使的職位;他又曾故意殺害投降宋朝的羌人,不論老幼,都砍下他們的首級;並且還想辦法,使他的鄉親能夠冒領功績而得到了官爵。王韶到了晚年的時候,對這件事情感到十分的後悔,就向許多長老們請教因果報應的道理。長老們都說:「以王法殺人,就像舟船行過,壓死螺螄蚌殼一樣,自然是無心的過失啊!」惟有刁景純則說道:「只怕打不過自己的心啊!若是打得過,自然也就不會問這個問題了啊!」王韶聽了之後,內心更是感到恐懼;後來他的背上生出了毒瘡,而且經常的呼喊著:「我看到有好多斷頭斷腳的人,來向我索命啊!」結果他的胸部穿了一個大洞而死,長子吐血而死;另外一個兒子因為犯法而被砍頭,王韶的一家,就此而滅門了。

 

諂上希旨。

 

【解釋】

 

奉承在上位的長官,以迎合他的意旨。

 

【分析】

 

在上位的長官,尚未做出決定的時候,猶有勸說挽回的機會;但在這時候,若是有人逢迎長官,那麼長官的決心,就會更加的堅定,以至於到了不可再勸說挽回的地步了。這不只是臣子之於君王而已;例如在下的屬官迎合上司,地方的紳士迎合官府,部屬迎合主管,僕人迎合主人等等,這些都是啊!凡是居上位的人,事事都應當依循著道理去做,千萬不可以有所貪圖而自私自利,使人有機可乘,向自己逢迎拍馬;而在下位的人,又怎麼可以去希求不合道理的功名,貪圖不義的錢財呢?應該知道奉承迎合,屈膝諂媚,只是徒然的喪失了自己的良心和人格,和別人結下了無窮的怨業啊!

 

故事一:

 

明朝宣德年間,朝廷曾經派遣太監王三寶,乘船下西洋等番國,求取希世的珍寶;天順年間,又有人向皇上建言:應該要再度派船艦南下西洋,朝廷就命令兵部,調出上次下西洋的檔案簿冊,準備計劃再度派人前往。當時項忠為兵部的主管,就命令屬下調出檔案簿冊查閱;當時在兵部擔任郎中的劉大夏,知道了這個消息以後,就先到庫房內,將檔案藏匿起來,使得奉命調閱這些檔案的官員,到了庫房,找了半天,一無所獲;而這項提議因為檔案找不到,於是漸漸的就沒消沒息了。但是項忠就責備部屬說:「檔案明明放在庫房裡面,怎麼會不見呢?」劉大夏於是就微笑的說道:「前次下西洋的時候,花費的錢糧高達數十萬,死傷的軍民不知有多少;縱然是求到了寶物,對國家也沒什麼好處啊!這是件壞事,做大臣的,應當要勸阻皇上才對;舊的檔案若還有存著,也應當把它銷毀,以除後患,怎麼還要再追問檔案有沒有呢?」項忠聽了劉大夏的話,立即向劉大夏謝罪說:「我的見識淺薄,沒能夠想到這麼深的道理;今天經您這麼一提,可以說是您的陰德感動了上天,我的這個位子應當是屬於您的了!」後來劉大夏果然當上了兵部尚書。

 

故事二:

 

唐太宗曾經指著一棵樹說:「這棵樹實在是一棵好樹啊!」宇文士及從此就一直不斷的逢人就讚譽這棵樹。唐太宗知道了這件事情,就很嚴肅的對宇文士及說道:「魏徵一直在勸我,要遠離奉迎阿諛的佞人,我始終都不知道,佞人是什麼樣子,今天我才知道,原來你就是佞人啊!」宇文士及聽了,立即就向皇上叩頭謝罪,慚愧不已!

 

故事三:

 

五代後唐的大臣郭崇韜,為了要迎合莊宗皇帝的旨意,就勸莊宗策立劉氏為皇后,而郭崇韜勸立劉后的動機,目的就是想要結交劉后;然而後來在皇上面前說郭崇韜壞話,致使郭崇韜被殺的,就是劉后啊!唉!郭崇韜當初為了要迎合莊宗的旨意,而勸立了劉后,目的就是想要鞏固自己的地位;卻反而因此得到慘烈的災禍,所以諂媚迎合又有什麼用處呢?

 

受恩不感。

 

【解釋】

 

受到人家的恩惠,不但不思感恩圖報,竟然還忘恩負義。

 

【分析】

 

古時候的人,就是受到別人布施一餐飯的恩惠,也必定會回報的;縱然是沒有能力回報,也一定是銘記感激在心,念念都不敢忘記啊!智度論說:「受到別人的恩惠,而不知道要感恩圖報,這種人簡直連畜生都不如啊!」這句話講得實在是太貼切了!然而恩惠當中,有所謂大恩的有四種:一是天地的大恩,二是父母的大恩,三是國家的大恩,四是師長的大恩。或是有人糊里糊塗的過了一生,對上面所說的四種大恩,根本就未報,而對於私恩小惠的報答,卻是感到沾沾自喜,這就是所謂的捨本逐末,並不是報恩啊!

 

故事:

 

唐朝的史無畏和張從真,兩個人是好朋友,史無畏的家裡十分的貧窮,張從真就經常的接濟他、幫助他,使他的家人衣食無缺,並且拿錢給他去做生意;不到幾年,史無畏就發了財。而張從真家中失火,家產全被大火燒光了。張從真走頭無路,就去拜訪請求史無畏幫忙;而史無畏竟然忘恩負義,不理會張從真;張從真這時候真是感慨萬千,只有徒然的對天欷歔嘆息無奈而已。這時候,忽然之間,天空起了烏雲,雷電交加,史無畏被雷打到之後,竟然變成了一頭牛;並且這頭牛的肚子上,還現出了幾個大紅字:「負心史無畏。」過了十天,這條牛也就死了。

 

【再析】

 

俗話說:「畜牲尚且知道要報恩啊!」例如馬垂韁,犬展草,小蛇為了報答隨侯的救命之恩,銜了兩顆寶珠送給隋侯;而黃雀則銜著玉環,報答楊寶的救命之恩;動物尚且如此懂得知恩報恩,人為什麼竟然敢違背了道德天理,難道不怕像史無畏那樣變成牛嗎?

 

念怨不休。

 

【解釋】

 

對有仇怨的人,不思以德報怨,卻要懷恨報復;而且還念念不忘,不肯罷休呢!

 

【分析】

 

對於弒君殺父的大仇,離散骨肉的仇恨,君子對於這種的仇恨,自然有他以直報怨的方法。至於私人的仇恨小怨,可以用理性來排遣,可以用感情來原諒,這樣私仇小怨,便可以因此而消除化解了。若是仍然還念念不忘,則怨怨相報,也就永無休止了啊!

 

故事:

 

唐朝的李德裕,在做宰相的時候,和許多人結下了不少的冤仇。後來李德裕被貶官,謫放到珠崖(也就是現在的海南島);有一次在珠崖,他見到一座佛寺的牆壁上,掛了十幾個葫蘆,心中感到十分的奇怪;就詢問寺裡的僧人,僧人告訴李德裕說:「這都是人的骨灰啊!這些人都是因為得罪了當權的宰相李德裕,因而被貶官流放到珠崖,也就死在這裡;老僧看到他們客死他鄉,屍體無人掩埋,實在是太悲慘了;所以憐憫同情他們,就把他們的遺骨焚化了,放在葫蘆裡面,等待他們的子孫來領取帶回家鄉啊!」李德裕聽老僧這麼一說,嚇得直向後面倒走,而且心痛如絞,竟然痛到死掉。

 

【嘉言】

 

于鐵樵先生說:「別人用勢力加在我的身上,而我則以寬宏的度量,來容忍他這種偏差的行為;這樣就可以掃除內心層層障礙的烏雲,熄滅心中想要報復的星星之火了。」所以君子是不念舊惡的啊!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二終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