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當代台灣社會轉型與人間佛教運動
作者:李尚全
17/04/2010 10:53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毋庸諱言,台灣人間佛教運動的發生是當代台灣社會轉型 的產物。美國亨廷頓(Huntington)認為,民主政治發 生的原斟,土要宵:1、合法統治權威的衰落和政績困局:2、經濟發展與經濟危機:3、宗教變遷;4、外來勢力的新政策; 5、示範效應與滾雪球。台灣的民主制度正是伴隨著“黨兇”威權體制的衰落和政 績園局而來的。經過1950年代的剛性威權時代,特別是“兩次金門砲 戰”後,兩岸關係進入“冷戰”對峙待變時代,中因國民黨在島內開始加大“中國化”的力度,去“日本化”和“本t化”,標誌著剛性成權體制向柔性威權體制轉 型,使中國傳統文化在島內的存在具有合法性和強制性,為“中幽佛教會”的合法化提供了政治保障於是白聖K老領導的傳戒運動在島內如火如茶的開展起 來。從1953年到1989年,一共舉辦了38場傳成法 會,使台灣僧尼由1949年的3000多人飆升到8905人,寺院有401所,佛教徒人數達到了4485600名。茲把這38次傳戒法會的概況表列如下,以資參考。
1953一1989年白聖長老主導下台灣各寺院傳授三 壇大戒法會概況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資料來源:李尚全:《當代中國漢傳佛教信仰方式的變 遷》,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177一184頁。

表中所列舉的傳戒活動,雖然可以追溯到三國時代,實際 上是明末之際南京寶華山的戒脈傳承在台灣島內的延續。如果透過民國時期興起的人間佛教理論的視角來看,完全 符合人間佛教理論框架結構。眾所周知,當代兩岸學術界所說的人間佛教理論,是太虛 大師在1930年代提出的漢傳佛教的“去鬼化”理論+1940年代印順導師提出的漢傳佛教“去天神化”理論, ”因此也可以概括為“去鬼神化”理論。換句話說,人間 佛教理論=漢傳佛教“去鬼化”+漢傳佛教“去天神化”。因此,白聖長老主導的當代台灣佛教的傳戒運動,不但完全符合人間佛教理論框架,而且還具有 清除當代台灣佛教的日本殖民化佛教和台灣本土鬼神化佛教色彩,回歸大陸佛教根本的正本清源的現實意義。

  二

1953年9月3日開始的第一次金門砲戰,持續了十來 天,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共解放台灣的立場和決心。 1958年8月23日開始的第二次金門砲戰,中共試探 了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的葫蘆裡到底賣的什麼藥,從而摸清了國際形勢的總趨勢,採取了攻而不取的戰術和政治策略,而國民黨也報以守而不撤的戰術與政 治策略,一直持續到1978年12月31日,共同挫敗了美國“劃峽而治”的陰謀,維護了海峽兩岸人民堅持只有“一個中國”的共同利益。國共兩黨開始分別在台灣島內和大陸致力於政治、經濟和 文化建設,開始了曠日持久的“軟實力”競爭,標誌著國民黨政權在台灣開始由剛性威權體制向柔性威權體制轉型。大陸赴台僧人和台灣比丘尼順應這一歷史潮流,積極配合 國民黨政權,開拓民間外交,去除台灣民間宗教信仰的本土色彩(地域性的封建迷信),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世界佛教華僧會:白聖長老領導的漢傳佛教全球化運 動

1958年金門砲戰後,國民黨在台灣島內採取復興中華 文化的策略,在意識形態上對抗中共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而“文化大革命”在大陸去中國傳統文化的意圖也日益明顯,尤其是佛教,更是大遭其殃,漢傳佛教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 這就促使在台灣的赴台僧人有了憂忠意識,他們把保存佛教信仰的希望與國民黨的反攻大陸的政治意圖捆綁在一起。身為國民黨黨員的白聖長老,長期擔任“中國佛教會”理 事長,擁有豐富的政治資源,他在1965年11月5一11日在台北召開第一屆“世界佛教華僧會”,把抗戰以來流落在菲律賓、香港、美國、泰國、新加坡、馬 來西亞等兒國家的江浙滬的僧人代表召集在一起,總共有230多人,結成在國際華人圈復興漢傳佛教聯盟。現在我們拋開當時的政治情結,就傳播中華文化的“軟實 力”的視角來看,實事求是地說,白聖長老是做出了卓越貢獻的,他促成了世界華僧的大團結,有利於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範圍發揚光大。正如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在2005年9月15日 在香港出席“第八屆世界佛教華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所說:

四十年前,以白聖長老、覺光長老為代表的長老大德們, 共同創立了“世界佛教華僧會”。四十年來,華僧會在世界範圍內積極開展各項弘法利生事 業,保持與廣大華人僧團的密切聯繫與友好合作,為在全世界弘揚中國大乘佛教文化,發揚佛教的優良傳統,創立人間淨土,推進和維護世界和平事業作了許多功德,取得了重 大成就。自1992年華僧會第五屆大會推舉淨心長老就任會長以 來,制訂了組織章程,明確了宗旨與任務,以“團結世界佛教華僧,發揚大乘佛教精神,建設人間淨土,普利群生”為宗旨,把“促進華僧間之合作,促進國際性之佛教活 動,促進華僧與國際僧伽間之合作,透過僧伽維護世界自由與和平”作為華僧會的基本任務。近年來,華僧會年年有進步,年年有提高,規模不斷壯 大,成為世界上有影響的國際佛教組織之一。

中國佛教協會與世界華僧法乳一脈、血濃於水,天下華僧 是一家。讓我們中國大陸佛教與華僧會緊密團結起來,海峽兩岸暨 港澳佛教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華僧們攜起手來,以佛教的一體同心、平等不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理念,以悲、智、願、行的博大精神為依止,積極開展世界範 圍內的弘法利生事業,用佛教慈悲、智慧、和平的理念“共創人間淨土”,為維護祖國統一、世界和平做出我們積極的貢獻。

這說明,白聖長老創辦的“世界佛教華僧會”,在國際上 促進了華僧的團結,維護一個中國原則,並“透過僧伽維護世界自由與和平”。

2、佛光山:台灣資本主義的精神家園

台灣的旅遊業在蔣介石執政的剛性威權體制內就開始了。 1956年,蔣介石曾明確指示台灣省政府,“應切實研 究辦理”台灣的“旅行觀光事業”。隨後數年,台灣社會過渡到柔性威權社會。 1967年7月,蔣介石倡導成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 行委員會”(簡稱“文復會”),並親自擔任總會長,全力推動傳統文化復興。星雲大師借台灣發展旅遊事業和復興傳統文化的“東 風”,在1967年創立佛光山,推廣人間佛教信仰。後來伴隨著蔣經國在台灣執政,台灣社會也由農業社會 轉變為工商業社會,在蔣經國主導的“十項經濟建設”的促使下,將1000多美元的人均所得,提高到5000~6000美元,使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為了滿足富裕以後的台灣人的精神需求,星雲大師巧妙地 把國民黨政府主導的“中華文化復興——三民主義實踐——儒教資本主義倫理”的台灣現代化發展模式,改換成“大陸漢傳佛教復興——台灣資本主義社會生活——人間佛教倫理”的現代化 發展模式。 1977 年4月,51歲的星雲大師經過30多年的佛教體驗,飽嚐了人間的辛酸苦辣,在台南以《如何建設人間佛教》為題進行演講,從建設生活樂趣、財富豐足、慈悲道 德、眷屬和敬、大乘普及、佛國淨士六個方面為人間佛教信仰 定位。因此,這次演講是蔣介石逝世後,蔣經國為J,“革新保 台”,推行“本土化政策”,大力發展經濟時期,正在崛起的台灣資產階級的佛教倫理宣言,也使佛光山逐漸發展成台灣資本主義的精神家園。

3、“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佛教倫理的現代化轉型

隨著台灣經濟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係越來越密 切,而仁愛關係日益疏遠。台灣東部花蓮比丘尼證嚴法師創辦的“佛教克難慈濟功德 會”,就是為了改變這種金錢式的人際關係,發揚佛教慈悲濟世的情懷。 1966年,證嚴法師在一診所門前看到地上有一位高山 族產婦因繳不起醫療費與保證金,而被迫無奈抬回去時留下的一灘血,引起了無限深思。這件冷漠無情的人間悲劇,促使她在同年4月創立了“佛 教克難慈濟功德會”,以證嚴法師和四位出家弟子為核心,由四名弟子和兩位老人,每人每天加工一雙4元的嬰兒鞋,一天增加24元,一個月平均 有720元,並吸收30位信仰佛教的家庭婦女參加,在不影響她們生活的情形下,每天節省5毛菜錢,以作為急難的救助金,逐漸發展成今天台灣最大的民間慈善 機構,擁有遍布40個國家的400餘萬的會員和慈濟分支會,己援助了全球61個國家,橫跨歐、美、亞、非、大洋洲等五大洲,以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為四大 志業,加上骨髓捐贈、環境保護、社區志工、國際賑災四大社會活動,稱之為“一步八腳印”。就現在慈濟會員的結構而言,包括大企業負責人、公司老 闆、公務員、教師、小商販、出租車司機等各行各業各階層的有心之士,全部義務無酬工作。

如果我們從漢傳佛教的倫理觀來透視證嚴法師領導的慈濟 現象,就會發現這一現象標誌著佛教倫理的現代化轉型。眾所周知,漢傳佛教自明清以來,經懺佛事活動是最基本 的信仰方式。這種信仰方式可以追溯到梁武帝時代,但以清朝最為發 達,幾乎斷送了整個漢傳佛教的前途。所以民國時期,所有的高僧都對這種佛教信仰方式有所批 判,其中以太虛大師批得最為徹底,並主張建立以人為本的人間佛教。大陸赴台高僧印順法師是太虛大師的學生,在台灣積極傳 播人間佛教的種子,證嚴法師就是印順法師的學生,她把人間佛教信仰朝著社會慈善事業的方向發展,這則具有現代性。傳統的經懺佛事活動,是圍繞著超度祖先亡靈活動而展開 的,實際上是為儒家的“慎終追遠”的孝道觀服務的。證嚴法師領導的慈濟功德會與此恰恰相反,把服務的目標 鎖定在為活著的人服務上,也就是說,人間佛教的價值觀是關心現實人間的事情,而把死後的事情懸置起來了,標誌著佛教倫理的現代化轉型。

  三

台灣的群眾運動,在學術上習慣地稱之為“街頭政治”。它是台灣反對派在柔性威權社會裡領導的群眾性社會運動 (或稱為“黨外運動”)。 1977年發生的“中壢事件”,標誌著台灣街頭運動的 興起。 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又叫“高雄事件”之後, 街頭運動一度沉寂,但進入1980年代,“街頭運動”又熱鬧起來,僅1987年一年,台灣島內共發生1835件群眾運動。1990年爆發的“野百合學運”,促使李登輝加快了 民主改革的步伐,群眾運動逐漸平息,所以1992年民進黨領導的“四一九運動”,引起台灣民眾的強烈不滿,使民進黨的形象和士氣受到極大打擊。與這些反國民黨執政的 “黨外運動”不同的是,與國民黨有親緣關係的佛教界,卻掀起了維護社會秩序,樹立佛教在現代社會新形象的人間佛教運動,茲據拙著《當代中國漢傳佛教信仰方式的 變遷》第四章的相關內容,就具有代表性的人間佛教運動,簡單例舉如下:

1、國際佛光會:星雲大師領導的新一波漢傳佛教全球化 運動

伴隨著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的主題,星雲大師繼白聖長 老以後,發動了新一波漢傳佛教全球化運動。 1992年5月16日,星雲大師在美國洛杉磯創立“國 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由於沒有威權社會的“反共”色彩,再加上以弘化漢傳佛教信仰為目標,致力於兩岸和平統一,並朝著文化、教育、慈善、修持的方向發展,積極開展 台灣民間外交活動,擴大台灣的民間社會空間,傳播中華文化“軟實力”,參加社會公益活動,響應環保,加入廢紙回收運動,配合台灣當局反毒運動或進行國際救援及賑災,舉 辦兩岸學術交流、國際互助會、國際學術會議,設立獎助學金,並在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歐洲的法國、英國、德國,亞洲的菲律賓、馬來西亞、日本、 香港,非洲的南非、剛果等60多個國家或地區成立分會,並建立漢傳佛教寺院,剃度本土僧尼,使之本土化(國際化)。

2、“預約人間淨土”:證嚴法師領導的環保運動

1990年,證嚴受吳尊賢文教基金會的邀請,於全省舉 辦7場演講會,大力呼籲“惜福”、“愛物”、 “再創資源”的環保觀念,並且提倡“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許多慈濟委員和會員們開始注意周遭的垃圾問 題。 1991年3月,慈濟基金會與金車教育基金會、 “中華民國”女童軍總會聯合主辦“預約人間淨土”——心蓮萬蕊,美化社會的系列活動,主張淨化人心、家庭、社會,歷時3個月。此活動被《遠見》雜誌評為1991年台灣最大的群眾運 動,慈濟會員也在這一年內增加近80萬名,並獲得島內第一屆社會運動和平獎。在此基礎上,證嚴又從1992年3月起與金車教育基金 會合作,舉辦第二次“預約人間淨土”系列活動,主題為“延續原活動改善社會風氣的工作——思想的淨土,到以環保綠化工作為主題——生活的淨土”,通過人們 普遍關注的台灣垃圾問題的嚴重性,公開呼籲慈濟會員回收資源,使垃圾變黃金,在台灣全省推動大規模的環保運動3月12日慈濟護專舉行“淨心樹木造福田”的植樹活 動,慈濟功德會還在這一天舉行“育苗成林心傳薪”活動,把樹苗無償地提供給各公私立機關學校;4月3日,慈濟功德會舉行“親子有情樹有愛”的植樹 活動;4月19日,證嚴正式提出“消費就是消福”的新主張,呼籲資源回收。證嚴透過這種聲勢浩大、持續廣泛的環保運動,把佛教信 仰理念滲透到許許多多的信眾及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紮根於社會下層,到1996年5月11日慈濟功德會成立30週年時,擁有會員400萬人,使花蓮成為慈濟 功德會的“聖地”。

3、“建設人間淨土”:聖嚴法師領導的心理矯正運動

自1989年起,聖嚴法師選定台北縣金山鄉面對北方海 洋的山坡地約60甲,定名為“法鼓山”,並以此作為推動涵蓋學術、教育和提升人品修行的全面教育基地,其遠程目標是,把法鼓山建設成不僅是海峽兩岸的,也 是國際的佛教教育中心。於是他乘李登輝提倡“心靈改革”運動的機會,發動“建 設人間淨土”運動,“以心靈環保為主軸,以安心、安身、安家、安業的四安為行動;又以提倡禮儀環保、生活環保、自然環保,來配合心靈環保,成為四環運動,”把 禪宗的修行經驗向台灣高等院校擴散。 2002年1月20日至2月8日,聖嚴法師在接受了永 豐餘企業提供的萬坪苗栗三義法鼓山DIY心靈環保教育中心,舉辦有3000人參加的“教師禪修營”(1月20—25日)、大專生“禪修生活營”(1月26日一 2月1目)、“大專青年禪七”(2月3—8日),目的是把禪宗的傳統禪法經過現代化包裝以後,與現代社會相適應,正如記者梁玉芳在 台北報導的那樣:

以禪修聞名的法鼓山指出,法鼓山過去未曾舉辦千人的禪 修營,今年是創舉;為吸引更多人能在禪修中安定自我,……凡參與這次“教師禪修營”的教師可以折抵進修時數。 ……為教師舉辦禪修是希望透過輕鬆的禪修教學,引導教 師達到自我放鬆、壓力紓解、開發多元化潛能、提升教學品質;進而把禪修內涵應用於教學,讓學生也能藉此了解,開發自性是生命最珍貴的力量。

這段文字表明,聖嚴試圖把禪宗遠離政治的禪堂打坐與現 代社會相結合,既關心政治,又不參與政治。用聖嚴的話來說,就是關懷社會是為了減輕大眾的苦痛, 增加幸福,而非隨波逐流被世俗同化。

4、“打禪七運動”:惟覺禪師把禪宗的修行方法群眾運 動化

1953年赴台的靈源是大陸禪宗一代宗師虛雲老和尚的 嫡傳弟子,他在基隆開創的十方大覺禪寺,是禪宗開台重鎮。第二年惟覺禪師就在大覺禪寺出家為僧,成為靈源禪師的 禪法傳人。 1987年,惟覺禪師剃度了四個出家弟子,成為他領導 的第一批僧眾,在家居士發展到兩三百人。惟覺禪師親自帶領這些弟子,在靈泉寺第~次舉辦“禪七 法會”,雖然前來參加的僧俗弟子只有20多人,但揭開了禪宗在當代台灣佛教史上的新篇章。 1992年,一連49天無間斷的七期禪七,震撼了島內 外佛教界。從此以後,惟覺禪師在競爭劇烈的工商社會,興起使人精 神放鬆的“打禪七運動”,親自主持禪七近百次,參加人數逾lO萬人次,涵蓋行政、工商、教育、司法、文化、科技、藝術、醫學、傳播等各界。島外僧眾及居士返台參加者也不乏其人,並恭請惟覺禪師 前往美國和加拿大主持禪七。明末以來的台灣佛教界,世俗化的齋教盛行,1949年 以後又盛行淨土宗信仰,禪法隱沒。惟覺禪師以禪七指示禪修的傳統修行方法,在台灣佛教界 和國際佛教界引起了廣泛關注,使禪宗傳統的人間佛教信仰在1990年代的台灣和世界華人圈裡再次盛行起來。除了禪七之外,惟覺禪師每年舉辦的無遮法會、弘法大 會,吸引成千上萬的社會人士前來參加,許多人踴躍布施房舍供作道場,全台灣各大都市有70餘處精舍,對於轉移台灣社會風氣、淨化人心發揮出巨大的 社會功能,因為台灣有80%的民眾信仰佛教,正是有這樣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惟覺才能藉助1990年代的社會運動,積極傳播禪宗價值觀,提出了“三環一體”的教育理念、 中台四箴行、佛法五化運動、三種教育並舉、中台行願偈,並以“中台拈花,眾生微笑”的願行,從茅棚一靈泉寺一中台山寺一70多家精舍,以及 創辦普台中小學、普台高中和推動“中國世紀佛教協進會佛法五化運動”,把禪宗的傳統價值觀在台灣現代社會乃至全世界普及開來。

5、兩岸佛教學術交流:惠空主導的介紹“台灣佛教經 驗”運動

台灣佛教的繁榮昌盛,得益於70多位大陸赴台僧尼。有鑑於此,台灣出生的安徽籍青年僧人惠空,想反哺大陸 “文化大革命”劫後餘生的漢傳佛教界,把人間佛教解讀成兩岸關係型的佛教社會運動,以台中慈光寺為基地,推動兩岸僧伽教育和大陸學者到台灣參觀訪問,研究台灣當代 佛教的現狀,試圖用大陸學者的筆,傳遞台灣當代佛教經驗,突破兩岸佛教關係的瓶頸,實現台灣佛教在大陸擴張的理想。 1988年,他有感於青年學佛的重要,主張把台灣大專 學佛運動向下紮根,推動高中生學佛活動。這就是惠空所謂的青年學佛運動。惠空認為,知識青年,尤其是高中生和大專學生,是社會 人力的精英,其社會染習較淺,又對宇宙人生充滿理想與犧牲奉獻的精神,實在是佛教最值得開發的人力資源。佛教必須在知識青年中培養佛教未來的領導者與接班人, 今日不做好接引知識青年學佛的工作,明日佛教將會缺少優秀僧才與優秀護法居士的來源,所以,青年學佛運動是未來漢傳佛教在台灣發展、壯大的活水源頭。惠空從小就接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有深厚的中國傳 統文化情結,再加上蔣介石在1966年11月開展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對大陸“文化大革命”誇大事實的宣傳,於是惠空以復興大陸漢傳佛教為己任,在1991年10月創辦 《僧伽》雜誌,由出家人主編、出家人執筆、專談出家人事務,並抨擊“文化大革命”後的大陸佛教的混亂現象。認為大陸改革開放以來,人心在經歷數十年的空虛之後, 亟須心靈深處的安頓,佛教得以快速恢復。但重創後百廢待興、起步艱辛,以台灣佛教與大陸佛教的 子母關係,台灣僧尼有責任在此關鍵時刻予以扶攜,讓大陸上原本就是佛弟子的廣大群眾,重回佛陀的懷抱同年他還創辦台北文殊院講堂、受聘接任台中慈善寺住 持,開辦慈善佛學院,成立文殊院圖書館。 1995年,離開台中慈善寺,接任台中慈光寺住持,把 慈光寺作為複興大陸佛教的基地,積極推動兩岸青年學佛運動、僧伽教育及大陸弘法工作。 1996年,開辦慈光禪學院、慈光禪學研。究所。同年,為更進一步推動兩岸交流活動,組織“中華禪淨協 會”。 1997年10月舉辦第一次兩岸僧伽教育交流訪問活 動。慈光禪學研究所、中華禪淨協會在1998年10月24 —25日舉行第一屆“兩岸禪學研討會”,1999年舉辦第二屆“兩岸禪學研討會”。到了2002年,惠空基於兩岸佛教如同一家,為了兩岸 佛教共同發展,在過去幾年舉辦的兩岸“僧伽教育會議”及“禪學會議”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台灣當代佛教”系列,旨在對台灣光復以來的佛教和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的佛教現 狀進行歷史的反思。希望藉由兩岸學者(以青年學者為主,實際上是惠空佛教 青年學佛運動的組成部分)“台灣當代佛教”系列研討會,對台灣佛教各方面的問題,逐步提出來探討,以引起大家對這些問題的重視,希望有更多人來共同參與、共同 面對、共同檢討與思考這些問題。

基於上述,惠空法師把人間佛教解讀成重建大陸佛教版 本,目的是以“草根式”社會運動方式向大陸推廣台灣佛教經驗。但由於惠空在兩岸佛教界影響甚微,沒有佔有大量的佛教 資源,無論從傳教經驗,還是財力上,都無法和星雲大師等人相比擬,所以他的重建大陸佛教的理想,只能算是美好的設想,而難以付諸實踐。不過,他把兩岸佛教關係定位為“子母關係”,則維護了 “一個中國”原則,有利於兩岸佛教關係良性發展,應該加以肯定和褒揚。

當代台灣佛教是大陸赴台僧尼重建的漢傳佛教,與大陸佛 教同根同源,但在1949年以後,隨著台灣社會的現代化變遷,具有台灣區域化的特點,這種特點是保留了漢傳佛教的傳統性,赴台大陸僧尼巧妙地運用台灣社會變遷的 政治模式,使漢傳佛教得以在台灣保留根本的信仰,並以人間佛教運動的現代化傳教方式,向整個台灣社會乃至全世界傳播。因此,當代台灣佛教具有台灣區域性、大陸傳統性和國際 性三大特點。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