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傳播與保護之根本思惟
傳播是影響力的擴大;保護是維護其影響力不至於削減。故傳播是積極的保護,保護是消極的傳播,兩者是一體兩面。佛法在世間流傳兩千五百多年,在這佛教生命力相續不斷過程中,始終面臨弘傳與延續之使命,而其關鍵問題就在於適應世間機感、契應世間因緣。故在此傳播與保護主題下,須扣緊時空背景之問題意識而思惟。
從今日時代因緣來看,南北傳教團都面臨內在適應、外在時代變革,及不同教派競爭等憂患。內在適應與外在變革,是互為表裡的影響:人類文明,經過十九世紀來一連串世界文化劇烈變革,已完全迥異於前。如二十世紀兩次大戰及其間之帝國主義、民族主義、集權主義、共產主義、民主主義,乃至現代科技、跨國經濟、網路世界、世界性道德衰敗等。佛教賴以生存的時空業感,所謂世間依報,諸如社會結構、風俗習慣、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教育體制都在轉變。故佛教原有經過長時經驗累積、試煉、調整所形成之僧制及其開展出之傳播弘化模式,已難適應現代社會。故整體佛教,不論南北傳乃至藏傳,都面臨自身適應危機,此適應危機是南北傳共同面臨的世紀性問題,而此一問題將隨時空業力遷變而不斷延續著。所以解決此適應危機根本之道,應在於找到時代因緣下維護原有競爭力、增強原有弘化力的動能。
佛教弘傳延續,除自身契應世間之生命力外,還有所謂不同教派競爭問題。由於時代因緣下之國際互動頻繁、交通便利、資訊傳播迅速、宗教自由保障,各地域性教派得以交會聚流。以台灣佛教而言,佛教內部面臨南傳及藏傳衝擊;對外則面臨基督教、新興宗教挑戰。不同教派的交會,本身就是一種競爭,但對於外道與佛教宗派應予以分別說。三系佛教交會,是歷史性之嚴肅問題,應抱持減少磨合碰撞、相互截長補短之健康心態慎重面對。而面對基督教、新興宗教等外教競爭,唯有強化佛教生命力才是面對挑戰之資糧,故關鍵仍在於佛教相應世間時弘化力、競爭力之提升。
故佛教傳播與保護之根本思惟,就在於清晰掌握時空因緣,與整個時代做出最善巧之契應,使佛教生命力旺盛永續,達成教化世間功能。
二、南北傳交流合作之應有認知
從南北傳之交流與合作立場,就佛教傳播與保護而言,近二世紀以來亞洲文明之衰落,南北傳可說是難兄難弟。傳播與保護的對象是佛教,而佛教內涵有所謂本質與方便的差別。所謂本質,即佛法之思想、禪證;所謂方便,就是實際適應世間的操作,如教團種種制度。當然本質與實際適應方便還是有其相互契應的轉合點。南北傳在思想、禪觀上之本質差異,不涉及時代契應問題;唯是法性自具之差別顯現,且有明確成形之定論,故易於交流。但契應世間的方便,因為世間業感變動更革迅速且鉅,適應步伐未能亦步亦趨,彼此在摸索、適應生存中尚未理出總結性經驗,故不能期許對方給予太多實際助益。
所以我們應該意識到一個問題,就是在契應時代方面,大家都還在嘗試階段。以台灣佛教和大陸佛教做為北傳佛教主流來觀察:北傳佛教在適應二十世紀過程中,不能說是成功,只能說還在適應。北傳佛教適應時代的生命力,在弘化傳播外表看來好像很活躍,若就本質上深究似未有深刻系統性、開創性建立,或許應更深刻的加強反省實質深層之缺陷。固然在交流心態上,對方有優點,應虛心吸收;但事實卻可能雙方都有缺陷,需要互相提醒對方缺陷、問題所在。所以在交流合作時,基本認知應在於促進彼此對時代及自身立足處之反省,唯有在對時代及自我深刻反省下,才有弘化與保護可能性。
當然適應時代過程是一步一腳印的,有些具體經驗或成果亦有交流推動之價值。一個時代佛教,存續在眾生業感時空當中,含蘊著許多內在道法,及外在應世化緣之層層制度、機制運作,展現多方面姿態。中國有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正可譬喻整體佛教之延續弘傳,是一多層面、多角度、多型態的複雜有機體。故面對此複雜之佛教運作,在交流時須思考兩個問題,一是定位佛教中之本質與方便;一是交流對象之選擇:
所謂定位本質與方便,如前所說,佛法有本質與方便差異,故在適應調整中,亦有偏於本質或偏於方便的不同。所以交流過程中,須清晰識別所做之適應調整是治本或治標,否則若在吸收、交流過程中產生錯覺,誤將方便當本質,便會有負面影響。而合作交流的具體內涵,更是最實際、最關鍵且複雜的問題。其一、在整個教團結構龐雜之體系中,應選擇什麼層次、什麼內涵進行交流?其二、南北傳不僅在教證本質上有所差異,所應化眾生機感,如民族、文化、政治、經濟等各方面都不相同,如何找到可以溝通的切入點進行交流?其三、南北傳在適應時代劇變中,各有成功與失敗之經驗。有些調整可能剛開始看來很成功,長遠觀之或是教團災難之起點。所以須謹慎抉擇正確經驗進行交流。其四、南北傳教團交流,須有一實際落著點,此落著點即具體僧團,故應找到南北傳佛教之代表性僧團做為交流主體。南北傳教團之交流合作,須先釐清這些問題,實際交流時才能事半功倍。因為單單北傳佛教內部交流就很複雜、有很多困難、有很多類似思惟須解決,何況南北傳之間歧異更大,交流時尤須有嚴縝之籌畫。
南北傳交流議題提出是需要的,這是南北傳共同為延續佛教未來生命動能的努力。但在初步交流時,寧可慢一點,先建立彼此共識、反省時代因緣、釐清交流意圖、內涵、步驟,再邁開積極交流。
三、具體交流合作方式
關於前述問題,南北傳佛教可以透過學術交流凝聚共識,如此次會議即可做為推動起點。待謹慎釐清思惟後,進而可有具體交流做為嘗試性互動。在此提出幾個方式:
(一)典型模式介紹:這是以理論性介紹為主。南北傳佛教各整理提出佛教適應時代的典型模式,解析介紹其運作模式、優缺點、深層理念、內因外緣之配合等等,做為佛教傳播保護之案例研究。當然所謂典型模式,必須符合嚴格審查標準,以客觀、符合佛教本質、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等尺寸來衡量。透過理論分析,不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可清晰檢視其契應世間之著力點,做為實際運作之參考。
(二)深度觀摩:觀摩即實際參觀、學習;深度觀摩,是指深入核心高層觀察,而非一般性參觀訪問。南北傳佛教互派人員,到南北傳寺院實際共住,參與生活運作。由該寺院提供觀摩學習環境,完全開放僧團、教團機制讓對方深入了解。唯有全面性、無條件開放,才能深入每個角落做全面性、整體性深度評估、了解。否則徒落表面參觀訪問,易誤導思惟判斷,則反而有害。
(三)互派講學:這是現代大學學術交流之常見模式。雙方互派教師講學,一方面可觀察學習對方經驗,一方面可介紹各自教團實務。教師一般是教團之優秀人才,有成熟抉擇能力,可快速傳遞、吸收經驗,拓展視野,是較有效率之方式。
另外有所謂留學生互換,如古代玄奘大師取經留學、唐朝時日本留學僧來華,即屬此類。目前已有南傳學生到台灣留學,台灣亦有僧眾到南傳學習,可說已在進行交流。但學生學習成長時間較長,故須長期運作才能彰顯成效;且學生抉擇能力不夠成熟,乃至其學習目的、學習方向等都有待抉擇釐清。故認為可待前面交流有所基礎後,再考慮互派留學生問題。
總之,南北傳佛教傳播交流與保護合作,應本著續佛慧命責任,共謀雙方之共進共榮。深思佛教與時代之契應,釐清交流之可能困難,克服交會時之磨合衝突,謹慎踏出實際交流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