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法音集—佛教典故10
守成法師
02/12/2013 06:24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牛雲求聰

 

唐朝玄宗時代,有一比丘,名叫牛雲。資性愚鈍,少不聰慧。自愧業重福輕,障深智淺,遂即發心往詣山西五台山,朝禮文殊菩薩。懇祈文殊加被,使其宿障消除,善根增長。

 

初至東台,見一老人迎面來而問曰:「汝何為而來?」牛雲答曰:「願見大聖,求聰慧耳。」老人曰:「文殊居北台,汝可往見之。」牛雲奉教,即往北台,方抵北台,又見老人早已即在彼矣。是時牛雲間中思念,此老人非他,乃文殊化現也,遂即趨前禮拜。老人曰:「汝沙門也,不應禮拜俗士。」雲亦不聽,禮拜不已。老人憐之,為入定觀。始悉雲之前生,乃一牛也。因嘗馱經入寺供奉,故今得感比丘果報。老人起定,將宿世之事,為雲言之。以宿因緣,故號牛雲。老人復曰:「汝性昏迷,胸中有淤在肚內,汝眼緊閉,我當為汝割去。」雲即閉目,唯覺胸膛裂開,祗聞刀釵音聲,然不甚痛楚,微感清涼。

 

少頃,則心懷開豁,頓異往時。開眸,見老人現文殊身,妙相端嚴。謂雲曰:「與汝聰明竟。」雲喜躍無量,於起身作禮時,詎文殊已隱。自此牛雲比丘,辯才無礙,隨緣度生矣。

 

按:人不怕愚,但怕不知愚。知愚之人,時常發慚愧心,腳踏實地去依法修慧,如一旦工夫成片,不難得著消息,所謂:「行至山窮水盡時,自然得個轉身處。」不知愚者,主見深,我慢重,玩花樣,賣聰明,諸如這些,均為障慧之手法。經上說:「愚人自知愚,是名為智者;愚者妄稱智,此謂真愚人。」古德亦云:「少實勝多虛,大巧不如拙。」像故事中之牛雲比丘,因自愧愚鈍,而不遠千山萬水,發心朝禮文殊,如是茹苦求聰,居然感得文殊現化,為其開慧,而成當時講師,機感真是不可思議。

 

我想時下如牛雲之愚者,當不在少數,而能如牛雲發心求聰者,確實不多。或有人說,身處臺島,本無五台可朝、文殊可禮,祗好守愚。要知道,佛菩薩之冥加,或現身當前,無分遠近,唯在行者工夫之深淺而已。

 

念佛貴專

 

清代有一位圓融大師,字竺峰,俗姓姚,湖州清德人氏。年至二十,發心出家,薙染於杭州石屋巔煙霞寺,旋於昭慶律寺受具足戒,止持作犯,嚴守無缺。而篤好禮念,以往生淨土,為其一生決定志願。從不住持寺院,一則恒依人修,如是則讓位與賢,二則可免雜心用功。同時,亦不定居一處,合意則留,不合則去,舉止灑落,不為膠執。其所住處,不樂隨眾作務,常靜掩一室,禮念並行,從朝至暮,無時間斷。亦不羼雜其他行持課目,僅以此二事終其身。

 

嘗於一日午間,念阿彌陀佛聖號,魚罄聲朗朗相應,頓忘身心,直至次日中午。人見其一日一夜未曾休歇,甚以為怪,遂近其耳,大聲喚之,始行停止。人告之念時已久,休歇進膳。自謂方如半日,毫無疲憊。問其饑否?答曰:「我口中甜水如蜜,常盈常嚥,受用不盡,更無思食。」脅不貼席者數十年,夜少有夢,如偶有夢,亦不離禮念,更無異緣,臨終預知時至。

 

數日前,略示微疾,囑院主後事,即默自持念,安詳而逝。寂後,示頂煖相,香柴無多,頃刻化盡。時維道光十年,三月十九日,寂於杭城束園天華庵。世壽六十有四。

 

按:禮念淨土法門,誠然唯一了生脫死解黏去縛之徑路,但亦有專雜修行之別。專者,心念相續,臨終決定往生無疑。雜者,悠悠泛泛,祇作往生之遠因而已。善導大師說:「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若捨專念,修雜念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雜緣亂動,失正念故。」

 

時下修淨業者,多以雜念為是,一面念佛,一面作務,猶自詡工夫成熟,動靜一如,真是自欺欺人,莫此為甚。古德詩云:「念佛切勿貪多念,且念一百心不亂,九十九聲一念差,倒轉數珠皆不算。」又云:「心念紛飛起,無一而可成,他端得力處,彌陀便不真。」智人念佛,一句彌陀,首自心底流露,次自口中念出,再次耳根聽入。經此三要,工夫日久,方許打成一片。

 

印光大師說:「念佛要念得口中清清楚楚,耳裡要聽得明明白白,心內念得切切實實,如此方不空過也。」

 

給事病人

 

佛在世時,有一長者,請佛及僧,時比丘皆前往赴齋,獨佛未往應供。是凡佛不偕眾赴齋者,有二因緣,一者欲與諸天說法,二者瞻視病僧。

 

是時佛知比丘,皆悉受請,於是即取鑰匙,逐門開視。見一比丘,抱患甚篤,臥大小便中,無力轉側。世尊問曰:「汝有何患?」比丘答言:「弟子罪業深厚,常遭病魔纏困,現染風濕,日漸轉重。」世尊又問曰:「有無侍應湯藥?」答曰:「弟子受性闇鈍,恒懷懈慢,從不侍患病人,是故今日無視我者,實感孤窮,所估無處。」

 

爾時世尊,慈憐躬抱,除去不淨,湔浣坐具,水浴其身,更換淨衣,敷新臥具,手摩其身,說以法藥。時病比丘,身心輕快,法喜無量,即起禮佛。

 

佛退出病房後,見諸比丘。齋畢歸舍,遂集大眾,而告誡曰:「汝等比丘,辭親入道,不相瞻視,此非其宜。我法齊正,上下和從,自今而後,弟子侍師,如事父母。師視弟子,如同己息,同輩互助,情似手足。尤對病者,小心加護,有瞻病者,則瞻我身,所獲功德,平等無差。」諸比丘聞已歡喜,依教奉行,作禮而退。

 

按:在家人,當年老疾病時,有其妻孥及時奉養。唯有出家人,一旦臥病,所求闕絕,舉目無親,甚為淒愴,是時獨有仰仗師友照拂,檀越施藥。所以佛在經上說:「諸福田中,看病福田,最為第一。」又說「供養病僧,功德最大。」在《付法藏經》上說:「薄拘羅尊者,於過去毘婆尸佛出世時,本一貧人,見一比丘,患頭痛病,當下發至誠心,以一阿黎果施之,其病頓愈。由是,九十一劫以來,尊者或在天上,或處人間,常無病苦。」小小一果,施與病僧,尚且獲報如此,其他不言而喻。但施惠之心,貴乎至誠,不帶半點假藉,或絲毫輕慢之念。

 

人以互助為本,素喜助人者,人恒助之,尤以急濟貧病者為最。如己所能及者,當盡心竭力扶危,作一分善事,生一分福德。所謂:「有一分熟,發一分光。」佛已福足,猶為病僧湔浣不淨,況薄福之我人,當如何去傚法。

 

河神受戒

 

江西鱘魚嘴,其河最險,終日浪濤凶湧,驚駭異常,素有無風三尺浪之名。此地建有龍王廟一所,神最靈驗,是凡商賈往來於該地者,必須宰殺牲畜以禱之,船始安然渡過。時至崇禎年間,有三昧律師,將過其地,有日廟祝於夢中見神至床前告曰:「明日有一高僧經過此處,其僧宿世,與我同師出家,彼因不昧正因,所以復為高僧。我以往昔一念之差,故今墮於血食,殺生害命,其數甚多,若不截止,將來必入地獄無疑。明日為我懇其授戒,自受戒後,凡祭我者,不得復用葷酒。迨至次日,廟祝如夢神告以訪之,果遇三昧律師,遂將夢中神囑之語,轉告律師。師聞此言,即至廟中,與神說戒。」自此以後,其河風恬浪靜,往來船隻,亦無險難,由是商賈,俱不設祭,縱有祭典,純為素供矣。

 

按:神有三種,一是天神;如諸天神將,擁護佛法,守衛道場之護法神等。二是人神;如精忠烈士,孝子貞女,生而為英,死而為靈,所以人民尊之為神也。三是鬼神;如名山大川、嶽瀆城隍,土地等神。以上諸神,除護法諸神將外,餘皆是享受血食者,因受血食,殺業甚重,因殺業重,報入地獄。

 

時在唐朝永淳以前,東嶽聖帝,亦享葷血,後求元珪禪師,為受五戒,因此得免苦報。即如文昌,以及關帝,亦斷無用血食之理,況關聖帝君,曾皈依智者大師,誓願為佛門作護法神。即使一類血食之神祇,果以素齋花果祭之,其未必怒而降以百殃。反之,設祭者殺生害命,血肉腥羶,以供神靈,不但人與神不得其益,反因之造下殺業,而同增苦本。由是,沉淪苦海,無解脫時。所謂積不善(殺生),則降之百殃。

 

本省人民,於一年之中,大小拜拜可多,如拜媽祖,大道公、土地公、保安大帝、城隍爺...等。每逢拜拜,生靈塗炭,慘不忍睹,而大家猶以殺生競賽為能事,大舖門面,廣招親朋,如是耗財喪神猶可,尤其殺業沖天,苦報無期。

 

如果將此花錢造罪之祭典,改用清淨素齋,香花果品以代之,既省金錢,又免造業,以此虔誠之素典,得福無量。所謂積善(戒殺)則降之百祥。敬勸拜拜者,因果不昧,善惡分明,但學菩薩之畏因,不為眾生之畏果也。

 

堅牢財庫

 

從前有一商人,平生慘淡經營,日精月貯,計存金銀數十餘斤,心意快然,甚為重之。於是,想欲深藏地下,但恐屢居蟲鼠而侵盜之。欲藏於草澤中,復恐狐狸野獸取之。欲藏於箱籠裡,深恐水火而毀損之。欲藏於懷中,恆恐出入往還而遺失之。既不信任兄弟妻子,更不放心左鄰右舍。如是日日計劃,不卜如何為妙。

 

有一日,適逢寺會,四方八面善男信女,盡詣塔寺,燒香散花。是人見此,亦即隨之而往,見塔寺前,有一大功德箱,善信人等,繞塔寺後,皆持金銀寶物,投入箱中。其人問曰:「汝等為何將財寶投著箱中?」眾人答曰:「此名布施;亦名牢固藏,復名不腐朽。所謂牢固藏者,水不能沒,火不能燒,盜賊冤家不能侵害,既投寶藏,永不腐壞,布施三寶,當來獲報百千萬倍,安樂無已。」

 

其人聞言,思惟良久,私自念言:「善哉!善哉!稱吾所求,便持金銀,盡投箱中,意解是義,欣喜無量。由是,歸依三寶,志心作福。」

 

按:經上說:「財有五危:一、大火所燒之。二、大水漂沒。三、縣官奪取。四、盜賊劫掠。五、惡子揮霍。」有此五危,所以富者為藏財寶,煞費焦慮。

 

尤其處於今時,天災頻仍,加以人心澆漓,無財固是苦於生活不濟,即使腰纏萬金,不但苦於安排,甚至一夜之間,遽成赤貧。若遭謀財害命之歹徒,則人財俱亡,悽慘至極。世有安於錢財之福樂者,亦有危於錢財之禍患者,是何故哉?要知道,財是無知之物,端賴有知之人而善取與善用之。所謂善用,如往昔好行施捨,種福於三寶門中,則今時加以如法善取之,財寶則不難源源而至,至自無患。種福詩云:「三寶門中福好修,一文善捨萬錢酬,與君寄在堅牢庫,世世生生福不休。」如若不然,儘管是慘淡經營,或僥倖所獲之財利,則無福享受,終成勞命喪財。所以古德說:「福劣財強,財必為殃;德薄任大,任速成害。」

 

佛在經上,處處教示我人,凡事要正因,所謂因正則果勝。反之,因不正,則果招紆曲。如建十層大樓,務必先固其基,若其基層不實或傾斜,即使有成,亦難免倒塌之虞。我人為未來計,當慎於今。所謂:「人天路上作福為先,生死道中念佛第一。」

 

來源:www.bfnn.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