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成功的助緣—聖嚴法師與張怡筠、嚴長壽的對話
法鼓山智慧隨身書
19/11/2014 06:04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時間:二○○二年九月八日
  
  地點:台中港區綜合體育館
  
  主持人:葉樹姍(電視台新聞主播)
  
  座談人:聖嚴法師(法鼓山創辦人)
  
  張怡筠博士(心理學博士)
  
  嚴長壽先生(亞都麗緻旅館系統集團總裁)
  
  葉樹姍:雖然世界各地這幾年接連發生不幸事件,如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二○○一年的納莉風災,及發生在美國紐約雙子星大樓的九一一事件,許多災難的發生,讓大家的心也跟著波動起來;二○○二年九月,聖嚴法師提倡大好月、大好年活動,為了重整這片瀕臨枯槁的心靈環境,希望大家共同發願,願為一個心靈環保的尖兵、實行者。
  
  聖嚴法師曾說:「處順境時不要得意,處逆境時也不要失意或喪志。」許多成功的背後,往往累積著不為人知的失敗與挫折,這些成功者是如何不被逆境擊倒,反而破繭而出呢?首先請教聖嚴法師的個人經驗。

視失敗為成功的助緣
  
  聖嚴法師:我十八歲時隻身隨著軍隊離開大陸來到台灣,當時沒人看好,認為我的健康情況不佳,身體一定無法負荷飄洋過海過程中的辛苦,但我還是度過了;來到台灣後,待在軍中十年的歲月中,遭逢白色恐怖事件,曾經有兩三次差點丟了性命,但是我都憑著意志力走過來了!
  
  出家後的我,修行路上也非一帆風順,想到山中閉關修行,有位老和尚卻告訴我說:「你剛剛出家,沒有信眾的護持,如何能捱過?」沒想到我卻在山中一待六年,並沒有被艱苦的生活擊倒。
  
  之後,要去日本留學,有鑒於當時從台灣去日本留學的出家人多半都已還俗,所以佛教界無不認為我早晚會還俗,因此幾乎沒有人願意提供我任何幫助。等到我即將完成在日本的學業時,有人便揚言,等聖嚴法師畢業、拿到博士學位後就會還俗,聽到這流言,使當時已處於生活艱苦的我更加難過。
  
  完成博士學位回到台灣,佛教界人士又紛紛揣測,聖嚴法師到底回來做什麼呢?就在這種情況下,台灣佛教界似乎沒有我容身之地,加上無法發揮所長,此時因為美國有人邀請,我只好選擇到美國去,每天背著背包走在紐約街頭,過著流浪的生活,可是流浪的那段時間卻使我感到內心充實。後來回到台灣,我在中國文化學院(案:文化大學的前身)籌辦研究所,許多人都在等著看我何時關門,人人充滿了懷疑;然而一路走來,時至今日,我們已擁有了法鼓山。可是當時要籌辦法鼓山佛教教育園區時,我沒有錢,信徒也不多,而無論是信徒們還是我的出家弟子多半持反對意見,但我卻堅持開創法鼓山。
  
  看看這一路走來的過程,我幾乎都在遭逢挫折、困境中度過,一重又一重的阻撓,卻成了我的助緣,促使我更有信心、勇氣走下去,而且愈忙愈快樂,愈累愈歡喜。所以,雖然失敗是件痛苦的事情,但請大家不要害怕失敗,只要能以歡喜心接受它,「失敗的經驗」就成了一種助緣,有失敗的對比,未來也才有成功的可能。
  
  葉樹姍:以積極正面的角度看待挫折失敗,把它當成是助緣,說起來容易,可是實際做起來卻很難;當面臨挫折、別人等著看笑話時,您又如何看待?
  
  聖嚴法師:我也是個普通人,遇到阻力、有人為難我,或是築起阻礙我的高牆,心裡難免也會不舒服。此時,我會告訴自己,可能是過去世我沒有與人結良善的緣,可能當時我專門擋人家路,所以這一世受到這種果報,這也是應該的,我應該以修福來還報,阻礙就會漸漸少了。
  
  葉樹姍:張怡筠博士曾寫過許多關於EQ管理的書籍,請教您是否有過難忘的失敗、挫折的經驗?又是以何種智慧面對逆境呢?
  
  張怡筠:剛剛聽到聖嚴法師的經驗談,內心非常地感動,這不是失敗的故事,而是成功背後真實的呈現;人們往往只看到成功者的風光,忘了那努力的過程。法師遇到生活中的挫敗時,就是不斷用這樣的信念,很快地再站起來。心理學曾研究什麼樣的人在人生旅途中比較容易成功?結果是當摔了跤以後最快爬起來的人。所以法師剛剛提供了極佳的示範,也告訴大家怎樣利用佛法的概念來提昇自己的EQ
  
  二○○二年六月,我參加一個美國醫生組織的義診活動前往西藏,那裡十分偏僻,生活很困苦。在擔任翻譯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一位五十歲的小兒科女醫生,從一開始的嚴重不適應,到後來她不但對每位病患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並耐心告知對方如何用藥、如何照顧注意身體;不像其他醫生對這些孩子們總是存有戒心,我就問她是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撐過來?她說,千里迢迢跑來這裡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意義」兩個字,當認為自己在奉獻時,這個生命就有了價值。所以一旦明白自己為什麼而做,這一切苦難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了。她告訴我,這趟旅程,猶如自我心靈再造之旅,讓她認識生命的意義。
  
  葉樹姍:這故事中充滿巨大力量,除了瞭解自己做這件事的意義何在,還能把自己的心重新還原。
  
  嚴長壽總裁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從公司中的小弟成為總裁。目前他所經營的亞都飯店,在國際間擁有很高的評價;可是當他一度接管圓山飯店時,有人形容他「踢到了鐵板」,他自己卻覺得這是人生中最難得的經驗。請問嚴總裁當您遇到逆境時,是如何從中學習的?
  
  嚴長壽:我剛出社會時,是個只有高中學歷的小弟,那時雖然覺得自己沒讀大學是個遺憾,但家裡經濟讓我必須選擇就業。那時我已失業了六個月,心裡很急,一次機會中偶然遇到以前鄰居、也是同學,他幫我介紹到美國運通公司擔任小弟的工作。當時我以為這份工作很簡單,但後來發現,看起來簡單的工作其實並不輕鬆,我每天要清洗地毯、送貨,還要在每個人面前倒水、收垃圾,尤其每當在我同學面前倒水時,總覺得自己彎不下身、低不下頭來,想不通為什麼曾經是同學,只差了四年教育,兩人的距離竟是如此遙遠。
  
  有一天晚上,同事們都下班走了,我在收垃圾時,突然領悟到,要想從別人所喜歡的事情上學習,對方多半是不樂意教人的,於是我開始主動發掘別人不喜歡做的事情做,結果我發現多數人最不喜歡的是一些看起來無聊的事。在這種情況下,我慢慢被環境接受,把別人不喜歡做的事情當作最好的學習機會,從此才開啟後來擔任美國運通總經理的契機。

 

 釐清生命的意義
  
  葉樹姍:當我們在追尋自我價值時,要如何學習著讓自己的心強壯起來,才會不受外界的干擾並真正暸解自己的價值呢?請教張博士的想法。
  
  張怡筠:一些哲學家將人的生命分成三個層次:第一是生存的層次,即是維持生物體的生存,醫生通常都在照顧此層次;第二是生活的層次,當身體健康的時候,所進行的一些生活相關活動,這部分與心理能量非常有關;第三是生命的層次,便是聖嚴法師與我們探討的議題--「生命的價值在哪裡?」。
  
  雖然我一直從事心理學的研究,事實上心理學對於情緒困擾的處理方式,無論是不高興、生氣或鬱卒、難過,總結來說只是治標,我認為真正能夠治本的是宗教與哲學。原因何在呢?重點在於,透過宗教或哲思,人們將生命主軸釐清後,面對生命中所出現的各種狀況,就可以輕易應付。
  
  我在大葉大學研究所任教期間,每回上第一堂課程時,我會請學生先把書本放到一旁,要他們思考一些問題,如果這些問題想不清楚,光靠課本的學習也無益。
  
  首先思考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從事心理學情緒管理研究多年,我發現許多容易困在情緒障礙中的人,多半是因為沒有找到自己的定位,不瞭解活著為什麼。美國九一一事件,我們從媒體上看到生前有機會打電話給親朋好友的罹難者,在最後時刻,都只說了三個字「我愛你」,沒有討債、報復或任何怨恨的字眼。當生命走到盡頭時,生命的本質便顯現出來了,而這種本質與愛有很大的關聯。
  
  聖嚴法師曾說過,他因為出家而沒有俗世家累,所以更能將關心範圍擴大,這在心理學上稱作「社會聯結」,當生命與周遭愈多生命體發生有意義的互動、接觸及緊密連結後,我們的生命就因此豐厚了起來。法師為什麼有如此強大的力量可以奉獻?就是基於它的生命連結比一般人來得豐厚,也更能勇敢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與逆境。

 

肯定自我價值,認清自我
  
  葉樹姍:每次有重大災難事件發生時,有些人總是會慶幸自己每天睜開眼睛時,可以看到藍天白雲,可以吸口氣,覺得活著真好。聖嚴法師也教我們在禪修時體驗呼吸,可是我們平常卻都忽略了。想像當生命只剩下最後幾分鐘,你的生活秩序會不會做些改變?請教嚴總裁,在歷經各種考驗時,是如何重新思考或調整生命秩序?對於自我價值的肯定來自於何處?
  
  嚴長壽:回首近幾十年來的台灣,當我們處於順境時,卻沒意識到,其實潛伏著危機,當危機來臨時,另一方面是在透露生機。聖嚴法師曾在書中提到,所謂順勢或逆勢,不過是一種相對的比較。我認為,宗教可以提醒人們:處於順勢時,要心存感謝;處於逆勢時,不但要坦然面對,更是重新審視自己的好時機。我反省自己在三十多年後的就業生涯中,感覺上似乎是在短時間內成功了;其實,那時我們正好搭上了台灣經濟起飛成長的順風車,若不清楚瞭解到這樣的環境和背景,很容易給自己錯誤的認知,讓人自命不凡、過度膨脹自我。
  
  台灣經濟一旦處於逆勢,許多投資的失敗例子,讓那些原本對自己很有信心的人,這時候才發現,原來大環境不是自已可以掌握的。
  
  當身處紛亂的環境下,應該去瞭解環境的競爭力在哪裡?如何提昇個人的競爭力?善加體驗大環境的無常,儘管自己無法改變一切,但只要忠於自己的崗位,終將讓自己馭風而上。

 

集眾人之力,推動新風氣
  
  葉樹姍:胡適說過:「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但是有人很努力付出,卻無法得到公平的對待,心中不免覺得委屈,質問為什麼會如此?佛法告訴我們,這一切皆是因緣所致,因緣有逆增上緣,也有幫助我們的助緣,該如何善用呢?請聖嚴法師為我們說明。
  
  聖嚴法師:許多人都有自我膨脹的毛病,以為人定勝天,自以為個人的力量便能影響一切,凡是存有這種心態的人,心理上往往很脆弱、很缺自信心。我是一個佛教徒,當然相信佛菩薩會保佑我,但是佛菩薩卻不可能左右我們的命運,命運是掌控在自己及所處環境和時代背景中。
  
  例如今天的法鼓山,有上百萬的信眾,看起來似乎很成功,但我卻不以為這是我個人的因素,必須是這個時代、社會,接受、肯定我們的奉獻,才有今天的規模。千萬不能存有法鼓山的成績是因為我個人帶領成功的念頭,這是非常危險的想法,所以我行事格外謹慎,時時存有危機感,遇到狀況即會尋求智慧的人提供解決辦法。
  
  而做為一個精神啟蒙運動的生活教育團體、新風氣的推動者,法鼓山匯集了許多人的智慧與力量,往未來看還必須眾志成城不斷開創新局,繼續不斷創新,才有明天。今天便是希望兩位給予我們智慧,與法鼓山共同帶動整個社會的新風氣。
  
  葉樹姍:法師常說,智慧不起煩惱,要如何讓心中有智慧,讓心中沒煩惱呢?請教各位:把握當下,就可以處理問題的方法。
  
  嚴長壽: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聖嚴法師說的:「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當我們面對困境時,最重要的就卸掉自己不必要的需求;當開始放空自己,重新觀照自己,就會得到更平和的自我期許。胡適先生曾寫一封信給蔣中正先生,提到:「作為領導者,不應去干涉許多事情,要能做到無知,以眾人之知為知;要做到無能,以眾人之能為能;要做到無為,以眾人之為為為。」
  
  張怡筠:法師提倡的心靈環保觀念中,影響我最深刻的兩句話是:「以智慧斷除煩惱,以慈悲利益眾生」。關於慈悲,心理學上類似的概念有三個,第一是「同理心」,能夠將對方與自己平等看待,並且可以感受對方的感覺,從他的角度去看事情,第二個是「願意去原諒別人的過錯」,第三個是「尊重」,心理學家最重視的是對自我的尊重,對別人的尊重。
  
  關於智慧,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就是一種「情緒管理」;亦即能夠分辨哪些是我們可以掌控的,哪些是我們無法掌控的,這「分辨能力」就叫智慧。另外,能夠清楚瞭解當下行為,以長遠眼光來思考它未來可能造成的影響,這種「判斷能力」也是智慧。
  
  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心靈環保、展現慈悲?我提出個人意見,第一,當接收到媒體所呈現的負面訊息,應給予一份慈悲與同理心,多一份自制與尊重,不要受媒體上的報導而影響情緒,隨之起舞;第二,是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慈悲,以貢獻豐厚自己的生命。
  
  法鼓山所推行的禪坐,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它對於解壓及心臟血管方面疾病的改善有很大幫助,並能夠和自己對話,跟萬物自在相處;藉此學習回歸自己的本性,幫助現代人找到心靈定位。

 

心靈要環保,三Q不可少
  
  葉樹姍:之前各位提到自我反省與自我能力的提昇,其實透過禪修的練習,我們也能學到潛能的增進與處於逆境時的定力。
  
  聖嚴法師:剛才張博士談到慈悲的情緒管理,即所謂的EQ。從前講IQ,之後講EQ情緒管理,事實上應該還有MQ道德管理,我們所說的人品提昇,人品就是人的道德,如果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不快樂上,即使沒做傷害他人的行為,還是不道德的,也是欠缺慈悲心的。但慈悲也需要智慧來配合,沒有智慧的慈悲就不是真慈悲,充其量只是爛好人,配合智慧的慈悲,才能成就真正的道德行為。我所講的慈悲與智慧涵蓋了IQEQMQ,如果這三者能夠相互配合而不要偏廢,就是心靈環保,真正的精神所在。
  
  葉樹姍:一個有智慧的人,IQEQMQ三者缺一不可。在這提醒大家,要獲得內心真正的平靜、慈悲與智慧,端賴內省的工夫,無法外求。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