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佛心、宇宙與覺醒—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法鼓山智慧隨身書
21/11/2014 05:58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時間:二○○八年五月三十一日
  
  地點: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
  
  主持人:葉祖堯教授(亞洲大學教授)

  與談人:聖嚴法師(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艾德格.米契爾博士(Dr. Edgar Mitchell,美國太空人)
  
  宇宙大震撼
  
  葉祖堯(以下稱主):對談之前,我先介紹一下兩位對談人:
  
  米契爾博士有很多成就,其中最重要的,他是第六位登陸月球的人。當他從太空返回地球的途中,看到地球是那麼地渺小,而整個宇宙是那麼地寬廣,突然間,他有了一種特別的體驗,直到返回地球以後,仍然不能了解。因為他是一位科學家,卻無法從科學的方法來解釋這種體驗,所以就創立了一個研究院,專門研究科學與靈性的關係。
  
  而聖嚴法師則是世界上第一位提出心靈環保的人,數十年來,一直都在推動「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並獲《天下》雜誌選為四百年來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
  
  首先,我想請問米契爾博士,您所體驗的境界,是一種驚天動地、震撼人心的體驗。可否扼要地跟我們分享,以便聖嚴法師能以佛教的觀點來做回應。
  
  米契爾(以下稱米):成功地完成了月球表面上的任務之後,我們啟程返航。太空船返航的方向是跟飛行路徑垂直的,而且是旋轉著前進,這是為了避免太空船上的溫度均衡受到太陽影響,所以必須確保太空船每一部分都同等的受熱。當我們每兩分鐘旋轉一次,地球、月球、太陽,以及三百六十度天空的景象,在太空船的窗戶上都清晰可見,這是因為太空中沒有大氣,不會阻礙我們看星辰的視線。
  
  在地球上,我們看到的星星是閃爍的。但在太空中,沒有造成閃爍的大氣,所以能夠看到星星明亮的原狀。這比你在最清澈的夜晚,從地球最高的山上,所可能看到的星星還明亮十倍,數目也多出十倍。我看到的景觀實在壯觀無比。你們之中有些人可能看過哈伯太空望遠鏡傳回的影像,在太空中,我們用肉眼所能看到的,雖然不像用哈伯太空望遠鏡看得那麼深遠,但幾乎就是我們用眼睛在較小的望遠鏡中所能看到的景象。宇宙是如此宏偉壯麗,實在無法以語言形容,你必須親眼看到才能了解。
  
  我在美國哈佛及麻省理工學院求學,並獲得天文學博士學位。那裡的訓練,讓我了解我身體的分子、夥伴們身體的分子,還有太空船的分子,都是在星系中創造出來的,所有宇宙裡的物質也都一樣,是在星系裡創造、產生的。但是在神祕經驗發生的當下,這個觀點對我而言,並不是理智的概念,而是空靈的感覺。它屬於感覺的層次、情感的層次,我覺得自己身上這些分子,就是在遠古的星系中創造出來的,而我跟群星是同一族類,那是認識並感受到自己跟整個宇宙合為一體的狂喜感覺。
  
  這個經驗在我暫停工作時還繼續下去。當然我仍有工作要做,就是操縱太空船的飛行。不過當太空船轉動時,我有機會往窗外看,而看到了天空、地球、月球和太陽壯闊華麗的全景,心中有著無比的感動。我感受到身為宇宙造化一分子的喜悅與陶醉。
  
  我體會到我們這些地球上的人類,在我們整個向上進化的進程中,每當我們仰望天空時,總是一直問著這些問題:「我到底是誰?」、「這一切究竟有什麼意義和目的?」、「我跟這一切究竟有什麼關聯?」而當這經驗發生的時候,我思考著身為從我們的星球飛出去,從太空的不同觀點來看地球和天空的第一代太空人,也許得重新再問那些古老的問題。從太空航行文明的觀點,我體會到科學是人類理解力的一種相當現代的發展。
  
  現代化的形成,大約在四百年前,開始於西方的牛頓爵士和那時代的偉大思想家。十七世紀,偉大的思想家暨哲學家笛卡爾,對萬物做出一項重大的區別:他的結論是身與心、物質與精神,分屬於真實的兩個不同領域。這個觀點在西方發揮了極為寶貴的作用。在西方的歷史上,當時教會正在迫害那些跟教會持不同意見的人,甚至把他們燒死在火刑柱上。笛卡爾的身與心、物質與精神是兩樣不同的事物,彼此互不作用的結論,影響了宗教裁判所,亦即早期教會的警察機構,使他們不再對不同意教會理論的人處以火刑,只要這些人不去碰觸心靈、意識、精神的問題。因此,科學在過去四百年來,在西方世界形成了純然的物質主義概念,對心識、精神或人類存在的另一面沒有任何理解,這情形延續到二十世紀量子力學(註)出現為止。
  
  在返航並降落地球之後,我無法了解自己在太空中經歷的那種狂喜的宏偉經驗。因此,我開始問有關的問題,並且閱讀,但是在科學文獻裡,找不到任何解釋這一類經驗的說明。我又深入西方的宗教文獻裡找尋資料,也是一無所獲。在其他學者的幫助下,我開始研究古代神祕學的文獻,而在古印度的梵文中發現了「三昧」的觀念:「如實的看每一件事物,從內在去體驗,感受到自己跟萬物是融合一體的,因此有了狂喜的反應。」就是這種體驗!這正是我在太空中所經歷的體驗,一種與宇宙萬物完全融合為一體的感覺。
  
  主:請教聖嚴法師,米契爾博士覺得自己與宇宙合而為一的這種經驗,從佛法觀點來講,是不是開悟?或者是開悟的一個過程?
  
  聖嚴法師(以下稱師):首先,我要恭喜米契爾博士,像這樣的經驗,在人類裡,一千人中不容易找到一個。這個經驗究竟是不是開悟呢?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所謂「是」,就是在人生的過程之中,有了一種新的經驗,內心產生了新的省思,這可以說是開悟。但是,問題在於有的人發生這種經驗之後,只是將它視為奇遇,過了就不再追究,這對他來說是沒有用的,而這就不是開悟;有的人發生這種經驗之後,使他產生很多新的想法或者新的追求、探索,這時就可以叫作開悟,而這種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有善根或者是有智慧的人。
  
  米契爾博士是科學家,因為無法從科學的角度來解答這個經驗,所以會覺得是一個非常新鮮的領域,並且開始注意它、探討它。我想米契爾博士所經驗的,是屬於宗教領域的一種神祕經驗,是科學領域所無法解釋的。在哲學領域中,也無法用理論來概括,它就是一種實際的心理經驗。這種心理經驗是通過眼睛、通過身體而產生的,並且對米契爾博士的身體也產生了反應:在看到整個環境的同時,感覺到這個大環境跟自己是統一的,而不是分離的。
  
  這種經驗,可以說是超科學的,因為真的有人經驗到了,所以不能說沒有這樣的事存在;可是經驗到了,不等於每一個人都能看得到,因此這是個人的經驗。譬如太空人有六位,為什麼只有米契爾博士一個人發現,其他的人沒有這種體驗?如果以科學理論來講,一個人看到了,其他五個人應該也會看到,可是這不是科學,而是個人的自我經驗。
  
  曾經有一個學生跟著我學打坐,他打坐了七天之後,在回家的路上,所看到的每一個人、每一隻小蟲、每一棵樹,甚至每一根草,都在對他笑、都在歡迎他,讓他感覺世界是那麼地美。於是他很快地回來,對我說:「師父,我開悟了。」我問:「你怎麼樣開悟的?」他便告訴我這樣的狀況。我說:「恭喜你,這個狀況很好,但是沒有多久就會消失了,你等一會兒再出去看那些花草樹木,或是小動物和人,會發現那種笑的程度已經不像剛才這麼強烈了,你的經驗會漸漸地褪色。」他問:「那要如何保持呢?」我說:「想要保持,就要繼續修行。」
  
  但這不是我們修行的目的,修行的目的是要放空自己。當你放空自己,這個世界還有沒有?對於我們大家來說都是有,對於有宗教經驗的人而言,這樣的心理經驗也是有,可是以佛法的最高境界來說,則要把它當成沒有。當然,經驗是有的,但是要把它當成沒有,如此心裡頭不會牽牽掛掛,而這就是一種解脫。
  
  主:所以對佛法來說,這種表面的,即使是非常奇異的經驗,也需要放下?
  
  師:雖然體驗是真的,但是不要把它當成是實在的。儘管世界每一樣東西都是真的,但都是臨時的、暫時的,無論是它的質和量都會變化,既然會變,常常在變,那就不算是真實。所以是有,並非沒有,但不是真實的。
  
  主:米契爾博士,你的體驗是可以重複的嗎?你曾經重新經驗過以前的體驗嗎?多久一次?
  
  米:是的,我能夠重新經驗。正如聖嚴法師所說,我打坐修行,勤練坐禪,而且學會了進入深度的禪定去重複那種體驗。我的確知道「空」的修行,也體驗到了那種境界,對自己是深具意義的。從這之後,在探究我的心念時,我使用的是科學工具,因為科學在很短的時間裡造成最大的知識爆炸,揭露了自然界運作的方式。因此,我使用科學的工具去幫助了解,並且加深那些體驗。很幸運的,我接觸到許多偉大的佛教思想家與修行者,他們也一路教導我很多有關我們正在這裡討論的事。
  
  註:「量子力學」是探討物質、電磁輻射、物質與電磁輻射的交互作用的現代理論。它與古典物理的差別重要表現在原子和次原子現象。在這些領域中,量子力學推廣並取代了古典物理。(摘自《現代科技大辭典》p1659,牛頓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宇宙的形成與《華嚴經》宇宙觀
  
  主:請教米契爾博士,做為一個探究所有科學及人類心識最新領域的人,您證明或發現了很多現代物理基本假設所陳述的不盡然正確,譬如「宇宙大爆炸論」(註1)。可否請您說明一下?
  
  米:我認為科學是以證據為基礎,並以證據來證實理論。我的看法是:「宇宙大爆炸論」近乎一百年來獨領風騷,一直是最主要的理論,現在正漸漸式微,因為在更新修正的證據中顯示,它不是宇宙形成的最終答案。很可能的答案是,宇宙持續地創造出物質,持續地生成,也持續地消滅,就像其他萬物一般。
  
  主:那結果就是排除「宇宙大爆炸論」的假定,時間不再是從大爆炸那一刻從零開始,而是無始無終的。真的是這樣嗎?
  
  米:其實對我來說,時間是局部區域的計量工具,我們在自己生存的地球上創造出時間的計量工具。自然界本身只是一種過程和順序,它不做計量,是我們在計量。因為我們想要知道和了解一個有限的過程,所以才創造出時間做為計量的工具。
  
  舉例來說,我們計算時間的根據,是地球繞著太陽旋轉,以及地球自轉。我們依此建立計量的標準。我們把地球繞太陽旋轉一圈計量為一年,又稱地球自轉一圈為一天,然後再細分出其他的時間單位。所以我們對時間的計量完全是武斷的。如果我們到火星或其他地方去,就會有不同的時間計量標準。
  
  主:聖嚴法師,米契爾博士認為宇宙大爆炸是不存在的,並且以最深的科學觀點來看,宇宙永遠地持續在創造,而基本上,時間是無始無終的。請問法師,這是否即是佛教所謂的「華嚴世界」?
  
  師:到現在為止,一般人都認為宇宙生成的原因是大爆炸,我很佩服米契爾博士能夠突破這種說法,而他的觀念就是佛法所說的「成住壞空」,永遠不斷地在變動,這與佛法是相應的。
  
  我想和米契爾博士分享,佛法所說的宇宙,是時間與空間的相加,沒有空間就沒有時間。所謂時間,是過去、現在、未來;空間則是四方和上下。但是有沒有時間這樣東西?沒有。那空間呢?也沒有。時間是由於空間的位置在移動,因為要計量、計算而來。那時間是不是真的有呢?如果有空間的感受,感受到這空間在動,那麼時間是存在的;如果感受不到空間在動,則時間就不存在。那為什麼也沒有空間呢?如果沒有感覺到時間,那麼空間的動也不存在,就是空的。時間跟空間相加或者是配合,即是宇宙。
  
  剛才米契爾博士提到,他相信宇宙不是大爆炸,而是永遠繼續不斷地在成、住、壞、空這四種狀態下。那麼,是誰能夠感受到這個宇宙呢?是眾生,特別是人類,其他眾生沒有知識,所以不知道,而人類能夠感受到時間和空間。
  
  這與華嚴世界有關係嗎?有。宇宙,從華嚴來講,所謂「至小無內,至大無外」,它可以大、可以小:最小到沒有內,亦即沒有東西,即是「至小無內」;「至大無外」則是最大到沒有外,也就是沒有邊際。因此《華嚴經》裡說,三世諸佛可以在一粒沙子上轉大法輪,說法度眾生(註2);而《楞嚴經》裡也有「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註3)的句子。
  
  《華嚴經》的境界是:「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芥子是芥菜子,是一個很小的物體。須彌能夠容納芥子,這大家都能理解,但是芥子裡面要裝下須彌山,這就不容易懂了。華嚴世界是大的容納小的,小的容納大的;小的可以單獨成立,是一個宇宙,而大的可以容納無量無數的宇宙。那無量無數的宇宙是真的還是假的?是假的,不是真的存在,因為它經常是成住壞空,不斷在變化的。
  
  主:聖嚴法師談到的是佛經所說的宇宙實相,從科學的新領域來看,米契爾博士,您會如何解釋呢?
  
  米:確實如此,聖嚴法師所說的各種不同解釋,也存在於科學裡。但是我採取一個觀點,即是我所運用的科學觀點:它是以一件事情做為開始,它可以是無,每件事物都可以是無。若我以運動做為開始——譬如,我敲我的頭,這是會痛的,因此是有東西存在,讓我覺得痛。因此,以有東西存在為前提來做為開始。科學的宗旨,完全在於研究一切事物的關係,以及找出方法來描寫所有事物的活動與運動。
  
  當我們從望遠鏡往地球外面看,可以看見天空中有許許多多的天體。我們特別以剛剛過去的二十世紀做為開始,那個世紀有著科學最偉大的發現,讓我們稱它為「願景」,因為我們還沒用我們的頭去撞擊星球,雖然登上月球使我們離此目標更接近了一點。因此,設法找出一個可產生計量方式的思想系統,就是科學的宗旨。而找出一個方法讓那些計量方式相互一致,以便使我們能夠進行實驗,來確認心念的本質,即是現代科學要做的事。
  
  發生在二十世紀的一件大事,是量子物理領域的發展,幫助結束了二元論將身和心、物質和精神畫分為兩種分開的東西的觀念。量子領域顯示出心靈與物質確實是互動的,也開始了解它們是如何互動的。那是我過去三十年所致力研究的領域,也就是學習使用科學的工具,特別是量子物理的工具,在科學曾經使用的架構內,去探討心理與精神的領域。我們一路走來,直到目前為止,可以說相當成功。
  
  那麼,我們已經得到所有的答案了嗎?沒有。我們還無法實際證明宇宙大爆炸理論是錯誤的,但是我們正朝這個目標邁進。然而,整個新思維的理論,以及從這個新工作、從離開地球回頭再看,還有物理學上目前新出現的一些東西所產生的新理論,都各有詮釋。那是現階段我們所能達到的。我們唯一的不同,是在於詮釋我們所觀察的這麼多事物,其究竟代表的意義。
  
  註1:「宇宙大爆炸論」是關於宇宙形成的最有影響的一種學說,依其理論,宇宙是一百五十億年前從一個極小的點誕生的,從那裡誕生了時間和空間、質量和能量,從而由物質小微粒聚集成大團的物質,最終形成星系、星和行星等。在大爆炸發生前,宇宙中沒有物質,沒有能量,甚至沒有生命。(摘自孫域晨、楊慧友〈宇宙的誕生〉,交通大學通識中心網站:http://www.cc.nctu.edu.tw/~tseng327/nctu-cosmos/mid- term/nctu15.htm
  
  註2:「一切諸佛皆悉能於一毛孔中出現諸佛,與一切世界微塵數等,無有斷絕;一切諸佛皆悉能於一微塵中示現眾剎,與一切世界微塵數等,具足種種上妙莊嚴,於其中轉妙法輪教化眾生,而微塵不大、世界不小,常以證智安住法界。」《華嚴經.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
  
  註3:《楞嚴經》卷第四。

 

科學與心識奧祕
  
  主:在科學裡,如果不了解任何一件事,就會試著去建立它的模型。因此,我們可否用量子全像的模型,來解釋聖嚴法師所談的《華嚴經》的宇宙觀
  
  米:這絕對是我們正嘗試去做的研究。現代思想加諸於過去思想所產生的,就是訊息的力量。現在我們談能量,我相信您也談能量與佛教。我們說存在是以能量為依據,而物質只是濃密的能量而已,只不過是壓縮過的。所以當我們的頭撞上木頭,便會覺得痛。
  
  訊息是我們知悉任何事物的憑藉,而我們把「心智」定義為運用訊息的能力。訊息只不過是能量的形態。例如我們仰觀天空,可以看到稱為「北斗七星」的星系,我們為它取名為「北斗七星」,而它只不過是能量的形態,因此它是一種訊息。
  
  所以,我們此刻正在科學裡建立理論與模型,所依據的觀念是:物質只是壓縮的能量,訊息是能量的形態,而運用訊息的能力是心識。對訊息的覺察,就是心識。在以模型化科學這個基礎來建立一切的時候,它顯示了自己,也觸及自己。幾乎每件事物在這裡都談到了,我們只是用了幾個不同的字眼來說它。
  
  師:我想回應米契爾博士,科學跟佛學這兩個名詞應該是不大相同的,雖然它們的內容有交集點,不過我相信科學永遠無法理解到佛法的最高層次。因為佛法最高層次是「離言」的,亦即「心行處滅」、「離言說相」,離語言就是不可思議,不可用思想、不可用語言,沒有語言文字可以表達,所以是「不立文字」的,那又怎麼能夠用科學來處理、來解決呢?我不否定科學,但是要科學完全解釋,或者是分析佛學的層次,這比較不容易。
  
  但是,在某一種程度,科學可以幫助佛學,使得大眾可以使用它,這是非常有利的。所以,我覺得要肯定科學,科學愈昌明,對佛法的幫助也愈大。
  
  米:是的,我同意,我們談到的許多事物是相同的。當然,在科學裡,例如我們知道東西的美麗,可是我們無法寫出方程式來表達美麗。儘管如此,做為一個有心識的人,我還是可以同意,那是美麗的、溫暖人心的、可愛的東西。溫暖可以在科學裡創作出來,我可以測量溫度,給它一個數字,但是我還沒有方法可以表達我的快樂,並給它一個數字,或者表達我的心很平靜,然後給它一個數字,不過,這是我們所要朝向的境地。對我來說,此刻科學的終極挑戰是,我們真的不知道在生命結束後,能覺知的心識究竟怎麼了。我知道死後心識仍然存在,以及輪迴轉世的觀念,也知道它們是很重要的,卻也是科學還無法掌握的領域,不過我們愈來愈接近了。
  
  我覺得這次對談成果相當豐碩,我們只是用稍微不同的用語和詮釋,來處理同一個現象。做為一個科學家,我比較有興趣的是物質的性質,以及傳統唯心論者所談的心識。這是個根本。所以我打算把物質和心識放到同一個關係上,以便看出兩者要如何才能配合得更好。但是當然了,那是四百年來科學家和唯物論者的觀念。現在我們則試著把更為瞬息變化的精神面的觀念整合進去,以使心、物能融合為一體。這非常困難,不過我認為我們做得相當好。

 

量子世界與心識業力
  
  主:您們兩位談得確實非常接近,雖然還不能說可以從科學的觀點來證實。接著,我們要來探討人類的心識,那是您的研究所三十多年來專門探討的課題。
  
  米:是的,還有很多新觀念還沒談到,我很樂意與大家分享,這和量子世界的論題有關,將會觸及量子世界的問題。我們會探討意願和專注,這是十分根本的,因為已經有實驗的證據了。
  
  主:我認為您提到大爆炸理論正在式微之中,那是很重要的聲明。
  
  米:我希望那不只是個人的意見,不過現在似乎有不少科學家正開始挑戰、也願意挑戰大爆炸理論,懷疑它的正確性。我是其中之一,我提出挑戰有一段時間了,不過其他的人現在也看到了證據,所以比較傾向於挑戰這項理論。也許還要一、二十年,整個學術界才會鬆動,不過我認為他們一定會鬆動的。
  
  主:我覺得對許多終其一生,以大爆炸理論為基礎來做研究的物理學家,要突然之間放棄它是很困難的。
  
  米:大部分用來建立或證實大爆炸理論的證據,也可以由別的途徑來證實,亦即背景輻射之類的東西,那也一樣有效,但是不一定要大爆炸,才會產生那種東西。
  
  主:對於愛因斯坦提出「光速是速度的絕對極限」的這項假設,您有什麼評論?
  
  米:結果證明並非如此。量子非定域性的整個過程顯示,量子的訊號確實比光速走得更快。雖然那還是模糊不清的領域,不過,量子非定域性已經在實驗室中被再三地證明,所以是個正確的概念,表示這些量子關係是瞬間性的。非定域性的理論,意味著在一個無限的空間瞬間出沒,然而我們還不能確實地說就是如此。我個人曾經對月球做過超感知覺(ESP)的實驗,所以我們知道它的速度至少是每秒二十四萬英哩。不過,理論卻說是無限的,而無限是很大的,大得不得了,雖然還沒有被證明,但那是理論架構所顯示的。
  
  主:「量子糾纏」的意義是,當兩個物體相纏時,不管是粒子或人,如果其中一個物體有所變化,另一個會立刻同時知道。米契爾博士,您知道佛陀的業力理論,那麼您如何把科學的、基本的轉移跟佛教的業力觀念連結在一起?
  
  米:對我來說,業力就是一種基本的因果關係。我們做任何事都會有個後果。我覺得以自然界構成的方式來看,那實在很正確。我對業力的法則不是很清楚,科學還沒對它加以量化,但是因果關係是有的,我們的行動的確有其後果。對我來說,這就是業力的定義。
  
  主:聖嚴法師,我們剛剛提到:任何兩個東西,不管是一個量子、一個人,或者是一個很大的東西,當他們互相影響的時候,這邊一個東西一動,另外一個馬上就知道,所以在這個情形之下,愛因斯坦所說光速是極限速度的假設不存在。這好像跟佛法裡的業力法則有關係,您是不是可以從業力或者因果關係來做回應?
  
  師:「業」的梵文是Karma,是一種行為,任何心理動作、生理動作或者是物理動作,只要有動作,就叫作「業」。可是,如果這些動作與我們的心念、意識不相應或沒有關係,那就不能構成業,因此「業」與「識」一定是連在一起的,所以,只要業動,我們的識便會跟著改變,業不動,我們的識也就沒有影響。這與量子糾纏定律有相同的地方。
  
  識是我們的精神體,從佛教來講,不同學派有不同的解釋,主要的、基本的解釋就是「業識」。如果從唯識學來說,它分析得非常詳細,有七十五法、一百法,從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第六識「意識」,一直發展到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
  
  「業」究竟是什麼?造業的時候,一定與「識」有關係,也就是第六識,又稱「分別識」,亦即自己知道有動作,分別、曉得這是善的、惡的,這是好的、不好的,這是我喜歡的、我不喜歡的。前五識沒有這種功能,只是覺知,譬如從身體知道有痛、癢,從眼睛看到每一樣東西,但是沒有什麼好壞或討厭不討厭的感受,在這種狀況下,不會構成業的力量,因此,要構成業的力量,一定是經過第六識。
  
  構成業以後,在這一生之中,可能會得到果報,亦即現世報——造了什麼樣的因,就得到什麼樣的果。所以犯罪的人,往往在這一生便可能會受到司法的審判而坐牢;做了好事的人,則有可能受到表揚,受到許多人的歌頌、讚歎,這是一生之中的因果。至於來生之後的果報,即是因為我們現在所造的業到了第八識。所以,現生的果報是第六識製造,第六識接受,但是未來的果報,則是貯存在第八識。第八識又稱「藏識」,貯藏業力。這一生業的力量存在第八識裡,死後就到下一生去接受另外的果報。
  
  人從這一生到下一生中,只有一樣東西存在第八識,這在人的生命之中、真正活著的時候,當然也是存在的,因此,構成生命的條件有三項:壽、煖、識。壽是壽命,也就是說,在時間裡,有其生命的意義在;煖則是身體有暖氣存在的時候,這也是生命。死亡的時候,首先是煖離開,然後是壽,最後才是第八識離開。第八識離開,便是要接受之後的果報。然而,這是指凡夫,聖人則沒有第八識,我們修行就是要轉第八識成智慧。
  
  主:假如不是聖人,像是我們的話,業要如何消解?
  
  師:只要將第八識變成智慧,那第八識便不叫「識」,也就不是凡夫,而是聖人、是佛了。要證阿羅漢果或是成佛,必定要修行。然而,有的人需要藉由打坐來修行,有的人不打坐也可以修行。
  
  主:能否請米契爾博士從科學的觀點來談心識?
  
  米:從科學的觀點來說,我們沒有像聖嚴法師對業力所做的廣泛論述,儘管我們用完全相同的用語,也熟悉他提出的所有觀念,但是,我們還無法用科學的工具來證明心識的持續性,這是試圖證明業力所遇到的第二個主要障礙。也許我們永遠無法證明,那或許必須停留在愛、美麗,以及所有我們無法予以數量化的事物的領域內。不過在這些領域之中的某幾項,我們已經相當接近了。
  
  當然,聖嚴法師談到的微細業力、業果,以及生死之間的轉移等問題相當微妙,就科學而論,仍然難以捉摸。因此在這些領域,我現在完全無法做權威性的發言,必須聽從傳統的信仰。
  
  我自己的經驗是,在每一個我研究過的傳統中、文化中,不管是薩滿巫師、巫醫、修道僧、佛教徒等,不分傳統,其根本基礎都是在超越自我,找到內心的平靜、快樂,追尋一個超越的境界等觀念。然而,這些都在各個文化傳統之內,被賦予各自的解釋。因此,我接受每一個文化都有它各自的傳統,以及各自對這些微妙效應的解釋。
  
  我們還無法用科學的工具來證實這一切。可是我們在這裡談到的,正好進入量子糾纏和非定域性的領域。依照愛因斯坦所說光速是速度的絕對極限的假設,亦即光速就是光速,光速無法超過光速。可是我們知道訊息影響的速度可以超過光速,那就是所謂「量子訊息」的觀念。
  
  關於這一點,我想聽聽聖嚴法師的回應。在英語中,我們用「直覺」(intuition)這個字,通常這是指人的第六感,但在這裡,它是被自然界的量子效應所掌控的,其實應該稱為「第一感」,即是法師剛剛所談論的。我知道在對談中,您談論的是比核心機制層次更深的認知,在量子的世界裡,直覺的世界或是量子訊息也是在較深層次。
  
  雖然現在剛開始了解,不過我們了解情況正是如此。愛因斯坦錯了,在那個層次的量子影響比光速快出許多,而且它們是前後連貫的。最近在那個領域所發現到的,稱為「量子全像」,它是前後連貫的訊號。在場的許多聽眾都知道「雷射」是什麼,還有「雷射全像」是怎麼一回事。其實量子全像與雷射全像非常相似,只是自然界早在我們發現、發明雷射之前,就產生這種現象了。
  
  量子全像結構,是一種訊息結構,它是我們的心靈機制、直覺、還有您剛剛談論的事物的根本基礎。我們是從科學的觀點和工具來探究、理解它,也才剛開始運用量子世界、量子非定域性、量子全像等觀念,而這些觀念真正開始碰觸您們的法則所具備的神祕性質,那亙古以來即是如此的性質。
  
  主:聖嚴法師,米契爾博士說現在科學正開始探討直覺。從量子全體觀來看,直覺是一種很深的東西,那麼從佛法的觀點來說,佛陀本身是不是一種「直覺」?亦即他根本就是知道,而不需要經過不同的意識來理解。
  
  師:我不知道英文「intuition」這個字真正的意思是什麼,但是據我了解,中文「直覺」的意思,是指一見到、一看到、一聽到,馬上反應,不需要用頭腦去思考或研究,便能夠曉得這是什麼。如果說這樣就是開悟,是有問題的。譬如精神異常的人,他所看到很奇怪的東西,都是來自他的直覺;還有一些無知的人,他看到這個世界的表象,便認為世界就是這個樣子,這種無知的直覺是有問題的。所以,直覺並不等於開悟。
  
  我想量子力學講的問題與直覺,不是這樣的意思,而是如同我所說的,悟境是通過放下自我中心而達到的,自我的主觀意識能夠放得愈淡愈好,主觀意識愈少,客觀的認知就愈正確。那麼,有純粹的客觀、絕對的客觀嗎?沒有。有客觀就有主觀。因此,以直覺來看任何東西,認為這個樣子就是這個樣子,是一種自我的經驗,以自我的立場來看東西。至於是否正確,那就要看教育程度,以及對人生觀的認知、對宇宙觀的了解,了解得愈深,直覺的正確性愈高,否則直覺會有問題。我不知道量子力學裡的直覺是不是純粹的客觀,或者根本是超越主觀與客觀的認知,如果是,這種認知可以說就是「直觀」了,這樣的話,我想就是正確的。
  
  米:我完完全全同意法師的觀點。我使用「直覺」的定義只是訊息,與核心機制分屬不同層次的訊息,不過如您所說,它仍然只是訊息。這種訊息可詮釋為從背景、先前的學習等等觀點來賦予意義,它不是開悟。雖然如此,希望隨著人類進化,學習著更擅於利用我們的身心機制,將能夠把直覺與核心訊息整合得愈來愈好。可是對我而言,我確信當我們達到那種超越自我的境界,能夠以不同方式來看事情時,這種「開悟」跟佛教的開悟是相同的、相似的。
  
  您說得對。我們總是有自我,不過但願大部分時候,在開悟的情況下,我們至少能夠把自我擺開一陣子,以便運作得更好、更開明豁達。

 

人類的未來
  
  主:所以從萬物息息相關的觀點來看,我們都有「量子共鳴」。米契爾博士,您是怎麼看待人類的未來?
  
  米:我相信如果運氣好的話,人類將愈來愈朝向開明豁達的境界進化。但是,雖然我們都嚮往,卻又好像不這麼去做,因為當我開始注意某些腐敗墮落的現象時,覺得暴力的性質還是延續不斷。我的看法是,暴力只有造成更多的暴力,所以我們必須學習超越暴力,以愛心、尊敬、關懷互相對待。
  
  如果我們可以迅速地跨越那種狀態,邁向大部分人類對他人都以愛心、尊敬、關懷來互動的境界,那麼我們的文明就會變得更開明豁達。不過我們還沒到達那裡,甚而更加退步。很不幸的,我的國家持續造成更多的暴力、戰爭,推波助瀾,讓世界誤入歧途。我覺得那些負面措施無法反映開闊成熟的文明。
  
  主:聖嚴法師,您對人類將來的看法又是如何?
  
  師:我對人類的未來,永遠抱著希望,對地球的未來,永遠是樂觀的,我不是悲觀主義者。為什麼?現在世界上有六十多億人口,我認為只要有一個人提倡、呼籲人類彼此要相愛、互助、包容,對地球、對環境要愛護、珍惜,便會影響他身旁的人,這樣我們就不會失望。如果我們對地球和人類的未來失望,可能這種努力的精神,便沒有辦法產生了。
  
  以我而言,我個人的力量雖然非常有限,可是如同「蝴蝶效應」的比喻:因為巴西的一隻蝴蝶撲動幾下翅膀,結果就在美國德州產生了颶風或暴風,我想人類也是一樣,只要還有一個人努力為地球、為人類奉獻,世界就會往正面發展,像米契爾博士就是這樣的人。
  
  在人類之中,雖然普通人占大多數,可是先知先覺的人,也就是對人類未來有危機感的人,還是不少。有的人會不斷地宣揚,像我就認識很多這種朋友。這種人多了,他周圍的朋友們也會受到影響,像今天在座的諸位,便一定會受到我們兩個人的影響。我們雖然只有兩個人,但是來聽對談的人、受影響的人很多,而且會一個傳一個,繼續傳下去。即使我們兩個人不在了也沒關係,後面還會有其他人站出來。所以,我對於地球、對於人類充滿了希望,樂觀而不悲觀。
  
  米:我同意。我希望像法師那麼樂觀,有時候我是悲觀論者,但我寧可不是。

 

現場問答
  
  聽眾:請問聖嚴法師,如果像米契爾博士這樣先有統一心的體認之後,再進行禪坐練習,我們有沒有辦法避免日後修行時,對先前境界的追求?
  
  師:修行是沒有目的的,如果你已經得到統一心,然後非常迫切地希望開悟、見性,變成無我,那你永遠不可能開悟,永遠不可能體驗到無我,因為你很強烈地期待著自己所希望的結果,這是揠苗助長,沒有好處。
  
  因此,我建議,得到統一心也好,沒有得到統一心也好,修行就是為了修行:修行是為了安心、是為了調伏情緒,是為了增長慈悲心,增長對自己的自信心,這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覺得自己已經得到了統一心,便抱著大概快開悟的念頭,這樣你永遠不能開悟。
  
  聽眾:請教米契爾博士,如何運用意願或祈禱來做治療?這是否有科學的依據?
  
  米:有一個我每天探究的最新領域,即是學習運用您所談到的技巧,包括安定並掌控自己的心、學習放鬆、把我們想要的活力注入身體中。我期望療病的觀念與意願相關,所以,激發療病的積極意願與樂觀是至關緊要的。我們必須相信這種事。
  
  你們有些人也許聽說過,至少葉教授是知道的,我曾經靠著朋友的一點幫助來治療身體中兩項癌症:攝護腺癌和腎臟癌,並且用意願和我談到的佛教傳統技巧治好了,因為我跟你一樣,也修過那些方法。身為科學家,我深信這是我能夠克服癌症的證據,而且也真的做到了。我們試驗了所有現代的醫學技術,它確實是有效的。
  
  學習接受和運用病痛,學習愛惜生命和盡情體驗生命,正是我對待生命的態度。這和回到並再創從太空返回地球的狂喜體驗相反,我現在過著充實、滿懷希望、快樂的生活,並學習過健康的生活和熱愛大自然。那是我內心所存的意願,也在生活中去實踐。結果是,雖然我目前還寫不出關於意願的方程式,但是我們已經更加接近了。不過,我知道專注和意願是並行不離的。
  
  主:我想請問聖嚴法師,米契爾博士剛剛講的專注和意願,與佛教所說的大願是不是有共通點?
  
  師:佛教也有很多派別,如果站在聲聞乘佛教的立場,是希望能趕快求得解脫,離開這個世間,這樣就沒有許多的麻煩,什麼癌症、病痛都不會有。
  
  但是站在漢傳佛教的立場,亦即大乘佛教的立場,學佛是自己未度先度人:自己還沒有解脫,便希望其他的眾生能從痛苦中得到解脫。而要使所有眾生得到解脫,必須自己先投入,也就是不斷地學習,有多少便奉獻多少。奉獻是要幫助這個社會、人類,能夠從痛苦中得到解脫,因此要專注、要探索,這即是菩薩的精神。
  
  米:我想確切地回應,我自己的修行,用稍微不同的字眼來說,是希望為更多的人謀求利益,做此時此刻對人們有益的事,並幫助他人獲得您所說的「解脫」,我覺得這個用詞不錯。
  
  聽眾:我想請問米契爾博士,當您升空或是返回地球之際,看到地球時,心中第一個念頭是什麼?那是一個美麗的家園、美麗的地球、浩瀚無際的宇宙,或只是空虛而已?
  
  米:這兩者之間是相當不同的。升空飛往月球時,我們的心思大都放在接下來的任務、必須做的事上頭,因此沒有太多時間去欣賞地球和天空的美麗。我們忙著為艱鉅的工作做準備,包括降落和登陸、做實驗、研究月球的地質等,那是我們的任務。
  
  返回地球時就不同了,一旦我們完成月球表面上的艱難工作,有機會放鬆一下,那時候就像我前面所描述的一樣,我可以用從未體驗過的、全新的方式來欣賞地球和天空的美麗,進而經歷了那改變我生命的新體驗。
  
  回來之後,我開始運用那些在返回地球時,由看到神祕異象而獲得的深刻觀點。這項體驗完全改變了我的生命。有了在太空的神祕體驗,我現在對生命和自己在地球上的使命,有著相當不同的看法。
  
  聽眾:請問聖嚴法師,我們今天的聚會是因緣嗎?還是空無邊處的境界與慈悲的關懷?
  
  師:能夠相聚、相見就是有緣。所謂「因緣」,主觀的稱為「因」,客觀的稱為「緣」。今天這個會議,我和米契爾博士對談,再加上葉教授的促成,以及亞洲大學的主辦,這些是主因,而諸位聽眾就成了緣;反之,你們想要來,你們就是因,而我們配合你們,讓你們聽到,那我們就是緣了,所以是「互為因緣」。
  
  至於「空無邊處」這個名詞,是在四禪八定裡,無色界中的一種定,我們應該跟它沒有關係。我們是有,不是沒有,不可能是空。沒有到空的程度,甚至連「有無邊處」都還沒沾上、沒踩穩,不要去談什麼「空無邊處」。
  
  修行一定要抱持非常踏實的態度。例如今天聽了對談之後,其中對自己有用的,就要照著去實踐或者運用它;對自己沒有用的,大概是因為沒有聽懂,或者是自己還沒到達這樣的程度,那就先放下它。這次的座談會,是有目的、有功效的,而對諸位聽眾而言,也有功效,亦即來聽講的一種成就、一種意義、一種功能。你們所聽到的,不論你們反對也好、贊成也好,凡是在你們的心裡產生了反應,這就是功效。這些都是「有」,並非「沒有」,所以不是空無邊處。
  
  主:最後,我們要謝謝聖嚴法師跟米契爾博士,讓我們有機會聆聽這一場非常精彩的靈性對話。從米契爾博士月球之旅的震撼裡,以及聖嚴法師的開示中,讓我們對整個宇宙及人性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許從今天開始,我們可以留一隻眼睛看自己,因為我們平常都被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瑣事,以及種種身邊的事情綁得緊緊的,如果可以把一些目前認為很重要的事情放下的話,也許我們會變成一個更自由的人,然後將兩位大師的啟示,進一步影響周圍的人,讓整個世界更圓滿,就像聖嚴法師所說的:提昇我們每個人的品質,同時在世間創造人間的淨土。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