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寬心:星雲大師的人生幸福課
星雲法師
20/02/2016 08:02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編輯推薦

123堂人生幸福課,自在自信生活之源;佛教大宗師打通關,開示人間大智慧
  祛除貪嗔癡三大病,修持善緣,承載萬物,成就萬事
  星雲大師乃方外之人,全無私心雜念,故對世事看得透徹,將佛教義理生活化,深入人心。

作者簡介

星雲大師,1927年出生於江蘇江都, 21歲時出任南京華藏寺住持,授記為臨濟宗第48代傳人。1949年赴台灣,1967年創建佛光山,廣設道場和佛教學院,主張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著有《包容的智慧》《星雲大師講演集》《佛光教科書》《往事百語》《佛光祈願文》《迷悟之間》等。

 

內容簡介

出世則有正見,入世則有正行。星雲大師以佛教精義為根底,對世俗社會萬千的人和事,即人生觀、財富觀、愛情婚姻、家庭教育、人際交往、成功勵志等諸方面進行闡釋,勘破紛擾表象,指向自省自在的人生幸福,一如清躁甘霖,入世洞明,讓人身心善美。

 

你會成功嗎

欲成佛門龍象,
  
  先做眾生馬牛。
  
  成就大器
  
  記得過去有一部日本影片,內容描述孫悟空修行的過程。影片裡唐三藏對孫悟空說「你若要隨我學道,必須天天站在同一個地方一百天;站過之後,跪在那裡一百天;跪過以後,舉起雙手一百天;然後浸到水裡一百天,身邊烤火一百天……要經過這許許多多的考驗,我才教你佛法。」孫悟空聽了,就依照唐三藏所講的話,一百天站著不動,一百天跪地不起,一百天高舉雙手,一百天浸在水裡……經過了一個一百天、兩個一百天、十個一百天……終於,孫悟空熬過了所有的一百天,這時,他也成道了。
  
  現在的年輕人,正因為沒有經歷孫悟空所歷練這麼多的一百天,才會禁不起、耐不住,被太多的理由、太重的我執迷失了自己。如上述那許多的一百天,會訓練我們的力量,加強我們的意志,但是又有多少人能耐得住呢?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成功,學業、事業、養兒育女皆能有成。而常言道「大器晚成」,許多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就是一棵樹也得經過幾十年的風吹雨打方能長大。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經不起時間的磨煉,經不起挫折,要有所成就很難。所以,成就大器要有四個條件:
  
  一、要經得起煩囂。人要經得起各種煩惱才能有成就。好比作為一個學生,光是考試就煩不勝煩,你必須接受事實,才會努力不懈;身為老師,指導不同的學生相同的問題,一再重複,必須能耐得住性子,才能成就學生的學業;商人做生意失敗了,得捲土重來;藝術家作品做壞了,也得再來一次。人世間所謂「人多事多」,經不起別人的吵鬧,經不起外境的干擾,經不起各種煩瑣,深陷在煩惱裡,則無法跳脫困境。
  
  二、要受得了氣憤。世間上沒有人處處得意、天天歡喜,有時不如意的事情會接踵而來,覺得自己受盡了委屈。但是,生氣能解決問題嗎?生氣不但不能成就好事,反而還會壞事。所以,生氣的時候要先忍之於口,不要輕易罵人;再忍之於面,不要展現憤怒的樣子;再忍之於心,心不氣了,最後就沒有事了。《菩薩戒經》載,佛陀在過去世修行的時候曾經被五百個「健罵丈夫」追逐惡罵,佛陀走到哪裡他們就跟著罵到哪裡,而佛陀的態度是「未曾於彼起微恨心,常興慈救而用觀察」。這種修持最後使佛陀證得無上菩提。所以,我們要把一切外來的橫逆與侮辱都看作事業中的增上緣。有勇氣有能力的人應該經得起狂風暴雨的吹打,應該抵得住一切魔障的攻擊破壞。榮辱毀譽來時要忍得住、耐得下,這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三、要忍得下挫折。遭受打擊、批評、陷害時該怎麼辦?跟人家打架,和人家起口角嗎?這都不是根本的解決方法。《景行錄》裡說:「片刻不能忍,煩惱日月增。」能忍得下挫折,表示你有力量,能擔當;不能忍譏耐謗,則煩惱不斷,則難成大器。現在的年輕人往往逞一時匹夫之勇,為一件小事而拔刀相向,為一句閒話放在心裡久久不能消除。沒有忍辱的功夫,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達到目標。一句閒話就要計較,一點小小折磨就受不了,這種沒有力量應付環境的青年是不能擔當任務、創造事業的。佛陀說:「學道的人,如果不能忍受毀罵,對惡毒攻擊不能如飲甘露,即不能算是學道的人。」我們看「忍」這個字是心上一把刀,從這個字的構造也可以看出忍耐的意義。一個人在平時生活裡若不培養忍耐的力量,沒有很好的修養,不要說一把刀插在心上受不了,腳皮割破一點就受不了而哇哇叫了。
  
  四、要耐得住時間。有些時候,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可以忍耐一年,兩年就不能了;可以忍耐兩年,三年就不行了……這樣的忍耐功夫還是不夠深厚,世上有的事情往往是要忍一年、兩年、十年,甚至是一忍再忍的。你能耐得住時間,物換星移,人就成長了,如同見到花開,也就是離果子成熟的時間不遠了。
  
  做人處世,一切都要能承受得起。心胸豁達開朗的人,凡事看得高遠,不會被眼前的得失所蒙蔽;心中狹隘的人,則處處與人比較、計較,徒增煩惱,往往不能成事,成不了大器。
  
  佛光菜根譚
  
  人格的可貴,是在功名富貴之外;
  
  物質的可愛,是在贈者情義深長。
  
  人格,建立在「不自私」三字;
  
  成功,奠基於「不苟且」一語。
  
  打不倒的人
  
  有一隻小蝸牛,總是嫌自己背上的殼既笨重又不好看。它羨慕天上的飛鳥,有天空守護;它羨慕地下的蚯蚓,有大地為依。但是蝸牛媽媽告訴它:「你不靠天,也不靠地,你要靠自己身上的殼。」身上的殼雖不美麗,雖很笨重,卻是你自己的安全保障;嫌棄自己,羨慕別人,哪裡會成功呢?

 

人的一切操之於自我,別人給予我們的福樂不可靠,必須自我肯定、自我進取、自求多福;唯有自己先倒下,才會被人打倒,要相信命運操之在己。人從出生之後,慢慢感受到人間的許多問題,像生老病死的問題、人我是非的問題、貧富貴賤的問題、煩惱得失的問題,此外還有國家、社會、政治、經濟、感情、人事等諸多問題,有些人很容易就被這些問題打倒了,有些人則不然。那麼,必須具備何種特質才能成為「打不倒」的人呢?
  
  一、做一個骨氣硬的人。有的人「人窮志不窮」,做人很有骨氣,不向環境、困難屈服。有骨氣的人,為人尊敬,為人信賴,為人看重;有骨氣的人,不會被人打倒。
  
  二、做一個耐力強的人。人要有力量才不會被人打倒,其中最重要的是忍耐的力量。耐力強的人,不因一時一人一言而影響自己的情緒,當然也就不會輕易被人打倒。參加馬拉松賽跑的選手要靠耐力才能到達終點,任何競賽,除了靠智能、武器來致勝,耐力才是別人打不倒你的主要力量。
  
  三、做一個勇氣足的人。懦弱的人很容易被人打倒,甚至有的人不等別人打,自己就先倒下來了。其實人是不應該被打倒的,只要你有勇氣,什麼樣的難關不能通過,什麼樣的苦難不能擔當呢?松竹梅都要經過寒霜雨雪的考驗,人有勇氣和困境奮鬥才能生存。
  
  四、做一個眼光遠的人。有的人之所以不會被打倒,因為他有膽識,有遠見。他看得遠,看得高,不計較一時的得失,能夠掌握先機,把握機會,而且能進能退,能前能後,能有能無。即使遭遇挫折和打擊,他心中堅信雨雪總會停止,春風一定會到來,如此,怎麼會被打倒呢?
  
  五、做一個腳步穩的人。做人必須自己站穩立場,才不會被人打倒。武術行家能夠蹲穩馬步,就不會被對方擊倒;搞政治的不貪污、不做虧心事,就能「夜半敲門心不驚」。所以,要不被人打倒,先要自己不做易被人打倒的事。
  
  六、做一個信心堅的人。信心堅固的人,不容易被人打倒。人要對自己的言行有信心,對自己的作為有信心,對自己的事業有信心。如果對自己缺乏信心,不需要別人打倒,就自動倒下來了。信心就是力量,信心就是財富,我們不但對自己要有信心,對家人、朋友都要有信心,不可以用疑心待人處世。當然,古人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有的人太過自信,太過相信別人,也會吃虧。但是,寧可吃虧,也不能先用疑心。只要對自己的志節、道德、人格、信用防守嚴謹,就不容易被人打倒。

 

 事實上,立身處世要不被人打倒確實不容易,因為社會上處處充滿陷阱,處處都有嫉妒我們、陷害我們、生發障礙的黑手。想要逃過這些黑手,只有自己小心謹慎,不做傷天害理的事。只要船頭坐得穩,不怕四面浪來顛,社會的風浪愈大,能幹的人愈是堅強,自然也就不會被人打倒了。
  
  佛光菜根譚
  
  污泥可以長出蓮花,寒門可以培養孝子,洪爐可以鍛煉鋼鐵;
  
  困境可以成就偉人,苦澀可以醞釀甘甜,煩惱可以轉為菩提。
  
  生活如波浪,有波谷,也有波峰。
  
  在高峰的時候,且慢高歌;
  
  在波谷的時候,不必落淚;
  
  一浪翻一浪,一波過一波,便是彼岸。
  
  跌倒的收穫
  
  有個「漁王」非常苦惱,就因為三個兒子的捕魚技術都很一般。他常向人訴苦:「我從兒子們剛懂事起就傳授技術,怎麼他們都比不上平常人的孩子?」
  
  一位路人聽後,問:「你一直是手把手地教他們嗎?」「是啊,我很仔細、很耐心地教他們。」
  
  「他們是一直跟著你幹活嗎?」「是啊。為了讓他們少走些彎路,我一直讓他們跟著我干。」路人說:「看起來這是你的錯。你只傳授給了技術,卻沒傳授給他們教訓,沒有教訓就不能成大器!」
  
  人生不能沒有教訓,正如跌倒是每個嬰兒學習走路必經的。不小心跌倒了,最好能不受傷害,更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意而一蹶不振。奇美集團董事長許文龍說:「跌倒了不必急著站起來,四周找找看有什麼可以撿的,再站起來!」此言確實不錯。人生的順境、逆境,對於一個有智慧的人來說都是寶貴的經驗,都可能從中累積成功的資本。所以,人生即使偶爾跌倒了,只要自己不因此倒地不起,有時反而能有意外的收穫。
  
  一、跌倒可以累積經驗。跌倒不一定是壞事,孩子跌倒了,父母常常說:「不要緊,不要緊,跌得多,長得快。」每個人的成長過程,就如學習騎腳踏車,總要跌倒好多次才能學會。所以人生跌倒了可以累積經驗。有些老年人還會自豪地說自己很會跌倒,因為他懂得跌倒時要雙手緊抱,先以臀部著地,再往安全的地方斜靠。累積了很多的跌倒經驗,就不怕跌倒;縱有跌倒,也會安全無恙。

 

二、跌倒可以鍛煉意志。事業有成的人必定有很多跌倒的經驗。世間許多事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經過多少挫折、多少次跌倒後重新站起來,所謂「打落牙齒和血吞」,再次往前衝,才能成功的。多少成名的科學家都是歷經許多次研究失敗才有所成,多少政治家革命也是經過許多次失敗才成功,多少企業家創業也是累積了許多失敗的經驗才峰迴路轉。失敗為成功之母,成功屬於意志堅強、能堅持到底的人。跌倒可以鍛煉意志,未嘗不是未來成功之肇因。
  
  三、跌倒可以體會人情。跌倒的人,最大的收穫是在增長經驗外還可以檢驗人情。有的朋友見到我們跌倒了,揚長而去,此種人只能同富貴,不能共患難;有的朋友平時往來並不密切,但他見我們跌倒了,真心安慰,熱心協助,這才是可以同甘共苦的朋友。因為跌倒,可以認識人心,可以交到真正的朋友,未嘗不是另一種收穫。至於跌倒後有的朋友幸災樂禍甚至冷言相譏,這時就要看我們的意志——是被這種人情閒話所挫敗,還是化悲憤為力量,再度站起來呢?
  
  跌倒可以獲取成功。蘇秦功名未成時,回到家中,家人不理不睬,他甚至連飯都沒得吃。後來他獲得《太公陰符》,鑽研苦讀,獲佩六國相印,當他再經過家門時兄嫂匍匐歡迎。嚴子陵與劉秀曾同時追求陰麗華,雖然愛情與事業都敗給劉秀,但他在幕後扶持劉秀為帝,自己功成不居,後世對其讚歎不亞於劉秀,嚴子陵的德光在世人眼中更加閃亮耀眼。
  
  跌倒的人千萬不要氣餒,跌倒後能夠勇敢地重新站起來,成功還是會向你招手的。
  
  佛光菜根譚
  
  跌倒的時候,要能認識障礙,勇敢站起;
  
  失意的時候,要能自我檢討,再次出發;
  
  困難的時候,要能冷靜分析,突破執著;
  
  彷徨的時候,要能看清目標,不變隨緣。
  
  機會在哪裡
  
  某國王有甲、乙二位大臣,甲大臣為國王所喜,乙大臣卻常受國王的呵斥與厭惡。乙大臣起初甚為不解,於是他仔細觀察,發現原來每當國王咳嗽吐痰後,甲大臣立刻用腳將痰擦拭乾淨,所以甚得國王歡心。乙大臣也想如法炮製,但是每次總被甲大臣搶先一步,始終找不到機會。後來他想到一個可以捷足先登的辦法,以為必然可以搶到先機。有一天,國王又在咳,想要吐痰,乙大臣見機不可失,趕緊對準國王的嘴邊踢去,以便搶在甲大臣之前擦到痰,哪知竟然將國王的牙齒全給踢掉了。

 

 乙大臣愚蠢地以為,只要痰不落地,他就可以搶先甲大臣一步拭到痰。弄巧成拙,這是乙大臣不懂得如何掌握機會,甚至他並不懂得什麼叫做機會。其實,想贏得國王的歡心,不一定只在擦痰這件事上。機會在哪裡?機會就在每個人的手中,在眼前,在腳下。機會不是找來的,必須多培養福德因緣;只要種子播下去了,還怕不會開花結果嗎?
  
  人都希望遇到好機會,好機會常被比喻為「千載難逢,萬劫難遇」,不是很容易遇到。所謂機會,也要有緣分。你有那個緣分,當然就有那個機會;平常少結善緣,當然就不會有很多機會了。那麼,機會在哪裡呢?
  
  一、機會在信心裡。機會不是靠別人給予,也不會有上天賜予,機會還是要靠自己創造。你有信心,才有機會。你對航空、航海有興趣,有信心,航空、航海的因緣就會向你招手;你對留學、移民有信心,留學、移民的門路就會為你開啟。你要拜師學藝,尋找善知識,你有信心,虛心請教,善知識就會微笑歡迎你;你要學文習武,學習各種技術,只要你對其抱有信心,百行千業都將給你機會,也會成為你的好緣、助緣。
  
  二、機會在能力裡。機會屬於有能力的人所有。你想有機會,先要把自己的能力充實好。你會唱歌,就有唱歌的機會;你會繪畫,就有繪畫的機會;你會園藝,在園藝的行列裡就有你的一份。內政外交、國防經濟、經理會計、公文起草……你有這些能力嗎?你若有能力,可能不必你去找機會,機會自然會來找你。也許你慨歎自己沒有大才,不能大用,那麼你會掃地嗎?清潔隊裡歡迎掃地的人。你會守門嗎?很多大樓的守衛處會看重你。在這個社會,機會都是給有用、有專長的人。只要你有能力,到處都是機會。
  
  三、機會在理想裡。機會並非都操控在別人手中,只要自己有理想也可以建立機會。你理想中有人,人就要你;你理想中有事,事就要你;你理想中有慈悲、道德,慈悲、道德的行業裡就會要你。你理想中要做一個標準的警員,社會會需要你;你理想中要做一個會計,金融商號就會給你機會。建立理想中的目標,不計大事小事,只想貢獻社會,機會多得是。假如你沒有服務的理想,只想人家給你,完全沒有想到給人,那麼機會見到你也會自動後退。
  
  四、機會在結緣裡。有時候機會不來找你,你可以主動廣結善緣,在你的善緣裡就有機會。沒有機會,先給人家試用,試用也是機會;沒有機會,先屈就勞力的工作,勞力裡也有機會;沒有機會,主動服務,加入義工行列,機會就在義工服務裡。凡事有因才會有果,所以不要一開始就想品嚐果實的甜美,先要栽種,才有果實可吃。

 

機會不一定要求之於人,先求自己吧!
  
  佛光菜根譚
  
  世界處處是財富,且看好事好話好心地;
  
  人間時時皆吉利,但憑真情真義真心意。
  
  哪些人不能成功
  
  有兩個飢腸轆轆的人得到一根魚竿和一簍魚,於是甲要魚,乙要魚竿,然後分道揚鑣。甲生火煮魚,狼吞虎嚥,連魚帶湯吃了個精光,再後來就餓死在空魚簍旁。乙忍饑挨餓,提著魚竿向海邊走去,還沒有到海邊,使完了最後的力氣,也餓死了。
  
  又有兩個人,同樣也得到一根魚竿和一簍魚。兩人沒有各奔東西,每天合煮一條魚吃,共歷艱險來到海邊,此後以捕魚為業,很幸福。
  
  常言「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重重的樹木,互相包容依賴,才能成為叢林。世間無論什麼事,成功的背後必是眾因緣的相互依存與成就。如先人的開山、帝王的建朝,企業的開發、家園的成立,乃至一頓飯菜,無不是眾人團結合作、勤勞不懈的成果。
  
  人生在世,莫不希望自己建功立業;不一定要功勳蓋世,至少能留下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事業。人都希望有功於社會鄉里,可惜很多人求功好利,往往適得其反,功敗垂成。那麼,哪些人不能成功呢?
  
  第一,無功受祿的人不能成功。沒有功勞而想獲祿,這就如同緣木求魚,沒有因怎麼會有果呢?我們看到一些人成功,就該知道,他們都是經過許多的辛苦才功成名就。人生在世,只要能建立功勳,實至名歸,就是有人辜負你,歷史或大眾都不會虧待你;反之,無功受祿的人,如歷代的外戚,靠裙帶關係,縱然受封,別人不服氣,也無法成功。
  
  第二,急功好利的人不能成功。建功立業是一生的事,不是一時的。有的人沒有耐性,指望一時僥倖,所以急功好利。其實,急速成長的樹木花草價值有限。
  
  第三,居功自傲的人不能成功。有的人本來建立了功勞,讓人崇敬,但是他居功自傲,反而因功獲罪。例如鰲拜,就因居功自傲使得康熙受不了,最後被剷除。居功自傲的人應該以此為戒。
  
  第四,貪功起釁的人不能成功。有些人為了貪取功名,製造是非,挑起事端,讓別人互相鬥爭,他好從中取利。這種人或能僥倖獲利,但長此以往,讓人認識了他的詭計,彼此往來謹慎,縱使一時成功,但孤家寡人一個,沒有朋友,人生又有何樂趣呢?
  
  第五,邀功求賞的人不能成功。古今的英雄建立功勞後都希望獲獎。韓信向漢高祖要求封代理齊王,漢高祖生氣不允,後經張良暗示,靈機一動,改口說:「要封就封正式的,何必要代理呢!」因此封他為齊王,但韓信因此埋下殺身之禍。

 

第六,前功盡棄的人不能成功。有的人立下許多功勞,但不能守成,由另外的因緣不具,讓之前所有的功勞付之東流,殊為可惜。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所以能夠謹守功勞也是人生重要的功課。
  
  佛光菜根譚
  
  工作,讓人開發生命的潛力,展現生命的價值;
  
  服務,讓人發揮生命的光熱,照亮生命的內涵。
  
  你會成功嗎
  
  母親對我談起小時候的情形:「過年時家中都備有糖果,你3歲多,糖果罐還拿不動,就拖到院子,招呼左右鄰居的小孩來吃糖。大家都笑我養了一個呆子……家中的日常用品要靠擺渡到運河對岸去採購,戰爭時沒有人肯為了賺一毛錢而冒生命危險去擺渡。那時你才10歲,衣服脫下往頭上一扎,就下水了。那運河水很急,少有人敢下去游泳,可是每次你都能把家裡需要的東西買回來,大家都說這二小子不簡單,李家桃樹上的果子將來就看這一顆紅。」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一個圓滿。圓滿的人生要有許多方面的成功才能完成,例如在情感婚姻路上祈求百年好合,在待人處世上要廣結善緣,在經濟事業上期望飛黃騰達。但是,成功有成功的條件,想成功必須先建立良好的觀念,否則可能就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成功的觀念則如「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只慰他苦,不祈我樂」、「只想付出,不求回報」、「只願成就,不計辛苦」。事業成功的條件有很多,尤其有四點不能不特別注意。
  
  一、誠信篤實的人會成功。人無信不立,誠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早年間開個小店,店內都會掛個告示牌說「童叟無欺」,表示做買賣重視的是誠信。做人也要誠信,不要想去愚弄別人,想要愚弄別人的人最後反而愚弄了自己。喊「狼來了」的小孩,三次就自食惡果了。所以,做人要本分,不要投機取巧。中國人一向以忠厚待人為美德。花言巧語騙人於一時,不能永遠得逞,所以一個人要想成功,必須誠信。
  
  二、守時勤奮的人會成功。守時是做人應有的禮貌,也是人際之間應該共遵的道德。猶記得小學的國語教科書中有一句「短衣短褲上學校,從不遲到半分鐘」,這句話深印在我的腦海。我這一生不但不退票,而且非常守時,就是深受這句話的影響。過去我曾說,我這一生都是在「限時專送」中趕赴行程,到後來甚至成為「快遞」。守時的人必定在預定時間之內把事情做好,今日事今日畢。

 

三、結緣助人的人會成功。經常聽到一些人說「廣結善緣」、「助人為樂」,不要以為這是老生常談,沒有意義,此中蘊藏著深奧的成功之道。一般的農夫都懂得春種秋收的道理,一個人平時如果能夠到處結緣助人,還怕別人不與你結緣,不幫助你嗎?你無意間在哪裡說了一句好話,做了一件善事,經過一段時間,你所播下的種子起了作用,意外地讓你獲得一些不可思議的助力,這就是幫助你成功的因緣。所以,結緣助人,別人也會助你成功。
  
  四、智慧圓融的人會成功。有的人認為,成功的首要條件,一定要聰明有智慧,要有高深的知識學問。但事實不盡然,有的人聰明卻執著、靈巧但不忠厚,如此智慧對前途事業也無所幫助。懂得分析、綜合、判斷,重視辦事的效率,能合情、合理、合法地為己、為人、為大眾,以圓融的態度處世,這才是真正的智慧。有這樣圓融智慧的人,當然就容易成功了。
  
  成功之道很多,以上只是略舉其要。
  
  佛光菜根譚
  
  有的人值得被人利用,故能成才;
  
  有的人堪受被人利用,故能成器;
  
  有的人不能被人利用,故難成功;
  
  有的人拒絕被人利用,故難成就。
  
  如何突破困境
  
  1967年,佛光山剛開闢時,一片刺竹荊棘,到處深壑崎嶇,可謂「地無三尺平,竹比三丈高」,許多人見了都卻步搖頭。有一天夜晚,我在看工程藍圖的時候,對身旁的心平說道:「看來開山建寺很不容易啊!」心平立刻回答說:「師父,記得您過去在宜蘭時常常告訴我們:『要有向困難挑戰的勇氣!』我願意跟隨您的腳步,突破一切難關。」心平不愧最早隨我出家,最能瞭解我的心意。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一個人的前途,如同海上的浪潮起起落落,時有低潮,時有高潮。遇到困境,很多人不是算命卜卦、求命改運,就是向土地公、媽祖婆祈求化解,希望前途發達順遂,卻往往慌亂無功。遇到困境時,到底要如何突破?
  
  一、閉緊嘴巴,少說多做。有時候遇到困難,多說無益。因為不是所有人都瞭解情況,也不是所有是非都能說明清楚。這個時候,只有閉緊嘴巴,多做事,少說話,只要有精神,有力量,是對的,就一直做下去,必定會有轉機。

 

二、咬緊牙根,奮鬥向前。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對困境,別人能給予的幫忙有限,主要的還是靠自己。漢朝司馬遷受腐刑之辱,卻咬緊牙根完成《史記》;隋朝靜琬大師為保存法寶,咬緊牙根雕刻《房山石經》,留下了世界上最大一部石書。古來大德聖賢成就的背後,無不來自一股對理想的堅持。咬緊牙根,就能激發潛能,增加力量,勇往向前。
  
  三、把緊心關,不失正念。隨著物質的進步和豐富,人類面臨人性挑戰。有些人遇到困境就出賣人格,出賣理想;也有些人積欠巨債,自殺了事,大好年華毀於一旦。其實困境不可怕,即使事業失敗,只要把緊心關,如禪門所云「提起正念,照顧所緣」,不失去立場正念、人格道德,必定有撥雲見日的時候。
  
  四、踏緊泥土,免墮虛無。佛教有「空中樓閣」的譬喻,意指好高騖遠,不從基礎力行,是無法成就的。有一些人不重視當下勤修福慧資糧、廣結善緣,卻冀望遙不可及的淨土。踩在虛無縹緲間,這是很不實在的。唯有腳踏實地,把握當下,才能避免空談。
  
  五、握緊拳頭,戰勝橫逆。人遭逢挫折、失意、困厄時,內心容易茫然無助,失去自信而退縮在自我的世界裡。逆境、不順是一時的,靠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能夠做得到,自我健全,充實自己,擺脫厄運。
  
  六、盯緊目標,圓滿完成。目標就是方向、方針。國家要有施政方針,企業要有業績目標,就是菩薩修行也有五十二個階位作為修道目標。沒有目標,容易迷失方向,即使身處困境也要有計劃,朝著目標前進不懈,必定有完成的時候。
  
  困境並不是絕境,勇敢面對才有辦法可想,逃避也躲不過。你看,石巖裡的小花,突破困境,所以搖曳丰姿;湍流中的小魚,逆流而上,展現活潑生機。吾人應擴大心胸,突破自己,不被困境的框架束縛,才會健全茁壯。
  
  佛光菜根譚
  
  物質上不要太豐富,才能在困頓中忍得下去;
  
  人情上不要太順遂,才能在曲折中耐得下去。
  
  不必要的物質,不浪費絲毫;
  
  不必要的時間,不耽誤分秒;
  
  不必要的言語,不隨便開啟;
  
  不必要的心事,不任意妄想。

 

危機處理

  1949年,佛教地位在台灣低落。許多同道面對弘法受阻、行動受限、調查臨檢、處處報備等諸多問題感到前途茫茫,紛紛改裝易俗。而我則始終抱持「永不退縮」的態度。比如在新竹教書時,我應當地派出所要求,為民眾國語補習班授課,人數從第一天14人增加到第二天80人、第三天200多人……解決了過去派出所下達傳票也沒有人前來聽課的問題。因此,連所長都登門道謝,告訴我:「以後外出弘法可以不用到派出所報備。」這樣一路走來,我不意竟為佛教開拓出一片天地,頗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感覺。
  
  在你的一生當中有遇到過危機嗎?當遇到危機的時候你有處理的機智嗎?
  
  童年幼小,在路上遇到一個圖謀不軌的陌生人,他追趕你,你怎麼辦?入學讀書,家裡貧困,必須做工維持生活,但是老師逼著三日一小考、五日一大考,沒有時間讀書,眼看即將面臨退學的命運,這時要如何突破困境呢?結婚以後,沒有好的職業,生活艱難,家庭日用日漸拮据,另一方想要離婚他去,這時該怎麼辦?到了老年,兒孫投入各自的世界,發展他們的天地,一個孤獨老人怎麼生活?
  
  人的一生不時會遇到一些可以預料或不可預料的危機:夜晚忽然停電,平時沒有準備手電筒或蠟燭,如何是好?乘船出海,忽然起風,驚濤駭浪,小船顛簸,驚險萬狀,怎麼辦?走在街上,遇到警察,他抓錯了人,你如何自救?就算你是讀書人,遇到阿兵哥,講理也沒有用,你又奈何?
  
  颱風之夜,地震之時,戰爭開始,盜賊入室,車禍受傷,工作被撤,乃至盛年之際醫生突然宣告你得了不治之症,或是受到惡疾傳染將不久於世,這時你該怎麼辦呢?
  
  當危機降臨,不可慌張,要臨危不亂,鎮定以對。無論什麼危機,先要知道起因,千萬不可把問題複雜化,要簡單地找出自己能夠解決的辦法。因此,面對危機,唯有冷靜、機智才能解決問題,慌亂、緊張於事無補。
  
  據聞美國某家報紙曾舉辦一項有獎征答活動,題目是:在一隻熱氣球上載著一位科學家、一位環保專家、一位糧食專家,飛行途中,熱氣球忽然漏氣,不能載重,必須丟出三人其中的一個以減輕重量。三位專家分別於科技的發展、環保的維護、糧食的生產各有所長,都與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這時究竟應該犧牲哪一位呢?當然,萬千的應徵者各有見解,眾說紛紜,各執其是。結果是一名小男孩中獎,他的答案是:把最胖的那人丟出去。

危機的處理,第一要有認識危機的常識,第二要有應變的能力,第三要有靜定的修養,第四要有往日的因緣。有了以上四點,則危機處理不難矣!
  
  佛光菜根譚
  
  人生的道路,無論是崎嶇或平坦,都要靠自己去走;
  
  人生的滋味,哪怕是酸甜苦辣,也要自己品嚐。
  
  沒有一個人是永遠的贏家,
  
  也沒有一個人是真正的失敗者;
  
  只要你有信心,只要你和氣、安忍,
  
  就能無慾則剛、能忍自安。
  
  以何為力
  
  我初入佛學院讀書時,經常受到同學們的歧視,甚至師長們也認為我不堪造就,安排工作時往往我被除名在外。作文被老師批評得一無是處,偶有佳作,卻被懷疑是抄襲而來。一位職事甚至當眾說,如果我能有出息,太陽會打西邊出來。記得有一回,我向家師稟告學院一位教授推薦我去讀國立教育學院,家師聽罷,罵我:「混蛋!怎可到社會唸書?」還給了我兩個耳光。事後我絲毫不感到生氣。反觀時下許多青年對上司動輒反抗,真是令人擔心他們如何在大時代中迎接各種挑戰?
  
  要想成大器,必須先在生活上學習忍耐。「欲成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對於逆境,先忍之於口,是為下忍;再忍之於面,是為中忍;如果能做到凡事不動心,那才是上忍。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就是能講究人格道德。品格是道德的基礎,一個人若對於品格、德行都不講究,那和禽獸又有何差別?培養我們品格道德的方法很多,但是要培養我們的人格道德最有力最有幫助的還是忍辱。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你能把忍的功夫做到多大,你將來的事業就能成就多大。
  
  這是一個展現力的競賽,是以力取勝的世界。一場戰爭,勝者為王,表示有力。體育場上,誰最高,誰最遠,誰最快,誰就是最有力。但是,世間還有其他一些人,各有其表現力量的方法。

 

兒童以啼哭為力。兒童在沒有辦法爭取自己所欲時,「哇」的一聲,就展現了他的力量。他要喝奶,就能得到奶水;他要糖果,就能獲得糖果。兒童就是以眼淚為取勝的力量。
  
  女人以美麗為力。女性在一般場合裡,只要她美麗,就能展現她的實力。當然,如果在美麗之外又有唱歌、舞蹈等才華,出身背景好,又具溫柔特質,那麼她的力量不但能征服男人,而且也能使女性折服。
  
  領導者以權勢為力。領導者有很大的權力,能決定許多人的禍福窮通。即使權威的學者、商場的大亨、公眾的輿論,在一個有權勢的政治人物之前,何人不畏懼?
  
  富豪以金錢為力。「有錢能使鬼推磨」,世間上很多困難的事用金錢都能擺平。只要你有錢,可以買官;只要你有錢,可以結交上流社會;只要你有錢,可以打通很多關節;甚至作奸犯科的人,花錢也能消災。所以,世間上各階層的人都在努力積聚財富。只是財富的力量有正有反,諺云「人為財死」,可見出財富誘人的力量之大。
  
  聖賢以忍耐為力。世間上有一種人,他沒有權勢,也沒有財富,但他的忍耐可以使盜賊畏懼、當政者退讓。慧遠大師居住在廬山,準備沙汰沙門的權臣桓玄下令說:「唯廬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簡之例。」忍不是軟弱,忍是智慧,忍是力量,忍是勇敢,刀劍槍炮對修道的聖賢君子也無法作用。
  
  菩薩以慈悲為力。世間上最大的力量不是刀槍劍戟的武功,而是慈悲。慈悲所到之處,能讓心高氣傲者折服,讓逞強好勝者心生畏懼,讓貪贓枉法者知錯反省。所謂「家家觀世音」,觀世音菩薩以慈悲的力量進駐到每個家庭的中堂,此即慈悲能征服一切的證明。
  
  佛光菜根譚
  
  以仁慈代替武力,才能得到永久的和平;
  
  以忍耐代替勇敢,才能得到永恆的力量。
  
  唯有慈悲,能化干戈為玉帛,消怨懟於無形;
  
  唯有慈悲,能結善緣轉逆境,成事業度眾生。

 

執著
  
  有只蜘蛛爬向牆上已經破碎的網。牆壁雨後潮濕,蜘蛛爬不久就會往下掉,一次次掉下來,再一次次地向上爬。
  
  甲看後,歎氣道:「我這一生不正是這樣忙忙碌碌而無所得嗎?」從此他更加萎靡消沉。
  
  乙看後,說:「這蜘蛛真蠢,為什麼不從那邊乾燥的地兒繞著往上爬呢?」他得到啟示,懂得變通。
  
  丙看後,被蜘蛛的執著感動,從此他愈加堅強。
  
  「執著」是好還是不好?擇善固執,未嘗不好;執非為是,執邪為正,那就不好了。「執」在佛法裡分「我執」、「法執」。「我執」就是執我為是,以我為重。我見、我聞、我思、我知,什麼都以我為中心。「我執」的人不知有人、有理、有大眾,執著自我的人難以相處。「我執」以外還有「法執」,也就是對於是非、善惡、長短、高低、有無,不是執有,就是執空。「法執」重的人執大、執小、執方、執圓、執偏、執邪,對一切法偏激執著,難以圓融。
  
  世間上的人因為不能破除「我執」與」法執」,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執著:
  
  一、觀念的執著。自己認定的東西,就執著,不能修正。如果正確倒也罷了,不正確的卻也要執著、計較。執著只會局限自己,束縛自己,使自己不能擴大和圓融,到最後不能進步,也無法成功。
  
  二、文字的執著。唐朝王勃在《滕王閣序》寫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他自覺文辭美妙,天衣無縫,沾沾自喜,一直在金山寺的沙灘上吟誦這個句子。金山寺的老和尚聽了批評道:文字貴求簡單,如用「落霞孤鶩齊飛,秋水長天一色」,不是把「與」和「共」包含在其中了嗎?王勃大悟,從此放棄執著。

 

三、習慣的執著。有些人對自己的習慣非常執著,喜歡什麼顏色、喜歡什麼環境,只要合乎自己的心意,不管別人喜歡不喜歡,他就是執著自己的習慣。然而人不能只覺得自己的習慣就是對的,如果別人不認同、不認定,也要改變自己的習慣才好。
  
  四、思維的執著。從思維的方式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教養,看出一個人的智慧,看出一個人的能力,看出一個人的人緣。慈航法師一再告訴世人要「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不要讓自己的思維方式離經叛道,或者空洞,或者偏執,或者不切實際。思維講究實用,講究合乎眾議。
  
  五、情感的執著。人的另一個名稱叫做「有情」,所以人類的感情最容易自私、執著。與我有關的、我愛的,都是好的,都是對的;與我無關的、我所不愛的,就不關心。感情上的執著最容易犯錯,感情是一片遮板,遮住了眼睛,看不到他人,看不到世界。在感情裡執著,私愛、溺愛、錯愛就發生了;能把愛執放下,一切訴諸公正、公開,就不會給情愛蒙蔽了。
  
  六、理想的執著。對理想是應該執著,但是也要注意理想合不合乎時宜。時代不斷在進步,社會不斷在變化,思想也需要求新、求變、求全。人要有理想,才能定目標,理想是一切事實之用,事實是一切理想之果。理想也要淨、要正、要全,尤其要善、要美,才值得堅持。
  
  佛光菜根譚
  
  人生唯有少執著,多放下。
  
  對名利不執著,對權位不執著,對人我是非能放下,
  
  對情愛慾念能放下,才能享受隨緣隨喜的解脫生活。

 

職業生涯的錦囊

有人罵老拙,
  
  老拙只說好;
  
  有人打老拙,
  
  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
  
  由他自干了;
  
  你也省力氣,
  
  我也少煩惱。
  
  從奉獻中獲得快樂
  
  早晨,我遇到櫃檯小姐曾淑芳,她是從天主教辦的文藻外語學校畢業的。我問她:「你在這裡服務,對佛教有沒有信念?因為你在天主教裡受教育的時間很長,現在接觸了佛教你有什麼感想?」她說:「我沒有信天主教,相反的,我很喜歡佛教。不過,我在天主教裡面得到一種啟示,就是神父修女們都很重視奉獻,他們對人生充滿著樂觀,而他們的樂觀是從奉獻中獲得的。」
  
  我們希望未來的前途能夠成功,首先要養成一種觀念:從奉獻中獲得快樂。一般人是從貪慾心中去追求快樂,從個人自私中去佔有快樂,從物質享受中去尋找快樂。而要想獲得內心真正的平衡,一定要掃除自私自利的觀念,淨化自己的身心,變化自己的氣質,莊嚴自己的思想,從奉獻中獲得快樂。
  
  助人為快樂之本。在佛教裡,奉獻也是快樂之本。一個宗教徒若不懂得奉獻,根本不夠資格與宗教接近。孫中山先生曾說「佛教以犧牲為主義」,犧牲就是奉獻。如果我們想把握住佛教的基本精神,就要從奉獻著手。
  
  你們現在有什麼東西可以奉獻給別人?說「我有能力為大眾服務」、「我有智能貢獻給大家」,這固然很好;假如你說自己沒有能力,也沒有智能,怎麼辦呢?其實還有一樣可以奉獻的:至少你看到別人成功了,能生起隨喜之心,給人一句讚美的話,哪怕是給人一個笑容,點一個頭,佈施給人快樂……這些都可以算是奉獻。
  
  所以,奉獻不一定講究物質上的給予,而是在付出一片真誠的心。我們對於救度眾生的事要有捨我其誰的擔當氣魄,對待朋友、師長、父母也要有一片至誠懇切的真心,對於所信仰的宗教更是要有一片智能的信心。所謂奉獻,不外奉獻我們一顆真誠清淨的悲心,這是最寶貴的。
  
  此外,我們也看到社會上多少有名望的人——過去稱「員外郎」,現在稱「慈善家」、「太平紳士」——他們在社會上受到眾口讚揚,表示他們有聲望。聲望並非憑空而得,必須經過多少的犧牲奉獻,例如捐助公益、回饋社會,或是供養福田、奉獻大眾。由於他們播下了喜施奉獻的種子,經過時間累積才有聲譽崇隆的果實。所以,一切都要有因,才能有果。

 

 以奉獻為樂的人,可說是具有菩薩性格的人,其提升自我的人格不但比一般人快速,心中也比一般人法喜。人人若能發願如蠟燭一般照亮別人,奉獻一己之能,以助人為樂,在工作中犧牲、服務、奉獻,不僅在團體中能順利生根,也是未來事業成功的一大助緣。
  
  佛光菜根譚
  
  太陽因為輻射熱能而給人溫暖,
  
  花朵因為散發芬芳而令人喜悅,
  
  大海因為包容萬有而被人重視,
  
  人生因為積聚慈悲而受人尊敬。
  
  地位
  
  有隻老鼠在佛塔安家,每天享受豐富的供品。每當善男信女們燒香磕頭時,老鼠暗笑:人類不過如此,說跪就跪下了,處在我的腳下呢!一天,野貓闖進來,將老鼠抓住。老鼠連忙聲明:「你不能吃我,你應該向我跪拜,我代表著佛!」野貓譏諷它:「人們跪拜,是向著你所佔的位置,不是向著你!」
  
  人生關心的問題很多,其中有一個最令人掛念的事,就是自己的地位如何。諸如在家庭裡的地位、在公司裡的地位、在朋友中的地位、在親人中的地位等等,總要求得一個合乎自己身份的地位。
  
  一、席次的地位。開會、宴會、集會,我坐的席位能代表我的地位。如果我是默默無聞的大眾,當然不計較席位;如果我的財富多、官職大,就會計較席位是否合乎我的身份。所謂席位,一般客人坐定之後,忽然來了一位貴賓,則要搬家,為其讓出席位。《水滸傳》裡很多好漢集中在梁山,就是以地位來定身份:第一寶座呼保義宋江,第二寶座玉麒麟盧俊義,第三寶座智多星吳用……現在社會宴客或會議,有方型的席位,有圓型的席位,有長條型的席位,有的還用座位卡排定席次,以免坐錯位置亂了身份,也就亂了地位的次序。

 

二、官場的地位。地位的前後、左右、上下,在官場中分得最清楚,各種官階不能錯亂。官場的倫理,官做得愈大,愈有權威;愈有權威的人,愈有權力講話。其實,也不能說官場勢利,官場總有大小或前後,以定尊卑秩序。
  
  三、社會的地位。有的人在政治上沒有地位,在學術界也沒有地位,他只有在社會上謀取地位。例如,急公好義,為人正直,主持公道,他會贏得一定的地位;樂善好施,不落人後,凡是公益,全力以赴,他也會贏得社會的地位;發言中肯,可以成為意見領袖,就有社會地位;當然,著書立說,造福鄉里,關懷大眾,他也會贏得社會的地位。民間就有很多這樣的社會領袖,具有社會地位,為社會人士所尊重、讚美。假如一個民主政治真的「選賢與能」,這些有社會地位的人就會很容易當選。
  
  四、歷史的地位。有的帝王施政有方,贏得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一場戰爭,不論勝敗,只要是一個英雄人物,也會贏得他的歷史地位。例如關羽、岳飛、文天祥、史可法,都有他們的歷史地位。其實,小人物也能獲得歷史地位,例如武訓乞討興學,現在興辦教育的人都以武訓為榮。老子、孔子、孟子並未做過大官,但憑他們的道德、智慧,也能贏得歷史地位。
  
  因此,人不必灰心,只要對國家、社會有貢獻,歷史不會辜負人,都會賦予其地位。
  
  佛光菜根譚
  
  感情若是一廂情願,則難天長地久;
  
  財富若是巧取豪奪,必有敗壞之虞;
  
  名聲若是譁眾取寵,終將遭人唾棄;
  
  地位若是坐享其成,便會引起非議。

 

治世管理之學

下等領導,要盡己之能;
  
  中等領導,要盡人之力;
  
  上等領導,要盡他之智;
  
  高等領導,要盡眾之有。
  
  管理者的素養
  
  有一天,楚莊王和群臣議論國事,大家議論來議論去都不如楚莊王高明。莊王於是悶悶不樂地坐在書房,申公巫臣關心地問道「何故使君王不悅?」莊王說:「每個時代都有聖人賢人,關鍵只在於是否被人發現。能得到聖賢為師者,可以成就王業;能獲得其友誼者,可以成就霸業。我自知能力不足,可是輔佐我的群臣謀士都還遠不及我,照此看來,楚國的前途很危險,這正是我悶悶不樂的原因。」
  
  楚莊王因為能正確地評估自我的能力,而且敢起用能力強的人,後來終使楚國興盛。因此,管理者不一定要很能幹,但是必須善於溝通協調,心如大海一般包容所有——有包容的肚量,一切便能為我們所擁有。
  
  很多人都希望要做一個管理者,而不希望被人領導。其實,管理者固然要有能力,能被人領導也是不容易。而作為一名管理者,也有其管理者的性格,才能盡領導之功,成大眾之事。怎麼做才是一位好的管理者?
  
  一、待人要平和有禮。作一位管理者,對待你的部下乃至與所有相關人等往來,最要緊的,要能親切和藹,要讓他感到你很平易近人。有云:「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叛。」愈是最高的領導者,你的態度愈平和有禮,部下也會生起恭敬心,接受你的領導。
  
  二、做事要精簡有道。作為一位管理者,要關照的層面會很多,但是你不能過分地繁瑣、過分地囉唆。繁瑣令人厭,囉唆令人煩。化繁就簡,受領導的人才會清楚明白你的原則方針,才會願意跟隨你一起做事。
  
  三、論理要中道有分。一個事業團體一定有其創辦的理念,身為管理者,你必定要認識並抓穩這一個理念,無論做什麼事情才不會有所偏差閃失。尤其要有分寸,不可以偏左或偏右,持之以正,中道行事,才不會偏失大方向。
  
  四、領眾要融和有義。人心最大的陋習是「同歸於盡、嫉妒偏狹」,因此統理大眾必須要有融和的雅量。只有融和,才能寬大和眾;只有融和,才能彼此交流。不但融和,更要有義。「與人交,要有情有義;為人謀,要有忠有信。」你對人有義,不必領導,他也會願意接受你、跟隨你。
  
  「善將者,不恃疆,不怙勢,寵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懼。」你有寬宏的胸懷、平等的精神,不仗勢,不凌人,不清高,對於跟隨的人多提拔,多讚美,有過予以承擔,有功給予分享,自然能獲得部屬的擁護。

 

佛光菜根譚
  
  最好的管理,就是自己管好自己;
  
  最壞的管理,就是自己言行不一。
  
  經濟的繁榮需要企業大小共存
  
  2008年,由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各國人民對此無不擔憂,大家的生活因此發生了變化。經濟改變世界,經濟改變人生。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經濟史,舉凡日常的食衣住行育樂,沒有一項可以離開經濟。經濟與民生息息相關,一個國家如果不能厚實經濟,富國裕民,則仁義道德也難以獲得推行。管仲說:「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孔子也說:「富而好禮。」
  
  經濟改變世界,經濟改變人生!在經濟繁榮的地方,文化、道德必然提升;無知、貧窮,會造成許多的罪惡。由於金融危機引發經濟衰退,一些公司行號關門歇業,許多人賦閒在家,如何復興經濟成為當務之急。否則長此以往,社會的治安必然更加惡化,人心更加難以端正,國家自是難以安定。
  
  經濟早已走向全球化了,紐約股市漲跌、華爾街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全世界。經濟像海浪起起伏伏,有的地方衰退,有的地方繁榮,具有週期性,並不足為慮;目前最受大家關注的是,一些小型企業漸漸受到大財團所吞併,經濟幾乎被壟斷了。對於大企業大集團過分發展,政府應該加以約束制衡,否則富可敵國也不是好現象。對於小型企業,要靠國家和大型企業的輔助,讓其有成長的空間。大集團跟小企業能互依互助,才能讓全民都有發展的機會,讓財富如活水一樣流通,繼而創造均富的社會。
  
  說到均富的社會,經濟、財富要像活水一樣,流動的活水才不會發臭。錢財也要讓它流動,富人的錢財要造福平民,平民的努力也可以換取富人的財富,貧富要相互支應。佛教所講的佈施、喜捨,就是要讓錢財互相回饋,而不只是買賣的貿易,財富應該成為人間愛心的交流。
  
  希望社會上多一些人格高尚的富豪,讓人不只是貪求,全民不要只是向錢看,人人都應該講道德、和諧、責任、包容,彼此互相尊重;不投機取巧,不貪贓枉法,不要藉勢苟得,不要非法經營,大家都做誠信的國民,才能使國家經濟真正繁榮。
  
  佛光菜根譚
  
  天下物,應歸天下用;
  
  天下財,應還天下得。

 

用了才是自己的

一份自食用,二份營生業;
  
  余一分藏密,以撫於貧乏。
  
  ——《雜阿含經》
  
  不義之財
  
  據說,天堂和地獄中間只隔了一道牆。有一天,颱風把這道牆吹倒了,天堂的玉皇大帝和地獄的閻羅王非常著急。雙方研究,天堂和地獄各推出三個代表:一是銀行家,因為要建築這道牆,必須有財源;二是建築師,因為築牆是一項工程,必須由工程專家來負責;三是律師,這牆建好了以後,要研究其所有權,天堂和地獄各佔多少。
  
  閻羅王很快派出了三個代表,玉皇大帝卻久久派不出代表來,只好抱歉地說:「我在天堂裡面找來找去沒有這三種人才。因為銀行家是專門剝削人的錢財,他們是不會生在天堂的;建築師偷工減料,有那麼多的罪過,不會生在天堂;律師專門挑撥離間,唯恐天下不亂,所以他們也不會生在天堂裡的。」
  
  這只是一段笑話,銀行家、建築師、律師中的慈善家也是很多的。其他行業裡類似銀行家、建築師、律師一些為人鄙薄的行為,也不能說沒有,那些欺詐行為,所得的財富都是非法的財富。
  
  什麼是非法的財富?就是這種財富,在國法是承認的,而佛法是認為不可以的。如賭場、酒家、屠宰場、漁獵等,在國法裡是准許有這些營業,聚財致富,但站在佛法慈悲濟世的本懷,這些是怎麼樣都不可以的。另外有的財富,佛法認為可以,但國法認為不可以。
  
  以非法而致富的錢財有十種,是我們不可取的:
  
  一、竊取他物。如小偷竊盜、順手牽羊,或撿到的東西不還人。凡有主的東西,不得到物主同意就私自據為己有,這都是竊取他物,是不合法的財富。
  
  二、違法貪污。違法貪污所得到的,是不合法的財富。像走私、賄賂、漏稅等各種違法貪污的所得,是非法的財富。
  
  三、抵賴債物。像經濟犯罪、惡性倒閉,卻一走了之,開了支票不兌現,違反票據法,這種抵賴債務的行為,屬於沒有信用,所得是非法的財富。

 

四、吞沒寄存。把人家寄存在我們這裡的錢財沒收了,也是非法的。佛光山有孤兒院,有個年老的父親將小孩帶來給我們撫養。他有房產,銀行裡又有存款,他委託朋友,「等我的孩子長大時要交給他」,而他死後,朋友就把財物吞沒,等到小孩長大去討要,怎麼都不肯還。
  
  五、欺罔共財。大家合夥做生意,賺了錢,應該將所得的利益由大家平均來分配,但是有的人卻將大部分佔為己有,少部分才分給人。像兄弟姊妹分家,祖先的產業應當大家平均分配,可就有人自私,只希望自己多分一些,其他兄弟姊妹少分一些。
  
  六、因便侵佔。像假公濟私,為了自己的方便挪用公款,將公家的東西佔為己有,還有假報出差旅費,購買物品向商人索取回扣,多報佣金等,這些都是非法的財富。
  
  七、借勢苟得。仗著自己的勢力苟且獲得的財富,都是非法的財富。像一些不好的公務員,別人來辦事就故意找人麻煩,刁難人,不給人方便,逼他送紅包才肯辦事,這就是借勢苟得。還有許多像恐嚇、敲詐、勒索等,這些都是叫借勢苟得。
  
  八、非法經營。像現在私造煙酒,販賣嗎啡、速賜康、強力膠,或經營地下藥廠等,都是非法的。
  
  九、詐騙投機。花言巧語,坑蒙拐騙,所得的利益傷天害理。
  
  十、賭博淫業。於己於人都是惡因緣,造下孽障。
  
  佛光菜根譚
  
  黃金非毒蛇,淨財作道糧,
  
  外財固然好,內財更微妙,
  
  求財要有道,莫取非份財。
  
  發財的方法
  
  勿欲速,勿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論語》
  
  財富是每一個人都希望的,不過君子取之有道。以佛教裡的發財方法,我提出六點來說明,其中前三點是一般世間所共有的發財方法,後三點是佛教發財的方法。

 

一、勤勞。「黃金隨潮水流來,你也要提早把它撈起來。」所以財富都是落在勤勞者的手裡。有個故事流傳很廣:老人去世前,交代兒女說:葡萄架裡的地底下埋了許多的黃金。於是兒女們就天天到葡萄架下面去挖去找,雖然黃金沒找到,不過由於松土,葡萄架上結滿了纍纍的果實。
  
  二、節儉。節儉可以得到財富。節儉也不是說只光在金錢上的節儉,包括愛惜時間,你節儉時間,時間就是財富;不要濫用感情,感情要節儉;生活上的物慾也要節儉。總之人生的福報是有限的,銀行有再多的存款終有用盡的時候,留一點在那裡,以備不時之需。
  
  三、寬厚。說話寬厚會獲得財富,處心予人寬厚會得到很多方便,方便就是財富。所謂居心仁厚,就會獲得富貴。「寬以待人,嚴以律己」,這不但是中國儒家做人處世的方法,也是佛教發財的方法。
  
  四、信心。「信心門裡有無盡的寶藏」,你有信心,財富就在你的心裡。不但對宗教的信仰要有信心,對事業、對道德都要具有信心。對於凡是慈善的事情,就是受了委屈,也都要不喪失信心。
  
  五、結緣。結緣是發財最好的方法。我同你講幾句話,就是語言的結緣;點頭微笑也可以和人結緣;你不認識路,我帶你去,和你結個緣;遇到困難,我來幫你的忙,更是結個緣。在世間要有緣才能生存,有人做事方便,那是因為他結的緣很多。宇宙萬有所以存在,就是因緣的存在。我們要發財、要生存,結緣非常重要。
  
  六、佈施。也許你會懷疑,佈施既然是給人,給人又怎能發財呢?其實我們應該知道,佈施如播種,你不佈施,怎麼能有收成呢?佛教告訴我們,我們做功德就如種田,福田分悲田、敬田。以慈悲心救濟貧苦大眾,叫做「悲田」;對師長、父母、國家,盡忠盡孝,叫做「敬田」。在敬田、悲田里播種都會有收成的。
  
  佛教還說到「七聖財」,即信仰、精進、持戒、聞法、喜捨、智能、慚愧,這就是聖人的財富。
  
  佛光菜根譚
  
  賢而得財,則損其志,
  
  最好得財後更為賢能;
  
  愚而得財,則益其過,
  
  最好得財後能去愚癡。

 

愛情紅綠燈

情不重,不生娑婆。
  
  把感情放在哪裡
  
  有個女生到佛光山找我,神情沮喪。我問她發生了什麼事,她哭哭啼啼,很傷心地說:「那個人太壞了……」語未畢,泣不成聲。我勸她先不要激動,有什麼話慢慢說。她抽噎地說:「我在市政府機關裡服務,有個男同事很愛我,我們相愛有一段時間,後來終於被他的太太知道了,希望我和她的先生斷絕來往,但是我不能沒有對方。我也曾經要求對方和我結婚,他又放棄不下妻子兒女。既然不能和我結婚,為什麼又要玩弄我的感情呢?我覺得世間太不公平了,人心太虛偽了!」
  
  感情的發生是身不由己、無可奈何的事,感情如果造成傷害總是遺憾的事。這個女孩子只責怪男方欺騙了她,而沒有反省一下,自己破壞了別人美滿的家庭,傷害了更多的人。像這種只知道責怪他人、埋怨社會而不知自我檢討的人生,怎麼能幸福呢?
  
  有句話說:「情不重,不生娑婆。」佛教裡稱人為「有情眾生」,那麼我們的感情應該放在哪裡呢?金錢要存放在銀行裡才能安全,感情如果存放不當會給自己帶來麻煩。有些人縱情聲色,聲是無常,色會變化,結果聲色讓你的感情不能安住,甚至會身敗名裂。
  
  感情是人生活的重心,感情給予人生命的意義。而感情有淨化的也有污染的,有正派的也有邪惡的,有奉獻的也有佔有的,有大公的也有自私的,不論處事接物、人際往來,處處都有情。
  
  感情的利弊很多,究竟如何運用?
  
  一要用智慧來領導感情。有位法國哲學家說:「用感情生活的人,生命是悲劇;用思想生活的人,生命是喜劇。」短暫衝動的感情令人盲目,一味濫用的感情不能長久。所以人要經常自我反省:應該這樣愛法嗎?是動之以情嗎?愛得正當嗎?唯有智慧領導的感情,才不致出差錯。
  
  二要用正派來淨化感情。情感得當,可以成就美事;用情逾矩,則可致偏邪。正派的感情,光明善良,引導人不斷上進;邪惡的感情,或嫉妒,或利用,只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摻雜愛恨情仇的情緒,恐怕就要招致禍害的發生了。因此,用正派來淨化感情,你為人處世具有廉明公正之情,即使身處泥淖中,也會是一朵清淨的蓮花。

 

 三要用無私來奉獻感情。許多戀愛中的男女到最後感情上出了問題,為什麼?原因就在於自私。或者一心想要佔有對方,或者對方所作所為不如己意,就生氣憤怒,甚至做出泯滅天良的行為,令人不勝欷歔。若能出於無私、奉獻,不是佔有,不是欺騙,我為你好,你為我好,不計較、不比較,彼此信任的感情才走得長遠,才顯得高貴。
  
  四要用慈悲來昇華感情。感情就是愛,愛往往有所局限,因此要用慈悲來昇華感情。學習把對一個人的愛延伸到對家庭的愛,由對家庭的愛推及為對社會的愛,由對社會的愛擴大為對全人類的愛。將愛擴而大之,從小我昇華為大我,就是一種慈悲。
  
  人生如何才能獲得幸福呢?要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愛己之心愛人,不怨天尤人,必能為大眾所愛戴,為社會所接納。世間的痛苦和快樂不操控在別人的手裡,而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我們是自己的幸福的決定者。我們若以愛心來看世界,那麼這個世界到處充滿了愛;我們若以憤懣的眼光來看世界,那麼這個世界就是個怒火焚燒的地獄。因此古人說:「禍福無門,唯人自招。」
  
  佛光菜根譚
  
  心中有歡喜的人,到處是賞心悅目的景色;
  
  心中有禪定的人,耳聞是八萬四千的詩偈;
  
  心中有佛法的人,面對是善人善緣的世界。
  
  愛情紅綠燈
  
  甲驢很有才華,當它準備實現自己偉大抱負時,發現自己愛上了乙驢。它想:縱使天下都是自己的,和愛情相比,又能算得了什麼?
  
  乙驢的理想是到南方生活。甲驢追隨乙到了那裡。甲驢辛苦勞作養家,整日拉磨,大家只把它當成一頭驢,它的才華得不到賞識、應用。終於有一天,乙驢抱怨道:「你還是從前那只聰明、幽默、浪漫的驢嗎?我對你失望了。」
  
  愛情是維繫社會人間的一股力量,既然人是由愛而生,就不能離開愛。愛有正當的,有不正當的。正當的愛就是綠燈,不當的愛就是紅燈。
  
  所謂綠燈的愛,就合乎人倫道德,合乎社會公論的。正當的愛有合法的對象、合法的婚禮、合法的關係、合法的時空等,所以佛教不排除世俗的愛情。例如,在《善生經》及《玉耶女經》裡,佛陀都告訴在家信眾,綠燈的愛情應該怎麼走法;甚至到了大乘佛教,《華嚴經》《寶積經》《維摩經》,也都強調倫理綱常、感情生活等等。

 

  所謂紅燈的愛,是不合乎倫理道德、不合乎身份、不合乎規律的,是社會所不認同的。例如,沒有獲得對方同意,一相情願地追求,甚至以非法手段強迫對方順從,乃至騙婚、搶婚、重婚等法律所不允許的行為。這種紅燈的愛,前途必定充滿危險。
  
  另外,愛情本身是個盲者,愛得過分,昏了頭,亂了方寸,迷失了方向,不知天高地厚,再怎麼美好浪漫,都會出問題。所以,我們要用理智應對感情,用智慧領導感情,用正見處理感情,用正念規範感情。
  
  摩登伽女迷戀阿難尊者,經過佛陀善巧度化,終於覺悟「愛是苦的根源」;蓮花色女在感情世界裡受到創傷,以玩弄愛情為報復,後經目犍連尊者開導,終於認識「不當的愛是罪惡的根源」,於是迷途知返。
  
  世間多少人為愛而犯罪,又有多少人把男女之間的私情小愛昇華為對國家社會民族的大愛。革命志士林覺民,他以愛妻子之心愛天下人,故能慷慨就義;抗日英雄張自忠,他以國家民族的大愛為重,故能犧牲個人的小愛,而以公忠報國來成就大愛。
  
  有情有義、大情大愛,是大慈大悲的情操,一個人什麼都可以失去,就是不能少了慈悲。
  
  有了慈悲,若能再有智慧為導,則在愛情的路上必能慎選綠燈通行;否則「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稍有不慎,必然沉淪苦海。希望天下的有情人,千萬不要在愛的苦海裡滅頂。
  
  佛光菜根譚
  
  愛是自私的,愛也有奉獻的;
  
  愛是染污的,愛也有清淨的;
  
  愛是狹隘的,愛也有寬廣的;
  
  愛是愚癡的,愛也有超越的。

 

澆灌婚姻之花

心中無事就是天堂花香,
  
  讚歎妙語就是天堂音樂,
  
  尊重包容就是天堂光明,
  
  少嗔少貪就是天堂現前。
  
  夫妻之道有三等
  
  感情的交流,以公理正義為原則;語言的溝通,以體諒包容為雅量;人我的相處,以不違情理為自然;金錢的運用,以量入量出為正常。
  
  夫妻之間應該怎樣相處?夫婦之道有三等,你是哪一個等的呢?有以下六點參考:
  
  上等的丈夫,回家幫助太太料理家務。上等的丈夫會想到太太忙於工作,還要忙於家務,必定辛苦,下班回到家裡,他會體恤太太的辛勞,協助太太操持家事。這樣的丈夫,必定是上等的好丈夫。
  
  中等的丈夫,回家喝茶看報,讚美太太。不會幫忙做家事的丈夫,回到家裡,雖然喝茶看報紙,至少嘴巴還會讚美太太,感謝太太的付出。如此,太太再怎麼辛苦,也能甘之如飴。
  
  下等的丈夫,回家氣勢凌人,嫌東嫌西。最下等的丈夫,回到家裡,就是一副自己最辛苦、自以為對家庭付出最多的姿態。要麼嫌太太菜煮得不好,要麼嫌太太不會打扮,看不順眼,東嫌西嫌,氣勢凌人,這是最下等的丈夫。
  
  上等的太太,治家整潔,賢惠有禮。俗語說:「家有良妻,如國有良相。」一位賢良妻子能開源節流,將家打理得妥當,維護環境整潔,態度溫敬柔軟,周到體貼,行儀慈孝和順,讓先生無後顧之憂。
  
  中等的太太,慰問、讚美丈夫的辛勞。莎士比亞說:「一個好妻子,除了處理家務外,還兼有慈母、良伴、戀人三種身份。」所以,治家能力差一點的太太,至少要能多說好話,要常常慰問、讚美丈夫的辛勞與付出。
  
  下等的太太,嘮叨不休,刻薄自私。下等的太太,不但不善於治家,丈夫辛苦一天回到家時她還會喋喋不休,要麼嫌棄他的職業賺錢太少,要麼埋怨住得不好、穿得不暖,如此只會讓丈夫覺得家如監獄。
  
  很多失敗的婚姻都是因為不能諒解對方的辛勞,不能體會對方的付出。所以,夫婦之道從互相欣賞、互相體諒開始,遇到困難險阻時能互助斬荊、共離困境,婚姻才能美滿。

 

佛光菜根譚
  
  你大我小,不爭吵;
  
  你對我錯,人緣好;
  
  你有我無,紛爭少;
  
  你樂我苦,幸福多。
  
  婚姻長久的秘訣
  
  王先生的修養很好,不管王太太怎麼嘮叨,他從不生氣,頂多回一句:「老伴,有得完沒有?該休息了吧?」可是王太太的聲音卻會愈來愈大。
  
  有好一陣子,再也沒有聽到王太太的嘮叨聲,原來她偷看了王先生寫的一首詩:「相伴嘮叨自有緣,嘮叨半世意纏綿;勸君休厭嘮叨苦,寧願嘮叨到百年。」
  
  從上面的故事奉勸天下夫婦:無聲勝有聲,有聲更寶貴!等到嘮叨聲音少的時候,也就去日無多了。大體來說,天下的婚姻可分兩種:一種是有感情的婚姻,一種是沒有感情的婚姻。古代的婚姻是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雙方在結婚之後才開始培養感情;現代的婚姻是自由戀愛,男女雙方在有了感情之後才開始談論婚嫁。當然,現代也有「奉兒女之命」而成親的。無論是有感情的婚姻或是沒有感情的婚姻,人人總是希望婚姻可以天長地久、百年好合。
  
  婚姻是人類延續生命的合法契約,是經過公眾認同的規則。有人說婚姻是賭博,有人說婚姻是存折,有人說婚姻如風箏,有人說婚姻如牢籠,有人說婚姻是戀愛的產物,也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有人婚前對婚姻視死如歸,也有人婚後對婚姻視歸如死。
  
  古代女子,生來就注定無法與男子享有平等的待遇,也沒有自主的權利。女子晚婚了,就會被議論紛紛;結婚後,不能與丈夫、兒子同桌進餐,丈夫還可隨時找借口休妻;女子除了順受外,還必須遵守三從四德——所謂的三從就是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工。現代社會女權意識抬頭,女性已不再像以往終生只能扮演被支配的角色,因此過去「大男子主義」已變為「新好男人主義」了。

 

現代婚姻講究男女平等,男女雙方必須互尊互敬、互忍互容,因此胡適把過去女人的三從四德,改成現代男士應該做到「三從四得」——三從是太太出門要跟從、太太命令要服從、太太說錯要盲從,四得是太太化妝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記得、太太責罵要忍得、太太花錢要捨得。其實,胡適的「三從四得」是提醒已經結婚的男女,應該要相互體貼遷就、彼此信任,如此才能維持一個美滿的婚姻。
  
  婚姻中的男女不能有要改變對方的念頭,而是相互適應對方、尊重對方,彼此給對方空間。現在有人為了彼此擠牙膏、脫襪子的方法不同而離婚,就是太將婚姻當兒戲;也因為彼此不懂得溝通,不願順服對方所致。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有個凶悍、嘮叨的老婆,經常讓蘇格拉底在眾人面前困窘尷尬。有人問蘇格拉底結婚的下場是什麼,他說:「娶一位好老婆的男人,會變得快樂;娶一位壞老婆的男人,會變成哲學家。」
  
  婚姻中的男女必須付出忍耐,還要學習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容忍對方的缺點。婚姻中的男女必須學習傾聽,不能事事追根究底,要能時時原諒對方的過失。
  
  佛光菜根譚
  
  佳偶非天成,相處中應該要:
  
  多一分幽默,少一分計較,
  
  多一分體諒,少一分爭吵,
  
  多一分關心,少一分指責。

 

女人的武器

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謂之大。
  
  東西方女人
  
  有個中國女人由於丈夫出軌而離婚,一直恨了他十幾年;在她和一個澳大利亞人的婚禮上,新丈夫的兩個前妻都來真誠地祝福他們,於是她十分感慨:同為女人,東西方理念的差異原來如此之大。
  
  在人類的世界裡,佔有半數人口的女人,跟男人相比不差絲毫,甚至比男人重要。但是長久以來,女人一直飽受歧視;甚至女人當中,東方女人與西方女人,彼此待遇也不盡相同。
  
  西方的女人被比喻為人間的天使、天上的女神,是和平的使者,女人應該受到男士的尊重。所以在西方社會,到處可以看到男人讓座給女人,男人替女人拉椅子,扶女人上下車……西方女人在社會上充分被尊重,因此在西方產生了許多女總理、女校長、女企業家等,所有女人都可以抬頭挺胸,理直氣壯與男人共同成長,沒有女人甘願為自己的性別就顯得比男人矮了半截。
  
  在西方,父母遺產不會只留給兒子,對兒女一視同仁,平均分配。甚至現在西方很多家庭主婦在倡導向丈夫要求支付薪水。其實,果真要付薪,男人也付不起,因為女人忙於家事,遠遠比男人在外工作的時間要長,工作也較繁重,薪水自然會很高。
  
  雖然付薪未必成真,但西方男女的確沒有誰養誰的問題,大家真正做到平等的尊重,有平等的地位。所謂「女男平等」,這已足以顯示女人的地位與價值了。
  
  東方的女人往往被說成是「禍水」、「母夜叉」、「母老虎」、「河東獅吼」等,美麗的女人也往往被形容為「蛇蠍美人」、「狐狸精」。東方人把女人形容得很可怕,所以數千年來,東方女人想爭取男女平等的地位,始終都只是個夢想。數十年前,中國的女人如同替男人操持家務的幫傭,三餐吃飯時男人先吃。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稍被懷疑不貞,整個社會都會對她側目而視。家中如有不幸的事發生,必定要怪女人八字不好,是「掃帚星」、「剋夫命」。男人可以休妻,沒有聽說女人可以休夫的。男人在社會上,走到哪裡都說女人無才便是德,女人不必讀書,只要能操持家務、撫養兒女,就是賢妻良母了。可憐的女人,一生受盡折磨,就因為心善性良,卻仍然心甘情願。
  
  上述東西方女人的比較,未必全然如此,也有例外。西方也有被虐待的女子,東方也有幸福的女人。佛教講「眾生皆有佛性」,眾生本性上都是平等的,有平等觀念的人類才有佛性善德。

 

佛光菜根譚
  
  婆娑世界充滿了痛苦、無奈、委屈、不平,如何才能活得自在,唯一的辦法,
  
  是以自己的般若智慧找到心中的淨土。
  
  媽媽的味道
  
  父母生我育我,親人教我養我,我只有受之於他們,卻很少給予報答。我哭泣的時候,他們給我歡喜;我失望的時候,他們給我鼓勵;在衣食住行上,他們給我呵護;當苦難挫折時,他們給我安慰。他們多少的慈顏愛語,他們多少的溫柔體貼,我卻很少給予回報。
  
  一些在外求學就業的異鄉遊子,經常會懷念起家中「媽媽的味道」;甚至在每個人一生當中,不時也會回憶起成長期中所有「媽媽的味道」,諸如媽媽懷抱中的溫暖、媽媽哺乳的甜蜜、媽媽輕聲慢語的指導、媽媽裝模作樣逗自己歡喜等等童年往事。
  
  所謂「媽媽的味道」,其實就是媽媽的慈母之心。母親的慈愛,每一個兒女都能感受得到,所以從小到大,乃至自己做了父母,都會懷念「媽媽的味道」。
  
  媽媽有什麼味道呢?
  
  媽媽的語言。當孩子還在襁褓之中,媽媽就會自言自語地對著嬰兒講話。直到孩子呀呀學語,便逐字逐句地教導其說話。剛開始只教一個字的,如「來」、「乖」、「好」;接著兩個字的,如「寶貝」、「抱抱」、「好吃」。之後是三個字、四個字的教育,直到孩子能完整表達自己的意思,這時候有的兒女就開始嫌母親嘮叨,一句話總是說了又說,吩咐又吩咐。但是,就算是怪媽媽嘮叨,也會感謝媽媽的慈愛關懷。
  
  媽媽的動作。媽媽對孩子的關懷經常表現在動作中。例如,媽媽伸手,就知道媽媽要抱我;媽媽把手背在後面,必然藏有東西要給我。媽媽作勢要打人,其實她的內心是愛我的;媽媽把我抱在懷中,那是媽媽最快樂的時候;媽媽哼著沒有字句的音聲,其實那是在表達對我的愛意;媽媽怕吵醒熟睡中的我,總是輕聲慢步;媽媽把我放在搖籃裡,實際上是放在她自己的心裡。
  
  媽媽的容顏。嬰兒時期,媽媽就是孩子的一切:媽媽的笑容,那是天堂;媽媽哭喪著臉,那是人間的慘事。不管媽媽有多少心事,可是到了孩子面前,必定是若無其事、笑逐顏開的樣子。媽媽的兩個眼睛,是孩子心中藍色的海洋;媽媽的嘴巴,講話比黃鶯出谷還要動聽。
  
  媽媽的心意。媽媽的心意無限深廣,但是年幼的孩子無法體會,有時候故意哭鬧,要求媽媽抱一抱自己,甚至無理取鬧,就是想要獲得媽媽的關懷。在孩子小小的心靈裡,只想征服母親,使她完全屬於自己所有,哪裡能體會媽媽的內心還有大人世界的是非煩惱呢?媽媽的恩情如山之高,如海之深。

 

媽媽的飯菜。媽媽懷胎的辛苦、推干就濕的忍耐,都是別人替代不了的,甚至媽媽的三餐也更能表達「媽媽的味道」。媽媽準備三餐,酸辣鹹淡各種味道,總是迎合兒女的喜好,從來不會想到自己要吃什麼,總想在飲食上獲得小兒小女的歡笑。
  
  媽媽一生,從兒女出生一直到長大自立,永遠都是念著孩子的愛好、需要,所以到底是「媽媽的味道」,還是孩子的愛好,實在難以分清。
  
  佛光菜根譚
  
  生命如薪盡火傳,是生生世世延續不斷的,
  
  儘管天上人間,來去不定,
  
  我們的真心佛性永遠不變。
  
  女人的武器
  
  漢武帝曾為乳娘的一件過失,要將她處刑。乳娘嚇得跑到東方朔那裡求救,東方朔道:「你讓他殺,但你若經過皇帝面前,切記一定要頻頻回頭看他。」
  
  後來差人捉拿乳娘要去執刑,走過漢武帝面前時,乳娘老是回頭看漢武帝。東方朔在旁,裝作怒氣沖沖地罵道「你這老媽子還不趕快走!皇帝現在已不要吃你的奶了。」
  
  漢武帝聽了心頭一熱,往事種種浮現眼前,就赦免了乳娘。
  
  人要生存,必須有力量。女人是柔弱的,又是堅強的。相對於男性的力量、勇氣、果敢,女人有哪些造物主賦予的武器呢?
  
  一、眼淚。女人最常以眼淚為武器,展現她的力量。眼淚本是兒童專用的武器,但有時候女人表現出弱者的一面,也用眼淚來示威。很多會議場合發生辯論的時候,女人說不過男人就用眼淚來代替,讓一些男士心軟,只得草草收場。
  
  二、吵鬧。女人對付家人最大的本領,過去有所謂「一哭二鬧三上吊」。這種戲碼經常在家中上演,也非一家之福。現代的社會重視教育,講究明理,以理才能服人,以鬧無法服人。所以無理取鬧,沒有人與之計較,也不屑與之為伍。

 

三、撒嬌。撒嬌也是女人的武器。這種武器不能亂用,只能在父母、公婆面前有限度地撒嬌,或者在自己丈夫面前偶爾使之,也許能達到目的,獲得所求。而常態的人生要有常態的倫常道理,不能超越常態,不能多用,否則一旦被人看輕,再撒嬌也沒有用了。
  
  四、美麗。俗語說「英雄難過美人關」,美麗溫柔的女人經常以婀娜多姿的風儀征服男人,使男人臣服於她。因此,女人也可以馳騁在社會上,發揮力量。
  
  五、體貼。女人的武器最好還是從正面來展現,例如體貼就是很大的力量。女人溫柔體貼,才能增進夫妻的感情,才能得到家人的敬重;體貼的女人才是上乘的高手,一句慰問、一杯熱茶、一片麵包,在適當的時刻比原子彈的能量還強。原子彈可以殺傷人,不能讓人心服;唯有體貼,才能征服人心。
  
  六、愛心。女人需要有一顆愛心,對公婆真誠地孝敬,對兒女耐煩地教導,對丈夫全力地支持。如果走出家門,進入社會,就需要把愛心昇華為慈悲,對社會要慈悲關懷,如捐助公益、參與義工、救助苦難等,都能獲得社會的讚美,也能培養自己的婦德。
  
  除此,其實女人最重要的武器還是智慧。有智慧的女人,能剛能柔;有智慧的女人,能進能退;有智慧的女人,能大能小;有智慧的女人,能內能外。
  
  佛光菜根譚
  
  以愛才能贏得愛,以恨不能贏得愛;
  
  以敬才能贏得敬,以嗔不能贏得敬。

 

成長的足跡

教養有道,
  
  則天無妄生之才。
  
  不能代替孩子做的事
  
  看到幼小的孩子寫作業,媽媽愛子心切,就說:「孩子,你睡覺吧,作業由媽媽代你來做。」直到有一天,孩子的手被小刀割破了,他就大叫:「媽媽,好痛喔,你來代我痛一下好嗎?」媽媽此時才驚覺到:人生有些事是不能代替的。
  
  世間事都要自己擔當,有些事別人能幫你一時,有些事是別人不能代替的。
  
  人生有哪些事是不能代替的呢?
  
  一、爬山走路不能代替。在山路上行走,負重爬山,即使所負的重物可由別人代勞,幫一些忙,但爬山走路是不能代替的。
  
  二、吃喝拉屎不能代替。人餓渴時,要吃飯喝水;吃了東西,總得排泄。所謂「大小便利」,我吃喝,你不能解除餓渴;你要拉尿拉屎,我也不能代替你解決。
  
  三、生老病死不能代替。人都有生老病死,每個人的生老病死都得自己承擔。即使是富如百萬富翁,即使親如妻子兒女,眼看著心愛的人生老病死,徒歎奈何,也是不能代替。
  
  四、因果業報不能代替。每個人的一生,幸與不幸,都是自己的業力所招感;每個人身口意的行為都會遭感業報,業報是個人自作自受,誰也代替不了。
  
  五、讓人接受不能代替。每個人生存於世間,最重要的就是要讓人接受。是兒女,要被父母接受;是父母,也要讓兒女接受。作為他人的部下,要讓主管接受;作為主管的領導人,也要讓部下接受。還有,要讓朋友接受,要讓社會接受,要讓大眾接受,如果自身的言語行為性格有諸多不當,別人就是有心幫你,也不能代替你讓人接受。
  
  六、思想意志不能代替。人都有思想,都有意志,但各有各的思想,各有各的意志。你的思想我不一定歡喜,你的意志我也不一定認同,所以世間就有各種思想、各種學說。我們自由表達,現如今都講究尊重與包容,所以不能強迫人家要接受,也不容人家強要代替自己表達行為意志。

 

 七、憂悲苦惱不能代替。人都有憂悲苦惱,但自己所感受的憂悲苦惱別人不能代替,我的憂悲苦惱要我自己解決,他的憂悲苦惱也只有他才能解決。有了憂悲苦惱,別人可以勸說,可以安慰,可以鼓勵,可以化解,但是真正的憂悲苦惱,別人是幫不上忙,更是代替不了的。
  
  八、進步成長不能代替。人人都希望自己日有進步,日有成長,但進步成長要靠自己努力用功,所謂「怎樣栽植,就會怎樣收成」。我田里的稻秧無助於你地裡的麥苗成長,每一個人各自耕耘,有各自的收穫,你不能代替我,我不能代替你,各自受報,這是非常公平的公理道義。
  
  佛光菜根譚
  
  求觀音,拜觀音,不如自己做觀音;
  
  求財神,拜財神,不如自己做財神。
  
  成年禮
  
  成年禮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古禮,所謂「男子二十弱冠,女子十五及笄」,表示一個人從孩童、少年進入了成人自我成熟的新階段。這是一種生命的禮儀,從前,通過這個儀式的人才會被認定為成年人。
  
  現今社會有針對18歲左右的青年為他們舉行的「成年禮」。其意義有下列四點:
  
  第一,自我肯定。佛門有句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意思是說,每個生命是獨一無二的、獨立自主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都會有他的才能、特點,有的只是自己並未發覺。成年禮的意義就是宣告:我長大了,我現在是大人了,我已不再是兒童、少年了。過去都是靠父母靠師長,現在我成人了,我要自我肯定,做自我的主人。一個人能肯定自己生命的價值,就能開發無限的潛能。
  
  第二,承擔責任。青年是社會的動力、國家未來的希望。在青少年階段,無論家庭或學校、有錢或沒錢、什麼事情好與不好,都是父母師長負責,自己都不用管。但是,現在成年了,自己的責任、家庭的責任、社會的責任、國家的責任,我都要能擔當。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風霜雨露,要培養承擔的勇氣才能成長,才有力量。通過成年禮莊嚴的儀式,喚起青年對生命的認識,肯定自己存在的意義,進而健全人格,肩負起對自己、家庭、社會的責任。

 

第三,心智成長。成年禮就是要昭告大家:自己不是小孩子了。不是像過去那樣懵懂愚知,知識漸漸健全,心理也逐漸成熟,故發願要去除壞習氣,為人處世能循規蹈矩。要建立好的觀念,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散發光與熱,創造成就自己、成就他人、成就社會的人生,這就是心智的成長。
  
  第四,感恩回饋。人生在世,不單是個人存在。過去靠父母愛護,給我們吃的、穿的、用的;學校師長培養我們,給我們引導,給我們知識,教我們技能。成年後,我們要獨立自主,禮讚生命,感恩生命。往昔多少歲月,在懵懂無知中過去了;今天成年長大了,明白懂事了,我要回饋父母,幫助朋友,造福社會。懂得感恩回饋,才是一個富有的人生。
  
  成年的定義並不是年齡的累積,而是在心理上能自我醒悟,凡事肯擔當、知奉獻,懂得隨時將歡喜給人,給人良好的示範榜樣,就是自我成熟。當年輕力盛的時候,當以體力報答人間;當腦力尚佳的時候,當以智慧貢獻人間。成年禮的儀式雖然只是一時,但代表的意義卻是一生的。
  
  佛光菜根譚
  
  嬰兒時,要重視禮貌的習慣,長大後才能受人喜愛;
  
  年輕時,要學會看書的習慣,年老時才能容易度日;
  
  中年時,要培養修行的習慣,生活中才能懂得來去;
  
  老年時,要懂得保健的習慣,晨昏裡才能照顧自己。

 

給生活加一點糖

噉食太過人,身重多懈怠;
  
  現在未來世,於身失大利。
  
  睡眠自受苦,亦惱於他人;
  
  迷悶難寤寐,應時籌量食。
  
  ——《大薩遮尼干子經》
  
  慢的生活藝術
  
  哈佛商學院的案例教學課上,教授提出3個公司的管理狀況,然後叫學員評估其前途。
  
  A公司:8點鐘上班,遲到或早退一分鐘扣50元;統一制服,必須佩戴胸卡;每年有組織搞1次旅遊、2次聚會、3次聯歡、4次體育比賽,每個員工每年要提出4項合理化建議。
  
  B公司:9點鐘上班,但不考勤;每人一個辦公室,可以根據個人的愛好佈置;在走廊的白牆上信手塗鴉不會有人制止;飲料和水果全開放式免費供應;上班時可以去理髮、游泳。
  
  C公司:想什麼時候來就來;沒有專門的制服,愛穿什麼就穿什麼;把家裡的狗和孩子帶上班也行;上班時去度假也不扣工資。
  
  90%的學員認為A公司前景最好。這時候,教授公佈了3家公司的真實身份:A公司是金正,於1997年成立,因管理不善已倒閉;B公司是微軟;C公司則是近年增長最快的Google
  
  在香港這樣的大都市裡,上下班高峰時間的地鐵裡常常是人流快速地推進,步子慢一點的人甚至都要被擠出人流。在凡事講究快速的現代社會,每個人的腳步都像時鐘上緊了發條,分秒不停地向前奔。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也是如此,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家長把小小年紀的孩子送去學英語、數學、才藝……長大了,好強的年輕人們也是爭先恐後考各種執照,生怕被社會淘汰。
  
  其實,人生不能一味地求速成,所謂「飯未煮熟,不能妄自一開;蛋未孵成,不能妄自一啄」,人間萬事都有其平衡之道,「慢慢來」是對治速成之弊的重要法寶,況且慢不一定代表低效。
  
  那麼,慢可以發揮哪些成效?
  
  一、慢工可以養藝。「慢工出細活」,精雕細琢就是要靠慢工慢慢來。揚州有位女子,花了一生60年的時間,用頭髮繡了一尊觀世音。我曾親見澎湖一位小姐,花了50年歲月照顧兩位病人。看起來她們的成就有限,實際上她們的生命都已經永垂不朽了。
  
  二、慢步可以養生。現代醫學證明,慢步可以養生。長跑、快跑,適合運動員在競技場上大顯身手,真正的養生要靠慢跑。我們看到,老虎雖然兇猛,只能三撲;烏龜慢爬,卻可以從早到晚持續不停。天空的雲朵快速聚攏,消散也快;潺潺的小溪可以細水長流,終年不乾涸。
  
  三、慢言可以養量。有的人拙於言辭,平時總是沉默寡言;有的人好發議論,喜歡高談闊論。「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好發表高論的人,不善克制自己,很多話不經思考脫口而言,一旦惹出麻煩,才悔不當初。其實,這是個有聲的時代,不能不發言,不能不表達,但噪音、雜音為人所不喜,所以發言要有所節制,尤其要講究內容。假如能慎言,不但能表現自己的涵養,而且增加語言的份量。對於好言者來說,沉默是金,慎言養量,不能不思之。
  
  四、慢活可以養壽。現代人工作忙碌,生活節奏快,由於緊張壓力造成許多現代文明病。應該把生活步調放慢一些,吃飯不要狼吞虎嚥,開車不要超速,講話不要像機關鎗,不要有太多的趕場,不要完全為別人而忙,有時也要為自己而活。思維反應不要太快,何妨遲鈍、笨拙一點;每事不一定都要跟人競賽,也不必每日加班。經年累月不休假,即使機器也會有磨損;現代人要想長葆身心健康,慢活不失為養生之道。
  
  佛光菜根譚
  
  有些事不能等待,必須馬上著手去做,
  
  只要能將等待的時間改成創造,則腐朽也可以轉成神奇。

 

生活瑣事中的慧思

小小金剛,能壞須彌;
  
  小小星火,能夠燎原;
  
  小小細菌,會傷身體;
  
  小小懺悔,能破大惡。
  
  化妝
  
  有人問化妝師什麼樣的人才算會化妝。化妝師說:「化妝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讓人看起來好像沒有化過妝一樣;次一級的化妝是把人突顯出來,引人注意;拙劣的化妝是一站出來就被發現化了很濃的妝,為了掩蓋其缺點或年齡……三流的化妝是臉上的化妝,二流的化妝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
  
  一束花,加一點絲帶彩紙,表現送花者的情意;餐廳內,加一些鮮花音樂,增進用餐者的適意。現在社會上的商品普遍都講究包裝。關於人的顏面頭飾、一身上下,更要靠化妝來美化了。至於言語舉止要靠涵養來修正。
  
  我認為化妝的種類有四種:
  
  一、外相上的化妝。一般人最先重視外表的化妝,靠著化妝為外相上的缺點補強,以便在與人往來時建立美好的形象。許多婦女早上起來,沒有薄施脂粉便覺得無法出門;演藝人員沒有裝扮造型也覺得上不了舞台,乃至上班、赴宴、約會等等場合,沒有化點妝,便覺得自己不禮貌。這外相上的化妝,可說是現代社交最基本的條件。
  
  二、風儀上的化妝。除了美化面容、眼睛、眉毛這些外相的化妝外,還要有風儀上的化妝,即美化語言、美化心地。有的人眼耳口鼻生得端正美麗,但沒有美的語言、美的心腸,就無法長久欣賞。而有的人不一定有名貴的化妝品,卻能以樸素莊嚴吸引人,靠的就是自己的風度內涵、動作威儀,流露出一舉手一投足的美感,以禮貌尊敬贏得他人的好感。
  
  三、心靈上的化妝。有一句話說:「金錢可以買到化妝品,卻買不到氣質。」一個人的化妝層次提高以後,她不一定靠外相的化妝,也不一定靠風儀的化妝,她靠的是心靈的化妝。所謂心靈的化妝,是不假造作,是從內心自然流出的氣質。跟她交往,會讓你感覺到她為人的慈悲仁愛、樂於服務,或是她處世的智能靈巧、公正和平;你也可以感受她性情的柔和尊重、親切和藹、寬容的心胸。
  
  四、生命上的化妝。一個人能使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大眾裡去服務,無我無他,投入到無限的時空裡去奉獻,無有分別,乃至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這樣的人可說是以無上的生命價值來化妝了。
  
  好花,不在美麗,而在清香;好刀,不在龐大,而在鋒利;好話,不在誇口,而在真實;妝扮,不在貴重,而在合身。「三分人,七分妝」,化妝很重要。除了外表需要美化,內心道德、慈悲莊嚴、服務結緣、無我奉獻,都是吾人可以裝點生命的內容,你要選擇哪一種呢?
  
  佛光菜根譚
  
  坐姿如鐘,必須穩重;
  
  站立如松,必須正直;
  
  容貌如鏡,必須明淨;
  
  行止如法,必須合儀;
  
  思想如流,必須清澄。
  
  旅遊
  
  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使山水與才情判然無涉,則司馬子長何所取於名山大川,而能擴其文思、雄其史筆也哉?
  
  ——(清)李漁
  
  有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學問除了來自書本、來自課堂上老師的傳授外,出外旅遊參學也能增廣見聞,甚至以此將書本所學的知識與生活的體驗連接起來,知行合一,行解並重。因此,現代旅遊風氣興盛,這是值得鼓勵的好事。
  
  旅遊的意義有什麼呢?以下四點提供:
  
  一、增益對地理環境的瞭解。在各地旅遊,首先一定要熟知當地的地理環境,如氣候、生態、交通等,如此在旅程當中就能對當地有深刻的認識,融入到內心裡。到美國玩過,美國即在我心裡,到過歐洲度假,歐洲也在我心裡,遊歷的地區愈豐富,就愈能開闊我們的心靈視野。
  
  二、增益對歷史文化的探索。當我們旅遊時,除了身心得到舒解,心情愉悅外,還要進一步獲得知識。除了外在的景點,還可以增加一些內涵,做一些歷史文化探索,看出文化的價值,看出歷史的意義。比方這個建築是3000年前,它歷經什麼樣的朝代……能進一步賞析其歷史文化,那我們的生命就跟它連接了。
  
  三、增益對風景古跡的感知。不論是本地旅遊或是出國觀光,沿途欣賞風景,聽聽鳥叫蟲鳴,看看青山白雲,可以激發活力,擴大視野,無形中讓我們感染大自然美的氣息。再看看世界的各大奇觀,尋訪名勝古跡,能引發吾人思古之幽情,讓我們如置身古代,回到過去,體驗當年的榮耀。
  
  四、增益結伴參訪者的聯誼。有人歡喜三五好友結伴自助旅行,走到哪裡,都是悠閒自在。也有人歡喜參加旅行團,在一個團隊裡認識許多不同的成員,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來自不同家庭,有不同性格,大家一同外出旅行,彼此尊重,互相友愛,隨眾作息。你若能與任何人相處都可以安住,表示有隨緣隨喜的性格,一定能廣結許多的朋友。
  
  人生短短數十寒暑,在有限的歲月裡可以借旅遊增長見聞,廣結善緣,充實知識,擴大我們的生活領域。旅遊時應該抱著尋師訪道的心情,才不會有「如入寶山,空手而回」之憾。
  
  佛光菜根譚
  
  多聞不如多見,多言不如多行,
  
  多疑不如多問,多慮不如多防。

 

不得不知的人生經驗

人之所患,莫甚於不知其惡;
  
  人之所美,莫甚於好聞己過。
  
  人之所貴,莫甚於明理好義;
  
  人之所鄙,莫甚於寡廉鮮恥;
  
  人之所尊,莫甚於慈悲喜捨。
  
  一念之間
  
  唐朝的鑒真大師感於日本僧侶求法的摯誠,興起將佛法傳弘至東瀛的念頭,12年之間曾7次嘗試;到了老年,雖然雙目失明,卻不忘這最初的一念,他歷盡艱辛終於完成了心願,將佛陀的戒律播揚於日本。
  
  鑒真大師的一念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而整個日本佛教文化的發展、人民的生活也因此大大改觀。一念之間包含所有的時空、人我對待。一念之間在時間上超越三大阿僧祇劫,在空間上超越東西南北十方。
  
  一念之間如虛空之擁有宇宙,一念之間如白駒過隙之迅速,我們的一念之間究竟是什麼樣的情況呢?
  
  一、成功與失敗在一念之間。許多企業家龐大的事業是在當初一念之間發展出來的,有許多企業名流也由於一念之間算計不善最後垮台倒閉。一念之間讓許多人成功,一念之間也讓許多人失敗。疆場上的將軍一句口令,可能讓萬千人喪生;聖賢仁王的一個好念,則可以讓無數黎民得救。大人物的一念之間,關乎國計民生;小人物的一念之間,關乎自己全家生存得失。一念之間,不可不慎。
  
  二、快樂與痛苦在一念之間。一般人都希望增加物質的擁有,物質多了其樂無比,一旦擁有的東西消失了就愁雲慘霧、不可終日。東晉的道安大師希望自己擁有的東西愈少愈好;大梅法常禪師「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株松花食有餘」也不勝其樂;大迦葉居塚間,與屍骨為伍,其樂也無窮;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可見痛苦與快樂不是決定於外在物質的有無,而在自己心境的修養。
  
  三、富貴與貧窮在一念之間。世人有貧窮富貴之分,但是貧富不在於錢財的擁有多少。有很多富貴的窮人,也有貧窮的富者,從物質上很難定其擁有什麼,心境決定他們的一切。有的人雖居天堂,猶如地獄;有的人雖處地獄,也如天堂。可見,貧富只在於一念之間的滿足與否。
  
  四、善良與邪惡在一念之間。《大乘起信論》說「一心開二門」,二門就是「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真心是一,明白真心則了脫生死,見到自性;假如不能明白自性,只有五趣六道輪迴。因此,天堂地獄只在一念之間,一念之間就擁有天堂地獄。有的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的人一再生死輪迴。所以,與其瞭解三千大千世界,不如瞭解自己的真心。
  
  五、覺悟與迷惑在一念之間。一念覺為悟,一念癡為迷。諸佛菩薩在覺悟之中,凡愚眾生都是在迷界裡。假如一個人心中都有佛菩薩,有道德良心,有眾生的利益,他離覺悟也就不遠了;假如這個人心中只有自私自我,只有自己的利益,完全不重視別人的福祉,這就是癡迷到極點了。
  
  六、天堂與地獄在一念之間。常有人問:「天堂地獄在哪裡?」當然,天堂在天堂的地方,地獄在地獄的地方。不過,此說一般人不易瞭解。其實,天堂在人間,地獄也在人間。你看,那些生活舒適,衣食住行十分享受,家庭生活和諧的人,就是生活在天堂;反之,妻離子散,三餐不繼,受到刀傷槍殺棍打,乃至市場中那些吊掛倒提的,不就是地獄嗎?可以說,天堂地獄在我們的心裡,心中一念善就是天堂,心中一念惡就是地獄。你願意在天堂裡呢,還是在地獄呢?若解剖自己的一念之間在想什麼,就可以知道了。
  
  佛光菜根譚
  
  一念之慈,萬物皆善;
  
  一心之嗔,千般為惡。
  
  放下心中的「怕」
  
  一個年輕人準備出遠門。他動身前拜訪了族長,請求指點。老族長正在練字,就寫了三個字:「不要怕。」又說:「孩子,人生的秘訣有六個字,今天先告訴你三個,供你半生受用。」30年後,當年的遊子有了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傷心事。回到家鄉,他又去拜訪那位族長,不料老人家已在幾年前去世,族長家屬取出一個密封的信封說:「這是他生前留給你的,他說有一天你會再來。」還鄉的遊子拆開信封,又看到三個字:「不要悔。」
  
  佛教說,苦是人生的實相,人所以會有痛苦,是因為害怕的事情太多,怕被偷、被搶、被傷害,乃至怕沒有錢、沒有工作、沒有兒女老婆……因為所怕的事情很多,多數人活在不安的恐懼之中,所以觀世音菩薩能為眾生「施無畏」,因而特別受到大眾信仰。
  
  其實,人生也有很多「不怕」的時候:
  
  一、耳聾不怕人家罵。耳聰的人,可以聽世間的音聲固然很好;假如聾了,也不必沮喪,耳不聽心不煩,即使別人對你有所批評辱罵,因為聽不到,也就樂得自在。
  
  二、死時不怕人家嫌。人活著的時候,怕別人藐視的眼光,怕他人批評的語言;人一旦死了,無論你怎麼嫌他,他都不予理會。因此,人到了死的時候真是萬般放下,即使最心愛的東西被拿走,他也一概不管。死,本來是人所畏懼的,而自然的死亡其實也是人生放下的好機會。
  
  三、理直不怕輿論偏。人要講道理,但有時「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當你遇到一些有偏見、不講理的人,即使講再多的道理也沒有用。所以,只要自己問心無愧,只要自覺公正、公平,哪怕一些偏激的人曲解我們,我們只要想「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也就不必為此牽掛太多。
  
  四、心慈不怕世道險。世間上最可怕的東西不是毒蛇猛獸,也不是洪水地震,而是世道人心。所謂人心險惡,有時候朋友之間,甚至父母同胞之間,遇有利害衝突的時候,也會不惜一切相互殘殺,就算英明如唐太宗也有玄武門的兄弟相殘之舉。儘管如此,吾人要心存慈悲。所謂「舉手不打笑臉人」,慈悲的人沒有敵人,也就不怕世道的艱難險惡了。
  
  五、膽大不怕妖魔擾。人,有的天生膽大如天,有的生來膽小如鼠。吾人在世間生存,倒不一定要膽子大。膽大的後面要有道德、良知、智慧支撐,如此即使外境上有大自然的風霜雨雪、社會上有恩怨情仇、政治上有各種迫害,因為我們有膽量面對現實,理直則氣壯,又何足懼哉?
  
  六、勤學不怕天資魯。有的人常慨歎自己沒有智慧,天生魯鈍,因為沒有才華,無法為人所重視。其實,世間無常,一切都不是定型的。如果自覺智慧不夠,只要有勤奮好學的精神,「人以一之,我十之」,又有什麼不能成的呢?歷代有不少人四五十歲才考取進士,就是現在的大學也有一些五六十歲的老學生,所以只要勤學,天資也不能斷定人的一生。
  
  七、智高不怕難事臨。吾人一生當中所面對的事情,有的輕而易舉就能解決,有的則會遇到艱難困苦,不容易通過。人的前途就如登山,只要鍥而不捨,運用智慧,就沒有登不上的。
  
  八、志堅不怕境界考。人生的考驗很多,貧窮是考驗,事業不順是考驗,愛情受挫是考驗,受人傷害失去尊嚴更是考驗。而一個人只要立志發願,任何逆境則沒有通不過的。
  
  人生與其畏縮退後,不敢向前承擔責任,何不挺起胸膛,迎向前途,勇敢一戰呢?
  
  佛光菜根譚
  
  「心中有事世間小,心中無事一床寬。」
  
  經常保持一顆無事的心,必能享受沒有夢魘的清寧。

 

人際交往的明燈

悲天憫人,
  
  謹言慎行,
  
  與人為善,
  
  心甘情願。
  
  保密是一種涵養
  
  燕太子丹與義士田光謀刺秦王。田光推薦荊軻,燕太子丹叮囑道:「此事關係燕國存亡,務請保密。」田光應允,回家後立即自殺,他用這樣的方法來表示自己不會洩密。
  
  人世間有公事,有私事,公事應該讓大家知道,私事不必給人知道。朋友之間也會有秘密,彼此知道的秘密愈多,愈能成為好友。所以,好朋友就要有替對方保守秘密的義務。當一個人覺得保密比洩密更為快樂時,這人是真正成熟了。
  
  然而,世間上真有秘密嗎?一般的人,見到人都說:「我有一個秘密告訴你,請你不要告訴別人。」聽者隨後又跟第三者說:「我有一個秘密告訴你,你不可以告訴別人。」如此輾轉不多時,所謂秘密已然天下皆知矣!
  
  洩密傳播是人性的弱點,每個人都以能得到內幕密事表示自己的身份特殊、自己很有辦法;洩密更可以表現自己的權威,所以洩密的情形就很普遍了。就連《六祖壇經》中,弟子聽過六祖說法後,還要問:「另有密意否?」六祖回答:「密在汝邊!」可見好探秘密實乃人的天性也!
  
  有人喜歡刺探機密,有人恨不得遠離機密。因為知道別人的機密,有時候會惹來是非,甚至殺身之禍,所以就盡量遠離別人的密談、別人的密語、別人的密事;凡是秘密,盡少參與,這也是明哲保身之道。
  
  所謂保密不保密,就是能講不能講。凡事能對人言而不言,謂之「失人」;凡事不應對人言而言之,即為「失言」。自己的密事不去張揚,這是涵養;他人的密事過分宣揚,這是失德。守密和洩密,應在此中矣!
  
  佛光菜根譚
  
  金錢丟了可以再賺,名譽丟了永不再來。
  
  故為人處世要多留口德,尤其是陰德。
  
  化解的力量
  
  敵視父親20多年的女兒聽到他去世的消息後痛哭不止。有人問她:「你是不是還恨父親呢?」她回答說:「我早就恨累了啊!」
  
  平時我們看到雞鴨被捆綁,覺得很可憐;看到鳥雀關在籠子裡,也感受到被囚禁的痛苦。其實人生在世,不是一樣被許多愛恨情仇緊緊束縛嗎?人生要求得解脫,必須懂得自我化解。那麼,人生要化解什麼呢?
  
  一、化解危機。所謂「人在家中坐,危機四面來」,人生哪個地方沒有危機呢?一陣龍捲風來襲,房屋被吹得片瓦不存;新買的汽車,因為連夜大雨引擎泡水,就這樣報銷了。想要化解危機,先要建立憂患意識。危機可能隨時發生,凡事小心謹慎,自求多福。例如,把房屋建得堅固一點,比較不怕龍捲風;或住在人煙稠密的地方,就有鄰居可以守望相助。依此類推,凡是會造成危機的人、事、時、地、物,都要事先防範,才能化解危機。
  
  二、化解仇恨。人與人之間經常結下不必要的仇恨,有因為誤會而生的,有因為吃虧而生的,也有因為語言傷害而生的。有的仇恨是直接的,有的仇恨是間接的。間接的仇恨,有時當事人根本沒事,只是左右的人搬弄是非,加油添醋,因此結下樑子。其實,人間不應該有仇恨,就是有一些吃虧上當,也應該不要計較,而予以原諒。所謂「冤家宜解不宜結」,仇恨、怨心都是不祥之事,應該化解為上策。
  
  三、化解對立。人和人之間,有時候自掘溝壑,有時候自設圍牆,因此產生對立。所以對立,大部分都是因為嫉妒,或者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同行應該是親家,有了利益,分一些給人也不要緊。天下之大,人群之多,只要自己有智慧,買賣有做不完的買賣,利益有享不了的利益。
  
  四、化解心防。人和人本來可以當朋友,但是有的人心裡設防,就難以共事。世間,有的人喜歡成人之美,有些人專門喜歡破壞別人的好事。假如有人對我們設了心防,我們謙虛、禮讓,或是讚美、饋贈,都可以化解之。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對小人我們當然不能沒有心防;而對於君子,不妨卸下心防,真誠相待,因為唯有真心才能贏得友誼。
  
  佛光菜根譚
  
  持戒,能將坎坷的遭遇變成福樂安康的命運;
  
  修定,能將浮躁的情緒化為平靜清明的理智。

 

戰勝鬱悶的方法

慈心正意,
  
  罪滅福生;
  
  邪不入正,
  
  萬惡消爛。
  
  佛陀也會被人譭謗
  
  1963年,我初次走訪東南亞各國,到達最後一站時,一位同道建議:「沿途收到的贈品太多,搭船比較方便。」我說:「還是坐飛機比較妥當。」沒想到回去之後,原先提議坐船的人卻在佛教雜誌上撰文,謂星雲某人為了做生意,一路買了許多貨品,所以主張坐船云云。另一位同行者得知此事,安慰我說:「你不要難過,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世間上的人,只要他認同的,就覺得是真、善、美;不認同的,就斥責為醜陋、惡魔。譭謗有時也是一種肥料啊!」我聞言釋然。多少年來,每遇譏毀,想起佛陀慈忍的精神,不禁鼓起信心,勇往直前。如今,我也常敘述自己的經歷,告訴徒眾:「佛陀也會被人譭謗。」希望他們也能忍辱負重。
  
  我一生當中不知受過多少人譭謗中傷,年輕時雖然極力隱忍,但不免難過。因為我一直盡心盡力為人為眾,希望有一個完美的人生,而別人卻如此糟蹋我的好意,總覺得心裡無法平衡。
  
  自從1954年來到宜蘭之後,我為雷音寺肝腦塗地,奉獻心力,當地信眾也對我極為護持;但每當有人提議將寺院交由我管理時,總有另一批信徒以我是外省人為由,持反對意見。我並不以此為意,自覺出家人應以雲遊弘法為己志,所以除照常處理寺務,更在餘暇充實自己,發願要做一個擁抱眾生的地球人。譭謗正好給我一個反省檢討的機會,讓我更堅定自己的目標方向。
  
  佛陀在《四十二章經》中說,欲以譭謗損人,就如同「仰天而唾,唾不污天,還污己身;逆風坋人,塵不污彼,還坋於身」。誠乃不虛之言也。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我們的心地只要像太陽一樣光明磊落,惡言譭謗必如霜露般消失無蹤。
  
  記得30年前,我開闢佛光山、初建大雄寶殿時,曾有人不屑地說:「值此末法時代,佛教衰微,還要建那麼宏偉的殿堂!」不久,佛殿落成,莊嚴的外觀吸引許多信徒前來上香朝拜;圓山大飯店初建時,也向我們索取藍圖以為參考。後來,我在客堂、講堂、會議室等地裝設冷氣、地毯,又遭人批評;而中部一所別院在三夾板桌面貼了一道金邊作為裝飾,也被議為「豪華」。
  
  其實佛經裡哪一方淨土不是黃金鋪地,七寶樓閣,微風吹動,眾鳥說法?美觀舒適的環境不但是應眾生的需要,更是現代機構必備的條件。如今不僅市井小民頻來聽經聞法,政要首長也喜歡在寺院召開會議。所以,我們要正視譭謗,以此作為信心道念的試金石。
  
  40年前,我經常帶青年男女下鄉布教,當時一些好事者經常在背後說一些難聽的話,但畢竟大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久而久之,我們莊嚴有序的弘法隊伍獲得大家的肯定,一些家長甚至都命子女跟隨我學佛。當時目睹比丘尼不受人尊重,我努力在教界為女眾爭一席之地,為此曾被一些教界同道說成是「女性工作大隊的隊長」,甚至有些人以輕蔑的口吻將比丘尼說成是「寄佛偷生」。幸好她們都很爭氣,目前佛光山許多學有專精的比丘尼,甚至有人在大學任教。而在台灣首先發行的《佛光大辭典》,也是由一群比丘尼一手編輯而成,她們斐然的成績不但贏得世人的讚許,更粉碎了惡毒不實的譭謗。
  
  早年在台灣,人們最怕被人戴上兩頂帽子——黃帽子(社會問題)和紅帽子(思想問題)。於今,台灣還是有帽子的問題存在,例如給你一頂經濟帽子說你是企業和尚,給你一頂政治帽子則又變成了政治和尚。傳播媒體也爭相炒作新聞,以收驚世駭俗之效。例如前幾年報章為佛教界評估財產,儘管佛光山早已退居殿後,但媒體記者仍窮追猛打,大做文章,說大樹鄉土地一坪新台幣10萬元,佛光山佔地五十甲,價值150億新台幣。我和當時的住持心平說:「佛光山這麼值錢,我一點也不知道,只要有人出價1/10的價錢15億,我們就賣了,建築物全部奉送。但誰來買呢?我們能賣嗎?」
  
  謠言止於智者。《堅意經》云:「慈心正意,罪滅福生;邪不入正,萬惡消爛。」這是佛陀對治譭謗的良方。佛陀也會遭人譭謗,所以譭謗可能是由於我們表現得太好,我們應該感謝別人對我們的譭謗,因為如此一來,正好給自己一個反觀自照、消災解怨的機會,讓我們得以在菩提道上步步提升。
  
  佛光菜根譚
  
  譭謗打倒不了一個有志氣的人,除非自己本身不健全、沒有實力;
  
  面對譭謗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去辯白,對是非默然擯之。
  
  為人不爭一時之氣,要爭的是千秋萬世。
  
  快樂的來源
  
  有個少年請教一位智者:「我如何才能成為一個自己愉快,也能夠給別人愉快的人?」
  
  智者說:「我送給你四句話。第一句話,把自己當成別人。」少年說:「這是說,在我感到痛苦時就把自己當成是別人,痛苦就減輕了,當我喜悅時把自己當成別人,喜悅將變得平和中正。」
  
  智者點頭,接著說:「第二句話,把別人當成自己。」少年說:「如此就可以真正同情、理解別人的需求,在別人需要時給予恰當的幫助。」
  
  智者兩眼發光,繼續說:「第三句話,把別人當成別人。」少年說:「如此是要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
  
  智者說:「第四句話,把自己當成自己。」少年說:「這句話的含義我一時體會不出。這四句話之間有許多相矛盾之處,我用什麼才能把它們統一起來呢?」
  
  智者說:「用一生的時間和經歷。」
  
  人到世間上來莫不是為了追求快樂,如何擁有快樂呢?
  
  其一,快樂來自家居和諧。一個家庭裡,每一分子都應該為家庭的和諧貢獻,不能自私、執著、計較。如果有人每天只想外出散心、郊遊,把家庭視如牢獄、冰窖,甚至本來是親人骨肉卻當成仇人相聚,這樣的家庭生活如何會快樂呢?
  
  其二,快樂來自天然環境。居家在山邊,可以在山居小路散步;居家在水邊,可以在河川堤岸休閒。居家附近有公園、市場,散步、購物當然都能稱心如意;假如居家在人煙稠密的大樓,出門舉步艱難,或是住在偏僻陋巷,進出都感不便,當然就會心浮氣躁。古代孟母所以要三遷,現代的富貴人士所以要找風水寶地,就是因為環境會影響人的心情。環境對於吾人的快樂與否至關重要。
  
  其三,快樂來自人際關係。一個人處身社會,總會有許多朋友。平時參與各種社交活動,和各種人士互動往來,假如自己會做人,經常幫助、讚美別人,則「敬人者,人恆敬之」,別人也會對我們讚美、幫助,人際互動融洽,當然就會感到快樂。反之,有的人處事不夠圓融,經常嫌這個不好或怪那個不是,自己沒有培養好因好緣,自然不會獲得友誼。難堪、煩惱一大堆,人生怎麼會快樂呢?
  
  其四,快樂來自心胸寬廣。有時候別人有心把快樂帶給你,可由於你心胸不夠寬廣,沒有容納的空間,快樂則會自然遠離。懂得包容,就不會錙銖較量。心胸豁達開朗的人,凡事看得高遠,不會被眼前得失所蒙蔽;心量狹隘自私的人,處處與人計較,無法成就大器。一如杜甫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表現其一心為民的廣闊胸襟,如果能以豁達的心胸包容一切,自然能看見美好的世界。
  
  其五,快樂來自內在的寧靜。聖雄甘地一生大部分時間住在牢獄裡,但他無時無刻不感到安穩自在,就因為他內心永遠保持著寧靜與淡泊。不論環境如何紛亂,我們每個人都要讓浮躁不安的思緒找到一個出口,從內在的寧靜中尋得真正的快樂。
  
  其六,快樂來自主動的關懷。心懷慈悲的人常會主動關懷別人,如觀世音菩薩常做「不請之友」,以三十二應化身尋聲救苦,故為眾生所尊崇、信仰。從別人的給予中所帶來的快樂與滿足只是一時的,主動地佈施關懷他人,帶來的心靈快樂才是真實的。
  
  其七,快樂來自自己內心。是快樂還是煩惱,要靠我們內心去製造。假如能將內心的產品改良,給別人一些利益,多為別人著想,快樂自然就會從心裡源源不斷而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每個人都希望過得幸福,但是,有人心中往往充塞著執著、乖戾、嫉妒、驕慢等不良的種子。有的人一味追求物質,追求享受。其實,快樂的人生不在山珍海味,而在清和淡雅;不在盲目追求,而在真誠相待;不在別人的施捨,在自己的努力;不在遙遠的未來,在當下的獲得。
  
  所以,快樂的根源是:
  
  一、身心的健康。身心健康是快樂最重要的條件,西諺云:「健康生快樂,快樂生健康。」試想,你的身體四大不調,臥病在床,或者你的心中三毒熾盛,障門大開,起惑造業,能快樂嗎?有人說歡笑能補腦,勝於服食藥物;每日笑口常開,身體自然能健康調和。
  
  二、仁慈的心念。有仁慈心腸的人,別人會喜歡接近他,他的仁慈行為會讓人永銘於心。古代高僧大德的仁慈,如智嚴躬處癘坊、高庵看病如己,乃至像智舜割耳救稚、僧群護鴨絕飲,他們悲憫眾生疾苦的精神,不但為時人所崇仰尊敬,也為後人立下仁慈愛物的楷模。
  
  三、虔誠的態度。《禮記大學》說:「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對人虔敬,可以鄰里和睦,興家旺國。宗教信仰上對真理的追求也須真心虔誠,方可體悟佛性真如。
  
  四、純淨的信仰。小孩需要依靠父母,生命才得安全;老人需要依靠枴杖,走路才能安穩;黑夜中需要依靠明燈,行人才能看清方向。信仰如同我們的依靠,純淨的信仰能做人生的導航。生活有了信仰,就有勇氣面對困難與壓力;家庭有共同信仰,精神理念相同,自然能和諧。孔子曾云「仁者不憂」,如果能對人生的窮通得失、成敗有無能夠不憂不拒,何愁人生不會自在快樂呢?當然,快樂要經過勤勞努力才能獲得,沒有犧牲奉獻的精神與實踐,無法體會真正的快樂。
  
  最後提供給大家幾點修煉的方法:
  
  第一,不斷的教育。一個人能不斷地求進步,不斷地教育自己,就是一種幸福快樂。《禮記》云:「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現在社會提倡終身學習,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是人生重要的課題。平時我們可以從生活教育、人格教育以及知識、科技等教育,來提升自我,啟發思想。
  
  第二,願望的實現。有理想,還必須去實踐,兩者相輔相成,才能有豐碩的收穫。只要有願心,世界無遠近;只要肯發心,人間無苦樂。一個人如果能不斷地發願,不斷地發心,進而實踐自己的願望,也是一種快樂。
  
  第三,共事的和諧。與人相處共事,能和諧無爭,互相尊重,互相包容,這是最美滿、最快樂的事。團體的每個分子都很重要,不要妄自菲薄,也不可看輕他人。與人相處,若能抱持你對我錯、你大我小的「老二理念」,必能和諧共事,發揮出最大的力量與效率。
  
  第四,真理的徹悟。人生在世,能明白真理是非常幸福快樂的。我們信奉佛教,主要即是享受真理的快樂。世俗的娛樂短暫易逝,法樂裡的歡喜卻深廣無限。世學有漏,佛法無邊;知識變易,真理常新。釋迦牟尼佛未成道時,貴為一國的太子,享受無比的歡樂,得到萬民的景仰;但是他不以皇宮的生活為滿足,不甘願做個庸碌的凡夫,於是捨棄一切的榮華富貴、親族情愛,走上追求真理的道路,最後不僅自己徹悟,也為眾生開創正覺幸福的人生。
  
  佛光菜根譚
  
  知足常樂是「天堂」,慈悲喜捨是「道場」,
  
  服務助人是「福田」,歡喜融合是「樂園」。

 

佛眼看世界

夢裡明明有六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
  
  如何做功德
  
  一個午後,我正要從東山去佛學院上課,遠遠見到寶橋那邊有一位矮小、駝背、小腳的老太太吃力地走著。我趕緊上前和她說:「請到朝山會館休息!」
  
  她自顧自地往前走,眼看她急著想從不二門前的石階下山,我只好上前和她比手畫腳地說:「歐巴桑,這邊的石階有100多層,對您可能不太方便。那邊有一條斜坡路比較好走,我帶您去,好嗎?」我帶著她走了一段路,才放心回去。
  
  數年後,我到馬來西亞弘法,她來電邀我見面,捧出一個牛皮紙袋,對我說:「這些給您辦教育。」打開紙袋一看,竟然是80萬元的教育基金。
  
  後來,我每回到馬來西亞她都拿出二三百萬給我。聽說其他佛教界人士向她化緣,她卻不肯捐出一毛錢。有人問她為什麼對我特別,她說:「我這樣窮酸模樣的老人到佛光山,他毫不嫌棄,是一個很有人情味的法師。因此,就是要我把一切都捐給他,我都心甘情願。」
  
  她,就是黎姑。
  
  做功德、做善事要把握機會。社會上有一些人對於「及時行善」非常疏忽,對於「及時行樂」倒是非常認真。有的人想要做善事,但是一拖再拖,等到真正要發心的時候已經沒有錢了。特別是做官的人要懂得及時行善,所謂「公門好修行」,否則等到官位一去,哪裡還有權勢做好事呢?至於商業巨賈,也不要等到別人求助於你才去施捨,自己有餘就應及時行善。錢財如流水,流水一去不容易再回來,為什麼不及時行善呢?
  
  與王永慶同為台灣石化產業的先驅者趙廷箴曾經說過:「我們會賺錢,但是我們不會做善事,我們需要宗教界來幫我們做功德。」可見社會上有很多人還是樂善好施的,只是不得其門罷了。其實,功德的範圍很廣泛,並不僅限於金錢,所以人人都有能力做功德。
  
  那麼,我們可以如何做功德呢?
  
  其一,以物質金錢來做功德。過去佛教設有磨坊、當鋪,乃至施茶、修橋等,以利益眾生;近年來,佛教徒也會以物質金錢做功德,支持各地道場發揮弘法利生的功能,如舉辦文教活動、慈善救濟等。另外,現代人工作忙碌,不能參加各種公益活動,有人也會把平時的儲蓄拿出一部分作為善款佈施,或以物質資助生活上有困難的人。小小佈施,對佈施者而言不算什麼大事,但如「貧女點燈」一般,一錢佈施同樣獲福無量。
  
  其二,以服務奉獻來做功德。所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今天社會上有一種善良風氣是很可貴的,即不少人會到各個機關團體去任義工:到醫院裡做義工,到寺院裡做義工,到學校裡擔任愛心媽媽,到沙灘、山林、公園、大街小巷去掃地清理垃圾等等,都是以服務奉獻來做功德。
  
  其三,以語言讚美來做功德。有錢,用得不當會造罪;出力,你出力他出力,也沒有那麼多事情可以做;因此,比出錢、出力更高一層的功德就是語言讚美。說好話不怕多,一家說好話,家庭和樂;人民說好話,國家安定;全世界的人都說好話,世界則能祥和歡喜。
  
  其四,以心意祝福來做功德。或許你說我沒有錢,不會做事,也不會說話,沒關係,別人做好事時我心裡歡喜,就是最大的功德。所有功德中以心的祝福功德最大,因為物質的佈施功德是有形、有相、有量、有邊的,而心的祝福卻是無形、無相、無量、無邊的。比方「在三寶加被下,希望你健康快樂」、「誠心希望你福慧雙增」等,別人做功德我們心存歡喜讚歎,這也跟對方具有同等的功德。
  
  但是,樂善好施也要有原則,不能隨便地施捨,否則會生反效果,或是增加別人的困擾,或是引起他人的反感。《增一阿含經》裡即說,不可以對無法生起信仰的人佈施佛法,因為會引起他的嗔恨之心。猶如一個人患有癰瘡,還沒有痊癒,又拿刀子去刺傷,會使他更痛不可忍。
  
  所以,佈施是有層次的:
  
  一、施捨真理是上等佈施。佛教認為上等的佈施是給予心靈啟發的「法施」,這是許多人最為欠缺的。一個人即使有再多的錢財、再高的地位,不能明理,不能安心自在,也是貧窮。真理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假如能把真理佈施給人,把知識技術傳授給人,則不僅能改善人們的生活,還能開發人們的智慧,以此利益更多的人。這就是上等的佈施。
  
  二、急公好義是中等佈施。當我們看到社會上諸多的不公平,應該勇敢地伸張正義。看到國家的公益團體、弱勢團體生存困難,也應該給予贊助,助其發展,以發揮社會急公好義的精神。這是中等的佈施。
  
  三、濟貧救窮是下等佈施。有一句話說:「救急不救窮。」對於一時的急難救濟,猶如雪中送炭,讓急難困苦的人獲得轉圜的生機,是莫大的慈善因緣。但是,對於恆常的窮困,有時候是救濟不了的,因為這種治標的慈善工作並不究竟。
  
  四、施不甘願是劣等佈施。有的人出錢贊助公益,但是佈施之後心裡很苦惱懊悔,或是在別人強迫之下捐款,心不甘情不願,猶如剝去身上的血肉骨髓那樣痛苦。這種不是發自內心歡喜的佈施是為劣等的佈施。
  
  佛光菜根譚
  
  無求的佈施,端嚴高貴,令人感念;
  
  無悔的佈施,身心光明,令人讚美。

 

看破生死的智慧

春天,不是季節,而是內心;
  
  生命,不是軀體,而是心性;
  
  老人,不是年齡,而是心境;
  
  人生,不是歲月,而是永恆。
  
  人,有沒有來生
  
  1984年,威廉帕克因為殺人而被判刑。在囚房內他開始研讀佛教,7年後,帕克成為堪薩斯州監獄內唯一的佛教修行者。帕克說:「最大的禪思是對死亡的思考,我必須掌握死亡,儘管對死亡我仍然覺得棘手。佛教說死亡是一個大謊言、一個大迷惑,我現在知道,這個有形的身體是工具會死亡,但裡面的東西將會繼續生存下去。」
  
  隨著死刑日子漸漸接近,新道法師為帕克舉行了受戒儀式,帕克有了新的法名「永恆的山」。在證書上,一位法師為他題寫:「當你離去時,要有像山一樣的尊嚴,相信你的生命是持續不斷的。」
  
  有人說,人死如燈滅,一死百了,哪有來生?這是迷的斷滅見。
  
  也有人說,人有來生,一顆顆種子種到泥土裡都會再開花結果,會有來生;人死以後,當然還會再來做人,不會改變。這也是迷的常見。
  
  說人死了以後沒有來生的斷見,和說人死了以後一定會做人的常見,都不是人生的真理。人死不是如燈滅,人死也不一定是做人,隨著業報因緣,五趣流轉,六道輪迴,行善的人間、天上,行惡的地獄、惡鬼、畜生,這才是真實的人生。
  
  一粒種子播到土裡,在陽光、空氣、水分等因緣具足下,就會生長、開花、結果。怎可說人死就沒有了?但是,從因到果,其中的緣分也是很重要;如果只講因,抹去了最重要的緣,這是最大的迷惑愚癡。
  
  本來是高官,只因作奸犯科,鋃鐺入獄為囚,牢獄的生活待遇連豬狗都不如。從現世報看來,人的一生所行所為都能影響禍福及幸與不幸,一切都能改變,何況來世在時間有春、夏、秋、冬,在世界有成、住、壞、空,在心念有生、住、異、滅,在人生有生、老、病、死。宇宙和人生一切萬物都是環狀的,好像時辰一再向前走,但是在十二小時中它是走不完的。人生,生也不是開始,死也不是結束,向前走也會回頭,不是直線的。日出日落,去了會再來,都是在說明人有來生。人有來生才有希望,但也要有善緣。善緣善報,這就是悟者的世界。
  
  我常喜歡拿換衣服來比喻人的死亡:一件衣服破舊了,就換一件新的;這個軀殼老朽了,當然要換一個新的身體。我也常以搬家來比喻生命的轉遞:這個房舍破舊了,就搬到新房子去住。問題是,你是否有足夠的資本?如果你有錢,可以換一件更美麗的衣裳,或是可以搬到更豪華的高樓大廈去住。這資本就好比是人的功德;如果你沒有資本,也就是說如果你沒有積那麼多的功德,就好比你把原來的衣服當了,把原來的房子賣了,那麼你只好換一件襤褸的衣服去更簡陋的房子住了。
  
  人死後,生命的轉遞是怎樣的情況呢?《勸發菩提心文》中提到,人的生命轉遞有如烏龜脫殼一般,烏龜脫殼是非常疼痛的,人的生命即將由此體轉到彼體也是如此。人將斷氣時的種種可怖,所謂「風火交煎,神識於中潰亂;精血既竭,皮肉自外乾枯。無一毛而不被針鑽,有一竅而皆從刀割。龜之將烹,其脫殼也猶易;神之欲謝,其去體也倍難」。
  
  人都想知道未來,其實「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欲知人有沒有來生,因果循環,你也可以現在推想未來,當下悟道,就可以知道三世一體、三千一念。
  
  人有沒有來生?業,維繫了生命的過去、現在、未來,正是「莫以為作惡,來生不報;莫以為行善,來生不償」。人類最大的愚癡就是以為沒有來生,因為人有隔陰之迷,對未來沒有親眼看到,所以不相信有來世。其實,空氣你也沒有看到,電波你也沒有看到,甚至愛心也沒有看到,但是,你能說沒有嗎?
  
  基因可以改變人種品質,善惡因緣可以改變人生未來,人世間的迷悟不可不慎!
  
  佛光菜根譚
  
  人有大小,法無尊卑;
  
  人有生死,佛無去來。

 

入不二法門

一多不二,
  
  空有不二,
  
  是非不二,
  
  善惡一心。
  
  須彌山與小芥子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問智常禪師:「佛經上所講的『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麼可能容納那麼大的一座須彌山呢?」
  
  智常禪師聞言而笑,問他:「人家說你讀書破萬卷,可有這回事?」
  
  「當然有!」李渤一派得意洋洋。
  
  「那麼你讀過的萬卷書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著腦袋說:「都在這裡了!」
  
  智常禪師合十微笑:「奇怪了,我看你的頭顱只有一粒椰子那麼大,怎麼可能裝得下萬卷書?」
  
  李渤聽了,當下恍然大悟:原來事物本無大小的分別,所大所小都生於人心。
  
  一座須彌大山和一粒小芥子相比,到底孰大孰小?我說,一樣大,一樣小。在佛法來講,自性也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不受時間和空間支配的,也就是「理事無礙」的道理。
  
  在一般人的觀念裡,「一」就是只有一個,「多」,就有很多個了;但是,在佛法看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不二。
  
  一朵花與一個虛空,孰多孰少?孰大孰小?一粒花種由種在土壤裡到萌芽成長,需要雨水的灌溉、肥料的培育、陽光的照耀,還要有風來傳播花粉,有空氣來沃養成長……一朵花是集合了宇宙萬有的力量才得以綻放的。一朵花即等於是一個虛空,「因緣有二法,實性則無二」——這也就是一多不二。
  
  再進一步從世法上來說,我們每天的生活,要吃飯穿衣,要坐車住房子,要希求多聞、資養色身……這一切一切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由農夫種稻、工人織布、司機開車、建築師蓋房子、專家學者講授、科技信息傳播等等而來。所謂「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一個人必須仰賴那麼多人事的聚集輻湊才得以生存,這個「一」豈不是包含了無限?
  
  《阿含經》裡有一則故事,也是記載小小一粒米飯的力量相當於一座須彌山。
  
  話說有一對貧窮的夫婦住在炭窯洞裡,四壁蕭條,夫妻倆甚至要共穿一條衫褲——丈夫穿出去了,妻子就只好守在家裡;妻子外出時,丈夫衣不蔽體,也只好待在洞裡。一天,風聞佛陀率領弟子們到附近托缽乞化,夫妻倆就商量:「我們過去不知道佈施種福田,才會落到今天這樣窮困的地步,現在好不容易盼到佛陀來此教化,怎麼可以坐失這樣大好佈施的機會呢?」
  
  說著說著,妻子深深歎息:「這個家幾乎一無所有,我們拿什麼去佈施呢?」
  
  丈夫想了想,毅然說:「不管怎麼樣,我們寧可餓死也不能錯失這個機會。我們如今唯一尚稱完整的東西就只有這條衫褲,我們就拿它供養佛陀吧!」
  
  夫妻倆於是歡歡喜喜地把唯一的衫褲佈施出來,頓時使佛陀的弟子們頗感為難。大家把這條褲子傳來推去,一個個掩鼻而避,最後還是阿難尊者拎著這條褲子來到佛陀面前請示:「佛陀,這條褲子實在不能穿,還是丟掉吧?」
  
  佛陀慈祥地垂訓:「諸弟子不可以這樣想,窮人的佈施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就拿來給我穿吧!」
  
  阿難心下慚愧,捧著褲子和目犍連一起到河邊清洗,誰知道褲子剛一浸水,整條河立刻波濤洶湧,暴漲暴落。目犍連一急,就運起神通把須彌山搬來鎮壓。壓了又壓,還是無法平息波濤,兩人只好趕回來稟告佛陀。這時候,佛陀正在用齋,就輕輕拈起一粒米飯對他們說:「河水翻湧,是因為龍王讚歎貧人能夠極盡佈施的願心,你們把這粒米飯拿去,就可以鎮住了!」
  
  阿難覺得奇怪,就問:「佛陀,那麼大的須彌山都壓不住,這麼小的一粒米飯怎麼可能鎮壓住那樣的狂濤巨浪呢?」
  
  佛陀笑著回答:「你們拿去試試再說吧!」
  
  阿難和目犍連半信半疑地將這粒米飯丟進河裡,河竟然一下子就風平浪靜了。兩人深覺不可思議:難道一座須彌山的力量反而比不上一粒米飯嗎?回來後立刻請教佛陀。佛陀開示道:「無二之性,即是實性。一粒稻穗從最初的播種起,經過灌溉、施肥、收割、製造、販賣……累積了種種的力量與辛苦才能成就一粒米,它所蘊含的功德是無量的,正如同那件褲子是貧苦夫婦唯一的財物、全部的家當,它所包藏的心量也是無限的!四海龍王懂得一粒米的功德與褲子的功德一樣大,都由虔誠一念引出,所以趕緊退讓稱善。由此可見,只要虔誠一念,則小小一粒米、一條衫褲的力量,都可以與千千萬萬座須彌山相等!」
  
  後來有人把這件事寫成一首偈,來警示天下的眾生:「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人不了道,披毛帶角還。」
  
  佛經裡面還有一則類似的故事。
  
  有個四處乞討維生的貧女也想種一次福田,於是辛辛苦苦攢錢,好不容易省吃儉用地存下來一塊錢,就毅然拿出來佈施了。寺院的住持法師知道這件事,就向弟子們宣佈:「今天的供齋我要親自主持,為這個虔敬的女居士祈福!」
  
  不久以後,一塊錢的功德給這個貧女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奇遇。原來自從這個國家的王后去世之後,國王悶悶不樂,大臣們為了使國王寬心解悶就安排了一場狩獵遊樂。當國王一行路過森林的時候,忽然看到前方有一團閃閃發光的光圈。國王很奇怪,一行人策馬向前,走近一看,原來是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衣服雖然襤褸,可相貌十分清秀。國王立刻喜歡上了她,就把她帶回王宮,不久即成親結婚了。
  
  貧女做了王后以後,心裡十分高興:我當初只供養了一塊錢,想不到竟然種下了這麼大的福田;我應該再去寺裡好好向菩薩謝恩,佈施更多的銀錢才對!
  
  於是,她就盛裝華服地準備了幾十車的銀錢供品,前呼後擁向寺院出發。一路走她一路想:當初我只不過佈施了一塊錢,住持大和尚就親自為我祈福;今天我佈施了這麼多的供品,他一定更重視我了!
  
  不想,這次只有幾位知客師父代表住持接待、祝願,一切行禮如儀,並沒有什麼特別隆重的表示。年輕的王后悻悻然面帶慍色地走了,住持這才請人帶信給她,說:「當初,一塊錢是你全部的財產,你以萬分的真心來供奉,顯出你佈施的虔敬。現在,幾十車的供品只是你財產的九牛一毛,而你又存著自大心理來供養,身心不能無染無垢,何來莊嚴功德?」
  
  所以,「歡喜的一念」的佈施,其功德是很大的。無論是須彌芥子的大小比較,還是佈施功德的大小較量,小大大小,全然不從形相、表相上去拘執,而是從理事圓融、內外一如的法身慧命上去體證的,正所謂「總一切語言於一句,攝大千世界於一塵」。
  
  佛光菜根譚
  
  只要耐煩有恆,時間的浪潮會將「小」人物推向時代的前端;
  
  只要腳踏實地,歷史的巨手會將「小」因緣聚合成豐功偉業。

 

大我的人生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人生的大病——
  
  有個仙人收了兩個徒弟,為了讓他倆證得仙道,就把他們完全與女色隔絕。等到兩人20歲左右的時候,仙人想試一試他們的道心,就把兩個徒弟帶到一個熱鬧的都市走了一遭。
  
  「仙師,那個是什麼呀?」小徒弟手指一個婀娜窈窕的年輕女郎問,因為他之前還沒有見過女人。
  
  「是吃人的老虎。」仙師說。
  
  等回到深山,仙人問:「徒兒們,你們玩了一天,覺得什麼最可愛呀?」
  
  「吃人的老虎最好看!」師兄弟都這樣回答。
  
  「沒有出息的東西!」仙人氣得把他倆都逐出門。
  
  人生的大病,在佛法裡說,就是時時刻刻盤踞在我們心中的貪、嗔、癡。為什麼說人生的大病是貪、嗔、癡呢?
  
  一個人生存在這個世間上,不是想要擁有新式的洋房汽車,就是想要擁有漂亮美麗的妻女;不是在名利富貴上打主意,就是設法如何得到珍饈美味。這些妄想的念頭就是我們人生的貪病。
  
  本來這個「貪」不一定完全是壞的,比如我們貪求知識的廣博、學問的淵深,或是貪求了生脫死、證得無上果,把「貪」用在這些方面,不能完全說它不對。不過,像學問、知識,希求了脫生死,證無上佛果的心,不是損人利己的,不是自私的,而是人生無價之寶。我們所說的「貪」是損人利己、自私貪婪的慾望。
  
  人為了貪求眼前的一點暫時福樂或是一點私利,往往父子之間爭得面紅耳赤,朋友之間的情誼也一腳踢開;為了滿足貪的慾望,什麼義理人情,什麼道德公道,一概都可不顧。我們這個社會,一旦黃金、美色、名位當前,就會打劫、強姦、鬥爭、訴訟,什麼花樣都會搬演出來,這種貪慾豈不是人生的大病?
  
  貪,是由愛生起。常人愛美色,愛錢財,愛名位,愛享受,為了滿足愛,雖然美色如虎狼,錢財如蛇蠍,名位如陷坑,享受如利刃,但還是要貪求這些。人為了這一念貪愛,給虎狼似的美色吞食了、給蛇蠍似的金錢毒害了、給陷坑似的名位束縛了、給利刃似的享受殺害了的處處皆是,說來真是可驚可畏!
  
  醫治「貪」病要用「捨」字。一切都是為自己著想,不肯予利益別人,天下可愛的東西恨不得完全歸諸自己一人,管什麼別人的幸福,談什麼別人的安樂,他人的死活存亡都與自己沒有關係,因此貪病就纏繞到我們的身上來了。假若懂得了捨,見到別人精神或物質上有苦難,總很歡喜地把自己的幸福、安樂、利益施捨給人,這樣,貪的大病當然就不會生起了。
  
  不過,一講到「捨」,很多人總覺得自己能做到,例如送禮物給人,幫別人解除一些痛苦。但這樣還不能算做到真正的捨。因為送禮物給人,幫別人解除痛苦,心中難免有一絲希望報酬的念想;希望報酬,這還是貪,不叫捨。
  
  真正的捨,要像蠟燭一樣,雖然自己犧牲了,但只要他人得到光明就夠了;真正的捨,又要像朝露一樣,明知自己瞬將滅亡,但還用微弱的力量滋潤萬物生長;真正的捨,更要像太陽的光熱一樣,照撫著大地,沒有條件,不指望萬物對他報酬,而覺得這是自己應盡的義務。
  
  佛經上說「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就是這個意思。
  
  佛光菜根譚
  
  榮耀來到時,要檢查自己的心,
  
  否則傲慢的高牆會隔絕自己的視野;
  
  煩惱臨頭時,要檢查自己的心,
  
  否則嗔怒的火焰會焚燬自己的功德;
  
  處境紛亂時,要檢查自己的心,
  
  否則貪慾的洪流會淹沒自己的意志;
  
  得失憂患時,要檢查自己的心,
  
  否則疑嫉的邪風會吹垮自己的信心。

 

涅槃之樂

涅槃,當下煩惱的止息。
  
  我找到了
  
  希遷和尚10多歲就到曹溪,拜六祖慧能大師為師。不久六祖即將入滅,希遷問:「您入滅後,弟子依靠誰呢?」「尋思去!」六祖回答。
  
  此後,希遷日日深思、打坐、參禪,有位長老見了,覺得奇怪,問道:「怎麼你老是沉思、打坐呢?」「師父入滅前曾吩咐我要尋思去啊!」
  
  長老笑道:「師父是告訴你,在青原山有一位師兄,名『行思』,要你參訪師兄去!」
  
  於是希遷到了青原山,行思見希遷前來,問道:「從哪裡來?」
  
  「從曹溪來!」這一句話很要緊,等於是告訴行思說:我從師父那裡來,你便是我的師兄。
  
  「你得什麼來?」行思又問。
  
  「未到曹溪也未失!」希遷答。
  
  「既未得到什麼,又何須到曹溪白走一趟呢?」
  
  「但是,假如未至曹溪,又怎能知道自己未曾失去什麼呢?」
  
  這是一則充滿禪機的公案,如今提起還引人深思。記得幾年前,台北公共汽車的車壁上曾經貼有一則廣告,上寫「我找到了!」這麼一句。我找到了!我找到了什麼呢?
  
  首先,我想應該是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什麼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呢?在佛教中凡被稱為真理的,都必須具備有三種條件:第一,普遍如是;第二,本來如是;第三,必然如是。
  
  舉個例子說,我會死,你也會死,人人都會死,古今中外的人有生都會有死,所以生死無常,合於普遍如是、本來如是、必然如是,因為生死無常就是世間的真理。就佛教因果論來說,什麼因就招什麼果,也是如此。因果遍於一切事理,因果便是真理。再如,為什麼要吃飯呢?因為肚子餓。為什麼要睡覺呢?因為疲倦。吃飯的結果,是飽了;睡覺的結果,是恢復精神了。連這最平常的吃飯、睡覺都在因果中,由此可見因果的普遍性、本來性、必然性。
  
  佛教裡的真理究竟是什麼呢?
  
  比如業感。人生之所以生生不息、輪迴不休,乃是由於起惑、造業、受報的結果。人之所以有榮華富貴與貧賤困頓之差,也都是由於受到自業牽制的結果。並非什麼神明所能賜與及主宰,真正能掌握命運的完全是我們自己。業的價值便是自己的行為決定一切。業的意義是非常自由平等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誰也改變不了。釋迦牟尼佛當初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所徹悟的宇宙人生真理,便是覺悟了生命的輪迴,體證了「生命隨業在流轉」、「維繫生命的力量是業力」。
  
  比如因緣。佛陀悟道,悟了什麼道呢?是覺悟了宇宙人生,一切都在因緣、緣起當中。宇宙中的萬法都仗緣而生起,一切法不能獨自存在,有其一定相互存在的關係。我們生存世間,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都要感謝因緣。譬如每餐所吃的飯來自於商人販賣的米,商人販賣的米又來自於農夫的耕種,農夫所播下禾苗種則需依賴陽光、空氣、雨水、肥料……如此等等因緣的集合,才能成長!從這一粒小小的米中就包含了那麼多人的血汗辛勞、那麼多種的因緣條件,可知來之不易,難道我們不應為此而感謝嗎?我們要搭車,要有司機的駕駛;要看電視,要有演藝人員的表演……宇宙之間事事物物皆是由因緣才能相互依存的,所以任何事物都值得我們銘謝再三!但是,因緣觀不是知識論辯的範圍之內,因緣必須要從修證中才能真正地體驗,才能真正地了悟。
  
  比如空性。一提到「空」,人們就會想到「四大皆空」,然而「四大皆空」還是「有」,有什麼呢?有「空」的觀念!
  
  其次,我想應該找到大我的人生。光是為了自己,光是為了個人的物質生活庸庸碌碌地穿衣吃飯,如同衣架飯桶一樣的人生就太沒有意義了!所以要找到大我的人生,把我們的生命和一切眾生相應成為一個共同的生命;把我們的生命擴大到世間之上,到處都有我們的生命,所謂「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到處都是我們的人生。我們若能把自私小我的藩籬拆除,則那光明朗朗的世界就能展現在眼前——男女老少無所差別,你與我與他與所有的人都是一樣。我們生命的本體是一而不二,就算死亡來臨也只死了肉體,死不了永恆的真我。
  
  當衣服破了,可換套新的衣服;身體壞了,同樣可換個新的色身。這道理雖然相同,但當「我」搬家時,由於業力的不同,因而有住體面的高樓大廈與微賤的茅舍矮屋之差。唯生命的價值是不二不異。
  
  懂了以上的道理,就能感到人生前途的無限光明,就能對未來的生命生起無窮的希望。這便是學佛給我們的真正受益。我們若能進一步追尋到佛法的真理,則更能感受到青青翠竹、綠色楊柳無非如來法身,潺潺流水、鳥啼鶯叫皆是如來說法。此所謂「溪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是也。從前的禪師們有些聞打鐵而開悟,有些見花落花開而見道,也是十分自然的事了。
  
  「我找到了!」我找到了什麼?我找到了我自己!
  
  「我找到了!」我找到了什麼?我找到了本來面目!
  
  佛光菜根譚
  
  關閉六根之賊,禁足妄想之心;
  
  正觀三毒魔軍,清淨身口意業;
  
  了悟五蘊非有,不受煩惱纏縛;
  
  如是實踐之人,方為有道聖者。
  
  精神修持的好處
  
  時自在——命自在;處自在——心自在;
  
  物自在——捨自在;周遍自在——業自在;
  
  大小自在——生自在;有無自在——心自在;
  
  動靜自在——信自在;深淺自在——願自在;
  
  無礙自在——法自在;不自在亦自在——智自在。
  
  佛教不只講知識講理論、虔敬的信仰、完美的道德,最主要是重視實踐,也就是修持。《金剛經》有一句經文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又說:「所謂一切法,皆是佛法。」我覺得這兩句話十分耐人尋味,可以說有很深的涵義。將此二句經文演繹開來,即為:是佛法的,有時候不是佛法;相反,不是佛法的,有時候卻是佛法。譬如念佛是佛法,拜佛是佛法,誦經、打坐、佈施、持戒全都是佛法。但是,如果你在念佛、拜佛、誦經、打坐時心裡一直在打妄想,一直在起貪嗔癡,當你在行佈施時一直抱著沽名釣譽的心,這時,是佛法的也不是佛法。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精神修養,我以為用佛教的方法來修煉精神不失為一種好的修行。修持有很多好處,我歸納為下列六種:
  
  一、訓練身心強健。
  
  修持可以使身心強健。譬如拜佛,晨起拜佛,睡前拜佛,是一種最好的健身運動。如飯後跑香,幫助消化,「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又如朝山禮佛,一則可以接觸大自然,舒展心胸,二則可以增長信心,廣結善緣。
  
  稱名念佛,是修養心性的一種妙法。譬如等候公車時百無聊賴,與其為車久久不來而煩躁,不如靜心念佛,毫無氣惱。打坐、修觀,亦是澄淨思慮的最好方法。
  
  信仰佛教,不可把它看成百寶靈丹。一般人的無理要求,是以為一有信仰就沒有痛苦、沒有死亡。其實,煩惱痛苦、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然的現象。只是有了信仰、有了修行以後,身心的力量加強了,才可以無懼於生老病死之苦,如證果阿羅漢,一日一食,樹下一宿,山林水邊,逍遙自在。原因是有了修行以後,身心的抵抗力增強,對於外在物質的缺乏、災難苦惱等都能夠忍受。若無修行,則心力脆弱,見到別人轎車洋房的生活,內心受不了誘惑,因此苦惱不堪。所以說修行可以令身心強健。
  
  二、淨化煩惱習氣。
  
  一個人的大小煩惱之多,如同恆河沙數,若沒有修行則絕對無法對治。習氣亦然,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欲淨化這些習氣,唯有修行才是最根本的辦法。
  
  當你煩惱的時候,該怎麼對治?誦經、拜佛、觀想佛陀的慈容,或者高聲念佛,借助佛的慈悲力來化除你的煩惱。當你拜佛時,專心一意,頭雖然低下去,心靈卻因此而昇華。當你拜佛而獲得法喜時,無明煩惱也因此而消失淨盡。一個不懂得修行的人,當煩惱生起,無法自抑,因此大發脾氣,與人爭執,非但煩惱不能消除,反而舊恨未去,又添新愁。在《普門品》中,佛陀告訴無盡意菩薩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修行可以獲得很多益處。
  
  三、蒙受三寶加護。
  
  一個修行的人,眼睛不亂看,耳朵不亂聽,嘴巴不亂說,心裡不亂想,身體不亂做壞事。當身口意三業清淨時,即使三寶慈光不加被,本身亦會清淨。何況做各種功德,修各種善行,人間天上都讚美了,三寶豈能不加護持呢?所謂「得道者昌」,一個善良的人尚能獲天降祥瑞,何況一個修行的人?
  
  佛陀在菩提樹下修行時曾感猿猴獻果。唐朝善導大師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雖寒冰亦須念至流汗,以表至誠。後來善導大師每念「阿彌陀佛」一聲,則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念十聲百聲,光明也是一樣,旁人皆能見到。
  
  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佛陀說,若有執持觀世音菩薩名號的人,無論在什麼大火之中也不會恐怖火的燃燒,這是由於菩薩的威德神力的緣故。又說,如果面臨傷害或殺害的時候,稱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那個刀或杖就會一段一段地折壞,既不能打又不能殺。這些都是說,一個人只要有修行,隨時都能獲得三寶的加護。
  
  四、常得人天尊敬。
  
  一個有修行的人,他的舉止安詳、語言慈和、富於慈悲心,無論到哪裡,都會受到尊敬。
  
  佛住世時,大弟子須菩提在巖中宴坐,入定在空三昧的禪思中,那很深的功行感動了護法諸天。很多的天人出現在空中,散著天花,一朵朵色彩繽紛,都飄落在須菩提面前,並且合掌讚歎道:「尊者!在世間上做人,有高遠的名聞,有眾多的財寶,並不讓人覺得尊貴。即使那些國王、富豪,他們一樣終日給煩惱慾望所囚。尊者!世間上真正尊貴的是如你這樣的大修行者,你的威德之光照徹了天宮。偉大的須菩提,請接受我們天花的供養,我們向你頂禮,表示我們的敬意!」
  
  五、可以明心見性。
  
  古時磨鏡,若不經過一番琢磨,則鏡子的亮光就顯現不出來。越是上等的藝術品,所需的琢磨工夫越多。人類亦然。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空中的烏雲覆住了太陽的亮光,唯有除去煩惱的烏雲才能顯出真如本性。如何驅除煩惱的烏雲?這就得靠修行的力量。唯有修行,才能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唯有修行才能證得真如實相。
  
  正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沒有天生的釋迦,也沒有自然的彌勒,一個人要有成就必須精進不懈,要明心見性就必須認真修行。
  
  六、永斷生死苦惱。
  
  人生在世,最苦的莫過於生死。當親人臨將命終時,那一份生離死別的苦楚如刀刃在心上亂割,真是肝腸寸斷。如何才能免去這種痛苦?佛陀告訴我們,唯有永斷生死苦惱,進入不生不滅的涅槃。怎麼才能永斷生死苦惱進入涅槃呢?佛說,唯有修行。
  
  一個人若不修行,則永遠不能出頭。平時若只做些功德,至多僅能獲得人天果報——雖然在天界得以享福,但當福報盡了,仍須墮落受苦,不能出離生死。唯有發出離心,厭離塵世的慾望,不為慾望所縛,再以入世的精神,從事弘法度眾的工作,才能出離三界的生死苦海。過去諸佛以及大菩薩等,能出離生死苦海,逍遙於常寂光中,都是經過多生多劫的刻苦修行與磨煉,才能有所體證。
  
  佛光菜根譚
  
  四念住,可以安頓身心;
  
  四威儀,可以規範行為;
  
  四攝法,可以廣結善緣;
  
  四聖諦,可以明白真理。

 

心生萬法

對感情不執不捨,
  
  對五欲不拒不貪,
  
  對世間不厭不求,
  
  對生死不懼不迷。
  
  萬般煩惱皆因心動
  
  唐朝馬祖道一禪師一生提倡「即心即佛」,他的弟子法常就是從這句話而契入悟機,徹悟後隱居大梅山。有一天,馬祖派侍者去試探法常,對他說:「法常,你領悟了老師的『即心即佛』,但是老師最近又說『非心非佛』呢!」法常聽了,不為所動:「別的我不管,我仍是『即心即佛』。」馬祖禪師聽了侍者的報告,欣然頷首道:「梅子成熟了!」
  
  古時的有道高僧說「竹影掃階塵不動」,法常既悟了「即心即佛」的道理,就穩坐泰山,即便老師真的一百八十度地改成「非心非佛」,對他來說也不過是階前的竹影因風搖曳,掃不動一點塵埃。
  
  心一動,世間萬物跟著生起,紛紛攘攘,無時或了;心一靜,浮蕩人生復歸平靜,紛爭遁形,塵勞消跡。心的動態千差萬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心的靜態是「涅槃寂靜」。所謂「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世間不管如何差別動亂,在悟道的人看起來,千差萬別仍然歸於平等,動亂顛倒終亦歸於寂靜。
  
  佛教中常用「明珠在掌」比喻佛心般若並不在高遠之處,而是人人可握之物。然而,「石中之火,不打不發」,石頭雖可發火,不經敲打,火不出來;雖然人人心中都有佛性,但若不修不證,就如同懷中雖有巨寶而不知取用一樣枉然。
  
  日本鈴木大拙在歐洲弘揚禪宗時,有人問他:「釋迦牟尼佛對眾生最後的希望是什麼?」鈴木大拙答道:「釋迦牟尼佛對眾生最後的希望就是:拋棄依賴的心。」人的心常依賴別人,自己不能做主,又常受外界牽引,自己無法把持,這就是萬般煩惱的根源。如何來穩定我們的心,求得恆久的平靜呢?
  
  我們心中常有妄想心、是非心、惡念心、自私心……所有這些妄動的心,要用正動的心去對治它。比方說我們要有慚愧心、懺悔心,時時反省自己,要求自己;要有歡喜心,對別人的一切都以歡喜之心來包容。我們在生活中如果能常常抱存歡喜心,便可以接觸到佛心。要有感恩心、知足心,要常想「我能給別人什麼」,不能自私自利,只計念「別人能給我什麼」。那些危言聳聽、挑撥離間的言論,或訛言詆毀、言不由衷的人,實在是「別有用心」。
  
  先有慈悲心,後能進入靜心。什麼是靜心呢?平等心是靜心,廣大心是靜心,菩提心是靜心,寂靜心是靜心。
  
  其一,靜心就是對感情不執不捨。人是有情眾生,要放棄感情不可能,但若過分執著也不好,所以我們要用理智來引導感情,要用慈悲來淨化感情。感情太淡就冷冰冰,感情太濃就熱烘烘,冷冰冰、熱烘烘都不大好受,最好用中道的智能來處理。中道的智能可以昇華我們的感情,可以使我們趨近於靜態的心。
  
  其二,靜心就是對五欲不拒不貪。五欲是指財、色、名、食、睡。有人對五欲貪得無厭,有人卻懼之若洪水猛獸。其實五欲並不可怕,「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可怕的是我們的心不知如何去化導五欲。若在慾海中打滾沉浮,當然會被吞噬,然而人在世間卻應該有正當的五欲生活。吃得過多就太脹,睡得過多就太昏沉,但不吃不睡則力氣無從生起,精進無從做起。所以,我們對正當的五欲生活要不拒不貪。
  
  其三,靜心就是對世間不厭不求。有人對世間多所要求,有了女兒就想要有兒子,有了洋房就想要有汽車,希求愈多,慾望愈大,幻滅的可能就愈大,就如小兒吹五彩泡沫,愈吹愈大愈美,同時也就愈危險。又有人過分厭世,離群索居,棄名唾利,一談到跟名有關就說:「我不要名,就替我寫個無名氏吧!」其實「無名之名」也是一種名。所以,我們對這世間要能不厭亦不求,而以平常心安然處之。平常心就是靜態而又活潑的心。
  
  其四,靜心就是對生死不懼不迷。生者死,死者生,生生死死猶如旋火輪,哀莫大於心死。迷於生死,懼於生死,則有生死心;有生死心,則有輪迴不絕的生死事。人們經常為生死所迷,對生死懼怕。其實生死何足迷?生死何足畏?我們看現在的年輕人,常有傚法俠義小說中的勇莽氣魄:「要殺便殺,有啥好怕?反正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然而,這只是匹夫之勇,沒有真正的意義。正覺的人生觀對生死的看法應是既不沉迷也不恐懼。死亡並不是結束一切,而是像搬家一樣,這房子倒塌了,就想辦法到另一個家。
  
  總之,我們在這世間對感情要不執不捨,對五欲要不拒不貪,對世間要不厭不求,對生死要不迷不懼,如此就可在靜心中過著美滿的生活。
  
  佛光菜根譚
  
  心中要有根,才能開花結果;
  
  心中要有願,才能成就事業;
  
  心中要有理,才能走遍天下;
  
  心中要有主,才能立處皆真;
  
  心中要有德,才能涵容萬物;
  
  心中要有道,才能擁有一切。
  
  心動,還是幡動
  
  六祖慧能得法後輾轉至廣州法性寺。一日,風吹旗旛,幡隨風飄動,有一僧說是「風動」,另一僧反駁說是「幡動」,二人爭論不休,於是六祖走上前對他們說:「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兩位仁者的心在動啊!」
  
  這則著名公案告訴我們:如果心能定靜,就不會隨外境的變動而執著於或風動或幡動等小見小得的分別知見了。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萬象本可隨心所現、隨心所變,但大部分時候我們的心做不了主,不但無法靜定、無法轉物,反而隨著外境的變動團團轉。你有金錢、物質,那金錢、物質可以買動你的心;你有美貌、愛情,那美貌、愛情可以買動你的心;你有名位、權勢,那名位、權勢也可以買動你的心。我們的心常會被金錢、愛情、名位、權勢牽著鼻子走。有些人只要區區幾百元幾千元,心意就動搖了,彷彿他的心正標售著幾百幾千的價格一般;有些人縱使受到幾百萬幾千萬黃金美鈔的「銀彈攻勢」,而有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修養。我們常聽說「人窮志短」,其實人窮何以必然志短呢?如果我們的心自有主人,這句話就該改寫成「人窮而志不短」。話雖如此,我們的心若不修養,就難以把持,所產生的力量也是薄弱不堪的。
  
  《晉書樂廣傳》記載:樂廣曾經宴請一位好友吃飯喝酒,分別後那位朋友卻久久不再和他來往。有一天,樂廣遇到他就問他何以如此。朋友說:「上回承蒙你請我喝酒,但那天就在我舉杯想喝時,我看到杯中有一條小蛇晃動,當時雖然厭惡得心裡起疙瘩,但礙於你做主人熱心招呼的情面,我只得吞飲下去。回家後我就病了,請了醫生也看不好。唉!我現在渾身難受,茶飯不思!」樂廣大吃一驚,心想:杯中怎會有一條小蛇呢?回家後他左思右想,朝思暮念,想不出一個所以然。直到有一天吃飯時,樂廣坐到朋友上次所坐的位子,拿起酒杯,無意間往杯中看了一眼,頓然嚇一跳:杯中果真有一條小蛇!晃一晃酒杯,移一移位子,再仔細一看:咳!原來是牆上的弓箭折射到杯中的影子。樂廣急忙再把朋友請來,讓他坐在那個位子,酌了一杯酒奉上:「你瞧,是不是又來一條小蛇啊?不要慌!」樂廣接著起座拿走牆上的弓箭:「再仔細瞧,小蛇哪裡裡去了呢?這張弓就是上次造成蛇影的罪魁禍首!」朋友恍然大悟,這時他肚子一陣絞痛,一吐卻真的吐出一條小蛇來。疑心成病,久而久之,常會從無中生出有來,所以說「心生則種種法生」。
  
  曾經有人做一個實驗,想瞭解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於是在獄中找一名死囚,對他說:「你已經被判死刑,砍頭或槍斃都非常痛苦,現在如果我為你打一針,慢慢地抽血,血抽完你就會自然安樂地死去,你願意嗎?」死囚一聽,馬上應諾,躺上床,接受對方的安排。死囚的兩眼被蒙起,手臂上紮了一針後立刻就聽到血一滴滴地滴在桶子的聲音,旁邊有人不時在他耳邊說:「唉呀!你的血已經抽出1/5了,你的臉上已經失去血色了!」「唉!現在你的血已抽出4/5了,你的臉色完全慘白,你快要死了!」最後,這位死囚臉色發白,驚恐而死。實際上他的血一滴也沒有被抽出,滴在桶中的只是自來水聲,而他把聽到的一切暗示在心中造成一幅宛若真實的景象,所以他完全被自己內心的作用嚇死了。
  
  蘇東坡曾作了一首詩偈,自許為震古鑠今,因為掩不住自得之喜,急忙叫家丁火速划舟送給居住江南金山寺的佛印禪師,心想他一定會大讚特贊。蘇東坡偈中題的是:「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誰知佛印禪師看完後一語不發,只批了「放屁」二字,就叫家丁帶回。接到回報的蘇東坡瞪著「放屁」二字,直氣得三屍暴跳、七孔生煙,連呼家人備船。小船過了江,眼看佛印禪師正站在岸邊笑迎。蘇東坡憋不住一肚子火,衝前就嚷:「禪師!剛才我派家丁呈偈,何處不對?禪師何以開口就罵人呢?」佛印禪師哈哈大笑:「我道你真是『八風吹不動』,怎麼我一句『放屁』就把你打過江來呢?」佛教中把「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八種最常影響我們內心世界的境風稱作「八風」,蘇東坡雖以為自己的心不再受外在世界的毀譽稱譏等所牽動,不料還是忍不住小小「放屁」二字的考驗。
  
  不識本心,內中不定,則心會隨物轉;能了知自心,動靜一如,則萬象萬物都可隨心而轉。「一切唯心造」,若能本著清淨心來看一切,一切就都是淨土。所以《維摩詰經》說:「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六祖曾對法達比丘開示:「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這是說誦經貴在明瞭經旨,心行體會,悟入自性,便能轉經功德而受用不盡,否則徒然口誦心不悟,誦念千百遍而反被經法機境所轉,愈自迷亂本心罷了!《楞嚴經》也說:「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民國初年,圓瑛法師在北京天壇講解《楞嚴經》,天天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每天講兩小時,每講完一小時便休息十分鐘,休息時大家可以自由發問。當年的北京是個學者輻輳、名流輩出的文化大都會,當時在座聽講者中就有一位信奉唯物論的教授,他問:「你每天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我認為不合真理。我們講唯物的,一切都要拿出證據才可確信。你既然說一切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那麼現在不要講理論,我要你用事實從心中變出一匹馬來!」圓瑛法師一聽:對方要自己像魔術一般事實上變出一匹馬來,這怎麼能呢?但他回答說:「你這個問題,我第二天會把答案掛在牌上,你要看我變馬,請你明天來看牌。」圓瑛法師當時並非胸有成竹,因此當天晚上整夜想不出也睡不著,一夕輾轉反側,直到天漸破曉、雞已嘶啼,忽然情急智生,疾呼侍者取牌來,當下揮毫:「趙子昂畫馬變馬,唯心乎?唯物乎?」
  
  大畫家趙子昂擅長於畫馬,他為了畫一百匹馬天天研究馬的形態、動作、神情等。由於過度入神,有一天他睡眠中真魂出竅,變成一匹馬。他的夫人準備上床休息,一掀開帷帳,見床上赫然橫著一龐然大物,頓然嚇昏。夫人倒地的聲音驚醒了夢中的趙子昂,他忙把夫人扶起救醒。夫人一睜開眼,連呼:「不得了!床上有一匹馬啊!」趙子昂回顧床頭,心想:床上哪裡裡有馬?剛才明明是我在睡覺嘛!日後一想,才明白:一定是自己天天想馬,一切唯心,因此自己就變成一匹馬了。
  
  所謂「物隨心轉」,趙子昂畫馬變馬這件事歷史上也記載著,圓瑛法師便引用這個故事拿去掛牌。侍者一看牌中所記,欣喜非常,直道:「我們的法師實在有大智能啊!」旁邊另一侍者卻說:「真僥倖!還好對方要求的是變馬,要是說變牛,又如何變得出呢?」圓瑛法師一聽,大聲道:「回來!回來!再把這話說一遍,須知畫馬既能變馬,畫牛又焉能不變牛呢?」
  
  由上可知,世間一切皆可從心而變現,只看我們的心是否由自己做主,是否能靜定不迷,是否能包容廣大而鉅細靡遺,即連一微塵、一芥子也不以為小,縱是大千世界也不以為大。人們常對所愛者說:「你是我的心上人。」其實,不只所愛者是我們的心上人,所有一切世上的人、一切世上的物,都應該是我們的心上人、心上物。
  
  佛光菜根譚
  
  人,要從愚癡迷夢中覺醒,才能認識生命的真諦;
  
  人,要從向外貪求中回頭,才能找到內心的寶藏。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