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生童子
在佛陀時代的印度王舍城地方,有一位商人的兒子,因為父親出海經商,遇難死於海上,他們家裏,僅靠他的母親做苦工並向鄰里親戚們借錢維持生活。因為他家太窮了,所以大家都叫他貧生童子。
貧生童子漸漸長大了,並且也學會了好多謀生的本領。有一天他偶爾跟著他的同學們到佛陀的竹林精舍去玩,竹林精舍的門前廊下,畫著很多各式不同的畫,同學們看了,除了覺得好玩,並沒有什麼反應。但在貧生童子看了之後,不唯感覺興趣,而且還向站在一旁的出家人問長問短。
那個出家人,非常和氣,非常詳細地,將那些畫的意思,向他講了一遍。這在貧生童子聽來,每一幅畫,都是一個生動的故事。
那些畫裏面,畫著天、人、地獄、鬼、畜生的種種形態。有的使人害怕,有的使人恐怖,有的使人喜歡,有的使人嚮往。同時,貧生童子在那個出家人的講述之中,知道了無論是誰,如果不能修道了生死的話,生生世世,永遠都在天上、人間、地獄、鬼、畜生之中,來來去去地投生和死亡。當然,貧生童子已經看到了畫中的地獄、鬼、畜生,都是受苦的,都是可怕的,只有天上的天人是快樂的,是逍遙自在的。
「我想生天,怎麼樣才能使我生天呢?」貧生童子問那個出家人。
「哦!很好,太好了,你想生天嗎?」那個出家人向他淺淺地一笑,並且懇切地告訴貧生童子說︰「如果你能出家受戒和持戒的話,一定可以生天的;如果努力修行,還能夠了生脫死呢!」
貧生童子想了一陣,他覺得家中還有年老的母親,出家實在不忍心,於是接著再問︰「我不能出家,除了出家,還有什麼方法可以使我生天呢?」
「那麼,你就受五戒,做一個在家佛弟子吧!」
「什麼是五戒呢?」
「第一不殺生,第二不偷盜,第三不邪淫,第四不妄語,第五不飲酒。」
「噢!那太多了,恐怕我還是無法做到。除了這些,還有另外的方法能使我生天嗎?」
那個出家人看看貧生童子,心裏想︰世間上的眾生,根機的差別太多了,這個孩子,也許現在的機緣尚未到達最高的階段,還是用最簡單的方法來接引他吧!於是便對貧生童子說︰
「如果你能供養佛陀及此間的出家僧眾,這一供養的功德,也可使你生天的。」
「供佛齋僧?那要多少錢呢?」貧生童子雖然很窮,但他以為這倒不妨可以試試的。
「我們竹林精舍的出家人很多,通常為我們辦一餐供養,要花費五百個金錢哩!」
「好的,我就這樣做吧!」五百個金錢,對貧生童子來說,幾乎是一樁夢想不到的事,他家裏窮得連一日三餐都不易維持,那裏去找五百金錢呢?可是他的信心很堅強,他一口答應了。
貧生童子回家之後,想到了一個辦法,並且也告訴了他的母親,他說他從明天開始,去幫有錢人家做苦工,一直做到足夠五百金錢的工資時,他就拿去供佛齋僧。他的母親非常慈祥,但卻也不以為然地說︰
「供養佛陀及出家的僧眾,實在是一樁好事,然而像你這樣小小的年紀,誰會要你做苦工呢?」
貧生童子雖然自知年紀小,但他相信為了供佛齋僧,一定會使他達成目的的。於是,一天、二天、三天....好幾天過去了,他天天到街上去找工作做,天天總是失望地走回家。最後看到一個大富人家為了起造房屋,要雇大批的工人,他便自動地走了過去。
「去去去!小孩子,你能做什麼!」那個富翁也是不要他。
「難道說你們是先付工錢後做工的嗎?」貧生童子也生氣了。
「那倒不是的。」富翁回答。
「既然不是,能不能先讓我做一天試試,如果滿意的話,就給我工錢,否則你就不要給我工錢,明天我也不來了。」
「你不要錢,我也不放心讓你做,你會糟蹋了我的材料。不過,看你小小年紀,可憐巴巴地,就讓你做一天試試罷!」
富翁終於對貧生童子開恩了,但是一天的工做完之後,竟然大大地出乎富翁的意料之外,不但貧生童子善於做工,並且比其他的工人做得又快又好;尤其他能講故事,邊做邊講故事,其他的工人為了要聽他講故事,就不得不跟他一同工作,一同進行。因此工作一天下來,同樣多的工人,要比以往的工作成績,多出一倍以上。
因此,那個富翁笑咧著嘴,對貧生童子和藹地說︰「好孩子,你真會做,明天一定還要來唷!一直到工作全部做完,你才能夠不來,否則的話,我就不付你的工錢。
「好的,工錢留到最後一齊算好了。」其實這也正是貧生童子求之不得的事啊!
做了許多時日之後,這一富翁家的工作做完了,結算工資,共計四百五十個金錢,距離五百個金錢,尚差五十個,對著這筆工資,他非常傷心,傷心得哭泣起來,因為他想︰「除此之外,又從何處再賺五十個金錢的工資呢?」但他這一哭泣,引起了富翁的懷疑︰「小孩子,我沒有因為你年紀小而欺侮你呀!你的工資是一分一釐照算的呀!難道你以為四百五十個金錢還不夠嗎?」
「不是的,我相信你是最最善良的大富長者,你不會欺侮我。但我為了供養佛陀及竹林精舍的出家僧眾,做了這麼久,還差五十個金錢,這叫我怎麼辦呢?」貧生童子說出了他的心願之後,竟然大大地感動了那個大富翁,他想︰「我這樣富有,也不曾想到供佛齋僧,這個窮苦的孩子竟會以做苦工的代價,用來供佛齋僧。」因此他就慨然地說︰「孩子!你不用哭泣了,我給你補足五百個金錢就是了。」
這是一個好辦法,好消息,但這對於貧生童子,仍然不能釋然於懷,他不知道加上了別人的五十個金錢,是否還能生天?他去問佛,佛說︰「孩子,你會生天的,當你最初發心要供佛齋僧的時候,就已決定你將生天了。」
貧生童子,把這事情告訴了他的母親,他的母親很高興,但也很難過,因為他太窮了,如要供佛齋僧,竹林精舍那麼多的出家人,全部來應供,叫他們坐在那裏呢?沒有像樣的客廳,也沒有足夠的桌子椅子,還有煮飯的灶,煮菜的鍋,盛飯的桶,裝菜的盤,總之,一切的一切,都沒有辦法把這樁供佛齋僧的大事情做好。
貧生童子急中生智,他做苦工的東家,不是剛剛造了新的房屋嗎?這樁大事,如能借在富翁富裏做,那就太好了。
當然,能有佛陀光臨,為自家的新房子光照一次,實是難能可貴的事,那個富翁也就欣然接受了貧生童子的要求。
先一天,貧生童子便去竹林精舍,頂禮佛足,請求佛陀慈悲哀愍,第二天上午,到那富翁的家裏,接受他自己的供養,佛陀默默地答應了。
第二天一早,貧生童子,在那富翁家裏,上上下下,裏裏外外,進進出出地忙碌著,富翁的全家乃至每一個奴婢,也都忙碌著,汲水的汲水,劈柴的劈柴,洗菜的洗菜,煮飯的煮飯,配菜的配菜,烹調的烹調,有的掃地,有的灑水,有的擺席位,有的舖席布,有的佈置室內,有的整飾道路,大家都在準備著迎接佛陀以及佛陀的諸大弟子的光臨。
一切準備妥當之後,貧生童子又去竹林精舍,再度請佛及僧,赴齋應供。
終於,佛陀帶著一大隊威儀整齊的出家僧眾,一個個披著袈裟,捧著缽,端莊,安詳,肅穆,嚴整,緩緩地,飄飄然地,走進了屋子,坐定了座位,供養也就跟著開始了。但是,神蹪也出現了——貧生童子,親自端著上妙的飲食,一次又一次地給僧眾們來回地加添,桶裏的飲食,卻始終不見少去,一直等到所有的僧眾,全部吃飽了,他所預備的飲食,還是跟先前一樣多。
飯後,佛陀為貧生童子說法開示之後,便與諸大弟子們又回到竹林精舍去了。但是,留下來的剩飯剩菜,又為貧生童子帶來了煩惱,他不知應該如何處理,甚至懷疑自己的業障太重,致使佛及僧眾未能將他的供養全部接受,故也懷疑到,這樣一來,是否尚能達到生天的願望。
其實,佛陀顯示這個神蹪,是有原因的。
當天,正有一大隊五百個販寶的商客,從遠處來到王舍城,那天適逢城中的節日,所有的飲食店,全部停業休假,五百個商客,找遍了王舍城,也無法求得飲食,最後聽說貧生童子供佛齋僧之後,尚有大批的剩餘飲食,他們便來要求貧生童子,供給他們,並願給錢,照價收買。貧生童子為了供佛齋僧而辦飲食,自是不肯收錢。但當五百個商人吃飽之後,商人的首領為了感念貧生童子施養之恩,便問貧生童子是誰家的孩子。殊不知,詢問之下,貧生童子的父親,竟是這個商人首領的老朋友,貧生童子也正是這個商人首領所要尋訪的對象,因為貧生童子的父親,有一大筆遺產,託請這個商人首領交給貧生童子哩!
不但付給了遺產,並且還由商人首領帶頭,五百個商人,各各拿出一件珍寶,贈送貧生童子,表示敬意。頃刻之間,貧生童子的面前,便已經堆滿了一大堆的寶物。然而,這使貧生童子更加惶恐了,他說︰「我是為求生天而辦飲食的,我又不是為了賺錢而辦飲食,我怎麼能夠接受這些寶物呢?」
商人首領無法可想,只好叫他去請示了佛陀之後再說。
佛陀的回答,也教貧生童子安心收下這些寶物,並且還說︰「這是你供佛齋僧的現在果報,以後生天的果報,尚待你死了以後去享受哩!」
因此,貧生童子,在半日之間,便成了王舍城中的第一大富翁。正好當時城裏的第一長者去世了,貧生童子便被全城的人民,選舉為王舍城的第一長者。
貧生童子的名氣漸漸大起來了,他的財富和有關他的事蹟,也被當時的國王知道了,國王非常欽佩他,所以要他去做大臣。先前雇他做苦工的那個富翁,也把女兒嫁給貧生童子做夫人了。
從此,貧生童子的褔報,一天天地大起來,財富源源不絕而來;在他家裏,一切的珍珠寶物,亦會自然而生,他有多少財富,連他自己也數不清了。因他善於生褔生財,所以大家不再叫他貧生童子,而改稱為善生長者了。
這就是佛經中有名的善生長者的少年的生活,後來皈依了三寶,受了五戒,並且證得了聖果,成為佛陀時代有名而且標準的護法居士。?
(本篇取材於《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34改編而成)
五十一年十一月於臺灣美濃朝元寺
佛母摩耶夫人
未成佛時,仍被稱為菩薩的釋迦世尊,將要出生之前,天臂城的善覺長者,依照當時印度的習俗,派遣使者去向迦毗羅衛的淨飯王要求,准許他將摩耶夫人迎回娘家生產。
於是淨飯王為摩耶夫人的回娘家產子,準備了隆重的儀仗,豪華的交通工具,莊嚴的寶飾,豊富的器具和衣服,派了穿戴盔甲的力士,優秀的侍女。善覺長者方面也備了幾乎相等的迎接設施,一方是歡送,一方是歡迎,為兩城之間帶來了一次從未見過的盛況。
善覺長者為他的女兒摩耶夫人預備的住宿遊息之處,是位於迦毗羅衛及天臂城之間的一座廣大優美的園林,這座園林,是天臂長者為了他的夫人藍毗尼而建造,故名為「藍毗尼園」,因此,摩耶夫人這次是名副其實地回到了「娘家」。這座園林,經過園藝專家的精心設計佈置,除了建築物之外,有蓊鬱扶疏的各種樹木。更有來自各地而不同的草類,不同品種的花卉、果樹、草木、木本,遍植園中。又有許多的香池、溫泉和綠沼,彼此間連貫著悠然的清流,風光極其宜人。而這一切,正是為著釋迦世尊的降生,所作的自然安排。
摩耶夫人到達藍毗尼園的那天,以中國曆法的推算,是在四月初八日。夫人從寶飾莊嚴座車上走下之後,即由隨侍而來以及迎接她的綵女們,焚香薰衣,香水淨路,音樂圍繞。摩耶夫人,徐步安詳,處處觀看,欣賞美景,從此一林到那一樹,幾乎在她遊遍了藍毗尼園的全景之時,發現其中一樹,特別的醒目︰此樹枝幹,上下均勻,枝條下垂,遍布四圍,樹葉最奇,半綠半青,翠紫相輝,如孔雀的頸項,其枝葉柔軟,如天鵝絨,加上此樹所開的花,色澤柔和,芳香撲鼻,以致使得見者歡喜、聞者歡喜。此樹名為波羅叉,意譯為無憂樹。摩耶夫人緩步走到此樹的下面,很自然地舉起右手,攀在一枝垂曲的樹枝上。這個伸手攀樹的動作,在佛教史上極其重要,對於釋迦世尊降生人間的因緣,也極關重要,故有諸天玉女,來到摩耶夫人之前,合掌恭敬,同聲合唱︰
夫人今當生貴子,能斷生與死之根;
他是天上人間師,決定沒有倫比者;
他是諸天之聖胎,能拔一切眾生苦;
夫人呀,辛苦了,我們大家來扶持你吧!
菩薩入胎,是從摩耶夫人的右※而入,現在出胎,也是由摩耶夫人的右※下降。所以初出胎時,即能安詳起立,身上不沾任何污穢之物。當時天樂鳴空,百花怒放,萬獸歡騰,眾鳥和唱。菩薩初生,即能自由自在地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行七步,步步舉足,出大蓮華,走過之後,目觀四方,高聲說偈︰
世間之中,我為最勝;我從今日,生分已盡。
我於世間,最為殊勝;我斷生死,是最後邊。
從佛傳中的記載看,有許多是屬於宗教信仰及宗教經驗的事,比如右※降生之說,違於常情常理;初生下來,即能自行四、七二十八步,以及天女扶持,帝釋天為其接生,八大龍王為其吐出溫水沐浴等事蹟。以信仰的立場,無一不可接受;以普通讀者的立場,你也不妨將之視為傳說好了。因為照佛經的記載看,為了釋尊降世後所發生的種種異相異狀,動員了全國的神異相師、術士,來推算和辯論,可知這本來就不是發生於常人常識中的事。
摩耶夫人誕生了釋迦世尊之後,便從天臂城的藍毗尼園,與新生的王子,一同被迎回了祖國迦毗羅衛城的王宮。
(三)
摩耶夫人,來到人間的任務,便是為了釋迦世尊的宿胎和誕生,她從天上來,任務完畢,又回到天上去了,那是釋尊誕生了七天以後的事。因為尚有一位偉大的女性,正在等等待著,在釋尊的撫養過程中,擔負起重要任務,那是摩耶夫人的姊姊摩訶婆闍婆提夫人。
但是,在佛陀的傳記資料中,此後的摩耶夫人,依舊出現了好多次,例如釋尊出家初期,修持極為精進艱苦,身心疲乏衰弱得無法支持而倒下之時,摩耶夫人從天上下降,探望慰問;釋尊成佛後第七年夏安居時,特別去※利天上,為母摩耶夫人說法;最後當佛陀涅槃了時,摩耶夫人再度從天下降,涕淚悲泣。因為佛陀在入滅之前,派遣弟子優波離尊者,去※利天告知摩耶夫人,願母早來禮敬三寶。摩耶夫人來到佛涅槃處,求佛再留半偈佛法,釋尊的色身雖已安置在金棺之中,仍然開棺顯現於佛母之前,為母留下五句法語︰
世間苦空,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看來,這是佛陀的最後遺教,其實佛在一生教化期中,常常提示這幾句法語。
中國最流行的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即是釋迦世尊上昇※利天宮為摩耶夫人宣說的大乘經典。
大小乘諸經典中,提到摩耶夫人之處很多,本文是依據《佛本行集經》而參考其他諸記載。80卷《華嚴經》入法界品,所述摩耶夫人,最為殊勝神妙,讀者不妨自己去檢閱,本篇不作介紹了。
民國六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於紐約禪中心
聖者的故事3
聖嚴法師6
來源:www.book853.com
聖妃耶輸陀羅
(一)
釋迦世尊未出家時,既是一國的太子,他的生活和經歷,也就與一般的太子一樣。但是他的父親淨飯王,時時擔心他會應了阿私陀仙人等的預言︰「在家當為轉輪王,出家必將成佛道。」故到釋尊十九歲那年,淨飯王便為太子建造三時宮殿,讓太子分別於不同的季節住入不同的宮殿,一為冬宮,一為夏宮,另一為春秋宮。這也是為太子納妃而做的準備工作,用來防止太子走上出家的路。
太子成年之後,從經中的記錄看,他先後娶了三個妃子,並建三等宮舍,第一宮納耶輸陀羅妃,第二宮納摩奴陀羅妃,第三宮納瞿多彌妃。其中以瞿多彌的年齡最大,可能與釋尊相似,耶輸陀羅的年齡最小,可能幼於釋尊十來歲。但是釋迦族重視本族的婚姻,故將摩耶夫人之兄所生的耶輸陀羅,立為正妃,後來也僅耶輸陀羅為太子生了一子。
瞿多彌也是釋迦族的女性,她是一位名叫檀荼波尼的女兒,她很有男孩子的性格,她也不喜歡帶有脂粉氣的男人,比如在她選擇結婚對象的集會上,許多男孩子為了吸引瞿多彌的注意,將他們家裏能夠穿戴的掛起來,眩耀財富,增加姿容、助長體態的種種高貴衣服及瓔珞等珠寶飾物,都呈現了出來,但是,瞿多彌看了之後的評論是這樣的︰
「這些男孩,打扮得花枝招展,倒像是待嫁的女孩了,這是婦女們媚惑式的裝飾,是膽怯懦弱的表示,缺少勇敢精進的大丈夫氣。男子漢不應假借外物莊嚴,自身的氣質和相貌,才是最好的莊嚴,正好像悉達多太子一樣,他雖貴為太子,富甲全國,也沒有打扮得珠光寶氣,所以我已決定要嫁悉達多太子了。」
悉達多是釋尊出家成佛之前的本名,從年齡的考察而言,瞿多彌應該比耶輸陀羅更早進入迦毗羅衛城的王宮,她在宮中,對於太子的協助很多,並且輔佐其他的妃子,管理和照料宮中的女子們。
另外一位妃子摩奴陀羅的事蹪,經中的記載不詳。
有緣的,必定相會,雖然是修行到了最後一生馬上就要成佛的階段,仍有三位女性,要嫁給他成為夫妻,經中當然也由釋尊自己說明了這些女性之所以要嫁給他的原因——往昔生中所發生過的事蹪因緣。
(二)
釋迦世尊時代的印度社會,對於男婚女嫁的風俗,相當開明,凡是待娶或待嫁的男女青年,均有自由選擇終身伴侶的權利和機會,通常的方式是父母為他們已成年的男孩或女孩,發佈消息,舉行一次為期數天的集會,就在聞名而來的與會者之中,物色理想的對象作為適當的配偶。如果遇到應徵者或求婚者超過一人以上時,便以競技鬥藝、比試學問的方法,來確定最優勝者是誰。
近代的學者之中,雖有人以為釋迦世尊並未以競技求婚的方式娶得耶輸陀羅,但在佛傳的資料中,有著如此的記述,這也反映了佛陀時代的印度社會,曾經有過競技求婚的風俗。
耶輸陀羅是天臂城主善見王的公主,她的美麗聰慧,一經傳出擇偶待嫁的消息之後,便瘋狂了全印度的王子與貴公子們,紛紛前來求婚,她成了未婚青年們戀愛和追求的夢中美人,她像一朵高潔清雅而散放?幽香的大白蓮花,玉立在風光綺麗的池中,風靡著無數賞花觀景的人。
因此,發生了一場空前的競技求婚的大會。其實,在競技之前,耶輸陀羅的芳心,已經屬於悉達多太子。
那是淨飯王為悉達多太子舉辦的徵婚集會上,從全印各地各國來的少女們,不論美醜貴賤,都能從悉達多太子手裏,得到一分珍貴的禮物。當大會已將結束,太子已將所有準備好的禮物全部送光之時,耶輸陀羅才從天臂城趕來看熱鬧,她根本沒有準備來應徵,所以也沒有像其他少女們那樣盛裝赴會,她沒有要做太子妃的心理準備,所以也不像其他的少女們,在悉達多太子面前出現時,心慌意亂的混身不自在,羞澀得抬頭正視的勇氣都沒有了。耶輸陀羅來到太子跟前時,好像天天生活在一塊兒的妺妺見了大她幾歲的哥哥那樣,毫不忸怩地說︰
「怎麼地?大家都有禮物,就是沒有我的分嗎?太子?」
「真對不起,美麗的公主,只因為你來遲了一步,準備好的禮物,剛才已經全部贈送完了。」太子看到這麼一位氣質高潔而又美麗明朗的少女,在七天以來的徵婚會上,這還是第一次。
「難道我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嗎?否則就是你欺侮我了,太子。」
「請別生氣,我不敢欺侮你的,這是真的,因你來遲了,所有的禮品已經送完了。」太子說完話,便隨手脫下一隻價值連城的寶印指環,贈與耶輸陀羅。
「我對於你,就祇值這麼一點東西嗎?」耶輸陀羅接下太子的指環,同時輕蔑地一撇嘴說︰「哼!還是欺侮我。」
太子遇到這麼一個俏皮的、爽直的、敏慧的、美麗的少女,便情不自禁地非常喜歡她,於是便說︰
「好了,你可以把我現在身上所佩戴的一切,全部拿去。」
「算了吧!我豈能剝光你的身體。」說著,她便現出很不高興的樣子走了。
其實,這一次的會面,在彼此的心田中,都種下了互相愛慕的根,所以經中的形容是︰「其女後來,太子共語,數番往復,兼且微笑。停住少時,調戲言語。太子彼女,二顏俱悅。彼此對答,四目相當。」
(三)
可是,當悉達多太子派人去向善見王求婚之時,卻遇到了困難。善見王的答覆是︰「照我們釋迦族的古規,如果誰能以技藝勝過所有的競爭者,他便有資格娶我的女兒。不過,我僅聽說太子從小生長於王宮深處,嬌生慣養,只知耽於遊戲玩樂,未曾聽說也學過任何文藝、武術、兵書、弓箭等事,總不能叫我女兒嫁給一個不學無術的低能兒吧。相反地,倒有幾位已來求過婚的青年之中,例如提婆達多的硬弓,阿闍那的馬術,難陀的烈劍,是我所知道的事。」
這等於是說,悉達多太子,根本沒有可能娶得耶輸陀羅為妃子了。然而,悉達多太子是充滿信心的,耶輸陀羅則在為太子的優勝而禱告。競技快到的前幾天,耶輸陀羅見到了悉達多太子,並且鼓勵著說︰「太子!為了我,你也得勝過他們哪!」
「請放心吧!公主,我不會怯場的,請你準備著做我的妃子好了。」太子微笑著說得非常地輕鬆而又那樣的真切。
競技的日期,即將來臨,釋迦族的王子們,以提婆達多及難陀為首,都在努力著練習騎術、弓箭與技擊等的武功,其中包括難陀在內,都覺得這次的優勝者,八成是提波達多,他們祇是趁此機會,多一次鍛鍊學習和比賽的經驗而已,因為他們一向覺得提婆達多是他們之中最強的一位。
他們幾乎把悉達多太子將成為這場競技中勁敵的事,沒有估計在內。因為這時的太子也沒有練武功,反而靜悄悄地在森林裏的石頭上,盤起腿子,打坐冥想哩!太子的心裏很寧靜,他想︰「真是奇怪的事,為了爭娶一位女孩,轟動了這許多男人,來參加競技角鬥,究竟是何苦呢?」
然而,悉達多太子,還是加入了這場競技大會。當他進場的時候,善見王伴著耶輸陀羅早已在座,提婆達多等諸王子也各就各位。太子受到了群眾熱烈的歡迎,也受到了善見王禮貌的接待。接著,太子便退到競技者的席位。大家都在猜測議論︰「這次的優勝者,究竟會是誰呢?看樣子,大概是提婆達多,或者是難陀罷?至於太子,大概不會真的參加比賽的吧?」
首先,善見王騎著由侍從人員牽引著的高大威猛的白象,出現場的中央,高聲宣佈︰「技藝超人者,即以吾女耶輸陀羅嫁與為妻。」
接著,在場地一頭的高牆上,出現一塊大佈告,上面寫著斗大的字︰
競技項目
一、書藝
二、算術
三、跳躑
四、箭術
五、劍術
六、馬術
同時公佈了各項技藝比賽時的評判官,那都是當時各項目中最傑出的代表性人物。
然在太子的感受,總覺得這是一樁無大意味的事,所以在競技開始前,太子突然向善見王請教,能否讓他退出比賽者的陣容。他說︰「我們的祖先建立了國家以來,為了國族的安全有保障,我們必須勤練武藝;練武藝的目的,應該不是為了得到一個尚未相愛的女性,來與其他的競爭者角力鬥狠。」
這是太子對於釋迦族的傳統習俗,提出了修正式的建議。然在其他絕對多數的人而言,是無法理解的事。於是大眾又起了一陣子的議論,認為太子臨場怯弱,所以找了藉口作為下臺階。
舊風俗,古習慣,根深蒂固,在無法避免的情形下,太子還是參加了競技比賽。
競技場上,高潮屢伏,喧騰之聲,此起彼落,唯有耶輸陀羅,閉起了眼睛,虔誠地向帝釋天為太子的勝利而祈禱。悉達多太子雖是場中最受人矚目的一位,也是最被大家擔憂的一位,因為提婆達多和難陀等人,平常的成績均極優異,幾乎樣樣都是破了歷史記錄的;悉達多太子,則是靜靜地坐著不動聲色,不知他是有著十二分的把握呢?還是早就準備著做棄權的打算?
但是,競賽的項目,沒有一樣能夠難住太子,比賽書藝之時,太子雖是最後一個上臺,無論是書寫的速度、優美,以及文字的章法結構,連試幾種不同語言的古文及今文,都使得擔任評判官的大學者們,驚歎不已,也驚奇不已。再試算術的課目,普通的求婚者,能夠算到億字數位,已經是了不起的。太子的算術,卻是從億字數位算起,依次累進而為十億、千億、十萬億、千萬億;十兆、千兆、十萬兆、千萬兆;十京、千京、十萬京;千萬京;十※、千※、十萬※、千萬※;十※、千※、十萬※、千萬※;十壤、千壤、十萬壤、千萬壤;乃至十溝、千溝、十萬溝、千萬溝。這是天文學家也不常用的大數字,如是用這樣高深精微的數學計算法,就是須彌山的斤兩分釐毫末,也可算得出來;四大海水的每一個分子的總計,也可提供答案了;用來推算百千萬億的恆河沙數,也不是辦不到的事了。這使得當時擔任評判官的大算術家額瑞那,也覺得太子是一位不出世的天才算術家了。
不過,書藝及算術,是靜態的項目,對絕多數的觀眾,既然無法觀戰,也無從瞭解真相,大部分的群眾祇是高興得情不自禁地說︰「像太子這樣聰明的人,應該要得到冠軍的,這也是我們國家的幸褔,全國人民的幸褔。」
提婆達多卻在一邊,下著注解說︰「慢著哩!誰勝誰敗,等著瞧吧。國家的強弱,要靠武藝的精粗來決定,我們剎帝利階級的民族,文藝高明,不算什麼,武功的優劣,才分高下。」
說著,提婆達多便豋上了射術比賽的靶臺。射擊的武器,當然是用弓箭,力大的用強弓硬箭,弓強弦緊,纔射得遠,箭硬簇剛,纔能穿透堅軔的標靶。箭靶有用木製或皮製,有用銅、鐵等金屬所製。所射的距離,也有遠近,最近的是一千弓的長度,最遠為五千弓。每一個標靶座後,均以兩箭箭身的距離相間,一直線地安置兩隻到十隻同樣的標靶,用以測驗射手的勁道,看他們一箭能夠射穿幾隻標靶。大家都知道提婆達多的硬弓,是有名的,所以他現出一派狂傲而睥睨一切的態度;他果然不同於眾,從一千弓的距離,增加到一千五百弓,再到二千弓、三千弓,靶靶中的,起初穿透數靶,最後僅僅射中標靶,差一點箭簇沒有掉下。但僅如此,他已成了場中的英雄人物。觀眾們給他的歡呼及掌聲,已如海嘯雷震。
等待大家稍後安靜下來之時,悉達多太子安詳地走上了靶臺,拿起提婆達多剛才所用的弓,挽了一下,便退下臺來,走向善見王。他這一舉動,使得提婆達多暗喜,也使敬愛他的人們吃驚,認為他將要說︰「棄權不參加比賽了」。
但他沒有使耶輸陀羅失望,他是向善見王請求給他一把像樣一點的弓。
「那裏不是準備著各式不同的良弓嗎?」善見王說。
「不,大王,那些祇是兒童們當玩具用的貨色。」太子說得很誠懇。
善見王本身就是一位射術的高手,他的最高射程記錄是四千弓的距離,所以把他自用的名弓借給太子。太子接過手,輕輕地挽牽一下,又還給了善見王,仍說︰「這也好像是孩子們的玩具。」
「好了得!那麼派人把寶物殿上供在祖神之前的一把寶弓取來。那是你的高祖師子頰王,歷史上第一位射術大師所用,又硬、又重、又長,除他之外,尚無第二人敢於接觸它的傳國之寶,也是釋迦族的全族之寶。」善見王做夢也未想到,會有一位年輕人的箭術超過他。如今快要使他對悉達多太子由好感而起欽服之心了。
當太子把獅子頰弓取到手裏之後,群眾的心裏都緊張得摒住了呼吸,因為太子真的把那面神弓,拉成了幾乎是滿月的形狀,然後「喤」的一聲,一枝箭射向了遙遠遙遠的前方,何止五千弓或一萬弓,根本那枝箭就像越出地平線而進入了無際的太空一樣,誰也不知它的著落點是在何處。
像這樣的事,包括善見王在內,沒有人不覺得,這是夢中才會發生的事。
於是,以耶輸陀羅為首,甚至提婆達多等諸爭婚的對手們,也都來向太子報以敬慕佩服的辭句、表情、掌聲和歡呼。
接著是劍術和馬術,不用說,最後是悉達多太子獲得全勝。這一場空前熱烈的求婚競技大會,就在善見王向大眾宣佈結果,並將一串瓔珞授與太子,以表示耶輸陀羅的終身所屬之時,又在一片薄海歡騰似的人聲中,結束了。
(四)
作為菩薩的眷屬,作為悉達多太子的妃子,太子的要求是,必須具備如下的資格和條件︰
一、年紀要輕,身有威儀,不因姿色秀麗而起慢心,不生嫉妒,不諂媚,不誑語。
二、經常質樸誠實而有慈心,憐愍苦難的眾生如愛自己的兒子而好行惠施;雖然夢寐亦無邪心,經常不因有智而師心自譽;執意謙卑而不貪美味及欲樂。知慚愧,不害物。
三、不歸一切外道邪師,心常依於真理的道理,身、口、意三業,恆常清淨。遠離昏沈和睡眠。所作皆善,不從思惟。經常不捨善行。
四、承事翁姑,要如父母;愛護左右的人如同自己;睡在夫後,起在夫前。能解諸種義理。
以上四條要求,耶輸陀羅是具足了的,像有這種資格的女性,在一般家庭中實在不容易求得。許多人僅注意到耶輸陀羅的美麗聰慧,悉達多太子則更重視她的內在賢德。因為太子畢竟不是追求物欲享樂的人,而是生來就有厭離五欲傾向的人。所以,當他贏得了這場求婚的競賽而完成了與耶輸陀羅的婚約後,唱出了這樣一首歌︰
欲過無限
苦惱由此
宮中樂事多
常如住敵陣
獨入林深處
可住於禪定
由此可見,得到愛妃的同時,他已萌起了出家修道的意念。
(五)
太子十九歲結婚後,在王宮又住了十年,十年的歲月,使他從人間現實生活景像的深入觀察之中,發覺了人生的虛幻和痛苦,眾生界的弱肉強食,人與人之間的自私自利與紛爭磨擦,各人自身的生老病死等問題,使他覺得非要親身去出家修道,便無法幫助眾生以達成離苦得樂的目的了。
此時,耶輸陀羅已為太子懷著身孕,快要生產了的樣子。淨飯王給太子所設的欲樂享受越來越多,太子想要出家的意念則越來越強烈。終於在耶輸陀羅誕生了羅※羅小王子以後不久,太子便趁著星夜,毅然越城出家去了。
這對迦毗羅衛城的宮中而言,是一樁比天塌下來還要嚴重的變故。當太子的馬童車匿,牽著太子的座騎,帶著太子平日穿著披掛的寶衣寶飾,回到王宮,報告國王說,太子已經削髮易裝出了家,一直向南方山林裏去了的消息,傳到耶輸陀羅的耳邊時,使她悲痛驚恐得幾乎大發癲狂,她毒罵馬童車匿,說他不該不報告她而送太子去山林出家;又責罵太子的馬,說它不該不發一點聲息而偷偷地負著她的丈夫去出家。經車匿說明,不能責備他,也不該責怪馬的原委之後,耶輸陀羅躺在地上,號哭一陣,便訴說了她對於太子出家的感想和意見︰
「我的聖主丈夫啊!我正努力著做一個妻子應該做的事哪,為何把我拋下了,一句話也不說,就走了呢?我的丈夫啊,怎麼沒有聽說過去諸王欲入山林修道,也把妻兒隨身攜帶的事呢?那些國王,也沒有因此妨礙了修持而不得道呀!我的夫主啊,豈不知道——曾有些人與太太一同剃髮,出家修道,精勤苦行,並將所騎的好馬、寶飾、財物等,作大施捨,到未來世,兩人同得上妙果報的事嗎?你為甚麼吝嗇,竟把我拋下,而獨自去修行了。難道你希望用修行功德來生到三十三天,享受天女與你共同生活的快樂嗎?」
耶輸陀羅乃是一位貞烈和堅強的女性,也是一位善解人意的女性。悉達多太子正因為她不是一位需要操心的女性,所以娶了她,又悄悄地離開了她。
當耶輸陀羅把胸中的氣悶發散之後,突如其來的衝擊感,漸漸地平息之後,她便理智地立下了這樣的誓願︰
「從今日起,直到再見到太子那天為止,我不再睡原來的臥榻。不以香湯沐浴,不飾身,不磨身,不化妝,不穿著寶衣美服,不用寶石、香水,不以香油塗身,不戴花鬘瓔珞。舌不沾美味,不進美食,也不飲酒。不修飾頭髮。雖然,此身仍在宮中居住,我也要過住於山林一樣的苦行生活了。」
嗣後,太子在山中苦行六年,耶輸陀羅在宮中,也苦行了六年。這種聖潔的心行,正好就是她所說的與太子「一同剃髮」、「精勤苦行」的信仰,是吻合相應的聖者行為。
(六)
佛陀成道後,到處遊化,普度有緣,他的名聲,早已傳到迦毗羅衛城的釋迦王族的耳裏,以淨飯王為首,大家希望成佛之後的悉達多太子,回國來讓親族們供養一段日子。到了第五年,釋迦世尊終於率領著他的大批出家弟子們,應淨飯王的召請,回到了闊別十來年的祖國。
這時的悉達多,已不再是迦毗羅衛國的太子,他是全印度人民心目中的大宗教家,是圓滿究竟的大覺悟者,是人間天上的大導師,是大雄、大力、大慈、大悲、大智慧的最高人格的完成者。但是,他的生活,非常簡樸,雖然淨飯王給他準備了上好的衣食及住處,釋尊依然度著沿門托缽的乞士生活。淨飯王見了釋尊,頗不以為然地責問他說︰「悉達多!你這樣做,不怕損壞了釋迦族的名譽嗎?至少大白天,不要去到處乞食才好。再說,你好像沒有想到,你的愛妃耶輸陀羅,及愛子羅※羅,正在等你進宮去呢。悉達多,你的愛情,難道已變成石塊了嗎?」
「淨飯王!我早已不是悉達多了,我是佛陀,正像古印度所有偉大的聖者那樣,我已滅了私心,所想的是如何度脫眾生的苦惱。」釋尊微笑著回答。
在宮中等待著的耶輸陀羅,知道佛陀回國已有數日了,就是還沒有進宮看她們母子兩人。她有山那般多的話語,海那般深的委屈,希望伏在太子的跟前,抱住太子的膝蓋,哭訴一個痛快。可是,佛陀還沒有想到來探望她。
其實,釋尊這次回國的目的,是為了化度釋迦族的男女老少。他的一舉一動,都充滿了自然的攝化力,他智慧的談話,慈悲的心量,尤其他雖披著普通苦行僧一樣破舊雜色的袈裟,他的面容卻如滿月那樣的明朗和藹。他雖不像國王大臣那樣地發號司令而一呼百諾,他的一言一語,乃至每一個微小的動作,都能使人敬服、信仰、和全心的皈依。所以,佛陀回國一共七天,除了為父王說法外,使其證到初果,還度了阿那律、難陀、提婆達多、優波離、羅※羅等人,加入僧團,出了家。
至於羅※羅隨佛出家的因緣,與其母耶輸陀羅極有關係。因為最後,釋尊進了王宮,見到了耶輸陀羅與羅※羅,本來準備著千言萬語,要向太子傾訴的耶輸陀羅,一見到佛陀的威儀和慈祥的光明,就像雪花遇到了和喣的陽光,一下子就全部銷溶了。她只是教羅※羅對佛陀做了幾樣事︰
一、佛陀入宮應供之際,她教羅※羅手持她自製的一枚大歡喜丸,送交釋尊,表示羅※羅是佛陀的親子。
二、釋迦正在入宮省親探望妻兒之時,耶輸陀羅先在樓上,遙見釋迦及諸比丘,即跪下頂禮,然後悲喜交集地飲泣不已。羅※羅見她哭泣,問她何故,她便指使羅※羅下樓去迎接父親,攢入佛陀的懷裏。
三、釋迦入王宮,應供並說法事畢,宣告離去之時,耶輸陀羅又教羅※羅向父親索取遺產。
在短短的數小時內,耶輸陀羅指使羅※羅連續地親近了三次父親,使一個從來沒有見過父親面的少年,很快地認識了父親,並且信賴了父親。所以,當羅※羅跟著已走向宮外的釋迦,邊跟邊求著說︰
「父親!我一定要你給我東西,你恐怕再也不會回來了,請把父親一生的遺產給我吧,無論如何請父親給我好嗎?」
釋迦知道,這是耶輸陀羅安排的傑作,所以一邊伸出手來,牽著這位少年,一邊微笑著告訴他說︰
「羅※羅,你想從我求取世上必定消滅的東西嗎?那是不可以的。讓我給你永遠不會亡失的東西吧!那是我在菩提樹下聚集到的財寶,是我可以永遠留給你的遺產。」
就是這樣,釋迦已將這位少年,帶離了耶輸陀羅,帶出了王宮,結果,便把他交給了釋尊座下智慧第一的大弟子舍利弗尊者,教育他如何出家修道,變成了釋尊教團中的第一名沙彌。
佛陀回到迦毗羅衛一趟,他的攝化力,像一陣龍捲風,受他的化度而隨他出家的青年達數百人。接著佛的姨母,摩訶婆闍波提夫人,也帶領了一大批釋迦族的女性,追隨佛陀出家去了;耶輸陀羅即是其中的一位,另外一位妃子瞿多彌,也出了家。由於她們精苦修行的結果,都證入了聖位,耶輸陀羅也以神通知名,最後她在佛陀之前入滅。
民國六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於紐約禪中心
佛的姨母
(一)
大愛道的印度話,叫做摩訶婆闍波提,但是她又叫做憍答彌,以中國話說,又叫做幻化與大世主。這都是翻譯的不同而有差別。她是佛陀的姨母,也是佛陀的養母,更是比丘尼的創始之祖。
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的印度,有著很多的國家,由很多的國王分別統治著。當時的獅子頰王與善悟王,統治著兩個國家,他們一向很友好,並且早已有著姻親的關係。
獅子頰王生有四個王子,最大的一個叫做淨飯,故被立為王位的繼承人。在同一個年代之中,善悟王也生了兩個女兒,這兩個女兒,都是極其美麗的美女。因為生得太美了,當第一個女兒出世不久,便被宮裏所有的宮娥綵女,驚為天仙下凡,以為是神仙造作的,不是人間所生的,所以給她取名叫做幻化。但是,幻化雖已美得驚人,當她的妺妺出世的時候,卻比她更美,於是她的美名,被妺妺佔了上風,大家便給她妺妺取名叫做大幻化。年齡雖然姊姊大,名字卻是妺妺大了。
當時,有好多精於看相的婆羅門,多來為她姊妺兩人看相,大家都說,這兩位公主,不但豔麗絕世,尤其富貴殊勝,相師們都一致認定︰幻化當生貴子,將來要做力輪王;大幻化所生貴子,則更貴於幻化所生,將來要做轉輪聖王。
善悟王聽了相師們的預言之後,心裏自是高興非常。漸漸地,幻化與大幻化,已經長大成人了,善悟王為他自己的兩個女兒的終身大事想來想去,最後還是想到了獅子頰王的淨飯太子,他想,自己的兩個女兒既然都有大富大貴的大好命運,並且可能生出力輪王與轉輪聖王來,如果把她們嫁給一向與自己友好的獅子頰王做太子妃,當然是最最理想的事了。因此,他把他的意思以及他兩個女兒的好命運,派遺使臣,告訴了獅子頰王。
這對獅子頰王而言,的確是一大喜訊。於是很快地,兩個國家的宮庭裏,著手籌備喜事了。
因為大幻化的年齡雖然較小,容貌卻比幻化更美,命運也比幻化更好,所以首先迎娶了妺妺大幻化立為淨飯太子的第一妃子,再娶姊姊幻化,成為淨飯太子的第二妃子。
沒有幾年,獅子頰王的年紀老了,終於崩了,所以,淨飯太子繼承了王位。
接著,最偉大的局面開始了,最神聖的時代來臨了。淨飯王的第一夫人大幻化——後來大家稱她摩耶夫人,在她娘家善悟王的王家花園——藍毗尼園中的無憂樹下,誕生了悉達多太子。這是一個普天同慶的日子。由於悉達多太子的誕生,鼓舞了整個的印度社會,也為宇宙之間帶來了無限的幸運與無上的光輝,整個大千世界的天上與人間,從此便邁入了光明燦爛的境界。
很多有名的相師,皆來為悉達多太子看相,在他們的一生之中,從未見過像悉達多太子這樣殊勝的身相。自頭頂至腳底,具足三十二種大人之相,普通人能夠有了其中的一種,便可大富大貴,何況具足了三十二種。據他們的相法中說,凡是具足了三十二種大人之相的人,必定能做轉輪聖王;如果出家,便可證得無上的佛果。
淨飯王在興奮歡欣之中,又請了當時最最有名的五通仙人阿私陀,來為悉達多太子看相。沒想到阿私陀仙看了之後,竟然老淚縱橫地哭了起來。他這一哭,驚動了淨飯王,隨即問他︰「難道說我這個孩子有著什麼不祥之相嗎?」
「不,他沒有絲毫的不祥之處,只是因為他的身相太好了,所以我為我自己感到悲哀。」
「這是什麼意思,請問大仙?」淨飯王非常懷疑。
「我是說︰這個孩子,長大之後,必定會出家,必定會成佛;而我自己,卻沒有這分褔氣親近佛陀了,我已是老得不久人世的人了。」阿私陀還在傷感地流著眼淚。
「我們不會讓他出家的,很多相師已說過,這個孩子,將會成為轉輪聖王。」淨飯王興緻勃勃地說。
「唉!那是他們的無知,要知道,在此末劫的時代之中,是不會有輪王出世的,所以我知道他將來必定出家成佛。」阿私陀仙看完相說完話,便離開王宮,走出王城,又回到他的山上去了。
這一來,既使淨飯王高興,又使淨飯王擔憂。當然,他這絕不希望悉達多太子真的出家的;即使出家以後會成佛,在世俗親情的觀念之下,他也絕不希望。他所希望的,是能繼承他的王業,擴大他的王業範圍,乃至真如相師們所說的,成為轉輪聖王,以和平善聖的政治,統理四天下的世界與人民。
但是,不幸的事件發生了,大幻化摩耶夫人,誕生了悉達多太子的七天之後,便去世了,這對於悉達多來說,襁褓喪母,固然不幸,即使對於整個的王族而言,也是一大損失。
幸好,淨飯王的第二夫人幻化,她是摩耶夫人的姊姊,同時,幻化夫人也生了一個孩子,身相也很殊勝,他叫難陀,他有三十種大人之相,僅比悉達多太子少了兩種,如果不出家,也能做到銀輪王,能夠統治三天下的世界與人民。這樣一來,撫育悉達多太子的責任,便由幻化夫人承擔起來了。她愛護自己所生的難陀王子,卻更愛護她妺妺所生的悉達多太子。她對悉達多太子的情感和用心,不像是姨母,更不像是後母,完全像一位親生的母親。雖然太子從小就很乖巧,就很聽話,就有過人的智慧,就有超人的體力,但是身為王子的母親,尤其是身為太子的保護人,其中的苦心,當可推想而知。
(二)
悉達多太子終於在幻化夫人大愛道的悉心撫育之下,漸漸地長大了。使得大愛道高興的是︰她所撫育的太子和王子,並沒有使她失望,在王族裏有很多同樣年齡的許多王子,從小在一起遊戲玩樂,不論是比智慧也好,比武功也好,每次總是悉達多太子第一,難陀王子第二,另外一個最頑皮最搗蛋的提婆達多王子,他是淨飯王的姪兒,雖然事事想佔先,但卻次次是第三。
但是,阿私陀仙的須言,終究應驗了。淨飯王唯恐太子真的出家,先後為太子娶了三個如花似玉的妃子;然而,終究阻止不了太子要出家的決心。到了二十九歲那一年,出遊了四個城門,發現了生老病死的恐怖,覺察了一切眾生的痛苦之後,便想要找出一個方法來為一切眾生解脫痛苦了。因此,就在一個深夜之中,騎著一匹馬,帶了一個馬伕,悄悄地離開了王宮,並得天神的擁護,越出城牆,渡過城池,去出家了。
對於太子的關懷,除了淨飯王外,大愛道夫人便是最最親切和體貼的人了,所以,太子踰城出家,雖在夜裏,大愛道夫人卻依然得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四種奇怪的景象︰一是月蝕;二是東方日出,隨即不見;三是見有許多人來頂禮;四是見到自己或笑或哭。當她知道太子已經悄然出家之後,才明白這個怪夢,是應在太子身上的,雖然還是不解夢的真意。
悉達多太子出家之後,一去就是六年多,在這時間之中,大愛道自然是常掛念著,尤其聽到太子在雪山苦行的消息之後,聽說太子已經瘦得像一把枯柴,憔悴得像一個八十歲的老女人時,自淨飯王以下,宮裏所有的人,都傷心落淚,這對於大愛道,自也是極其心疼的事。
好在佛陀成道的消息,傳回到宮裏了。過了不久,又聽說佛陀要回來跟大家見見面了。於是王宮裏又掀起一陣興奮與歡欣的熱潮。
佛陀的回宮,雖然沒有因此常住下來,並且也沒有在宮裏住下一夜。但是,佛陀的一舉一動,卻都給大家留下了一個清新而莊嚴的印象,特別是佛陀的言談開示,更使大家產生了一種超脫的感覺。所以很多人,連淨飯王在內,都皈依了三寶,證得預流果;淨飯王並還勸令王族的許多子弟,跟隨佛陀出了家。這些情景,都看在大愛道的眼裏,聽在大愛道的耳裏,也記在大愛道的心裏。她想︰太子出家了,也真的成佛了,許多王族的子弟們也都跟著出家了,她自己所生的難陀王子,也被度去出家了。佛法既然這樣好,出家既然這樣好,男人可以出家修道,女人是否也能出家修道呢?
這個念頭,在大愛道的心裏盤旋了很久,終於她也下定了決心,並向宮內的婦女們宣佈了她的決心,她決心要隨佛出家去了。
事實上,宮裏的婦女們,也早有了這樣的希望,只是身為宮女,沒有自由,不敢說出口來,既經大愛道一宣佈,大家也就隨著大愛道的行動而行動了。這一風聲傳出之後,許多的王族婦女們,也來跟隨大愛道了。這是釋迦族空前絕後的一次婦女出家運動,也是佛教史上空前絕後的一次婦女出家運動,跟隨大愛道集體出家的婦女,竟有五百人之多?
但是,佛陀自從回到祖國迦毗羅衛城的王宮,度走了大批的青年王子之後,為了不使已經出家的王族子弟,再受俗情的牽累,故很少再回到祖國來。
等了很多年,佛陀終於又回到祖國來了,這對於大愛道來說,實在是一個最好的機會。當她聽說佛陀又回國了,並且就住在城外的多根樹園,她以為她的願望可以實現了,便帶了五百個婦女,到多根樹園去禮見佛陀。首先請佛陀向她們宣說佛法的道理,然後便由大愛道領導著全體的婦女,向佛陀合掌懇求,她們使用很技巧的話說︰「大德世尊啊!有沒有女人在佛教中出家的呢?有沒有女人在佛教中出家之後,也能堅修清淨梵行,證到四種沙門聖果的呢?」
佛陀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覺的一切智人,對於大愛道的用意,是早就明白了的,所以也就直接了當的回答道︰「妳們要問這些事嗎?不過我要告訴妳們,大愛道,你們可以穿著在家的服裝,修學佛法的清淨梵行,若能做到純淨圓滿無垢無染的程度,同樣可以得到無上的利益安樂。」
「大德世尊啊!懇求慈悲吧,也讓我們婦女們出家吧。」大愛道再次三番地向佛陀懇求,佛陀的回答,卻是同樣地勸她們在家修行。這使她非常傷心,但是佛陀的威德,使她不敢繼續懇求,只好恭恭敬敬地禮辭了佛陀,怏怏然地重新回到宮中去。
可是,佛陀的不允所請,雖使她很傷心,但卻毫不灰心,也不退心,相反地,她竟號召跟隨她的婦女們,採取了進一步的行動,自動地剃除了各人的秀髮,自動地披著了壞色的架裟,一切辦妥之後,再度去晉見佛陀。
然而,當她們趕到多根樹園時,佛陀以及諸大比丘弟子們,已在先一天離此他去了!大愛道在無可奈何之下,只好率領著五百個婦女,沿著佛陀所經過路線,隨後跟了前去,但她們與佛陀之間的距離,始終隔著一天的路程。
終於佛陀在一處名叫相思林的地方,暫停了一天,而讓她們趕上了。
王族的婦女們,一向居在深宮中,從未有過長程的跋涉,從未吃過這樣的辛苦,在路上,晝行夜宿,餐風沐雨,日曬夜露,沒有定時定量的飲食,也沒有足夠的休息和睡眠。好天時,漫天是飛揚的塵土;陰雨時,滿路是骯髒的泥濘。走了好幾天,她們的腳上都起了水泡,她們的身上也增了一層塵垢的殼,當她們趕上佛陀,禮見佛陀的時候,已是疲憊不堪,已像一尊尊泥塑的人了。
佛陀見她們這樣辛苦,這樣虔誠地趕到了,便給她們安慰了幾句,並且依照慣例,給她們說了一些佛法。這對於她們是非常欣喜的事,她們以為佛陀既然這樣慈悲地安慰了她們,一定已被她們的行動所感動了,這一下一定會准許她們出家了。故在聞法之後,大愛道又領導全體婦女,禮佛合掌,懇切哀求,如前次一般,請示佛陀道︰「大德世尊啊!有沒有女人在佛教中出家的呢?有沒有女人在佛教中出家之後,也能堅修清淨梵行,證到四種沙門聖果的呢?」
想不到,佛陀雖已看到她們,都已剃了光頭,披了袈裟,但卻並未改變最初的原則,佛陀說︰「妳們要問這些事嗎?不過我可告訴妳們,大愛道,妳們可以剃除頭髮,披著漫條無縫袈裟,在家乃至盡形壽,堅修清淨梵行,若能做到純淨圓滿,無垢無染的程度,同樣可以得到無上的利益安樂。」
大愛道又作了如上同樣的再三懇求,佛陀還是不承認她們出家的要求。
現在,大愛道感到失望了,感到無以告求了,感到空虛、惆悵,無以自抑、無以訴說的悲哀,她離開了佛陀,茫茫然地站在門外,痛哭流淚!
此時,佛陀的侍者,阿難尊者,適巧從門外進來,見到佛的姨母,站在佛陀的門外,正在悲傷的哭泣。阿難尊者心腸最軟,但他尚未證到阿羅漢果,他對佛陀的心思,更是莫測高深,但是擺在眼前的事實,使他非常同情。他近前去問明了大愛道哭泣的原因,便對她說︰「憍答彌,妳且不要傷心。妳等一會,讓我去為妳們再向佛陀請求一下試試看。」
阿難尊者非常尊敬佛陀,佛陀也特別愛護阿難尊者,他經常隨侍在佛陀的左右,所以說話比較方便,尤其他想到大愛道是佛陀的姨母,在撫育佛陀的恩情上說,也等於是佛陀的母親,所以他想,佛陀應該允許大愛道出家的要求。但他頂禮了佛陀之後,也是用技巧的方法向佛陀請示︰「世尊,我想請示一個問題︰有沒有女人在佛教中出家呢?有沒有女人在佛教中出家之後,也能堅修清淨梵行,證到四種沙門聖果呢?」
佛陀知道阿難尊者問話的用心,是為了替大愛道求情,但佛陀還是照實告知他說︰「是的,有的,在過去諸佛的時代,都有四眾弟子,那就是男人出家為比丘,女人出家為比丘尼,男人女人,在佛法中出家,如法修行,都可以證到四種沙門聖果,從初果預流到四果離欲的阿羅漢,男女一律平等。至於在家學佛的男女,便是優婆塞與優婆夷,如法修行,除了不得阿羅漢果,都可以證到三種聖果,從初果預流到三果不還,男女也是平等。」
阿難尊者靜靜地聽完佛陀的開示之後,接著便說︰「既然如此的話,世尊是不是也可以准許女人出家呢?」
佛陀聽了阿難尊者的請求,顯得非常嚴肅,佛陀說︰「阿難!你不要多管閒事,你不要替女人請求在我的佛教中出家,你不要為佛教製造不幸的命運。你要知道,如果允許女人出家,我的佛法,便不能久住於世,正法住世的時間,便要減少五百年。許可女人出家之後,想出家的女人必然很多。譬如一個人家,男少女多,這個人家一定不會興旺,一定難防盜賊的偷劫與損害;所以女人出家,破壞正法,也是如此。阿難!又像種田人家,苗長穀熟之際,忽被狂風所吹,冰雹所打,損失必定慘重;女人出家,對於正法而言,也是如此的不利。阿難!再像甘蔗園田,即將成熟之時,突然遭受到病蟲的侵蝕,收成一定很差;女人出家,對於正法而言,也有同樣的不幸。所以,你不要為女人求情。」
「是的,世尊。」阿難尊者又接著奉勸佛陀道︰「女人出家雖然對正法不利,但是,大愛道是世尊的大恩人,佛母命終之後,全由大愛道來撫養乳育世尊的,念在這分母子的恩情上,難道就不該度她出家嗎?」
「阿難!你的話不錯。」佛陀又繼續說下去︰「大愛道對我,的確恩重如山;但是,我也並非不知報恩,為了整個佛法的命運,為使正法住世的時間更久,為使能有更長的過程接引更多的眾生來信佛學佛,而走上解脫之道,所以我不能循了個人的私情,而放棄更多的眾生。同時,以我佛法的角度來說,無有不報父母之恩的道理。若以凡夫而言,為人子女者,雖擔父母置於兩肩,經過百年,不生疲倦,亦未能報大恩。所以在佛法說,最要緊的,是使父母信仰佛教,得見四諦真道,走上解脫生死之途,此實非同單供養衣食者可比。但是,我已使得大愛道在聞法之中,得知三寶,皈依了三寶,受了五戒,明白了苦、集、滅、道的四聖諦理,已經證到了初果預流,她將必定解脫,所以我已報過大恩了。」
「是的,世尊。」阿難尊者雖然聽了佛陀一番開示之後,覺得佛陀拒絕女人出家是很有道理的;但他一想到大愛道尚在門外哭泣,尚在門外等待他的好消息時,他又不禁鼓足勇氣,向佛陀再三懇求了,他說︰「根據佛陀的開示,過去諸佛,都有四眾弟子,故願世尊也同過去諸佛一樣,准許女人出家;女人出家,受了比丘尼戒,既然也能同比丘一樣,最高可以證到阿羅漢果,故願世尊也給她們一個即身證得四果的機會。」
佛陀不是不許女人出家,更不是輕視女性,只是為了佛教的前途著想。現在,既經自己最愛護的侍者,為之再三懇求,也就只好答應了;但為挽救佛教的不致快速地衰微,不得已,便為出家的女性,特製了八條規定,稱為「八不可違法」,亦稱為「八敬法」。佛陀命阿難尊者轉告大愛道,如能遵守八條規定,她們便算比丘尼。佛陀不要女人親自到佛前剃度;佛陀為防外人的譏嫌,不使比丘度女人出家,佛陀也不親自度女人出家,而使大愛道等五百婦女,依八敬法而得度出家。
比丘尼八敬法的內容是這樣的︰
一、百夏比丘尼,要禮初夏比丘足。
二、不罵比丘。
三、比丘尼不得舉比丘過,比丘得舉比丘尼過。
四、比丘尼受具足,須在二部僧伽中受(先於十人尼僧伽中受戒,再求十人比丘僧伽為之作證)。
五、比丘尼犯僧殘罪,應在二部僧伽中懺除。
六、每半月需求比丘教誡。
七、不同比丘住一處安居,也不得遠離比丘住處太遠安居(為便於請求教誡故)。
八、安居圓滿,應求比丘為比丘尼作「見、聞、疑」罪的三種自恣(根據所見所聞所疑的犯戒事實舉罪)。
阿難尊者很高興地,立即將此「八不可違法」轉知大愛道。大愛道聽完之後,在滿心歡喜,頂戴受持,依教奉行之下,仍提出了一個要求,她說︰「大悲世尊所製的八條規定之中,關於百夏比丘尼要禮初夏比丘足的要求,我有一些疑問︰世尊不是常說平等平等的嗎?」
阿難尊者又將大愛道的意思去請示佛陀,佛陀說︰「我這八條規定,是為維護佛法而制,也是為了愛護比丘尼而制,使比丘尼們依比丘為師而導,比丘尼才不致沒有保障,才不致沒有教育,才不致形成驕慢,而變成腐化,而腐蝕了佛的正法。」
從此,釋迦如來的佛教之中,有了比丘尼了,具足了四眾弟子了。
從此,凡是女人求佛剃度,佛陀便令大愛道為之接引;若有女人向佛的諸大比丘弟子求度出家,他們也介紹去給大愛道為之剃度。佛未允許男眾直接剃度女眾,佛陀以及佛陀時代的所有比丘,也沒有一個曾經剃度過女眾;比丘尼眾之中神通第一的蓮花色比丘尼,雖由目蓮尊者的教化而發心出家,但她出家的親教師,仍是大愛道。
不過,除了最初出家的五百位比丘尼外,以後的女性出家,均須在二部僧伽中以羯磨法受戒了。從此之後,大愛道比丘尼的責任更加重大了,她自己敬佛、奉法與禮僧,也要領導並教育著所有的女性出家人,都能敬佛、奉法與禮僧。佛陀以及比丘大德們,不會直接管理乃至過問尼眾的生活,比丘大德的教誡比丘尼,也僅每月兩次。所以比丘僧團的統理,是以佛陀為中心,比丘尼僧團的統理,原則上雖然也以佛陀為中心,實際上則以大愛道比丘尼為依準。她既為婦女們爭取了得以出家的機會,也為出家的尼眾樹立了最好的榜樣。她兢兢業業,唯恐由於婦女的出家,而損害了佛的正法,所以她出家之後,除了領導尼眾的僧團,也從不輕易放棄親近佛陀的機會,凡是近佛而住的時日,每天總要去禮敬一次佛陀的慈容。以往,她是淨飯王最賢惠的王妃,她是太子最最慈祥的姨母;現在,她是佛陀座下最最受教的比丘尼弟子,她是尼眾僧團中最最理想的領袖。除了摩耶夫人,她是世間最最完美的女性,也是世間最最偉大的女性。
(三)
很快地,大愛道比丘尼,已經垂垂老了,她自己已經達到了出家人的最高目的——證得了阿羅漢果,她已為尼眾的僧團,樹立了良好的基礎,她現在已是一百二十歲的老年人。她想她對自己的這一生,可以交代了。
有一天,佛陀又回祖國,住在迦毗羅衛城的多根樹園,大愛道比丘尼率領著跟她同時出家的五百位比丘尼——她們這時,個個都是「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的阿羅漢了,她們的年齡,已跟大愛道差不多的老了,所以她們有著一個共同的念頭︰她們對自己的這一人生,可以作一交代了。
她們進了多根樹園,禮了佛陀的雙足,聽了佛陀的一番開示之後,大愛道便向佛陀說明她的來意,並向佛陀請示︰「世尊,我現在希望入涅槃了,不知是否可以?」一連說了三遍,佛陀都是默然聽受。說到第四遍時,佛陀才問︰「妳是為了涅槃而來說這話的嗎?」
「是的,世尊!我是為了涅槃而來說這話的。」
「既是如此,我還有什麼話好說呢?諸行無常,悉皆如是。所謂︰『積聚皆消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鹹歸死』,人命是有限的,要使此一血肉之軀的永生不死,那是不可能的,好在妳已在生死之中得到了解脫。妳要涅槃,我還有什麼話好說的呢?」
於是,與大愛道同時出家的五百位大比丘尼,也向佛陀請示,也得到了佛陀的印可。
這是她們此一充滿了光輝的人生的最後境界,所以對於佛陀的印可,對於即將入涅槃的一種喜悅是難以形容的。
因此,她們禮謝了佛陀,告別了佛陀,又到阿難尊者處,感恩謝禮,殷殷告辭,接著又到諸位上座長老比丘處所,一一禮謝,一一告辭。
但是,大愛道對於年輕一輩的女性出家人,總還有些放心不下,故於告辭了佛陀,及諸上座長老比丘之後,回到尼寺,又舉行七天的法會,為諸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尼,演說妙法,再三囑咐。在這七天的法會之中,使得所有的聽眾,均霑無上的法益,證得殊勝的妙理。這是她與她的尼眾弟子們給的最後法緣,她的責任,也就到此為止了。
七天法會之後,大愛道還現了一次神通,她從來不現神通,即將涅槃之際,為使眾生生起信心,所以,大愛道現神通,其餘的五百位大比丘尼,也各各現其神通,各各以其殊勝的定力,隨念所至,當下隱身不見,即於東方,上昇虛空,現四威儀,空中行,空中坐,空中立,空中臥;又入火光定,即於身內,放種種光,青、黃、赤、白等等,一時出現;又於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水。南西北方,亦皆如是,現其神通。
現了神通之後,遂入禪定,從初定至非想非非想處定,又從非想非非想處定,漸次向下而至初定,即於初定而入涅槃。
大愛道比丘尼的涅槃,乃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當其涅槃之時,大地震動,光明朗照,虛空中諸天的感歎之聲,如鼓如雷。
因此,散居各處的諸大聖者、諸阿羅漢,都被震動了,都知道大愛道已經涅槃了。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也都知道了。
因此,大家都拿了上等的香木,前往大愛道的涅槃之處,恭敬焚燒,供養舍利。其中有阿若憍陳如、舍利弗、大目犍蓮、阿尼盧陀等的諸大長老比丘;又有波斯匿王,琉璃太子,及諸大臣並諸眷屬;還有給孤獨與仙授等的諸大長者,有毘捨佉母及其諸眷屬,以及近鄰諸國的國王大臣,與國大夫人,全都來了。
最難得的,要算大愛道移靈送化的偉大行列了。
在前面,波斯匿王將種種寶衣嚴飾之具,盛裝五百乘輿,並持種種香花,以及寶幢、寶幡、寶蓋,及諸樂隊,羅列引導。
在左右,尊者阿難陀、尊者難陀、尊者阿尼盧陀、尊者羅※羅,抬舉大愛道的靈輿,緩步而行。
大悲世尊,亦以右手扶持大愛道的靈輿,緩步而行。
其餘的諸大比丘,則各各分別抬著諸大比丘尼的靈輿,緩步隨從。
到達荼毗場所,那是一個非常平正,非常遼闊,非常空閑,非常清淨,而又非常莊嚴,非常寂靜的地方。世尊為使大眾,得睹大愛道與五百大比丘尼的最後遺容,並使大眾深生敬信,得大利益,便將蓋在大愛道及五百大比丘尼面上的寶衣,親手揭開,同時提醒在場的大眾︰「你們看到了嗎?大愛道憍答彌以及這些五百大比丘尼,她們都是一百二十歲左右的人了,但她們的面相與體態,現時看來,豈不還像十六、七歲的少女那樣嗎?這是不可思議的事,但也不是沒有原因的事!我告訴你們,這是她們在過去世中所種的善根,她們曾在迦葉佛的時代,集體供養了佛的舍利塔,所以能在我法之中,集體出家、得道,並且有此不老的殊勝妙相。所以你們也該敬佛聞法,廣修供養。
大愛道是釋迦如來教中的第一個比丘尼,她是為法最誠,吃苦最多的比丘尼;但她也是給佛教所作貢獻最多的一位比丘尼,更是接受了最大光榮的一位比丘尼。唯願今日的尼眾姊妺們好自為之。大愛道比丘尼,因為能夠絕對的敬佛奉法與禮敬大比丘僧,所以也能受到佛的加護,證到法的實益,得到比丘長老們的關切。今日的尼眾姊妺們,相信也會如此學習的,是嗎?
(此稿係根據律部編寫而成,內容決不違背原部,文字則出於編製,故其雖係歷史故事,卻不必字字視為正史的考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