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觀呼吸
佛陀或他的大弟子,時會到比丘尼的精舍說法開示。每月一次,比丘尼又會到祗園精舍或東園參加法會。某一年,在舍利弗的建議下,佛陀把安居的時間延長了一個月。舍利弗知道這樣的安排,可以讓很多的比丘和比丘尼在他們各自的地方安居完畢之後,仍有時間來到捨衛城親聽佛陀的說法。事實正如他所料。最後齊集捨衛城的僧尼,多達三千。而在家的大護法,善達多、鹿子母和摩利,更竭盡全力以提供飲食住宿給這些遠道而來的僧尼。這年兩季安居後的自恣慶典,是在昂宿月月圓日,而並不是在平時的七、八月份。
那天,到處都盛開著蓮花,因為每年這個時候,都是這種白蓮花放開的季節。由於這個原因,九、十月間的月圓日,又稱蓮華日。這晚,佛陀和他三千個弟子在明媚的滿月下坐著。蓮花的幽香從湖上陣陣飄來。佛陀瞻視默默坐著的比丘和比丘尼,繼而稱頌他們的勤奮精進。佛陀又把握這個機會,向他們宣講『安般守意經』。
在場的僧尼當然都已知道覺觀呼吸的方法。但他們大部份都是第一次直接觸佛陀說法。這也是佛陀第一次把所有以往在這方面的開示,全部作出總結。阿難陀尊者細心聆聽,因為他知道這次的開示,將會成為一部重要的經典,以能傳予所有的僧伽。
耶輸陀羅比丘尼和孫陀莉難陀比丘尼都有參加這個法會。她們是幾年前在喬答彌比丘尼的帶導下,受戒為尼的。她倆在迦毗羅衛國以北的一間精舍修行。那裡是喬答彌比丘尼設立的其中一個修道中心。耶輸陀羅比她的婆婆遲六個月受戒,而受戒一年後,便已成為喬答彌比丘尼的主要助導。
尼眾一直以來都盡量以與捨衛城的雨季安居,以能直接聞得佛陀或他的大弟子開示。摩利王后和鹿子母夫人一向都給予比丘尼她們全力的支持。最初的兩年,尼眾都是住在御花園裡。第三年,她們才在王后和夫人的慷慨護持下,成立了第一所尼捨。喬答彌比丘尼自覺年事漸長,便刻意致力於栽培新一代的管理人。這些比丘尼,包括了耶輸陀羅、顗羅、維摩那、蘇瑪、未達和納杜他羅。這晚,她們全都在東園。羅睺羅尊者更杷耶輸陀羅和孫陀莉難陀兩位比丘尼介紹給縛悉底尊者認識。他因為終於有機會與她們相識而覺得非常感動。
佛陀宣說此經:
各位比丘與比丘尼,如果你們都可以持續修行圓滿的覺觀呼吸,你們將會獲得很大的效益。它可以幫助你們成就四念處和七種正覺因素的修行,隨而使你們生起智慧和證得解脫。
你們應該如以下修行:
第一口氣息:『吸入長的氣息時,要知道自己在吸入長的氣息。呼出長的氣息時,要知道自己在呼出長的氣息。』
第二口氣息:『吸入短的氣息時,要知道自己在吸入短的氣息。呼出短的氣息時,要知道自己在呼出短的氣息。』
這兩口氣息能幫助你打斷昏沉和妄念,同時使你生起專念和接觸當下此刻的生命。昏沉就是缺乏專念。呼吸的覺觀,可以讓你回到自己和生命裡。
第三口氣息:『吸入氣息時,要覺觀全身。呼出氣息時,也要覺觀全身。』
這口氣息能使你因觀想身體而與自己的身體真正接觸。覺觀全身和身體每一個部份,能使你體會到身體存在的奇妙,又可以把生死的過程,在你的體內顯露無遺。
第四口氣息:『告訴自己吸入氣息時會令身體安靜平和。告訴自己呼出氣息時也會令身體安靜平和。』
這口氣息能幫助你獲得身體上的平靜祥和,因而達致心、身、氣都融和合一。
第五口氣息:『告訴自己吸入氣息時感到喜悅。告訴自己呼出氣息時也感到喜悅。』
第六口氣息:『告訴自己吸入氣息時感到怏樂。告訴自己呼出氣息時也感到快樂。』
這兩口氣息,能帶你跨進感受的領域。這兩口氣息能替你創造滋養身心的平和喜悅。全因為散亂和昏沉都已止息,你才可以回到自己、投入此刻。幸福和喜悅的感覺,會在你心內冒起。
「你住於生命的奧妙,可以親嘗專念所帶來的平和喜悅。由於與生命的奧妙接觸,你便可以把中立的感覺也化為悅意之感。這兩口氣息,是替你帶來悅意的感受的。」
第七口氣息:『吸入氣息時,要覺觀自己心內的活動。呼出氣息時,也要覺觀心內的活動。』
第八口氣息:『告訴自己吸入氣息時,自己把心內的活動平靜下來。告訴自己呼出氣息時,自己也把心內的活動平靜下來。』
這兩口氣息能使你深入體會自己生起的感受,不論是悅意、不悅意或中立的,繼而讓你把它們平伏安穩下來。在這裡,『心內的活動』是指感受。當你覺觀自己的感受之後,你便可以看清楚自己感受的根和性。這時,你才可以控制和平伏它們,雖然它們可能是貪慾、瞠怒或嫉妒所產生的。
第九口氣息:『告訴自己吸入氣怠時,同時覺觀自己的心念。呼出氣息時,也同時覺觀自己的心念。』
第十口氣息:『告訴自己吸入氣息時,同時使自己的心念輕快平和。呼出氣息時,也同時使自己的心念輕快平和。』
第十一口氣息:『告訴自己吸入氣息時,同時在集中自己的心念。呼出氣息時,也同時在集中白己的心念。』
第十二口氣息:『告訴自己吸入氣息時,同時釋放自己的心念。呼出氣息時,也同時釋放自己的心念。』
「這四口氣息,帶你跨進第三個領域一心。第九口氣息令你可以確認自己心裡的不同境界,如體會、思惟、分別、快樂、悲哀和懷疑。你要觀察和確認這些境界後,才可以徹視心的活動。當你確認心的活動後,你才能使你的心寂靜平和。這就是第十和十一口氣息的功能。第十二口氣息讓你釋放心內的所有障礙。這時,你的心才會重現光明,照見行念的根源,因而可以降伏重重的障礙。」
第十三口氣息:『告訴自己吸入氣息時,同時觀照萬法的無常住體。呼出氣息時,也同時觀照萬法的無常性體。』
第十四口氣息:『告訴自己吸入氣息時,同時觀照萬法的壞滅。呼出氣息時,也同時觀照萬法的壞滅。』
第十五口氣息:『告訴自己吸入氣息時,同時觀想脫。呼出氣息時,也同時觀想解脫。』
第十六口氣息:『告訴自己吸入氣息時,同時觀想捨離放下。呼出氣息時,也同時觀想捨離放下。』
「以這四口氣息,行者便可以進入心所產生的物象領域,而集中心念以觀察萬法的實相真性。首先是觀察萬法的無常。因為萬法無常,故萬法皆會幻滅。當你了悟萬法無常壞滅之性,你便再不受生死之輪所賴縛,因而達到捨放和解脫。捨放並不是鄙硯或逃避生命。要捨和要放的,是貪愛執取,以能可以超脫生死輪迥,這萬法滋生的溫床。一旦證得解脫,你便可以在這生命裡活得平和自在,因為這時已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把你纏縛。」這就是佛陀怎樣教導覺觀身體、感受、心和心物的十六個觀息之法門。他又說要將此十六法門用於導致正覺的七種因素。它們就是專念觀想、審察正法、勇猛精進、喜獲法益、心輕自在、集中正定、和捨離妄法。
縛悉底尊者已聽過『四念處經』。現在加上『安般守意經』,他便可以更深入的投入四念處。他體會到這兩次經說的相輔相承,和他們對禪修的重要性。
這三千比丘和比丘尼都法喜充滿在月色下聽佛陀說教。縛悉底更在心裡暗自感謝舍利弗尊者安排這晚的法會。
一天,不害尊者從外面乞食回來,滿身鮮血,幾乎不能步行。縛悉底走上前把他摻扶。不害要求往見佛陀。他說他在城裡乞食時,因為被人認出他是從前的央掘摩羅,便被圍毆。不害完全沒有還擊,反而合起雙掌如蓮狀,由得他們發洩心頭之憤。最後,他們把不害毆致吐血。
佛陀看到不害受傷,便立刻囑阿難陀去取一盆水和毛巾前來,替他清洗傷口和血漬。佛陀又叫縛悉底去採集草藥回來,製成膏藥,替不害貼上療傷。
雖然他的傷口劇痛,但不害尊者沒有叫喊。佛陀說:「你今天所受的痛苦,可以使你以往的痛苦滌除。在覺察中忍受痛苦,可以抹掉千世的瞋惡。不害,你的衲衣已被撕破。你的缽在那裡?」
「世尊,他們把缽打碎了。」
「我會叫阿難陀給你新的衣缽。」
縛悉底替不害在傷處貼上膏藥時,他看到不害真的是個不事暴力的好榜樣。不害尊者又告訴他一件日前乞食時發生的事。
在森林中的一棵樹下,不害遇見一個正在分娩的婦人。可是,這個婦人遇上難產,痛苦非常。不害大叫了一聲『這樣淒慘的痛楚!』之後,便跑去求教於佛陀,問他如何是好。
佛陀說道:「跑回去告訴她說『太太,自出生以來,我部從未畜意傷害過任何的生命。憑此功德,我祝願你和你的孩子都能平安。」
不害抗議道:「如果我這樣說,便犯了妄語!我事實是傷害過無數的生命!」
佛陀說:「那麼你去告訴她,『太太,自我生於正法後,我便沒有蓄意傷害過任何的生命。憑此功德,我祝願你和你的孩子平安。」
不害跑回林中對婦入說了這番話。不到幾分鐘,那婦入便平安地生下了孩兒。
不害尊者在大道上已行了很遠,因而獲得佛陀的最高讚譽。
木筏非岸
那年冬季,佛陀住在毗捨離。一天,正當他在離開林精舍講堂皇不遠處禪坐時,幾個比丘在精舍另一處的園地自殺而死。佛陀知道後,便詢問他們自殺的原很。原來,他們是在禪觀身體無常壞滅之性後,便對色身產生畏懼,以致不欲生存的。佛陀知道這個原因後,感到非常不安。
他齊集所有的比丘,對他們說:「我們觀想無常和壞滅的目的,是要看清楚萬法的實性而擺脫它的籓籬的。逃避這個世界,並不可以使我們達到開悟與自主。要達到開悟與自,得先要洞悉萬法的真性。這幾位同修沒有真正的瞭解,所以才會作出此逃避生命的愚行。他們這種行為,也同時違反了殺戒。」
比丘們,一個解脫了的人,對世法不會執著,但也不會畏懼。執著與畏懼,兩者都是纏縛我們的繩。一個真正自由的人已超越了二者,安住於平和快樂之中,這種快樂是不可量度的。一個自由自主的不會執著於恆常性和獨立我體這等狹見,也不會執著於無常和無我的邊見。比丘們,你們要理智地本著無執的精神,去學習和修行教理。接著,佛陀指導他們實習下意識的呼吸,以幫助他們調息和振作起來。
佛陀回到捨衛城之後,更講說了很多有關破除執著的言教,以對治一個名叫阿利陀的比丘對教理的誤解。面對著一群在祗園精舍的比丘,佛陀說道:「比丘們,如果你們誤解了教理,就很容易會被困於狹見之中,因而令到自己和別人痛苦。你們對教理的聆聽、理解和實行,都是需要運用理智的。一個瞭解蛇的人,會用一支有叉的棍子來按下蛇頸,然後才把它拿起來。如果他拿起蛇的尾部或身部,他便很容易被蛇咬到。正如你會運用智巧來捕蛇,你也應該同樣地修學教理。」
「比丘們,教理只是形容真理的工具。不要當它就是真理。指著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手指只是用來指出月亮的方位。如果你把手指當作月亮的話,你便永遠不知道月亮是什麼。」
「教理就像一艘乘載你渡河到對岸的木筏。我們需要木筏,但木筏並不就是對岸。一個聰明的人到了對岸之後,是不會扛著木筏到處跑的。比丘們,我的言教就像那那木筏,是幫助簡樸載你們往超越生死的彼岸的。好好用那木筏乘載你們到達彼岸,但不要執著它是你的,而不肯放下。要不被困於法理之中。你們一定懂得把它捨放。」
「比丘們,我所傳授給你們的言教,如四聖諦、八正道、四念處、正覺七因素、無常、無我、苦、空、單一和無求等,都是需要以開明理智的態度和研學的。用這些教理來幫助達到解脫是對的,但僅記別要對它們執持不捨。」
比丘尼的精舍住著五百名尼眾。她們時常都邀請佛陀和祗園精舍的尊者前往開示。佛陀安排了阿難陀尊者,負責選派比丘前往尼捨說法。一天,他選派了婆達比丘。雖然婆達比丘在修行上已證得很深的果位,但他的口才卻不見特出。翌日,他乞食後在林中獨自用飯完畢,便前往尼捨。比丘尼都熱切的接待他。喬答彌比丘尼請他升座開示。
安坐在坐墊之後,他背誦了一首詩:
「住於安寂,
見法歸源,
無瞋無戾,
和悅充斥,
圓持專念;
得真自在。
出離慾念
乃大歡喜。」
尊者沒再多說,只是自行進入甚深的禪定。雖然他說的話僅得幾句,但單是他坐在那裡,平和安樂的形象,已足以使尼眾備覺勉勵。一些比較年輕的比丘對這樣短促的開示,難免感到有點失望。她們力求喬答彌比丘尼請他多說一點。喬答彌比丘尼向婆達比丘鞠躬頂禮後,轉達了尼眾的意思。可是,婆達比丘只是再重覆了一遍詩句,便自行離座了。
數日後,佛陀獲悉婆達者的開示。有人向他提議,日後或許應該選派較擅詞令的比丘前往說法。但佛陀的回應,是那比丘的臨場比他所說的內容更為重要。
一天乞食回來,佛陀到處也找不到阿難陀。羅睺羅尊者和其他的比丘都說沒有見過他。只有一個比丘報告,說他好像看見阿難陀在鄰近『不可接觸者』的村落中乞食。於是,佛陀便叫那比丘前去找他。那比丘找到阿難陀回來,但同時帶了兩母女到精舍見佛陀。那女兒的名字叫摩登伽。
佛陀細聽阿難陀這天遲回精舍的原因。數星期前的一天,阿難陀乞食後回精舍的路上,突然感到口渴。他在『不可接觸者』村裡的一個井邊停下來。這時,他看見摩登伽女正把木桶放下井裡提水。她是一個可愛的女子。阿難陀向她請求一點水喝,但她拒絕了。她告訴阿難陀她是一個『不可接觸者』,因此恐怕給僧人供水會污染他。
阿難陀對她說:「我不需要你是貴族高官。我只需要喝一點水罷了。我很樂意接受你的水。請不要怕污染我。」
這一來,摩登伽女便立刻給他供水。她覺得自己對這個英俊和藹,說話溫文的僧人很頃慕。她實已對他充滿愛意。她徹夜難眠,滿腦子都是阿難陀。那天之後,摩登伽女每天都呆在井邊,等候著看他一眼。她說服母親請阿難陀回家吃飯。阿難陀接納了兩次邀請。但當他發覺這少女戀上了自己,便再沒有應邀了。
摩登伽女對他日思夜想。她逐漸消瘦。最後,她忍不住向母親傾訴她對阿難陀的愛意,並表示希望他能還俗與她成親。她的母親呵責她這般愚昧,愛上一個僧人是沒可能有結果的。但摩登伽女堅持她寧死也不會放棄阿難陀,以期他會對女兒的熱情有所反應。她來自摩登伽族,對地一些邪教藥物是有點認識的。
那天早上,摩登伽女在街上見到阿難陀,便央求他再到她家裡吃飯,說這將會是後的一次。阿難陀有信心自己可以對她們母女說教,使摩登伽女放棄對他的癡戀。但在喝下了藥的茶之前,他根本就沒有機會說教。當他感到雙腳麻軟,頭目眩暈的時候,阿難陀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他立刻運用呼吸來抗衡藥力。來找他的比丘發現阿難陀的時候,他正跏趺而坐。
佛陀慈和的問摩登伽女:「你很愛阿難陀比丘嗎?」
摩登伽女回答:「我全心全意地愛他。」
「你愛他什麼?是他的眼、鼻、還是口?」
「我愛他的一切,他的眼、鼻、口、他的聲音、他走路的姿態。大師,我喜歡他的一切。」
「除了他的眼、鼻、口、聲音、走路等,阿難陀救災有很多你未知道的美德。」
「它們是什麼?」
佛陀回答:「他的愛心就是其中一樣了。你知道阿難陀比丘愛什麼嗎?」
「大人,我不知道他愛什麼。我只知道他不愛我。」
「你錯了。阿難陀比丘其實是愛你的,只不過不是你渴求的那種愛罷了。阿難陀比丘愛解脫了之道、自由、平和、喜悅。由於他對自由和解脫都有所體驗,阿難陀的臉上常常掛上笑容。他又愛所有的眾生。他希望將解脫之道帶給所有的人,她使他們都能夠享受到自由、快樂與平和。摩登伽女,阿難陀比丘的愛,是來自瞭解與解脫的。他這種愛不會像你那種愛,給你帶來痛苦和絕望。如果你是真的愛阿難陀比丘的話,你便會明白他的愛,而且更會讓他繼續生活在他選擇的解脫之中。假如你也知道怎樣像阿難陀比丘般去愛,你便不會再痛苦和感到絕望了。你的痛苦和絕望都是來自你欲私占阿阿難陀。這是一種自私的愛。」
摩登伽女望著佛陀說:「但我怎樣才可以像阿難陀那樣愛?」
「那就要在愛的同時,能保持著阿難陀比丘的快樂和你自己的獄裡,那清風很快便會散滅,而再沒有人可以受用它的清新涼快,就是你自己也不例外。摩登伽女,如果你愛阿難陀如你愛一股爽朗的清風一親,你自己也會變作一抹涼風。你那時便可以把自己和別人的痛苦和壓力都一併消除。」
「大師,請你教我怎樣才可以這樣去愛?」
「你可以選擇阿難陀比丘的道路。你可以像阿難陀比丘那樣,過著平和喜悅的解脫的生活,又將快樂帶給別人。你可以像他一樣,受戒為尼。」
「但我是一個『不可接觸者』!我怎可以受戒呢?」
「我們的僧團,是沒有階級分別的。僧團裡已經有幾個『不可接觸』的男眾受戒為比丘了。波斯匿王十分敬重的蘇利陀尊者,便是一個『不可接觸者』。如果你成為比丘尼的慶,你將會是第一個的『不可接觸者』比丘尼。你願意的話,我可以請契嬤尼師替你主持授戒儀式。」
摩登伽女高興不已,立即伏在地上向佛陀求受比丘尼戒。佛陀把她交託契嬤尼師照顧。她們離去後,佛陀便望著阿難陀,然後對眾比丘宣說。
「比丘們,阿難陀的戒願依然無染,但我希望你們要小心處理與外界的接觸和關係。如果你們常住專念中,你們便可以知道自己內裡的起心動念和外界在發生的一切。越是早一點察覺問題,便越可以更有效地將問題處理。在日常生活中時刻行習專念,你們便能夠增長定力以應付必時之需。當你們的定力穩固時,你們的視線便會明朗清晰,處理也會得宜。定與慧是手牽手的。定慧互通,二而為一。」
「比丘們,年紀比你們大的女人,要待她們如姐如母。年紀比你們小的女子,要待她們如妹妹或女兒。不要讓對女色的吸引成為你們修行上的障礙。如有需要的話,在定功未夠深厚之前,盡量減少與女性接觸。與她們一起時,只要說有關研習大道的話題。」
比丘們都很高興地授受佛陀的指示。
一把珍貴的泥土
一天,佛陀在一個貧窮的村莊裡乞食時,遇到一些小童在污呢路上嬉戲。他們正在用泥沙堆砌著一個城鎮,內裡有城牆、創庫、住宅、甚至河流。他們看見佛陀和比丘行近時,一個小童對其他的說:「佛陀和比丘路過我們的城鎮,我們不是應該給他們供養嗎?」
其他的小童都覺得這個主意很她,但卻說:「但我們只是小童,有什麼可以供養佛陀?」
提出供養的孩子答道:「聽著吧,朋友,我們的泥沙倉庫裡不是存著很多米糧嗎?我們可以拿一些來供養佛陀。」
其他的孩子都高興得拍手叫好。他們從泥沙倉裡掘起了一把泥土,充當他們的米糧,把它放在一塊樹葉上。想出這個主意的孩子跪在地上。小童說:「我們城鎮裡的人,現在敬上倉庫的米食,希望你會接納。」
佛陀微笑。他在小童的頭上輕輕拍拍,說道:「小孩子,謝謝你們給我們供養這珍貴的米。你們真有心思。」
佛陀轉過來對阿難陀說:「阿難陀,請你收下這些供養。回到精舍明,用一點水與它拌勻,抹在我房子的泥磚上。」
阿難陀接過了那把泥土。小童請佛陀坐在一棵榕樹下的大石上。阿難陀與眾比丘也圍聚在一起。
佛陀給小童說了一個故事:
「多世以前,有一個太子名叫衛屍朋他羅。他是一個慈心慷慨的人。他常把自己的財物與貧窮和有需要的人分享。他的妻子嘛達利也是同樣的心量。她知道丈夫很歡喜幫助別人,因此她對丈夫送那麼多的財物給別人,從來都沒有怨言。他們有一個名叫闍鄰的兒子,和一個名叫訖利屍納吉納的女兒。」
「在一次饑荒中,衛屍朋他羅太子取得他父王的同意,從倉庫裡分派布米糧餉饑民。人民的情況非常惡劣,以至倉庫的儲存幾乎派得一空。這卻引起了一些大臣的微言。他們意圖阻止太子繼續這樣做。首先,他們提醒大王,如果太子繼續這樣,國家將會受害。他們透露太子曾送出了一頭宮中的寶象,使用權大王也為之愕然。最後,他們成功說服大王把他唯一的兒子送到闍夜哇羅的邊遠山區,讓他一嘗艱苦簡樸的生活。衛屍朋他羅、嘛達利、和他們的兩個子女,便這樣被放逐了。」
「在往山區的旅途上,他們遇到一個乞丐。太子把自己身上的外衣脫下,送了給他。再遇上別的窮苦人時,嘛達利又把自己的衣服施贈他們。不久之後,闍鄰和訖利屍納吉納也將身上的衣服佈施了。一路上,他們一家人都把全部珠寶財物給了有需要的人。未到達山區,他們已什麼都沒有了。最後,太子更將他們乘坐的一車兩馬都施予他人。太子抱著闍鄰,嘛達利也把訖利屍納吉納抱起來。就這樣,他們毫無怨悔的步行,直至抵達闍夜吐羅。他們一邊走,一邊哼著歌謠,不覺得有一點的煩惱。他們心裡消遙自在。」
這段路程很長。到達山上時,衛屍朋他羅和嘛達利的雙腳都紅腫流血。幸好他們在坡上找到一間棄置了的房子。這是從前一個修行者居住過的。他們打掃一番後,便搜集了大堆的枝葉作床。森林裡有足夠的水果野蔬供他們食用。兩個孩子很快便學會搜集食物、用泉水洗衣、播種和園作。太子和妻子一起教孩子們認字寫字,把大塊的樹葉權充紙張,有刺的樹枝作筆。
「雖然他們生活艱苦,但他們都很滿足地過了三年平靜的生活。一天,衛屍朋他羅和嘛達利在外打摘野果回來,發覺一對兒女被人擄走。他們在附近的村落四處尋找,也沒有他倆的下落。」
「最後,他們帶著疲備和失望回家,只望孩子們已自行歸來。他們在房子裡見不到孩子,但卻被一個王宮裡派來的官差嚇了一跳。當官差告訴他們闍鄰和訖利屍納吉納都平安無恙,在王宮裡與大王一起時,他們都喜出望外。他們查問事情的原很時,官差告訴他們說:『數日前,一個宮中的夫人在市集見到有人在賣孩子。她認出兩個孩子就是太子的一對兒女。於是,她急忙回家告訴她當參謀的丈夫。他立刻到市集告訴那販商把孩子帶到宮中,更保證他會獲取厚酬。大王也認出破衣污臉的孫兒。他發覺自己實在非常掛念你們。』」
大王問道:『你是在那裡找到這兩個孩子的?你把他們賣多少錢?』
但販商未及回答,那參謀官便先說:『陛下,女的賣一千兩黃金和一千頭牛。男的賣一百兩黃金和一百隻牛。』
當時每人都覺得非常奇怪。大王便問道:『為什麼女的會賣得比男的貴那麼多?』
參謀官答道:『你肯定珍惜女的比男的為多。你從來都不責罵公主們的劣行。就是宮中的婢女,你都待她們很好。你只得一個獨子,而你卻把他放逐到虎豹出沒和只得野果作食的山區。你不是很明顯地重女輕男嗎?』
大王不禁流淚。『請不要再說下去。我明白你的意思。』
大王得悉販商也是從山上的另一個男子買孩子回來。於是,他給了一些銀兩那販商,著他帶領軍警前去輯拿綁匪。擁抱著兩個孫兒,大三細問他們這幾年來在山上的生活狀況。他下令把兒媳接回城都。自始,大王十分珍惜兒子,更協助他致力於救援貧苦大眾的工作。
小童們都很喜歡這個故事。佛陀對他們笑著說:「衛屍朋他羅太子很高興眾人分享他所有的東西。今天,你們與我分享了你們倉庫裡的米糧。你們使我非常高興。你們如果每天給別人一點點的禮物,也可以令他們很高興的。這些禮物未必要是買回來的。把在田禮摘的一朵花送給你們的父母親,已經會令他們非常高興。一句感謝的說話或一點愛心,也是很珍貴的禮物。一個慈祥的目光或表示關懷的舉動,也可以替別人帶來快樂。每天都給你們的家人和朋友一點禮物吧。我和比丘們要走了,但我永遠都會記著你們今天的供養的。」
小童答應他們會相邀多一些朋友一起前往祗園精舍探望佛陀和比丘。他們很想聽佛陀說故事。
下一年的夏季,佛陀回到王捨城說教。之後,他又前往靈鷲山,戌博迦到那裡探訪他,並邀請佛陀到芒果園住幾天。佛它接納邀請之後,便相約阿難陀在那兒會合。這位醫師的芒果園林令人清新涼快。那裡的樹,已是第八年結果了。戌博迦一早便替佛陀打掃好房子,又每天都做些素菜給佛陀供食。他提議佛陀暫停乞食幾天來恢復體力,又用一些山果根葉泡了一服草藥給佛陀調養。
一天,他們一起共坐時,戌博迦說:「世尊,有些人說你讓比丘吃肉。他們揚言喬答摩可以容忍殺牲口來供自己及弟子所食。一些人更指責你要別人給僧團供肉。我知道這不是真的,但我仍希望聽聽你在這方面的意見。」
佛陀回答道:「戌博迦,那些說我准許殺牲口作食的人,不是在說真話。其實我已不只一次談過這個問題。如果一個比丘看到別人為給他供養食而殺動物,那比丘當然要拒絕受供。就是他不是親自目睹而只是聞說,他也應該拒食。再者,就是他對所供之食有此懷疑,也一要拒絕。戌博迦,依照乞食的習慣,除非他知道供者是因為給比丘供食而殺牲口之外,一個比丘是應該接受任何乞到的食物的。知道比丘發願慈悲的人,都會只供養素食給僧人。但有時,他們真的只得有肉的食品。另一些人則因為沒有接觸過佛、法、僧,因而並不知道僧人吃素。在這種情形之下,比丘為免冒犯供者而令供者失了接觸大道的機會,便應該接受他們的供食了。」
「戌博迦,總有一天,人們會明白比丘是不會想殺動物的。那時,便再沒有人會給比丘供肉,而比丘便可以全部素食了。」
戌博迦說:「我是相信素食比較對身體有益的。素食的人覺得比較輕快和沒那麼容易生病。我已持素有十年了。我發覺我的健康很好,而且更培養了我的慈悲心。世尊,我很高興獲得你給我的明確指示。」
戌博迦同時也讚許僧團改變了吃隔夜食物的習慣。那些食物是會變壞因而導致生病的。佛陀很感激戌博迦,並邀請他到精舍再為比丘們講說基本的衛生習慣。
論說之綱
戌博迦的芒果園寧靜曠闊,到處都散佈著給比丘尼住的寮房。一天傍晚,一位名叫妙巴的年輕比丘尼,有一些問題要和佛陀商討。她乞食後回芒果園的途中,經過一處幽靜偏僻的小徑時,突然被一名年青男子攔住去路。她感覺到這男子不懷好意,於是便開始觀察呼吸以能保持鎮定的、清醒。她直望入這男子的眼睛裡說:「先生,我是個修行佛陀大道的尼姑。請你讓路給我回去尼捨。」
那男子說:「你還這麼年輕貌美,為什麼要把頭剃光、身穿黃袍這麼浪費青春啊?為何要活得像個苦行頭陀?聽我說吧,小姐,你好動人的身段應該穿著伽屍的絲綢紗麗才適合。唉,我真的從未見過像這麼漂亮的女人。讓我來教你身體上的享受吧。跟我來。」
妙巴保持著鎮靜。「不要胡說。我要尋找的快樂,是從解脫覺悟之道得來的。五欲只會導致痛苦。給我讓路吧。我將會非常感激你對我的體諒。」
可是,那男子不肯。「你的雙眸美極了。我從沒見過這般美麗的眼睛。我是不會這麼愚蠢把你放過的。我要你跟我來。」
他伸手抓住妙巴,但妙巴避開了。她說道:「先生,不要碰我。你是不可以侵犯比丘尼的。我選擇了修道的生活,是因為已厭倦了被慾望瞋心所負累的人生。你說我的眼睛美麗。好吧,我就把它挖下來給你。瞎了也總比受你污辱為好。」
妙巴的語氣十分堅決。那男子有點動搖。他知道這個尼姑是真的會這樣做的。他退後幾步。妙巴繼續說:「別讓你的慾念驅使你犯罪。你不知道頻婆娑羅王已下令要把所有冒犯佛門僧尼的人嚴加懲罰嗎?如果你不再檢點,如果你再威脅我的貞潔或性命,你必會被拘搏處分的。」
殺那間,這年青男子的理性恢復過來。他也體會到盲目的狂情真的只會導致痛苦。他踏步讓開,給這比丘尼過路。他又在後頭呼說:「尼師,請原諒我。我希望你在精神之道上成功達到你的目標。」
妙巴直往前行,沒有回望。
佛陀盛讚這位年青比丘尼的勇敢和堅貞。他說:「女尼在僻靜的路上行走是非常危險的。這其實也就是我當初不允許女子受戒的原因。妙巴,由現在起,比丘尼都不是獨自出外。不論是渡河、入村乞食或穿過森林或樹下,比丘尼都不可獨睡。她們出外或睡眠,都時刻要另有最少一個的比丘尼作伴,以能互相照應保護。」
佛陀轉過來給阿難陀指示:「阿難陀,請你記下這條新例,並要求所有的長者比丘尼,將這條律例列入戒律中。」
佛陀離開戌博迦的芒果園後,便與一眾的比丘,一起前往那爛陀。他們專注的慢慢步行。每個比丘都留心細察著呼吸。同路上,有兩個因苦行師徒在他們的行列後頭跟著走。老師名叫善毗瑜,他的弟子叫婆羅達多。他們一路上談論著佛陀的教化。善毗瑜對佛陀的教理諸多批評和譏諷。但奇怪的是,他的徒弟卻屢屢與他辯駁,認為佛陀的言教,值得欽敬。波羅達多以滔滔的辯才說服他的老師。前行的比丘,都難免聽到了他們在後面說話的內容。
那天晚上,比丘們在菴沒芭娜帝伽這處密茂的樹林裡歇宿。這裡是屬於王室的地帶。頻婆娑羅王曾頒佈告知人民,所有的精神修道者,都可以在有需要在菴沒芭那帝伽作息。善毗瑜和婆羅達多也在那兒度宿。
翌日早晨,比丘們一起討論那對苦行師徒的對話。佛陀聽聞後,便對他們說:「你比丘們,當你們聽到別人譏諷中批評我或正法時,你們不要生起瞋怒或憤恨不平的感覺。這些感覺只會對你們有損無益。又當你們聽到他人讚歎我或正法時,不要讓快樂、享受或滿足的感覺生起。這些感覺也是對你們有害的。正確的態度,是應該細心審察別人的批評裡那些部份是真,那些部份是假。只有這樣,你們才會在學習上有機會成就和進步。
「比丘們,多數稱讚佛、法、僧的人都只是具備很表面的淺見。他們都欣賞比丘們清淨無染和簡樸寧靜的生活,但他們再看不到更深的層面了。那些深得法要的人,不會說太多稱讚之詞,他們都明白覺得悟的真實智慧。這知超越一般言說思想。」
「比丘們,這世上有無數的哲理、學說和理論。很多人在這些論說上無止境的互相辯論。以我所查得的數字,就有六十二派主要的論說。它們包含了目前世上數以千計的哲學和宗教理論。從解脫悟之道的角度來看,這六十二派的論說都是含藏百般妄見,造成很多障礙。」
接下來,佛陀便給他們解說這六十二派論說的中心思想,而同時揭露它們錯誤之所在。他先說有關過去的十八種學說,永恆四論、部分永恆四論、有限與無限四論、無盡含糊四論、以及相信無因二論。他繼而解說四十四種有關未來的學說,相信死後靈魂存在的十六論、相信死後沒有靈魂的八論、相信死後沒有靈魂存在或不存在的八論、斷滅七論、以及認為現在就是涅槃的五論。指出這些學說的錯誤之後,佛陀說道:「一個稱職的漁夫,會將漁網放下水裡來捕取海中的魚蝦。當他見到這些魚蝦竭力想跳出網外的時候,他會對它們說:『無論你們跳得多高,你們始終都仍在網內。』漁夫說得對。千萬的理論學說都落在這六十二派論說之網內。比丘們,不要墮入這個梵網之中。這樣做會浪費你們很多的時間,更可能使你們失去修行正道的機會。不可落於空談猜度的網內。」
「比丘們,這所有的學說和信念,都是由於被對事物的領會和感受所誤導而生起的。如果不實修專念,根本就沒可能見到思想感受的真性。當你能徹視思想感受的根本真性時,你才可以看到萬法緣生和無常的性體。這時,你們便不會再被困於貪慾憂懼之網,以及六十二妄論的梵網之內了。」
開示之後,阿難陀尊者往外散步,並專注集中地憶記剛才佛陀所說的每字每句。他想:「這是很重要的經。我將叫它梵風經。這個網,襄括了這世間的所有妄論教條。」
鹿子母夫人的哀傷
離開菴沒芭娜帝伽之後,佛陀先去那爛陀,然後再前往鴦伽的一個大城市,瞻波。鴦伽是頻婆娑羅王管轄下的一個人口眾多、土地肥沃的地區。佛陀在那裡時,住在滿佈馥香蓮花的伽伽羅湖畔一個森林裡。
許多人都特別來到這裡聽佛陀說法。其中有一個名叫蘇納檔達的年輕富者婆羅門。在這個地區,蘇納檔達的聰明才智,是人所仰慕的。他的一些朋友,曾勸他不要拜訥佛陀。他們認為這樣做,會給這個沙行喬答摩太多面子了。但蘇納檔達卻和顏悅色地告訴他的於兒是不會輕易錯過認識像佛陀這樣有非凡深度的人。他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我需要增廣我的見聞,」蘇納檔達說。「我要知道沙行喬答摩在那一方面比我高超,而我自己又在那方面勝過他。」
數百個婆羅門決定加入蘇納檔達的行列。他們一起步行前往伽羅湖,對豫納檔達充滿信心。他們肯定他會讓家看到婆羅門的教理比佛陀的超越。他們郡相信蘇納檔達不會羞辱他們的階級教派。
面對早已被入群包圍著的佛陀,蘇納檔達呆住了一會,不知道說什麼才好。看見這樣,佛陀為免他窘惱,自行先說:「蘇納檔達,你可否告訴我們,一個真正婆羅門的先條件是什麼?有需要時,請你引述吠陀作據。」
蘇納達非常高興。吠陀是他的專長。他說:「沙行喬答摩,一個切實的婆羅門,應該具備五個條件一外貌俊朗端正、檀於持誦祭儀、血統清純可追溯七代之遠、要有賢德的行為和有智慧。」
佛陀問道:「這五樣條件中,那些最被重視?如果或缺某一,又可會仍然算是真正的婆羅門?」
想了一會,蘇納檔達說明最後兩個條件才真正是不能缺少的。外觀、祭儀的擅長、以反血統的純掙都不是絕對需要。那五百婆羅門聽到辣納檔達這樣的回應,都感到不快。他們全都舉起手來揮動著,以表示不同意他的說法。他們認為他是受了佛陀的盤問而有所動搖。他們認為他的反應實在令婆羅門丟瞼。
佛陀轉過身來對他們說:「各位嘉賓!如果你們對蘇納檔達是有信心的話,請你們保持肅靜,讓他繼續說下去。假如你們對他是沒有信心的話。便請叫他回座,好使我與你們其中一人繼續論說。」
每個人都沉默下來。蘇納檔達望著佛陀說道:「沙行喬答摩,請容允我對我的朋們說幾句話。」
蘇納檔達轉撾頭來,指著坐在前面,屬於他們階層的一位年青男子。他說:「你們都看到我的堂弟鴦伽迦嗎?他是個英俊瀟酒的少年。他怕舉止溫文高雅。除了沙行喬答摩之外,便很少人可以與:『他的容貌相比。鴦伽迦對吠陀也非常精通,而且對祭儀的種種禮節十分熟悉。他純潔的血源,從父母雙方都可迫溯七代之遠。相信沒有人可以對他這三個條件有所懷疑的了。但假如鴦伽迦是個姦淫殺掠、偷扼擄騙的醉漢狂徒。那時,他的俊朗面容、祭儀熟技和純淨血統又有何價值呢?好朋友,我們一定要承認賢德和智慧才是一個婆羅門最必要具備的條件。這是所有人的真理,並不單是沙行喬答摩的。」
人群都熱烈鼓掌。待掌聲停下來,佛陀又問蘇納檔達:「賢德則慧兩者,又有一樣比較重要嗎?」
蘇納檔達回答道:「沙門喬答摩,賢德是來自智慧的,但智慧懼畏,又有賴賢良的德行。它們兩者,是不可分割的。這就像用一隻手洗另一隻手,又或一隻腳替另一隻腳搔癢。賢德與智慧是互長互養的。賢德使智惹現前。智慧令行為更趨賢良。這兩種質性都是生命裡至為珍貴的。」
佛陀回應道:「非常好,蘇納檔達!你說出了真義。賢德與智慧,確是生命裡的至寶。你可再申說嗎?怎樣才可以把賢德和智慧發揮至最高的境界?」
蘇納檔達微笑著合上雙掌。他向佛陀鞠躬頂禮,說道:「大師,請你指點我們。我們雖然知道這些原理,但你才是證了大道真理的人。請你告訴我們怎樣才能夠發揮賢德與智慧到最高的境界吧。」
佛陀對他們宣說解脫之道。他告訴他們開悟的三次第一戒、定、慧。持戒生定。定能生慧。慧能令我們更深入地持戒。持戒越深,定力越長。甚深的禪定,又可啟發更高的智慧。佛陀又講解怎樣觀因緣互生法以破除恆常和獨立個體的妄見。觀想緣起,可以幫助我們斷除貪、瞋、癡,因而達致解脫、平和、興喜悅。
蘇納檔達聽得著迷。佛陀說完後,蘇納檔達站起來合上雙掌。他說道:「喬答摩大師,請接受我的感謝。你今天使我重見光明,把我從黑暗中帶導出來。請你讓我皈依佛、法、僧。同時,我也希你和比丘明天到我家裡,讓我給你們供養。」
佛陀與蘇納檔達這天的誠切交流,在這一帶的各階層都引起了震撼融。一群婆羅門的知識份子,都追隨了佛陀為師。其中包括了在離車難伽那村的著名婆羅門阿摩伽和他的老師布伽羅薩帝。當婆羅門投皈佛陀門下的人數日漸增多時,一些婆羅門和其他的宗教領袖便難免嫉惡填胸了。
他們還在菴沒芭娜帝伽的時候,縛悉底曾向目犍連尊者請教當時不同宗教運動。目犍連為他總結了所有的宗別派系。
首先有富樓那迦葉的一宗。他的門徒是不信道德禮教的。他們堅持好與壞只是傳統習慣引起的概念。
末迦利瞿捨梨子的信徒,是宿命主義者。他們相信一生中所發生的,都是先天注定而不是個人的能可能改變的。一千或五百年後得到解脫,這也是一早便注定了的,與他自己的努力與修行無關。
阿耆多枳欽婆羅所教的,是享樂主義。他相信人是由地、水、火、風、即四種原素所成,一旦死後,便一無所有。他因此認為應該在有生之日,盡量經歷世間的享受。
以迦羅鳩馱迦旃延為首的一宗,剛持相反的見解,屬於無因論之感覺論者。他們相信一個人的肉體與靈魂,都是永不幻滅的。他們認為人是由七種原素形成-地、水、火、風、空、苦樂、靈魂為獨立之要素。生與死只是外表形態因原素的散聚而產生的短暫現象。
舍利弗和目犍連兩位尊者,都曾屬於刪闍耶毗羅胝子的宗派。刪闍夜教的是在某一個情形下的真理,未必在另一個情形下也是真的。一個人對環境事物的審察,才是最佳的度量。
尼乾陀若提子帶導的一群,是異行的苦行者。他們不穿衣服,又對所有眾生都嚴持不殺之戒。尼乾陀若提子所教的,是一種雙重宿命論。他相信宇宙中有兩種基本力量,生命與非生命。這一宗派在當時非常受人尊崇,因此在社會上有很大的影響力。比丘們與耆那教的苦行者常有接觸,因為他們都是同樣的尊重生命。但他們也同時有很多分歧,因而引致一些比丘與耆那教的一些弟子時有衝突。目犍連尊者對這派的苦行尤為反對,直斥他們過份極端。因此,目犍連便成為這些頭陀特別針對的目標。
佛陀回到捨衛城後,住在東園。他在這裡的訪客川流不息。一天早上,鹿子母夫人前來造訪。當佛陀看到她全身衣發濕透,便問她:「鹿子母,你曾那裡去?為何衣發盡濕?」
鹿子母夫人哭著訴說:「世尊,我的孫兒剛死去。我想前來見你,但卻忘了帶備而傘。」
「鹿子母,你的孫兒多大?他因何而死?」
「世尊,他只得三歲,是死於傷寒病的。」
「可憐的小孩。鹿子母,你有多少孩子及孫兒?」
「世尊,我有十六個孩子。九個已結了婚。我有八個孫兒。現在只剩下七個了。」
「鹿子母,你是否很喜歡有這麼多的孫兒?」
「當然了,世尊。越多越好。如果他們的人數如捨衛城的人那麼多,我便不知會多麼快樂了。」
「鹿子母,你知道捨衛城每天裡有多少人死去嗎?」
「世尊,有時會有九至十個的,但每天最少都會有一個。。在捨衛城,沒有一天是沒人死去的。」
「鹿子母,如果你的孫兒數目如捨衛城的人那麼多,你的頭髮和衣服豈不是天天都濕透?」
鹿子母合起掌來。「我明白了!我真的不應該想要有家捨衛城人口那麼多的孫兒。一個人越是多牽掛,便越是多痛苦。你時常都這樣教導我,但不知怎的,我總是忘記。」
佛陀輕輕微笑。
鹿子母告訴他:「世尊,你總是在而季之前才回到這裡。一年中其他時間,你的弟子都非常想念你。沒有你在,我們來到精舍也覺得很沒意思。我們都不知道做什麼才好,通常只會在你的房子附近走走,便回家去了。」
佛陀說:「鹿子母,勤修正法比前來精舍造訪更為重要。況且,你來到精舍,也必定有其他的尊者說法。你可以向它們請示修行的法要。法教和導師絕無別異。請不要因為我不在這裡便廢你的修行啊。」
站在旁邊的阿難陀尊者,作出一個主意。「在這裡種植一棵菩提樹,應該會有幫助。這樣,信徒前來的時候,便可以把這棵菩提樹代替你的位置。他們甚至可以向它鞠躬,以象徵對你頂禮。我們又可以在樹下建一石台作壇,讓信徒可以供花。他們可以繞樹而行,觀想、佛陀。」
鹿子母夫人說道:「這主意真好!但你那裡找來菩提樹啊?」
阿難陀答值:「我可以在優樓頻螺佛陀證道那兒取來菩提樹的種子。別擔心,我會拿得種子,把它栽至發芽,再種成大樹。」
鹿子母夫人感到比較輕快和安慰一點。她向佛陀和阿難陀尊者鞠躬禮辭後,便回家去了。
獅子吼
在同一個雨季裡,阿難陀因提出了一個關於緣起的問題,以致佛陀對比丘們宣講緣緣生法的十二種因緣關係。
他解說:「緣起之法理至為深奧。你們不要以為單憑一般言說開示便可以得其要領。比丘們,優樓頻螺迦葉尊者能夠入正法之道,都是因為聞得緣起之法。我們之中備受尊重的舍利弗尊者,也是因為聽到一首有關緣起的偈語而入正道。你們需要每一刻都觀想緣起之法性。當你們看到一片樹葉或一滴雨點時,觀想所有令這塊葉和這點雨可以存在的遠因近緣。你們必需知道這世界,是千絲萬縷的因緣所互相牽引,交織而成的。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
「任何生滅之法,都是與其他所有的生滅之法相連。一中含多,多中含一。沒有一,便沒有多。沒有多,便沒有一。這就是緣起法的奧義。如果你們洞悉萬法的性體,你們便可以超越生死所引起的所有煩惱。這樣,你們才可以衝破生死的巨輪。」
「比丘們,緣生法的連鎖關係有很多層次,大致可以為四類,主因之正緣、增上之助緣、相續無間之行緣、和心生物象之攀緣。」
「主因是世法現象生起的必需要條件。例如,一粒米,就是一棵稻米的主因。幫助增加這粒米生長成稻的種種因素,就是助緣。在這個例子裡,這些助緣包括了陽光、雨水、泥土等。」
「相續無間的行緣,是導致物象生起的過程中,潛伏進行著每刻微細因緣相續的因素。沒有這不斷進行著的過程,又或過程中受到干擾而中斷的話,稻便生不成了。所有提及的物象世法,都其實是心識所產生的所也就是世法生起的基本因素之一。」
「比丘們,苦惱是因為有生有死才存在的。那什麼引起生和死?是無明。首先,生與死都只是心智產生的概念。這些概念,是無明的產品。當你們深切透視世法萬象之後,你們便可以降伏無明,因而超越生死的概念。超越了生死之念,你們便能降伏煩惱。」
「比丘們,有死之念因為有生之念。這等妄念都是來自有獨立個體的『我』這個妄見。有我的妄見,來自執取。執取的產生,是因為愛慾。有愛慾,是因為我們看不清感受的真性。看不清感受的真性,是因為我們被困於六根六塵的接觸之中。我們被困於六根六塵的接觸之中,是因為我們的心並不清澈平和。我們的心並不清澈平和,是因為我們的心有起行動念。心的起行動念,是因無明所致。這十二種因緣關係相互牽引,彼此密切連繫。在一種因緣關係中,可以見到其他十一種關係。當中缺少了一節,其餘的十一節也便不會再會存在。些十二因緣就是死、生、有、取、愛、受、觸、六入、名色、識、行、無明。」
「比丘們,無明乃十二因緣之始因。幸好觀照緣起的法性,可以使我們能夠摒除無明,超越煩惱。一個覺悟的人,可以在生死之海的洶濤駭浪上跨過,而不墮溺其中。一個開悟的人,利用十二因緣之法,如同車輪。一位覺者,雖住於世而不落其間。比丘們,不要逃避生死。你們只需把自己提升到生死之上。超越生煞費苦心,是『真正偉大者』的成就。」
在數日後的一個研法會上,摩訶迦葉尊者提醒僧眾,說佛陀已曾多次宣講緣起之法,因而此法可被視為正覺之道的核心教理。他又重申佛陀曾以一撮蘆葦來比喻緣起法。佛陀當時說過,世法的存在,並非因為有個創物主,而是因緣而生的。無明引致起心動念,而這些行念又財復產生無明,正如蘆葦相互倚傍而立。一枝蘆葦倒下,其他的就都相應而墮。這是宇宙萬象的真相,多從一生,一從多起。我們觀察得夠深入,便可見到一中有多,多中含一。
在這同一個雨季,幾個婆羅門合謀,意圖誣告佛陀與一個女子發生關係而令那女子懷孕。他們找得一個名叫輕斜的年輕貌美婆羅門女子,告訴她婆羅們的爭劇失勢,是因為許多年青人被佛陀教唆成為他的弟子所致了保護她的信仰,輕斜便答應與他們合作。
她每天前來祗園精舍,都身穿一襲美麗的紗麗,手攜一束鮮花。她並不會準時前來參加法會,是只是站在法講堂的附近,等待著信眾離場。起初,當她被人問及在那兒幹什麼時,她總不回答,只是微笑。數日後,她開始有反應,但也只是說:「我去我要去的地方。」再過幾個星期,她便開始給人含糊的答覆:「我要前去找沙行喬答摩。」最後,她又被人聽到這樣說:「在祗園精舍度宿,很是不錯!」
很多人都覺得她的說話刺耳。一些信眾開始有點懷疑,但都沒有提出疑問。一天,輕斜出現在佛陀的法會裡。她的肚子明顯地隆起來。佛陀正說法時,她突然站起來,大聲說道:「喬答摩師傅!你這麼有口才說法,地位又那麼受人尊重工業。但你對我這個被你弄大了肚子的可憐女子,卻全不理會。我的孩子是你的。你願意負起你這親生骨肉的責任嗎?」
眾人一陣騷動。每對眼睛都注視著佛陀。佛陀只是淡淡的微笑,答道:「姑娘,只有我和你才知道你聲稱的是否屬實。」
眾人無法再按得住他們的驚訝。幾個人怒氣沖沖的站起來。輕斜忽然感到恐慌,生怕別人會打她一頓。她找尋出口離開,但在慌亂中卻不小心跌倒。正當她掙扎著想站起來的時候,一塊又圓又大的木塊從她的肚處墮到上,落正在她腳上。她疼痛得大叫一聲,忙抓著差點兒被壓扁的腳趾。她現在的肚子變得坦了。
群眾都頓時鬆一口氣。一些人不禁大笑起來,另一些則對輕斜譏罵。契嬤比丘尼上前,輕輕摻扶輕斜離開講堂。她倆出去後,佛陀便再恢復說法,就像沒有事故發生過一樣。
佛陀說:「信眾們,就如光明驅使黑影一般,覺悟之道可以拉倒無明之堵。四聖諦、無常、無我、緣起、四念處、七正覺因、三門、八正道、全都都像獅吼般被宣說過,因而悉破了無數的妄見邪說。獅子是禽獸之王。離開洞穴時,它伸展身體,眺視四面八方。搜尋獵物之前,它會發出如雷貫耳的吼叫聲,其他動物無不震驚而逃。雀鳥高飛、巨鱷向水裡潛、狡狐也急忙洩進洞裡去。就是村中的大象,雖然有綵帶裝飾和金傘為蓋,都被這吼聲嚇得四處亂跑。」
「信眾們,覺悟之道的宣講,就正如獅子吼!邪說為之震驚。當無常、無我、和緣起法被宣說時,一向從無明和昏惑中找尋安穩的人天眾生,都立時醒覺起來。一個人見到耀目的真理時,他會驚歎:『長久以我們都抱著危險的妄見,以無常為常,又以為有個獨立的我。我們誤當苦惱為享樂,視短暫作永恆。我們又錯認假的,以為是真。現在是時候讓我們扯下迷惑顛倒的妄見之牆了。』」
「信眾們,覺悟之道使之類得以消除妄見的厚厚蓬帳。一個覺者出現時,大道便如漲潮的濤湧聲般到處迴響。潮水高漲時,所有的妄見都全被沖走。」
「信眾們,一般人很容易墮入四種陷阱。第一種是對感官之欲的執取不捨。第二種是對狹見的執著。第三種是對正法的懷疑。第四種是有『我』之妄見。覺悟之道幫助我們不墮入這些陷阱。」
「信眾們,緣起之法可以幫助解決每一種障礙。在日常生活中,你們應該時刻觀照身體、感受、心、和心生之物象的互依互緣之性。」
翌日,阿難陀在大堂重覆了佛陀的言教。他稱這經為『獅子吼經』。
這個雨季裡,很多比丘都患上了虐疾。一些比丘因太瘦弱而在能往外乞食。雖然其他的比丘都很樂意與他們分食,但因乞來的食物通常都有咖哩在內,不適合有病比丘腸胃。因此,佛陀特准在家眾替這些比丘備食。他們會烹調一些容易消化的食品,如加有蜜糖、浮汁、蔗糖和油等管養材料的米粥。由於這些食物的幫助,比丘們也慢慢康復了。
一天禪坐後,佛陀聽到很多烏鴉的叫聲。察看之下,他發現一些比丘正喂哺病僧的食物給烏鴉們吃。他們解釋說,當日上午,幾個有病的比丘都沒有胃口。過了中午,比丘們都不許進食。當佛陀問他們為何不留著食物待明天再吃時,比丘們提起有關不可吃隔夜食物的規條。佛陀告訴他們,以丘有病的比丘,不用持守過午不食之戒,並說如有一些食物是可以保留的,便可留至翌日。
不久之後,一位醫師從城裡到來造訪舍利弗尊者。他建議有病的比丘吃一種特別泡製的草藥。之後,比丘們的健康便很快恢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