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故道白雲(佛陀傳記)4
一行禪師
10/10/2018 07:05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法蜜

 佛陀習慣一早起來坐禪,之後再到林樹間行禪。一天清早,正當佛陀行禪的時候,他看見一個樣貌俊朗、衣著高雅的二十來歲青年,在晨霧裡徘徊。於是,佛陀坐在一塊大石上。那人走近大石時,未有發覺佛陀,但卻自言自語地說:「討厭!反感!
  
  佛陀開口說話了:「沒有什麼是討厭的,也沒有什麼值得反感。」
  
  那年青人停下來。佛陀的聲音清澈舒懷。那人望上來,看見佛陀在石上,平靜安泰的坐著。年青人脫下腳上的涼鞋,向佛陀深深的鞠躬。他也坐到旁邊的一塊大石上。
  
  佛陀問道:「什麼這樣討厭?什麼令你反感?
  
  年青人自稱名字叫耶捨,是王捨城中一個富商之子。耶捨一向的生活無憂無慮。他的父母滿足他的所有要求,又供給他應有盡有的享受。諸如豪華房舍、金銀珠寶、醇酒美人、佳餚美宴,無二或缺。但耶捨這個思想敏銳的年青人,開始感到這種物質享受充斥的生活,漸漸把他侷促得透不過氣來。他從這種生活中已再找不到滿足和意義。
  
  他像一個被關在沒有窗子的房間裡的人,渴望吸到一口清新的空氣,過一種簡單而健全的生活。就在前一晚,他才與朋友歡聚暢飲、長夜笙歌、美女投懷。但當耶捨半夜醒來,看見朋友歌妓酒醉熟睡的情形,他便立刻知道自己再不可以這般生活下去了。他披上斗篷,穿上涼鞋,便跑出門外,漫無目的地走著。就這樣,他走了整夜才發覺自己竟然來到了鹿野苑。現在太陽初升,他己與佛陀對坐著了。
  
  佛陀對他勸解道:「耶捨,人生的確充滿苦惱,但也有很多的美好。沉迷於欲樂固然對身心有害無益。如果生活得簡單健康,而不被慾念貪求所奴役,你是可以經驗到生命的奇妙美好的。耶捨,你向西周觀望吧。你可以看到樹木在薄霧裡嗎?它們不是很美麗嗎?月亮星星、山河大地、陽光鳥語和淙淙泉水,都是宇宙間可提供無窮快樂的其中一些現象。」
  
  「從這些得來的快樂,可以滋養我們的身心。合上雙眼,然後深呼吸數下。現在再張開眼睛。你見到什麼?樹木、煙霧、天空和線線陽光。你自己的眼睛便已夠美妙神奇了。你一向與這些神奇美好的東西脫節了,所以你對自己的身心也漠視鄙棄。有些人更因討厭自己的身心而自尋短見。他們只可以看到生命的苦痛,但其實痛苦並不是宇宙的真性。痛苦只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對生命的錯誤見解產生的效果。」
  
  佛陀的說話,把耶捨感動得如被甘露灑在乾涸了的心靈上。滿懷喜悅,他伏在地上請求佛陀收他為徒。
  
  佛陀扶他起來,說道:「一個僧人過的是非常簡單純樸的生活。他沒有錢。他睡在草房或樹底。他只吃一餐,而且還是乞討回來的。你可以過這樣的生活嗎?
  
  「可以,大師。我很樂意過這樣的生活。」
  
  佛陀又說:「一個僧人,把身心全部投入於體悟解脫,以幫助自己和其他人。他又要集中他的精神,去替別人解決苦難。你肯發願遵守這條道路嗎?
  
  「當然,大師。我發願遵從。」
  
  「那我便收你為徒吧。我僧團裡的弟子都叫比丘,即行乞的人。你每天都要去乞食養活自己,又要修習謙虛之心和與別人保持接觸,以便接引他們體解大道。」
  
  這時,佛陀的五個朋友兼弟子來到了。耶捨起來恭敬禮拜每一位。佛陀介紹他們認識耶捨,並對憍陳如說道:「憍陳如,耶捨希望成為比丘。我已接受了他為我的弟子。請你指導他如何穿袍,持缽、觀察呼吸、以及修習行禪坐禪。」
  
  耶捨向佛陀鞠躬之後,便跟憍陳如到他的茅舍,讓憍陳如替他剃髮和教他佛陀所吩咐的。憍陳如剛好多出了人們供養他的一件衲衣和一隻缽,於是他便把這些轉送給耶捨。
  
  那天下午,耶捨的父親來找耶捨。原來那天早上,他全家人都慌忙地四出尋找耶捨。一個僕人跟著耶捨的足跡來到鹿野苑,又發現他的金色涼鞋被棄在大石旁邊。經過一番查問,才知道少主在那裡和僧人一起。於是,他便匆匆回家告訴耶捨的父親。
  
  耶捨的父親抵達時,發現佛陀正安祥的坐在石上。他合掌上前,有禮的問道:「尊者,請問你有見過我的兒子耶捨嗎?
  
  佛陀請耶捨的父親在附近一塊大石上坐下。他說:「耶捨在房子裡面,他很快便會出來。」
  
  接著,耶捨的父親便聽佛陀述說當早所發生的一切。佛陀盡量令他明白他兒子心裡的想法和願望。佛陀這樣跟他說:「耶捨是個聰明感性的青年。他已找到了心靈解脫之道。他現在才得到信心、安穩和快樂。請你替他高興吧。」
  
  佛陀又告訴耶捨的父親怎樣可以在生活中滅少苦惱,以及替自己和周圍的人創造安穩和快樂。這個商人發覺佛陀的說話令他感到如釋重負。他站起來合上雙掌,要求佛陀收他為在家弟子。
  
  佛陀起初默不作聲。過了一會,他才說:「我的弟子全都刻意追求簡單而專注的生活。他們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也不飲用酒精或任何可令他們昏亂的刺激品。如果先生你覺得你能遵照這些去做,我便接納你為在家弟子。」
  
  耶捨的父親跪在佛陀前面,合掌說道:「請讓我皈依你的教化吧。請你指示我這生應行之道。我立願有生之日,都必定忠於你的教誨。」
  
  佛陀扶他起來。耶捨也剛來到。他剃了頭,穿著比丘的衲衣。這個剛剃度的比丘,臉上露出異常燦爛的笑容。他合掌成蓮苞狀向父親鞠躬。耶捨容光四散。他的父親也從未見過他兒子這般快樂。他向兒子鞠躬回禮,說道:「你母親在家裡非常擔心你。」
  
  耶捨答道:我會回去探望她,免得她掛心。但我已發願追隨佛陀,過一生服務眾生的生活。」
  
  耶捨的父親對佛陀說:「大師,我懇請你和你的比丘明天到舍下來吃一頓飯。如果你們前來指導我們醒覺之道,我們將會感到萬分的榮幸。」
  
  佛陀回頭望著耶捨。這個新來的比丘,眼睛亮起來。佛陀於是便點頭表示接納邀請。
  
  第二天,佛陀和他的六個比丘一起在耶捨雙親的家裡吃飯。耶捨的母親見到兒子安全無恙,而且快樂異常,歡喜得流起淚來。佛陀和比丘們都被安排坐在軟墊的椅子上。耶捨的母親又親自奉侍他們。比丘們默默的吃飯時,沒有一人說話。就是所有的侍從僕人,都全部肅靜。吃過飯,洗過缽,耶捨的雙親向佛陀鞠躬禮敬,然後坐在佛陀前面的矮凳上。佛陀對他們說教在家弟子的基本修行五戒條。
  
  「第一戒是不殺。所有眾生都害怕死亡。如果我們真的行瞭解和慈愛之道,便必定要遵守此戒。我們不只是要保護人的生命,憑要保護其他動物的生命。遵守此戒會令我們增長慈悲與智慧。」
  
  「第二戒是不偷盜。我們沒有權利偷取別人的東西或巧取豪奪。我們應該想辦法幫助別人自立維生。」
  
  「第三戒是不作任何不道德的性行為。不要干擾他人的權利和義務。要永遠忠於配偶。」
  
  「第四戒是不妄語。不要說委曲事實或導致不和與仇恨之言。不要散播沒有確定性的消息。」
  
  「第五戒是不飲用酒或其他刺激性物品。」
  
  「如果你們依著這些戒條的精神而生活,你們一定以替自己、家庭和朋友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和不協調。你們會發現生活中的快樂比從前多上很多倍。」
  
  耶捨的母親一邊聽著,一邊感到心內像開啟了歡樂之門。她很高興知道她的丈夫已成為佛陀的弟子。她跪在佛陀面前,合起雙掌。她也被佛陀接納她的請求,收她為在家女弟子。
  
  佛陀和他的六個比丘就此返回鹿野苑。


歸依

耶捨成為比丘的消息,很快便傳遍他朋友的圈子。他最要好的朋友一金芭娜、善多、奔納吉和加范培帝一決定一起到鹿野苑探訪他。途中,善多說:「既然耶捨也決意出家為僧,他跟隨的大師必定非泛泛之輩,而且他學的道也肯定高超。耶捨是個非常揀擇的人。」
  
  維摩吉反駁道:「別那麼肯定。或許他只是一時興之所至而為僧,這未必會長久的。一年半載之後,他很有可能放棄這種生活。」
  
  加范培帝不同意。「你拿耶捨太不認真了。我一向覺得他是個十分嚴謹的人。我相信他沒有考慮清楚是不會作這個決定的。」
  
  他們到鹿野苑找到耶捨後,耶捨給他們引見佛陀。「師傅,我這四個朋友都是很優秀的人才。請你對他們慈悲,替他們開啟解脫之道的知見。」
  
  佛陀坐下來與他們四個年青人交談。最初,金芭娜對佛陀說的很是懷疑。但聽下去後,他的印象便漸漸改觀了。最後,他還提議叫其他三人一起請佛陀收他們為比丘。他們因個跪在佛陀面前懇求。佛陀知值他們都是誠意的,於是便即時接納了他們的請求,同時更囑憍陳如指導他們出丘基本的行儀。
  
  耶捨和他四個好朋友成了比丘的消息,很快便傳到他其他的數百個朋友。一佰二十個二十多歲的年青人召集在耶捨的家門,準備大清早出發往鹿野苑。當耶捨被通傳他們來訪時,他立即出來相迎。剖白了自己出家為僧的本懷後,他便引領眾人跟佛陀見面。
  
  與眾年青人圍聚,佛陀對他們解說脫離苦痛和獲得安樂之道。他告訴他們自己年青時怎樣發願尋道。這一佰二十名年青人個個都聽得入神。其中五十人立即要求成為比丘。其他的雖然都有這個心願,但卻因為未完成為人兒子、丈夫或父親的家庭責任,而暫時沒法出家為僧。
  
  耶捨請佛陀接納他的五十位朋友,而佛陀也欣然答應。喜出望外,耶捨說道:「如佛陀你允許的話,我明天乞食時經過父母家門,將會問他們可否供給這些比丘衲衣和乞缽。」
  
  佛陀現在與六十個比丘一起住在鹿野苑。他在這兒多留三個月以便領導他們。在這段時間裡,又有超過數百男女皈依為佛陀的在家弟子。
  
  佛陀教他的比丘們怎樣修習觀照他們的身體、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識。他教他們有關世間萬法因緣互依而起之理,又告訴他們常常在這方面觀想的重要性。他解釋萬物都因互依互緣而生起、發展和壞滅。沒有緣起,世法不存。一法之內,含藏萬法。他說:「靜思緣起法,就是解脫生死之門。它有力量破除固執淺見,諸如相信宇宙是神創或地、水、火、風所做成的。」
  
  佛陀明白作為一個導師的責任。他像一個親切的兄長般關懷和領導他的弟子。他又與他最初的五個門徒分擔很多方面的職責。憍陳如帶導二十個年青比丘,而拔提、額鞞、摩男拘利和馬勝則每人負責十個。這些比丘全部都在修行上有很大的進展。
  
  看到這樣,佛陀便召集僧眾,對他們說:「比丘們,請你們細聽。我們是完全自由的,沒有任何的縛束。你們現在已體解了大道。繼續懷著信心地前進,你們必定會在修行上有很大躍進的。你們可以隨時離開鹿野范,自由地到外面去與別人分享覺悟之道。請去散播解脫和開悟的種子,以令其他人得到安樂。請你們透徹的給別人教導解脫之道的美妙內容和綱領。無數的人將會因你們的弘法而獲益。至於我自己,我很快便要離開。我計劃東行,因我想去探訪優樓頻螺的村童和春看菩提樹。之後,我會到王捨城探訪一位特殊的朋友。」
  
  聽完佛陀的說話,大部份的比丘,穿著瓦磚色的衲衣,手持乞食的缽,都開始離開,到外面弘法。只有二十個比丘在鹿野苑留下來。
  
  不久,很多住在伽屍和摩揭陀的人都聽聞過佛陀和他的比丘弟子。他們知道一個釋迦族的太子,證得解脫之道後,在鹿野苑講道。很多還未有證得解脫道果的出家人都因而感到鼓舞,紛紛從各地前來鹿野苑。聽過佛陀說教後,他們都立願成為比丘。由鹿野苑出外傳教的比丘,又帶回很多希望出家的青年。僧眾的數目因而驟然大增。
  
  一天,佛陀在鹿野苑召集僧伽,對他們說:「比丘們!現在再沒有需要由我個人來剃度新的比丘了。同時,希望出家受剃的人也沒有必要前來鹿野苑。他們只需在自己居住的村鎮受戒,有親屬作證便可以了。我也需要如你們一般可自由停留或離開這裡。因此當你們遇到誠心求剃的人,你們都可以在任何地方替他們授戒為比丘。」
  
  憍陳如合掌站起來。「師傅,請你開示我們一個授戒儀式,讓我們日後可以依著傳授比丘戒。」
  
  佛陀答道:「就依照我平時做的便可以。」
  
  馬勝站起來,說道:「師傅,你威儀具足,當然不用隆重的儀式。但我們其他人是需要的。憍陳如師兄,或許你可以提供一個形式,讓佛陀再加以補充。」
  
  憍陳如想了一會才說:「尊敬的佛陀,我想第一個程序應該是要發願的比丘把鬚髮剃除。跟著,他便要學把衲衣穿好。穿好衲衣後,他可像平常習慣露出右肩,然後跪在戒師前。要比丘跪下是正確的,因為戒師代表著佛陀。接下來,比丘便應合上雙掌,誠心背誦三遍:『自皈依佛』。他是這生引領我修行大道的人。自皈依法。它是了悟和慈愛之道。自皈依僧。它是生活在和諧與覺察的團體,。背誦完這些皈依語句,他們就算正式加入了佛陀的僧團,成為比丘。不過,這只是我的愚見,請師傅你糾正。」
  
  佛陀答道:「憍陳如,這已經非常好。背誦皈依文三次,而且又要在戒師前跪著,這已是足夠的受戒儀式了。」
  
  僧團對作了這個決定,感到十分高興。
  
  幾日後,佛陀穿上他的衲衣,獨自持著缽離開了鹿野苑。那是一個異常美麗的早晨。他朝著恆河那邊走,準備回去摩揭陀。


音樂的妙境

佛陀不是第一次從王捨城行去伽耶。他緩緩的步行,沿路上欣賞著四周的山林和稻田。將近中午時分。他便在路邊的小鎮停下來乞食。乞到食物後,他走入附近的樹林中靜靜的吃飯,然後在那裡行禪。接著,他又在樹底下坐禪。他是非常喜歡一個人在森林裡獨處的。禪坐了數小時,一群衣著光鮮的青年男子經過,明顯地表現得非常煩躁。他們其中幾人手持樂器。看見佛陀,行在最前的一個青年向佛陀點頭招呼,問道:「出家人,請問你有沒有看到一個女子從這裡走過。」
  
  佛陀答道:「你找她有什麼事嗎?」
  
  那青年把事情從頭說起。他們都是王捨城來的。那天早上,他們帶了樂器和一個女人,一起到森林裡作樂。他們歌舞宴飲之後,便躺在地上打盹。但當他們醒來的時候,已發覺女子和他們的珠寶飾物都不見了。由那時開始,他們就一直追尋她的下落。
  
  佛陀冷靜地望著那青年,答道:「告訴我吧,朋友,你們這一刻認為那一個比較重要呢,找到那女子還是找到你們自己?」
  
  年青人都有些愕然。佛陀攝人的儀容和他這個特別的問題,把他們腦子轉過來。那帶頭的青年回答:「大師,或許我們都會先想找到自己。」
  
  佛陀說:「生命只可在目前一刻找到,但我們很少會真心投入此刻。相反地,我們喜歡追逐過去或憧憬未來。我們常以為自己就是自己,而其實我們一直以來都甚少與自己真正接觸。我們的心只忙於追逐昨天的回憶和明天的夢想。唯一去與生命重新接觸,就是回到目前這一刻。只有當你重回這一刻,你才會覺醒過來。而就
  
  只有這時,你才可以找回真我。」
  
  「看看這些被陽光擁抱的嫩葉。你們從來有真正用一顆平靜和覺醒的心來看過它們嗎?這一染綠色就是生命裡其中一樣奇珍。如果你從來都沒有真正看過它,請你們現在看吧。」
  
  年青人都沉默下來。他們每一個的眼睛都跟著佛陀的手指,望向那在午後的涼風中微微蕩漾著的綠葉,一會兒,佛陀轉過頭來,對坐在他右邊的青年說:「我看見你有一枝笛。請替我們吹奏一曲。」
  
  雖然有點害羞,但那青年也拿笛子到嘴邊來,開始吹奏。每人都留心聽著。笛聲像一個失望的戀人在淒怨地哭泣的聲音。佛陀的眼睛沒有離開過那吹笛子的青年。他一曲奏畢,整個午間的森林都立即蒙上一層愁霧。一直沒有人說話,直到那青年伸手把笛子遞給佛陀,然後說道:「尊敬的僧人,請你為我們吹奏吧。」
  
  正當佛陀微笑,一引起人卻不禁在笑起來,認為他們的朋友自討沒趣。有誰會聽過僧人吹笛?因此當見到佛陀雙手接過笛子,他們都感到出乎意料。他們全部人的視線轉向佛陀,每個人都難免一臉好奇。佛陀作了數口深呼吸,然後把笛子放到唇邊。
  
  一個很久以前在迦毗羅衛國王宮的園子裡吹奏著笛子的少年影像,在佛陀的腦海中浮現出來。那是一個月圓之夜。他可看到摩訶波闍波提坐在石凳上靜心聽著。耶輸陀羅又在那邊燃點著香爐裡的檀香。佛陀開始吹奏。
  
  那聲音細緻得像一絲輕煙,在傍晚坎飯的時候,從迦毗羅衛國城外的一間民居屋頂緩緩地綣曲上升。那柔絲似的煙,如雲湧般在天際擴張,漸漸化成了一朵千瓣蓮花,每一葉的花瓣都閃耀著不同顏色的光彩。一剎間,似乎一個吹笛的人幻化成一萬個,而宇宙一切的美好也都化為樂韻—千種形態和色彩的音律,輕如涼風,快如雨灑;如一隻白鶴在頭頂上飛過般清楚,如催眠曲的親切;響亮如耀目的寶石,含蓄如一個思想已超越了世間成敗的人的笑容。森林裡的雀鳥都停止了歌唱,一齊來欣賞這超然的音樂。就連樹葉也似乎暫停擺動,靜下來聆聽。整個森林都籠罩著全然的安寧、恬靜和美好的氣氛。圍繞著佛陀而坐的青年,感到脫胎換骨。他們現在才全然墜入此刻,與樹木、佛陀、笛子、以及他們彼此之間友情的微妙,真正接觸。就是佛陀已把笛子放下,他們的耳裡仍可聽到樂韻的餘音。已再沒有人想起那女子或被偷去的珠寶了。
  
  有一段時間沒人作響。最後,吹笛的青年打破沉默,對佛陀問道:「大師,你的吹奏美妙極了!我從未聽過吹奏得這樣好的人。」你是跟誰學的?你肯收我為徒,讓我跟你學吹笛嗎?
  
  佛陀笑笑說:「我還是小孩時,已開始吹笛。但我已經把它放下七年了。不過奏出來的效果卻比從前好。」
  
  「大師,那會有可能嗎?你七年沒有練習,怎能夠會有進步呢?
  
  「吹笛奏樂並不是只靠練習的。我比從前吹得好是因為我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如果你不曾發現你心中無限的美,你是不能在藝術上登峰造極的。你要是想把笛吹得更好,一定要從醒覺之道中找回真我。」
  
  佛陀於是對他們講說解脫之道、四聖諦和八正道。他們都細心聆聽,一直至佛陀說完,他們便跪下來求皈佛陀,成為他的弟子。佛陀把他們全部授戒,然後囑他們前往鹿野苑去找憍陳如指導他們修行大道的方法。佛陀又告訴他們不久之後會再與他們見面。
  
  那天晚上,佛陀獨自在林中度宿。翌日早上,他過了恆河向東而行。他打算去王捨城見頻婆娑羅王之前,先到優樓頻螺探望一班村童。


水也會上升的

七日後,佛陀對重返菩提樹的森林,感到異常興奮。他在那裡過了一夜。大清早,他來到尼連禪河畔給縛悉底一個驚喜。他們在岸邊坐著談了很久,直至佛陀提醒他繼續割姑屍草以供水牛之需。佛陀自己也幫他一把,然後才離開他,前往村裡乞食。
  
  翌日下午,一群村童來到森林探訪佛陀。縛悉底全家也有到來。善生更帶來了她所有的朋友。他們十分高興再見到佛陀。每人都留心細聽佛陀告訴他們別後這一年裡所發生的事。佛陀答應縛悉底會在他年滿二十歲的時候,回來接他往作比丘。那時,縛悉底的弟妹都應該可以照顧自己了。
  
  小孩們告訴佛陀,在過去幾個月,附近來了一個由婆羅門領導的教團。他們有五百信徒之多。他們不像比丘,沒有剃頭。他們把頭髮梳了辮子後,再綣起在頭上作髻。他們信奉火神。婆羅門的名字叫迦葉。見過他的人都對他十分尊重。
  
  第二天早上,佛陀渡河來到迦葉大師的教團。他的信眾住在很簡陋的茅舍。他們所穿的都是用樹皮造的粗衣。他們都不入村乞食,但村民都會自動拿食物來供養他們。而且,他們也飼養一些禽畜以供食糧和作祭品。在與迦葉的一個門徒談話中,佛陀得悉迦葉精通吠陀教典,並且品德很好。他又知道迦葉有兩個弟弟,而他們也都是奉火教和有自己的門徒的。他們三兄弟都相信火是宇宙的本原要素。優樓頻螺迦葉很受他的兩個弟弟擁戴。那提迦葉和他的三百門徒住在北面大概一天行程的尼連河岸。伽耶迦葉則和他的二百個門徒集居於伽耶。
  
  迦葉的門徒帶佛陀去他師傅的寮房與他會面。雖然迦葉年事已老,但他仍非常精神和靈敏。當他見到這個年輕民師的儀表,他便立刻對這位來客生起好感,待他以上賓之禮。迦葉禮請佛陀坐在門外的一個樹頭,然後兩人款款而談。佛陀對吠陀的熟悉,令迦葉感到非常驚訝。但他更想不到的就是,吠陀裡一些連他也未能清楚瞭解的概念,佛陀竟已把它們掌握得明明白白。佛陀向他解說阿闥婆吠陀和梨俱吠陀裡的一引起非常深奧的篇章後,迦葉才發覺他自己以為明白的,其實都未得要領。更令迦葉歎為觀止的,就是這個年輕僧人對歷史、教典和婆羅門儀軌的深厚認識。
  
  那天中午,佛陀接受了迦葉的邀請,和他一起用膳。佛陀整齊的把外衣摺作坐墊,坐在上面留心專注地默默的吃。看見佛陀的安祥態度和威嚴面容,迦葉也被感染得默不作聲。
  
  那天晚上,他們繼續暢談。佛陀問道:「迦葉大師,你可以為我解釋祭火能導致解脫的原因嗎?」
  
  優樓頻螺迦葉沒有立刻作答。他很清楚知道一個普通或表面的答案,是很難滿足這位與別不同的僧人的。迦葉先解釋為什麼火是宇宙的要素。而它的來源就是大梵天。在教團的祭火殿裡,不停都有一炬聖火燃點著。它就是大梵天的象徵。阿闥婆吠陀經典裡有提及對火的拜祭。火就是生命。沒有火,生命就不可能存在。火是光、曖、和太陽的能源。它能令植物、動物和人類生存。它可趕走陰暗,抗衡寒冷,和帶給眾生喜樂與生命力。火令食物可能熟食,又可以使人們在死後得與大梵天重聚。正因為火是生命之源,所以它就是大梵天本身。火神阿耆尼,只是大梵天下千萬化顯現象的其中一個。在祭火壇上,阿耆尼的形相是雙頭的。一個象徵著火在日常生活中的功用;另一個則代表著火作出的犧牲和它往生命之源的回歸。祭火者奉行四十種拜火儀式。一個信徒是要守戒、修異行、和勒於唸經才可以達到解脫之道。
  
  迦葉自己是很反對那些以權力在社會上欺壓來取利滿足私慾的婆羅門。他認為這些人都只是利用誦經行儀以圖利的。而傳統婆羅門教的聲譽也就是因為這些婆羅門的存在而被損害。
  
  佛陀問道:「迦葉大師,你又對那些認為水才是生命之根本要素人,和只有水才能使人潔淨,因而可與大梵天結合的思想有什麼看法呢?
  
  迦葉猶豫了一會。他想起千百數的人,那一剎正在恆河和其他的聖河裡沭浴著,以求清洗罪業。
  
  「喬答摩,水並不能真正使人解脫。水是向下流的。只有火才向上升。我們死後,身體也是因為靠火才得以變煙而上升。」
  
  「迦葉大師,那就不盡對了。天上的白雲也是水的一種形體。因此,水也會上升的。其實煙本身也不過是蒸發了的水而已。雲和煙最終都會還歸為液體狀。我相信你也一定知道萬物都在循環不息。」
  
  「但萬物都是來自同一根本原素,所以它們都會回復到那種原素。」
  
  「迦葉大師,萬事萬物都是互相倚靠而生存。就如我手裡這塊樹葉。泥土、水份、熱力、種子、樹、雲、太陽、時間、空間一這全部都是導致這塊樹葉得以存在的因素。就只少了一樣,樹葉也是無法生存的。所有的生物,不論有機無機的,都是因互緣而生起。一樣事物的來源,就是萬事萬物。請你細心參詳一下。難道你看不到我手上這塊樹葉,是因應宇宙萬法的相互關係,甚至包括你的察覺力在內,才能如是嗎?
  
  已經是黃昏時份,將近入黑了。迦葉邀請佛陀在他的房舍度宿。這是他一向以來對任何人首次作出的同樣邀請。不過,他又在是未遇到過一個這樣不凡的僧人。但佛陀以習慣獨睡為理由拒絕了。他說寧願在祭火殿裡度宿,未知可否。
  
  婆羅門說:「過去幾天,一條大蛇在祭火殿裡出沒。我們想盡辦法,也沒有把它趕走。你不要睡在那兒了,朋友,我恐怕會有危險。就是這個原因,我們最近也只好在外面行祭儀。請你還是到我的房子裡睡,比較安全。
  
  佛陀答道:「請不用擔心,我住在祭火殿是不會有危險的。」
  
  佛陀回想起他在荒山野外苦修時的情形。猛獸在他身邊走過也沒有傷害他。有時他靜坐,巨蛇會在他前面爬過。他知道如果小心不令動物驚怕,它們是不會傷害人的。
  
  看見佛陀這樣堅持,迎葉唯有這樣說:「如你真的想在祭火殿裡睡,當然可以。你喜歡住多久也絕不是問題。」
  
  那天晚上,佛陀進住祭火殿。中央的祭壇燒著一炬很多臘燭燃起的火。房間的一邊放著一堆室外祭儀用的檀香木。佛陀相信大蛇必定是在木堆中,因此他便在另一邊禪坐,以摺起了的外衣作墊。他一直坐至深夜。將近禪坐完畢的時候,他看見大蛇盤捲在房間中央凝視著他。佛陀輕聲的對它說:「好朋友,為了你的安全,你應該返回森林中去。」
  
  佛陀的聲音帶著愛和諒解。大蛇慢慢伸長,爬出門外。佛陀也伸展開來,躺在地上睡覺。
  
  當他醒來,明亮的月光正從窗外照到他的睡處。十八日的月亮,是份外皎潔光明的。他想到在月色裡行禪是會非常寫意。他於是拍拍外衣上的塵灰,把它穿上,然後行出了祭火殿。
  
  破曉時份,殿裡不知何故起火。看見的人都立即大叫求援。雖然每人都到河邊挽水救火,但火勢凌厲,很難控制。最後,五百個信徒也只得看著祭火殿付諸一炬。
  
  優樓頻螺迦葉也在觀看的信徒群內。當他想到前一天還與他談得那樣投契的年輕僧人時,他心裡哀痛不已。他估計這位才德兼備的僧人已必葬身火海。如果喬答摩肯到他的房子,他就仍然活著了。還在沉思之際,佛陀卻出現了。因從遠處也看到火焰,佛陀便立刻回來看看可以幫得上什麼。
  
  鬆了一口氣,迎葉興奮地走上來,執著佛陀的手,說道:「我的朋友喬答摩,真感謝上天,你仍活著啊!你真的沒事!我高興極了!」
  
  佛陀把手搭在婆羅門的肩膊上,笑著說:「謝謝你,我的好朋友。我真的沒事。」
  
  佛陀知道當天優樓頻蝶迎葉將會舉行一個法會。除了他的五耳個門徒,還有鄰近最少一百個村民參加。講座會在午飯後舉行。佛陀意味到他的在場有可能令迦葉不自然,因此他便往村裡乞食去。接受供食後,他行到蓮池附近進食。之後,他整個下午都留在那兒。
  
  下午稍後,迎葉前來找他。看見佛陀在池邊,他便說:「我的朋友喬答摩,我們午食時都在等你,但始終你沒有出現。為何不與我們共進午食?
  
  佛陀表示當法會進行時,他不想在場。
  
  「為什麼你不想參加我的法會呢?」迦葉問道。
  
  佛陀只是微笑。婆羅門也不再多問。他知道這個年青僧人看穿他的心思。喬答摩真是考慮周詳和替人設想了!
  
  他們坐在池邊詳談。迦葉說:「你昨天曾說,一塊樹葉是因著不同的助緣才成就出來。你也說人類的存在和產生也同樣是這個道理。但當這所有的外緣都消失時,那些個體又往那兒去了?
  
  佛陀解答道:「一向以來,人類都被常我這個觀念繫縛著,以為事物都有個別永恆的存在性。我們相信人死了,其個體仍然存在而更會與他的本源大梵天合一。但迎葉,我的朋友,這實在是世代以來令我們迷失方向的基本誤解。
  
  「你是應該知道萬法因緣生,萬法也因緣而滅。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這就是我在禪定中所親證的因緣生起法。在真實的體性上,根本沒有什麼是獨立或永恆的。也沒有個體,無論高級或低級。迎葉,你有嘗試去觀想你的色身、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識嗎?一個人是這五蘊的結合。它們就像連一樣恆常原素都找不到的河流,永無止息地變幻著。」
  
  優樓頻螺迎葉沉默了一段時間。接下來,他問道:「那你是否提倡無生論?
  
  佛陀微笑搖頭。「不。無生論只是密茂的狹見中其中的一個狹見。這個觀念一如有永恆個別體的觀念般錯誤。迦葉,請你看著蓮池的水面。我並不是說蓮花和水都不存在。我只是說,水和蓮花都是因應著許多其他因素的相互關係而產生的,而這全部的因素,又沒有一樣是有個別或永恆性的。」
  
  迦葉抬起頭來,望著佛陀。「如果說無我,為何我們又要修道以達解脫呢?是誰會得到解脫?
  
  佛陀深深的望著這個婆羅門朋友的眼睛。他的目光像太陽般光芒,同時卻又如月色般溫柔。他微笑著說:「迦葉,從你自己的內心找尋答案吧。」
  
  他們一起回到教團。優樓頻螺迦葉堅持這夜要把自己的茅房讓給佛陀。而他自己則會用了他首座弟子的房舍。佛陀從而體會到,迦葉的弟子對他們的大師是何等的尊敬。


世法燃燒

  每天早上,迦葉都會帶些食物來給佛陀,以免他要到村裡行乞。午食之後,佛陀會獨自在林蔭小徑或蓮池附近散步。稍後,迦葉便會與他在樹下或池邊切磋。與佛陀長時間的相處,更令迦葉明白到佛陀是如何的有智慧和德行。
  
  一天晚上,滂沱的而勢一直延至天亮。尼連禪河的兩岸,水位都暴漲成災。附近的農田民居都被洪潮所淹。船艇四出救人。雖然迦葉的信眾可以及時登上高地,但他們卻沒找到喬答摩的蹤影。迦葉派出數只小艇去尋找他。最後,他才被發現站在遠處的山上。
  
  洪水退得一如它暴漲的怏。第二天早上,佛陀持著缽走往山下,到村裡視察村民受水災影響的情況。幸而沒有人被淹斃。村民都告訴佛陀,因為他們沒有太多財物,所以損失也自然輕微。
  
  迦葉的門徒,開始重建他們被火燒去的祭火殿和在水災中被沖掉的房子。
  
  一天下午,正當佛陀和迦葉一起站在尼連禪河畔時,迦葉說道:「喬答摩,那天你對我說有關觀想一個人的色身、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識。之後,我曾修習這種靜思觀想,而開始明瞭一個人的感受和思惟是可以斷定他一生的質素的。我也體會到在那五條川流裡,其實真的沒有任何恆常之性。同時,我也瞭解到所謂的獨立個體,是虛幻不實的。我唯一不明白的,就是如果我們既無自性,為何還要修行出世之道?得到解脫的會是誰?
  
  佛陀問道:「迦葉,你承認痛苦是實相嗎?
  
  「喬答摩,我當然接納痛苦是生命的實相。」
  
  「你同意痛苦的產生是有原因的嗎?
  
  「我是同意有痛苦,就必然是有其原因的。」
  
  「迦葉,當痛苦的原因存在,痛苦也存在。當痛苦的原因消除,痛苦也就應該消除。」
  
  「對,我可以明白當痛苦的原因消除,痛苦本身也自然會消除。」
  
  「痛苦的主因是無明,又即對世間實相的錯誤見解。認為非恆常的是恆常就是無明。認為無自性的有其自性也是無明。貪慾、瞋罣、嫉妒以及無數的苦惱都是由無明生起。解脫之道就是去深入看清事物的真相,體會萬法的無常、無自性和互因互緣的關係。這才是消除無明之道。擺脫了無明,痛苦也就被超越。這才是真正的解脫。解脫本身根本就沒有必要有自我的個體。」
  
  優樓頻螺迦葉默默地坐了一會,說:「喬答摩,我知造你所說的都是你所親證的。你的話並非表達概念而已。你說解脫是從精進禪定以洞悉事物的真相而得。那你是否認為所有的行儀、拜祭和誦經都是沒用的?
  
  佛陀指向河的對面,說:「迦葉,如果一個人想渡河到對岸,他會怎麼做?
  
  「如果水是淺的,他可以涉水過河。如果是深的,他便要泅水或坐船了。」
  
  「我也同意。但如果他不能涉水、泅水或坐船,那又怎辦呢?又如果他只懂得站在此岸望著對岸,祈求對岸來到他的跟前,那你又會對這個人有什麼看法呢?
  
  「我會說他是十分的愚蠢!
  
  「正是如此,迦葉!如果一個人不消除無明和知見的障礙,他是過不到河到解脫的彼岸的。就是他一生祈禱,也是徒然!
  
  迦葉忽然大哭起來,伏在佛陀腳下的地上。「喬答摩,我己荒廢了大半生。請你現在收我為徒,給我一個機會跟你修學解脫之道。」
  
  佛陀摻扶迦葉起來,說道:「我絕不會遲疑收你為徒,但你的五百徒眾又怎樣呢?你走了之後,有誰可以帶導他們?
  
  迦葉答道:「喬答摩,讓我明天早上跟他們說吧。明天午後,我會讓你知道我的決定。」
  
  佛陀說:「優樓頻螺的村童都稱我佛陀。」
  
  翌日清晨,佛陀往優樓頻螺村裡乞食。之後,他又前往蓮池那兒坐。下午,迦葉前來找他,告訴佛陀他的五百弟子也同意皈依佛陀為師。
  
  第二天,優樓頻螺迦葉和他的信眾把鬚髮剃掉,將頭髮連同所有祭火神的器皿,全都扔進尼連連河裡。他們向佛陀鞠躬行禮,並三次讀誦:自皈依佛,我此生修行大道的導師。自皈依法,它是瞭解與慈愛之道。自皈依僧,生活在和諧和覺察之中的團體。他們讀誦三皈依句語的聲音,回遍整個森林。
  
  授戒的儀式完畢,佛陀為這些新比丘講說四聖諦,和怎樣觀察自己的呼吸、身體和心念。他又教他們如何乞食和在靜默中進食。他更囑咐他們要把從前所飼養作為祭品和食糧的牲畜釋放。
  
  那天下午,佛陀與迦葉和他的十個大弟子會面,替他們講說醒覺之道的基本道理和商討有關組織僧團的最好方法。迦葉是個精於這方而的領導人。與佛陀商討後,他便安排有能力和經驗的比丘,去訓練年少的比丘,就像佛陀在鹿野苑的制度一樣。
  
  第二天,優樓頻螺迦葉的弟弟那提迦葉,與他的門徒震驚地來到找他的長兄。他和住在優樓頻螺下游的三百弟子,前一天看到很多的辮子和火教祭具在河裡飄浮。他們因此恐怕教團和兄長遭遇浩劫。當那提迦葉抵達優樓頻螺時,剛巧是行乞時間。當他一個人也沒看到的時候,他便真的以為教團必遇害無疑。但當比丘們逐一乞食回來,他們才知道原來教團已立願皈依喬答摩這個當人。當優樓頻螺迦葉和佛陀回來時看到弟弟,他十分高興。他請弟弟與他到林中散步。他們出去了好一段時間。回來的時候,那提迦葉宣佈他與他的三百弟子也想皈依佛陀。他們兩兄弟又派人往找另外的兄弟伽耶迦葉。就這樣,在七天之內,伽耶迦葉也和他的二百個弟子一同受戒成為比丘。他們三兄弟一向都以相親互愛見稱。他們分享著同樣的理想,一起成為佛陀的虔誠弟子。
  
  一天行乞後,佛陀召集所有的比丘到伽耶的山上來。幾百個比丘與佛陀及迦葉三兄弟默默進食。午食完畢,他們全部把視線轉向佛陀。
  
  佛陀平靜安祥地坐在大石上,開示道:「比丘們,所有世法都在燃燒。什麼在燃燒?六樣感官一眼、耳、鼻、舌、身、意一全部在燃燒著。六樣所感的塵境對像一色、聲、香、味、觸、法一一全都在燃燒著。六種意識一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一全郁都在燃燒著。他們是被貪、瞋、癡之火焰燃燒。他們也是被生、老、病、死和痛苦、焦慮、煩躁、恐懼和絕望的火焰燃燒著。
  
  比丘們,每種感受,不論是甜是苦或非甜非苦,都在燃燒著。感受的產生是來自感官、感官的對象和感覺意識。感受是被貪、瞋、癡之火焰所燃燒。感受是被生、老、病、死和痛苦、焦慮、煩躁、恐懼和絕望的火焰所燃燒。
  
  「比丘們,不要讓貪、瞋、癡的火焰把你們吞噬。清楚體會一切法的無常性和互依性,以免成為由感官、感官的對象和感覺意識所形成的生死巨輪中的奴隸。」
  
  九佰個比丘留心細聽著。每人都深受感動。他們都高興找到了一條教他們看透世法的實相以達到解脫之道。堅定的信心在每個比丘的心坎內澎湃。
  
  佛陀在伽耶逗留了三個月,以便教導比丘們,而他們都有很大的進展。迦葉兄弟成為佛陀的得力助手,替他分擔教導僧伽的工作。


棕樹林

佛陀要離開伽耶前往王捨城的時刻終於來臨了。那天早上樓頻螺迦葉請佛陀允許讓整個僧團的比丘送他一程。佛陀本來不想,但迦葉令他明白到九百個比丘一起同行並不是想像中的麻煩。王捨城附近一帶有很多樹林可供他們歇宿。至於乞食,他們可以到那裡很多的村莊甚或城都裡,與當地的居民結緣。更何況他們的數目,已開始超出了伽耶居民所能供應。在王捨城,一切反而會更方便。看到優樓頻螺迦葉這麼通曉摩揭陀的情況,佛陀便答應讓比丘們同行。
  
  迦葉兄弟把比丘分成三十六隊,每隊二十五人。每隊又分配一個年長的比丘負責帶領。這樣的安排,對各比丘修行上的進展,更有幫助。
  
  他們共需要十天時間才可到達王捨城。每天早上,他們都會到小村落裡乞食,然後再到樹林或田野裡用食。吃完之後,他們又再開始分成小組而行。所有見到比丘們寧靜地緩步而過的人,都在心裡下很深刻的印象。
  
  將近抵達王捨城的時候,優樓頻螺迦葉帶頓他們進入棕樹林,申怒波林廟宇的所在地。棕樹林就在城都以南兩里。第二天早上,比丘們持著缽入城裡乞食。他們單列排行,分成小組,踏著平穩緩和的腳步。他們安祥的持著缽,雙眼直向前望。依著佛陀的指示,他們沒經挑選過貧富的站在每間屋前一會兒。如果沒有人出來,他們便繼續往下一間。當他們默默地等待著的時候,他們會留心地靜觀呼吸。而他們受供之後,都會鞠躬表示謝意。對食物的好壞,他們從不置評。有時,在家人會在供食後請出丘解答一些有關世法的問題,而比丘都會很認真的盡力替他解答。比丘會告訴在家人他是屬於喬答摩佛陀的僧團。他更會為在家人講說四聖諦、在家五戒和八正道。
  
  全部的比丘都會在午前回到棕樹林去靜靜午食。然後,他們就會聽佛陀的開示。下午和晚上,都是用來禪修的。因此,過了午後,就再沒有人會在城中見到比丘們的蹤影。
  
  兩個星期之後,幾乎全城都察覺到佛陀僧團的存在。在清涼的下午,很多在家人都會來到棕樹林與佛陀見面和求學醒覺之道。在佛陀還未有機會去探望他的朋友之前,年青的頻婆娑羅王已聽聞佛陀在城中的消息。他肯定這位新來的導師就是他在山上認識的那個年青僧人。於是,他下令起駕前往棕樹林去。很多馬車尾隨著他的座駕,因為他還邀請了上百的德高望重婆羅門教士和學者同行。當他們到達林邊,大王帶著王后和他的兒子阿合世太子先行下車。
  
  佛陀知道大王親臨,便與優樓頻螺迦葉親自出來迎接他和其他賓客。比丘們正在泥地上圍坐著等待佛陀說法。於是佛陀便請大王、王后、太子和賓客一起坐下來。頻婆娑羅王把所有他記得名字的朋友都介紹給佛陀認識,另一些婆羅門則需要自作介紹。眾多的來賓中,有很多都是熟讀吠陀或來自不同宗教派系的。
  
  他們大都聽過優樓頻螺迦葉的名字,更有一些從前與他有過面緣。但他們之中,沒有一個聽過佛陀的名字。他們看到迦葉這樣尊敬這個比他年輕得多的釋迦喬答摩,都感到非常詫異。他們嗎喁喁細語,大家都想弄清楚究竟喬答摩是迦葉的弟子,還是迦葉是喬答摩的弟子。察覺到這種紛亂的揣測,優樓頻螺迦葉站起來,上前行向佛陀。他合上雙掌,恭敬地說得很清楚:「喬答摩,覺悟者,我這生最尊貴的導師一我是你的弟子,優樓頻螺迦葉。請讓我獻上至深的敬意。」跟著,他三次伏在地上跪拜佛陀。佛陀摻扶迦葉起來後,請他坐在他的身旁。全部的婆羅門都靜止了。當他們望過去見到那九百個穿著衲衣的比丘莊嚴的坐著,他們對佛陀的敬意更倍加深切。
  
  佛陀講說醒覺之道。他解釋一切事物的無常性和互依性。他告訴他們醒覺之道能消除妄見和超越痛苦。他解釋禪定和瞭解是要從守戒而獲得。他的聲音響如洪鐘、暖如春日、柔若微雨、壯似狂潮。超過一千人在於聽著。沒有一人敢大力呼吸或把衣衫移動以免打擾佛陀的妙音。
  
  頻婆娑羅王的眼睛一刻比一刻明亮。他感到越聽越益開懷。他的很多疑問和煩惱都逐一消散。他的臉上掛了一個燦爛的微笑。開示完畢,頻婆娑羅王合掌站立起來。他說:「世尊,我年幼時有五個願望。現在我都得償所願了。第一個願望是加冕為王。這我已得償了。第二個願望是在今生遇到一個開悟了的導師。這也得償了。第三個願望是有機會禮敬這位導師。這在今天得償了。第四個顧望是有這樣一個導師給我指點真理正道。這亦在今天得償了。而第五個願望就是能夠明白瞭解覺者的教化。我剛才已連這個願望也得償了。世尊,你的妙教令我對世法得到很深的理解。懇請世尊你收我為你的在家弟子吧。」
  
  佛陀微笑,表示接納他的要求。
  
  大王禮請佛陀和他的九百比丘,在月圓之日全到王宮接受他的供養。佛陀欣然答應。
  
  其他的賓客全都起立禮謝佛陀。其中二十人表示希望被受納為徒。接著,佛陀和優樓頻螺迦葉陪同大王、王后和小太子阿闍世一起步出林外。
  
  佛陀知道不到一個月,兩季便將來臨,那時便沒可能回到家鄉去。於是,他決定與九百比丘在棕樹林多留三個月。他知道三個月的修行,會使僧團在他要離開時更為鞏固和安定。他將會在春天這個晴空嫩葉的季節離開。
  
  頻婆娑羅王立即展開籌備供養佛陀和比丘的盛宴。他打算在宮中的名貴磚地大堂接待他們。他下召所有人民在街上結采掛燈來歡迎佛陀和僧團。他也同時邀請了很多其他人參加,包括政要和他們的家屬。就是與未到十二歲的阿闍世太子年紀相若的小朋友,也在邀請之列。很清楚佛陀和比丘們都不會希望因為他們而大開殺戒,他便下令只可烹製美味的素餚作供。他們共有十天的時間準備。


緣起

接著下來的數個星期,許多求道者都前來請求受式為比丘。他們其中有很多都是有學問的富家子弟。佛陀的大弟子主持授戒儀式和教導新比丘的基本修行法。又有很多青年男女來棕樹林求受三皈依。
  
  一天,憍陳如主持近三百人的皈依儀式。禮畢之後,他替信眾講說佛、法、僧三寶。
  
  「佛陀是醒覺者。一個醒覺的人可以看到生命和宇宙的體性。因此,一個醒覺的人是不會被虛幻、恐懼、瞋怒和慾望所纏繞。一個醒覺的人是個自由的人,心裡充滿和平和喜悅,愛和諒解。我們的導師,喬答摩大師,就是一個全然醒覺的人。他引領我們在此生修正我們的不察,使我們也覺醒過來。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我們都可以佛性。佛性就是覺醒和超越所有愚癡無明的本能。如果我們都修習察覺之道,我們的佛性便會一天比一天明亮起來。總有一日,我們也可以得到自由、平和與喜悅。我們必需在自己心內尋找我們佛性。佛陀就是第一件至寶。
  
  「佛法就是導致醒覺之六道。它就是佛陀所教的道理,幫助我們超越無明、瞋怒、恐懼和慾望等籠牢之道。它能導致自由、平和與喜悅,又能使我們去愛和瞭解所有的人和事。瞭解和愛是醒覺之道上的兩個最美麗的果實。佛法就是第二件至寶。
  
  僧伽就是修行醒覺之道的群體,一起並肩同修佛道的人。如果你想修行以獲得解脫,群體共修是很重要的。獨修的人往往在修行上會遇到障礙而影響他達到醒覺。因此無論是比丘或在家信眾,都應該皈依僧伽。僧伽就是第三件至寶。
  
  「年青人,今天你們是皈依了佛、法、僧。有它們的扶持,你們便不會漫無目的或迷失方向,而會在覺悟之道上成就真正的進步。我自己皈依三寶已有兩年了。今天你們也發願同修。讓我們一起為皈依三寶而慶祝。這三件寶石固然自無始以來已經在我們心中存藏著。讓我們現在一起修行解脫之道,以使這三件珍寶從我們內裡發出光芒。」
  
  這些年青人被憍陳如這一席話深深激勵。他們都感到心內湧一股新生的活力。
  
  同一時期,佛陀又收下了兩個很傑出的門徒加入他的僧團。他們就是舍利弗和目健連。他倆本來是住在王捨城的著名苦修大師刪闍耶的弟子。刪闍耶的信徒叫簸利婆羅闍迦。舍利弗和目健連是很要好的明友,而兩人都因為聰明豁達而極受尊崇。他們彼此曾互相承諾,誰光證得大道,便會立即告知對方。
  
  一天,在王捨城看見馬勝比丘乞食,舍利弗便立刻被馬勝的安祥儀容所攝。他想:「這人似是已證大道。我早知會找到這類人的!我要問他的導師是誰和他的教義是什麼。」
  
  舍利弗加速步伐去趕上馬勝,但又突然停了下來,以免打擾比丘的安靜行乞。舍利弗決定等他乞食完畢才上前請教他。馬勝的缽盛滿之後便身離。這時,舍利弗合掌體敬,說道:「沙門,你散發著平和穩定。你的德行和體解力從你行路的姿態、臉上的表情和你的一言一笑都表露無遺。請問你的導師是誰,你在那裡修行,而你導師所教的方法又是什麼?
  
  馬勝望了望舍利弗,然後很親善地微笑。他答道:「我是在釋迦族的喬答摩大師門下修習的。他又被稱為佛陀。他現時正居於棕樹林的申怒彼林廟宇附近。舍利弗的眼睛為之一亮。」他的教義是什麼?你可以和我分享嗎?
  
  「佛陀的教理深廣絕妙。我也未有全部把它掌握到。你應該親自去聽教於佛陀。」
  
  但舍利弗繼續央求馬勝:「我請求你,就是一字半句也好,請你與我分享佛陀的教誨吧。它對我會是如珍似寶。我遲些定會親臨受教的。」
  
  馬勝笑笑,然後誦了一首很短的偈頌:
  
  『諸法因緣生,
  
  諸法因緣滅,
  
  我師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
  
  舍利弗頓覺心開意解,心內如泛起了一片強光,完美無瑕的正法在那裡一閃而過。他向馬勝鞠躬禮謝之後,便趕往找他的好友目健連。
  
  當目健連看到舍利弗的一臉光采,他便問道:「我的兄弟,什麼使你如此興奮?難道你已找到了真理大道?請快告訴我吧!
  
  舍利弗把事情一一告訴了目健連。當他把偈頌向目健連誦來,目健連也覺一閃的強光燃亮了他的心懷。他即時看到宇宙彷如一個交織相容的羅網。此是因彼是,此生因彼生,此非因彼非,此滅彼滅。在明瞭緣起法之後,萬物有始創者的信念自然消散。他現在明白怎樣可以中斷生死之輪。解脫之門在他眼前即時開啟了。
  
  目健連說道:「兄弟,我們一定要立刻去見佛陀。他是我們期待已久的導師。」
  
  舍利弗雖然同意,但卻提醒他說:「不過,對一向信賴我們為他們長老的二百五十名簸利婆羅闍迦兄弟們,我們又應該怎辦呢?我們不可以毅然離開他們的。我們必需先告訴他們我們的決定。」
  
  於是,他們去到簸利婆羅闍迦慣常聚修的地方,對他們解釋要離開此地去跟佛陀為徒的抉擇。聽到這個消息,簸利婆羅闍迦感到十分傷心。沒有他倆的引導,他們都沒信心維持下去。因此他們也表示希望追隨他們,也成為佛陀的弟子。
  
  舍利弗和目健連往見刪闍耶大師告訴他這個情形。他懇求他們說:「只要你們留下,我便會將教團交由你們掌管」他同樣地說了三次,但舍利弗和目健連己立定了主意。
  
  他們說:「敬愛的師父,我們起初求道的目的都是希望得到解脫,而並非想做宗教領袖。如果我們不懂真理正道,又怎能領導別人呢?我們必定要尋訪喬答摩大師,因為他已找到了我們一直以來尋找的大道。」
  
  其他的簸利婆羅闍迦隨著舍利弗和目健連在刪闍耶面前伏在上禮辭,然後他們便起程離開了。他們抵達棕樹林後,一起伏在地上望陀收他們為比丘。佛陀為他們宣說四聖諦之後,便接納了他們加入僧團。這次授戒儀式之後,在棕樹林的比丘數目達一仟二佰五十之多。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