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禪門驪珠集2
聖嚴法師
07/05/2018 10:25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佛窟遺則(西元七五一八三年)
  
  牛頭法融──牛頭智巖──牛頭慧方──牛頭法持──幽棲智威──牛頭慧忠──佛窟遺則
  
  唐天臺山佛窟巖遺則(《景德傳燈錄》卷四作「惟則」)禪師,俗姓長孫,京兆長安人也。祖冽鄂州司馬,考利涉隱居金陵。則弱不雜俗,恬恬終日而無所營。始從張懷瓘學草書,獨盡筆妙。雅耽經史,尤樂佛書,以為「得吾心」。
  
  一朝,捐家業,從牛頭慧忠,忠所謂牛頭六祖也。(中略)則既傳慧忠之道,精觀久之,以為︰「天地無物也,我無物也;雖無物,未嘗無物也。此則聖人如影,百姓如夢,孰為生死哉?至人以是能獨照,能為萬物主,吾知之矣。」
  
  遂南遊天臺,至佛窟巖,蓋薜荔,薦落葉而尸居,飲山流,飯木實而充虛。虎豹以為賓,麋鹿以為徒,兀然如枯。
  
  其後,剫木者見之轉相告,有慕其道者卅︰「道者未有弟子,相率為築室,圖佛安僧,蔚為精舍焉。」故元和已來,傳則道者,又自以為佛窟學。佛窟之號,自則始也。一坐四十年,大官名侯,齎書問訊檀捨,則未嘗有報。禮拜者未嘗而作起。
  
  時歲在庚戌,季夏十有三日,召弟子卅︰「汝其勉之。」至十五日夜遂坐歿。(中略)則二十歲為僧,臘五十有八而終。善屬文,始受道於鍾山。
  
  (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一○,《大正藏》五○.七六八頁中─下)


 鶴林玄素(西元六六八七五二年)
  
  牛頭法融──牛頭智巖──牛頭慧方──牛頭法持──幽棲智威──鶴林玄素
  
  唐潤州幽棲寺玄素禪師,俗姓馬氏,潤州延陵人也。生有異度,幼而深仁,乳育安靜,齠[-+]希尚,求歸釋門,父母從之,出依淨域。以如意年中(西元六九二年),始奉制度,隸名于江寧長壽寺。進具已後,戒光騰燭,定水澄漣,思入玄微,行逾人表。既解色空,常慕宗匠。
  
  晚年,乃南入青山幽棲寺,因事威禪師,躬歷彌載,撞鐘大鳴。威誨以勝法,得其不刊之旨。從是,伏形苦節,交養恬和,敗納襯身,寒暑不易。貴賤怨親,曾無喜慍。時目之謂「嬰兒行菩薩」。
  
  道業既高,人希瞻禮。開元年中,僧汪密,請至京口,郡牧韋銑,屈居鶴林。四部歸誠,充塞寺宇。
  
  素,納衣空床,未嘗出戶,天侯稽首,不為動搖。顧世名利,猶如幻焉。
  
  忽於一日,有屠者來禮謁,自生感悟,懺悔先罪,求請素,明中應供,乃欣然受之,降詣其舍,士庶驚駭,咸稱異哉。素卅︰「佛性是同,無生豈別,但可度者,吾其度之,何異之有?」(中略)
  
  以天寶十一載(西元七五二年)十一月十一日中夜,無疾而化,春秋八十有五。
  
  (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九,《大正藏》五○.七六一頁下─七六二頁上)
  
  附錄:語錄
  
  或有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卅︰「會即不會,疑即不疑。」師又卅︰「不會不疑底,不疑不會底。」
  
  又有僧扣門,師問︰「是什麼人?」卅︰「是僧。」師卅︰「非但是僧,佛來亦不著。」卅︰「佛來為什麼不著?」師卅︰「無汝止泊處。」(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四,《大正藏》五一.二二九頁下)


徑山道欽(西元七一四七九二年)
  
  牛頭法融──牛頭智巖──牛頭慧方──牛頭法持──幽棲智威──鶴林玄素──徑山道欽
  
  唐杭州徑山道欽(亦名法欽)禪師,姓朱氏,吳郡崑山人也。門第儒雅,祖考皆達玄儒,而傲睨林藪不仕。欽託孕母管氏,忽夢蓮華生於庭際,因折一房,繫於衣裳,既而覺已,便惡葷羶,及迄誕,彌歲,在於髻辮,則好為佛事,立性溫柔,雅好高尚,服勤經史,便從鄉舉。
  
  年二十有八,俶裝赴京師,路由丹徒,因遇鶴林素禪師,默識玄鑒,知有異操,乃謂之卅︰「觀子神府溫粹,幾乎生知,若能出家,必會如來知見。」欽聞,悟識本心,素乃躬為剃髮,謂門人法鑑卅︰「此子異日大興吾教,與人為師。」尋登壇納戒,鍊行安禪。領徑直之一言,越周旋之三學。自此,辭素南征。素卅︰「汝乘流而行,逢徑即止。」
  
  後到臨安,視東北之高巒,乃天目之分徑,偶問樵子,言是徑山,遂謀掛錫於此。見苫蓋覆,置網屑近而宴居,介然而坐。時雨雪方霽,旁無煙火,獵者至,將取其物,頗甚驚異歎嗟,皆焚網折弓而知止殺焉。
  
  下山慕人營小室,請居之。
  
  近山居前,臨海令吳貞,捨別墅以資之。自茲盛化,參學者眾。(中略)
  
  代宗睿武皇帝,累賜以縑繒,陳設御饌,皆拒而不受。止布衣蔬食,悉令弟子分衛,唯用陶器,行少欲知足,無以儔比。帝聞之,更加仰重,謂南陽忠禪師卅︰「欲錫欽一名。」手詔賜號「國一」焉。(下略)(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九,《大正藏》五○.七六四頁中─下)
  
  附錄:語錄
  
  有僧問︰「如何是道?」師卅︰「山上有鯉魚,水底有蓬塵。」
  
  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卅︰「汝問不當。」卅︰「如何得當?」師卅︰「待吾滅後,即向汝說。」
  
  馬祖令門人智藏來問︰「十二時中,以何為境?」師卅︰「待汝迴去時有信。」藏卅︰「如今便過去。」師卅︰「傳語却須問取曹溪。」
  
  馬祖令人送書到,書中作一圓相。師發緘,於圓相中作一畫,却封迴。(忠國師聞,乃卅︰「欽師猶被馬師惑。」)


 鳥窠道林(西元七四一八二四年)
  
  牛頭法融──牛頭智巖──牛頭慧方──牛頭法持──幽棲智威──鶴林玄素──徑山道欽──鳥窠道林
  
  杭州鳥窠道林禪師,本郡富陽人也。姓潘氏,母朱氏,夢日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誕,異香滿室,遂名香光焉。
  
  九歲出家,二十一於荊州果願寺受戒,後詣長安西明寺復禮法師,學《華嚴經》、《起信論》,復禮示以〈真妄頌〉,俾修禪那。師問卅︰「初云何觀,云何用心?」復禮久而無言,師三禮而退。
  
  屬唐代宗詔(賜號)徑山國一禪師至闕。師乃謁之,遂得正法。
  
  及南歸,先是孤山永福寺,有辟支佛塔,時道俗共為法會,師振錫而入,有靈隱寺韜光法師問卅︰「此之法會,何以作聲?」師卅︰「無聲誰知是會?」
  
  後見秦望山,有長松,枝葉繁茂,盤屈如蓋,遂棲止其上。故時人謂之鳥窠禪師。復有鵲,巢于其側,自然馴狎,人亦目為鵲巢和尚。
  
  有侍者會通,唐德宗時為六宮使,王族咸美之。(中略)七歲蔬食,十一受五戒,(中略)二十有二為出家故休官,(中略)鳥窠即與披剃,(中略)其常卯齋,晝夜精進,誦大乘經而習安般三昧。忽一日,欲辭去,師問卅︰「汝今何往?」對卅︰「會通為法出家,以和尚不垂慈誨,今往諸方學佛法去。」師卅︰「若是佛法,吾此間亦有少許。」卅︰「如何是和尚佛法?」師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會通遂領悟玄旨。時謂布毛侍者。
  
  元和中(西元八○六─八一九年),白居易出守茲郡,因入山禮謁,乃問師卅︰「禪師住處甚危險。」師卅︰「太守危險尤甚。」卅︰「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師卅︰「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
  
  又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卅︰「三歲孩兒也解恁麼道。」師卅︰「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遂作禮。
  
  師於長慶四年(西元八二四年)二月十日,告侍者卅︰「吾今報盡。」言訖坐亡。壽八十有四,臘六十三。
  
  (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四,《大正藏》五一.二三○頁中─下)


 東山弘忍(西元六六七五年)
  
  菩提達摩──慧可禪師──僧璨禪師──雙峯道信──東山弘忍
  
  唐蘄州東山弘忍禪師,姓周氏,家寓淮左潯陽,一云黃梅人也。王父暨考,皆干名不利,賁于丘園,其母始娠,移月而光照庭室,終夕若晝。其生也,灼爍如初,異香襲人,舉家欣駭。迨能言辭,氣與隣兒弗類。既成童,早絕其遊弄。厥父偏愛,因令誦書,無記應阻其宿熏,真心早萌其成現,一旦出明,從倚間如有所待。
  
  時,東山信禪師,邂逅至焉。(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八,《大正藏》五○.七五四頁上)
  
  一日,(信禪師)往黃梅縣,路逢一小兒,骨相奇秀,異乎常童,(信禪)師問卅︰「子何姓?」答卅︰「姓即有,不是常姓。」師卅︰「是何姓?」答卅︰「是佛性。」師卅︰「汝無姓耶?」答卅︰「性空故。」師默識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其家,於父母所,乞令出家。父母以宿緣故,殊無難色,遂捨為弟子,名卅弘忍。(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三,《大正藏》五一.二二二頁中)
  
  時年七歲也,至雙峯,習乎僧業,不逭艱辛。夜則斂容而坐,恬澹自居,洎受形俱,戒檢精厲。
  
  信每以頓漸之旨,日省月試之,忍聞言察理,觸事忘情。(中略)信知其可教,悉以其道授之。復命建浮圖,功畢,密付衣法,以為質要。(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八,《大正藏》五○.七五四頁上─中)
  
  能居士跪受衣法(中略),忍大師自此不復上堂凡三日,大眾疑怪致問,師卅︰「吾道行矣,何更詢之。」復問︰「衣法誰得耶?」師卅︰「能者得。」(中略)既付衣法,復經四載,至上元二年(西元六七五年),忽告眾卅︰「吾今事畢,時可行矣。」即入室安坐而逝,壽七十有四。建塔於黃梅之東山。
  
  (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三,《大正藏》五一.二二三頁上─中)


 嵩嶽慧安(西元五八二九年)
  
  菩提達摩──慧可禪師──僧璨禪師──雙峯道信──東山弘忍──嵩嶽慧安
  
  嵩嶽慧安國師,荊州枝江人也,姓衛氏,隋文帝開皇十七年(西元五九七年),括天下私度僧尼,勘師云「木無名」。遂遁于山谷,大業中(西元六○五─六一六年),大發丁夫,開通濟渠,饑殍相枕,師乞食以救之,獲濟者甚眾。
  
  煬帝徵師不赴,潛入太和山。暨帝幸江都,海內擾攘,乃杖錫登衡嶽寺,行頭陀行。唐貞觀中(西元六二七─六四九年),至黃梅,謁忍祖,遂得心要。麟德元年(西元六六四年),遊終南山石壁,因止焉。高宗嘗召,師不奉詔,遍歷名跡,至嵩少云︰「是吾終焉之地也。」自爾,禪者輻湊,有坦然、懷讓二人來參,聞卅︰「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卅︰「何不問自己意?」卅︰「如何是自己意?」師卅︰「當觀密作用。」卅︰「如何是密作用?」師以目開合示之。然言下知歸,更不他適。讓機緣不逗,辭往曹溪。
  
  武后徵至輦下,待以師禮,與神秀禪師同加欽重。后嘗問師甲子。對卅︰「不記。」后卅︰「何不記耶?」師卅︰「生死之身,其若循環,環無起盡,焉用記為。況此心流注,中間無間,見漚起滅者,乃妄想耳。從初識至動相,滅時亦只如此,何年月而可記乎?」后聞,稽顙信受。
  
  尋以神龍二年(西元七○六年),中宗賜紫袈裟,度弟子二七人,仍延入禁中,供養三年。又賜摩衲一副,師辭嵩嶽。
  
  是年三月三日,矚門人卅︰「吾死已,將屍向林中,待野火焚之。」
  
  俄爾,萬迴公(神異僧,事蹟見《神僧傳》卷七,《大正藏》五○.九九三頁中─九九四頁上)來見師,猖狂握手言論,傍侍傾耳,都不體會。至八日,閉戶偃身而寂。春秋一百二十八。門人遵旨,舁至林間,果野火自然闍維。得舍利八十粒。
  
  (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四,《大正藏》五一.二三一頁下)


蒙山道明(西元??年)
  
  菩提達摩──慧可禪師──僧璨禪師──雙峯道信──東山弘忍──蒙山道明
  
  袁州蒙山道明禪師,鄱陽人,陳宣帝之裔孫也。國亡,落於民間,以其王孫,嘗受署,因有將軍之號。
  
  少於永昌寺出家,慕道頗切,往依五祖法會,極意研尋,初無解悟,及聞五祖密付衣法與盧行者,即率同意數十人,躡跡追逐,至大庾嶺。師最先見,餘輩未及。盧行者見師奔至,即擲衣鉢於盤石卅︰「此衣表信,可力爭耶?任君將去。」師遂舉之如山不動。踟躇悚慄,乃卅︰「我來求法,非為衣也。願行者開示於我。」祖卅︰「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阿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師當下大悟,遍體流汗,泣禮數拜。問卅︰「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別有意旨否?」祖卅︰「我今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却在汝邊。」師卅︰「某甲雖在黃梅隨眾,實未審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師也。」祖卅︰「汝若如是,則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師又問︰「某甲向後,宜往何所?」祖卅︰「逢袁可止,遇蒙即居。」
  
  師禮謝,遽迴至嶺下,謂眾人卅︰「向陟崔嵬遠望,杳無蹤跡,當別道尋之。」皆以為然。
  
  師既迴,遂獨往廬山布水臺,經三載後,始往袁州蒙山,大唱玄化。
  
  初名慧明,以避師上字,故名道明,弟子等盡遣過嶺南參禮六祖。
  
  (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四,《大正藏》五一.二三二頁上)


度門神秀(西元六六年)
  
  菩提達摩──慧可禪師──僧璨禪師──雙峯道信──東山弘忍──度門神秀
  
  唐荊州當陽山度門寺神秀禪師,俗姓李氏,東京尉氏人也。少覽經史,博綜多聞。既而奮志出塵,剃染受法。後遇蘄州雙峯東山寺五祖忍師,以坐禪為務,乃歎伏卅︰「此真吾師也。」決心苦節,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中略)
  
  四祖道信與五祖弘忍,俱住東山,故謂其法為東山法門。秀既事忍,忍默識之,深加器重,謂秀卅︰「吾度人多矣,至於懸解圓照,無先汝者。」
  
  忍於上元中(西元六七五年)卒,秀乃往江陵當陽山居焉。四海緇徒,嚮風而靡,道譽馨香,普蒙熏灼。
  
  則天太后聞之,召赴都,肩輿上殿,親加跪禮,內道場豐其供施,時時問道。勅於昔住山,置度門寺,以旌其德。時王公已下,京邑士庶,競至禮謁,望塵拜伏,日有萬計。洎中宗孝和帝即位,尤加寵重,中書令張說嘗問法,執弟子禮,退謂人卅︰「禪師身長八尺,厖眉秀目,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中略)
  
  秀以神龍二年(西元七○六年)卒,士庶皆來送葬,詔賜謚卅大通禪師。(下略)
  
  (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八,《大正藏》五○.七五五頁下─七五六頁上)
  
  附錄:示眾偈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捨父逃走。」
  
  (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四,《大正藏》五一.二三一頁中)


神秀門下選例五則
  
  一、五臺山巨方禪師
  
  安陸人也。姓曹氏,幼[-+]業於明福院朗禪師,初講經論,後參禪。
  
  會及造北宗,秀師問卅︰「白雲散處如何?」師卅︰「不昧。」秀又問︰「到此間後如何?」師卅︰「正見一枝生五葉。」秀默許之。入室侍對,庶幾無爽。尋至上黨寒嶺居焉,數歲之間,眾盈千數。後於五臺山闡化,涉二十餘載入滅,年八十一。(下略)
  
  二、河中府中條山智封禪師
  
  姓吳氏,初習《唯識論》,滯於名相,為知識所詰,乃發憤罷講。遊行登武當山,見秀禪師,疑心頓釋,思養聖胎,乃辭去。居于蒲津安峯山,不下十年,木食澗飲。
  
  屬州牧衛文昇,請歸城內,建新安國院居之,緇素歸依,憧憧不絕。
  
  使君問卅︰「某今日後如何?」師卅︰「日從濛氾出,照樹全無影。」使君初不能諭,拱揖而退,少選開曉,釋然自得。
  
  三、兗州降魔藏禪師
  
  趙郡人也,姓王氏,父為豪掾。七歲出家,時屬野多妖鬼魅惑於人,師孤形制伏,曾無少畏,故得降魔名焉。
  
  即依廣福院明讚禪師出家服勤。
  
  受法後,遇北宗盛化,便誓摳衣。秀師問卅︰「汝名降魔,此無山精木怪,汝翻作魔耶?」師卅︰「有佛有魔。」秀卅︰「汝若是魔,必住不思議境界。」師卅︰「是佛亦空,何境界之有?」秀懸記之卅︰「汝與少皡之墟有緣。」
  
  師尋入泰山,數稔學者雲集。一日告門人卅︰「吾今老朽,物極有歸。」言訖而逝,壽九十一。(以上三例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四,《大正藏》五一.二三二頁上─中)
  
  四、京師興唐寺普寂禪師
  
  姓憑氏,蒲州河東人也,年纔稚弱,率性軒昂,離俗升壇,循于經律,臨文揣義,迴異恆流。
  
  初聞神秀在荊州玉泉寺,寂乃往師事,凡六年,神秀奇之,盡以其道授焉。(中略)
  
  中宗聞秀年高,特下制令普寂代本師統其法眾。開元二十三年(西元七三五年)勅普寂於都城居止。時王公大臣,競來禮謁。
  
  極嚴重少言,來者難見其和悅之容,遠近尤以此重之。二十七年(西元七三九年)終于上都興唐寺,年八十九。(中略)賜謚號卅大慧禪師。(下略)(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九,《大正藏》五○.七六○頁下)
  
  五、吉州志誠禪師
  
  少於荊南當陽山玉泉寺,奉事神秀禪師,後因兩宗盛化,秀之徒眾,往往議南宗卅︰「能大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卅︰「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付衣法,豈徒然哉?吾所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無滯於此,可往曹溪質疑,他日迴復,還為吾說。」
  
  志誠禪師聞此語,禮辭至韶陽。隨眾參請,不言來處。時六祖告眾卅︰「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師出禮拜,具陳其事。祖卅︰「汝師若為示眾?」對卅︰「常指誨大眾,令住心觀靜,長坐不臥。」祖卅︰「住心觀靜,是病非禪;長坐拘身,於理何益?聽吾偈卅︰『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元是臭骨頭,何為立功過。』」
  
  (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五,《大正藏》五一.二三七頁中)


曹溪惠能(西元六三八七一三年)
  
  菩提達摩──慧可禪師──僧璨禪師──雙峯道信──東山弘忍──曹溪惠能
  
  唐韶州南華寺惠能禪師,姓盧氏,南海新興人也。其本世居范陽,厥考諱行[-(-)+],武德中(西元六一八─六二六年)流亭新州百姓,終於貶所(案︰《景德傳燈錄》卷五稱︰「左宦于南海之新州,遂占籍焉,三歲喪父,其母守志鞠養。」),略述家系,避盧亭島夷之不敏也。貞觀十二年戊戌歲(西元六三八年)生能也。純淑迂懷,惠性間出,雖蠻風獠俗,漬染不深,而詭行么形,駁維難測。
  
  父既少失,母且寡居,家亦屢空,業無腴產,能負薪矣,日售荷擔。(《景德傳燈錄》卷五云︰「一日負薪至市中。」)偶聞肆間,誦《金剛般若經》。能凝神屬垣,遲遲不去。問卅︰「誰邊受學此經?」卅︰「從蘄州黃梅憑茂山忍禪師,勸持此法,云即得見性成佛也。」能聞是說,若渴夫之飲寒漿也。忙歸備所須,留奉親老。
  
  咸亨中(西元六七○至六七三年)往韶陽,遇劉志略(《景德傳燈錄》卷五云︰「直抵韶州,遇高行士劉志略,結為交友。」),略有姑,無盡藏(尼),恆讀《涅槃經》,能聽之,即為尼辨析中義。怪能不識文字。能卅︰「諸佛理論,若取文字,非佛意也。」尼深歎服,號為行者。(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八,《大正藏》卷五○.七五四頁下)
  
  於是,居人競來瞻禮。近有寶林古寺舊地,眾議營緝,俾師居之,四眾霧集,俄成寶坊。
  
  師一日忽自念卅︰「我求大法,豈可中道而止。」明日遂行,至昌樂縣,西山石室間,遇智遠禪師,師遂請益。遠卅︰「觀子神姿爽拔,殆非常人,吾聞西域菩提達摩,傳心印于黃梅,汝當往彼參決。」
  
  師辭去,直造黃梅之東禪。即唐咸亨二年(西元六七一年,大師三十四歲)也。
  
  忍大師一見,默而識之。後傳衣法,令隱于懷集四會之間。(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五,《大正藏》五一.二三五頁中─下)
  
  咸亨中,有一居士,姓盧名惠能,自新州來參謁(五祖弘忍),忍師問卅︰「汝自何來?」卅︰「嶺南。」忍師卅︰「欲須何事?」卅︰「唯求作佛。」忍師卅︰「嶺南人無佛性,若為得佛?」卅︰「人即有南北,佛性豈然?」忍師知是異人,乃訶卅︰「著槽廠去。」能禮足而退,便入碓坊,服勞於杵臼之間,晝夜不息。(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三「弘忍」條,《大正藏》五一.二二二頁下)
  
  ……欲往求法,念母無依。宿昔有緣,仍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祖問︰「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卅︰「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卅︰「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祖云︰「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惠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八月餘日。(以上錄自《六祖壇經》流通本,《大正藏》四八.三四八頁上)
  
  經八月,忍師知付授時至,遂告眾卅︰「正法難解,不可徒記吾言,持為己任,汝等各自隨意述一偈,若語意冥符,則衣法皆付。」
  
  時會下七百餘僧,上座神秀者,學通內外,眾所宗仰,咸共推稱云︰「若非尊秀,疇敢當之。」神秀竊聆眾譽,不復思惟,乃於廊壁書一偈。(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三「弘忍」條,《大正藏》五一.二二二頁下)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心偈,緣我為教授師,我若不呈心偈,五祖何得見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將心偈上五祖呈意,求法即善,覓祖不善,卻同凡心奪其聖位。若不呈心偈,終不得法。」良見思惟,甚難,甚難。夜至三更,不令人見,遂向南廊下,中間壁上,題作呈心偈。(中略)秀上座三更於南廊下,中間壁上,秉燭題作偈,人盡不知,偈卅︰「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神秀上座,題此偈畢,歸臥房,並無人見。五祖平旦,於南廊下,忽見此偈請記,(中略)遂喚門人盡來,焚香偈前,令眾人見,皆生敬心︰「汝等盡誦此,悟此偈者,方得見性;依此修行,即不墮落。」(中略)
  
  五祖遂喚秀上座於堂內,問︰「是汝作偈否?若是汝作,應得我法。」秀上座言︰「罪過,實是秀作,不敢求祖。願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小智慧,識大意否?」五祖卅︰「汝作此偈,見即未到,只到門前,尚未得入。凡夫依此偈修行,即不墮落。作此見解,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須得入門,見自本性。汝且去,一兩日來,思惟,更作一偈來呈吾,若得入門,見自本性,當付汝衣法。」秀上座去數日,作不得。(以上錄自敦煌出土本《六祖壇經》六及七節)
  
  復兩日,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唱誦其偈,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卅︰「誦者何偈?」童子卅︰「爾這獦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惠能卅︰「上人,我此踏碓八個餘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
  
  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惠能卅︰「惠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惠能聞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惠能偈卅︰「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
  
  祖見眾生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卅︰「亦未見性。」眾以為然。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卅︰「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乃問卅︰「米熟也未?」惠能卅︰「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卅︰「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鉢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卅︰『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祖復卅︰「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
  
  惠能啟卅︰「向甚麼處去?」
  
  祖云︰「逢懷則止,遇會則藏。」(中略)
  
  祖相送直至九江驛,祖令上船,五祖把艣自搖。惠能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搖艣。」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傳法,令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中略)
  
  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卅︰「但喫肉邊菜。」(以上錄自《六祖壇經》流通本,《大正藏》四八.三四八頁下─三四九頁下)
  
  至儀鳳元年丙子(西元六七六年,大師三十九歲)正月八日,屆南海,遇印宗法師於法性寺,講《涅槃經》。師寓止廊廡間,暮夜風颺剎幡,聞二僧對論,一云幡動,一云風動,往復酬答,未曾契理。師卅︰「可容俗流,輒預高論否?」直以「風幡非動,動自心耳」。印宗竊聆此語,竦然異之。翌日邀師入室,徵風幡之義,師具以理告。印宗不覺起立云︰「行者定非常人,師為是誰?」師更無所隱,直敍得法因由。於是,印宗執弟子之禮,請受禪要。乃告四眾卅︰「印宗具足凡夫,今遇肉身菩薩。」即指坐下盧居士云︰「即此是也。」因請出所傳信衣,悉令瞻禮。
  
  至正月十五日,會諸名德,為之剃髮。二月八日,就法性寺智光律師,受滿分戒。其戒壇即宋朝求那跋陀三藏之所置也。(中略)師具戒已,於此開東山法門。(中略)
  
  明年(西元六七七年)二月八日,師忽謂眾卅︰「吾不願此居,要歸舊隱。」時印宗與緇白千餘人,送師歸寶林寺。
  
  韶州刺史韋據,請於大梵寺轉妙法輪,並受無相心地戒。門人紀錄,目為《壇經》,盛行於世。然返曹溪,雨大法雨,學者不下千數。(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五,《大正藏》五一.二三五頁下)
  
  武太后、孝和皇帝,咸降璽書,詔赴京闕,蓋神秀禪師之奏舉也。續遣中官薛簡往詔,復謝病不起。(中略)遂賜摩衲袈裟一、緣鉢一口、編珠織成經巾、綠質紅暈花綿巾、絹五百匹,充供養云。(中略)
  
  神龍三年(西元七○七年),勅韶州,可修能所居寺佛殿並方丈,務從嚴飾,賜改額卅︰「法泉寺」。
  
  延和元年(西元七一二年)七月,命弟子於國恩寺建浮圖一所,促令速就。
  
  以先天二年(西元七一三年)八月三日,俄然示疾,異香滿室,白虹屬地,飯食訖,沐浴更衣,彈指不絕,氣微目瞑,全身永謝。爾時山石傾墮,川源息枯,鳥連韻以哀啼,猿斷腸而叫咽。或唱言卅︰「世間眼滅,吾疇依乎?」春秋七十六矣。
  
  (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八,《大正藏》五○.七五五頁上─中)
  
  附錄:禪法心要問答.示二種三昧
  
  (一)禪法心要問答
  
  薛簡卅︰「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
  
  師卅︰「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若見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若無生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簡卅︰「弟子之迴,主上必問,願和尚慈悲,指示心要。」
  
  師卅︰「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是有盡。」
  
  簡卅︰「明喻智慧,暗況煩惱。修道之人,儻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
  
  師卅︰「若以智慧照煩惱者,此是二乘小兒,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簡卅︰「如何是大乘見解?」
  
  師卅︰「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往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卅道。」
  
  簡卅︰「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
  
  師卅︰「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無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無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
  
  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闕,表奏師語,有詔謝師,並賜摩衲架裟……。
  
  (二)示二種三昧
  
  一日,師示眾卅︰「諸善知識,汝等各個淨心,聽吾說法。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能含藏長養,成就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溥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霑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
  
  (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五,《大正藏》五一.二三五頁下─二三六頁中)


第三篇曹溪及其門下


永嘉玄覺(西元六六五七一三年)
  
  曹溪惠能──永嘉玄覺
  
  唐溫州龍興寺玄覺禪師,字明道,俗姓戴氏,永嘉人也。總角出家,齠年剃髮。(中略)兄宣法師者,亦名僧也。並猶子二人,並預緇伍。覺本住龍興寺,一門歸信,連影精勤,定根確乎不移,疑樹忽焉自壞。都捐我相,不污客塵,覩其寺旁,別有勝境,遂於巖下,自構禪庵。(中略)覺居其間也,絲不以衣,耕不以食。(下略)(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八,《大正藏》五○.七五八頁上)
  
  早歲出家,徧探三藏,精天臺止觀圓妙法門,於四威儀中,常冥禪觀。(以上錄自《五燈會元》卷二,《卍續藏》一三八.六○頁下)
  
  八歲出家,博探三藏,特通天臺止觀,與左溪玄朗(天臺宗第八祖)為同門之友,住溫州龍興寺,尋自構禪庵,獨居研習,常修禪觀。嘗以見《維摩經》而發明心地。(以上錄自《望月佛教大辭典》九二九頁下─九三○頁上)
  
  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偶玄策禪師相訪,與師劇談,出言暗合諸祖。策驚云︰「仁者得法師誰耶?」師卅︰「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未有證明者。」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師云︰「願仁者為我證據。」策云︰「我言輕,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並是是法者。」率師同往曹溪。(以上錄自《聯燈會要》卷三,《卍續藏》一三六.四七二頁下)
  
  後因左溪玄朗禪師激勵,與東陽玄策禪師,同詣曹溪。初到,振錫攜瓶,繞祖三匝。祖卅︰「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師卅︰「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祖卅︰「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師卅︰「體即無生,了本無速。」祖卅︰「如是如是。」于時大眾,無不愕然。師方具威儀參禮,須臾告辭。祖卅︰「返太速乎?」師卅︰「本自非動,豈有速耶?」祖卅︰「誰知非動?」卅︰「仁者自生分別。」祖卅︰「汝甚得無生之意。」卅︰「無生豈有意耶?」祖卅︰「無意誰當分別?」卅︰「分別亦非意。」祖歎卅︰「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矣。策公乃留師。
  
  翌日下山,迴溫州,學者輻輳,號真覺大師。
  
  (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五,《大正藏》五一.二四一頁上─中)
  
  附錄:觀心十門
  
  第一言其法爾︰夫心性虛通,動靜之源莫二;真如絕慮,緣計之念非殊。惑見紛馳,窮之則唯一寂;靈源不狀,鑒之則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異,慧眼之號斯存。理量雙銷,佛眼之功圓著。是以三諦一境,法身之理常清;三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境智冥合,解脫之應隨機。非縱非橫,圓伊之道玄會。故知三德妙性,宛爾無乖一心;深廣難思,何出耍而非路?是以即心為道者,可謂尋流而得源。
  
  第二出其觀體︰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空非不空。
  
  第三語其相應︰心與空相應,則譏毀讚譽,何憂何喜?身與空相應,則刀割香塗,何苦何樂?依報與空相應,則施與劫奪,何得何失?心與空不空相應,則愛見都忘,慈悲普救。身與空不空相應,則內同枯木外現威儀。依報與空不空相應,則永絕貪求,資財給濟。心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實相初明,開佛知見。身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一塵入正受,諸塵三昧起。依報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香臺寶閣,嚴土化生。第四警其上慢︰若不爾者,則未相應也。
  
  第五誡其疎怠︰然渡海應上船,非船何以能渡?修心必須入觀,非觀何以明心?心尚未明,相應何日?思之,勿自恃也。
  
  第六重出觀體︰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有非無。不知即念,即空不空,非非有非非無。
  
  第七明其是非︰心不是有,心不是無;心不非有,心不非無。是有是無,即墮是;非有非無,即墮非。如是,只是是非之非,未是非是非非之是。今之雙非破兩是,是破非是,猶是非。又以雙非破兩非,非破非非即是是。如是,只是非是非非之是,未是不非不不非不是不不是。是非之惑,綿微難見。神清慮靜,細而研之。
  
  第八簡其詮旨︰然而,至理無言,假文言以明其旨;旨宗非觀,藉修觀以會其宗。若旨之未明,則言之未的;若宗之未會,則觀之未深。深觀乃會其宗,的言必明其旨。旨宗既其明會,旨觀何得復存耶?
  
  第九觸途成觀︰夫再演言詞,重標觀體;欲明宗旨,無異言觀。有逐方移,方移則言理無差,無差則觀旨不異。不異之旨即理,無差之理即宗。旨一而二名,言觀明其弄胤耳。
  
  第十妙契玄源︰夫悟心之士,寧執觀而迷旨,達教之人,豈滯言而惑理?理明則言語道斷,何言之能議?旨會則心行處滅,何觀之能思?心言不能思議者,可謂妙契寰中矣。
  
  (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五,《大正藏》五一.二四一頁下─二四二頁中)


荷澤神會(西元六六八七六年)
  
  曹溪惠能──荷澤神會
  
  西京荷澤神會禪師,姓高,襄陽人也。年方幼學,厥性惇明,從師傳授五經,克通幽賾;次尋莊老,靈府廓然。覽《後漢書》,知浮圖之說,由是於釋教留神,乃無仕進之意。辭親投本府國昌寺顥元法師下出家。其諷誦羣經,易同反掌。全大律儀,匪貪講貫。
  
  聞嶺表曹候溪惠能禪師,盛揚法道,學者駿奔,乃效善財南方參問,裂裳裹足,以千里為跬步之間耳。
  
  及見能,問會卅︰「從何所來?」答卅︰「無所從來。」能卅︰「汝不歸去。」答卅︰「一無所歸。」能卅︰「汝太茫茫。」答卅︰「身緣在路。」能卅︰「由自未到。」答卅︰「今已得到,且無滯留。」(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八,《大正藏》五○.七五六頁下)
  
  年十四為沙彌,謁六祖,祖卅︰「知識遠來,大艱辛,將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師卅︰「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祖卅︰「遮沙彌爭合取次語?」便以杖打。師以杖下思惟卅︰「大善知識,歷劫難逢,今既得遇,豈惜身命。」自此給侍。
  
  他日,祖告眾卅︰「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師乃出卅︰「是諸佛之本原,神會之本性。」祖卅︰「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本原佛性。」師禮拜而退。
  
  師尋往西京受戒。唐景龍中(西元七○七─七○九年)卻歸曹溪。
  
  祖滅後,二十年間,曹溪頓旨,沈廢於荊吳,嵩嶽漸門,盛行於秦洛。乃入京,天寶四年(西元七四五年)方定(南能頓,北秀漸)兩宗,乃著《顯宗記》,盛行於世。
  
  一日,鄉信至,報二親亡,師入堂白槌卅︰「父母俱喪,請大眾念摩訶般若。」眾纔集,師便打槌卅︰「勞煩大眾。」
  
  師於上元元年(西元七六○年)五月十三日中夜,奄然而化,俗壽七十五。
  
  (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五,《大正藏》五一.二四五頁上─中)
  
  附錄:與惠能大師六問答.無念無作為最上乘
  
  (一)與惠能大師六問答
  
  師於《大藏經》內有六處疑,問於六祖︰
  
  第一問戒定慧卅︰戒定慧如何所用?戒何物,定從何修,慧因何處起?所見不通流。六祖答卅︰定則定其心,將戒戒其行,性中常慧照,自見自知深。
  
  第二問︰本無今有有何物?本有今無無何物?誦經不見有無義,真似騎驢更覓驢。答卅︰前念惡業本無,後念善生今有,念念常行善行,後代人天不久;汝今正聽吾言,吾即本無今有。
  
  第三問︰將生滅却滅,將滅滅却生,不了生滅義,所見似聾盲。答卅︰將生滅却滅,令人不執性;將滅滅却生,令人心離境。未若離二邊,自除生滅病。
  
  第四問︰先頓而後漸,先漸而後頓;不悟頓漸人,心裏常迷悶。答卅︰聽法頓中漸,悟法漸中頓;修行頓中漸,證果漸中頓。頓漸是常因,悟中不迷悶。
  
  第五問︰先定後慧,先慧後定,定慧初後,何生為正?答卅︰常生清淨心,定中而有慧;於境上無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無先,雙修自心正。
  
  第六問︰先佛而後法,先法而後佛,佛法本根源,起從何處出?答卅︰說即先佛而後法,聽即先法而後佛,若論佛法本根源,一切眾生心裏出。
  
  (二)無念無作為最上乘
  
  真三摩提,法無去來,前後際斷,故知無念為最上乘。曠徹清虛,頓開寶藏,心非生滅,性絕推遷。自淨則境慮不生,無作乃攀緣自息。吾於昔日轉不退輪,今得定慧雙修,如拳如手。見無念體,不逐物生,了如來常,更何所起,今此幻質,元是真常;自性如空,本來無相。既達此理,誰怖誰憂?天地不能變其體。心歸法界,萬象一如,遠離思量,智同法性,千經萬論,只是明心。既不立心,即體真理,都無所得。告諸學眾,無外馳求,若最上乘,應當無作。
  
  (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二八,《大正藏》五一.四三九頁中─下)


南嶽懷讓(西元六七七七四四年)
  
  曹溪惠能──南嶽懷讓
  
  唐南嶽觀音臺懷讓禪師,俗姓杜,金州安康人也。年始十歲,雅好佛書,炳然殊姿,特有靈表,識者占是出家相,非染俗貴。(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九,《大正藏》五
.七六一頁上)
  
  年十五,辭親往荊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師出家。通天二年(西元六九七年)受戒後,習毘尼藏,一日自歎卅︰「夫出家者,為無為法,天上人間,無有勝者。」時同學坦然禪師,知師志氣高邁,勸師謁嵩山安和尚,安啟發之,乃直詣曹溪,參六祖。
  
  祖問︰「什麼處來?」卅︰「嵩山來。」祖卅︰「什麼物,恁麼來?」師無語。
  
  遂經八載,忽然有省,乃白祖卅︰「某甲有個會處。」祖卅︰「作麼生?」師卅︰「說似一物即不中。」祖卅︰「還假修證否?」師卅︰「修證則不無,污染即不得。」祖卅︰「祇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羅,讖汝足下,出一馬駒,踢殺天下人,並在汝心,不須速說。」師豁然契會,執侍左右一十五載。(以上錄自:1.《景德傳燈錄》卷五,《大正藏》五一.二四
頁下。2.《五燈會元》卷三,《卍續藏》一三八.八四頁上)
  
  能公大事緣畢,讓乃躋衡岳,止於觀音臺。時有僧玄至,拘刑獄,舉念願讓師救護,讓早知而勉之,其僧脫難,云是救苦觀音,得斯號也。
  
  (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九,《大正藏》五
.七六一頁上)
  
  
附錄:坐禪作佛與磨磚作鏡.馬祖不闕鹽醬喫
  
  (一)坐禪作佛與磨磚作鏡
  
  開元中(西元七一三
七四一年),有沙門道一,住傳法院,常日坐禪,師知是法器,往問卅︰「大德坐禪圖什麼?」一卅︰「圖作佛。」師乃取一磚,於彼庵前石上磨。一卅︰「師作什麼?」師卅︰「磨作鏡。」一卅︰「磨磚豈得成鏡耶?」師卅︰「坐禪豈得成佛耶?」一卅︰「如何即是?」師卅︰「如人駕車,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一無對。師又卅︰「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
  
  一聞示誨,如飲醍醐,禮拜問卅︰「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師卅︰「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
  
  一又問卅︰「道非色相,云何能見?」師卅︰「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三昧,亦復然矣。」一卅︰「有成壞否?」師卅︰「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見道也。聽吾偈卅︰『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復何成。』」
  
  一蒙開悟,心意超然。侍奉十秋,日益玄奧。(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五,《大正藏》五一.二四
頁下二四一頁上)
  
  
(二)馬祖不闕鹽醬喫
  
  後,馬大師闡化於江西,師問眾卅︰「道一為眾說法否?」眾卅︰「已為眾說法。」師卅︰「總未見人持個消息來。」眾無對。因遣一僧去云︰「待伊上堂時,但問作麼生?伊道底言語記將來。」僧去,一如師旨,迴謂師卅︰「馬師云︰自從胡亂後,三十年不曾闕鹽醬喫。」師然之。
  
  (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五,《大正藏》五一.二四一頁上)


 光宅慧忠(西元?七七五年)
  
  曹溪惠能──光宅慧忠
  
  唐西京光宅寺慧忠國師,俗姓冉氏,越州諸暨人也。肌膚冰雪,神宇峻爽。少而好學,法受雙峯,默默全真,心承一印,行無住相,歷試名山。五嶺、羅浮、四明、天目,白崖倚帝,紫閣摩穹。或松下安居於九旬,或嵌空息慮於三昧。既懸明月之戒,亦淨琉璃之心;已度禪定之門,不起無生之見。(中略)分衛人間,薄遊吳楚,以至于順陽川焉,卜居黨子之林泉,四十餘祀,深入法王之聖定。(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九,《大正藏》五○.七六二頁中)
  
  唐肅宗上元二年(西元七六一年),勅中使孫朝進,齎詔徵赴京,待以師禮。初居千福寺西禪院,及代宗臨御,復迎止光宅精藍。十有六載,隨機說法。
  
  時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慧眼。帝勅令與國師試驗。三藏才見師,便禮拜立于右邊。師問卅︰「汝得他心通耶?」對卅︰「不敢。」師卅︰「汝道老僧即今在什麼處?」卅︰「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却去西川看競渡?」師再問︰「汝道老僧即今在什麼處?」卅︰「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却在天津橋上看弄猢猻?」師第三問語亦同前,三藏良久,罔知去處。師叱卅︰「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麼處?」三藏無對。
  
  (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五,《大正藏》五一.二四四頁上)
  
  附錄:語錄
  
  麻谷到參,繞禪床三匝,於師前振錫而立。師卅︰「既如是,何用更見貧道?」麻谷又振錫。師叱卅︰「這野狐精,出去!」
  
  有僧問︰「若為得成佛去?」師卅︰「佛與眾生,一時放却,當處解脫。」問︰「作麼生得相應去?」師云︰「善惡不思,自見佛性。」
  
  問︰「若為得證法身?」師卅︰「越毘盧之境界。」卅︰「清淨法身,作麼生得?」師卅︰「不著佛求耳。」問︰「那個是佛?」師卅︰「即心是佛。」卅︰「心有煩惱否?」師卅︰「煩惱性自離。」卅︰「豈不斷耶?」師卅︰「斷煩惱者,即名二乘;煩惱不生,名大涅槃。」
  
  問︰「坐禪看靜,此復若為?」師卅︰「不垢不淨,寧用起心而看靜相。」
  
  問︰「即心是佛,可更修萬行否?」師卅︰「諸聖皆具二嚴,豈撥無因果耶?」又卅︰「我今答汝,窮劫不盡,言多去道遠矣。所以道︰說法有所得,斯則野干鳴,說法無所得,是名獅子吼!」
  
  魚軍容問︰「師住白崖山,十二時中,如何修道?」師卅︰「惺惺直然惺惺,歷歷直然歷歷。」
  
  師與紫璘供奉論義,既陞座,供奉卅︰「請師立義某甲破。」師卅︰「立義竟。」供奉卅︰「是什麼義?」師卅︰「果然不見,非公境界。」便下座。
  
  一日,師問紫璘供奉卅︰「佛是什麼義?」卅︰「覺義。」師卅︰「佛曾迷否?」卅︰「不曾迷。」師卅︰「用覺作麼?」無對。
  
  (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五,《大正藏》五一.二四四頁中─下)


曹溪門下其餘選例三則
  
  一、玄策禪師論禪定
  
  有智隍禪師者,曾謁黃梅五祖,庵居二十年,自謂正受。師知隍所得未真,往問卅︰「汝坐於此作麼?」隍卅︰「入定。」師卅︰「汝言入定,有心耶?無心耶?若有心者,一切蠢動之類,皆應得定;若無心者,一切草木之流亦合得定。」卅︰「我正入定時,則不見有有無之心。」師卅︰「既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則非大定。」隍無語良久,問師嗣誰?師卅︰「我師曹溪六祖。」卅︰「六祖以何為禪定?」師卅︰「我師云︰夫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隍聞此說,遂造于曹溪,請決疑翳,而祖意與師冥符,隍始開悟。(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五,《大正藏》五一.二四三頁下)
  
  二、司空山本淨禪師論無心是道
  
  唐天寶三年(西元七四四年),玄宗遣中使楊光庭,入山採長春藤,因造丈室禮問︰「未審佛之與道,其議云何?」師卅︰「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會道,無心是道。」卅︰「云何即心是佛?」師卅︰「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無心,佛亦不有。」卅︰「云何無心是道?」師卅︰「道本無心,無心名道;若了無心,無心即道。」光庭作禮信受。(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五,《大正藏》五一.二四二頁中─下)
  
  三、西域堀多三藏論觀靜
  
  崛多三藏,天竺人也,東遊韶陽,見六祖,於言下契悟。後遊五臺,至定襄縣歷村,見一僧結庵而坐,三藏問卅︰「汝孤坐奚為?」卅︰「觀靜。」三藏卅︰「觀者何人?靜者何物?」其僧作禮問卅︰「此理如何?」三藏卅︰「汝何不自觀自靜?」彼僧茫然,莫知其對。三藏卅︰「兀然空坐,於道何益?」
  
  (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五,《大正藏》五一.二三七頁上)


 大珠慧海(西元??年)
  
  曹溪惠能──南嶽懷讓──馬祖道一──大珠慧海
  
  唐越州大珠慧海禪師,建州人也,姓朱氏,依越州大雲寺道智和尚受業。
  
  初至江西參馬祖,祖問卅︰「從何處來?」卅︰「越州大雲寺來。」祖卅︰「來此擬須何事?」卅︰「來求佛法。」祖卅︰「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什麼?我這裏一物也無,求什麼佛法!」師遂禮拜問卅︰「阿那個是慧海自家寶藏?」祖卅︰「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覓?」師於言下自識本心,不由知覺,踴躍禮謝。師事六載。
  
  後以業師年老,遽歸奉養。乃晦跡藏用,外示癡訥。自撰《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被法門師姪玄晏,竊出江外呈馬祖,祖覽訖,告眾云︰「越州有大珠,圓明光透,自在無遮障處也。」
  
  眾中有知師姓朱者,迭相推識,結契來越上,尋訪依附。師謂卅︰「禪客,我不會禪,並無一法可示於人,故不勞汝久立,且自歇去。」
  
  時學侶漸多,日夜叩激,事不得已,隨問隨答,其辯無礙。
  
  (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六,《大正藏》五一.二四六頁下)
  
  附錄:語錄摘要
  
  (一)誰說《金剛經》?何為生死業?
  
  僧問︰「師說何法度人?」師卅︰「貧道未曾有一法度人。」卅︰「禪師家渾如此?」
  
  師却問卅︰「大德說何法度人?」卅︰「講《金剛般若經》。」師卅︰「講幾坐來?」卅︰「二十餘坐。」師卅︰「此經阿誰說?」僧抗聲卅︰「禪師相弄,豈不知是佛說耶?」師卅︰「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為謗佛,是人不解我所說義。若言此經不是佛說,則是謗經。請大德說看。」僧無對。
  
  師少頃又問︰「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大德且道,阿那個是如來?」卅︰「某甲到此却迷去。」師卅︰「從來未悟,說什麼却迷。」僧卅︰「請禪師為說。」師卅︰「大德講經二十餘坐,却未識如來。」其僧再禮拜,願垂開示。師卅︰「如來者,諸法如義,何得忘却?」
  
  卅︰「是,是諸法如義。」師卅︰「大德是亦未是?」卅︰「經文分明,那得未是。」師卅︰「大德如否?」卅︰「如。」師卅︰「木石如否?」卅︰「如。」師卅︰「大德如同木石否?」卅︰「無二。」師卅︰「大德與木石何別?」僧無對。
  
  良久却問︰「如何得大涅槃?」師卅︰「不造生死業對。」卅︰「如何是生死業?」師卅︰「求大涅槃,是生死業;捨垢取淨,是生死業;有得有證,是生死業;不脫對治,是生死業。」卅︰「云何得解脫?」師卅︰「本自無縛,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無等等。」(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六,《大正藏》五一.二四六頁下─二四七頁上)
  
  (二)真如有變無變
  
  有三藏法師問︰「真如有變易否?」師卅︰「有變易。」三藏卅︰「禪師錯也。」師却問三藏︰「有真如否?」卅︰「有。」師卅︰「若無變易,決定是凡僧也。豈不聞,善知識者,能迴三毒為三聚淨戒,迴六識為六神通,迴煩惱作菩提,迴無明為大智真如。若無變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
  
  三藏卅︰「若爾者,真如即有變易。」師卅︰「若執真如有變易,亦是外道。」卅︰「禪師適來說真如有變易,如今又道不變易,如何即是的當?」師卅︰「若了了見性者,如摩尼珠現色,說變亦得,說不變亦得;若不見性人,聞說真如變,便作變解,聞說不變,便作不變解。」三藏卅︰「故知南宗實不可測。」(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六,《大正藏》五一.二四七頁中)
  
  (三)饑來喫飯困來眠
  
  有源律師來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卅︰「用功?」卅︰「如何用功?」師卅︰「饑來喫飯,困來眠。」卅︰「一切人總如同師用功否?」師卅︰「不同。」卅︰「何故不同?」師卅︰「他喫飯時不肯喫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律師杜口。
  
  (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六,《大正藏》五一.二四七頁下)


百丈懷海(西元七二○─八一四年)
  
  曹溪惠能──南嶽懷讓──馬祖道一──百丈懷海
  
  唐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福州長樂人也。早歲離塵,三學該練,屬大寂闡化南康,乃傾心依附。與西堂智藏禪師,同號入室,時二大士為角立焉。(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六,《大正藏》五一.二四九頁中)
  
  師侍馬祖行次,見一羣野鴨飛過,祖卅︰「是什麼?」師卅︰「野鴨子。」祖卅︰「甚處去也?」師卅︰「飛過去也。」祖遂回頭,將師鼻一搊,負痛失聲。祖卅︰「又道飛過去也!」師於言下有省,却歸侍者寮,哀哀大哭。同事問卅︰「汝憶父母耶?」師卅︰「無。」卅︰「被人罵耶?」師卅︰「無。」卅︰「哭作什麼?」師卅︰「我鼻孔被大師搊得痛不徹。」同事卅︰「有甚因緣不契?」師卅︰「汝問取和尚去。」
  
  同事問大師卅︰「海侍者有何因緣不契,在寮中哭,告和尚為某甲說。」大師卅︰「是伊會也,汝自問取他。」同事歸寮卅︰「和尚道,汝會也,令我自問汝。」師乃呵呵大笑。同事卅︰「適來哭,如今為甚却笑?」師卅︰「適來哭,如今笑。」同事罔然。
  
  次日,馬祖陞堂,眾纔集,師出卷却席,祖便下座。師隨至方丈。祖卅︰「我適來未曾說話,汝為甚便卷却席?」師卅︰「昨日被和尚搊得鼻頭痛。」祖卅︰「汝昨日向甚處留心?」師卅︰「鼻頭今日又不痛也。」祖卅︰「汝深明昨日事。」師作禮而退。
  
  師再參侍立次,祖目視繩床角拂子。師卅︰「即此用,離此用。」祖卅︰「汝向後開兩片皮,將何為人?」師取拂子豎起。祖卅︰「即此用,離此用。」師掛拂子於舊處。祖振威一喝,師直得三日耳聾。
  
  自此,雷音將震,檀信請於洪州新吳界,住大雄山。以居處巖巒峻極,故號百丈。既處之,未期月,參玄之賓,四方至麏,溈山(靈祐)黃檗(希運),當其首。(以上錄自《百丈懷海語錄》,《卍續藏》一一九.八一八頁下─八一九頁上)
  
  以元和九年甲午歲(西元八一四年)正月十七日歸寂,享年九十五矣。
  
  (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一○,《大正藏》五○.七七一頁上)
  
  附錄:語錄摘要
  
  (一)不循律制,別立禪居清規
  
  海且卅︰吾行大乘法,豈宜以諸部阿笈摩教為隨行邪?或卅︰《瑜伽論》、《瓔珞經》,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隨乎?海卅︰吾於大小乘中,博約折中,設規務歸於善焉。乃創意不循律制,別立禪居。
  
  初自達摩傳法,至六祖已來,得道眼者號長老,同西域道高臘長者,呼須菩提也,然多居律寺中,唯別院異耳。又令不論高下,盡入僧堂,堂中設長連床,施椸袈,掛搭道具。臥必斜枕床脣,謂之帶刀睡,為其坐禪既久,略偃亞而已。
  
  朝參夕聚,飲食隨宜,示節儉也;行普請法,示上下均力也。長老居方丈,同維那之一室也。不立佛殿,唯樹法堂,表法超言象也。
  
  其諸制度,與毘尼師,一倍相翻,天下叢林,如風偃草,禪門獨行,由海之始也。(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一○,《大正藏》五○.七七○頁下─七七一頁上)
  
  置十務,謂之寮舍,每用首領一人,管多人營事,令各司其事(主飯者目為飯頭,主菜者目為菜頭,他皆仿此)。或有假號竊形,混于清眾,並別致喧撓之事,即堂維那,檢舉抽下本位掛搭,擯令出院者,貴安清眾也。或彼有所犯,即以拄杖杖之,集眾燒衣鉢道具,遣逐從偏門而出者,示耻辱也。詳此一條,制有四益︰一,不污清眾,生恭信故;二,不毀僧形,循佛制故;三,不擾公門,省獄訟故;四,不洩于外,護宗綱故。(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六,《大正藏》五一.二五一頁上)
  
  (二)見與師齊,減師半德
  
  黃檗到師處,一旦辭云︰「欲禮拜馬祖去。」師云︰「馬祖已遷化也。」檗云︰「未審,馬祖有何言句?」師遂舉再參馬祖,豎拂因緣言︰「佛法不是小事,老僧當時因被馬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檗聞舉,不覺吐舌。師云︰「子已後莫承嗣馬祖去麼?」檗云︰「不然,今日因師舉,得見馬祖大機之用;然且不識馬祖,若嗣馬祖,已後喪我兒孫。」師卅︰「如是如是,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子甚有超師之見。」(以上錄自《百丈懷海語錄》,《卍續藏》一一九.八一九頁上)
  
  (三)併却咽喉脣吻道來
  
  師上堂云︰「併却咽喉脣吻,速道將來。」溈山云︰「某甲不道,請和尚道。」師云︰「不辭與汝道,久後喪我兒孫。」
  
  五峯云︰「和尚亦不須併却。」師云︰「無人處,斫額望汝。」
  
  雲巖云︰「某甲有道處,請和尚舉。」師云︰「併却咽喉脣吻,速道將來。」雲巖卅︰「師今有也。」師卅︰「喪我兒孫。」(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六,《大正藏》五一.二四九頁下)
  
  (四)大乘頓悟法門
  
  僧問︰「如何是大乘頓悟法門?」
  
  師卅︰「汝等先歇諸緣,休息萬事,善與不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莫記憶、莫緣念,放捨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無所辯別,心無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現,如雲開日出,相似俱歇。一切攀緣,貪瞋愛取,垢淨情盡。對五欲八風,不被見聞覺知所縛,不被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脫人。
  
  「對一切境,心無靜亂,不攝不散;透一切聲色,無有滯礙,名為道人。但不被一切善惡垢淨,有為世間,福智拘繫,即名為佛慧。是非好醜,是理非理,諸知見總盡,不被繫縛,處心自在,名初發心菩薩便登佛地。」(下略)(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六,《大正藏》五一.二五○頁上)
  
  (五)語錄
  
  問︰「如何得自由?」答︰「如今對五欲八風,情無取捨,垢淨俱亡,如日月在空,不緣而照;心如木石,亦如香象截流而過,更無滯礙。此人天堂地獄所不能攝也。」(下略)
  
  一日,有僧哭入法堂來,師卅︰「作麼?」卅︰「父母俱喪,請師選日。」師卅︰「明日來,一時埋却。」
  
  師謂眾卅︰「我要一人傳語西堂(智藏)阿誰去得?」五峯云︰「某甲去。」師云︰「作麼生傳語?」五峯云︰「待見西堂即道。」師云︰「道什麼?」五峯云︰「却來說似和尚。」
  
  問︰「如何是佛?」師云︰「汝是阿誰?」僧云︰「某甲。」師云︰「汝識某甲否?」僧云︰「分明個。」師乃舉起拂子云︰「汝還見麼?」僧云︰「見。」師乃不語。
  
  問︰「依經解義,三世佛怨;離經一字,如同魔說如何?」師云︰「固守動靜,三世佛怨;此外別求,即同魔說。」
  
  師謂眾卅︰「有一人,長不喫飯,不道饑;有一人,終日喫飯,不道飽。」
  
  眾皆無對。
  
  雲巖問︰「和尚每日驅驅為阿誰?」師云︰「有一人要。」巖云︰「因甚麼不教伊自作。」師卅︰「他無家活。」
  
  (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六,《大正藏》五一.二四九頁下─二五○頁上)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已發布文章: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