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禪門驪珠集3
聖嚴法師
09/05/2018 08:36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第四篇馬祖門下


 南泉普願(西元七四八八三四年)
  
  曹溪惠能──南嶽懷讓──馬祖道一──南泉普願
  
  唐池州南泉院普願禪師,俗姓王,鄭州新鄭人也。
  
  願在孕,母不喜葷血。
  
  至德二年(西元七五七年,十歲),跪請於父母,乞出家,脫然有去羈鞅之色。乃投密縣大隈山,大慧禪師受業。苦節篤勵,胼胝皸瘃,不敢為身主,其師異之。
  
  大曆十二年(西元七七七年),願春秋三十矣。詣嵩山會善寺暠律師受具,習相部舊章,究毘尼篇聚之學。後遊講肆,上《楞伽》頂,入《華嚴》海會,抉《中》《百》《門》觀之關鑰,領玄機於疏論之外,當其鋒者,皆旗靡轍亂。
  
  大寂門下,八百餘人,每參聽之後,尋繹師說,是非紛錯。願或自默而語,羣論皆弭。卅︰夫人不言,乃言爾耳。自後,含景匿耀,似不能言者,人以其無法說,或扣其關,亦堅拒不洩。時有密賾其機者,微露頭角,乃知其非無法說,時未至矣。(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一一,《大正藏》五○.七七五頁上)
  
  後扣大寂(馬祖)之室,頓然忘筌,得遊戲三昧。一日為僧行粥次,馬大師問︰「桶裏是什麼?」師云︰「這老漢,合取口,作怎麼語話!」自餘同參之流,無敢徵詰。(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八,《大正藏》五一.二五七頁中)
  
  貞元十一年(西元七九五年,三十八歲),拄錫池陽南泉山,堙谷刊木,以構禪宇,簑笠飯牛,溷于牧童,斫山畬田,種食以饒。足不下南泉,三十年矣。
  
  夫洪鐘不為莛撞發聲,聲之者故有待矣。
  
  太和年(西元八二七─八三五年)初,宣使陸公旦,前池陽太守,皆知其抗跡塵外,為四方法眼,與護軍彭城劉公,同迎請下山,北面申禮。不經再歲,毳衣之子,奔走道途,不下數百人。
  
  太和甲寅歲(西元八三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東方明,告門人卅︰「星翳燈幻亦久矣,勿謂吾有去來也。」言訖而謝。春秋八十七,僧臘五十八。
  
  (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一一,《大正藏》五○.七七五頁上─中)
  
  附錄:語錄
  
  一日,師示眾云︰「道個如如,早是變也。今時師僧,須向異類中行。」
  
  歸宗云︰「雖行畜生行,不得畜生報。」師云︰「孟八郎又怎麼去也。」
  
  師有時云︰「文殊、普賢,昨夜三更,每人與二十棒趕出院也。」趙州云︰「和尚棒教誰喫?」師云︰「且道,王老師過在何處?」趙州禮拜而出。
  
  師擬明日遊莊舍,其夜土地神先報莊主,莊主乃預為備,師到問莊主︰「爭知老僧來,排辦如此?」莊主云︰「昨夜土地神報道,和尚今日來。」師云︰「王老師修行無力,被鬼神覷見。」有僧便問︰「和尚既是善知識,為什麼被鬼神覷見?」師云︰「土地前更下一分飯。」
  
  師有時云︰「江西馬祖說,即心即佛,王老師不怎麼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怎麼道還有過麼?」趙州禮拜而出。時有一僧隨問趙州云︰「上座禮拜了便出,意作麼生?」趙州云︰「汝却問取和尚。」僧上問卅︰「適來諗上座意作麼生?」師云︰「他領却老僧意旨。」
  
  師一日,捧鉢上堂,黃檗和尚居第一座,見師不起,師問云︰「長老什麼年中行道?」黃檗云︰「空王佛時。」師云︰「猶是王老師孫,在下去。」
  
  師又別時問黃檗:「定慧等學,此理如何?」黃檗云︰「十二時中,不依倚一物。」師云︰「莫是長老見處麼?」黃檗云︰「不敢。」師云︰「漿水價且置,草鞋錢叫阿誰還?」
  
  師因東西兩堂,各爭貓兒,師遇之,白眾卅︰「道得,即救取貓兒;道不得,即斬却也。」眾無對,師便斬貓。趙州自外歸,師舉前語示之,趙州乃脫履安頭上而出。師卅︰「汝適來若在,即救得貓兒也。」
  
  師示眾云︰「王老師要賣身,阿誰要買?」一僧出云︰「某甲買。」師云︰「他不作貴價,不作賤價,汝作麼生買?」僧無對。
  
  師與歸宗、麻谷,同去參禮南陽國師,師先於路上畫一圓相云︰「道得,即去。」歸宗便於圓相中坐,麻谷作女人拜。師云︰「怎麼,即不去也。」歸宗云︰「是什麼心行?」師乃相喚迴,不去禮國師。
  
  僧辭問云︰「學人到諸方,有人問和尚近日作麼生,未審如何祇對?」師云︰「但向道,近日解相撲。」僧云︰「作麼生?」師云︰「一拍雙泯。」
  
  師將順世,第一座問︰「和尚百年後,向什麼處去?」師云︰「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去。」僧云︰「某甲隨和尚去,還得也無?」師云︰「汝若隨我,即須啣取一莖草來。」
  
  (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八,《大正藏》五一.二五七頁中─二五九頁中)
  

龐蘊居士(西元?八年)
  
  曹溪惠能──南嶽懷讓──馬祖道一──龐蘊居士
  
  襄州居士龐蘊,字道玄,衡州衡陽縣人也。世本儒業,少悟塵勞,志求真諦。
  
  唐貞元(西元七八五─八○四年)初,謁石頭禪師,乃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頭以手掩其口,豁然有省。
  
  一日石頭問卅︰「子見老僧以來,日用事作麼生?」士卅︰「若問日用事,即無開口處。」頭卅︰「知子恁麼方始問子。」士乃呈偈卅︰「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捨,處處沒張乖。朱紫誰為號,丘山絕點埃;神通並妙用,運水與搬柴。」
  
  頭然之卅︰「子以緇耶素耶?」士卅︰「願從所慕。」遂不剃染。
  
  居士後之江西,參馬祖大師。問卅︰「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祖卅︰「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士於言下領悟玄旨。遂呈偈,有「心空及第」之句。乃留駐,參承二載。有偈卅︰「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團圞頭,共說無生話。」
  
  一日又問祖卅︰「不昧本來人,請師高著眼。」祖直下覷,士卅︰「一等沒絃琹,惟師彈得妙。」祖直上覷,士禮拜,祖歸方丈。士隨後卅︰「適來弄巧成拙。」
  
  士一日又問祖卅︰「如水無筋骨,能勝萬斛舟。此理如何?」祖卅︰「這裏無水亦無舟,說什麼筋骨。」(中略)
  
  居士一日在茅廬裏坐,驀忽云︰「難難難!十碩油麻樹上攤。」龐婆云︰「易易易!如下眠床腳踏地。」靈照云︰「不難也不易!百草頭上祖師意。」
  
  元和(西元八○六─八一九年)中,居士北遊襄漢,隨處而居。有女靈照,常鬻竹漉籬以供朝夕。士有偈卅︰「心如境亦如,無實亦無虛;有亦不管,無亦不拘。
  
  不是賢聖,了事凡夫易復易。即此五蘊有真智,十方世界一乘同;無相法身豈有二?若捨煩惱入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護生須是殺殺盡;始安居,會得箇中意,鐵船水上浮。」(中略)
  
  居士因賣漉籬,下橋喫撲,靈照見,亦去爺邊倒。士卅︰「汝作什麼?」照卅︰「見爺倒地,某甲相扶。」
  
  居士將入滅,謂靈照卅︰「視日早晚,及午以報。」照遽報︰「日已中,而有蝕也。」士出戶觀次,照即登父座,合掌坐亡。士笑卅︰「我女鋒捷矣。」于是更延七日。
  
  州牧于*CB05185;問疾,士謂之卅︰「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好住世間,皆如影響。」言訖枕于公膝而化。遺命焚棄江。
  
  (以上錄自《龐居士語錄》卷上,《卍續藏》一二○.五五─六一頁)
  
  附錄:余有一大衣
  
  余有一大衣,非是世間絹,眾色染不著,晶晶如素練。裁時不用刀,縫時不用線,常持不離身,有人自不見。三千世界遮寒暑,無情有情悉覆遍;如能持得此大衣,披了直入空王殿。思思低思思,自嘆一雙眉;向他勝地坐,萬事總不知。六識若似眉,即得不思議;六識若嫌眉,論時沒腦癡。伊若去却眉,即被世人欺;饒你六識嘍囉漢,成乞索兒。
  
  (以上錄自《龐居士語錄》卷下,《卍續藏》一二○.八○頁)


馬祖門下其餘選例十二則
  
  一、撫州石鞏慧藏禪師
  
  本以弋獵為務,惡見沙門,因逐羣鹿,從馬祖庵前過,祖乃逆之,藏問︰「和尚見鹿過否?」祖卅︰「汝是何人?」卅︰「獵者。」祖卅︰「汝解射否?」卅︰「解射。」祖卅︰「汝一箭射幾個?」卅︰「一箭射一個。」祖卅︰「汝不解射。」卅︰「和尚解射否?」祖卅︰「解射。」卅︰「和尚一箭射幾個?」祖卅︰「一箭射一羣。」卅︰「彼此是命,何用射他一羣?」祖卅︰「汝既知如是,何不自射?」卅︰「若教某甲自射,即無下手處。」祖卅︰「遮漢曠劫無明煩惱,今日頓息。」藏當時毀棄弓箭,自以刀截髮,投祖出家。
  
  一日,在廚中作務次,祖問卅︰「作什麼?」卅︰「牧牛。」祖卅︰「作麼生牧?」卅︰「一迴入草去,便把鼻孔拽來。」祖卅︰「子真牧牛。」師便休。
  
  師住後,常以弓箭接機。(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六,《大正藏》五一.二四八頁中)
  
  二、虔州西堂智藏禪師(西元七三五八一四年)
  
  姓廖氏,八歲從師,二十五具戒,往佛跡巖參禮大寂(馬祖),與百丈懷海禪師同為入室。
  
  一日,大寂遣師詣長安,奉書于忠國師,國師問卅︰「汝師說什麼法?」師從東過西而立,國師卅︰「只這個,更別有?」師却過東邊立。國師卅︰「這個是馬師底,仁者作麼生?」師卅︰「早個呈似和尚了。」
  
  僧問馬祖︰「請和尚離四句絕百非,直指某甲西來意。」祖云︰「我今日無心情,汝去問取智藏。」其僧乃來問師,師云︰「汝何不問和尚?」僧云︰「和尚令某甲來問上坐。」師以手摩頭云︰「今日頭疼,汝去問海師兄。」其僧又去問海,海云︰「我到這裏却不會。」僧乃舉似馬祖,祖云︰「藏頭白,海頭黑。」(中略)
  
  師住西堂,後有一俗士問︰「有天堂地獄否?」師卅︰「有。」卅︰「有佛法僧寶否?」師卅︰「有。」更有多問,盡答言有。卅︰「和尚恁麼道,莫錯否?」師卅︰「汝曾見尊宿來耶?」卅︰「某甲曾參徑山和尚來。」師卅︰「徑山向汝作麼生道?」卅︰「他道一切總無。」師卅︰「汝有妻否?」卅︰「有。」
  
  師卅︰「徑山和尚有妻否?」卅︰「無。」師卅︰「徑山和尚道無即得。」(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七,《大正藏》五一.二五二頁上─中)
  
  三、蒲州麻谷山寶徹禪師
  
  一日,隨馬祖行次,問︰「如何是大涅槃?」祖云︰「急。」師云︰「急個什麼?」祖云︰「看水。」
  
  師與丹霞遊山次,見水中魚,以手指之。丹霞云︰「天然、天然(丹霞之名)。」師至來日,又問丹霞︰「昨日意作麼生?」丹霞乃放身作臥勢。師云︰「蒼天。」
  
  有僧問云︰「十二分教,某甲不疑。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乃起立,以杖繞身一轉,翹一足云︰「會麼?」僧無對,師打之。
  
  耽源問︰「十二面觀音,是凡是聖?」師云︰「是聖。」耽源乃打師一摑。師云︰「知汝不到這個境界。」(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七,《大正藏》五一.二五三頁下─二五四頁上)
  
  四、杭州鹽官鎮國海昌院齊安禪師
  
  海門郡人,姓李氏。後聞大寂行化於龔公山,乃振錫而造焉。師有奇相,大寂一見,深器異之,乃命入室,密示正法。
  
  僧問︰「如何是本身盧舍那佛?」師云︰「與我將那個銅缾來。」僧即取淨缾來。師云︰「却送本處安置。」其僧送缾本處了,却來再徵前語。「古佛也,過去久矣。」
  
  有講僧來參,師問云︰「坐主蘊何事業?」對云︰「講《華嚴經》。」師云︰「有幾種法界?」對云︰「廣說則重重無盡,略說有四種法界。」師豎起拂子云︰「這個是第幾種法界?」坐主沈吟,徐思其對。師云︰「思而知,慮而解,是鬼家活計,日下孤燈,果然失照。」
  
  僧問大梅︰「如何是西來意?」大梅云︰「西來無意。」師聞乃云︰「一個棺材,兩個死屍。」
  
  師一日謂眾卅︰「虛空為鼓,須彌為椎,甚麼人打得?」眾無對。(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七,《大正藏》五一.二五四頁上。另可參閱《宋高僧傳》卷一一,《大正藏》五○.七七六頁「齊安傳」)
  
  五、明州大梅山法常禪師
  
  襄陽人也,姓鄭氏。初參大寂,問︰「如何是佛?」大寂云︰「即心即佛。」師即大悟。
  
  大寂聞師住山,乃令一僧到問云︰「和尚見馬師,得個什麼,便住此山?」師云︰「馬師向我道︰『即心即佛』。我便向這裏住。」僧云︰「馬師近日佛法又別。」師云︰「作麼生別?」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師云︰「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迴舉似馬祖,祖云︰「大眾,梅子熟也。」
  
  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云︰「蒲華、柳絮,竹鍼、麻線。」(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七,《大正藏》五一.二五四頁下。另可參閱《宋高僧傳》卷一一,《大正藏》五○.七七六頁「法常傳」)
  
  六、京兆興善寺惟寬禪師
  
  衢州信安人也,姓祝氏。初習毘尼,修止觀,後參大寂,乃得心要。
  
  僧問︰「如何是道?」師云︰「大好山。」僧云︰「學人問道,師何言好山?」師云︰「汝只識好山,何曾達道。」
  
  問︰「狗子還有佛性否?」師云︰「有。」僧云︰「和尚還有否?」師云︰「我無。」僧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和尚因何獨無?」師云︰「我非一切眾生。」僧云︰「既非眾生,是佛否?」師云︰「不是佛。」僧云︰「究竟是何物?」師云︰「亦不是物。」僧云︰「可見可思否?」師云︰「思之不及,議之不得,故云不可思議。」(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七,《大正藏》五一.二五五頁上。另可參閱《宋高僧傳》卷一○,《大正藏》五一.七六八頁「惟寬傳」)
  
  七、湖南東寺如會禪師
  
  始興曲江人也。初謁徑山,後參大寂。自大寂去世,師常患門徒以「即心即佛」之譚,誦憶不已,且謂︰佛於何住而卅即心,心如畫師而云即佛。遂示眾卅︰「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劍去遠矣,爾方刻舟。」
  
  (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七,《大正藏》五一.二五五頁中。另可參閱《宋高僧傳》卷一一,《大正藏》五○.七七三頁「如會傳」)
  
  八、廬山歸宗寺智常禪師
  
  僧問︰「如何是玄旨?」師云︰「無人能會。」僧云︰「向者如何?」師云︰「有向即乖。」僧云︰「不向者如何?」師云︰「誰求玄旨?」又云︰「去無汝用心處。」僧云︰「豈無方便,令學人得入?」師云︰「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僧云︰「如何是觀音妙智力?」師敲鼎蓋三下云︰「子還聞否?」僧云︰「聞。」師云︰「我何不聞?」僧無語。師以棒趕下。
  
  師入園取菜次,師畫圓相,圍却一株,語眾云︰「輒不得動著這個。」眾不敢動。少頃,師復來,見菜猶在,便以棒趕眾僧云︰「這一隊漢,無一個有智慧底。」
  
  師問新到僧︰「甚麼處來?」僧云︰「鳳翔來。」師云︰「還將得那個來否?」僧云︰「將得來。」師云︰「在什麼處?」僧以手從頂擎捧呈之,師即舉手作接勢,拋向背後。僧無語。師云︰「這野狐兒。」
  
  師剗草次,有講僧來參,忽有一蛇過,師以鋤斷之,僧云︰「久響歸宗,原來是個麤行沙門。」師云︰「坐主歸茶堂內喫茶去。」
  
  雲巖來參,師作挽弓勢,巖良久,作拔劍勢。師卅︰「來太遲生。」
  
  江州刺史李渤問師卅︰「教中所言須彌納芥子,渤即不疑,芥子納須彌,莫是妄譚否?」師卅︰「人傳使君讀萬卷書籍,還是否?」李卅︰「然。」師卅︰「摩頂至踵如椰子大,萬卷書向何處著?」李俛首而已。(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七,《大正藏》五一.二五六頁上─中)
  
  九、五臺山隱峯禪師
  
  福建邵武人也,姓鄧氏,幼若不慧,父母聽其出家。
  
  初遊馬祖之門,而未能覩奧。復來往石頭,雖兩番不捷。而後於馬祖言下契會。
  
  師在石頭時,問云︰「如何得合道去?」石頭云︰「我亦不合道。」師云︰「畢竟如何?」石頭云︰「汝被這個得多少時耶?」
  
  一日,石頭和尚剗草次,師在左側叉手而立,石頭飛剗子,向師面前剗一株草,師云︰「和尚只剗得這個,不剗得那個。」石頭提起剗子,師接得剗子,乃作剗勢。石頭云︰「汝只剗得那個,不解剗得這個。」師無對。
  
  師一日,推土車次,馬大師展腳在路上坐。師云︰「請師收足。」大師云︰「已展不收。」師云︰「已進不退。」乃推車碾過,大師腳損,歸法堂,執斧子云︰「適來碾老僧腳底出來。」師便出,於大師前引頸。大師乃置斧。
  
  師到南泉,覩眾僧參次,南泉指淨缾云︰「銅缾是境,缾中有水,不得動著境,與老僧將水來。」師便拈淨缾,向南泉面前瀉。南泉便休。
  
  師後到溈山,於上座頭,解放衣鉢,溈山聞師叔到,先具威儀下堂內,師見來,便倒作睡勢,溈山便歸方丈,師乃發去。少間溈山問侍者︰「師叔在否?」對云︰「已去也。」溈山云︰「去時有甚麼言語?」對云︰「無言語。」溈山云︰「莫道無言語,其聲如雷。」
  
  唐元和(西元八○六─八一九年)中,薦登五臺,路出淮西,屬吳元濟阻兵,違拒王命,官軍與賊交鋒未決勝負。師卅︰「吾當去解其患。」乃擲錫空中,飛身而過。兩軍將士仰觀,事符預夢,鬥心頓息。師既顯神異,慮成惑眾,遂入五臺,於金剛窟前示滅。(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八,《大正藏》五一.二五九頁中─下)
  
  、古寺和尚
  
  丹霞參師,經宿至明,旦煮粥熟,行者只盛一鉢與師,又盛一鉢自喫,殊不顧丹霞。丹霞即自盛粥喫。行者云︰「五更侵早起,更有夜行人。」丹霞問師︰「何不教訓行者,怎麼得無禮?」師云︰「淨地上不要點污人家男女。」丹霞云︰「幾不問過這老漢。」(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八,《大正藏》五一.二六二頁上)
  
  一一、洪州水老和尚
  
  初問馬祖︰「如何是西來的的意?」祖乃當胸蹋倒,師大悟。起來撫掌,呵呵大笑云︰「大奇,百千三昧,無量妙義,只向一毛頭上,便識得根源去。」便禮拜而退。
  
  師住後,告眾云︰「自從一喫馬師蹋,直至如今笑不休。」
  
  有僧作一圓相,以手撮向師身上,師乃三撥,亦作一圓相,却指其僧,僧便禮拜。師打云︰「遮虛頭漢。」(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八,《大正藏》五一.二六二頁下)
  
  一二、潭州龍山和尚
  
  洞山良价和尚行腳時,迷路到山,因參禮次。師問︰「此山無路,闍梨向甚麼處來?」洞山云︰「無路且置,和尚從何而入?」師云︰「我不曾雲水。」洞山云︰「和尚住此山多少時耶?」師云︰「春秋不涉。」洞山云︰「此山先住,和尚先住?」師云︰「不知。」洞山云︰「為什麼不知?」師云︰「我不為人天來。」
  
  洞山却問︰「如何是賓中主?」師云︰「長年不出戶。」洞山云︰「如何是主中賓?」師云︰「青天覆白雲。」洞山云︰「賓主相去幾何?」師云︰「長江水上波。」洞山云︰「賓主相見有何言說?」師云︰「清風拂白月。」
  
  洞山又問︰「和尚見個什麼道理,便住此山?」師云︰「我見兩個泥牛鬥入海,直至如今無消息。」
  
  (以上錄自《景德燈傳錄》卷八,《大正藏》五一.二六三頁上)


溈山靈祐(西元七七一八五三年)
  
  曹溪惠能──南嶽懷讓──馬祖道一──百丈懷海──溈山靈祐
  
  唐潭州大溈山靈祐禪師者,福州長谿人也,姓趙氏,年十五辭親出家,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師剃髮,於杭州龍興寺受戒,究大小乘經律。(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九,《大正藏》五一.二六四頁中)
  
  祐以椎髻短褐,依本郡法恒律師,執勞每倍於役,冠年剃髮,三年受具戒。時有錢塘上士義賓,授其律科,及入天臺,遇寒山子於途中,乃謂祐卅︰「千山萬水,遇潭即止,獲無價寶,賑卹諸子。」祐順途而念,危坐以思。旋造國清寺,遇異人拾得,申繫前意,信若合符。遂詣泐潭,謁大智(百丈懷海)師,頓了祖意。(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一一,《大正藏》五○.七七七頁中)
  
  二十三,遊江西,參百丈大智禪師,百丈一見,許之入室,遂居參學之首。
  
  一日侍立,百丈問︰「誰?」師卅︰「靈祐。」百丈云︰「汝撥鑪中有火否?」師撥云︰「無火。」百丈躬起深撥得少火,舉以示之云︰「此不是火?」師發悟,禮謝,陳其所解。百丈卅︰「此乃暫時岐路耳,經云︰『欲見佛性,當觀時節因緣。』時節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憶。方省己物,不從他得。故祖師云︰『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只是無虛妄凡聖等心,本來心法,元自備足,汝今既爾,善自護持。」(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九,《大正藏》五一.二六四頁中)
  
  次日,同百丈入山作務,百丈云︰「將得火來麼?」師云︰「將得來。」百丈云︰「在甚處」?師乃拈一枝柴,吹兩吹,度與百丈。百丈云︰「如蟲禦木。」
  
  時,師作典座。(中略)
  
  一日,司馬頭陀自湖南來,謂百丈云︰「頃在湖南尋得一山,名大溈,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識所居之處。」
  
  百丈云︰「老僧住得否?」司馬云︰「非和尚所居。」百丈云︰「何也?」司馬云︰「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設居,徒不盈千。」百丈云︰「吾眾中莫有人住得否?」司馬云︰「待歷觀之。」
  
  時,華林覺為第一座,百丈令侍者請至,問云︰「此人如何?」司馬請謦欬一聲,行數步,司馬云︰「不可。」
  
  百丈又令喚師,師時為典座,司馬一見,乃云︰「此正是溈山主人也。」百丈是夜,召師入室,囑云︰「吾化緣在此,溈山勝境,汝當居之,嗣續吾宗,廣度後學。」
  
  華林聞之云︰「某甲忝居上首,典座何得住持?」百丈云︰「若能對眾下得一語出格,當與住持。」即指淨瓶問云︰「不得喚作淨瓶,汝喚作什麼?」華林云︰「不可喚作木[*]也。」百丈乃問師,師踢倒淨瓶,便出去。百丈笑云︰「第一座輸却山子也。」師遂往焉。
  
  是山峭絕,敻無人煙,猿猱為伍,橡栗充食,經于五七載,絕無來者。師自念言︰「我本住持,為利益於人,既絕往還,自善何濟。」即捨庵而欲他往,行至山口,見蛇、虎、狼、豹,交橫在路,師云︰「汝等諸獸,不用攔吾行路,吾若於此山有緣,汝等各自散去;吾若無緣,汝等不用動,吾從路過,一任汝喫。」言訖,蟲虎四散而去。師乃回庵。未及一載,安上座(同為百丈弟子福州大安禪師,亦名懶安)同數僧,從百丈來,輔佐於師,安云︰「某甲與和尚作典座,待僧至五百眾,乃解務。」
  
  自後,山下居民,稍稍知之,率眾共營梵宇。
  
  連帥李景讓,奏號同慶寺,相國裴公休,嘗咨玄奧。由是,天下禪學輻輳焉。有得法上首,仰山寂禪師,故世稱溈仰宗。(以上錄自《溈山靈祐禪師語錄》,《卍續藏》一一九.八五○頁─八五一頁)
  
  師敷揚宗教凡四十餘年,達者不可勝數,入室弟子四十一人,唐大中七年(西元八五三年),正月九日,盥漱敷坐,怡然而寂,壽八十三,臘六十四。
  
  (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九,《大正藏》五一.二六五頁下─二六六頁上)
  
  附錄:語錄摘要
  
  (一)無事人
  
  師上堂示眾云︰「夫道人之心,質直無偽,無背、無面、無妄詐心行,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中略)譬如秋水澄渟,清淨無為,澹泞無礙,喚他作道人,亦名無事之人。」
  
  (二)悟後修行
  
  有僧問︰「頓悟之人,更有修否?」
  
  師云︰「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淨,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道別有法,教渠修行趣向,從聞入理,聞理深妙,心自圓明,不居惑地,縱有百千妙義,抑揚當時,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計。以要言之,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若也,單刀趣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三)溈山僧及水牯牛
  
  師上堂,示眾云︰「老僧百年後,向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左脅書五字云︰溈山僧靈祐。此時喚作溈山僧,又是水牯牛;喚作水牯牛,又云溈山僧。喚作什麼即得。」(以上三則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九,《大正藏》五一.二六四頁下、二六五頁上─下)
  
  (四)百丈大人相
  
  雲巖問師︰「百丈大人相如何?」師云︰「巍巍堂堂,煒煒煌煌,聲前非聲,色後非色,蚊子上鐵牛,無汝下嘴處。」
  
  (五)眼正與行履有別
  
  師問仰山︰「《涅槃經》四十卷,多少佛說,多少魔說?」仰山云︰「總是魔說。」師云︰「以後無人奈子何。」仰山云︰「慧寂即一期之事,行履在什麼處?」師云︰「只貴子眼正,不說子行履。」
  
  (六)喚執事不喚人
  
  師一日喚院主,院主來,師云︰「我喚院主,汝來作什麼?」院主無對。
  
  又令侍者喚第一座,第一座來,師云︰「我喚第一座,汝來作什麼?」亦無對。
  
  (七)被勘破
  
  石霜(性空禪師)會下有二禪客到云︰「此間無一人會禪。」後普請搬柴,仰山見二禪客歇,將一橛柴問云︰「還道得麼?」俱無語。仰山云︰「莫道無人會禪好。」歸舉似溈山云︰「今日二禪客被慧寂勘破。」師云︰「什麼處被子勘破?」仰山便舉前話。師云︰「寂子又被吾勘破也。」(以上四則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九,《大正藏》五一.二六五頁上─中)
  
  八)用與體
  
  師摘茶次,謂仰山云︰「終日摘茶,祇聞子聲,不見子形。」仰山撼茶樹。師云︰「子祇得其用,不得其體。」仰山云︰「未審和尚如何?」師良久。仰山云︰「和尚祇得其體,不得其用。」師云︰「放子三十棒。」仰山云︰「和尚棒,某甲喫,某甲棒,阿誰喫?」師云︰「放子三十棒。」
  
  (九)人人解脫路
  
  仰山、香嚴侍立次,師云︰「過去、未來、現在,佛佛道同,人人得箇解脫路。」仰山云︰「如何是人人解脫路?」師回顧香嚴云︰「寂子借問,何不答伊?」香嚴云︰「若道過去、未來、現在,某甲卻有個祇對處。」師云︰「子作麼生祇對?」香嚴珍重便出。師卻問仰山云︰「智閑恁麼祇對,還契寂子也無?」仰山云︰「不契。」師云︰「子又作麼生?」仰山亦珍重出去。師呵呵大笑云︰「如水乳合。」
  
  (一)若有一解即未離心境
  
  師謂仰山云︰「汝須獨自回光返照,別人不知汝解處,汝試將實解,獻老僧看。」仰山云︰「若教某甲自看,到這裏,無圓位,亦無一物一解,得獻和尚。」師云︰「無圓位處,原是汝作解處,未離心境在。」仰山云︰「既無圓位,何處有法,把何物作境?」師云︰「適來是汝作與麼解,是否?」仰山云︰「是。」師云︰「若恁麼,是具足心境法,未脫我所心在。元來有解,爭道無解獻我?許汝信位顯,人位隱在。」
  
  (一一)呈語四層次
  
  師一日,索門人呈語,乃云︰「聲色外與吾相見。」
  
  仰山凡三度呈語︰
  
  第一度云︰「見取不見取底。」師云︰「細如毫末,冷似雪霜。」
  
  第二度云︰「聲色外誰求相見?」師云︰「祇滯聲聞方外榻。」
  
  第三度云︰「如兩鏡相照,於中無像。」師云︰「此語正也。」
  
  仰山卻問︰「和尚於百丈師翁處,作麼生呈語?」師云︰「我於百丈先師處,呈語云︰如百千明鏡鑒像,光影相照,塵塵剎剎,各不相借。」仰山於是禮拜。
  
  (一二)一粥一飯.不是粥飯僧
  
  師坐次,仰山問︰「和尚百年後,有人問,先師法道,如何祇對?」師云︰「一粥一飯。」仰山云︰「面前有人不肯,又作麼生?」師云︰「作家師僧。」仰山便禮拜。師云︰「逢人不得錯舉。」
  
  師因陸侍御入僧堂,乃問︰「如許多師僧,為復是喫粥飯僧?為復是參禪僧?」師云︰「亦不是喫粥飯僧,亦不是參禪僧。」侍御云︰「在此作甚麼?」師云︰「侍御自他看。」
  
  (一三)法住自位.非干我事
  
  仰山問︰「百千萬境一時來,作麼生?」師云︰「青不是黃,長不是短。諸法各住自位,非干我事。」仰山乃作禮。
  
  (以上六則錄自《溈山靈祐禪師語錄》,《卍續藏》一一九.八五二頁─八五八頁)


黃檗希運(西元?八五年)
  
  曹溪惠能──南嶽懷讓──馬祖道一──百丈懷海──黃檗希運
  
  洪州黃檗山希運禪師,閩人也,幼投本州高安黃檗山寺出家。額間隆起如肉珠,音辭朗潤,志意沖澹。(中略)
  
  師後遊京師,因人啟發,乃往參百丈,問卅︰「從上宗乘,如何指示?」百丈良久,師云︰「不可教後人斷絕去也。」百丈云︰「將謂汝是個人。」乃起入方丈。師隨後入云︰「某甲特來。」百丈云︰「若爾,則他後不得孤負吾。」
  
  百丈一日問師︰「什麼處去來?」卅︰「大雄山下采菌子來。」百丈卅︰「還見大蟲麼?」師便作虎聲。百丈拈斧,作斫勢,師即打百丈一摑。百丈吟吟大笑,便歸上堂,謂眾卅︰「大雄山下,有一大蟲,汝等諸人,也須看好,百丈老漢,今日親遭一口。」
  
  師在南泉時,普請擇菜。南泉問︰「什麼處去?」卅︰「擇菜去。」南泉卅︰「將什麼擇?」師舉起刀子。南泉卅︰「大家擇菜去。」
  
  一日,南泉謂師卅︰「老僧偶述牧牛歌,請長老和。」師云︰「某甲自有師在。」師辭南泉,門送提起師笠子云︰「長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師云︰「雖然如此,大千世界總在裏許。」南泉云︰「王老師聻。」師便戴笠子而去。
  
  後居洪州大安寺,海眾奔湊,裴相國休,鎮宛陵,建大禪苑,請師說法。以師酷愛舊山,還以黃檗名之。(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九,《大正藏》五一.二六六頁上)
  
  有大禪師號希運,住洪州高安縣黃檗山鷲峯下,乃曹溪六祖之嫡孫,百丈之子,西堂之姪。獨佩最上乘,離文字之印,唯傳一心,更無別法。(中略)說之者,不立義解,不立宗主,不開戶牖。直下便是,動念則乖,然後為本佛。故其言簡、其理直、其道峻、其行孤。四方學徒,望山而趨,覩相而悟,往來海眾,常千餘人。予會昌二年(西元八四二年),廉于鍾陵(在洪州)自山迎至州,憩龍興寺,旦夕問道。大中二年(西元八四八年),廉于宛陵(在宣州),復禮迎至所部,寓開元寺,旦夕受法,退而記之,十得一二,佩為心印,不敢發揚。(中略)時大唐大中十一年(西元八五七年)十月八日謹記。(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九之末,《大正藏》五一.二七○頁中,裴休撰〈黃檗希運禪師傳心法要序〉)
  
  附錄:語錄摘要
  
  (一)大唐國裏無禪師
  
  一日上堂,大眾雲集,乃卅︰「汝等諸人,欲何所求?」因以棒趕散云︰「盡是喫酒糟漢!恁麼行腳,取笑於人。但見八百一千人處便去。不可只圖熱鬧也。老漢行腳時,或遇草根下有一箇漢,便從頂上一錐,看他若知痛癢,可以布袋盛米供養。可中總似汝,如此容易,何處更有今日事也。」
  
  「汝等既稱行腳,亦須著些精神好。還知道,大唐國內無禪師麼?」
  
  時有一僧出問云︰「諸方尊宿,盡聚眾開化,為什麼道『無禪師』?」師云︰「不道無禪,只道無師。闍梨不見︰馬大師下,有八十四人坐道場,得馬師正眼者,止兩三人。廬山(歸宗寺智常)和尚,是其一人。夫出家人,須知有從上來事分。」
  
  「且如四祖下,牛頭融大師,橫說豎說,猶未知向上關子。有此眼腦,方辨得邪正宗黨。且當人事宜,不能體會得,但知學言語。念向皮袋裏安著,到處稱我會禪。還替得汝生死麼?」
  
  「輕忽老宿,入地獄如箭。我才見入門來,便識得汝了也。還知麼?」(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九,《大正藏》五一.二六六頁中─下)
  
  (二)無心.忘心.空心
  
  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無心人不可得。無心者,無一切心也。如如之體,內外如木石,不動不轉。內外如虛空,不塞不礙,無能無所,無方所,無相貌,無得失。趣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無棲泊處,故望崖而退。(中略)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是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界耳。(中略)
  
  凡人皆逐境生心,心隨欣厭。若欲無境,當忘其心;心忘則境空,境空則心滅。不忘心而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紛擾耳。故萬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復何求哉?(中略)
  
  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中略)
  
  凡人欲修證,但觀五蘊皆空,四大無我,真心無相,不去不來。生時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湛然圓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此,直下頓了。不為三世所拘繫,便出世人也。(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九附錄〈黃檗希運禪師傳心法要〉,《大正藏》五一.二七○頁下─二七二頁)
  
  你如今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但學無心,久久須實得。為你力量小,不能頓超,但得三年五年或十年,須得箇入頭處,自然會去。(下略)(以上錄自《傳心法要》,《卍續藏》一一九.八三一頁)
  
  (三)心如日輪在虛空
  
  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學禪道者,皆著一切聲色,何不與我心心同虛空去、如枯木石頭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應。(中略)你但離却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時,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行,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中略)若不會此意,縱你學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識自心,盡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屬。(以上錄自《傳心法要》,《卍續藏》一一九.八三一頁)
  
  (四)歸宗一味禪
  
  有僧辭歸宗,宗云:「往甚處去?」云︰「諸方學五味禪去。」宗云︰「諸方有五味禪,我這裏祇是一味禪。」云︰「如何是一味禪?」宗便打,僧云︰「會也!會也。」宗云︰「道!道!」僧擬開口,宗又打。其僧後到黃檗處,檗問︰「什麼處來?」云︰「歸宗來。」檗云︰「歸宗有何言句?」僧遂舉前話,師乃上堂舉此因緣云︰「馬大師出八十四人善知識,問著箇箇屙漉漉地,只有歸宗較些子。」
  
  (五)禮佛無所求
  
  師在鹽官(齊安禪師)會裏,大中帝(唐宣宗)為沙彌,見師於佛殿上禮佛,而問︰「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長老禮拜,當何所求?」師云︰「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常禮如是事。」沙彌云︰「用禮何為?」師便掌。沙彌云︰「太麤生!」師云︰「這裏是什麼所在,說麤說細。」隨後又掌。沙彌便走。
  
  (六)不落階級
  
  問︰「如何得不落階級?」師云︰「終日喫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與麼時,無人我等相。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惑,方名自在人。念念不見一切相。莫認前後三際,前際無去,今際無住,後際無來。安然端坐,任運不拘,方名解脫。努力努力,此門中千人萬人,祇得三箇五箇。若不將為事,受殃有日在。故云︰著力今生須了却,誰能累劫受餘殃。」
  
  (以上三則錄自《黃檗禪師宛陵錄》,《卍續藏》一一九.八三八、八四六頁)


第五篇百丈、南泉及溈山門下 百丈門下其餘選例二則

一、福州大安禪師(西元?八八三年)
  
  福州人也,姓陳氏。幼於黃檗山受業,聽習律乘。嘗自念言︰「我雖勤苦,而未聞玄極之理。」乃孤錫遊方。將往洪州,路出上元,逢一老父,謂師卅︰「師往南昌,當有所得。」
  
  師即造于百丈,禮而問卅︰「學人欲求識佛,何者即是?」百丈卅︰「大似騎牛覓牛。」師卅︰「識後如何?」百丈卅︰「如人騎牛至家。」師卅︰「未審始終,如何保任?」百丈卅︰「如牧牛人,執杖視之,不令犯人苗稼。」師自茲領旨,更不馳求。
  
  同參祐禪師創居溈山也,師躬耕助道,及祐禪師歸寂,眾請接踵住持。
  
  師上堂云︰「汝諸人,總來就安,求覓什麼?若欲作佛,汝自是佛,而却傍家走,怱怱如渴鹿趕陽焰,何時得相應去?」(中略)
  
  「安在溈山,三十年來,喫溈山飯,屙溈山屎,不學溈山禪。只看一頭水牯牛,若落路入草,便牽出;若犯人苗稼,即鞭撻調伏。既久,可憐生,受人言語。如今變作箇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終日露迥迥地,趕亦不去也。」(中略)(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九,《大正藏》五一.二六七頁中─下)
  
  二、福州古靈神贊禪師
  
  於本州大中寺受業後,行腳遇百丈開悟。却迴本寺。
  
  受業師問卅︰「汝離吾在外,得何事業?」卅︰「並無事業。」遂遣執役。
  
  一日,因澡身,師命去垢。師乃拊背卅︰「好所佛殿,而佛不聖!」其師迴首視之。師卅︰「佛雖不聖,且能放光。」
  
  其師又一日在窗下看經,蜂子投窗紙求出,師覩之卅︰「世界如此廣闊不肯出,鑽他故紙,驢年去得。」其師置經問卅︰「汝行腳,遇何人?吾前後見汝,發言異常。」師卅︰「某甲蒙百丈和尚指箇歇處,今欲報慈德耳。」
  
  其師於是告眾致齋,請師說法。師登座舉唱百丈門風。乃卅︰「靈光獨耀逈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其師於言下感悟卅︰「何期垂老,得聞極則事。」
  
  (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九,《大正藏》五一.二六八頁上)


趙州從諗(西元七七八八九七年)
  
  曹溪惠能──南嶽懷讓──馬祖道一──南泉普願──趙州從諗
  
  唐趙州東院從諗禪師,青州臨緇人也,童稚之歲,孤介弗羣。越二親之羈絆,超然離俗,乃投本州龍興伽藍,從師剃落,尋往嵩山琉璃壇納戒。師勉之聽習於經律,但染指而已。聞池陽願禪師,道化翕如。(下略)(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一一,《大正藏》五○.七七五頁下)
  
  (未具戒時)便抵池陽,參南泉,值南泉偃息,而問卅︰「近離什麼處?」師卅︰「近離瑞像院。」卅︰「還見瑞像麼?」師卅︰「不見瑞像,只見臥如來。」卅︰「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師卅︰「有主沙彌。」卅︰「主在什麼處?」師卅︰「仲冬嚴寒,伏惟和尚尊體萬福。」
  
  南泉器之,而許入室。
  
  異日問南泉︰「如何是道?」南泉卅︰「平常心是道。」師卅︰「還可趣向否?」南泉卅︰「擬向即乖。」師卅︰「不擬時如何知是道?」南泉卅︰「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是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虛豁,豈可強是非耶?」
  
  師言下悟理,乃往嵩嶽琉璃壇納戒。却返南泉。
  
  異日,問南泉︰「知有底人,向什麼處休歇?」南泉云︰「山下作牛去。」師云︰「謝指示。」南泉云︰「昨夜三更月到窓。」
  
  師作火頭,一日,閉却門,燒滿屋煙,叫云︰「救火!救火!」時大眾俱到,師云︰「道得即開門。」眾皆無對。南泉將鎖匙於窓間過於師,師便開門。
  
  又到黃檗,黃檗見來,便閉方丈門,師乃把火於法堂內,叫云「救火!救火!」黃檗開門,捉住云︰「道道!」師云︰「賊過後張弓。」
  
  又到寶壽,寶壽見來,即於禪床上背面坐。師展坐具禮拜,寶壽下禪床,師便出。
  
  又到鹽官,云︰「看箭。」鹽官云︰「過也。」師云︰「中也。」
  
  又到夾山,將拄杖入法堂,夾山卅︰「作什麼?」師卅︰「探水。」夾山卅︰「一滴也無,探什麼?」師倚杖而出。(中略)
  
  師自此,道化被於北地,眾請住趙州觀音。(中略)
  
  師之玄言,布於天下,時謂趙州門風,皆悚然信伏矣。唐乾寧四年(西元八九七年)十一月二日,右脇而寂,壽一百二十,後謚真際大師。
  
  (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一○,《大正藏》五一.二七六頁下─二七八頁中)
  
  附錄:語錄摘要
  
  (一)一枝草
  
  上堂示眾云︰「如明珠在掌,胡來胡現,漢來漢現。老僧把一枝草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為一枝草用。佛是煩惱,煩惱是佛。」時有僧問︰「未審佛是誰家煩惱?」師云︰「與一切人煩惱。」僧云︰「如何免得?」師云︰「用免作麼?」
  
  (二)老僧好殺
  
  又有人,與師遊園,見兔子驚走。問云︰「和尚是大善知識,為什麼兔子見驚?」師卅︰「為老僧好殺。」
  
  (三)勘破婆子
  
  有僧遊五臺,問一婆子︰「臺山路向什麼處去?」婆子云︰「驀直恁麼去。」僧便去,婆子云︰「又恁麼去也。」其僧舉似師。師云︰「待我去勘破遮婆子。」師至明日,便去問︰「臺山路向什麼處去?」婆子云︰「驀直恁麼去。」師便去。婆子云︰「又恁麼去也。」師歸院謂僧卅︰「我為汝勘破遮婆子了也。」
  
  (四)肖像
  
  有僧寫得師真呈師,師卅︰「且道似我不似我,若似我即打殺老僧,不似我即燒却真。」僧無對。
  
  (五)佛法盡在南方
  
  新到僧參,師問︰「什麼處來?」僧云︰「南方來。」師云︰「佛法盡在南方,汝來遮裏作甚麼?」僧云︰「佛法豈有南北耶?」師云︰「饒汝從雪峯雲居來,只是箇擔板漢。」
  
  (六)喫粥洗鉢
  
  僧問︰「學人迷昧,乞師指示。」師云︰「喫粥也未?」僧云︰「喫粥也。」
  
  師云︰「洗鉢去。」其僧忽然省悟。
  
  (七)布衫重七斤
  
  僧問︰「萬法歸一,一歸何所?」師云︰「老僧在青州,作得一領布衫重七斤。」(以上七則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一○,《大正藏》五一.二七七頁上─二七八頁上)
  
  (八)真佛內裏坐
  
  上堂︰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內裏坐。菩提、涅槃,真如、佛性,盡是貼體衣服,亦名煩惱。實際理地,什麼處著?一心不生,萬法無咎。汝但究理,坐看三二十年,若不會,截取老僧頭去。
  
  夢幻空華,徒勞把捉;心若不異,萬法一如。既不從外得,更拘執作麼?如羊相似,亂拾物安向口裏。
  
  老僧見藥山和尚道,有人問著,但教合取狗口。老僧亦教合取狗口。(中略)
  
  僧問︰「世界壞時,此性不壞,如何是此性?」師卅︰「四大五陰。」卅︰「此猶是壞底,如何是此性?」師卅︰「四大五陰。」
  
  (九)摘楊花
  
  僧辭,師卅︰「甚處去?」卅︰「諸方學佛法去。」師竪起拂子卅︰「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三千里外逢人不得錯舉。」卅︰「與麼,則不去也。」師卅︰「摘楊花,摘楊花。」
  
  (一)鎮州大蘿蔔頭
  
  問︰「承聞和尚親見南泉,是否?」師卅︰「鎮州出大蘿蔔頭。」
  
  (一一)如此接人
  
  問︰「恁麼來底人師還接否?」師卅︰「接。」卅︰「不恁麼來底人師還接否?」師卅︰「接。」卅︰「恁麼來者從師接,不恁麼來者如何接?」師卅︰「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
  
  (一二)轉經半藏
  
  有一婆子令人送錢,請轉藏經,師受施利了,却下禪床轉一匝,乃卅︰「傳語婆,轉藏經已竟。」其人回舉似婆,婆卅︰「比來請轉全藏,如何祇為轉半藏?」
  
  (一三)庭前栢樹子
  
  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卅︰「庭前栢樹子。」卅︰「和尚莫將境示人。」師卅︰「我不將境示人。」卅︰「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卅︰「庭前栢樹子。」
  
  (一四)佛是殿裏底
  
  問︰「如何是佛?」師卅︰「殿裏底。」卅︰「殿裏者,豈不是泥龕塑像?」師卅︰「是。」卅︰「如何是佛?」師卅︰「殿裏底。」
  
  (一五)狗子無佛性
  
  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師卅︰「無。」卅︰「上至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什麼却無?」師卅︰「為伊有業識在。」
  
  (一六)婆偷趙州筍
  
  師問一婆子︰「什麼處去?」卅︰「偷趙州筍去。」師卅︰「忽遇趙州又作麼生?」婆便與一掌。師休去。
  
  (一七)喫茶去
  
  師問新到︰「曾到此間麼?」卅︰「曾到。」師卅︰「喫茶去。」又問僧,僧卅︰「不曾到。」師卅︰「喫茶去。」後院主問卅︰「為甚麼曾到也云喫茶去,不曾到也云喫茶去?」師召院主,主應「喏!」師卅︰「喫茶去。」
  
  (一八)三等接人法
  
  真定帥王公,攜諸子入院,師坐而問卅︰「大王會麼?」王卅︰「不會。」師卅︰「自小持齋身已老,見人無力下禪牀。」王尤加禮重。
  
  翌日,令客將傳語,師下牀禮受之。侍者卅︰「和尚見大王來不下禪牀,今日將軍來為什麼却下禪牀?」師卅︰「非汝所知。第一等人來,禪牀上接;中等人來,下禪牀接;末等人來,三門外接。」
  
  (一九)看一字經
  
  問僧︰「一日看多少經?」卅︰「或七八或十卷。」師卅︰「闍黎不會看經。」卅︰「和尚一日看多少?」師卅︰「老僧一日祇看一字。」
  
  (二)不雜用心
  
  問︰「十二時中如何用心?」師卅︰「汝被十二時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時。」乃卅︰「兄弟莫久立,有事商量,無事向衣鉢下坐,窮理好。老僧行腳時,除二時粥飯,是雜用心處,除外更無別用心處。若不如是,大遠在。」
  
  (二一)柏樹子成佛
  
  問︰「柏樹子還有佛性也無?」師卅︰「有。」卅︰「幾時成佛?」師卅︰「待虛空落地時。」卅︰「虛空幾時落地?」師卅︰「待柏樹子成佛時。」
  
  (以上十五則錄自《五燈會元》卷四,《卍續藏》一三八.一二八頁下─一三三頁下)
  


仰山慧寂(西元八八八三年)
  
  曹溪惠能──南嶽懷讓──馬祖道一──百丈懷海──溈山靈祐──仰山慧寂
  
  唐袁州仰山慧寂禪師,俗姓葉,韶州須昌(《景德傳燈錄》云懷化)人也。登年十五,懇請出家,父母都不聽允,止。十七再求,堂親猶豫未決,其夜有白光二道,從曹溪發來,直貫其舍,時父母乃悟,是子至誠之所感也。寂乃斷左無名指及小指,器藉跪致堂階卅︰「答謝劬勞如此。」父母知其不可留,捨之。
  
  依南華寺通禪師下削染。年及十八,尚為息慈(沙彌),營持道具,行尋知識。先見耽源,數年良有所得。後參大溈山禪師,提誘哀之,棲泊十四五載而足跋,時號跋足驅烏。(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一二,《大正藏》五○.七八三頁上─中)
  
  未登具,即遊方,初謁耽源(光宅慧忠嗣,耽源山真應禪師),已悟玄旨。
  
  耽源謂師云︰「國師當時傳得六代祖師圓相,共九十七箇授與老僧。(中略)我今付汝,汝當奉持。」逐將其本過與師,師接得一覽,便將火燒却。耽源一日問︰「前來諸相,甚宜秘惜。」師云︰「當時看了,便燒却也。」耽源云︰「吾此法門,無人能會,唯先師及諸師、諸大聖人,方可委悉,子何得焚之?」師云︰「慧寂一覽,已知其意;但用得,不可執本也。」耽源云︰「雖然如此,於子即得,後人信之不及。」師云︰「和尚若要,重錄不難。」即重集一本呈上,更無遺失。(以上錄自《仰山慧寂禪師語錄》,《卍續藏》一一九.八六○頁)
  
  後參溈山,遂陞堂奧。祐問卅︰「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師卅︰「有主。」卅︰「在什麼處?」師從西過東立。祐知是異人,便垂開示。師問︰「如何是真佛住處?」祐卅︰「以思無思之妙,返思靈焰之無窮。思盡還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師於言下頓悟。自此執侍。
  
  尋往江陵受戒住夏,探律藏。
  
  後參巖頭(全豁禪師,德山宣鑑之嗣),巖頭舉起拂子,師展坐具;巖頭拈拂子置背後,師將坐具搭肩上而出。巖頭云︰「我不肯放,只肯汝收。」(中略)
  
  師在溈山牧牛時,第一座卅︰「百億毛頭,百億師子現。」師不答。歸侍立,第一座上問訊,師舉前話問云︰「適來道百億毛頭百億師子現,豈不是?」上座卅︰「是。」師卅︰「正當現時,毛前現?毛後現?」上座卅︰「現時不說前後。」師乃出。祐卅︰「師子腰折也。」(中略)
  
  一日雨下,上座卅︰「好雨寂闍梨。」師卅︰「好在什麼處?」上座無語,師卅︰「其甲却道得。」上座卅︰「好在什麼處?」師指雨。(中略)
  
  師盤桓溈山,前後十五載,凡有語句,學眾無不弭伏。暨受溈山密印,領眾住王莽山,化緣未契,遷止仰山,學徒臻萃。(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一一,《大正藏》五一.二八二頁中─下)
  
  時,韋胄,就寂請伽陀(偈),乃將紙畫規圓相,圓圍下注云︰「思而知之,落第二頭,云不思而知,落第三首。」乃封呈達。自爾,有若干勢,以示學人,謂之仰山門風也。海眾摳衣得道者,不可勝計。往往有神異之者,倏來忽去,人皆不測。(下略)
  
  (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一二,《大正藏》五○.七八三頁中)
  
  附錄:語錄摘要
  
  (一)語錄
  
  我這裏是雜貨舖,有人來覓鼠糞,我亦拈與,他來覓真金,我亦拈與。
  
  索喚則有交易,不索喚則無。我若說禪宗,身邊要一人相伴亦無,豈況有五百七百眾耶?我若東說西說,則爭頭向前采拾,如將空拳誑小兒,都無實處。我今分明向汝說,聖邊事,且莫將心湊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實而修。
  
  師閉目坐次,有僧潛來身邊立,師開目,於地上作此水相,顧視其僧,僧無語。
  
  問︰「天堂地獄,相去幾何?」師將拄杖,畫地一畫。
  
  師臥次,僧問云︰「法身還解說法也無?」師云︰「我說不得,別有一人說得。」云︰「說得底人在甚麼處?」師推出枕子。溈山聞云︰「寂子用劍刃上事。」
  
  (二)勘驗之法
  
  師住王莽山,因歸省覲溈山,問︰「子既稱善知識,爭辨得諸方來者,知有不知有,有師承無師承,是義學是玄學,子試說看。」
  
  師云︰「慧寂有驗處,但見僧來,便竪起拂子問伊︰諸方還說這箇不說?」又云︰「這箇且置,諸方老宿意作麼生?」溈山歎云︰「此是從上宗門中牙爪。」
  
  溈山又問︰「大地眾生,業識茫茫,無本可據,子作麼生知他有之與無?」師云︰「慧寂有驗處。」時有一僧從面前過,師召云︰「闍黎!」僧回首。師云︰「這個便是業識茫茫,無本可據。」溈山云︰「此是師子一滴乳,迸散六斛驢乳。」
  
  (三)不似驢不似佛
  
  南塔光涌禪師,北遊謁臨濟,復歸侍師,師云︰「汝來作甚麼?」南塔云︰「禮覲和尚。」師云︰「還見和尚麼?」南塔云︰「見。」師云︰「和尚何似驢?」南塔云︰「某甲見和尚,亦不似佛。」師云︰「若不似佛,似箇什麼?」南塔云︰「若有所似,與驢何別?」師大驚云︰「凡聖兩忘,情盡體露。吾以此驗人二十年,決無了者,子保任之。」師每謂人云︰「此子肉身佛也。」
  
  (四)有解在心,祇得信位
  
  僧思[-+]問︰「禪宗頓悟,畢竟入門的意如何?」師云︰「此意極難。若是祖宗門下,上根上智,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其有根微智劣,若不安禪靜慮,到這裏總須茫然。」云︰「除此一路,別更有入處否?」師云︰「有。」云︰「如何即是?」師云︰「汝是甚處人?」云︰「幽州人。」師云︰「汝還思彼處否?」云︰「常思。」師云︰「能思者是心,所思者是境。彼處樓臺、林苑、人馬、駢闐,汝反思底,還有許多般也無?」云︰「某甲到這裏,總不見有。」師云︰「汝解猶在心,信位即得,人位未在。」云︰「除却這箇,別更有意也無?」師云︰「別有別無,即不堪也。」云︰「到這裡,作麼生即是?」師云︰「據汝所解,祇得一玄,得坐披衣,向後自看。」[-+]禮謝之。
  
  (以上四則錄自《仰山慧寂禪師語錄》,《卍續藏》一一九.八六四頁─八七一頁)
  


 香嚴智閑(西元?八九八年)
  
  曹溪惠能──南嶽懷讓──馬祖道一──百丈懷海──溈山靈祐──香嚴智閑
  
  梁鄧州香嚴山智閑禪師,青州人也。身裁七尺,博聞強記,有幹略,親黨觀其所以,謂之卅︰「汝加力學,則他後成佐時之良器也。」
  
  俄爾,辭親出俗,既而慕法心堅,至南方禮溈山大圓禪師,盛會咸推閑為俊敏。(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一三,《大正藏》五○.七八五頁上─中)
  
  祐和尚知其法器,欲激發智光,一日謂之卅︰「吾不問汝平生學解及經卷冊子上記得者;汝未出胞胎、未辨東西時,本分事試道一句來,吾要記汝。」
  
  師懵然無對,沈吟久之,進數語,陳其所解,祐皆不許。師卅︰「却請和尚為說。」祐卅︰「吾說得,是吾之見解,於汝眼目,何有益乎?」
  
  師遂歸堂,遍檢所集諸方語句,無一言可將酬對。乃自歎卅︰「畫餅不可充飢。」於是盡焚之卅︰「此生不學佛法也,且作箇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
  
  遂泣辭溈山而去。抵南陽覩忠國師遺跡,遂憩止焉。
  
  一日,因山中芟除草木,以瓦礫擊竹作聲,俄失笑間,廓然惺悟。遽歸,沐浴焚香,遙禮溈山,贊云︰「和尚大悲,恩逾父母,當時若為說却,何有今日事也。」仍述一偈云︰「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踪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一一,《大正藏》五一.二八三頁下─二八四頁上)
  
  附錄:語錄摘要
  
  (一)疎山三十年倒屙
  
  僧問︰「不慕諸聖,不重己靈時如何?」師卅︰「萬機休罷,千聖不攜。」
  
  此時,疎山在眾,作嘔聲卅︰「是何言歟?」師問︰「阿誰?」眾卅︰「師叔。」師卅︰「不諾老僧耶?」疎山出卅︰「是。」
  
  師卅︰「汝莫道得麼?」卅︰「道得。」師卅︰「汝試道看。」卅︰「若教某甲道,須還師資禮始得。」
  
  師乃下坐,禮拜,躡前語問之。
  
  疎山卅︰「何不道︰肯重不得全。」
  
  師卅︰「饒汝恁麼,也須三十年倒屙。設住山,無柴燒;近水,無水喫。分明記取。」
  
  後住疎山,果如師記。至二十七年病愈,自云︰「香嚴師兄記我三十年倒屙,今少三年在。」每至食畢,以手抉而吐之,以應前記。
  
  (二)香嚴上樹
  
  一日謂眾卅︰「如人在千尺懸崖,口銜樹枝,脚無所踏,手無所攀。忽有人問︰如何是西來意?若開口答,即喪身失命,若不答,又違他所問。當恁麼時,作麼生?」
  
  時有招上座出卅︰「上樹時即不問,未上樹時如何?」師笑而已。
  
  (三)會即便會
  
  師問僧︰「什麼處來?」僧卅︰「溈山來。」師卅︰「和尚近日有何言句。」
  
  僧卅︰「人問如何是西來意?和尚豎起拂子。」師聞舉,乃卅︰「彼中兄弟,作麼會和尚意旨?」僧卅︰「彼中商量道︰即色明心,附物顯理。」師卅︰「會即便會,不會著什麼死急。」僧却問︰「師意如何?」師還舉拂子。
  
  (四)語錄
  
  1.問︰「如何是香嚴境?」師卅︰「花木不滋。」
  
  2.問︰「如何是聲色外相見一句?」師卅︰「如某甲未住香嚴時,道在什麼處?」僧卅︰「恁麼時,亦不敢道有所在?」師卅︰「如幻人心心所法。」
  
  3.問︰「如何是道?」師卅︰「枯木裏龍吟。」僧卅︰「學人不會。」師卅︰「髑髏裏眼睛。」
  
  (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一一,《大正藏》五一.二八四頁上─下)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已發布文章: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