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故道白雲(佛陀傳記)7
一行禪師
23/10/2018 06:49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元素會重新組合

 一天,彌伽耶告訴佛陀,他知道難陀在僧團很不快樂。難陀曾私底下向彌伽耶透露他是如何的惦念在迦毗羅衛國的未婚妻。難陀說:「我還記得那天拿著佛陀的缽回去尼拘律園。我要離開時,闍羅芭達卡拉諾利情深款未的望著我說:『趕快回來。我會等你。』我仍很清楚的記得披在她織肩上那把烏黑秀髮的光澤。她的影像時常在我禪坐時出現。每次她在我腦海浮現,我便會對她惦念思憶。我當僧人實在不快樂。」
  
  第二天下午,佛陀相約難陀一起散步。他們離開祗園精舍,往遠處湖邊的一個小村莊行去。他們坐在靠湖的一巨岩上,居高臨下的望著清澈的湖水。一群鴨子漫遊而過。鳥兒在低垂的樹枝上歌唱。
  
  佛陀說:「一些師兄弟告訴我,你不覺得當比丘的生活快樂。這是真的嗎?」
  
  難陀默然不語。過了一會,佛陀又問:「你是否覺得自己已準備好回迦毗羅衛國去承繼王位?」
  
  難陀急急回答:「不,不是。我曾告訴所有的人我不喜歡政治。我知道我沒有管治國家的能力。我不想繼位為王。」
  
  「那你為何不喜歡當比丘?」
  
  難陀又再默然不答。
  
  「你是否掛念著卡拉諾莉?」
  
  難陀的臉上泛紅,但仍不作聲。
  
  佛陀說道:「難陀,憍薩羅這裡也有很多美麗如卡拉諾莉的少女。記得在波斯匿大王宮中的宴會嗎?你有見以如卡拉諾莉般美麗的女子嗎?」
  
  難陀承認說:「可能這裡有很多如她一般美麗的女子。但我關心的就只是卡拉諾莉一個。在此生中,就只有一個卡拉諾莉。」
  
  「難陀,執著可成為修行中的一大障礙。一個女人的美麗可以消失得像玫瑰凋謝般快速。你也知道一切無常。你應該洞視萬事萬物的無常性。看。」佛陀指著一個大竹橋上倚著枴杖,蹣跚而過的老婦。她的臉上縐紋滿佈。
  
  「那老婦也必曾是個美人。卡拉諾莉的美貌也將隨著歲月消褪。而在同一段時間,你在覺悟之道的修行上,卻可為你帶來生生世世的平和愉悅。難陀,你看看那邊在樹上嬉戲的兩隻猴子。你可能覺得那雌的尖面紅股,一些也不吸引。但對那雄的來說,他就是世間上最美的猴子。他在雄猴心目中是獨一無二,而且願為她出生入死來保護她。」
  
  難陀打斷了佛陀的話。「請不要繼續說下去。我明白你想說什麼。我會把自己更全力的投入修行的。」
  
  佛陀對他的弟弟微笑。「你要特別留意觀察呼吸。靜思你的身體、感受、行念、意識、和意識所產生的物象。從你的身體、情感、心和心物上,透世地視察出生、成長、和壞滅等現象的過程。你有何不明白的,可以來問我或舍利弗。難陀,你要謹記,解脫所帶來的快樂,才是真正無條件的快樂。它是不可磨滅的。你應該以這種快樂為目標而邁進。」
  
  天色漸暗。佛陀和難陀站起來,步回精舍。
  
  祗園精舍現在的寺院生活已鞏固安定。比丘的人數已達五百之多。接下來的年度,佛陀回到毗捨離雨季安居。離車族的公子已把大樹林改變成寺院。他們建築了一座兩層高的講堂,並訂名為大林精舍。在娑羅樹林中,遍佈著小型的房舍。公子們更與阿摩巴離慷慨的贊助這季安居的所需要。
  
  從摩揭陀至釋迦國,都有比丘專程來與佛陀一起安居。全部人數達六百。在家弟子也從各方前來參與,以能接受佛陀的教化。他們帶來很多食物供僧,又參聽所有的法會。
  
  雨季剛結束不久一個初秋的早上,佛陀接獲消息,知道淨飯王在迦毗羅衛國重病垂危,大王特派侄兒摩男拘利王子前來,請佛陀回家見他最後一面。在摩男拘利的特請下,佛陀同意乘馬車代步以節省時間。阿耨樓陀、難陀、阿難陀和羅睺羅與他同行。他們非常匆忙的離開,以至離車族公子和阿摩巴離都未能趕及與他們道別。馬車離開後,二百名比丘,包括了許多前釋迦族的王孫公子,便開步行前往迦毗羅衛國。他們都希望能參與佛陀父親的葬禮。
  
  王族的成員在王宮的外閘接會佛陀。摩訶波闍波提立即帶他進入大王的寢宮。見到佛陀,大王青白憔悴的面容頓時燃亮起來。佛陀坐在床邊,緊握大王的手在他自己的手裡。八十二歲的大王,枯瘦極了。
  
  佛陀說道:「父親,請你慢慢的溫和呼吸。微笑啊。這一刻,沒有什麼比你的呼吸重要。難陀、阿難陀、羅睺羅、阿耨樓陀和我,都會和你一起慢慢呼吸。」
  
  大王逐一望望他們。他輕輕微笑,開始慢慢呼吸。沒有一個人敢哭。過了一會,大王望著佛陀,問道:「我已清楚看到生命的無常,又知道如果要得到真正的快樂,是不能讓自己迷失於欲樂之中。幸福是從簡樸自由的生活而得的。」
  
  喬答彌王后告訴佛陀:「過去這幾個月,大王生活得非常簡單。他真的遵照你的教導。你的教化已把我們這裡每個人的生活都改變了。」
  
  仍執著大王的手,佛陀說:「父親,看清楚我、難陀和羅睺羅。看看窗外樹枝上的綠葉。生命正持續著。因生命持續著,故你也會持續。你會持續在我、在難陀和在羅睺羅,以至在所有眾生之內。由四種願素而生的住世色身,解散後將會不停地重新組合。父親啊,不要以為身體過去了,生與死便可以把我們束縛著。羅睺羅的身體,也就是你的身體。」
  
  佛陀示意羅睺羅過來握持大王的另一隻手。垂死的大王,臉上泛起可愛的微笑。他因為明白佛陀的說話而對死亡再沒畏懼。
  
  大王的參謀和朝臣,當時都全部在聲場。他示意他們上前,然後用微弱的聲音說:「我在位時,一定曾令各位有很多不滿。冒犯之處,我希望臨死之前得到你們的原諒。」
  
  朝臣百官都忍不住流起淚來。摩男拘利王子跪在床邊說:「王上,你是一個最賢德公正的國王。我們這裡沒有人覺得你有任何不對之處。」
  
  摩男拘利繼續說:「請容我提議難陀太子回來迦毗羅衛國登位為王。全國的人民,都會高興見到你的兒子繼位。我保證自己會竭盡全力扶助太子。」
  
  難陀望著佛陀,希望他替自己解轉圍。喬答彌王后也望向佛陀。佛陀輕聲說道:「父王、各位大臣,請容我跟大家分享我對此事的一點意見。難陀仍未具有足夠的能力去當一國之君。他仍需要在修行上再磨練好幾年才可勝任。羅睺羅只有十五歲,要當國王也是太年輕了。我想念最有資格成為國王的,應是摩男拘利王子。他是個才智兼備,慈悲明理的人。更何況他已為大王的參謀有六年多了。我僅代表王族和國民,懇請摩男拘利王子負起此重任。」
  
  摩男拘利合上雙掌,提出反對:「我恐怕自己才疏學淺,未能勝任為王。請陛下、佛陀世尊和眾大臣另選賢能之士吧。」
  
  眾大臣都齊聲贊同佛陀的提議。大王也首肯,並叫摩男拘利到他身邊來。他執著摩男拘利的手,說道:「每人都這樣信任你。佛陀更對你充滿信心。你是我的侄兒,我很榮幸可以把王位傳給你。你定會替我們延續百世。」
  
  摩男拘利低頭鞠躬,遵從大王的意願。
  
  大王喜極了。「我現在要以安祥的合上眼睛了。我很開心能在我離開這世界之前見到佛陀。我的心裡再沒有掛慮。我也沒有悔疚和苦澀。我只希望佛陀能在摩男拘利初登王位的一段時間,留在迦毗羅衛國幫他一把。佛陀,你的德能將為我國帶來百世的安定和平。」大王的聲線逐漸轉弱。
  
  佛陀說:「我定會留下來幫助摩男拘利,直至沒有需要為止。」
  
  大王微弱的淺笑著,目光平和安祥。他合上眼睛,別了此生。喬答彌王后和耶輸陀羅哭起來了。大臣們也低聲啜泣。佛陀把大王的雙手摺放在腦前,然後示意各人不要哭泣。他教他們觀察著他們自己的呼吸。過了一會,他建議大家到外殿商討葬禮的事宜。
  
  葬禮七天後舉行。超過一千個婆羅門參加儀典。但淨飯王葬禮獨特之處,就是在場代表著佛陀之道的五百個身穿橘黃衲衣的比丘。除了傳統的婆羅門經誦,大道的經文也被誦讀。比丘們誦念四聖諦、無常經、火經、緣起經、和三皈依文。他們用摩揭陀文讀誦,因為這是恆河以東的民間俚語。
  
  佛陀緩步繞著火葬的柴新行了三圈。燃點柴木之前,他說:「生、老、病、死都在每人的生命裡必然發生。我們必需每天都在生、老、病、死上思惟反省,以使自己不會在慾海裡迷失。反之,我們要創造充滿平和、喜悅和自足的生命。一個證道的人會用平等心對待生、生、病、死。所有法的真義就是無生無滅、無成無壞、無增無減。」
  
  一經燃點,柴木被火焰吞噬。鑼鼓聲響夾集於唱誦之中。大部份迦毗羅衛國的民眾都有前來參觀葬禮,以親睹佛陀主持火葬儀式。
  
  摩男拘利登位後,佛陀繼續在迦毗羅衛國逗留了三個月。一天摩訶波闍波提喬答彌到尼拘律園探訪佛陀。她帶了幾件衲衣來作供,並同時要求佛陀給她授式為尼。她說:「如果你肯讓女人受戒,有很多人將會得益。在我們族中,很多王孫公子都已出家為僧。他們很多都是家室的。現在,他們的妻子也希望修習佛法,出家為尼。我自己也有此志願。如果可以這樣做,我便高興極了。這是大王死後,我唯一的願望。」
  
  佛陀沉默了一段長時間才說:「這是不可能的。」
  
  摩訶波闍波提哀求道:「我明白這是一件很難決定的事。我知道如果你接納女性為尼,將會要面對社會上的批評和遣責。但我不相信你是會懼怕這些後果的。」
  
  佛陀再次默後不語。過了一會,他說:「在王捨城的一些女子也希望受戒為尼,但我認為現時還未是適當的時候。接納女性加入僧團的條件,當未成熟。」
  
  喬答彌再三次向佛陀請求,但他的答覆始終沒有改變。她非常失望地離開了。回到王宮,她把佛陀的反應告訴耶輸陀羅。
  
  數日後,佛陀回去毗捨離。他離開之後,喬答彌召集所有希望出家為尼的女人。她們包括一些從未結過婚的女子。她們全部都是來自釋迦族的。她對她們說:「我十分肯定在醒覺之道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可以證悟和解脫。佛陀自己也曾這樣說過。他也曾接納『不可接觸者』加入僧團。他是沒有理由不接納女性加入的。我們也是堂堂正正的人。我們也可以證悟和解脫。女人是沒理由被視為低等的。
  
  「我建議我們全部剃頭,脫去所有的華服首飾,穿上比丘的黃袍,然後赤著腳步往毗捨離再請求披剃。這樣,我們便可以給佛陀證明,我們是和其他人一樣,可以過簡樸的生活和修行的。我們會行數百里路,沿途一邊乞食。這是我們唯一被接納的機會了。」
  
  她們全都同意喬答彌的說法。她們都認定她是她們的領袖。耶輸陀羅微笑。她一向以來都很欣賞喬答彌的堅強和意志。喬答彌並非一個會被困難障礙到的人。對於這點,耶輸陀羅從昔日與她一起為貧苦大眾工作時已曾獲得證明。這班女人定了一天,作出行動。
  
  喬答彌對耶輸陀羅說:「瞿夷,你最好暫時不與我們同行。我相信這樣會比較進行得順利。我們成功後,你便可以隨時跟上來。」
  
  耶輸陀羅給她報以瞭解的微笑。


開啟大門

一天清早,正當阿難陀前往湖邊取水時,他與在離佛陀房子不遠站著的喬答彌和她帶領著的五十個女人相遇。每個女子都剃光了頭,身穿黃袍。她們腳現浮腫,染著血漬。驟眼看上去,阿難陀還以為她們是一隊從別處來訪的僧侶。看清楚之後,他才認出喬答彌夫人。差點兒不相信他的眼睛,阿難陀衝口而出:「哎喲,喬答彌夫人!你從那兒來的?為何你腳上有血?為什麼你和女士們這個樣子到來?」
  
  喬答彌答道:「阿難陀尊者,我們剃光了頭,又把全部華衣寶飾捨掉。我們現在已一無所有。我們離開迦毗羅衛國後,行了十五日,沿途睡在路旁和在村落乞食。我求求你,阿難陀,請你代我們懇請佛陀,讓我們受戒為尼。」
  
  阿難陀說道:「你們在這兒等著。我立刻向佛陀傳達。我答應你,我會盡力而為。」
  
  阿難陀進入佛陀房時,佛陀正在穿衣。佛陀當時的隨從羅祗多也在。阿難陀把一切報告佛陀,但佛陀沒說什麼。
  
  於是,聯絡員難陀追問:「世尊,一個女人可否成就入流、一返、不還、和阿羅漢等果位呢?
  
  佛陀回答:「絕無疑問。」
  
  「那您為何不接納她們加和僧團?喬答彌夫人自你孩年時便把你撫育關懷。她愛你如親生兒子。她現在已拋棄一切財物地位,且已剃頭。她千里迢迢從迦毗羅衛國步行而來,都是為了證明女子也如男子一樣,可以經得起萬難。求您大發慈悲,准許她們受戒為尼。」
  
  佛陀沉默了好一陣子。跟著,他囑羅祗多去召請舍利弗、目犍連、阿耨樓陀、拔提、金毗羅和磨訶迦葉等尊者前來。他們齊集之後,便一起詳細商討這個情形。佛陀解釋他並不是因為歧視女性而不許她們受戒為尼。他只是未能確定,在讓她們加入僧團的同時,是否可以避免產生僧團內部和與外間的負面衝突。
  
  經過詳細的磋商之後,舍利弗說:「制定一些規條以表明僧尼兩種僧團之不同,才是明智之舉。此等規條應該可減低外界對僧尼的反對。由於女人幾千來都被歧視,外辦的對對是必然的。請你們參考一直以下的八敬法:
  
  第一,一個女尼,或比丘尼,無論在何時何處,都要尊尚比丘,不論她的年齡或戒齡比他的多或少。
  
  第二,雨季安居時,氫有的比丘尼都要居於比丘們安居之所附近,以便獲得他們的支持和指導。
  
  第三,每月有兩次,比丘尼要派遣代表,往請比丘替她們訂下齋日,以作特別守戒日。這天,比丘會前去教導她們和鼓勵她們精進修行。
  
  第四,雨季過後,比丘尼必需參加自恣儀典,在比丘和比丘尼之前作出修行的報告。
  
  第五,當一個比丘尼破了戒,她必需在比丘在比丘尼面前懺悔。
  
  第六,經過沙彌尼、正學女階段後,一個比丘尼要在僧尼兩眾前受具足戒。
  
  第七,比丘尼絕不可以批評或禁令比丘。
  
  第八,比丘尼是不可以給比丘們說法的。
  
  目犍連大笑起來。「這八敬法很明顯是歧視了。你還不承認嗎?」
  
  舍利弗回答道:「這八敬法的目的,旨在開啟女性加入僧團的大門。它們不是旨在歧視女性,反而是終止對她們的歧視。你體會嗎?」
  
  目犍連隨即點頭,以示認同舍利弗的高明見地。
  
  柏狄耶說:「這八敬法是必需的。喬答彌夫人擁有如此權力。她又是世尊的母親。沒有這些規條,除了佛陀之外,便沒有其他人可指導她修行了。」
  
  佛陀轉過來對阿陀說:「阿難陀,請去告訴摩訶波闍波提,如果她們願意遵守這八敬法,她和與她同行的女伴便可以受戒為尼。」
  
  太陽已升上中天,而阿難陀卻發覺喬答彌夫人和她的女伴都仍耐心地等候著。聽完八敬法,喬答彌喜歡若狂。她答道:「阿難陀尊者,請告訴佛陀,正如一個少女在香水中洗過秀髮後獲贈一串蓮花或玫瑰花環時的興奮,我也很高興地接受八敬法。只要我能被許受戒為尼,我便願意一生遵守這些規條。」
  
  阿難陀回到佛陀的房子,稟告佛陀喬答彌夫人的答覆。
  
  其他的女子望著喬答彌,眼裡滿是關注。但喬答彌安撫她們說:「姊妹們,別擔心。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得到受戒為尼的權利。這八敬法是不會妨礙我們修行的。它們正是我們能夠加入僧團的門徑。」
  
  那天,五十一名女子受戒為尼。舍利弗尊者負責安排她們暫時居於阿摩巴離的芒果林。佛陀又請舍利弗指導她們基本的修行。
  
  八日後,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往訪佛陀。她說:「世尊,請示現您的慈悲,教我如何可以在解脫之道上有迅速的進展。」
  
  佛陀答道:「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持住自己的心。多些練習觀察呼吸和觀照身體、感受、心和心所產生的物象。你這樣修習,便每天都會增長多一些謙虛、自在、無著、平和、和喜悅。這些質素生起時,你便可確定自己已走上了正確之道,醒覺之道和覺悟。」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希望在毗捨離建一所寺院給女尼居住,以能方便親近佛陀和眾大弟子。她又希望遲些可以在家鄉迦毗羅衛國開設一所女尼修道院。她派了使者給耶輸陀羅報傳喜訊,告訴她女尼受戒的消息。喬答彌比丘尼知道女子加入僧團的消息,一定會引起哄動。很多人都會激烈的反對和現斥佛陀和僧伽。她知道佛陀將會要面對很多的難題。她感恩,而且明白八敬法只是暫時用來保障僧團,以免令它蒙受這次衝擊的傷害。她有信心日後女子可受戒為尼已成定局時,八敬法便再沒有需要。
  
  佛陀的僧團現在有四支流,比丘、比丘尼、優婆塞(男在家眾)、優婆夷(女在家眾)。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對比丘尼應穿著的衣服細心參詳。她的提議全都被佛陀接納。比丘是穿三衣的內衣、入眾衣、和大衣。除了以上三衣之外,比丘尼再加多一塊披搭在胸前的布,叫覆肩衣,和一條下裙。除了這些衣服和乞缽外,僧尼都可以有自己的肩、濾水器、補縫衣服的針線、清潔牙齒的竹箋、和每月兩次剃頭用的剃刀。


一把申恕波樹葉

 王捨城的竹林精舍、毗捨離的大林精舍、和捨衛城的祗園精舍、都成了很活躍的修行和學道中心。摩揭陀、憍薩羅和鄰近的地區,都陸續設立了修道中心。穿著橘黃衲衣的比丘,到處都可以見到。在佛陀證道後的六年內,醒覺之道傳遍遠近。
  
  佛陀在摩窟羅山上渡過第六次安居,而第七次則在恆河上游的僧祗商山上。第八個雨季,他在跋伽的善來山,第九次就在撟賞彌附近。撟賞彌是闍母那河沿岸富薩國的一個大市鎮。在這裡的森林裡,建築了一座很重要的寺院落,瞿師羅園精舍。這名稱是跟捐贈森林的那位在家弟子而起的。諸大弟子,如摩訶迦葉、目犍連、舍利弗和摩訶迦遮羅等,都沒有有第九次安居時與佛陀一起住在瞿師羅園精舍。只有阿難陀和佛陀一起。羅睺羅則留在舍利弗左右。
  
  瞿師羅園精舍到處都是申恕波樹,而佛陀便最喜歡在炎熱的下午在這些樹下禪坐。一天禪坐完畢,他手裡拿著一把申恕波樹葉,回到僧團中。他把樹葉提高,對比丘問道:「比丘們,那個數目較多,我手裡的樹葉還是森林裡的樹葉。」
  
  比丘答道:「森林裡的樹葉。」
  
  佛陀說:「正是。我所證悟到的比我所教的多出太多了。為什麼?因為我只教那些真正有用於修行證道的義理。」
  
  佛陀說這些話,是因為有太多的比丘把自己迷失於哲理的推論和揣測之中。佛陀特別提醒摩露伽子比丘不要在密法的問題上糾纏,因為這是修行所不需要的。摩露伽子比丘一向喜歡問佛陀有關宇宙是有限還是無限、有盡還是永恆。但佛陀一直都對這些問題拒絕回答。一天,摩露伽子覺得再沒法忍受佛陀的沉默了。他決定會問佛陀最後一次,如果佛陀再拒答的話,他便會捨戒還俗。
  
  他找到佛陀,對他說道:「師傅,如果你肯答我的問題,我便繼續追隨你。但你拒答的話,我便決定離棄僧團。告訴我你其實知否宇宙是有限還是有無限。如果你不知道答案,你可直接告訴我。」
  
  佛陀望著摩露伽子,說道:「你當初受戒時,我有說過會解答這類問題嗎?我沒有這樣說過:『摩露伽子,你肯當比丘,我便會解答你所有形而上學的問題?』」
  
  「沒有,世尊,你沒有這樣說。」
  
  「那你為何現在要我這樣做呢?摩露伽子,你就像一個被毒箭射中的人。當家人替他延醫診治,希望醫生把毒箭取出和給他解藥時,他卻叫醫生先答一些問題。他要知道誰發射毒箭,那兇手的階級職業和射他的原因。他便要知道兇手用的弓是那一類,又用的毒是什麼材料配製的。摩露伽子,這個人必定到死去時還未能得到他想知道的答案。修行大道的人也是一樣。我只會教一些可以對修行證道有幫助的東西。其他沒用或不需要的,我都不會說教。」
  
  「摩露伽子,無論宇宙是有限或無限,有盡或永怛,你都要接受一個真理。那就是生命裡存在著苦。而要消除痛苦,又必先要明瞭苦的成因。我所教的,都是能幫助你達到無著、平等、平和與解脫的。我堅拒講說其他一切對證道沒有幫助的。」
  
  感到慚愧,摩托車露伽子請佛陀原諒他愚昧的要求。佛陀鼓勵所有比丘專注於修行上,以免浪費時間在不必要和沒用的哲學辯論上。
  
  捐出森林建寺的瞿師羅,又在庫巴達和波婆梨甘巴瓦羅自資興建兩所寺院。接著,他又在附近多建一所叫巴達梨伽的第四間精舍。
  
  在瞿師羅園精舍,如在其他的精舍一般,一些比丘都被委任背誦佛陀的言教。他們被稱經師,因佛陀所說的,都稱為經。其中佛陀在鹿野苑給最初五位弟子所說的開示,就是初轉*輪經。另有幾部經,如無自性經、緣起經、八正道經等,都是全體比丘每月誦念兩次的經課。
  
  除了經師,她有戒師。他們精通比丘和初學僧的戒律。羅睺羅和其他未滿面二十歲的學僧,都是守著沙彌戒。
  
  那年在瞿師羅園精舍,經師和戒師發生了一次衝突。他們的爭論由很少的事引起,但卻演變成為僧團裡嚴重的分歧。事緣那位經師沒有把盥盆清洗而被戒師認為是觸犯了輕戒。經師是個強慢的人,認為自己不是故意使盥盆污染,故而不應受責。他們各自的學生紛紛支持自己的老師,以至爭執加劇。這邊譴責那邊譭謗,而那方又怪這方愚笨。終於,戒師當眾宣佈經師的破戒,並且要他正式在僧眾前懺悔,否則不許他參加每兩週一次的誦戒儀典。
  
  情形日惡化。雙方互相中傷。他們的言詞如毒箭一般。除了一些不偏幫任何一邊的比丘,其他的比丘,大都站在其中一邊。中立者都慨歎:「這次事太嚴重了!這只會做成僧團的分裂。」
  
  雖然佛陀住在離寺院不遠的地方,但他卻對此事全不知情,直至一隊來訪的比丘告訴他,並請他出調停。佛陀直接與那戒師面談,對他說道:「我們不可以太執著自己的見解。我們應該也去瞭解他人的觀點。我們應該盡可能避免僧團的分裂。」接著,佛陀又到經師那裡,對他說同樣的話。佛陀希望他們兩人可以和解。
  
  但佛陀的介入,並沒有得到他預期的效果。他們彼此已說得太多對方的壞話,所做成的傷害已非常嚴重。中立的比丘,沒有能力影響他們和好如初。這次的紛爭,很快便傳到在家眾的耳裡。其他的宗教團體也開始知道佛陀的僧團出現了問題。這對僧伽的聲譽大為損害。佛陀的隨從羅祗多也再按撩不住,而與佛陀商談,請求他再一次出面調停。
  
  佛陀穿上他的外衣,來到精舍的大禮堂。羅祗多敲起召集眾僧的鐘鼓。比丘齊集後,佛陀這樣說:「請你們別再爭辯。這只會令僧團分裂。請回去繼續修行吧。我們是真修行,就應該不要成為傲慢和瞋恚的受害人。」
  
  一個比丘站起來說:「世尊,請你不要插手此事。回去靜修吧。這事與您無關。我們已是成人,一切都懂得自己解決。」
  
  接下來的,是雅雀無聲的沉默。佛陀站起來,離開了禮堂。他回到自己的房子,拿起乞缽,步往撟賞彌乞食。之後,他獨自行入森林裡用食。吃完後,他又起來離開撟賞彌。他向著河邊走。他沒有通知任何人他離開,就是他的隨從羅祗多和阿難陀也不知道他離開了。
  
  佛陀一直步行,直至來到芭娜迦留羅伽羅村這個市鎮。他在這裡遇到他的弟子,薄功尊者。薄功請佛陀到他獨居的森林裡。他給佛陀奉上毛巾盥盆清洗手腳。當佛陀部及他修行的情形時,他告訴雖然他只一個獨修,但卻體驗到喜悅和自在。佛陀說:「有時候,一個人獨居要比與人一起更愉悅。」
  
  與薄功道別後,佛陀起行前往離這裡不遠的東竹林。佛陀正準備進入森林時,卻被林地的守衛停住:「僧人,別進去呀,你會打擾林中正在修行的幾位僧人的。」
  
  佛陀還未來得及反應,阿耨樓陀尊者突然出現。他興奮地跟旨陀招呼,並對守衛說:「這位是我的師父。請讓他進去。」
  
  阿耨樓陀帶佛陀進入森林。他與竺難提伽和金毗羅兩位比丘一起住在這裡。他們都很高興見到佛陀。竺難提伽替佛陀拿缽,而金他們又奉上毛巾盥盆。三位比丘向佛陀鞠躬頂禮。佛陀請他們坐下,問道:「你們在這裡感到滿意嗎?你們的修行,進民如何?在這裡乞食和教化,有遇到困難嗎?」
  
  阿耨樓陀回答道:「世尊,我們對彼此關懷備至,生活上的和諧猶如乳蜜交融。我認為可以與竺難提伽和金毗羅一起是我的福氣。我很珍惜他們的友誼。我每做一件事之前,無論他們在或不在,我都會先停下來,問問自己他們的反應將會是怎樣。我的言行會令師兄們不高興嗎?只要有懷疑,我便立刻抑制自己。世尊,我們雖是三位,但猶如一體。」
  
  佛陀點頭,表示讚許。他望向另兩位比丘。金毗羅說:「阿耨樓陀說的都是真話。我們和平相處,而且都互相關懷。」
  
  竺難提伽也加入:「從食物至修行的見解體驗,我們什麼都一齊分享。」
  
  佛陀嘉許他們說:「好極了!我真高興看到你們如此融洽相處。一個真正的僧團是應該這樣和平共處。你們真的醒覺了,所以你們才證得這種和諧。」
  
  佛陀在這裡和三位比丘住上一個月。他觀察他們每天早上怎樣在禪修後乞食。那一個比丘最先回來,便替其他的比丘準備座位、取水以備清洗、和擺放好一隻空缽。他自己用食之前,必先把一些食物放進空缽內,以防其他的比丘乞不到食物回來。他們全都用食後,又將所餘的食物放置地上或水流中,小心不會傷害附近的小動物。然後,他們才一起把乞缽清潔洗淨。
  
  誰先發覺到茅廁需要清洗,便立即去做。需要別人合力的工作,他們都一起合作。他們又不時坐下來,交換修行上的心得和經驗。
  
  聞開三位比丘之前,佛陀對他們說:「比丘,僧團的本來性質就應該是和諧的。我認為依照下列的原則,和諧相處是可以達到的:
  
  一、共同享用一處公用的地方,如森林或家居。
  
  二、共同享用日常的必需品。
  
  三、一起守持戒律。
  
  四、只用有利於和合的言證,避免導致僧團分歧的言說。
  
  五、互相交換見解和心得。
  
  六、尊重他人的觀點,而不要勉強別人跟隨自己的看法。
  
  僧伽如能依照這些原則,必定能夠獲得喜樂與和諧。比丘,讓我們以後遵照這六條原則。」
  
  比丘們都很樂意接受佛陀的教導。佛陀與他們道別後,便步行至波奈耶伽附近的羅稽羅森林。在一棵娑羅樹下禪坐後,他決定一個人在這裡度過即將來臨的雨季。


依照正法

 坐在娑羅樹下,佛陀沐浴在平和、喜悅和自在之中。這個可愛的森林裡,有碧綠的山坡、清澈的泉水,更有一個湖。佛陀享受獨居的寧靜。他想起撟賞彌那些比丘的紛爭,連累在家弟子也受困擾。他對比丘不肯聽從他的指示感到失望,但他卻明白他們是被瞋恚心所蒙蔽。
  
  佛陀在羅稽羅森林遇上很多不同種類的動物,其中包括一群像。最年老的象後,時常都會帶著小象到湖邊沐浴。它又教小象如何啜飲清涼的湖水和吃水裡的荷花。佛陀旁觀它怎樣用象鼻抓著一束荷花在水裡清洗和搖去污泥。小象都彷效著它。
  
  這群像很喜歡佛陀,漸漸成為他的好朋友。像後更時會摘來水果,獻送給佛陀。佛陀喜歡撫摸小象的頭項,又和它們一起走到湖裡去。他很愛聽象後威猛的喊叫聲。那聲音就很像號角。他自己練習大象的叫聲,直至如它的一模一樣。一次,像後發出叫聲後,他也作出同樣的號叫。像後凝望著他,然後上前跪下,像要向他鞠躬似的。佛陀輕撫它們頭部。
  
  這是佛陀證悟後第十次的安居,但只是他第二次單獨度過雨季。整個季節,他都是一個人在清涼的森林裡,只是早上出外作短暫的乞食。雨季過後,佛陀離開他的象群朋友,前往東北。
  
  經過兩星期的步行,他終於抵達捨衛城的祗園精舍。舍利弗和羅睺羅都非常高興見到佛陀。她些大弟子也正在祗園精舍,其中包括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遮羅、優婆離、摩訶句帝耶、摩訶迦毗羅、摩訶軍那、離婆多和提婆達多。阿耨樓陀、金經羅和竺難提伽也剛從迦羅村的竹林來到了祗園精舍。喬答彌比丘尼也在捨衛城。見到佛陀,他們每一個都很喜歡。
  
  步進他在祗園精舍的寮房,佛陀發現阿難陀正在那裡打掃。佛陀已離開這裡足有一年零四個月。阿難陀放下掃帚,向佛陀鞠躬禮。佛陀問他有關撟賞彌的情況時,他這樣回答:「你離開之後,幾位師兄弟走來告訴我:『師兄,師傅走了。他是一個人離開的。你為什麼不跟著去以作隨從?你不去的話,我們便自己去。』但我告訴他們:『既然佛陀沒有告訴任何人他離去,他一定是想獨行的了。我們不應打擾他。』六個月後,這幾位師兄弟又告訴我:『師兄,我們已很久沒有直接得到佛陀的教誨。我們想去尋找他。』這一次,我也同意他們。我們四出找尋,但都找不到你。沒有人知道你的下落。最後,我們才前來捨衛城,但你也不在。因為我們預料會早晚前來,所以就在這兒等待。我們都知道你一定不會離棄你的弟子的。」
  
  「世尊,他們的衝突越益惡化。雙方都互不理睬。氣氛很不自然。在家眾都對我們其他的比丘表示不安和失望。我們向他們解釋,告訴他們很多比丘都拒絕分立。逐漸,在家弟子便自有主意。他們到精舍來與滋事的比丘說項。他們說:『是你們弄到佛陀這樣不高興地離開的。你們應負上這個責任。你們又令我們在家的對僧團失去信心。請你們反省吧。』起初,滋事的比丘都不予理會。但接下來,在家眾決定不再給這些比丘供食。他們說:『你們不值得佛陀的愛護,因為你們不能和合共處。你們是遵從佛陀教示的,便應該彼此和解和往找佛陀向他認錯。只有這樣做,我們才會對你們恢復信心。』世尊,在家人一進堅持他們的立場。我離開那天,他們雙方已同意見面。我肯定他們很快便會到這裡來,作正式的認錯。」
  
  佛陀拿起阿難陀放下了掃帚。「讓我來掃。請你替我找舍利弗,告訴他我有事和他商談。」
  
  佛陀隨意掃了幾下,便到房子外的一張竹椅上坐下。祗園精舍的確美麗。樹上正掛上了新葉。鳥兒滿森林的歌唱。舍利弗來後,在佛陀旁邊默默地坐了一陣子。
  
  佛陀告訴舍利弗他的心事。「我們心需一起盡能力防止這美麗的精舍有不和的事件發生。」
  
  他們就這件事發生。
  
  這天之後的一個下午,舍利弗尊者接到消息,知道撟賞彌的比丘正在前來祗園精舍,並已抵達捨衛城。於是,舍利弗便去問佛陀:」撟賞彌的兄弟很快便會到達。我們應該如何處理此事?」
  
  佛陀答道:「依照正法去處理。」
  
  「你可解釋申明嗎?」
  
  「舍利弗,你還需要這樣問嗎?」
  
  舍利弗靜下來。這時,剛好目犍連、迦葉、迦遮羅、句帝耶、迦毗那和阿耨樓陀來到。他們也問:「我們應該怎樣應付從撟賞彌來的兄弟們?」
  
  他們全都望著舍利弗,但他只是微笑。佛陀望著這些大弟子說道:「細聽雙方的陳詞,絕不要有偏幫。留心考慮你們所聽到的,再繼定是否合符正法。只有合符正法的,才會導致平和、喜悅和解脫。這些也就是我自己所修習的。我曾經責斥過或我自己不修習的行為,也就是不符合正法的。當你們瞭解到什麼是合符或不合符正法時,你們便會知道怎樣幫助他們達成和解。」
  
  這時候,以給孤獨長者為首的幾位在家護法,來到佛陀的房舍。他們說道:「世尊,撟賞彌來的比丘已到了。我們應怎樣招待他們?我們是否給雙方都供食?」
  
  佛陀微笑。「都給雙方供食吧。向他們表示你們對僧伽的支持。讚賞他們合符正法的說話。」
  
  阿難陀回來向舍利弗報告,說撟賞彌的比丘已到了精舍門外。舍利弗問佛陀:「我們應該現在讓他們進來的嗎?」
  
  佛陀說:「打開大門歡迎他們。」
  
  舍利弗說:「我先去給他們安排休息的地方。」
  
  「讓他們雙方暫居不同的住處。」
  
  「或許會有困難找到足夠的地方。」
  
  「我們暫時應會耐得住一點擠迫的。但切勿讓長者露宿。把食物和醫藥平均分配給全部的人。」
  
  舍利弗通令他們開啟大門。撟賞彌的比丘都被分配了必需品和地方度宿。
  
  第二天早上,舍利弗依佛陀的意思,把新來的比丘分成小組,到不同的地點,如常出外乞食。那天傍晚,比丘們請舍利弗安排他們與佛陀見面,以能正式認錯。舍利弗說:「向佛陀認錯並非最重要的事。你們首先要真正互相諒解。只有這樣,認錯的儀式才有意義。」
  
  晚上,那個擾起事故的經師去找那位戒師。他合掌鞠躬,跪在戒師面前說:「尊者,我承認我是犯了戒。你譴責我是對的。我已準備在僧眾前認錯。」
  
  經師明白唯一的方法解決這次糾紛,就是熄滅他的驕慢心。戒師的回應,也是跪在地上,然後說道:「我也承認自己太過缺乏謙恭和圓滑。請接受我至誠的道歉。」
  
  深夜時份,舉行了一個經師認錯的儀式。每人都鬆了一口氣,尤其是那些在事件中一直沒有偏袒的撟賞彌比丘。子夜之後,舍利弗才告訴佛陀和解已經達成。佛陀默然點頭。這次的糾紛,終於告訴一段落,但他知道所造的傷害則需要一段長時間才可復原。


以禾蓋土

 目犍連尊者提議召開一次大會,齊集祗園精舍的大弟子和撟賞彌事件中的當事人。集會的目的,是要從這次的經驗學習,以避免這類事件再次發生。摩訶迦葉將作大會的主席。
  
  會議開始,摩訶迦葉首先請阿耨樓陀覆述佛陀在東竹林對他解說的六條和共處的原則。聽過阿耨樓陀的闡釋後,目犍連尊者建議有修道中心的比丘和比丘尼,都把這些條文背誦。
  
  經過四天的討論,會中的比丘訂下了七項僧團內調停糾紛的和議程。他們稱這七項程序為七滅諍:
  
  第一項程序是現前毗尼,又作面前止諍律,即『面對面坐談』。這項程序,是要讓雙方同時在場時,把整個糾紛在大會中陳述。這是為了避免私人談話影響各人對任何一方的偏袒,因而導致更多的不和。
  
  第二項程序是憶念累尼,即憶止諍律。在大會上,雙方都要盡量從事故的開始,記述所有導致衝突發生的細節,然後清楚陳說。如有證人證物,便需一併提供。大會將會耐心細聽雙方陳詞,以能獲得足夠資料作出審有查。
  
  第三項程序是不癡毗尼,又作不癡止諍律。當事僧尼是應該志在和解。雙方都要被大會看到是有誠意這樣做的。倔強彼視為消極和有破壞性。假使一方聲稱他的破戒是由於無知或心神不定,實乃無意,大會也應列入考慮因素之一,以期找到雙方都合意的解決辦法。
  
  第四項程序是自言毗尼,又作自發露止諍律,即『自行認錯』。任何一方都會被勉勵自行承認過失,而不要待大會或對方提出。大會將會給予充份的時間,以使他承認任何的過錯。承認自己的過失,是和解的開始,也能鼓勵對方作出同樣的表示。這有可能導致全面性的和解。
  
  第五項程序是覓罪相毗尼,又作本言治毗尼、居止諍律,即『接受裁決』。達到裁決的時候,便會將它三次宣讀。如果沒人反對,便作判決成立。雙方都不能反對裁決。他們是要信賴大會的評審,和作出大會判決的要求。
  
  第六項程序是多人覓罪相毗尼,又作多覓毗尼、展轉止諍很,即『一致同意的決定』。經過詳細審核雙方陳詞,和肯定雙方和解的誠意,大會作出的裁決是需要是致通過的。
  
  第七項程序是如草覆地毗尼,又作草伏地、如棄糞掃止諍律。在大會中,德高望重的長者僧,會被委任代表每一方。他們都會是在僧團中深受尊敬的高僧。他們雖然不需多說,但他們所說的,都會特別有份量。他們的說話將會是安慰和療傷的性質,以使大家能盡快和解。這就像以禾蓋土,使行過的人都不會染污衣服。很多時候,就因為這些高僧才使雙方再不計較小節,而導致和好與諒解。
  
  佛陀的大弟子把這七項調解程序呈給佛陀批閱。他讚賞他們的功勞,並同意將這些條文列入正式的戒律中。
  
  佛陀在祗園精舍多逗留六個月,才動身回去王捨城。途中,他往視菩提樹,並到優樓頻螺探險訪縛悉底一家人。縛悉底那時已二十一歲,佛陀回來履行他的諾言,迎接縛悉底加入僧團。縛悉底被授戒後,很快便與羅睺羅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大地的教化

 對馬勝和阿難陀憶述有關佛陀弘法的努力,縛悉底聽得十分投入,興趣盎然。喬答彌比丘尼和羅睺羅了聽得入神。阿難陀的記憶的確驚人。馬勝所遺漏的小節,他都替他補充。縛悉底很感激兩位比丘和喬答彌比丘尼及羅睺羅。如果不是他們,縛悉底相信自己永遠都不會知道關於佛陀的那麼多事跡。他真希望自己能夠時常親近佛陀,以能見證他的生活和直接被他教導。
  
  縛悉底也感謝善生。雖然他自己是個『不可接觸者』的牧童,但善生令他得到了一般青年所得到的基本教育。幾年前善生離開優樓頻螺去嫁給一個在迷底耶的人時,他的課程才因而終止。縛悉底相信他現在可從羅睺羅不只是來自貴族,而且更在僧團裡平靜專清高的氣氛中浸淫了八年之久。比起羅睺羅,縛悉底覺得自己粗暴笨拙。但這些感受卻令他倍加精進修行。舍利弗囑羅睺羅教縛悉底基本的行儀,如穿衣、持缽、行、住、坐、臥、用食、洗衣、聽開示等,而這全部都要在留心專注中進行。一個比丘要熟誦和勤修四十五項促進專注平和的行門。
  
  原則上,羅睺羅仍然是個沙彌。他要等到二十歲才可受具足戒。一個沙彌要守十戒、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帶花飾和不用香水、不坐臥高敞大床、不參與世俗歌舞宴會、不沾錢財、和過午不食。四十五行門雖是具足比丘所修,但羅睺羅知道他也應該研學行持,以作準備。一個比丘要守一百二十條戒律,當中包括了四十五行門。羅睺羅告訴縛悉底將會有更多的戒律附加,而他聽到數目將會超過二百之多。
  
  羅睺羅對縛悉底解釋,僧團最初的幾年是沒有正式戒律的。比丘的受戒非常簡單。那人只需跪在佛陀或一位比丘腳下,念誦三皈依文三遍。但僧團日益擴大,人數漸多之後,便有需要制訂規條作指引,以使比丘們更有自律。
  
  羅睺羅又告訴縛悉底,第一個違反僧伽精神的比丘,名叫須帝那。也就是須帝那的行為,促使佛陀訂製最初的戒律。受戒以前,須帝那是個已婚的人,居住在毗捨離郊區的迦難達村。他聽過佛陀說法後,便要求披剃。成為比丘後不久,他回到迦難達。他答應了家人的邀請,回家吃飯。他的家人又勸他還人俗,替家裡經營生意。當他拒絕時,他的家人便埋怨他身為獨子而不承繼家業。他們恐怕家財會墮入他人手裡。看到須帝那堅決不肯還俗,他的母親便求他為家裡留後,以繼香燈。經不起母親的哀求,又因為沒有戒律作引導,他便同意與前妻在摩訶婆提森林中相會。之後,他的妻子懷孕,產下一個男嬰,改名毗迦耶,意即『種子』。須帝那的朋友嘲笑他,稱他為『種子的父親』。僧伽的聲譽也因此受損。佛陀召集眾僧,呵斥須帝那。就是因為這件事故,戒律才被制訂。從那時起,每次有比丘違反解脫與開悟之道的精神,便會召開大會,加訂新戒。這些戒律稱為波羅提木叉。
  
  有四條戒律最被重視。違反其中一條,他會被逐出僧團。如犯其他的戒律,認錯後便可得到原諒。四條大戒是不淫、不盜、不殺、和不要在未證道前誇濯自己已證道。這四條大戒稱為波羅夷。
  
  羅睺羅又告訴縛悉底,佛陀雖然很愛護他,但卻從來沒有對他特別照顧。他回想起十一歲那年,他有正務不作而跑了去玩。為怕受到責備,他向舍利弗撒謊。為免真相被舍利弗揭露,他一連撒了四個謊話。但真相通常都會早晚被悉破。他的謊言也不例外。那次,佛陀為了教導他,特別告訴他誠實的重要。
  
  那時,舍利弗和羅睺羅在阿摩芭娜帝迦園林居住。這處離佛陀住的竹林不遠。一天,佛陀往訪他們。羅睺羅拿了一張椅子給佛陀坐下後,便又拿一盆水給佛陀清洗手腳。佛陀洗滌完畢,便將裡大部份的水倒去。他望著羅睺羅問道:「羅睺羅,盆裡剩下多水還是少水?」
  
  羅睺羅答道:「只剩下很少。」
  
  佛陀說:「你知道嗎,羅睺羅,一個說謊的人的信用,就如這盆裡剩下的水一樣少。」
  
  羅睺羅默不作聲。佛陀又將剩下的水也倒去,然後問他的兒子:「羅睺羅,你看到我怎樣把水倒清了嗎?」
  
  「我看到」
  
  「那些繼續不說實話的人,他們的信用就像這個盆裡的水,全部流失了。」
  
  佛陀把盆反過來,問羅睺羅說:「你見到這盆是怎樣反過來的嗎?」
  
  「我見到。」
  
  「如果我們不習正語,我們就像這個盆一樣的顛倒。就是開玩笑也不能撒謊。羅睺羅,你知道一個人為何要用鏡子嗎?」
  
  「知道,鏡子可以給我們看自己的反映。」
  
  「對了,羅睺羅。你應該像照鏡一般對待你自己的行為、思想和言語。」
  
  羅睺羅的故事令縛悉底更深刻體會到正語的重要。他想起自己曾多次對父母撒謊,更有一次是對善生的。他慶幸沒有對佛陀說過假話。其實,佛陀是很難被騙的。人說謊話,他可以輕易看得出來。縛悉底想:「我決心以後要對所有的人說真話,就連小孩也不例外。這是我作為報答佛陀對我的恩典。我一定會努力精進,堅守戒律。
  
  每月兩次,在新月和圓月之日,比丘都會聚集誦戒。每條戒律都被高聲讀誦,然後僧眾會互問誰有犯戒。沒人的話,便又朗讀下一條。如果有人犯戒的話,他便要在僧眾前認錯。除了四大戒條外,一般的犯戒都可經認錯護得饒恕。
  
  很多時,佛陀會叫縛悉底加入他的行列各乞食。舍利弗和羅睺羅也會同行。這年雨季,他們都住在王捨城南部一個小鎮耶迦難羅附近的山裡。一天下午,當比丘們行經耶迦難羅稻田的時候,他們被一個名叫婆私吒,屬於高尚階層的農夫停下來。這個農夫非常富有,擁有幾千畝的農地。那時正是初耕時節,他正在那裡指揮著數百個工人的勞動。看見佛陀經過,他站正在去路,用鄙視的語氣說道:「我們是農夫。我們犁田、播種、施肥、栽植和收割農作物以能有食物作糧。你們什麼也不做,卻仍然有食物可吃。你們全部都沒用,不犁田、播種、施肥、栽種或收成。」
  
  佛陀應道:「啊,但我們其實有這樣做的。我們犁田、播種、施肥、栽種和收成。」
  
  「那你們的犁在那兒?水牛和種子何在?你們又有什麼的收成?」
  
  佛陀答道:「我們把信念的種子播在至誠的心田上。我們的犁是細心專注,而我們的水牛就是精進的修行。我們的收成則是愛心和瞭解。大人,沒有信念、瞭解和愛心,生命裡便只有痛苦。」
  
  婆私吒發覺自己不期然地被佛陀的說話所感動。他下令侍從給佛陀送上浮汁香飯。可是,佛陀沒有接納。「我並非希望得到供養才與你分享這些。如果你真想作供,請等下一次機會吧。」
  
  那地主大受感動,一下子便伏到地上來,請求佛陀收他為在家弟子。縛悉底親眼看到這一切的。他明白自己可以從佛陀那裡學到很多。他知道在佛陀眾多的學生中,很少數這樣幸運,得以親近佛陀。
  
  雨季過後,佛陀前去西北弘法。他秋末才回到捨衛城。一天早上乞食時,羅睺羅不能集中專注。雖然他繼續跟著單列的排行,但他的心神已不住。凝視著前面的佛陀,羅睺羅便猜想著佛陀如果沒有走現在的道路,又會怎樣。假使佛陀繼位為王,羅睺羅自己又會如何?滿腦子想著這些,羅睺羅完全忘記了觀察呼吸和步代。佛陀不需要看見羅睺羅,已經知道他的兒子不能專注。他停下來,轉身過來。其他的比丘也因此停頓了。佛陀望著羅睺羅說:「羅睺羅,你有觀察著呼吸和保持專注嗎?」
  
  羅睺羅低頭。
  
  佛陀說:「要保持專注,你必先要靜觀呼吸。我們就是在乞食之中也要禪修。繼續去靜思眾生因蘊集而成的無常性和無自性。五蘊就是色身、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識。細察你的呼吸和思想,這樣,你的心便不會散亂。」
  
  佛陀又轉過身來,再繼續前行。他的說話也提醒了其他的比丘要保持專注。但行不到幾步,羅睺羅便自行離隊,行往森林裡獨坐樹下。雖然縛悉底跟著來,但羅睺羅對他說:「請你繼續跟其他比丘乞食去。我現在沒心情乞食。佛陀在眾多比丘前教誤訓我,我真覺羞恥。我想在這裡靜坐一會。」看見自己幫不到好朋友,縛悉底唯有再回去加入其他比丘的行列。
  
  回精舍的路上,舍利弗尊者和縛悉底再次邀同羅睺羅一起回去。回去精舍,縛悉底把一半食物分給羅睺羅某些教示。他說:「羅睺羅,向大地學習吧。不論我們把清香的花朵、香水、或鮮乳汁撒在地上,又或將穢臭的糞便、尿、血、粘液、涎沫等丟棄在地上,大地都一概領受,無牽無懼。因此,當遐想冒起的時候,不要被它所纏縛或奴役。」
  
  向水學習吧,羅睺羅。當我們用水清洗污垢,水一點也不會悲傷或覺羞辱。向火學習吧。火會毫不分別的燒燬一切。它並不會介意燒的東西是否潔淨。向空氣學習吧。空氣運戰著所有的氣味,不論它是香是臭。
  
  羅睺羅,修習慈愛以降伏瞋怒。慈愛是無條件地給人歡樂的心量。修習悲心以降伏殘忍。悲心是不求回報地替人脫苦的能耐。修習歡喜心以降伏怨恨。這是替人家的成功和幸福而產生的喜悅。修習能捨心以降伏偏執。捨心是對一切事物平等開懷的看待。這是,因為那是。那是因為這是。自我和其他沒有分別。不要排斥一樣而又卻追求另一樣。
  
  羅睺羅,慈、悲、喜、捨、都是深奧美妙的心境。我稱它們為四無量心。如你修心它們,你一定會成為他人清新的生命力和快樂的泉源。
  
  羅睺羅,定思無常以能破除我執的妄見。靜思色身的生、住、異、滅、以把自己從慾念中解脫出來。時常觀察你的呼吸。專注於呼吸會為你帶來無限的喜悅。
  
  縛悉底很高興自己坐在羅睺羅身旁,因而聽到佛陀所說的一切。雖然縛悉底已背誦了轉法輸經和無自性經,但他就從未有領略過像今天這種微妙的法味。這可能是因為他沒有親聞佛陀說這兩部經的關第。他第一次親聽佛陀的經教,是看顧水牛經。但那時他還未夠成熟讀所有其他的經教。
  
  那天,佛陀又給他們兩個年青人教導不同的方法來觀察呼吸。雖然他們都曾接受過這方面的教導,但今次卻是他們第一次得到佛陀的親自指引。佛陀告訴他們,留心專注地觀察呼吸得到的第一樣效果,就是降伏散亂和昏沉。
  
  吸的時候,你要察覺到你在吸人氣息。吸的時候,你要察覺到你在呼出氣息。在這些練習呼吸的時候,集中你的心念在你的氣息上。這樣,胡思亂想便會終止,而使你的心投入專注之中。當你察覺你的呼吸,你便證得醒覺。這種醒覺,就是潛藏在每一個眾生之內的佛性。
  
  吸入的氣息短,你便要知道自己在吸入短的氣息。呼出的氣息長,你便要知道自己在呼出長的氣息。你要全面的察覺每一口氣息。專注地觀息可以幫助你得定。有了禪定,你便可以洞察你身體、感受、心和心物的真性。這又稱為淨身法。
  
  佛陀全心全意的教導他們。他的說話簡單而深奧。縛悉底很信心憑著佛陀這特別的一課,他可以比以前容易保持專注的觀息,因而在修行上有更大的進步。向佛陀鞠躬頂禮之後,縛悉底和羅睺羅一起步往湖邊。他們互相重覆佛陀所說的,以能牢牢說著他的言教。


一把麥糠

 接下來的一年,佛陀與五百比丘在鞞闍那雨季安居。舍利弗和目犍連替他助理一切事務。安居季節剛過了一半,整個地區都被乾旱影響,熱氣迫人。佛陀大半天都在一棵婆樹蔭下度過。他用食、開示、禪修和睡覺都在同一棵樹下。
  
  安居進入第三個月,比丘們所乞食到的食物越來載少。食物短缺是因為天旱所至,就是政府的儲備糧餉,都已所餘無幾。很多增人都往往空缽而回。佛陀也不例外,每次空缽而回的時候,他便只好喝水充飢。所有的比丘都變得面黃山骨瘦。目犍連尊建議遷往郁多羅拘廬度過剩下來的安居日子,因為那裡會比較容易找到食物。但佛陀卻反對,他說:「目犍連,不單是我們在受苦,除了幾個最富有的住戶外,這裡我們的機會去分擔和瞭解他們的苦難。我們是應該留在這裡至安居完畢的。
  
  他們這次前來鞞闍那,是富商火達多聽過佛陀說法後邀請他來這裡安居的。但火達多現在卻在外公幹,對家鄉的情況毫不知情。
  
  一天,目犍連著精舍旁邊仍長得壯綠的一些草木,對佛陀說道:「世尊,我想這些樹木還可以保持健壯,必定是因為泥土晨的營養豐足。我們可以掘起那肥沃的土壤,與水調勻,以給比丘們作食。」
  
  佛陀說:「這是不對的,目犍連。我昔日在彈多落迦山上苦修的時候,也曾這樣試過,但發覺其實沒有好處。許多生物都住在泥土裡,以防受到太陽的暴曬。如果我們翻起泥土,這很多的微細生物和植物便會死去。」目犍連再沒有說下去。
  
  一向以來,比丘的僧規都是乞來的一部份食物,放進一個空著的容器,以供那些乞得不夠食物的比丘所用。縛悉底留意到在過去十日,容器內就連一料飯或一小片烘飽也沒有。羅睺羅私下告訴縛悉底,雖然每個比丘都乞不夠食物,但一般人都會先供食給年長的比丘們。因此,年輕的比丘大都乞不到任何的食物。縛悉底也有同感,他說:「就是在乞到一點食物的日子裡,我吃完之後也很快又肚子餓。你也是這樣嗎?」
  
  羅睺羅點頭。他發覺自己時常因為飢餓,以至夜間不能入睡。一天乞食回來,阿難陀尊者在戶外的三腳爐上,放上一個土製的煲。他又收集了一些柴枝生火。縛悉度走過看看他做什麼,並自動替他看火,因他對這等工作最為熟悉。不到一會,火已燒得熊熊的。阿難陀從他的缽中把一些看似木悄的東西倒進煲內。他說:「這是麥糠。我們可以把它烤香,然後獻給佛陀。」
  
  縛悉底一邊用兩支小竹枝移動著麥糠,一邊聽阿難陀說他如何遇上這個剛帶著五百匹馬來到鞞闍那的馬販。他看到比丘的苦況,因而囑阿難陀當比丘有需要時,可到他的馬房受他供養馬匹作糧的麥糠。那天,阿難陀被供兩把麥糠,其中一把是給佛陀的。阿難陀答應會把這個慷慨商人的消息告訴所有的比丘。
  
  麥糠很快便烘得香噴噴。阿難陀把它放回缽中,更請縛悉底陪他一起前去婆樹那裡。阿難陀把麥糠給佛陀奉上。佛陀問縛悉底有沒有食物。縛悉底展示他那天很幸運地乞到的甜薯。佛陀邀請他們坐下來與他共食。他恭敬的提起他的缽。縛悉底也專注地拿起他的甜薯。當他望著佛陀把麥糠滿懷感恩的撥到嘴裡時,他真的想哭了。
  
  那天開示完畢,阿難陀尊者告訴僧眾馬販的好意。阿難陀請他們只要在乞不到食物時才到馬房受供,因為麥糠本來是給馬匹吃的,他不希望連累馬匹捱餓。
  
  那夜,舍利弗在月下往訪在婆樹下的佛陀。他說:「世尊,醒覺之道太奇妙了!所有聽聞、理解和修行它的人,都給它改變過來。但世尊,你入滅後,我們又怎樣能夠確保大道的承傳呢?」
  
  「舍利弗,如果比丘們可以掌握到經中的真義,而又如實修行和嚴守戒律,解脫之道便可以世代延續下去。」
  
  「世尊,眾多的比丘都勤誦經典。只要將來世代的僧人都繼續如是,您的慈悲的智慧定必可以永世深廣流傳。」
  
  「舍利弗,單傳經教是不夠的。最重要的還是實行經中所說的。守持戒律尤其重要。沒有戒行,正法難持。沒有戒律,正法很快便會滅亡。」
  
  「有沒有方法把戒律形式化以能保存於後世呢?」
  
  「這仍沒有可能。舍利弗,一套完整的戒律不是一朝一夕或一個人可以建立的。僧團的初期,是沒有戒律。我們現在有一百二十戒。這個數目會隨著時間增長。舍利弗,現時的戒律還未完整。我相信它的數目將會達到二百以上。」
  
  安居最後的一天終於來臨。富商火達多從外回來才知道比丘們的狀況。他覺得非常慚愧,便立刻在家裡給比丘們供食。他又給每位比丘送上一件新的衲衣。佛陀作了雨季最後一次的開示後,比丘便往南面而行。
  
  這次的旅程很是寫意。比丘們都行得不緩不急。他們日間乞食,夜間作息。每天午食後小休,他們又再出發。他們偶而留在一些村鎮數天,以滿足當地居民聽法的興趣。晚間,僧眾都在睡覺前讀誦經本。
  
  一天下午,縛悉底遇到一群看顧水牛的男童,正牽著水牛回家。他停下來與他們交談,懷緬著自己少年時的日子。忽然,他思鄉的情懷被勾起來了。他惦掛著廬培克和芭娜,尤其是媲摩。他不知道一個比丘是否應該想念他已離開了的家人。當然,羅睺羅也曾告訴縛悉底他對自己的家人也非常掛念。
  
  縛悉底現在已二十二歲了。他比較喜歡與年青人相處,尤其喜歡和羅睺羅一起。他們時常都會互吐心聲。縛悉底告訴羅睺羅他看水牛的日子。羅睺羅從沒有過機會坐在水牛背上。當縛悉底告訴他水牛的溫馴,羅睺羅起初覺得很難相信。縛悉底移山倒海了再三保證,雖然水牛體型龐大,但卻是其中一類最馴良的動物之一。他不知曾多少次在歸途上仰臥牛背,沿著河岸欣賞藍天白雲,享受在溫暖軟滑的牛背上悠閒的每一刻。縛悉底又告訴羅睺羅他與別的孩子所玩的遊戲。羅睺羅很喜歡聽這些故事。這種生活是他從來都未接觸過的,因為他在王宮裡長大。他說他想騎在水牛背上。縛悉底答應一定替他作出安排。
  
  縛悉底設法想給羅睺羅安排騎水牛,但卻記起他們都已是受了戒的比丘了!他決定如果途經故鄉附近時,他便會向佛陀請準準回家探家人。那時,他便可以邀羅睺羅與他同行。當沒有其他人的時候,他便會讓羅睺羅騎上廬培克看顧的水牛,在尼連禪河河畔暢遊。縛悉底自己也會脫下衲衣,騎上水牛背,就像昔日一般。
  
  翌年,佛陀在者梨迦這些石山上安居。這已是佛陀自證悟後第十三次的雨季安居了。彌伽耶是他當時的侍從。一天,彌伽耶向佛陀透露他在森林禪坐時,往往會被情慾所擾。佛陀曾囑咐比丘們要有些時間獨自修行,但他獨自修行時,卻有這麼鐵魔障現前,因而令他非常擔心。
  
  佛陀告訴他,獨自修行並不代表不需要同修的支持。當然,與友伴作無聊的閒談或言說是非都肯定對修行有損無益,但得到同修道友的支持,對修行卻是非常重要的。比丘們需要在團內共下,以能互相勉勵。這才是皈依僧寶的意義。
  
  佛陀又說:「一個比丘有五種需要。第一是同修道友的善知識。第二是有助比丘保持專念的戒律。第三是要有足夠的機會研讀教理。第四是精進修行。第五是能體解事物的慧力。後四樣的需要都是有賴第一樣條件的存在,那就是要有同修良伴。」
  
  彌伽耶,修習觀想死亡、慈悲、無常和對呼吸的覺察:
  
  要降伏慾念,必需修習觀想死屍。深深洞視身體腐爛的九個階段,從氣息停止至白骨化為塵土。
  
  要降伏瞋怒,必需修習觀想慈悲。慈悲可以使我們明瞭自己心內瞋怒的起因,以及那些導致我們瞋怒的人。
  
  要降伏貪慾,必需修習觀想無常。這樣的觀想,可以燃亮生死以至萬象的真相。
  
  要降伏散亂,必需修習觀想氣息的呼吸。
  
  如果你能夠時常修習此四種觀想,你必定可以證得解脫和徹悟。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