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故道白雲(佛陀傳記)5
一行禪師
14/10/2018 09:40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竹林

 那是月圓之日。佛陀與他的一仟二佰五十個比丘持著缽進入王捨城內。他們踏著平穩緩和的腳步。城裡的街道上佈滿了綵燈和鮮花。人群擠在街道兩旁歡迎佛陀和僧伽。當比丘們行到大路的交匯點,蜂擁的民眾實在令佛陀和比丘們無法通過。
  
  正當優樓頻螺迦葉不知所措的時候,一個手持六弦西他琴,邊彈邊唱的年青伙子走出來。他的歌聲清脆如銀鈴。當他從人群中行過的時候,他們都讓開給他通過。這一來,佛陀和比丘們也都可以才繼續前行了。迦葉認出這個樂者是一個月前才在他的引領下皈依三寶。他唱著的歌詞深深表達著他的感受:
  
  「在這清新的春晨,
  
  大覺者穿過我們的都城,
  
  一仟二佰五弟子隨行,
  
  腳步緩和、平穩,祥光遍照。
  
  一邊陶醉在年青人的曲中,群眾一邊望著佛陀在他們前面經過。歌者繼續唱:
  
  「身為您的弟子,感恩安慰,
  
  讓我們歌唱,歌唱您無盡的愛心與智慧,
  
  引導我們覺悟知足常樂之真理。
  
  也讓我來歌頌僧伽,
  
  歌頌你們追隨佛陀的覺醒之道。」
  
  年青人繼續邊行邊唱,給佛陀和比丘們開路,直至到達王宮的入口。這時,他才向佛陀鞠躬禮敬,然後瞬間便消失在人群中。
  
  在六千隨從的倍同下,頻婆娑羅王出來親迎佛陀。他帶佛陀和比丘們到宮裡的前院。這裡早已搭起很多篷帳以在烈日下供他們涼蔭。佛陀被尊請上坐院裡的中座。所有給比丘的座位也經專意安排。佛陀上座後,頻婆娑羅王便請其他人入座。大王和優樓頻螺迦葉分別坐在佛陀的兩旁。
  
  阿闍世太子奉上一盆水和一條毛巾給佛陀清潔手足。其他的侍從則用同樣的方法侍奉比丘們。接著,素宴便正式開始,桌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菜。大王親自將食物放入佛陀的缽中,而毗提撥王后和共他僕人則侍奉比丘們。佛陀和比丘都在食前念誦。頻婆娑羅王和他的嘉賓在進食的時候都默不作聲。六千賓客都被佛陀和比丘的和顏悅色深為感動。
  
  佛陀和一仟二佰五十個比丘進食完畢後,他們的缽全被拿去清洗而復還。這時,頻婆娑羅王轉過來向佛陀合掌禮敬。意會至大王的心意,佛陀開始為大家說法。他講授五戒為導致家庭和樂、國家太平之道。
  
  「第一戒是不殺。受持此戒可長養慈悲心。眾生皆懼死亡。正如我們自己愛惜自己的生命,我們也同時應該愛惜眾生的生命。我們除了不去奪取別人的生命,也應該避免傷害別類生命。我們應與人、動物和植物和諧和處。如果我們滋養愛心,痛苦就會相應而減,而快樂的生活就會隨之而生。國民如都能受持此不殺之戒,整個國家都必定會和平安穩。當人民都尊重彼此的生命,國家必定富強,而外來的侵擾也便容易應付得多了。就是國防設備完善,也沒有必要動用。軍隊士卒也便可以用他們的時間去修橋補路、開荒建壩,造這些有建設性的工作了。
  
  「第二戒是不偷盜。我們沒有權去奪取他人用勞力換來的財產。試圖搶奪他人的財物就是破戒。騙取或以欺壓手段強取都是偷盜。從他人的血汗勞力圖取暴利也是破戒。假使每人都受持此戒,社會平等便會萌芽,而劫殺也必然很快止滅。
  
  「第三戒是不作不道德的性行為。性關係只限於夫婦之間。持此戒能在家庭裡建立互相信任和快樂,同時免除其他人的不必要痛苦。如果想有快樂而又有時間幫助國家民旅,就必需避免三妻四妾。
  
  「第四戒是不妄語。不要說會導至離間或仇恨的說話。出口必要是真言。是就是是,非就是非。言語可以建立信心與快樂,但也可以產生誤會與憎恨,或甚至殺戮與戰爭。因此出言必需謹慎。
  
  「第五戒是不飲用酒精或剌激品。酒精和刺激品都會使人喪失理智。一個人醉酒的時候,很多時會令自己、家人或其他人蒙受痛苦。受持此戒可保身心的健康。此戒應該時刻遵守。
  
  「如大王與各位高官都嚴持五戒,國家必大受裨益。陛下,帝王是國家的舵手。他必需有很高的察覺力,分秒都知道國家發生著什麼事。如果你能令到部屬明白和堅守五戒的話,這五條和諧平安的生活原則是可以使摩揭陀更為強盛的。」
  
  高興至極,頻婆娑羅王站起來向佛陀鞠躬禮謝。毗提拔王后手拖兒子阿闍世,行到佛陀面前來。她教太子合掌禮敬佛陀,然後說道:「佛陀世尊,阿闍世太子和四百個小孩今天都同時在場。不知道你可否教他們愛與覺察之道呢?
  
  王后再向佛陀鞠躬。佛陀微笑。他伸手出來拖著小太子的手。王后示意叫其他的小孩上前。他們都是來自名們望族,身上穿著極華麗的衣服。男男女女都帶著金環於手碗或腳跟。女孩更穿土閃閃生光的紗麗。阿闍世太子坐在佛陀腳下。這時,佛陀想起他很久以前在迦昆羅衛國的蕃櫻桃樹下與一班貧苦村童的野餐。他默默的對自己承諾,日後回鄉時,必定要訪尋他們,與他們分享法義。
  
  佛陀對小孩們說:「孩子們,在我為人之前,我曾經生為泥土和石塊、植物、雀鳥和許多的其他動物。你們也一樣曾徑是泥土和石塊、植物、雀鳥和動物。或許你們今天與我一起在這裡,是因為我們在過去世有過特殊的關係。也許我們曾帶給大家喜樂或衷傷。
  
  「我今天想為你們講一個很多世以前發生的故事。它是關於一隻蒼鷺、一隻蟹、一棵雞蛋花樹和很多的小蝦小魚。那一世,我是那棵雞蛋花樹。也許你們其中有人是那蒼鷺、蟹或小蝦。這個故事裡,蒼鷺又壞又狡滑,是只給別人痛苦和死亡的傢伙。蒼鷺也令我,這棵花樹受苦。但我從那些痛苦中,學到很重要的一課,那就是如果你欺騙和傷害別人,到頭來你自己也會被欺騙和受到傷害。
  
  我是生長在一個清香蓮池附近的一棵雞蛋花樹。池裡一條魚也沒有。但離那裡不遠的地方,卻有個很淺的死水塘,裡面住著很多小魚小蝦和一隻蟹。蒼鷺發現塘裡有這麼多的魚蝦,便想出了一個計策。他坐在塘邊,臉上表現得挺愁惱可憐的樣子。
  
  「魚和蝦問他:蒼鷺先生,你為何這麼懊惱?
  
  「我正在想著你們這可憐一群的生活。你們的塘又泥又髒。你們又缺乏食物。我真替你們的苦命感到不安。」
  
  「哪你有辦法幫助我們嗎,蒼鷺先生?,塘裡的小動物問道。」
  
  其實,如果你們讓我把你們一一帶到那邊不遠處清涼的蓮池裡,你們應該可以得到更多食物。
  
  「我們也想相信你,但一向以來,誰有聽過蒼鷺會關心魚蝦的。可能你只是想騙我們,把我們吃掉罷了。
  
  「你們為何如此多疑?你們應該當我是個慈祥的世伯。我是沒有必要騙你們的。那邊其的有個很大而又滿載清水的蓮池。你們不信的話,我可以帶你們中其一個先往視察。他回來便可以告訴你們我是否在說真話了。
  
  「蝦和魚經詳細商討後,決定讓一條年長的魚跟蒼鷺前去蓮池。這條魚身上多刺,魚鱗堅硬如石。除了游得很快,他也能在沙上活動自如。蒼鷺把他擔在嘴裡,飛去蓮池。他把老魚放進池裡好讓他能仔細視察一番。這蓮池真的十分寬敞,池水清新涼快,又有很充足的食糧。當他回到舊塘,便將一切情況報告。
  
  「肯定了蒼鷺的好意,魚蝦都央求蒼鷺把他們搬到蓮池。狡滑的蒼鷺當然答應。他一一把魚銜在嘴裡,然後飛去。但這一次,他並非把他們帶到蓮池。他飛往那棵雞蛋花樹,將魚放在樹的椏枝上,撕下他的肉來吃,剩下的魚骨則扔到樹腳下。他就是這樣,逐漸一一把魚吞噬。
  
  「我就是那棵雞蛋花樹,所以我見證這一切的發生。雖然我十分憤怒,但卻沒法阻止蒼鷺。一棵雞蛋花樹的根牢牢的抓著泥土。它只會長出枝葉和花朵。它不能四處走動。我也不能大叫來警告魚蝦真實的情形。我就連把樹枝伸長來阻止蒼鷺把魚吃掉也做不到。我只有坐觀慘況。每次蒼鷺杷魚肉撕下的時候,我都感到無限痛苦。我覺得自己的樹椏快將乾涸,而樹枝也將斷掉。一滴滴像眼淚的像眼淚的液汁聚集在我的樹皮上。不過,蒼鷺沒有察覺到。連續幾天,這樣把魚吃掉。當魚已全部吃光,他開闢始打蝦的主意了。在我腳下堆起的魚骨,就足夠裝滿兩個大籮。
  
  「我知道身為一棵雞蛋花樹的職責,是要用芬芳的花朵美化森林。但我當時實在被蒼鷺的所作所為和自己的無能為力折磨得很痛苦。假如我是一隻鹿或一個人,我便可以做點事。但被樹根繫在地上,我完全動彈不得。我當時發願,如果我將來生為動物或人,我必定會盡力去除強扶弱。
  
  當所有的魚和蝦都被蒼鷺吃盡,便只剩下那只蟹。仍然未滿足,那只蒼鷺對蟹說道:『世侄,我已把所有的魚蝦都搬到蓮池去快快樂樂的生活。這裡現在只剩下你一個,你一定很是寂寞了。讓我也把你搬到蓮池吧。』
  
  「你怎樣帶我去?
  
  「就像我帶其他的一樣,用我的嘴巴。」
  
  「我滑掉下來怎辦?我的殼會破成碎」
  
  「不用擔心,我是會很小心的。」
  
  「蟹細心考慮。也許蒼鷺真的把魚蝦都運去了蓮池,但如果他都把魚蝦們騙去吃掉,那也不是沒有可能的。於是,蟹便想了一個辦法來確保自己的安全。他對蒼鷺說:『世伯,我怕你的嘴巴不夠力把我擔起,倒不如你飛時我抓著你的頸背為好。』
  
  「蒼鷺只好同意。他等蟹爬到他的背上抓緊,然後便飛到空中。但他沒有把蟹帶到蓮池,而又是把他帶到雞蛋花樹那裡去。」
  
  「世伯,你為何不把我放入蓮池?為什麼我們在這兒著地?
  
  「哪有蒼鷺會把魚蝦搬到蓮池?世伯,我不是施恩的。你看到雞蛋花樹下的魚骨蝦殼嗎?你的生命也將在此處終結。」
  
  「世伯,魚蝦們或許被你騙到,但我沒那麼容易上當。快把我帶到蓮池,否則我用抓將你的頭割掉。」
  
  「蟹把利抓插入蒼鷺頸裡。剎時的刺痛令蒼鷺大喊出來:『別這麼用力,!我會立刻帶你到蓮池!我答應一定不會把你吃掉!」
  
  蒼鷺把蟹帶到蓮池,準備把他放在水邊。但蟹仍不肯把他的抓放鬆。想起所有被他蒙騙而喪命的魚蝦,他禁不住把利抓割入蒼鷺的頸裡,直至他的頭脫落。這時,蟹才自己爬進水裡去。
  
  「孩子們,我當時是那棵雞蛋花樹。這一切我都親眼看到。我學到了如果我們對別人慈愛,別人也會對我們慈愛;如果我們對別人殘忍,遲早我們自己也會遭逢同樣的命運。我發願在我的所有未來世,都會全力去幫助人。」
  
  小童覺得故事很好聽。他們被雞蛋花樹的痛苦所感動,更同情那些無助的小魚小蝦。他們又鄙視蒼鷺欺詐殘暴的行為,但十分欣賞蟹的精明果斷。
  
  頻婆娑羅王起立。他合掌鞠躬,對佛陀說:「世尊,我們老幼都上了重要的一課。我真希望阿闍世太子會把您的話牢記心中。我們國家也真有福澤能得到您的光臨。如您允許的話,我現在希望送給您和僧伽一份薄禮。」
  
  佛陀繼續望著大王,等著他再伸述說明。過了一會的肅靜,大王繼續說:「大概離王捨城以北兩里左右,有一個很大很美的園林,名叫竹林。那裡恬靜清涼,十分怡人。裡面還住著很多的松鼠。我想把竹林送給您和您的僧團,以供您們作說法修行的道場。授教慈悲的偉大導師,請您接納我這份心意。」
  
  佛陀思巧了一會。這是僧團首次被供土地作寺院。他的比丘在雨季中肯定需要有地方下榻安居。佛陀作深呼吸,然後微笑點頭,以表示接納大王的厚意。頻婆娑羅王歡喜若狂。他知道有了寺院在這裡,佛陀便將會在摩揭陀逗留多些時間。
  
  當天在場的嘉賓有很多是婆羅門教的要領人物。其中很多都不滿大王這樣做,但卻不敢表露意見。
  
  大王傳令拿來一個盛滿了清水的金瓶。他把水倒在佛陀的手上,隆重的宣佈:「師傅,這些水流在你的手上,就代表著竹林已轉送給你和你的僧伽了。」
  
  大王把竹林贈送給佛陀的儀式,這才完畢。供奉之宴也就此結束。佛陀和他的一仟二佰五十個比丘,也開始離開王宮了。


我會在春天回去

家裡的消息。他問迦鹿荼離有關父王、王后、耶輸陀羅、難陀、孫陀莉難陀、他的朋友、和他當然沒有忘記的兒子,羅睺羅。雖然連鹿荼離一如以往的談笑風生,但他的臉上少不免多了歲月的留痕。車匿看上去也衰老了不少。佛陀與他們坐在他的房子外面談了很久。他獲悉迦鹿荼離現時在朝廷裡任職高官,是淨飯王最信任的參謀之一。兩個月前,他們已獲悉佛陀證道以及正在摩揭陀說法的消息。家中各人都為此高興,尤其是大王、王后和瞿夷。當大王囑迦鹿荼離來竹林找佛陀回去時,迦鹿荼離也感到十分興奮。起程之前的三天籌備,令他緊張得不能入睡。是耶輸陀羅建議他和車匿一起來的。當車匿知道迦鹿荼離肯帶他同行,他開心得哭了起來。他倆經過一個月的旅程,才到達竹林精舍。
  
  照迦鹿荼離所說,大王的健康近年來已衰退了不少,但頭腦卻仍然敏銳。他有幾個有才幹的大臣幫他米理國事。喬答彌則如以往一般活躍。難陀王子已經與一位貴族女子卡拉諾莉訂了親。難陀年少英俊,又喜歡打扮,但大王就擔心他缺乏成熟和穩重。佛陀的妹妹孫陀莉難陀已經亭亭玉立,美麗高貴。至於耶輸陀羅,從佛陀離開那天,她已再沒有配帶珠寶首飾。她空著得非常樸素,又把她的所有名貴衣物賣掉,將得來的錢贈給貧苦大眾。當她聽到佛陀只是日中一食,她也照這樣去做。在喬答彌王后的相助下,她繼續她的救貧扶弱工作。羅睺羅已經七歲。他烏黑的眼睛閃耀著聰穎和決心。他的祖父母對他的疼愛,就像他們從前對佛陀一般。
  
  車匿確定了所有迦鹿荼離告訴佛陀的。家裡的消息使佛陀暖在心頭。最後,迦鹿荼離問佛陀何時才能回去迦毗羅衛國。佛陀說道:「我會在雨季後回來。我暫時不想離開這班修行未上軌道的年輕比丘。過了這段安居時間,我便應該可以放心離開他們了。但迦鹿荼離!車匿!你們不防留下一個月左右來嘗試一下這裡的生活啊!那還應該有足夠時間讓你們回去告訴大王我雨季後的歸期。」
  
  迦鹿荼離和車匿當然很高興留在竹林精舍小住。他們與多位比丘成了好朋友,更嘗試到他們出家人平和愉快的生活。他們又學會了怎樣在日常生活中修習察覺的能力以滋養身心。迦鹿荼離用了很多時間在佛陀的身邊觀察。他被佛陀的從容自在所深深感動。佛陀已很明顯地到達了一個不會再追求慾望的境界。佛陀就像一條在水中自如地游來游去的魚,或在天空中安祥地飄浮著的雲。他完全投入當下的一刻。
  
  佛陀的目光和笑容就是他得到了精神解脫的印證。他再不會被這世界裡任何的事物束縛,而他卻擁有對別人最多的愛心和瞭解。迦鹿荼離發覺他的老朋友在精神道上把他拋離了很遠。一時間,迦鹿荼離發覺自己很渴望過一種如比丘般寧靜無著的生活。他覺得已可放棄一切功句利祿和權勢地位,以及那種生活所帶來的憂慮。就只在竹林住上了七天,他已私下對佛陀表示他欲剃度為比丘了。佛陀對此也感到有點意外,但卻微笑點頭以示接納。
  
  車匿也同樣希望成為比丘。但礙於對大王一家有責在身,他認為應該先向耶輸陀羅請辭,羅為適當。因此,他準備等佛陀回到迦毗羅衛國之後,才作出這個要求。


手指非月

 一天下午,舍利弗和目犍連帶了一位名叫帝迦羅朅的苦行者來謁見佛陀。帝迦羅朅是與刪闍夜齊名的。同時,他又是舍利弗的伯伯。當他知道侄兒追隨了佛陀為師,便很好奇想知道佛陀所教的是什麼。當他要舍利弗和目犍連給他解說時,他們卻提議他直接與佛陀會面。
  
  帝迦羅朅的問佛陀道:「喬答摩,你所教的是什麼?你的教義為何?個人來說,我很不喜歡任何的理論學說。我對這些完全不信。」
  
  佛陀微笑問道:「那你信不信你自己不相信任何理論學說的主義呢?你信不信『不信主義』呢?
  
  有點出乎意料,帝迦羅朅的答道:「喬答摩,我信不信都不重要。」
  
  佛陀溫柔的說:「一個人一旦被某些學說教條絆著,便即時失去全部自由。如果一個人偏執著自己所信的才是唯一的真理,他便會認為所有其他的都是邪見。紛爭與衝突全都由狹窄的眼光和見解產生。它們可以無止境的擴大,浪費寶貴的時間甚至導致戰爭。對見解的執著,是精神之道上的最大障礙。被狹見困綁著的人會被障亂得無法把真理之門打開。
  
  「讓我告訴你一個故事。它是關於一個年輕鰥夫和他的五歲兒子的。這男子愛他的兒子過於自己的生命。一天,他因要出外辦事,留下了兒子一人在屋裡。他出去之後,一群土匪入村把全村劫殺擄掠。他們把他的兒子擄走。當他從外面歸來,發覺全屋已被燒燬,而附近又伏著一具燒焦了的童屍,他便以為自己的兒子已慘遭殺害。他在那裡呼天搶地,然後把剩餘的屍體火化。因為愛子心切,他便將骨灰放入一個袋裡,時常攜帶在身邊。數月之後,他的兒子擺脫了土匪的監視,偷走回家。那時正當深夜,他大力敲門。但因他的父親當時正抱著骨灰憶念涕哭,便役有理會門響。就是他兒子大聲呼叫,告訴他自己是他的兒子,他也不予理會。他深信自己的兒子已死去,還以為那是附近的頑童把他戲弄而己。最後他的兒子只好流浪他去。這樣一來,他們父子便真的永遠訣別了。
  
  「你看到吧,朋友。如果我們對一些信念執為絕對的真理,也許我們有一天會落得如這個鰥夫的下場。如果我們以為自己已盡得真義,當真理真的來臨時,我們便無法把心扉的大門打開來接納它了。」
  
  帝迦羅朅問道:「那你的教理又如何?假如別人追隨你所教的,那他們是否也被困於狹見之內?
  
  「我所教的並不是什麼學說或哲理。它不是理論的推斷或思考上的假想。它不像某些哲學理論般,試圖探討宇宙的基本原索是地、水、火、風、或神,又或宇宙是有限、無限、短暫還是永恆。一切思想上對真理的揣測和推究,都像圍著圓盆邊爬行的螞蟻永遠都去不到任何地方。我所說教的,不是哲學。它是實證經驗的結果。你是可以親自從你自己的經驗中證實的。我說所有一切都無常和無分別的自體。這些都是我親證的。你們也同樣可以。我說萬物都是以其他的事物為條件而生起、住世和壞滅。沒有任何的事物是從單一的本源而產生。我是親證道個真理的,你們也可以做得到。我的目的並不是要解釋宇宙,而是要幫助帶導其他人直接體驗實相。文字語言不能解釋實相。只有親身的體驗才可使我們看到實相的真面目。」
  
  帝迦羅朅讚歎道:「奇妙,妙極了,喬答摩!但如果有人把你所教的當作理論學說看待,那又怎辦呢?
  
  佛陀靜下來,然後點頭。「帝迦羅朅,你問得很好。雖然我所教的並非理論學說,但難免仍會有人這樣想的。我要清楚的道明,我所教的是體驗實相的方法,而不是實相本身。這個道理正如指著月亮的手指,並非月亮。聰明的人會利用手指來使自己看到月亮。一個誤認手指就是月亮的人,永遠都看不見真正的月亮。我所教的只是修行的方法,不是應該對它執著或崇拜的。我所教的就像一隻用來渡河的木筏。只有一個愚人才會到了彼岸,解脫之岸,還背著木筏到處走的。」
  
  帝迦羅朅合上雙掌。「佛陀世尊,請你教我怎樣從苦痛的感受中解脫出來吧。」
  
  佛陀說:「感受有三種喜歡、不喜歡、和無所謂喜歡與不喜歡的。三樣的根都來自身心的體會。感受一如其他物質和精神現象般有生有滅。我教的方法,是要深切體悟自己感受的來源和性質,不論它是好受的、不好受的、或兩樣都不是的。當你見到感受的來源,你便會瞭解它的性質。你會發覺感受不是恆常的,而你便逐漸不會再被它的起滅所擾動。幾乎所有的感受都是來自對實相的錯誤見解。將不正確的見解剷除,痛苦便自然終止。錯誤的見解使人把不恆常的當作恆常。無明就是所有痛苦的本源。我們修行察覺之道以擺脫無明。一個人要徹底看清事物才能洞悉它的真性。一個人是不能靠唸經供奉來破除無明的。」
  
  舍利弗、目犍連、迦鹿荼離、那先沙摩羅和車匿全都聽著佛陀給帝迦羅朅的這番解說。舍利弗最能深入領會佛陀的意思。他覺得自己的心如太陽般光明。無法隱藏他的喜悅,他合掌禮拜佛陀。跟著,深被佛陀的說法感動的帝迦羅朅也在佛陀面前伏下。迦鹿荼離和車匿都被這個情境感動。他們覺得能親近佛陀是值得驕傲的。他們對大道的信心更為增強。
  
  幾日後,毗提醯王后與一個侍從來到竹林給僧伽供食。她又同時帶了一棵雞蛋花幼樹來種在佛陀的房子外面,以紀念他在宮中對孩子講說的故事。
  
  在佛陀的帶導下,僧團修道上的成績有著很大的進展。舍利弗和目犍連的才智、勤奮和領導能力使他們成為僧團裡的表表者。他們與憍陳如和迦葉合作組織和領導僧伽。但雖然僧團的聲譽日益擴大,卻有些人開始譭謗佛陀和僧伽。這其中有很多是因妒忌國王對僧團大力支持的別教信徒。在家弟子時會前來竹林精舍表示他們對這些謠言的關注。似乎部份住在王捨城的人,對有那麼多的年青富家弟出家為比丘感到不滿。他們擔心不久的將來,王捨城所有的大家閏秀便再找不到合意的丈夫了。他們警告大家,有可能很多家族的香燈都再不能延續下去了。
  
  許多比丘聽到這類傳言都感到很不高興。但當佛陀知道時,他卻安慰比丘及在家眾:「這些事不用擔心。此等閒言遲早都會自動止息。」正如佛陀所料,不到一個月,便沒有人再聽到這些閒言閒語了。


不會褪滅亡美

雨季安居結束前兩個星期,一個異常美麗的女人做訪佛陀。她坐一輛由兩隻白馬拖行的白色馬車前來。陪同她一起來的,是一個大概十六歲的少年。她的衣著和舉止風度都十分高貴爾雅。她請一比丘引路前往佛陀的房舍,但他們到達時,卻發覺佛陀仍未從行禪歸來。於是,那年輕比丘便請他們先在佛陀房子的外面坐在竹椅上等候。
  
  沒多久,佛陀便在迦鹿茶離、舍利弗和那先沙摩羅的陪同下回來。那女人和少年都站起來恭敬的鞠躬作禮。佛陀請他們再坐下來後,自己便坐到另一張竹椅上。原來這位女士就是阿摩巴離,而少年就是頻婆娑羅王的兒子,戌博迦。
  
  迦鹿荼離從來都沒有見過這樣美麗的女子。他才剛受了比丘戒一個月,一時間不知道應否目視美人。於是,他把眼睛垂下來,望著地上。那先沙摩羅也是同樣的反應。只有佛陀和舍利弗直望進女子的眼裡。
  
  舍利弗望著阿摩巴離,然後再望著佛陀,他看到佛陀自然輕鬆的目光。他的臉就像個美麗的圓月。佛陀的眼睹清澈慈祥。舍利弗陀的從容自在和喜悅,都在那一剎間滲進了他自己的心內。
  
  阿摩巴離也是直接望著佛陀的眼睛。從沒有人像佛陀這樣望過她。在她的記憶中,所有男人見到她都會感到不大自然或對她生起慾念。但佛陀的目光,就如他在望著一片雲、一條河、或一朵花。她似乎覺得佛陀可以看到她心裡深處在想什麼。她合起掌來,把自己和兒子給各人介紹。「我是阿摩巴離,而這就是我學醫的兒子,戌博迦。我們已久仰大名,一直都盼望著今天與你會面這時刻。」
  
  佛陀問戊博迦有關他學業上和日常生活的問題。戌博迦都一一禮貌的回答。佛陀可以看得出他是一個善良和聰穎的少年。雖然與阿闍世太子同父異母,但他很明顯地比太子具備更有深度的性格。戌博迦對佛陀充滿敬仰和愛慕。他告訴自己,日後完成學業,必定要定居竹林附近,以能親近佛陀。
  
  未見佛陀之前,阿摩巴離以為他就只像她見過的其他著名導師。但她現在發覺她從未遇過像佛陀一樣的人。他的眼神充滿著難以形容的慈和。她感到他全然瞭解鎖在她心底裡的痛苦。單是佛陀對她的凝望,已把她的苦痛溶解了一大部份。淚光盈睫,她對佛陀說:「大師,我一向命苦。雖然我衣食無缺,錢財豐足,但一直以來,我的生命都全無意義,直至今天,這才是我生命裡最快樂的一天。」
  
  阿摩巴離原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歌舞家,但她不是隨便給人表演的。行為態度惡劣或不合她心意的人,就是肯給她再多的金錢,她也不會為他們表演。十六歲的時候,她經歷了一次痛心的戀愛。之後,她便遇到了當時年青的頻婆娑羅太子,雙雙墜入愛河。她替他生下了他們的兒子戌博迦。但宮中沒有一個人肯接納阿摩巴離和她的兒子。一些王族成員更揚言戌博迦只是太子在路邊一個大路旁拾回來的棄嬰。為了這些誣捏,阿摩巴離的自尊大受傷害。因為宮中的人對她嫉妒成仇,她也只得忍辱負重。最後,她發覺只有她的自由才是唯一值得維護的。她從始便不願在王宮居住,也立願永不會再放棄她的自由。
  
  佛陀對她溫和地說:「美麗、名與利,與其他現象一樣,都有生有滅。只有從禪定中得來的平和、喜悅和自由,才是真正的快樂。阿摩巴離,你要珍惜生命剩下來的每一刻。不要讓自己迷失在不察覺或無意義的娛樂之中。這是十分重要的。」
  
  佛陀告訴阿摩巴離她怎樣可以重新安排她每天的生活、修習呼吸、靜坐、留心專注地工作和遵守五戒。她很高興獲得佛陀這些寶貴的告誡。在離開之前,她說:「我在城外有個芒果叢林,那裡清涼恬靜。我希望你和你的比丘會考慮到那兒一遊。那將會是我和兒子的莫大榮幸。佛陀世尊,請你考慮一下我的邀請吧。」
  
  佛陀微笑接納。
  
  阿摩巴離離開之後,迦鹿茶離稟請坐在佛陀旁邊。那先沙摩羅請舍利弗坐到另外的椅子上。他自己則依然站著。幾個經過的比丘也前來加入他們的談話。舍利弗望著迦鹿荼離微笑。他又同樣望著那先沙摩羅微笑。然後,他對佛陀說道:「世尊,一個僧人應如何對待美色?美,尤其是女人的美,會障礙修行嗎?
  
  佛陀微笑。他知道舍利弗這個問題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其他的比丘而問的。他答道:「比丘們,一切法的真性,是超越美麗和醜陋的。美與醜都只是我們心中創造的觀念。它們與五蘊是難分難解的。一個藝術家的眼中,什麼都可以被認為是美麗,什麼也可以被視為醜陋。一條河、一片雲、一塊葉、一朵花、一線陽光、或一個金黃色的下午,全都具備不同的美。我們這裡旁邊的金竹也非常美麗。但也許沒有任何美麗,會比一個女人的美更容易使一個男人動心。如果他是被美色迷倒的話,他便會失去道業。
  
  「比丘們,當你們已因看透而得道,你們會看到美的依然是美,醜的也仍然是醜。但因你們都已證得解脫,你們便不會被繫於它們任何一樣。當一個解脫了的人看美,他也同時會看到其中包含著不美的部份。這個人會明白到一切的無常和空性,包括了一切美的和醜的。因此,他不會被美所迷,也不會抗拒醜陋。
  
  「唯一不會褪滅和產生苦惱的美,就是慈悲和已得解脫的心。慈悲就是無條件,無希求的愛心。已得解脫的心是不受環境和外來因素影響的。慈悲和已得解脫的心才是最真的美。那美中的平和喜悅就是真正的平和喜悅。比丘們,精進地修行吧,那你們便會證得真美。」
  
  迦鹿荼離和其他比丘都覺得佛陀這番說話非常有用。
  
  雨季終於過去了。佛陀提議迦鹿荼離和車匿先回迦毗羅衛國通傳佛陀即將回去的消息。於是,迦鹿荼離和車匿便立刻準備動身。迦鹿荼離現在已是個穩重祥和的比丘。他知道城都的人看見他現在的模樣,都會十分驚奇。他期待著宣佈佛陀回鄉的消息,但也同時覺得要離開只曾小住的竹林,有點遺憾。


重聚

 迦鹿茶離稟告丁大王、王后和耶輸陀羅佛陀的歸期後,便一個人持著缽,往佛陀回迦毗羅衛國的路上與他會合。迦鹿荼離行著一個比丘安祥緩和的步伐。他日行夜息,路上只在小村莊停下來乞食。他所到之處,都告訴當地居民悉達多太子得道回鄉的消息。離開迦毗羅衛國九日後,迎鹿荼離便與佛陀和他的三百比丘遇上,一起同行。目犍連、憍陳如和迦葉兄弟都與其他的比丘留在竹林精舍。
  
  在迦鹿荼離的提議下,佛陀和三百比丘,都在迦毗羅衛國以南三里的尼拘律園度宿。翌日早晨,他們便進城乞食。
  
  看到三百個比丘穿著衲衣,平和肅靜的持缽慢行,城中的居良都給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們到達的消息,很快便傳到宮中。淨飯王下令起駕,親自前往迎接兒子。王后和耶輸陀羅則在王宮裡焦急地等待。
  
  當大王的座駕進入城的東部,他們便遇上比丘。御駕車伕首先認出悉達多。「王上,他就在那邊,!他行在最前,而且他的衲衣比其他比丘的長。」
  
  興奮中,大王也認出那穿著橘黃衲衣的,就是自己的兒子。佛陀散發著威嚴,又像被一環榮光圍繞著。他手持乞缽,站在一間破陋的房屋前面。在他的平靜專注中,乞食就是那一刻他生命裡最重要的事務。大王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婦入從屋內出來,把一個細小的馬鈴暑放到他的缽裡。佛陀禮貌的向婦人鞠躬接受了。跟著,他又往隔鄰的房子。大王的馬車離佛陀遺有一段距離。大王叫車佚停下來。他下車行往佛陀。這時,佛陀看見父親行近。他們向大家走去,大王走著急步,佛陀依然是平和輕鬆的步伐。
  
  「悉達多!」
  
  「父親!」
  
  那先沙摩羅上前替佛陀拿著他手裡的缽,好讓他可以雙手拖著大王的手。淚水直流下大王滿佈縐紋的臉頰。佛陀望著老父,眼裡充滿溫暖的愛意。大王明白悉達多已非太子,而是一個很受人尊重的的精神導師。他雖然很想擁抱悉達多,但又恐怕這不甚適當。因此,他只合上掌向兒子鞠躬,就像一個國王向一位精神導師行禮一般。
  
  佛陀轉頭對舍利弗說:「比丘們都已乞食完畢。請你帶他們先回尼拘律園。那先沙摩羅會倍我到王宮裡才用食。我們午後便會回到僧團。」
  
  舍利弗鞠躬後便轉身帶比丘們回去。
  
  大王把佛陀端詳了很久才說:「我還以為你會首先回家看看家人。誰知道你竟會先到城裡乞食。為什麼你不回王宮裡吃呢?
  
  佛陀對大王微笑。「父親,我不是一個人回來。我是和僧團同行。我也是比丘中的一員,就如其他比丘一樣,我也要行乞求食。」
  
  「但你有必要在這裡的貧窟地區乞食嗎?釋迦族一向都沒有人如此做過。」
  
  佛陀又微笑。「或許沒有釋迦族的人這樣做過,但所有的比丘都是這樣做的。父親,乞食是一種幫助比丘鍛煉謙卑和一視同仁的修行。對我來說,受窮苦人施予一個小小的馬鈴薯,與受帝王的美食供養是無異的。一個比丘是可以超越貧富的界限的。在我的道上,一切都是平等。每個人,無論他是怎樣的貧窮,也都可以證得解脫和覺悟。乞食並沒有把我的尊嚴降低。它只是認同所有人的本有尊嚴而已。」
  
  淨飯王聽得有點呆了。昔日的預言已應驗。悉達多真的成了一個賢德之光耀遍天下的精神導師。拖著大王的手,佛陀與他一起步回王宮。那先沙摩羅跟隨在後。
  
  全靠一個侍從因看到比丘而高叫,才引至喬答彌王后、耶輸陀羅、孫陀莉難陀和年少的羅睺羅從露台上看到大王與佛陀這一幕。大王與佛陀快將行近時,耶輸陀羅轉過來面向羅睺羅。她指著佛陀說:「愛兒,你見到那拖著祖父的手,將近行到王宮大閘的僧人嗎?」
  
  羅睺羅點頭。
  
  「哪僧人就是你的父親。跑去叫他吧,他有一些很特別的東西傳授給你。你去問問他。」
  
  羅睺羅跑下階梯,不到一會,他已來到王宮的前院。他跑過去佛陀那裡。佛陀立即知道這個向他走來的小孩就是羅睺羅。他張開手臂來擁抱他的兒子。仍然喘著氣,羅睺羅說道:「尊敬的僧人,母親說你有特別的東西傳授給我。它是什麼?你可給我看嗎?
  
  佛陀摸了摸羅睺羅的面頰,微笑著說:「你想知道我要傳授給你的是什麼嗎?別心急,過一段時間,我會慢慢把它傅授給你的。」
  
  仍然著父親的手,佛陀又拖起孩子的手。他們三人一起進入王宮。喬答彌王后、耶輸陀羅和孫陀莉難陀從樓上走下來時,看見大王、佛陀和羅睺羅進入了御花園。春天的陽光暖得舒服。到處都是鳥語花香。佛陀與大王及羅睺羅在雲石的長凳上坐下來。他也請那先沙摩羅坐下。就在這時,喬答彌王后、耶輸陀羅和孫莉難陀步進花園來。
  
  佛陀立刻起來行向她們三人。喬答彌王后裡上去非常健康。她穿著一件青竹色的紗麗。瞿夷如往昔一般美麗,只是臉上青白了一點。她的紗麗顏色白如新雪。她全沒有穿帶任何珠寶飾物。佛陀十六歲的妹妹,身穿一件全色的紗麗,與她的烏黑眼睛相映成趣。她們幾個都合上掌來,向佛陀深深地鞠躬禮敬。佛陀也合掌鞠躬回禮。然後,他才叫喚:「母親!瞿夷!」
  
  聽到他叫喚自己名字的聲音,她們兩個女人都同時哭了起來。
  
  佛陀拖著王后的手,引領她到凳上坐下來,然後問道:「我的王弟難陀呢?
  
  王后回答說:「他到外面去習武,應該很快就回來。你認得你的妹妹嗎?你說她是否長大了很多?
  
  佛陀端視他的妹妹。他已經七年沒有和她見面了。「孫陀莉難陀,你現在已是個少女了!」
  
  佛陀跟著行到那輸陀羅面前,輕輕執著她的手。她太感動了,被佛陀執著的手也在顫抖。她被帶到喬答彌王后身邊坐下。跟著,佛陀自己也坐下來。剛才步回王宮時,大王曾向佛陀提問很多的問題。但現在卻沒有一個人說話,就是羅睺羅也一聲不響。佛陀望著大王、王后、耶輸陀羅和孫陀莉難陀。每人的臉上都泛起了重聚的喜悅。過了片刻沉默,佛陀說話了:「父親,我己回來了。母親,我回來了。瞿夷,你看,我不是回到你身邊了嗎?
  
  再一次,兩個女人又開始哭了。她們的眼淚是因喜悅而流的。佛陀由得她們低聲飲泣,卻叫羅睺羅來坐在他的身邊。他親切的輕撫孩子的頭髮。
  
  喬答彌用紗麗的一角拭乾眼淚,望著佛陀笑著說:「你離開了很久啊,超過七年了。你可知道瞿夷是個如何堅強的女人嗎?
  
  「母親,我一直都很清楚她深宏的勇氣。你和耶輸陀羅是我所認識中最大勇氣的女人。你們不只給了你們的丈夫瞭解和支持,也成為堅強女性的典範。有你們在我的生命中是我的幸運。這令我所做的事更容易成就。」
  
  那輸陀羅只是微笑,但沒有說話。
  
  大王說道:「你已告訴我在尋道過程中直至苦修時的一些艱苦經歷。你可以給他們再說一遍,然後繼續講下去嗎?
  
  佛陀約略地述說他漫長的尋道歷程。他告訴他們與頻婆娑羅王在山上的相識,以及優樓頻螺的貧苦村童。他又提及他的五個同修異行的朋友和在王捨城與比丘們接受的隆重供宴。每人都靜心聆聽,就連羅睺羅也一動不動。
  
  佛陀的語氣溫和親切。他沒有說太多細節和有關苦行的時期。他用他的說話來把醒覺的種子種植在他至親的心裡。
  
  一個侍從走過來在喬答彌耳邊細語。王后也同樣給他回應。不久,那個侍從在園裡準備了用午飯的桌子。食物剛放上去,難陀便出現了。佛陀很高興地與他招呼。
  
  「難陀!我離開時你還不過十五歲。你現在已是成人了!
  
  難陀笑著。王后告誡他說:「難陀,正確的向你兄長行禮。他現在是僧人。合掌向他鞠躬吧。」
  
  難陀鞠躬後,佛陀也鞠躬向他的弟弟回禮。
  
  他們一起移至餐桌。佛陀囑那先沙摩羅坐在他旁邊。一個侍婢把水端來給他們洗手。大王問佛陀:「你的缽裡有什麼食物?
  
  「我乞得一個馬聆薯,但我發覺那先沙摩羅卻什麼也沒有。」
  
  淨飯王站起來。「請讓我從桌上供奉你倆一些食物。」耶輸陀羅替大王拿著大盆的食物,讓大王給兩位比丘供食。他把香米白飯和咖哩雜菜放進他們的缽內。看見佛陀和那先沙摩羅都專注寂靜的吃,其他的人都以他們作榜樣。只有鳥兒繼續在園裡歌唱。
  
  他們吃過午飯後,王后再請大王和佛陀到雲石凳上坐下。二個僕人奉上一盆橘子,但只有羅睺羅吃它,因為其他人都已沉醉在佛陀的經歷裡。喬答彌王后比其他人發問得多。當大王聽到佛陀形容他在竹林精舍的房子時,他提議替他在尼拘律園也建一間同樣的。他又表示他希望佛陀能多留數月,以便對他們宣說大道。喬答彌王后、耶輸陀羅、難陀和孫陀莉難陀都欣然同意大王的建議。
  
  最後,佛陀說是時候他回到尼拘律園與其他比丘會合。大王站起來說:「我想如摩揭陀的國王一般,請你和你的比丘到我的王宮裡應供。我也會同時邀請所有王族和政要到來,好讓他們可以聽你說法。」
  
  佛陀表示他很樂意接受這個邀請。他們決定七日後聚宴。耶輸陀羅表示希望在東宮私自設宴款待佛陀和那先沙摩羅。佛陀也接納她的邀請,但認為最理想的日期,是在大王的供宴後幾天。
  
  大王本想下令用馬車送佛陀和那先沙摩羅回去的,但佛陀拒絕了。他解釋說他比較喜歡步行。於是,他們全家一起陪同兩位比丘步出王宮的外閘。跟著,他們便合上雙掌,向兩位比丘拜別。


清晨的陽光

 悉達多回歸的消息很快便傳遍整個迦毗羅衛國。而每天上午在城裡緩步乞食的比丘,更給居民確定了這個消息。很多家庭對於供養比丘和聽他們說法都顯現得非常熱烈。
  
  淨飯王命國民把街道用旗幟和鮮花佈置,以歡迎佛陀和比丘到王宮受供。他又同時立刻安排在尼拘律園建造幾間小房子給佛陀和他的大弟子居住。很多人都前來尼拘律園與佛陀和比丘會面。他們都被這位前太子在街頭乞食所感動。佛陀回鄉,已成為城中的熱門話題。
  
  喬答彌和耶輸陀羅本想前去探望佛陀,但因為忙於籌備供僧之宴,所以未能成行。大王準備邀請數千賓客,包括全部政府要員和他的大弟子居住。很多人都前來尼拘律園與佛陀和出丘會面。他們都被這位前太子在街頭乞食所感動。佛陀回鄉,已成為城中的熱門話題
  
  喬答彌和耶輸陀羅本想前去探望佛陀,但因為忙於籌備供僧之宴,所以未能成行。大王準備邀請數千賓客,包括全部政府要員和所有在城中任職政治、文化以及宗教團體的人士。他又下令全部的供菜都要是素食。
  
  難陀太子是唯一找到時間去探望佛陀的人。他聽佛陀為他解說醒覺之道。他很關心和仰慕他的兄長,也覺得自己對比丘的平靜生活十分嚮往。他甚至詢問佛陀他會否適合做一個好的比丘,但佛陀只是微笑。他知道難陀雖然是個有高尚情操和善良心地的青年,但他並沒有足夠強烈的意義感和責任感。和佛陀一起的時侯,難陀就會很想出家。但當他回到宮中時,他所見所想的便只會是他美麗動人的未婚妻,卡拉諾莉。有時,難陀自己也很想知道佛陀對他的不羈會有怎樣的看法。
  
  供僧的宴會終於來臨了。全城裡,包括王宮在內,都佈滿鮮花彩旗來歡迎佛陀和他的僧團。城裡的居民都為歡迎這個民族英雄的回歸而忙個不停。樂師在群眾排列兩旁的街道上演奏著美妙的音樂。每人都極力爭取一睹佛陀風采的機會。喬答彌和耶輸陀羅親自迎迓所有大王邀請的賓客。瞿夷更遵照王后的意思,穿上高雅的紗麗和帶上首飾,以示尊重這次的盛宴。
  
  佛陀和比丘踏著他們緩和的步伐。當他們經過時,很多人都合掌鞠躬禮敬。父母都讓小孩騎在背上好使他們可以看到比丘。人群中不時傳出拍掌和歡呼聲。在這熱鬧的氣氛中,比丘們繼續專注地隨著他們的呼吸步行。
  
  淨飯王在王宮的門外迎接佛陀和比丘。他引領他們進入內院。雖然這個年青僧人曾經是太子,有些人仍不明白為何他們要對他如此禮重,但所有的賓客都依然以大王作榜樣,合掌向佛陀深深鞠躬。
  
  佛陀和比丘們都入座後,大王便命侍從把食物獻上。他親自奉侍佛陀。耶輸陀羅和喬答彌則指揮僕人侍奉其他的賓客,包括了婆羅門、苦行者和苦行者。依著佛陀和比丘的習慣,每人都默默的吃。飯食完畢,當所有的缽都拿去洗淨而復還,大王便合著雙掌站起來。他禮請佛陀對在座的人開示法要。
  
  佛陀先靜下來一會,以感覺一下在座的眾賓客。他知道他們對他離開七年的經歷感到興趣,於是他便首先把它簡述一遍。之後,他便宣說無常無我和緣起法。他告訴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要修習專注和覺察,使自己可以深入體會一切事物。這樣,痛苦才得以終止,而他們才會得到平和與喜悅。他又說拜祭供奉和誦經,並不是解脫的有效方法。
  
  佛陀說教四聖諦:痛苦的存在、痛苦的原因、痛苦的消滅、和導致痛苦消滅之逍。他申說:「除了生、老、病、死之苦,很多其他的痛苦,都是自找的。由於無明與妄見,人所說所作的,都往往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痛苦。瞋罣、憤怒、多疑、嫉妒和氣惱都會產生痛苦。這全部都是由於缺乏覺察。你們自創的苦惱就像一間火宅,把你們困在內裡,不能自拔。向神祇禱告是幫不了你們重獲自由的。你們必需看清楚你們的內心和外境,以能拔除所有的妄見,因妄見才是痛苦的根源。找到了痛苦的根源,才能明白痛苦是什麼。一旦明白了痛苦是什麼,你才可以不為它所纏縛。
  
  「有人對你發怒,你當然也可還以對他發怒。但這只會增加痛苦。如果你是行覺察之道,你便不會以發怒作反應。你會把心平定下來,去尋求那人對你發怒的原因。經深切的察思,你一定可以找到那人惱怒的因由。假如你所發現的,是與你自己的錯誤行為有關,你一定會願意承擔令他惱怒的責任。如果你發覺自己沒錯,你便應該嘗試找出他對你誤會的原因。這樣,你才可以幫助他去明白你真正的本懷,而避免再令大家增加痛苦。」
  
  「王上和所有貴賓!所有的痛苦都可以因深切的瞭解而排除。在覺察之道上,我們以細觀呼吸來保持專注。我們以守持淨戒來建立定力和達到了悟。戒律是導至平和快樂的生活原則。持戒可以幫助我們更容易集中,因而使我們在生活上可做到更加察覺和專注。」
  
  專念能栽培出我們照亮自心和外境真性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我們才會真正瞭解一切事物。
  
  「有了理解,我們才可以去愛。當我們瞭解一切,所有痛苦也就可以消解。真正解脫之道其實就是瞭解之道。瞭解就是慧(prajna)。這種瞭解只可以從深入洞察一切事物的真性而得。戒、定、慧就是導至解脫之道。」
  
  佛陀稍停一會,然後微笑。他再繼續說:「但痛苦只不過是生命的一方面。生命的另一面,是美妙的一面。我們一旦看到這一面,幸福、平和與喜悅便垂手可得。當我們的心擺脫了纏縛,我們便可以直接與生命的神奇美好接觸。真正掌握到無常、無我和緣起法的真諦,我們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心懷是何等的奇妙了。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身體、紫竹的枝葉、金黃的菊花、清澈的泉水和皎潔的月亮,都是如何的美妙神奇。」
  
  「因為我們一直被困在自己的痛苦之中,我們便失去了對生命美好一面的感覺。當我們破了無明,那無限平和、喜悅、解放以至涅槃的境界便會顯現。涅槃就是去除貪、瞋、癡。它是平和、喜悅和自由出現。各位來賓,找點時間去細望一縷清泉或一線晨光。你可經驗到平和、喜悅和自自嗎?如果你仍是被困於憂惱哀傷的牢獄之中,你便沒可能經驗到宇宙的奧妙美好,包括你自己的呼吸和身心。我所發現的消除憂悲苦惱之道,是需要去深深體會這些痛苦的真性。我曾與很多其他的人分享此道,而他們也都可以替自己成功的找到此道。」
  
  每人都深受佛陀的開示所感動。大王、王后和耶輸陀羅的心都充滿快樂。他們都希望再學多些關於怎樣洞察一切事物的真性,以求得到解脫和開悟。法會之後,大王陪同佛陀和比丘到門外。賓客都一致恭賀大王有一個有這樣成就的兒子。
  
  尼拘律園很快便被改建成為一所寺院。那裡的稀古無花果樹正好作蔭乘諒。很多新的比丘被剃度。又有很多在家人,包括一些釋迦族的,都受持了五戒。
  
  在王后和羅睺羅的陪同下,耶輸陀羅常到尼拘律園探訪佛陀。她聽佛陀說法,又私底下請教佛陀有關修行與扶弱助貧的關係。佛陀教她怎樣修習觀息和禪定以達至心裡的平和喜悅。她也明白到如果沒有平和喜悅,是很難真正幫助別人的。她學會了要用深切的瞭解去增加自己的愛心。她又很高興發覺自己可以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同時鍛煉自己的覺察力。平和喜悅是可以在工作之中獲得的。途徑與目的其實並不是兩回事。
  
  至於喬答彌王后,她也在修行上有著很大的進步。


蓮願

 耶輸陀羅王妃在宮中宴請佛陀、迦鹿荼離、那先沙摩羅和王后共餐。之後,她邀請他們一起前往她時常扶助貧蘭的小村莊。羅睺羅也與他們一起去。耶輸陀羅帶他們到那棵佛陀孩提時初次在下面嘗試靜坐的蕃櫻桃樹。佛陀慨歎時光飛逝,二十七年前的事彷如昨天發生一般。經過這麼多年,樹己長得很大了。
  
  耶輸陀羅招來了一大群兒童到樹下。她告訴佛陀他從前在這裡認誠的兒童,已經全部成家立室,有他們自己的兒女。這時圍在樹下的兒童,年齡由七歲至十二歲。佛陀來到時,他們都立刻停止玩耍,分站倆旁讓佛陀在他們中間行過。耶輸陀羅曾教他們怎樣對佛陀合掌作禮。他們放了一張竹凳在樹下給佛陀坐,又鋪了一張氈在地上給喬答彌、那輸陀羅和某他兩位比丘坐在上面。
  
  佛陀很高興坐在那兒。這令他想起在優樓頻螺和村重一起的時候。他告訴兒童關於看牛童縛悉底,和給他米乳的女孩,善生。他提及要以深切瞭解事物來培養愛心,又告訴他們他怎樣救了堂弟射殺的天鵝。孩子們都興致勃勃聽著。
  
  佛陀招手叫羅睺羅坐到他的跟前。接著,他告訴他們一個過去世的故事。
  
  「很久以前,一個叫彌伽的青年住在喜瑪拉雅山腳。他為人勤奮良。雖然身無分文,他卻依然出發入城,希望有機會讀書。他只帶了手杖、帽子、水壺、一件外衣和身上穿著的衣服起程。沿路上,他在農村裡替人家工作以賺取工錢或飯食。他來到城都提婆波帝的時候,已儲起了五百塊銅錢。」
  
  「他入城的時候,發覺城裡似乎正在籌備著什麼的慶典。於是,他便向路人查明究竟。就在這時,一個手裡持著一束半開蓮花的美麗少女在他身旁走過。」
  
  「彌伽向她詢問:『請問今天有何慶典?
  
  「那少女答道:『你一定不是提婆波帝的人,否則你一定知道今天是開悟了的大師燃燈佛蒞臨之日。據說他如火炬般替眾生燃亮著大道。他是頗伽摩陀大王之子。他曾出家尋求真理,現在己得道歸來。因他的大道光明耀世,所以這裡的人便大事慶祝,以表示對他的尊崇。』
  
  「聽到有開悟的大師前來,彌伽感到歡喜不已。他很希望給他一些供奉和請求被納為徒。他問那女子:『你買這些蓮花要多少錢。』
  
  「她望著彌伽,覺得他是一個挺聰明細心的青年。她答道:『我只買了五朵,其他兩朵是從我家的池塘采的。』
  
  彌伽再問:『那你付了多少錢買五朵?
  
  「五百銅錢。」
  
  爾伽想給她五百銅錢買下她的五朵蓮花作為給燃燈佛的供養。但那女子不肯,她說:『我買這些花是希望自己作此供養。我沒打算把它轉賣給別人的。』
  
  彌伽希望遊說她。『但你還可以把池塘摘來的兩朵作供啊。我求你讓我買那五朵吧,我很希望有一點東西獻給大師。這是一生難遇的機會,如果你肯讓我買你的花,我一定永生感謝。』
  
  那女子只望著地上,沒有作答。
  
  彌伽再懇求她。『你讓我買那些花的話,我甘願為你做任何的事。』
  
  那女子有點兒窘。她等了很久才望上來,說:『我不知道我們前生曾有什麼因緣,但我遇到你的一刻,已經愛上了你。我雖然見過不少男子,但心裡從未像現在的蕩漾。我是可以給你搓些花朵的,但你要答應今生以至生生世世,都讓我作你的妻子。』
  
  她把這些詰非常快速的說出來,說完時差點喘不過氣。彌伽不知怎樣回應。經過一會的沉默,他說:『你很與眾不同,而且十分坦誠。我初遇見你時,也覺得心裡有點特別的感覺。可是,我正尋求解脫之道。如果我成了婚,修道的時機成熟時,我便難免有所障礙。』
  
  「女子答道:『你如果答應娶我為妻,我便立願當你修道時機成熟時,一定不會妨礙你離去。相反的,我更會盡力成就你的道業。』
  
  彌伽很高興地接納她的要求,並且與她一起往找燃燈佛大師。人群的擠擁使他們沒法看到前面。但單是看到大師一眼,便足以使彌伽相信他是徹悟的覺者。彌伽萬分喜悅,並發願自己也有一天要達到開梧。他設法行近大師以能獻上蓮花,但人群實太洶湧,他沒法移動。不知如何是好,他唯有把蓮花向著捻燈佛的方向拋去。說也神奇,那些花卻剛好落在大師的臂上。彌伽慶幸自己的誠心有感應,而那女子亦請彌伽替她杷她的蓮花拋去。她的兩朵花,也同樣落在大師的手上。燃燈佛大聲呼問誰把蓮花拋來,並請他們出來。於是群眾讓彌伽和那女子上前。彌伽和女子手牽手向燃燈佛鞠躬禮敬。大師望著彌伽說道:『我看到你心裡的真誠,也知道你有決心修道以達至開悟來拯敉眾生。別擔心,終有一天在你的未來世,你是會如願以償的。』
  
  「跟著,燃燈佛又望向跪在彌伽身旁的女子,對她說:『你將會是彌伽今生及所有未來生的知己。謹記你的願言。你要幫助他達到他的願望。』
  
  「彌伽和女子都深受大師的說話感動。他們自始勤修覺者燃燈佛教導的解脫之道。
  
  「孩子們,在那一生和接下來的多生多世,彌伽和那女子都成為夫婦。當丈夫要離開往尋精神之大道,他的妻子便竭盡所能去幫助他。她從來沒有妨礙丈夫。因為如此,她的丈夫也就對她感激不盡。最後,他真的成就大覺者,一如燃燈佛多世前所預知。
  
  「孩子們,名和利不是生命裡最重要的東西。名利消逝得很快。瞭解和愛才是世上最寶貴的。如果你們對事物有深切的瞭解和去愛,你們便會領略到快樂。因為有瞭解和愛,彌伽和他的妻子多世中都共享著幸福快樂。有瞭解和愛,一切都能成就。」耶輸陀羅合掌向佛陀鞠躬。她被感動得流下淚來。她知道這故事雖然是說給孩子們聽,但佛陀其實是特別說給她聽的。這是向她道謝的方法。王后望著耶輸陀羅。她也明白佛陀說這故事的意思。她把手放到媳婦肩膀上,告訴小童:「你們知道彌伽在這生是誰嗎?他就是佛陀。就在這一生,他成就了正覺。但你們又知道誰是彌伽今生的妻子嗎?她就是你們都已熟悉的耶輸陀羅了。也是有賴她對丈夫的瞭解,悉達多太子才能追隨他的大道而證得醒覺。我們是應該多謝耶輸陀羅。」
  
  小孩一向都喜歡耶輸陀羅。他們現在轉過身來向她鞠躬以表示對她的敬愛。佛陀也被這情景打動。他站起來,與迦鹿荼離和那先沙摩羅兩位比丘慢慢步回寺院。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