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áp Âm
Thư Viện
Tiếng Việt
English
中文
Mobile
首頁
新聞
佛教入門
佛學研究
哲學
越南佛教
歷史
教育
社會
科學
心理學
倫理學
論文
法音
講法
音樂
其他
查詢
大藏經查詢
佛學辭典
佛教與生活
文化
中文佛教網
哲學
靜思語第二集上卷
16/05/2014 06:53 (GMT+7)
《靜思語》所以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闡述人生的道理,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希望每一位閱讀本書的人都能獲得心靈上的自在。
靜思語第一集下卷
14/05/2014 07:15 (GMT+7)
善是什麼? 師言:「善就是『智慧』——智是『分別智』,慧是『平等慧』;有了智慧,就有善和美。」
靜思語第一集上卷
12/05/2014 06:45 (GMT+7)
法師親切智慧的語言、溫潤關愛的態度、慧心澄澈的行誼,清晰沉穩的紮實了愈來愈多的慈濟會員們處事為人的規範。
東方繪畫美學體系的建立
25/04/2014 19:15 (GMT+7)
八大繪畫如同禪師們參禪所用的頓悟法一樣,當靈感率然而至,抓住這個稍縱即逝的生命和靈感,八大的繪畫創作過程,都要在這種意義下理解,也就是說,要把他的繪畫當做生命的最直接的表現,甚至當做生命本身。
秘密寶藏
21/03/2014 07:17 (GMT+7)
對“開權顯實”的闡述,古人已經有許多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非常精妙的描述,現在,我們從自己這個凡夫眾生的生命當中來看一看,是否可以在自己的生命當中開除、開發、開拓?那麼,開的是什麼權?顯的又是什麼實呢?
禪悅的詩人王維
14/03/2014 06:59 (GMT+7)
王維既以維摩詰作為自己的名與字,可以觀見他對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與佛教、尤其是與禪宗的深厚緣分。王維一生遍訪名僧大德,“以玄談為樂”,頗有所證悟。
藏傳佛教藝術
10/03/2014 07:45 (GMT+7)
藏密繪畫主要有壁畫和唐卡兩種。壁畫在西藏是一種非常普及的繪畫形式,在寺院廟宇的天花板、在經堂的樑柱上都可以看到富麗堂皇的壁畫。唐卡,是一種卷軸畫,又稱為布畫,是藏密特有的一種繪畫方式。
解讀佛詩佛詞— 湖上春光至,山僧閑往還
13/01/2014 06:40 (GMT+7)
沒有誰不渴望有一段灑脫自如的人生。尤其這些寄身官場、商場以及職場的人,疲倦之時,便想要遠離城市紛擾,擇一處山水清幽地,過上安靜的日子。初次讀道濟禪師這首《湖上春光》,便覺心性曠達,明淨豁然。
解讀佛詩佛詞— 紅塵是道場,煙雨洗樓台
10/01/2014 06:55 (GMT+7)
從古至今,成千上萬的紅塵俗子,為了躲避世俗,走進深山,有的選擇出家,有的為求淨心。法演禪師憑借他清遠的悟性,深入到撥不開的塵埃之中。萬丈紅塵化作菩提道場,人生百態成為五蘊皆空。
解讀佛詩佛詞— 一段風流事,佳人獨自知
08/01/2014 06:42 (GMT+7)
憶起宋代一位高僧的禪詩:“金鴨香銷錦繡幃,笙歌叢裏醉扶歸。少年一段風流事,只許佳人獨自知。”仿佛過往的情濤,現實的駭浪,總是會將一顆堅定的心淹沒。這是一位叫佛果圓悟的高僧所作的開悟詩,參透一段情事,只有個中人,方知個中味,任由旁人如何勸解,也無法悟出其間滋味。
解讀佛詩佛詞— 誤入桃源,忘卻人間萬種心
06/01/2014 07:07 (GMT+7)
相信所有讀過《桃花源記》的人,都嚮往那落在雲煙之境的世外仙源。在那裏,沒有人世紛爭,無須記住時光往來,就連生老病死,都是上蒼對大家的仁慈。聽說這世間有緣之人,才可以借流水孤舟,來到避秦亂的村莊。
解讀佛詩佛詞— 廬山,一場雲林霧海的夢
03/01/2014 07:40 (GMT+7)
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只在一首簡單的詩中,便得到至美的表達。我們就是那山中的人,在模糊不清的雲霧中,盡力看清草木的容顏、岩石的風骨,追尋一種生命的真意。
解讀佛詩佛詞--世間憂喜無定'釋氏銷磨有因
01/01/2014 07:43 (GMT+7)
讀李商隱參禪的詩,仿佛在他的宿命裏,看見自己人生中許多需要沉思和感悟的哲理。盡管無法背棄的宿命,會演繹出無法預料的結局。我們無法用平凡來與之抗爭,任憑故事浮沉幾度,終有一天,我們可以從浪濤中,平靜地走出來。
解讀佛詩佛詞— 三生緣會,一夕修成
30/12/2013 07:04 (GMT+7)
我們應當相信,每個人活著,心靈都要有所依託,否則人生將索然無味。有人喜靜,將心靈託付給明月靜水;有人喜鬧,將心靈放逐至清風海浪;有人情深,將一生都沉浸在情愛裏,為不能掌控的聚散,做著疲憊的心傷;有人情淺,遊走在紅塵的風景裏,永遠都那麼風輕雲淡。
解讀佛詩佛詞— 花雨滿天,維摩境界
27/12/2013 07:01 (GMT+7)
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問過這麼一句話:何謂禪?禪到底是什麼?其實禪是一種意境,需要憑借個人的靈性和悟性,才能靜思修禪。禪宗又分多種派別,不同派別的禪,所參悟的方式不同,其修行的境界也不同。而禪最終的深意,皆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解讀佛詩佛詞—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25/12/2013 06:48 (GMT+7)
無論是人與人之間的際遇,或是人與風景之間的際遇,都是因緣註定。我們聽從於宿命的安排,將情感交付出來,愛著世間萬物,也被世間萬物所愛。王維是那個將生命託付給山水禪佛的人,他在空靈的詩韻中,看白雲靜水、清風朗月。
解讀佛詩佛詞— 情緣如幻夢,唯有妙蓮花
23/12/2013 07:09 (GMT+7)
和詩贈女 青燈一點映窗紗,好讀楞嚴莫憶家。 能了諸緣如幻夢,世間唯有妙蓮花。 ——宋?王安石
解讀佛詩佛詞— 楓橋,那場濤聲是否依舊
20/12/2013 06:58 (GMT+7)
友說,他很喜歡一句話:“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的重逢。”我聽時也怦然心動,原來人與人所有的相逢和別離,都有宿緣。一棵前世不會開花的樹,卻在今生結上累累碩果。一個前世無情的人,卻在今生慈悲。
解讀佛詩佛詞—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18/12/2013 07:04 (GMT+7)
記得年少時讀過一句詩:“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那時候,對禪的嚮往,是一種超脫遁世之念。只覺遠離萬丈紅塵,避開世俗紛擾,就是禪者之心。
解讀佛詩佛詞— 山窮水盡,坐看雲起
16/12/2013 06:58 (GMT+7)
很多人都想知道,佛到底是無情還是深情。若是無情,他又偏偏要愛眾生,若說深情,他卻不為凡塵的情愛而動心。或許佛的無情,是深情的凝聚,佛的深情,又需要無情來釋懷。
熱門:
佛 性 義 淺 論
(15/04/10)
對《楞伽經》如來藏說之探討
(15/04/10)
我空、法空之初探
(07/04/10)
法空觀初探 -以《中論》「觀因緣品」為主
(07/04/10)
唯名與唯心
(03/03/10)
佛教哲學的基本型態與論述方法
(27/02/10)
佛法與生態哲學
(27/02/10)
從佛教看存在哲學
(27/02/10)
「批判佛教」駁議
(27/02/10)
關于“如來藏”的開示
(27/02/10)
已發布文章:
解讀佛詩佛詞— 歸隱南山,采菊東籬
(13/12/13)
解讀佛詩佛詞— 放下包袱,即可成佛
(11/12/13)
解讀佛詩佛詞— 茫茫世海,廣植淨蓮
(09/12/13)
解讀佛詩佛詞— 人間花木,莫染我情田
(06/12/13)
解讀佛詩佛詞— 雲林深處,結一段塵緣
(04/12/13)
解讀佛詩佛詞— 劍舞落花,流水千行
(02/12/13)
解讀佛詩佛詞— 不辜負,世味熬煮的茶
(29/11/13)
解讀佛詩佛詞— 三生石上,姻緣幾世
(27/11/13)
解讀佛詩佛詞— 日月兩盞燈,春秋一場夢
(25/11/13)
解讀佛詩佛詞— 寒山,隱沒了千年的僧蹤
(22/11/13)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 影音
» 圖片
南無阿彌陀佛
» 講法
記夢!請聽胎兒求救的呼喚
此生必看的科学实验
《佛教心理學》 Part 2/2
《佛教心理學》 Part 1/2
撥心點睛禪療法(慧门禅师)-01
佛教、佛學、佛法_02
佛教、佛學、佛法_01
無名問無明 —— 當李連杰遇上聖嚴法師
禅(有字幕)
楞严经
» 圖書館
佛 教 科 學 論
南傳四部尼柯耶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佛光雜阿含經
《清淨道論》電子檔
復歸佛陀的教導(一) ---兼論印順法師的詮釋
《佛学入门》
《慈悲道场忏法》
» 佛學辭典
Buddhist Dictionary
» 農曆
<<
<
4/2025
>
>>
CN
T2
T3
T4
T5
T6
T7
1
4/3
2
5
3
6
4
7
5
8
6
9
7
10
8
11
9
12
10
13
11
14
12
15
13
16
14
17
15
18
16
19
17
20
18
21
19
22
20
23
21
24
22
25
23
26
24
27
25
28
26
29
27
30
28
1/4
29
2
3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