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講演錄
(化城喻品第七)
21/03/2014 07:14 (GMT+7)
本品經文分二:一曰、說宿因令念退大就小,二曰、顯今果令知捨權趨實。化城喻之前,雖先已敘述宿昔因緣以利下根,而佛之正意,則尤在對治阿羅漢等,令勿執著於化城之小涅槃,而當進趨於無上佛乘之寶所,故以化城喻為名也。
法華經講演錄
(授記品第六)
19/03/2014 05:48 (GMT+7)
能授者,為有後得智中世俗智之佛;所授者,必為可受記體性之眾生。若無此體性,則不能授之矣。故如舉外道妄執之無體性法以詢佛,佛雖一切智者,亦默置不答,以既無體性則不可記別故。

法華經講演錄
(藥草喻品第五)
18/03/2014 08:33 (GMT+7)
方便品為上根正說法相,而鶖子當下即能領悟斯法,故曰如來法說、鶖子法領。譬喻、信解二品,為中根顯說譬喻,而四人當下亦即解此譬喻,故曰如來喻說、四人喻領。今佛仍欲以喻重顯法義,故有此品。
法華經講演錄
(信解品第四)
14/03/2014 07:01 (GMT+7)
信以信從為義,解須如實了解,必先信從方能了解,若不了解即非真信。故知增上慢之千五百比丘聞法即退,為不信不解;人天會眾,對佛恭敬讚歎,似極尊信,仍為不能了解;又須菩提等於說方便品時,亦信而未解;

法華經講演錄
(譬喻品第三)
12/03/2014 07:21 (GMT+7)
譬喻品為正宗分之第二,譬、比譬,喻、曉喻,譬以他事使易曉喻也。本經如藥草、化城等品,共有七譬喻,此品獨以譬喻命名。蓋因本品所說,以三車喻三乘,以火宅喻三界,為譬喻中之最大者。
法華經講演錄
(方便品第二)
10/03/2014 07:41 (GMT+7)
佛既自證圓滿,今欲應機開示眾生,是為佛之方便智。

法華經講演錄
(序品第一)
07/03/2014 07:34 (GMT+7)
妙法蓮華經,傳入震旦,信受甚盛。初在南方風行,南北朝時,有光宅、嘉祥諸師弘揚;隋時,天台智者大師集其大成,尤闡發無遺。繼則賢宗諸師亦甚提倡,李唐之際乃大振於北方。
五戒的現代意義之七
05/03/2014 19:28 (GMT+7)
持五戒不僅對個人有意義,對社會也有很大的價值。一方面來說,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同時人又是社會的一分子。所以任何一個動作,不僅對他個人有影響,而且對他所處的環境也有影響。

五戒的現代意義之六
03/03/2014 07:13 (GMT+7)
如果一個人酗酒、吸煙及吸毒成性,這不僅有害他人的健康,也對他的家庭造成很大的傷害;與此同時,也會帶來很大的社會問題。
五戒的現代意義之五
01/03/2014 10:04 (GMT+7)
 此戒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滿口謊言會使人與人之間互不相任;惡口傷人會增加社會衝突,至使社會一盤散沙。

五戒的現代意義之四
26/02/2014 07:05 (GMT+7)
依《四分律》的記載,直到須提那子犯淫欲犯,佛陀才開始制戒。自此以後,佛陀根據比丘所犯諸事,一一為結戒,乃成比丘之廣律。事實上,淫欲戒是佛陀對比丘所訂的第一條戒。
五戒的現代意義之三
24/02/2014 07:09 (GMT+7)
這條戒是有關私有財產安全問題。這也是人權最基本的條件。當一個人的生命得到保障後,他/她最關心的是自己的財產,所以不偷盜戒處於第二位。

五戒的現代意義之二
21/02/2014 07:07 (GMT+7)
 經常有人跟我討論在家人持不生戒是何等的困難,身為出家人則不同,整天坐在寺內,持不殺生戒自然很容易,但對在家人來說,為了賺錢養家撫口,為了生存,持此戒就不那麽容易了。
五戒的現代意義之一
19/02/2014 06:47 (GMT+7)
在基督教摩西十戒中,四條最基本的戒為: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和不可做假見證;摩奴法典裡也規定: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非梵行(不淫)和不貪瞠;

戒學之重要性之三
17/02/2014 07:39 (GMT+7)
英國人認為國會議事制度和英文,是他們對現代文明社會的最大貢獻,並引以為驕傲。其實早在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建立僧團時,便創立了這種民主議事制度。所以嚴格地說,佛陀是世界上創立國會民主議事制度的第一人。
戒學之重要性之二
14/02/2014 07:37 (GMT+7)
長期以來,不少人對戒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有人認為,佛陀最初給弟子們講法時,並無戒律,聽聞佛法後,弟子們聞悟者極多。由此可見,學佛只要領悟佛法之真諦即可成佛作主,無須守那麽多枯燥過時的戒律。對末法的眾生來說,這種想法是有害的。

戒學之重要性之一
12/02/2014 12:37 (GMT+7)
 佛教的宗派很多,有時各自的觀點甚至差別互異。但戒、定、慧三學則是各宗公認的解脫之方法。正如道安法師說:“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也,二者禪定也,三者智慧也。
戒定慧三學
10/02/2014 08:23 (GMT+7)
 本講座從四種不同的人生觀談起,然後,有系統論述六千年來各種不同的試圖解決生死大事的方法及其利弊,從而引發出佛教的解脫之道──戒定慧三學,重點論述三學之間的內在聯繫。

論佛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06/11/2013 06:56 (GMT+7)
一、煩惱無始有終問題   按此問題並不難解,在圓覺經金剛藏菩薩章,菩薩問佛:「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問題提得十分扼要、清楚。
勸全世界學者研究佛法書
01/11/2013 07:48 (GMT+7)
佛法雖亦產生於神學時代,卻絕非神學,且亦并非玄學,而是不折不扣之科學。一切宗教絕未有從科學方法出發者,有之則惟佛法。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