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2012 06:14 (GMT+7)
北宋臨濟宗分為黃龍派和楊岐派,是中國禪宗史也是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事件。這兩個派別就是從善昭的弟子楚圓的門下產生的。此後,中國佛教史書往往將禪宗派別統稱為「五家七宗」,即:臨濟宗、溈仰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和臨濟宗的黃龍派和楊岐派。 |
03/11/2012 07:28 (GMT+7)
太虛在近代佛教史上以唯識大家著稱於世,在他所創辦的閩南佛學院、武昌佛學院、漢藏教理院等佛學院中,皆重視唯識課程的開設,並經常出入各種大學和文化學術團體,弘揚唯識學。 |
29/10/2012 09:27 (GMT+7)
道倫的「倫記」為現存最完善的,瑜伽師地論、註疏。在金藏未被發現以前,學者皆以大正藏本或卍續藏本作為研究之參考。但那裏知道這二種刊本竟是錯誤百出,誤傳了唐代諸家之原意。本文是拙著,圓測之研究、之副產品,故只以圓測為例,指出其重大的謬誤處。 |
27/10/2012 05:58 (GMT+7)
六祖惠能大師在中國禪宗史上的地位,恐無人能懷疑其重要性,除非狂人。《壇經》是六祖門人法海所記錄下來的、六祖在韶州弘法的具體內容以及接引一些弟子的機緣紀錄,是禪宗最寶貴的文獻之一。因此可以說,《壇經》是我們學習和認識六祖禪思想的最主要的文獻。 |
18/10/2012 06:13 (GMT+7)
山東濟南歷城神通寺,相傳最初立寺於東晉,高僧竺僧朗東來泰山弘法,創設道場,初名朗公寺,此寺到了隋代改名神通寺。而歷城附近隨著佛教的流布,歷代寺院迭有興廢,千六百年來幾度滄桑,累積數量可觀,至民國初年,尚有三百餘座,而今寺院雖已蕩然無存,卻仍可從殘餘的遺址上,找尋昔日的風華。 |
12/10/2012 05:58 (GMT+7)
本文主在補充作者《大乘起信論講記》之觀點︰「《起信論》是博採眾說,而自成體系的。」因為扶南(柬埔寨)曼陀羅所譯之《法界體性無分別經》與《文殊師利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與真諦所譯之《大乘起信論》、《攝大乘論釋》均提到「如實解,本、始無二」。而且,真諦亦是從扶南至廣州。 |
10/10/2012 05:50 (GMT+7)
本經的緣起很特別,一開始就是讚歎懺悔法所生的功德,為無有上,能滅眾苦,能生諸樂。而懺悔法,卻是一位在家的信相菩薩,因思惟:何因何緣,釋迦如來,壽命短促,方八十年,而感得四方四佛現身為說:釋尊所證壽命,除佛之外,九法界眾生,皆不能知其限量; |
01/10/2012 21:12 (GMT+7)
我首先想考察清楚的是,《四分律》四十三卷中的“佛言聽用煙”中的“煙”所指的,就是我們現在的煙草制品嗎?佛陀時代的古印度已生產煙草了嗎?佛陀真的許可弟子吸煙嗎? |
28/09/2012 18:05 (GMT+7)
二諦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之一,佛教以之統攝世出世間的一切法,為佛教各宗所關心的共同論題。「諦」,梵語satya,譯為真理(truth)或實在(reality),因此,二諦可以說是「兩種真理」或「兩種實在」的意思。 |
24/09/2012 20:05 (GMT+7)
菩提達摩在中國是一個謎樣的人物,有許多傳奇的故事流傳下來
,並被奉為中國禪宗的初祖。在中國佛教史上,因歷代禪宗燈史的記
載,使得這個祖師的地位似乎更不可動搖。但根據新出土的敦煌史料
的研究,開始有學者對菩提達摩作為中國禪宗初祖的歷史事實提出質
疑。 |
13/09/2012 18:16 (GMT+7)
本文選擇佛教的學朮概念“多聞”為題,通過考察《阿含》、《律典》、《阿毗曇》、大乘經論、中國佛教著作中,對此一問題的記錄,用以確定佛教傳統中的學朮觀。考察的方法,則以概念史為主,選其代表性的經論文字,以說明問題的所在及所持的態度。 |
10/09/2012 18:36 (GMT+7)
20世紀初,佛教學朮研究在佛教界和學朮界通常被稱為“佛學研究”。此“佛學”,意謂佛教尤其其思想學說乃一家之學或一種專門的學問,對這種學問進行研究,稱為“佛學研究”。 |
07/09/2012 19:43 (GMT+7)
本文從其生平著作談起進而《原人論》的思想結構與內容、圓覺經思想理路之探究,承繼華嚴宗脈的思想,而落實到其學風特色的「禪教一致論」,促成宋代理學的先河。 |
03/09/2012 20:16 (GMT+7)
本文旨在對玄奘大師在印度遊學,與《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之參學相關路線作一考察。再將此路線之地理、地質、氣候、交通、作一探討,以證明其對印度早期乃至當代都具有重要之地位。然後再根據《華嚴經》集成之時代背景,與玄奘大師遊學時之時代背景,作一比較討論。 |
31/08/2012 19:12 (GMT+7)
如何能夠得到這個暇滿的人身呢?在《大般若經》上面就說到:「三十二相無別因,皆由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能得野干之身,況復佛身。」 |
27/08/2012 21:23 (GMT+7)
禪觀實修情形的考察是中國早期禪學史研究中的疑難問題。本文提出轉換研究視角,重新審讀早期禪籍注疏,根據注家對修行方法和修行次第的理解和詮釋之準確度,來衡度其實際修證之可能性。 |
25/08/2012 18:12 (GMT+7)
佛教在唐代經過會昌之廢佛毀釋之後,所有教派幾乎瀕臨絕緣,唯獨禪宗一枝獨秀。即:天台宗、法相宗、華嚴宗、淨土宗、密宗、律宗等幾無生機,唯有禪宗日益隆盛,而分為五家七宗。 |
23/08/2012 18:39 (GMT+7)
藉由跟師友學習研讀的機緣,將《中論》和《瑜伽論‧攝事分》齊同引注的兩部「空經」──《雜阿含經》(335經)[又名《第一義空經》]、《雜阿含經》(297經)[又名《大空法經》],從中觀、唯識學派兩部重要論典的說明,一方面透過其深邃的智慧,來理解「阿含經」的甘露法味;一方面則反觀其詮釋阿含教法的立場,以及彼此間的異同: |
21/08/2012 04:03 (GMT+7)
善財童子參訪的善友中有一位仙人。他的名字在《健拏
驃訶》 (Ga.n.davyuuha) 的不同漢譯本中用各異的方式來
迻譯。本文利用唐人注疏上的相關資料,嘗試剖析這些譯法
與詮釋反映的語文現象,順便對古人將佛典翻成中文的技術
和心理獲得進一步的認知。 |
18/08/2012 18:27 (GMT+7)
楞嚴經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經典,佛滅度後,弟子們結集成經,弘傳於印度,竟因年久失傳,唯獨龍宮藏有此經。後來,有一位龍勝菩薩,到龍宮說法,發現此經,文義俱妙,細讀之下,嘆為希有,默誦於心;離開龍宮後,錄呈國王,王視為國寶,藏於國庫,不准流傳他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