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áp Âm
Thư Viện
Tiếng Việt
English
中文
Mobile
首頁
最新文章
佛法難聞
»
菩薩行
»
內觀的開發
»
人人都有佛性
»
禪鑰3
»
星雲禪話2 -- 沒時間老1
»
因果報應錄5
»
佛光教科書第四冊 -- 佛教史之第十九課
»
禪鑰2
»
星雲禪話1--石頭路滑 2
新聞
佛教入門
佛學研究
哲學
越南佛教
歷史
教育
社會
科學
心理學
倫理學
論文
法音
講法
音樂
其他
查詢
大藏經查詢
佛學辭典
佛教與生活
文化
中文佛教網
佛學研究
禪觀與唯識思想之形成略探
07/06/2012 20:31 (GMT+7)
本文試從瑜伽行派與阿含所含蘊之禪觀對唯識觀之形成作一探討,然後轉入《深密》之唯識觀與《識論》之五重唯識觀。如是,禪觀對唯識觀與其思想之形成,即可清晰地見其蹤跡。
略論笈多譯《金剛經》的性質及其研究價值
04/06/2012 18:59 (GMT+7)
學術界一般認為,笈多譯《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是個直譯本,為其早期 的譯著;而見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中的譯文,雖然不是全譯,但譯文相對流暢,是他 後期的譯著。這樣的意見背後,是不是暗含有兩個譯本的不同,與其來華的時間有關,也就 是說直譯本是其來華初期不諳漢語,不瞭解譯經方法的產物這樣的意思呢?
六祖壇經的思想
30/05/2012 19:39 (GMT+7)
壇經的思想系統,雖用般若經,實則是沿襲如來藏的觀點,用般若的空慧,實證真如佛性,即是明心見性。壇經中引用。《金剛般若經》者凡五見,引用《文殊說般若經》者一處。其目的是在證明相無而性有,強調本心及本性實在。所引般若經典,乃在取其作為修證的觀行方便,那便是般若三昧及一行三昧。
觀音法門
28/05/2012 21:02 (GMT+7)
觀音法門,即是楞嚴經中的耳門圓通。屬於二十五種圓通之一,是一種特別而又殊勝的修證方法。文殊菩薩在楞嚴經選擇圓通時說:「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
論晚明佛學的性相會通與禪教合流 ──以晚明佛教四大師為例
18/05/2012 18:53 (GMT+7)
本文對晚明佛教四大師(雲棲袾宏、真可紫柏、憨山德清和蕅益智旭)的性相會通思想進行了全面探究,指出其性相會通以禪教合流為歸趣,返歸佛教經論典籍,注重頓悟漸修、性悟事修,不僅回應了禪教一致的圓融取向,更迎合了儒佛會通的現實需要。
僧肇之「有無同義」思想
12/05/2012 07:06 (GMT+7)
釋僧肇,本姓張,京兆長安人 ,生於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西元 三八四年),卒於晉安常義熙十年(西元四一四年)。 他是鳩摩羅什的 四大弟子之一,在東晉後期為重要的佛教哲學理論家,對我國佛教哲 學思想的發展及影響上來說是有著相當大的影響的
道宣所揭示的──中國佛教之禪觀
12/05/2012 06:29 (GMT+7)
現在人們談起禪觀,常常是南北兩宗,南頓北漸,這是針對唐代禪法及其在後世的影響而言的,而在唐代禪宗之前,禪在中國已經發展了近千年,道宣在其《續高僧傳》(引文中簡稱《續》)中所揭示的禪觀,是非常豐富的,對此加以考察,可以尋找出中國佛教禪觀的發展軌跡。
儒釋之間:朱熹與禪散論
08/05/2012 20:06 (GMT+7)
朱熹一生與禪結下了不解之緣。早年出入禪教,爾後又吸納禪教,明辨儒釋之異。然朱子哲學的特點在於和會一切,被錢穆先生稱為儒門「宗密」。本文據此探討朱熹與禪的關聯及其意義。
觀音菩薩的形像研究
03/05/2012 18:43 (GMT+7)
佛教傳入中國後,佛教美術在中國也隨著掀起波瀾壯闊的浪濤,形成中國美術史上璀璨輝煌的一頁。
禪宗戒律革命在人間佛教中的意義
17/04/2012 03:01 (GMT+7)
佛教以戒為本,佛教史上的每一次重大變革幾乎都與戒律的變動有關,禪宗的戒律革命則是中國佛教史上最為引人注目的重大變革,它不僅導致了以禪宗為代表的山林佛教的最終確立,還為禪宗的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影響了整個中國佛教的格局。
論唯識學對般若"空"義的詮釋與緣起的重構義
14/04/2012 21:29 (GMT+7)
緣起思想和實相論思想是組成佛教教理的二大系統。若依緣起的觀點,則諸法皆是由於種種條件和合而成,此有則彼有,此無則彼無;若以實相論觀之,則諸法皆空,都無自性。《掌珍論》雲:“若說緣起,即說空性”
佛教與花的因緣
12/04/2012 20:33 (GMT+7)
所謂「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花以它的嬌麗、芬芳、清淨,豐富了大自然與人類的精神生命。
九轍法師考
07/04/2012 08:30 (GMT+7)
據說羅什弟子道融法師開講時,分《法華經》為九個科段,因此又被稱為九轍法師,但一說其弟子僧叡法師才是把《法華經》分為九個科段者,九轍法師指的是僧叡法師而非道融法師。
關河的三世學與河西的千佛思想
06/04/2012 08:06 (GMT+7)
本文企圖對上述千佛造像的種種問題,提供一條符合史實的線索。而文章主要的切入點是千佛背後的本質──「三世」。
頓悟本心
05/04/2012 07:34 (GMT+7)
佛的教法是法法道同,是以,唯佛與佛的知見能夠一致。至於十地以下的菩薩、小乘聲聞,看法都不同。在這種狀況下,最重要的是,開展我們的心性。我深深體悟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大家都知道,光行布施不能成佛,光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也都不能成佛。
變文六議
03/04/2012 07:05 (GMT+7)
本文通過對《董永變文》、《舜子變》、《韓擒虎話本》、《葉淨能詩》、《燕子賦》和《茶酒論》的討論,旨在說明敦煌變文與佛教、佛教文學乃至印度文學的密切關係。
菩薩精神的特徵
29/03/2012 07:01 (GMT+7)
菩薩的觀念和行為,其內容非常深廣偉大,簡括地說,菩薩一發了菩提心,立即荷擔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誓願,生生世世處在這樣的上下之中,責成自己做諸佛及眾生的溝通者。
略析敦煌文獻中所見的念佛法門
28/03/2012 07:38 (GMT+7)
原始佛教六念中的念天,本來即含有厭苦生天的因素。在大乘的時代,不僅念天變為念一切三界之天,生天的因素也逐漸演變為往生的思想;更進一步,往生思想與念佛、具佛、觀佛相結合,從而形成了念佛往生淨土的思想。
普賢的實踐品格及其現代價值
24/03/2012 07:13 (GMT+7)
普賢菩薩是印度佛教經典中的著名菩薩之一,在中國佛教信仰中更被奉為四大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之一。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徵,是實踐菩薩道的行為典範,也是佛教著力塑造的重要神聖形象。普賢菩薩觀是怎樣演變的?普賢菩薩行法的內容為何?普賢行法有否現代價值?這是本文擬簡要論述的問題。
略論宋以後之念佛禪
20/03/2012 06:56 (GMT+7)
東山門下的分頭弘布,再經過六祖門下的分燈續照,中國禪經歷了約兩百年光 陰輝煌頂盛時期。相對而說,念佛法門也並不像在早期祖師禪的傳承中那樣一再的提到。禪師們重於機鋒、勢用和無修無證的作略,把一切引歸到自己心中去加以提撕。
熱門:
關於念佛與禪以及念佛禪
(01/07/12)
從現代性看「人間佛教」 ──以問題為中心的論綱
(28/02/10)
佛教與心理學
(21/02/10)
評William R. LaFleur, Liquid Life: Abortion and Buddhism in Japan
(08/02/10)
中國佛教早期懺罪思想之形成與發展
(08/02/10)
佛教的性教育觀初探
(08/02/10)
論傅偉勳的佛教生死學
(08/02/10)
已發布文章:
略論中國禪觀之本質
(19/03/12)
佛教傳入與等韻圖的興起
(17/03/12)
唯識大乘菩薩行位
(15/03/12)
從秀才天子到皇帝菩薩──論蕭衍的宗教信向與治國歷程
(12/03/12)
戒律與政治、法律原理之同異
(06/03/12)
往生極樂淨土與建設人間淨土
(06/03/12)
唐五代禪宗修習的典籍──以敦煌寫本《六祖壇經》為考察範圍
(02/03/12)
受念住的研究
(27/02/12)
佛教的「空」觀念及其在當代社會中的影響
(26/02/12)
佛教「福慧雙修」思想的現代性意義
(25/02/12)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
» 影音
» 圖片
南無阿彌陀佛
» 講法
記夢!請聽胎兒求救的呼喚
此生必看的科学实验
《佛教心理學》 Part 2/2
《佛教心理學》 Part 1/2
撥心點睛禪療法(慧门禅师)-01
佛教、佛學、佛法_02
佛教、佛學、佛法_01
無名問無明 —— 當李連杰遇上聖嚴法師
禅(有字幕)
楞严经
» 圖書館
佛 教 科 學 論
南傳四部尼柯耶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佛光雜阿含經
《清淨道論》電子檔
復歸佛陀的教導(一) ---兼論印順法師的詮釋
《佛学入门》
《慈悲道场忏法》
» 佛學辭典
Buddhist Dictionary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