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日日日出—菜根譚的智慧(1)-7
聖印法師
10/08/2015 06:43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前集0五一】

 

我有功於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於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221

 

無求之施一粒萬鍾,有求之施萬金無功

 

對於施捨恩惠給人家,斷不能有一點點虛榮作祟的心理,要完全發自內心深處的同情心,切不可存有已經施捨了的念頭。對外說,也不能有他人已受了我的好處的想法存在。只要以這種虔誠佈施的人,縱令是一小斗米,也勝過施萬鍾米的功德!

 

還有,以東西救濟他人的,自己如果計算好所施的物品有好少、代價怎樣,希望將來得到別人同樣價值或超此價值的回報,這樣有求報念頭的施捨,雖然你是以百鎰的巨金施惠於人,實際上卻達一文的功德也不會有。

 

【前集0五二】

 

施恩者,內不見己,外不見人,則斗粟可當萬鍾之報;利物者,計己之施,責人之報,雖百鎰難成一文之功。

 

222

 

推己及人,方便法門

 

人的境遇真是千差萬別、形形色色,正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富貴、健康、地位,都是人所要求的,但這些願望畢竟很少能齊全,而能齊全的又未必是我。因此,這種欲求難逢的妄想心最好放下。

 

其次,反省一下自己的精神狀態,有時合理、有時不合理,而不合理的時候居多。自己有很多很難做得好的事情,自然就不應該苛求人家,怎能怪人家做事不合理呢

 

好好的思考上面的道理,把人與我作一比較,就可以發覺真理原來就在其中,這就是修養的方便法門。

 

【前集0五三】

 

人之際遇,有齊有不齊,而能使已獨齊乎?己之情理,有順有不順,而能使化皆順乎?以此相觀對治,亦是一方便法門。

 

223

 

 

惡人讀書,適以濟惡

 

「學問」在一個心地清正、德性純潔的人來研究,如加以善用,可以修身治國,獲益無窮。可是一個心術不正的人得到了學問,反而會利用學問去做出種種壞事。所以,必須心地正當、心性清白的人方可讀書求學。

 

那些心懷不測的人讀了書,如同得到了武器,他可以利用這武器去做不好的勾當,盜取他人的名譽,逞私人的欲念。他們又以學問掩飾短處,口裡說的是善行,所做的卻全是壞事,真是:「好話說盡,壞事做絕。」故此,給惡人以知識學問,無異供強盜以糧食,那將增長他的罪行。

 

【前集0五四】

 

心地乾淨,方可議書學古。不然,見一善行,竊以濟私,聞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藉寇兵,而齎盜糧矣。

 

224

 

崇儉養廉,守拙全真

 

生活奢侈的人,無論他有多少家產,總是無益的浪費掉;表面看來好像他很快樂,實際上內心是常常不滿足的。因為他的欲念,跟著富貴無止境的貪求妄想。

 

節儉的人,量入為出,物質上並不感到不足,欲念上也不敢有非分之想,所以,平平安安的過著快樂無憂的生活。這樣看來,富貴而又奢侈的人,生活永久不能滿足,反不如節儉、貧窮而能過安穩的生活。

 

頭腦發達、知識能力超人一等的人,固能擔當種種事業,但他往往犯了目空一切的毛病。行為太過,便侵害了別人的利益。結果不但工作勞苦,而且結怨於一身。這樣看來,不如那些悠哉悠哉不失其天真本性的笨拙的人,雖然腦筋簡單、能力差些,卻不致與人結怨,可以安然無事的生活。

 

【前集0五五】

 

奢者富而不足,何如儉者貧而有餘;能者勞而府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

 

225

 

讀書希聖講學躬行,居官愛民立業種德

 

讀書不僅僅為了認識幾個字,記住幾篇文章,就算達到目的了。讀書的真正目的在於體會出古代聖賢的一言一行,把他們的精神變成自己的精神,進而做好修身齊家的工夫,然後去為國家社會盡力服務。

 

讀書如果偏向鑽研文字章句的末節,而不能體會古聖先賢的真精神,結果不過是一個「鉛板的傭者」而已。

 

鉛是用夾在木板上寫字的鉛丹(紅色)。中國在後漢以前,還沒有發明紙,用綢絹和木板來代替紙,以鉛丹寫字在綢或板的上面。傭是僱用的人,所以「鉛傭」就是寫字匠的意思,說他一生一世都沒有什麼價值了。

 

做官不是為一身一家的名利,而是為謀國家富強和社會幸福。有些做官的人,天天在想怎樣陞官、怎樣發財,凡事都為他個人的利益打算,沒有替國家和人民的公利著想,這樣做官的人,簡直就是穿著官吏衣服的盜賊。

 

既然具有盜賊的心腸,為了遂其私欲,自然就不惜使用傷天害理的手段,來達成他的目的了。國家如何不亂?社會如何不亂?民心如何不壞呢

 

古人治學,並不僅僅以懂得文字為目的,而注重躬行實踐,所謂「學以致用」,總以能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為念。假如學與行不能相輔相成,那就成了口頭禪了。修禪的人天天只在絞盡腦汁,去作理論上的努力,而不去實行參禪悟道的工夫,結果是一點用處、一點成就也沒有。

 

人生在世,建立起一件事業,並不單是為了自己的名利,必須是為社會謀利益,為人群造幸福,把功業傳之後世,才能名垂千古。可惜一般大人先生,往往只圖自己的榮華富貴,不思施恩德於天下,則他的一生,只是過眼雲煙。死後什麼也沒遺留下來。

 

【前集0五六】

 

讀書不見聖賢,如鉛槧傭;居官不愛子民,如衣冠盜;講學不尚躬行,為口頭禪;立業不思種德,為眼前花。

 

226

 

讀心中之名文,聽本真之妙曲

 

任何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部上天闡述真理的文章,只要讀這部真文章,就沒有再講其他文章的必要(也就是發現這一個真實,心應該隨從他的指導,再沒有另求他道的必要了)。要是只去讀古人如糟粕一般的書,並且收藏到心底的深處,被這些書籍的思想給牢牢束縛封閉著,對於自己心裡原有的真文章反而不知道注意,這是非常可惜的(就是把可貴的真實心為古人之言所迷惑,而妨礙了心靈的作用與發展)。

 

人的心中都有一曲本真的音樂,只要聽了這音樂而體會到其中三昧的話,就再也沒有聽取其他音樂的必要了。可惜的是,人們被外來的聲色所迷,埋沒了本真,便聽不見了。世人只知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而不知觀世音的意思是什麼?所謂觀世音,就是要人們修得觀見世人本真之音,而去實行救苦救難的菩薩道(這個比喻是說:人心都懷有本真的真理,如果能夠靜靜體會這一真理的微妙旋律,就再沒有聽聞其他各種言詞的必要)。最可惜的是,受了外界種種言詞的掩蔽而生出了迷惑,這樣一來,本真之音就聽不見了。

 

對於修學之道,如果能不為殘篇斷簡的言詞所蔽,不受邪說異端所侵擾,能夠明心見性直向心中本有的真理去探求,不受外界的誘惑,那他將會發現自己本有的真文章與真音的妙旨。所以,只有能夠體會到本來的真理,才有真正的受用。

 

由上可知,真理無待他求,應當直指自己的心中,因為自己的心中有一個本來的真理。本篇的旨趣即是為求本來的真理,必須把外來的誘惑物全然掃去。

 

【前集0五七】

 

人心有一部真文章,都被殘編斷簡封錮了;有一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艷舞湮沒了。學者須掃除外物,直覓本來,纔有個真受用。

 

227

 

苦中有樂,樂中有苦

 

這一個世界可以叫做「憂世」,也就是佛說的「娑婆世界」,譯為「堪忍世界」。在這一世界裡,本是苦惱不能斷絕的人生。任何事都不能合乎理想的去做,當你以為很合適的時候,節外生枝的事情出來了;所以,佛陀告訴我們,活在這世界上,遇到任何的惡劣環境與打擊時,要能夠堪忍才活得下去。我們常常聽人說:「天下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苦惱的上面還有苦惱,當苦惱到了極致,一切身世都不存在的時候,精神上反而得到衷心安慰,不免有置身事外的快樂感覺。

 

人世是悲苦是無情,用這樣的心來看人生,則入於耳、映於眼者都是苦痛和悲哀。其結果就陷於悲觀的深淵了,於是,造成了厭世自殺、憤世嫉俗的人生觀,而葬送了一生,這樣的人一生是沒有什麼趣味的。結果,一顆脆弱的心靈,不得不回返自然。人們必須抱著勇氣,以這個有限的身力去嘗試那無限的憂愁。

 

本來人生是多苦的,但我們必須征服這些苦惱,不可以抱著失敗的心情。如果我們以悲哀的心情去看天上的月亮,就成了以淚眼觀月,而月亮也就帶著憂愁了。如果以歡悅的心情去看,月亮也就帶著微笑了。人生尋求幸福的唯一道路,就是把時間的苦放下來,由苦的裡面找出樂趣來,所以說「苦中有樂」。

 

人生是苦痛的業力現場,而其中又被命運的力量奇妙的支配著,有時自己走到奇妙的環境,在一般人的眼光看來非常幸福,在這得意的舞台上,任何人都很容易忽略過去的苦痛,這時候就撒下了失意的種子,所謂:「苦是樂的種子,樂是苦的根苗。」如果不能及時割去苦惱的根苗,得意之時一過,失意之悲哀便馬上跟蹤而來。

 

【前集0五八】

 

苦心中,常得悅心之趣;得意時,便生失意之悲。

 

228

 

無勝於有德行之行為,無劣於有權力之名譽

 

富貴名譽,有由道德而來,有由功業而得來,更有由權力而得來。因其原因不同,所以有悠久與短暫的區別。

 

先說有道德的人,自己不敢乞求富貴名譽,而富貴與名譽自然集於他的身上,有德的人比之為山林中生長的花草,受自然栽培,根深柢固,枝葉茂盛,壽命也長久。

 

建立戰功成就大事業的人們,享受人間的富貴榮華,雖然不如有德之人悠久,彷彿是山林的花草受到天然培養的力量深厚,也能媲美於田畦之花草茂盛於一時,可是因為移植的環境、氣候不同,而有盛衰久暫的差別。這完全是根基不如天然豐厚的緣故。

 

最後談到由權力而得來的功富貴,多半是從他人手中用強力奪取的,這樣的人不但不受他人的敬仰,反而要受萬人的唾罵。因為這種功名富貴是不悠久的,好像曇花一現,沒多久就消失了。

 

瓶子裡面插的花、水上的浮萍,不過茂盛於當時,很難希望其長久。

 

【前集0五九】

 

富貴名譽,自道德來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業來者,如盆檻中花,便有遷從廢興;若以權力得者,如瓶缽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229

 

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寒冬過去了,溫暖的春天又來了。大地現出了活潑生氣,花朵現出美麗的顏色,鳥也叫出清脆的聲音。人們對此景色,更覺得春色增加了許多情趣。無心的花草和天真的雀鳥,都不斷的給自然增加了許多美感。何況人是萬物的靈長,生在這一個世界,我們便不該沒有作為。

 

人如果生來既不覺得自己是為何而生,更不想為社會盡點力量,就是所謂的醉生夢死之徒,把自己可尊可貴的一生當作破蔽的鞋履一般扔掉,這可以說人不如草木與雀鳥了。

 

君子生於此世,不但是處身於社會的上等行列,而且衣食溫飽無缺,如果

 

只過著安逸的生活,就有虧於做人之道。必須發奮修學,進德修業,一切所言所行都能為人們的師法,受人們的尊敬,所做的事業都必須是頂天立地、繼往開來的。如果只圖物質上的享受,無聲無嗅的終此一生,雖然保得了百年歲月,也等於一天都沒有存在過,這真是和行屍走肉、土像木偶一樣了。

 

【前集00

 

春至時和,花尚鋪一段好色,鳥且囀幾句好音。士君子幸列頭角,復遇溫飽,不思立好言,行好事,雖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31

 

寬嚴得宜,勿偏一方

 

研究學問的人,為了要成就他的事業,應當要謹言慎行與刻苦自勵,如果沒有這種發奮努力的精神和奮鬥的意志,要想在社會上成就偉大的事業是不可能的,所以,做人與做事之道常不能夠四時日夜相同而不變,必須分清楚事物的輕重緩急和先後,所謂因人事時地物的不同,而使之咸得其宜。比方說尺蠖之蟲,想伸展身體之前必先把身體蜷曲起來,這就是說做事要緩急合宜然後才能穩操勝算。平時的休息,並非為了休息而休息,實在是為了活動而休息,這樣才能體會休息的真正意義。

 

學者為了修業,日夜戰戰兢兢、戒慎恐懼而不怠惰,這當然很好,但不是這樣就夠了,必須在另一方面展現不拘小節的風度,凡事要寬嚴得宜,剛柔相濟,如果對事嚴格過度毫無溫情,則無論他的行為如何純正,生活如何清苦,總是如秋天的氣候一樣,一味的寒冷肅殺,使萬物凋零枯死。

 

所以,天造四時必須有春有秋,春氣溫潤滋長萬物,有發育成長的生機,而我們的修養學問也和春天的氣候一樣,使它發榮滋長蒸蒸日上,然後學問有了成就,才能夠談到救世益民啊!

 

【前集0六一】

 

學者有段競業的心思,又要有段瀟洒的趣味;若一味斂束清苦,是有秋殺無春生,何以發育萬物。

 

32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

 

從道德的立場來看,行為清廉、心地潔白的人,在名義上超越了尋常所謂的清廉潔白之上,一般的世人反而看不出他是一個清廉潔白之人。而一般世所稱道的清廉潔白者,他的真正所言所行未必都是清廉潔白。在表面上掩蓋一層清廉的名譽,實際說來卻是貪求名譽,這與盜名欺世者並沒有什麼兩樣。比方有些慈善家名義上負著慈善的美名,其實是在圖私行不正當的利益!

 

同樣的道理,有真正巧術的人,並非他的手段方法有什麼巧妙,而是他的心和行為自然巧妙,並對於他的巧妙不加注意,而別人也未特別認識出他的巧妙。還有一種人自已想出種種手法,自以為巧妙得不得了,這不是真正的巧妙,反而表現他的拙笨。

 

真正的巧妙,是不玩弄手段與方法而妙趣天成的。

 

來源:www.bfnn.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