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天天天藍—菜根譚的智慧(2)之三
聖印法師
28/08/2015 06:35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前集一六一】

 

道是一重公眾物事,當隨人而接引;學是一個尋常客飯,當隨事而警惕。

 

610

 

信人示己之誠,疑人顯己之詐

 

忠恕之道,是待人以誠,推己及人;俗話說「將心比心」,也是夫子的恕道。

 

所以,我心正直,則相信他人亦必正直,反之我心不正,他人也是如此。我如果信任他人,則以為他人如我的誠實不欺,實際世間的人未必都如我之誠實。只因我一念之誠,相信他人與我一樣,則他人亦多少必得掬誠相見,於是互相幫助而事業得到發展。

 

反過來說,我如果一直懷疑人家,以為他人都是欺人騙人,則對方縱然是正直的人,也因為我的猜疑而不能接近了。這麼一來,自己形成孤立,大家離心離德,結果所做的事業沒有不失敗的。

 

【前集一六二】

 

信人者,人未必盡誠,己則獨誠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詐,己則先詐矣。

 

611

 

春風育物,朔雪殺生

 

心胸廣大人、情厚重的人,如同春風薰化萬物,所接觸到的都是生生之機,其所感應者都是和和之氣,草木欣欣向榮,萬物生長發展。其人如冬日之可愛,人們都願意與他親近。

 

反之,性情殘忍、刻薄多疑的人,如同秋霜,草木接近沒有不枝枯葉脫,這樣的人還有誰敢和他接近呢?

 

所以,「待人接物」應當如春風之和,而不當知秋氣之肅殺。

 

【前集一六三】

 

念頭寬厚的,如春風煦育,萬物遭之而生;念頭忌刻的,如朔雪陰凝,萬物遭之而死。

 

612

 

善根暗長,惡損潛消

 

做善事不見善報,如草裡長冬瓜,善根暗長,慢慢的自然壯大。做惡事不見惡報,如庭前積雪,春天一到必定暗自消失。

 

又如做善事的人不見善報,也許是因為祖先有了餘殃波及他這一代,或是還要延及他的子孫,因此應當不斷積善修福以補償善行的不足。又如做惡的人不見惡報,也許因為他的祖先尚有餘慶,蔭及了他這一代或還要庇及他的子孫,等他的餘蔭完了之後,如果他仍然怙惡不悛,則必定要受惡報。

 

【前集一六四】

 

為善不見其益,如草裡東瓜,自應暗長;為惡不見其損,如庭前春雪,當必潛消。

 

613

 

厚待故交,禮遇衰朽

 

人人都有喜新厭舊的毛病,易於親近新交的朋友,而疏遠舊日的朋友,所以我們一旦遇到故舊之交,切不可忽略或忘記,一定要更比以前還要親切相對。

 

人在一般人前,多表示自己是光明磊落的,但在人所不見之處就容易胡作。我們應當在暗地裡比明面上,以還要光明正大的心跡來處理事情,不要認為在人所不見之處就任意胡作妄為。無論任何時候,也要不計其私才好。

 

我們對待老朽的人,應當比盛旺的人更隆重,才是敬老扶弱之道。

 

【前集一六五】

 

遇故舊之交,意氣要愈新;處隱微之事,心跡宜越顯;待衰朽之人,恩禮當愈隆。

 

614

 

君子以勤儉立德,小人以勤儉圖利

 

所謂「勤勉」,本來就是為人之道,是實行道德仁義所應當奮勉不懈的一種行為,然而,世人竟誤認為勤勉是增殖財貨以達到富貴榮華必經的手段。所謂「儉約」,本來是對於增殖財產、圖謀利潤的一種淡泊行為,世人誤認為存貯財貨凍結不用是一種儉約行為,竟為他的吝薔行為作辯護。

 

世間事大多是如此,本來為君子保身之守則,竟成了小人圖私利欲的工具,比方說春秋時候有歐冶子製成的千將莫邪雌雄二劍。這劍用在名將完成了克敵致勝的功業,這劍要是落到壞人的手裡,就變成了殺人越貨的凶器。

 

同一種東西,有兩面不同的用法,因此利害也就不同了。

 

【前集一六六】

 

動者敏於德義,而世人借勤以濟其貧;儉者淡於貨利,而世人假儉以飾其吝;君子持身之符,反為小人營私之具矣,惜矣!

 

615

 

學貴有恆,道在悟真

 

「不退之輪」,輪是法輪的意思。如來說法,摧破眾生的執迷邪見,轉成廣大正見,如車輪輾過的地方,邪見都被摧毀輾破。所以,佛家所說的「法輪常轉」,又叫「不退轉輪」。此處所說的不退轉輪,是「唯有前進而不後退」的意思。僅憑著一時血氣之勇的人,做一件事將起始就突然終止去做別的事情,這樣忽做忽輟,絕不是出於本心的堅持,當然無法持續到永久。

 

如來說本智的光明是永久燃燒而不滅熄的,所以用「常明之燈」來比喻它。如果僅僅從情識之中來分別道理,則有時解悟,有時迷惑,終不能大徹大悟,所以說,從情識之解悟者,終非常明之燈。

 

【前集一六七】

 

憑意興作為者,隨作則隨止,豈是不退之輪;從情識解悟者,有悟則有迷,終非常明之燈。

 

616

 

律己宜嚴,待人宜寬

 

古人說:「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他人有了過失,總要原諒寬恕,不應當嚴厲的責備。但自己有了過失的時候,一定要嚴加改正,不可以自己原諒自己,務必真正改正方可以。

 

自己有了困苦不堪的事情,要盡力的加以忍耐,但是遇到別人有了困難的時候,則要毫不猶豫的加以援助,使他的痛苦能夠解除,能夠這樣做,道德才算是有進步,事業才能夠成功。孟子所說「捨生取義」的道理就在於此。

 

【前集一六八】

 

人之過誤宜恕,而在己則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則不可忍。

 

617

 

為奇不為異,求清不求激

 

一個人如果能夠棄捨名利之念,當然是很可貴的,是與眾不同的人。

 

如果一個抱名利之念的人而好做與常人不同的言論與行為,就不是奇人而是怪物。

 

處於污濁的世俗之中,其心卻不被染污,這種人像蓮花的性質,出污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這就是清淨潔白的人。如果心存世俗之念卻又斷絕與世俗的來往,藉以表示自己的清淨潔白,便不是真正清淨廉潔的人。

 

【前集一六九】

 

能脫俗便奇,作意尚奇者,不為奇而為異;不合污便是清,絕俗求清者,不為清而為激。

 

618

 

恩宜自薄而厚,威須先嚴後寬

 

對人施恩,應先從少量慢慢的增加。如果先前對人很厚道,慢慢的減少了分量,則受恩的人不但不加以感激,反而因冷淡而生怨恨。

 

上對下應先嚴而後寬,如果先寬而後嚴,在下者怨恨在上者苛酷,心中並不傾服。

 

所謂「恩威並濟」,是在上者、在下者表示威嚴,同時也對下施予適當的恩惠。另付威嚴而無恩惠使人不服,表面忠實而內裡多行不義,則使人抱怨而去。如果只施恩惠而無威嚴,則受恩者對他失卻尊敬之心。於是,在上者命令不行紊亂了統制,這與無恩招怨同樣有害。但威嚴也不可以過度,大抵在上者以大分恩惠、四分威嚴統御部下,就可以達到恩威並濟了。

 

【前集一七0

 

恩宜自淡而濃,先濃後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嚴而寬,先寬後嚴者,人怨其酷。

 

619

 

心虛意淨,明心見性

 

心、性、意三者俗語叫做「心」,但其實有點區別,「性」就是萬物之性,也可以叫「天性」,只有徹悟的人才能夠照見本性。所謂「心念」也就是本性的作用,所謂「意識」也就是心的馳聘與奔走。本性好比是主人,心念是經紀人,意識是受命的夥計。這三種東西雖然在人身裡面發生作用,結果仍然要看主人的本性。當心中空寂一事也不想的時候,就會顯露出本性來。假如善惡是非、取捨憎愛的各種念頭不能熄滅而想要徹見本性,那宛如「鏡中看花,水裡撈月」,是絕不可能的事。

 

當意識淨化,不破妄想與煩惱污染的時候,心念自然澄清了,假如意識不清而妄想尋求心念的清明,那就恰如在有塵污的鏡子上面想要見出鏡子的光明,也是絕不可能的事,因此悟道見性,必須先明瞭心念,明瞭心念必須先清淨意識。

 

佛家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道理也在此。

 

【前集一七一】

 

心虛則性現,不息心而求見性,如撥波覓月;意淨則心清,不了意而未明心,如索鏡增塵。

 

620

 

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我身位居於高官高位,人們尊敬我的德高望重,多半是尊敬我身上華貴的衣服,與其說是尊重人物,不如說是尊敬地位。

 

我身的地位在低賤的民間,人們都對我輕視。某輕視者不一定是我的人格與德行,多半是輕侮我身所穿的布衣草履,因而侮辱了我的身分。

 

由此看來,在高官高位之時,人對我的尊敬並非真實,所以找也不必太喜歡。又我在民間,人對我的侮辱也並非真實對我侮辱,所以我也無須發怒與計較。

 

從前有一個和尚穿著破衣服托著缽向一個富豪之家化緣,這富豪對他非常輕視,連一文錢都不施捨給他。後來這和尚換了金色燦爛的袈裟又到富豪之家化緣。富豪把他請到內堂,供養一桌富盛的素齋。並且佈施了很多錢。和尚於是把袈裟和衣服一起脫下來,放在床上,把素齋和佈施的錢都供奉在袈裟和衣服的面前,而他自己連手部不觸一下。主人覺得很奇怪,問他是什麼緣故?和尚說,施主今天的供養不是供養小僧是供養袈裟和小僧的衣服。所以,我把素齋和怖施奉獻到袈裟和衣服的前面,叫他們享受施主的盛意。主人於是大感慚愧,連忙請和尚恕他以前的失禮。

 

以上這個例子,說明了尊崇權勢而輕蔑貧賤是愚蠢的行為,而和尚以巧妙的說教警戒富豪的愚癡。

 

【前集一七二】

 

我貴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帶也;我賤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則原非奉我,我胡為喜。原非侮我,我胡為怒。

 

621

 

慈悲之心,生生之機

 

古人認為人既是萬物的靈長,應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

 

所謂「人道」也,是幫助天地發育生生不已的機用而生的,人類也就是這生生發育的根本,所以應當對於萬物懷有慈悲心。

 

如果人類沒有這種念頭,就是無情無義的東西,與土木無異,也不過等同行屍走肉了。

 

【前集一七三】

 

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古人此等念頭,是吾人一點生生之機,無此,便所謂土木形骸而已。

 

622

 

勿為欲情所繫,使與本體相合

 

人心的本體是一個小天地。我心生出了喜悅之念,天也就現出景星慶雲。我心生出了忿怒之念,則天也就降下雷雨風雹。我心生出了威嚴之念,則天就表現出烈日秋霜的景色。此所謂「上應天象,下應人事」,是天人合一的道理。

 

這喜、怒、慈、嚴四種念頭,好像是天有四時景象,對於心體來說缺一不可,一切都是必要的現象,此四者是一致協調的,隨起隨滅過而不留,所以人心也是一樣。但上天是都能作用在適當的時候,故人蒙上天恩惠而化育生長,綿延不絕。

 

【前集一七四】

 

心體便是天體:一念之喜,景星慶雲;一念之慈,和風甘露;一念之嚴,烈日秋霜;何者少得。只要隨起隨滅,廓然無礙,便與太虛同體。

 

623

 

無事寂寂以照惺惺,有事惺惺以主寂寂

 

人在周圍的環境沒有什麼變化的時候,心就像在睡眠時候一樣,心體的運用也非常遲鈍。心雖如此安靜,但若和外界的事物相接觸,則如同明鏡般映照出來,絕不使外界的動作有所逃脫。如果不能以靜寂來照見的話,心就陷於昏冥欲睡的狀態,對於一切意外事件的事理,都不能靈活敏捷了。

 

反之,當我們遇到意外事變的時候,心就忙亂不易控制,這時候一定要求其心平靜、沈著、警覺,以理智冷靜的頭腦去應付。

 

總之,心之為用在閒暇之時,不可任其昏冥而入於眠睡狀態。在有事之秋,也不可狂亂慌張,始可免除錯誤。

 

【前集一七五】

 

無事時,心易昏冥,宜寂寂而照以惺惺;有事時,心易奔逸,宜惺惺而主以寂寂。

 

624

 

明利害之情,忘利害之慮

 

古諺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置身於事外的旁觀者,才能夠虛心平氣來評議是非,辨別利害,所以他的判定是正確的。反之,置身於事中首當其事者,應當忘掉利害的念頭而能一心一意的處理,才可以使事業有所成就。

 

一個國家立法機構是評議政事的,而行政機構則是實行政事的,但是立法機構如果被行政機構驅使,或是行政機構受立法機構過分牽制,則兩方面都不能夠善盡其職,而使政治改善勢所不能。

 

這就是如上面所說的一樣,立法者雖然是居於超然地位,但應當熟悉事務內中的利害情形,而執政者雖然是居於當事人地位,但應當忘卻利害的顧慮。能夠這樣做,是一秉大公出於至誠,一切政事才能完滿而無阻礙。

 

【前集一七六】

 

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當忘利害之慮。

 

625

 

操持嚴明,守正不阿

 

君子得志的時候,處於國家的樞要地位,要使威權行於天下,那就當操守嚴明,心氣和易。要守正不阿,勤勉修身,以天下為己任。不稍放縱,不事營私,不結小人,不邪惡,執法公正無私,做事必須無過與不及,能夠如此做,不致有「近惡濁,以招腥擅之氣」或觸犯小人受不必要之氣的禍患。

 

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因為他有這種偉大的政治理想,才能成為廟堂之器。這實在值得後世執政者效法。

 

我們做事必須要有防患未然的精神,凡事必須有了預備才能夠免去後患。怎樣才能做到以上的地步,還是要由正心、誠意、修身、正德方面下手,更必須言出必行,才可以擔當起政治上重責。

 

【前集一七七】

 

士君子處權門要路,操履要嚴明,心氣安和易,毋少隨而近腥檀之黨,亦毋過激而犯蜂之毒。

 

626

 

渾然和氣,處世珍寶

 

有學問的人往往被無學問的人恥笑,有道德的人往往被險詐的小人排斥,有道行修養的宗教家往往被欺世的假慈善家誹謗。世間往往是認假而不認真。但是真正達到學問淵博、道行高深的學問家、宗教家們,他們絕不說一句罵人的話,看起來也絕不受他人的注意,這是和氣不露頭角,居身處世的最好辦法。

 

以節義為外表的人,絕不是真正的節義。以道學為號召的人,也絕不是真正的道學。所以,標榜節義反而因節義受社會人士褻瀆,以道學為號召的結果是反受世人的批評和嘲笑。

 

君子不標節義、不榜道學,只是審慎而不做惡事,亦不立善名受世間的褒揚。因此,只有渾然和氣不露鋒芒,才是處世之道、度世之寶啊!

 

【前集一七八】

 

標節義者,必以節義受謗;榜道學者,常因道學招尤;故君子不近惡事,亦不立善名;只渾然和氣,纔是居身之珍。

 

627

 

誠心和氣陶冶暴惡,名義氣節激礪邪曲

 

人性本是善良的,對於任何邪僻奸惡的人,都可以用方法引導、感化,這樣不但可以減少為惡,並且可感化向善。比方對於虛偽奸詐的人,要誠心誠意的對待,使他感動得改變欺詐的行為;對於粗暴不講道德的人,我們要以溫和的心情相接觸,就如焚名香以去惡臭,其暴逆之性就必定融化於和平氣氛之中。

 

對於為一己的私利私欲而欺心的人,我們要給他名譽、義理與節操,使他本心恢復到善境,用這樣的作法,既不損人性,又合乎人的心理。能用適當的工夫,天下的人都能歸於教化而成善行。假如是以善心而不能去其惡行,那就是自己的德溥或是熱心不足。

 

在日本史上後三年之役,源義家殺了敵人安倍宗任。俘虜了他的弟弟貞任,義家赦了他的罪過,命貞任為他的近侍。貞任心裡打算替哥哥報仇,義家對於此事或許明知而不問,絲毫也不加警戒。貞任想要殺掉義家的機會很多,但是見了義家的威嚴。躊躇而不敢下手,經過一年,有一天義家外出,只有貞任一個人隨侍,他在義家的後面走著,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幾次想要拔刀殺掉義家,但看見了義家溫和慈祥的態度,還是忍住不下手。等到義家回府之後,貞任審然覺悟,向義家自首請罪,義家安慰了一番並未加以責備,貞任此後對義家更為心服,就終生效忠於義家。這故事證明了和氣足可薰陶暴戾。

 

【前集一七九】

 

遇欺詐之人,以誠心感動之;遇暴戾的人,以和氣薰蒸之;遇傾邪私曲的人,以名義氣節激礪之,天下無不入我陶冶中矣。

 

628

 

行至中點,一省吾身

 

629

 

行至中點,再省吾身

 

630

 

行至中點,三省吾身

 

71

 

和氣致祥瑞,潔白留清名

 

「慈悲」兩個字可以解釋為「慈悲之心」,人有慈悲心,便有非常大的力量。所謂「醞釀兩間和氣」,是說可以製造出天地之間的溫和氣象。從前有一個學生,周遊西洋各國。看見買賣奴隸的事情太不人道,把人當成下等動物看待,實在覺得殘酷。於是,他主張解放奴隸。各國人受了他的感動,全都開始實行解放奴隸。

 

「寸心」是說人的心在胸中只有方寸之大,古語說:「一心潔白,留方千古。」中國古時候有一個名叫楊震的人,夜間有人給他送賄賂,說這件事誰也不會知道,請他收下,楊震當即告訴行賄的人說:「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如何可以說誰也不知道?」所以,楊震四知的清廉潔白名譽,乃得傳之於後世。

 

總之,人的一念至誠,可以動天地,所以我們應當勤去惡念而常起善心。

 

來源:www.bfnn.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