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日日日出—菜根譚的智慧(1)-9
聖印法師
14/08/2015 06:52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前集0七四】

 

一苦一樂相磨練,練極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參勘,勘極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315

 

虛心明義理,實心卻物欲

 

心如果能夠向於道,就能常常保持空虛,物欲和邪念就侵不進心裡來,物欲和邪念既然不能侵入,代之而入的當然是正義和真理的觀念,而心就成了有德的器皿。

 

同時,心又不可以不充實,「充實」是充滿了正義和真理,整個心既然充滿了正義和真理,當然物欲和邪念就無隙可乘了。於是,所說出來的是善言,所做出來的就是德行。

 

【前集0七五】

 

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欲不入。

 

316

 

厚德載物,雅量容人

 

在肥料多的土地上面,草木容易生長;反之,在貧瘠沒有肥料的新土地上面,草木反而不容易生育。同樣的道理,在泥水的裡面,有水草有山岩石,污穢的水也流到裡面,魚生長在這裡面,既有藏身的場所,也有產卵的地方。對於他們的食物也不感覺缺乏,有的是草子蟲蝦;反之,一股透明見底的美麗的河流裡面,既無有岩石泥土,也沒有水藻蟲蝦,魚在這裡面當然就難以生存了。所謂:「水之清者常無魚。」這句話源於漢代東方朔《答客難文》裡面的話:「水至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君子只是清淨潔白、索然獨居,便不能成就大業。世間本來就是正邪善惡交錯的社會,人們立身處世在這社會,必須有清濁並包的雅量;如果只是選擇潔白而排斥污濁,就形成了孤立獨守,在小的範圍之內,與世不能相容,當然也就不能成就大的事業了。

 

【前集0七六】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符含垢納污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

 

317

 

憂勞興國,逸豫亡身

 

孟子說過:「憂勞足以興國,逸豫足以亡身。」又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困乏其身,惡具體膚,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是說人要建大功、立大業,必定先經過艱難險阻的環境,磨練他的身心,看他是否經得起困難的考驗,然後才能賦予他重責大任。好比說頑劣不馴的野馬在你叫他馴服駕車之前,必須請良師調教來操縱牠,然後牠才能馳騁千里。又比方說頑金不純粹,遇到了爐火鍛鍊的時候,噴出爐外向四下濺躍,經過冶金工人把它巧妙納入爐中一再鍛鍊,終於使它入於鑄造的模型之中,成了有用的器皿。

 

人要想成為偉大的人物,建立豐功偉績,必須經過一番磨練才能有事業上的成就,所謂:「百煉千磨真鐵漢。」我們不怕生來有任何毛病,只要能夠奮發修養,去掉了本身的缺點,沒有不能成功的。最怕的是一個人生來就悠遊歲月無所事事,這樣荒廢一生實在是可悲可憐。

 

明朝的學者白沙先生說:「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無病是吾憂。」這誠然是至理名言,是比喻人有過能改不算是羞恥,怕的是無病悠遊的人,孔子所說的鄉愿也就是這一流的人,一個國家這樣的人多了,便沒有進步,那不亡國又將何待呢

 

【前集0七七】

 

泛駕之馬可就馳驅,躍治之金終歸型範。又一優游不振,便終身無個進步。白沙云:「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無病是吾憂。」真確論也。

 

318

 

一念貪私,萬劫不復

 

明朝王陽明先生主張致良知,他說:「良知無待他末儘人皆有,只是被物欲汨沒了它。」可見人不能動心,要是貪心一動,良知就泯滅,良知一泯滅,就失去了是非與邪正的觀念,剛毅之氣化為烏有,光明的智慧也變成昏暗了。對人施行恩惠的仁愛之心,也變作殘酷刻薄的念頭,清清潔潔的品德也染上了污點,如此一念之差,使一生的人格破產。

 

古來的聖賢教人不起貪心,提倡天下為公的大道理,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聖賢能過超人的生活,居於常人之上,受到後世的無比尊崇。

 

【前集0七八】

 

人只一念貪私,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污,壞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貪為寶,所以度越一世。

 

319

 

心公不昧,六賊無蹤

 

一切外界的誘惑,多半是由耳、目的接觸而來。所謂耳之於聲,目之於色,耳所聞的是種種悅耳的聲音,眼所見的是種種美麗的形色,在這耳習目染不知不覺中,人的本身就受了誘惑,這耳與目兩者對人的修養來說,是外在的最強大敵人。不僅有這外在的敵人,還有內在的敵人,那就是為了貪得利欲的念頭而起的一種意識,因為有貪的念頭,心的修養就失去了真宰,走入了迷途。

 

這內、外兩種敵人,實在是可怕的兩個賊。一旦遇見了機會,他就乘人的缺點向人進攻,人處在這種危險的環境,一點都不能鬆懈,必須加以注意和防範,這就得出人體的主角—心靈—也就是人的精神,本著嚴肅的態度,不眠不休的警覺,使內外的賊不敢任意侵犯,進而可以降服他們,使他們聽命於心,為心來工作,化惡行為善行,變惡念為善念。

 

【前集0七九】

 

耳目見聞為外賊,情欲意識為內賊。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獨坐中堂,賊便化為家人矣。

 

320

 

勉勵現前之業,圖謀未來之功

 

古人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話的意思是把以往的得失當作將來的借鏡。也就是追溯以往而策勵將來的意思;至於說到為了將來事業上有所成就,那就更不能不從現在的事業上著手;如果目前事業毫無基礎和成就,未來的前途也絕對不會出現什麼奇蹟。即使有好的機會給我們,也因為我們對於這機會在過去沒有基礎而把握不住它,難免會發生錯誤,遭受失敗。所以,想要開展新的環境,計劃新的事業,不如先把已成的事業好好的經營,使它有相當的基礎後,再去發展新的事業。

 

有些人追悔過去的過失,有些人宣揚過去的得意,但如果僅止於追悔與宣揚過去,而不覺悟到將來過失的重演或是得意的時候已不能再來,那就無補於將來事業的成就。我們必須以已往的成敗為人生之借鑑,防止將來錯誤再發生,不再蹈過去的覆轍,那才是有益之舉。

 

【前集00

 

圖未就之功,不如保已成之業;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將來之非。

 

321

 

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人應當保持這樣的一顆心:第一,人必定要高潔廣大,氣質卑鄙的人絕不會受尊敬,也不足以擔當起大的事業;然而,眼睛只知道向上面看,和世間的事物脫了節,這種行動就超出了常軌;心思考慮一件事情當然需要精密審慎,但也不能只注意到小的問題而忽略大的方面,對於某種事物發生經過應當從多方面去了解它,而後才能獨樂其樂。

 

反過來說,對於任何事物都不感覺興趣的人,所謂過於清冷淒涼的思想,就好像是槁木死灰沒有一點生氣,對於人生更不相宜。其次,心要有固定見解,把持一個主義,嚴肅固執的做,否則就容易動搖。但是,如果太固執了,也容易走上偏激的道路,同樣是不合中庸之道。

 

【前集0八一】

 

氣象要高曠,而不可敕 狂;心思要縝密,而不可瑣屑;趣味要沖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嚴明,而不可激烈。

 

322

 

不著色相,不留聲影

 

佛家說:「象由心生,象隨心滅。」

 

當風來的時候,這是竹子與風有因緣而遇合,風過之後綠盡了而一切皆空,所以說:「風週而竹不留聲。」如果聲音永久不停息,那萬事的因緣就永久不散,一切諸法之象不空,天地宇宙將來也容納不下這一切。

 

所以,一切諸法是空象,都是過而不留的。雁過寒潭而潭不留影,也與竹不留聲的意義相同。這兩件事使人看過之後,有一個大覺和穎悟,那就是:萬事萬物無論是常是短是苦是樂,到頭來都有個散場的時候;所以,君子應隨緣而住,事情來了就現出心象去服務,事情去了立刻寂靜下來,以保攝自己的本性,不便本性失掉。

 

【前集0八二】

 

風來敕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323

 

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清廉潔白是禮讓尊敬的行為,有清廉潔白行為的人,固然可以把自己的人格很有規律的提高,但往往他們嫉惡如仇、器量狹小,沒有容人的雅量。反之,有度量而又寬仁的人很受人愛戴,但多半缺乏決斷力;聰明的人如果沒有智慧來指導他,那麼,聰明有時反被聰明所誤。

 

正直的人多有和一般人不同的作法,這作法有時也可以是正直人的短處。

 

從上看來,清廉的人必須兼有容人之量,寬仁大度的人必須富有決斷力,聰明的人必須不要有害於他的聰明,正直人不要有奇怪矯情的行為,能夠如此,就好像是食物裡加蜜而不過甜,海產鮮味裡如鹽而不過鹹,人能如此就沒有過而不及的弊病了。

 

【前集0八三】

 

清能有容,仁能善斷,明不傷察,直不過矯。是謂蜜餞不甜,海味不鹹,纔是懿德。

 

324

 

君子窮當益工,勿失風雅氣度

 

貧窮的人家雖然住在茅屋草舍裡,衣食困苦,但如果能夠講求清潔,整頓好屋裡屋外,那麼,在貧苦環境中不失清雅的風格。貧寒的婦女雖然衣服穿得襤褸,但頭髮梳得乾淨,衣服穿得整潔,雖然看不出華麗美觀的形象,也自然有一番雅致的風度氣質。

 

君子生在天地間,其心的潔白清明,氣質品格的高尚,即使流落到困窮失意的境遇,也千萬不可頹靡懈怠自暴自棄,如果妄自菲薄墮落了品格,那就等於明珠埋於糞土,美玉出了瑕疵,是多麼可惜的事啊!

 

【前集0八四】

 

貧家淨掃地,貧女淨梳頭,景色雖不艷麗,氣度自是風雅。士君子一當窮愁寥落,奈何輒自廢弛哉。

 

325

 

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受用」兩個字,就是在閒暇無事的時候,不要自白的空過光陰,如果能夠事事預先準備,到了繁忙的時候,便有餘裕的工夫,這就是「受用」兩個字的意義。至於談到「落空」兩個字,本來說是人當居處在寧靜的環境裡,不要如死灰一般心中無所事事,這樣就是不落空。然後,每當有了活動的轉機,或者遭逢了動亂,在動的中間能自在的活動,這就是靜中不落空,動處才有受用。

 

古來的名將馳聘於千軍萬馬之中而泰然自若,運用他的神籌妙策來作戰,雖然出入於九死一生中,尚且能悠遊自得毫不急迫,這就是「閒中不放過」、「靜中不落空」的結果。如果平時全不注意和毫無準備,如諺語所說的「臨陣磨槍,臨渴掘井」,那就來不及了。古人所謂:「太平原是將軍致,不許將軍看太平。」也就是同一道理。

 

至於「暗中」兩個字的意思,乃是說人所不見之處。一個人當深夜寂寞,此時認為人不能見、人不能知而做不正當的事情,像那些偷盜邪淫、作奸犯科等等行為,在他認為可以瞞過他人的耳目,其實是欺人自欺,一旦事情敗露,在人前丟人現眼。所以,作一個君子應當如青天白日之光明,俯仰無愧於天地。雖置身於千萬人面前,也堂堂正正自在自如的言行動作。

 

【前集0八五】

 

閒中不放過,忙處有受用;靜中不落空,動處有受用;暗中不欺隱,明處有受用。

 

326

 

臨崖勒馬,起死回生

 

「窮理於事物始生之際,研機於心意初動之時。」這兩句話的意義,是教人要去私欲存天理,當臨事動心的時候,如果感覺到心傾向私利私欲方向,就要趕快扭轉方向,改往真理的方面前進。

 

當這個心意初起而能夠覺悟不對,立刻向善的方向轉念,就是轉禍為福之道,也就是起死回生的關頭。所以,生死禍福在乎自己,一念之差萬劫不復,這一個為善去惡的念頭,千萬不要輕易的放過。

 

人有物欲是人的本能,無論是誰,看見了眼前的利益都想伸手取得,在這一剎那之間,不起善惡的判斷,貿然去取得後,覺得是不正當的行為,這時候如果能夠靜靜的考慮一下,就發現了這事是私利私欲,不合乎真理,趕快放手仍不算太晚。如果執迷不悟繼續的做去,那就愈陷愈深,終至不能自拔了。

 

所以,無論對於什麼事,總要注意到心意初動的時候,切莫因私欲而種下禍根,更不可不加思考而貿然從事,就不至於做錯事壞了人品。

 

【前集0八六】

 

念頭起處,纔覺向欲路上去,便挽從理路上來。一起便覺,一覺便轉,此是轉禍為福,起死回生的關頭,切莫輕易放過。

 

327

 

寧靜淡泊,觀心之道

 

心靜的時候,就不起一點污穢的灰塵,這時候的心像是一面光明平滑的鏡子,無所不照,而自身的本體也就呈現出來。心在安閒的時候,非常的從容沈著,這時候去考慮一件事情,就能夠沈思默考發現其中的奧妙道理,這時候也就看出心的真機。心處於淡泊的狀態,趣味是平淡廣闊,心趣總是平穩自得,這時候就看出心的真趣,沒有什麼掩飾的地方。

 

觀心悟道的方法,也就在於「靜中念慮」,「閒中從容」,「淡中心平氣定」。三國時,諸葛亮寫「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兩句話為座右銘,也就是觀心的道理。

 

來源:www.bfnn.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