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帽子
人,大都喜歡聽好話,尤其是讚美自己的好話更是百聽不厭。
話說古時候有兩個學生,他們齊向老師請示為官之要。老師說:「現在的世道,逢人如果只說實話,是行不通的;當你碰到了人,不妨給他戴頂﹃高帽子﹄,人生自然可以通達無礙。」
老師說完,其中一位學生趕緊附和道:「老師的話千真萬確,放眼當今社會,能夠像老師您這樣正直,不喜歡戴﹃高帽子﹄的又有幾人呢!」老師聽後很高興。走出門口,這個學生就對旁邊的人說:「﹃高帽子﹄已經送出去一頂了!」
高帽子人人愛戴;但是戴多了,有時也會重得讓人承受不了。戴高帽子就是給人讚美,讚美也要得當,不可超高,才能令人有「深得我心」之感。
有的人,明明已是徐娘半老,你就不一定要讚美她年輕貌美,你也可以誇獎她氣質高雅、聰明睿智;有的人,胸無點墨,你就不需要稱讚他才華洋溢,你可以說他慈悲善良、平易近人。
適時的給人一頂高帽子,可以給人如沐春風,贏得別人的友誼與好感。過去有許多文官武將,只為了君王給他一頂高帽子,有時連生命都可以犧牲。
讚美是一種藝術,讚美是一種智慧。讚美的言辭不怕多,一般人讚美佛教徒,總是說:他很發心、他很慈悲、他很樂善好施。其實,帽子的顏色有多彩,不一定只戴一種;你也可以讚美人:富有道氣、很有帶動力、具有正知正見、為人正直熱心等。
小孩子需要人鼓勵,鼓勵就是給他戴高帽子;大人也需要打氣加油,適時的給人戴上一頂高帽子,就像騎士有了鋼盔,就有安全感;身處寒帶的人,給他一頂絨帽,他就能禦寒;艷陽高照下,一頂草帽,就可以遮蔭。
高帽子也不一定都要由別人來幫你戴,羅胥夫高公爵說:「如果我們不恭維自己,人生可享樂的便太少了。」所以也有的人慣於自己給自己戴高帽子。
高帽子可以讓人的自尊受到鼓舞,過去歐洲人所戴的帽子,都是又高又尖,後來拿破崙廢止高帽子,慢慢高帽子就失去了優勢。中國士大夫自命清高,反其道而
行,不戴高帽子而戴瓜皮帽。不喜歡戴高帽子的人,以平實心處世固然很好;受人戴了高帽子,也應該發揮別人給我們高帽子的力量。如果能夠因為戴高帽子的鼓舞
而發心立願:做人,要做高人;做事,要做大事。如此也不失去高帽子的用處。《人間福報》2002年2月5日
拓寬道路
數十年前的台灣,當時交通不便,縱有車輛,道路不完善。後來社會進步,經濟成長,便不斷的拓寬道路。因為道路拓寬,台灣的經濟更加起飛,生存空間也就
不斷的擴大。好比拓展外交,雖然多花了一些錢,卻能獲得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友誼。因此,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都不能過份保守;向外拓展,必定有進步,必然
有成就。
外交拓展以後,緊接著就拓展貿易,不但台灣的加工業外銷到世界各國,我們的農耕隊也在非洲、歐洲等地,到處廣結善緣。
說起台灣的善緣,在全世界舉凡有苦難的地方,我們都不分彼此,前往濟助,諸如科索沃、菲律賓、巴拉圭、印度、日本、美國等地的風災、水災、震災及其他災難,我們都給予金錢、糧食、醫藥等方面的贊助。
再以拓展文化來說,全世界的國家,到處都有台灣的留學生;楊麗花和明華園歌仔戲、黃海岱布袋戲、雲門舞集、佛光山梵唄讚誦團等,都能走遍世界。甚至佛光山在十年當中,二百多座寺院分建在歐、亞、澳、美、非洲等國家,每日都在從事文化交流的工作。
目前佛光山在全世界的中華學校至少有一百所以上,讀書會數千個,數十種語言的翻譯書籍在世界流通。因為我們有心拓展,不但人才愈來愈多,事業愈來愈大,善緣也愈來愈好,可見拓展廣結善緣是多麼重要。
我們光是在空間上向世界拓展還是不夠的,主要的是要拓展自己的思想。思想方面要有三千大千世界,要有現在與未來,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要
拓展心胸,你的心中有家人,就能做家長;你心中有鄉里,就能做鄉長;你的心中有國家,就能做元首;你的心中有眾生,就能成佛。因此修行其實就是在做一種拓
展的功夫,我們要心中有我、有人,還要心中有佛,這就是心靈的淨化。
此間所說的拓展,不是侵犯,我們不侵犯人家的土地,我們不侵犯人家的擁有,我們不做人間的侵略者,我們要把說好話拓展到全世界,我們要把做好事拓展到
全世界,我們要把存好心拓展到全世界。凡是有益於人間的,凡是有利於社會大眾的,都可以拓展;凡是自私自利的,凡是貪婪佔有的,都不應該拓展。能夠把身口
意供養十方世界的眾生,這才是最完美的拓展。《人間福報》2002年2月6日
慎獨
晚上一個人走路,你要謹防暗夜的危險;家居只有一個人,不但要小心火燭、門戶,還要提防壞人襲擊。一個人開車,疲倦了,連個講話的人都沒有,此時往往容易打瞌睡而出車禍。
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不但來自外面的危機四伏,自己的內心,也容易因為沒有外力的約束而生起歹念。因此孔子說:「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又說「君子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就是叫人要「慎獨」。
單絲難成線,獨木難成林。樹木多了,就能成林;人多了,就能成眾。過去獨家村,總讓人想到沒有奧援的辛苦,一個人生活在大眾裏,能夠隨緣安住,隨緣生活,不但能得到很多的奧援、指教,也可以得到很多的助力、助緣。
其實,「一」也並非不好。佛陀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太陽一個,月亮一個,真理也是一個。夫妻也是一夫一妻;一兒一女更是寶貝。但是,一個人要正派,要有力量,要能成為發光體;如果自己不是大乘的根機,則高處不勝寒。
「一個」的力量畢竟有限。一支筷子,夾不起菜;一句話,道理說不清楚;一隻手,拿不起東西。所以,一個太小,就不能成用;如果你是君子或聖人,雖是一
個人,但你可以自律,而且可以發揮光和熱,則一個不怕。一般凡夫,當你喜歡獨居,當你交朋友只交一個的時候,則不能不對個中所潛藏的危機有所警覺啊!
現在的社會,都是講究群居,有大都市、有鄉鎮、有村莊,彼此來往,彼此助力。一員大將,也要招兵買馬,因為獨木難支大廈。非洲草原的動物,一隻老虎遇到一群狗,牠也會遭架不住;一頭獅子遇到一群蒼蠅,牠也受到威脅,所以一個人要「慎獨」。
孤掌難鳴,雖然有的人可以聽隻手之聲,但也要你能參到那個最高境界,才能知道隻手之聲。因此,一不是不好,但是當你還沒有到達最高境界的時候,還是要「慎獨」。佛教講,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各種因緣在人生的過程中,也不能不重視喔!
《人間福報》2002年2月7日
對準焦距
現代的人出門在外,手上不是拿著一支手機,就是背著一部照相機。拿手機的人,他想縮短空間,即刻傳達心意,使用照相機的人,他想留下歷史,供作日後回憶。
使用照相機,除了要用心捕捉鏡中人的動作、神情,並且注意取景的角度以外,在按下快門之前,一定要先對準焦距。焦距沒有對準,照出來的相片就會模糊不清;能夠掌握焦距,才能照出一張影像清晰的好照片,才能成為攝影家。
人在世間上生活,用兩隻眼睛看問題,還要用頭腦、耳朵幫忙對準焦距,才能看出事情的原委,才能掌握要點。有的人,看事情沒有對準問題的核心,就是沒有重點,如同照相,沒有對準焦距,照出來的相片就會失真。
社會上,不管你是政治家、企業家、外交家、經濟學家,各行各業都必須善用自己的專業,用心體會,看清問題,這就是對準焦距。甚至家庭中,丈夫對待妻子,也要能掌握太太的心理,看出她的需要,沒有調準適當的焦距,夫妻的感情就難以恆長維繫。
有時候朋友之間來往,沒有把握好人我之間的時空關係,沒有對準焦距,往往容易產生摩擦。大自然之間,也有它自然的焦距,恆星、行星、衛星之間的運轉,
如果沒有對準焦距,三個球體會碰在一起。所以你我他之間,再好的朋友、同志,都應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看清焦點,如同開車,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確保安
全。
不但照相機要重視焦距、行車要保持車距,在舞台上表演,乃至家居佈置,甚至說話、錄音、錄影,都要對準焦距,才能有好的品質呈現。尤其,我人的眼睛如
果焦距出現誤差,也就是一般所謂的「近視眼」,對遠處的事物就無法正確的分辨清楚,這時就要配戴眼鏡。眼鏡的焦距尤其要調整得宜,才能更清楚地看到近距離
或遠距離的物體。
語云:「不依規矩,不成方圓」,人的行為如果沒有對準焦距,就會受人議論,對準焦距就是遵守規矩。過去戰國時代,採「遠交近攻」的策略,當年蔣中正對日抗戰,也是以空間換取時間來取得優勢,這都是懂得在焦點距離上用心,所以能夠獲得勝利。
世間上凡事都要重視焦距的準確,創業、用人要對準焦距;建一棟大樓也要把土地方位的距離計算清楚,乃至人際往來,處處都要注意彼此的焦距是否保持得宜,能夠面面俱到,即可謂深得此中奧秘矣。《人間福報》2002年2月8日
點綴
人在世間上,都喜歡做主角,不喜歡做配角,因為配角是一個點綴品。人都喜歡做主幹,成為人間的中心,他不希望做某一個行業的點綴品。但也有的人,志不在跟人比大比重,他甚至甘願做別人的點綴品。
女士,用美貌、姿態來點綴男士的身分,兒童,用天真瀾漫,活潑有禮,點綴父母給他的教育;員工勤勞,精神抖擻,甘願點綴老闆的領導有方。其實,點綴得當,反而勝過主體的成就。
西廂記裏的紅娘,雖只是一個ㄚ環,但實際上她是一個主角,他發揮所長,不做張生、崔鶯鶯的點綴品,反而成為他們的主角。魏徵、褚遂良,他們不一定是唐太宗的點綴品,反而是大唐王朝的棟樑。
房子的牆壁太大了,掛上一幅畫來點綴,這一幅畫可能成為房子的主體;一幅畫裏,兩三隻的飛鳥,幾根樹枝,飛鳥、樹枝可能就是這一幅畫的主題。
點綴不是附屬品,它也可以成為靈魂;「萬綠叢中一點紅」,那一點紅不是非常重要嗎?點綴不是陪襯,一桌豐盛的菜餚,有人吃得反胃,反而那些點綴陪襯的小菜,更加可口。
不管什麼身分,點綴也好,陪襯也好,只要恰如其分,就能使整體為之生色。因為世間本來就是一個集體創作的世界,一個鈕扣、一條領帶、一只別針,都會使一個人光耀四方。
世界上不要爭誰大誰小,小小的點綴,小小的陪襯,其價值也會無限。天空的星星是點綴嗎?假如說只有一輪月亮,又何其孤單啊!一個偉人,他也要有多少的顧問、幕僚,才更能成其偉大!
點綴品也是非常的重要。假如一個人,能有一點笑容做面部的點綴,能以一個優美的手勢做姿態的點綴,能說一句智慧的話語做其身分的點綴;如果沒有這些點綴,又何能成其為別人所尊敬的人呢?
英雄要用軍刀、佩槍來點綴自己的英武,美女也需要花粉點綴她的容貌,假如沒有點綴,又何能成其為英雄、美人呢?
人要學習多方面的技藝來點綴自己的才華,現在社會上流行電腦網路、音樂舞蹈,甚至名牌的服飾、佩件,都是用來點綴自己的身分。其實,人更應該要以道
德、熱誠、友愛、服務、慈悲來點綴自己的修養。要會用其點綴,點綴得恰當,這也是表達人之高貴,不亦宜乎!《人間福報》2002年2月9日
中心
現在社會上的團體,流行以「中心」為名,例如文化中心、研究中心、活動中心、服務中心、勞工中心、育樂中心等,甚至眼科中心、耳科中心、皮膚醫護中心、手足矯正中心,乃至心臟、腸胃等內科的醫療中心。
有中心才有組織,有組織才能強化效率,有效率才能散發力量。其實,世間上的事情,哪一個國家不以自己為中心,哪一個首都不都是政治中心。只要能具有領導的力量,有散發光熱的功能,對於與自己有關的附屬,都能給予幫助,那就是中心。
縣市中心、鄉里中心、社區中心;大有大的中心,小有小的中心。一個家庭以父母做中心,每個個人,大腦就是自己的中心。中心就是根本,花草樹木有了根木中心,才能散發出枝枝葉葉、花花朵朵。
中心要牢固,中心固定不動,附屬的東西才能正常運轉。例如鐘錶的中心固定以後,時針、分針、秒針才能隨著中心而正常運轉;汽車輪胎的軸心要牢固,車子才能安全行駛。
有中心點,才能化圓圈,才能團結力量,散發四方。中心,世界有世界的中心,比方說:聯合國就是世界政治的中心,東京就是世界金融的中心,格林威治就是
時間的中心。電影的中心是好萊塢,鐘錶的中心是瑞士,服飾的中心是米蘭、藝術的中心是紐約、考古的中心是羅馬、腳踏車的生產中心是台灣、寶石的加工中心是
曼谷、汽車的製造中心是日本、石油的生產中心是中東,人間佛教的推動中心是佛光山。
世界的山峰以喜馬拉雅山的珠穆朗瑪峰為中心,世界的海港是以荷蘭為中心。世界上的中心也會時有變動,像政治中心,有時是巴黎,有時是華盛頓,有時是莫
斯科,有時是以柏林做世界的中心。世界的中心也會移動,如經濟中心,在一九○○年以倫敦為中心、一九五○年以紐約為中心、二○○○年以東京為中心,但現在
慢慢到二五○○年,是以上海為中心。
氣象的發佈,各國有各國的中心,但是世界整個的氣象中心,以華盛頓、莫斯科、墨爾本為中心。真正的中心,每一個團體,每一個地區,每一個國家,都是以人為中心。人因為有個心,所以才是自己的中心;心是宇宙世界的中心!
中心,不但要穩固,而且要有智慧、慈悲、道德,要能公平、公正,如此才堪為中心!
《人間福報》2002年2月10日
燒頭香
台灣的宗教,民間的信仰,都流行著「燒頭香」的習慣。
每逢新春,大年初一,人人都想到寺院裏「燒頭香」,表示恭敬。甚至關聖帝君的生日,媽祖娘娘的祭辰,信徒也都以半夜三更前往「燒頭香」為敬。
其實,「燒頭香」並不是在時間上有所規定,也不是搶在別人之前名為「燒頭香」。真正的「頭香」,不論前後,主要在於心誠為是。
在佛教裏,有一次佛陀上忉利天宮為母說法,回到人間的時候,蓮花色女搶先迎接佛陀。佛陀告訴蓮花色:「真正第一個迎接佛陀的人並非是妳,而是須菩
提。」蓮花色說:「須菩提現在還在室中打坐,叫他前來迎接佛陀,他都如如不動呢!」佛陀說:「蓮花色,須菩提現在正在觀空入定,他與真理相應,就能見到佛
陀,這就是迎接佛陀。」
孔子七十二賢人中,顏回最為貧窮,但是孔子卻讚歎他是一個最賢能的人。由此觀之,所謂「燒頭香」,意義不在於時間的前後,而是能與佛心、佛行相應的人,就是「燒頭香」。
由信仰上的「燒頭香」之事為例,現在一般的民眾,對於一些政治人物,用心巴結,趨炎逢迎,以為可以優先獲得賞賜;假如高官厚爵的行儀如佛陀、孔子的
話,應該以真正默默行善,默默為民眾服務的人,那才是真正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不要只看到燃放鞭炮逢迎,表功擁戴以蒙賞賜的人為忠誠。
頭香不是比較,不是先後,只要自己心真意誠,任何地方,任何時刻,即使在家中的佛堂,也是心香一瓣,也可名之為「燒頭香」。
燒香、敬佛,不可以世俗之心與聖者接觸,例如台灣每年正月初九,大家拜財神,希望求財寶,得富貴;其實大家都忘失了自己就是財神。你看,社會上有了急難,有心人即刻就會出錢資助,這裏施捨,那裏捐獻,可見自己就是財神,為什麼還要另外去求財神來幫助呢?
燒香是表示恭敬,是表示犧牲,就如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要燒去自己的貪欲,才能得到無求的財富;燒去自己的瞋恨,才能得到無恚的慈悲;要燒去自
己的愚癡,才能得到智慧的光明,要把自己的七情六欲,各種憂煩悲苦、嫉妒狐疑、妄想顛倒,都能一起燒除,才能獲得自己的所求。
燒香是人和神、佛的交流,所謂心香一瓣,遍滿十方,我們屆逢即將「燒頭香」的時刻,大家不妨思考一下:我有點燃自己的心香嗎?《人間福報》2002年2月11日
不一樣
世間上,所有的一切都不一樣,拿人來說,有種族、風俗、習慣、民情、性格上的不一樣。甚至同樣是人,還有男女、老少、高矮,乃至有善有惡,也都不一樣。即使是同一個種族,同一個鄉里,同一個宗親,各人的人心也都不一樣。
世間上的地理、氣候、森林、動物,甚至高山、海洋,也都不一樣。因為不一樣,家庭分子要求不一樣,就有紛爭;社會大眾所需不一樣,就有爭執。
世間上的一切,「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事實上,「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有千百萬種的人,就有千百萬種的心,因此人類只有從「異中求同,同中存異」,才能相即相融、共存共生。
人的面孔不同,膚色不同,姿態不同,胖瘦不同,這只是有相的不同;無相的不同更多,例如才華不同、思想不同、觀念不同、精神不同、智愚不同。假如從這許多的不同當中,要想求好、求大,只有靠不一樣的努力,來達到各自的目標,完成各自的成就。
因為同是父母所生的兒女,由於所受的教育不一樣,所交的朋友不一樣,所讀的書不一樣,所處的環境不一樣,因此各自就會產生許多不一樣的人生觀,影響所
及,對人類社會的看法也會不一樣。例如各個黨派有不一樣的主張,不一樣的政策,甚至同黨的人也有不一樣的政見。所以,民主的社會,儘管你有再多的不一樣,
但是你要服從組織,服從領導,服從主義,服從會議;凡事一經會議決定,大家就不可以有不一樣的意見。
這個世間上,有太多的不一樣,例如同一句話,各人聽後的感受、解釋也不一樣;同樣的氣候,各人感受到的冷暖也會不一樣。同樣的街道,同樣的建築,同樣的方向,因為有窮有富,於是有人就用命理來說成不一樣的地理,不一樣的風水。
同樣的種子,同樣的禾苗,播種在同一個地方,生長出來的果實也會不一樣;種子,由於因緣不同,由於業力不同,由於本質不同,生長出來的自然就會有很多的差異。
在很多的不一樣當中,我們只有從佛法的理論上來看,事上雖有不一樣,但是理上你要能看到平等,看到一樣,所以就要看各人的智慧了。用慧眼觀察世間,儘
管有很多的不一樣,其實「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都是同一個緣生緣滅,在同一個因緣法則之下,又有什麼不一樣的呢?《人間福報》2002年2月12日
YES與NO
青年守則說:「服務為快樂之本」。現代的社會講究服務的人生,台灣有兩千三百萬的人口,據說平時有七十萬人在各地當義工,可見現在的人重視為別人服
務,已經成為良好的社會風氣。但是,社會上仍然還有一些人,沒有養成這種良好的服務習慣,凡是人家有什麼要求,都是以拒絕做為擋箭牌,因此,社會上就流行
著「YES」的人生觀與「NO」的人生觀之別。
凡是有人對我們有所詢問、有所要求,是在自己舉手之勞的範圍內,都應該給予人「YES」,但有人偏以「NO」應對!
有的人問個路,就用手指一下,給他一個方向,但是往往得到的回答是「我不知道」(NO)。像現在很多的公文表格,請承辦人代填一下,雖是舉手之勞,往往也以「NO」來回應。
跟你借用走廊休息一下,你回答「NO」;在你家門口暫時停車一下,也是「NO」。不認識字的人請你代讀一下書信,也不肯答應,任意的回答「NO」;家中的兄弟姊妹,互相借用一下桌子、椅子,也是「NO」。這就是「拔一毛而利天下,吾所不為也!」
現在的人出門在外,經常內急,上廁所不方便,借他家廁所方便一下,也是「NO」;天乾口渴,路人想要討一杯水解渴,也是「NO」。甚至從小的教育,同學彼此有數學上的問題、或有國文成語不懂,明明知道,別人問起,也是說「NO」。
《孟子》說:「為長者摘枝,非不能也,乃不為也。」凡事都拒絕,都說「NO」,你的人生還擁有什麼呢?從小就養成一個說「NO」的人生,待其成人之後,想要他為社會有所服務、奉獻,此實難矣!
歷史上,張良為黃石老人撿鞋子,老人一而再、再而三的故意刁難,張良還是不說「NO」;古代多少俠義人士,雖然自家經濟拮据,朋友有所請求,他也總是盡量的說「YES」,從不輕易回應「NO」。
一個有能力的人,一個會辦事的人,凡事都「YES」;即使拒絕,也會提供取代的方案。拒絕人情,拒絕因緣,主要是由於能力、慈悲、道德不夠,一個人如
果經常輕易的拒絕一些因緣、機會,久而久之自然就會失去一切;反之,不輕易排斥,而能隨順一切因緣,則會擁有更多的學習機會。因此,一個人能幹與否,就看
他是經常說「YES」,還是說「NO」。《人間福報》2002年2月13日
營造氣氛
科學家能發明各種產品,藝術家能畫出美麗的山河大地,音樂家能唱出悅耳動聽的詩歌曲賦;有一種能幹的人,他能營造喜樂的氣氛。
一個舞台上的演員,不一定以長相美醜為標準,要看他能否營造攝受觀眾的氣氛;一場會議,不一定以主持者的滔滔宏論為成功,主要在於他是否能營造皆大歡
喜的氣氛。一個家庭有許多份子,不一定看人的能力大小,主要是看此人能否在家庭中營造和諧的氣氛。教師除口才之外,還要能營造課堂的學習氣氛;在機關裏,
主管領導的能力,也要看他們的部下有沒有樂於工作的勤勞氣氛。
現在的金石堂、誠品書店,甚至滴水坊都講究為讀書者營造書香氣氛,7-ELEVEN便利商店,首要之務是要營造消費者的購物氣氛。婆媳要營造彼此相互
尊重的氣氛,夫妻要營造彼此有水準的和愛氣氛。有錢的人要有寬廣的庭園,優雅的建築,為的是營造象徵榮華富貴身份的氣氛。所以,一個房屋要用字畫來營造客
廳氣氛,廚房的擺飾主要是為了營造清潔衛生的氣氛。
辦公室裏要營造工作效率的氣氛,醫生為病人看病,臉上滿面笑容,以及護士們淡雅柔和的服飾,都是為了營造病房和樂的氣氛。在劍拔弩張的時候,必須要有人來營造祥和的氣氛,才能化干戈為玉帛;同事間互相爭執,相持不下時,若能有一人來化解爭執,便能營造歡喜融和的氣氛。
有的人以手勢來營造氣氛,有的人以面部表情來營造氣氛,有的人以幽默的語言來營造氣氛,有的人以梳妝打扮來營造氣氛。營造氣氛不一定要大人物,店小二
大喊一聲:「麵一碗,菜二碟,小費五塊」,也能讓客人會心微笑。很多人喜愛兒童,因為兒童在群眾中最能營造歡樂氣氛,所以說老年人要有童心,如此才能在家
庭中營造歡樂的氣氛。
戰場中,也要營造氣氛,如安全的防空窗、防空洞,加上軍旗、號角吶喊,上下一心,共同營造高昂的士氣,營造必勝信心的氣氛就能贏取勝仗。運動場上,教
練、啦啦隊的鼓勵加油,能營造球員的激勵士氣。在咖啡店、茶坊、飯館,優雅的音樂,柔和的燈光,營造娛樂的用餐氣氛,生意自然蒸蒸日上,財源興隆,可見營
造氣氛的重要。
《人間福報》2002年2月18日
看得見
裝一盞燈,為什麼?為了要看得見室內的一切;開一扇窗戶,為什麼?為了要看得見窗外的世界。
看得見,才能感到安心。人情世故看得見,才能把人際關係經營好;看不見人我關係,冒冒失失,就會衝撞別人。因此,做人眼睛要亮,心眼要開,才能看得見世道安危;將心比心,互換立場,才能看得見別人。
別人的表情,是歡喜,是惱怒,要看得見;自己的心裏,是好心,是歹念,也要看得見。能看得見現在,也要看得見未來;能看得見別人,也要看得見自己。看得見物,也要看得見心;看得見壞,也要看得見好。
佛教講悟道前後的三個階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都是看得見。
是山是水,看得見;不是山,不是水,也很清楚。看得見,不是只用肉眼去看,人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人的肉眼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
後,見外不見內,見晝不見夜,見上不見下,而且眼睛會老化,會病變,所以人要以慈眼、慧眼、法眼、佛眼來看內外,看遠近,看好事,看善事,看美事。
有的人雖有眼睛,但是看不清世道人心;有的人雖然眼盲,但他看得到世路坎坷,看得清人生的路應該怎麼走法。
有一籃球球員,雖然深度近視,但是每投必中,因為他是用心眼來投球。木匠測量水平線,都是用一隻眼去看,可見獨眼看得正確。男女交往,在未結婚前要用雙眼去看,考慮結婚的時候應用一隻眼來看,結了婚以後最好就不要看,不看對方的缺點,只要想到對方的美好。
照相,焦距要對準,才能看得見目標,才能按下快門,照好一張相片;超車,看得見對向有無來車,才能保障安全。做人,不能沒有因果觀念,不能沒有道德仁
義;沒有因果觀念的人看不見未來,沒有道德仁義的人看不見人情。人生的路,看得見自己的目標,才有希望,看得見自己的理想,才有未來。《人間福報》
2002年2月19日
重新洗牌
打麻將,一局結束了,要重新洗牌,才能繼續下一局。人生,很多時候也要重新來過,才能走出人生的新局面。
前途,遇到障礙了,要重新找一條路來走;工作,做不下去了,要重新找一件事來做。田裏的五穀長不好,要重新下種;屋子漏了,要重新裝修。
一個人懂得「重新」做起,是很了不起的事。重新改過,重新做人,「重新」很好,怕的是執著,頑強不化,不肯改往修來。
朋友絕交,不肯重新和好;事業失敗,不肯重新振作。其實,破產了,都可以東山再起,即使重病的人,也可以起死回生。夫妻感情破裂,只要肯重修舊好,破鏡也能重圓;二國邦交破裂,還可以重新訂盟,何必執著一點,讓人生走入絕境呢?
有變異,就有轉機。能夠認清「危機就是轉機」,人生即使千般辛苦,萬般艱難,只要勇往向前,都能到達目標。被譽為「經營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成功之前
曾經遭受重重的挫折、打擊,但是他想起了鄉下人洗甘薯時,一大桶待洗的甘薯,在鄉下人手持木棍不斷攪拌下,大小不一的甘薯,上上下下,浮浮沉沉,互有輪
替。此情此景給了松下幸之助極大的啟發:他發現,這些甘薯的浮沉輪替,不正是人生的寫照嗎?人生不會永遠得意,也不會永遠潦倒,因此給了他極大的鼓舞力
量,最後終於成就了非凡的事業。
重新洗牌,說明人生沒有定局,一切都在變異當中。例如政權的更迭,人事的改組,工商的興衰等,社會時時都在重新洗牌,因為有不斷的重新洗牌,才會有不斷的進步。
重新洗牌,一切都可以改變,一切都可以重新再來。自殺的人,就是不懂得人生可以重新來過,所以對人生絕望;走投無路的人,一籌莫展,因為不知道人生可以重新洗牌,因此走進死胡同裏。
其實,「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人生很多時候看似「山窮水盡疑無路」,但是很快又會「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人生不要因一時的失敗就灰心喪志,凡事只要能重新來過,就有機會再創生機。
《人間福報》2002年2月20日
價值
世間上最有價值的東西是什麼?是黃金?是鑽石?當戰爭或飢荒的時候,一個麵包的價值可能比黃金、鑽石還要重要,可見得活命最有價值。
一個男人想要娶妻生子,對象是一位美麗的女孩,有人告訴他,這種美麗的女人像獅子老虎,只要你和他成親一天,第二天就會把你吃了;另外一位女士不很美
麗,反而有一點殘缺,不過她可能和你白首偕老。問他要選那一位?年輕人說:我寧可選美麗的!可見得生命固然重要,美好又更有價值。
一個人活了七十歲,過的都是吃喝玩樂、游手好閒的日子;七十歲以後,忽然覺得做人應該要為世間服務,要過道德的生活,要做有益於社會人生的事。有人問
他:高壽多少?他說:四歲。問者甚感詫異,以為他在開玩笑。老者說:七十歲以前只是吃喝玩樂,感受不到人生的價值;後來的四年為人服務,人生才有快樂可
言。所以,沒有意義的七十歲,抵不過四歲的服務人生來得有價值!
一艘鐵達尼號,幾十億的造價,上面負載了幾千條的人命,可是抵不過冰山一角,造成多少人的不幸!但是一個人架著一條獨木舟,也可能橫渡大西洋。究竟獨木舟有價值,還是鐵達尼號的價值高?
一個富人,擁有一顆世上稀有的一噸重寶石,以及無數的小寶石,富可敵國。可是年年風雨,屋漏牆搖,他很想建一座堅固的大樓安身,偏又遭逢戰亂連連,建材奇缺,富人雖然擁有一堆寶石,可是這時他卻寧可有一些石頭當建材來得實際。
一個窮秀才,隔鄰的一位美女仰慕他的學問,對他百般追求,可是他卻一再拒絕;後來竟娶了一個腳大手粗、又矮又胖的女子為妻。有人罵他傻瓜,放著美女不
要,反而娶了一個醜女,究竟為何?這時秀才終於道出一個道理:我寧可娶一個飯碗,不要一個花瓶。明朝朱洪武與馬皇后、晉朝許允與阮氏,不就是這個故事的翻
版嗎?
一群身段窈窕的女郎,看不起其中一位腰圍很胖的同伴。一天在山路上遇到一群土匪。這些花枝招展、弱不禁風的美女無力反抗,只有任由盜匪調戲;腰圍粗胖
的同伴一看,上前大喝一聲:「誰敢上來!」土匪聞聲,落荒而逃。事後這群美女不約而同的要求道:請你教我們一些防身的方法吧!
價值,很難衡量、論斷它的大小、高低;只要有益於人,只要是對生命有用的,就是有價值。《人間福報》2002年2月21日
相對論
「相對論」是二十世紀物理學中一個震撼世界的新發現,是科學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說明物物之間的質能、動靜、時空,乃至一切色相的大小、明暗、美醜等,都是相對的。
平時我人的生活中,口頭所說的不是大就是小,不是好就是壞,不是有就是無,不是善就是惡;乃至一切見聞覺知的苦樂、輕重、靜躁、冷暖、難易、東西、南北、人我、是非等,一切都離不開「相對論」。
「相對論」有深有淺。淺一點的相對論可以從生活中體驗,但是深一點的則不是一般人,甚至不是一般知識份子所能洞悉的了。
創立「相對論」的愛因斯坦晚年時,有一群青年學子向他請教什麼是相對論?他生動而幽默地做了一個比方:「當你和一個美麗的姑娘坐上兩個小時,你會感到好像坐了一分鐘;但是如果在熾熱的火爐邊,那怕只坐上一分鐘,你卻感到好像是坐了兩小時,這就是相對論。」
《圓覺經》說:「雲駛月運,舟行岸移」,這是說明物物之間的動靜是相對的。《般若心經》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是質與量的對待。在《六祖壇經》裏也有一段「風動?幡動?」的公案,說明心與境是相對而存在,這是六祖大師體驗實相後的方便示說。
此外,六祖大師還舉出「三十六對法」,其中關於外境無情的有:天與地,日與月,明與暗,陰與陽,水與火。關於法相語言的有:語與法,有與無,有色與無
色,有相與無相,有漏與無漏,色與空,動與靜,清與濁,凡與聖,僧與俗,老與少,大與小。關於自性起用的有:長與短,邪與正,癡與慧,愚與智,亂與定,慈
與毒,戒與非,直與曲,實與虛,險與平,煩惱與菩提,常與無常,悲與害,喜與瞋,捨與慳,進與退,生與滅,法身與色身,化身與報身。
世間諸法,皆為對待之法,因為有對待,而起種種分別,時而這般,時而那般,因此煩惱、紛爭不已。其實佛法以中道為根本,凡是離於中道的對待法,不管說空說有,講色講心,都不是究竟的。因為在真理實相中,本來一切皆空,沒有相對的是非好壞、生滅有無。
所以,吾人學佛,最主要的就是要我們能夠離開偏執的兩邊,甚至善惡都一起蠲除,都能把它放下。凡是世間上的對待法,通達以後,能夠超越它,就能超越自己,超越對待,而過一種解脫自在的生活。《人間福報》2002年2月22日
想法
有一個人,豢養了兩隻小貓、小狗當寵物,他每天都會親自餵養。當他餵食小狗的時候,小狗心裏就想:「主人每天都這樣愛護我,從來沒有要我回報,這麼一
個大慈大悲的人,難道他是一個神明嗎?」當他餵養小貓的時候,小貓心裏也在想:「這個人每天都給我美味的飲食,他對我的尊重、殷勤,難道我是神明嗎?」
同樣的餵食貓狗,貓狗的想法不同,牠們的分別就有這麼大的懸殊!所以,世間上的是非、善惡、好壞,都在於自己的想法分別,實在很難為它訂定一個標準。
在一個家庭裏,同樣的父母生養的兒女,有的兒女想到父母撫養之恩,每當穿衣吃飯時,就想到「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總感覺虧欠父母太多,將來一定
要回報親恩。但也有的兒女,總覺得父母對待別的兄弟姊妹比較優厚,對自己總是差了一點,因此離家別去,遠走他鄉,和父母不相往來,甚至覺得父母虧欠自己太
多,有朝一日一定要向父母討回公道。所謂一樣的米,養了百種的人,誠不虛也。
想法,是人生善惡、好壞、是非的分水嶺。有一個人,當他窮困潦倒的時候,曾受朋友的一餐之賜,後來有所作為之後,他以良田百畝回贈朋友,正是所謂「滴
水之恩,湧泉以報」。另有一人,在窮途末路的時候,有一個朋友收留他,供給食宿;後來朋友家中人口增多,實在不夠居住,便在隔壁租了一間房子,請他遷居,
但此人因此懷恨在心,誓言要把朋友弄得家破人亡。所謂一斗米養了一個恩人,一石米養了一個仇人,此皆是想法不同所致。
有的人貧無隔宿之糧,但是他安份守己,感謝國家社會的護佑,深覺國家的可貴。有的人,洋房汽車,豐衣足食,但他怨恨國家苛捐雜稅,一直想要移民他鄉。所以,我們的想法可以想出天堂,也可以想出地獄;天堂地獄都在我們的想像之中。
經云:「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如天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如地獄。」對於同一境界,由於見者心識不同,其所抱持的觀點也會大異其趣,所以經中又
有「一水四見」之喻。一般俗諺也說:「情人眼裏出西施」。聰明的人,凡事都往好處想,以歡喜的心想歡喜的事,自然成就歡喜的人生;愚癡的人,凡事都朝壞處
想,愈想愈苦,終成煩惱的人生。
其實,「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世間事本來如是,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間。當我們以聖人之心看世間,一切人都是聖人;如果我們以盜賊之心看人,則所有人等都是盜賊。因為想法不同,就有天堂地獄之別,可見想法對吾人的關係是何等的重大!
《人間福報》2002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