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中國佛教史講綱
1999年12月講於鹿谷淨律學佛院
08/02/2010 03:15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2005118102546.jpg

                六祖寺 

 
 
壹、懸  談:
   
甲一、道人為何仍要研究佛教史
   
甲二、「歷史」及「歷史研究」泛論
   
甲三、「佛教史」及「佛教史研究」概說

 
貳、入  文:

    甲一、序 分:鳥瞰中印佛教之大歷史
     
乙一、印度佛教史綜述
     
乙二、中國佛教史綜述
   
甲二、正宗分:細說中國佛教史
     
乙一、中國佛教史的分期
     
乙二、中國佛教的分期別說
   
甲三、流通分:總結中國佛教以贍未來
     
乙一、多元化的檢討與繼承
     
乙二、時代性的課題與弘揚

 
壹、懸  談:
 
甲一、道人為何仍要研究佛教史?
   
乙一、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故
   
乙二、傳承佛法故
   
乙三、為後世豎立佛法正義故
   
乙四、深化解行故

  甲二、「歷史」及「歷史研究」泛論

   
乙一、「歷史」是什麼?

      歷史乃過去曾發生過之事件的總稱

    乙二、何謂「歷史研究」?

    歷史研究的「操作型定義」乃是指:「歷史研究者」對「歷史的素材」,所進行的一系列「觀察、測量、歸納、分析、比對、演繹、推論與辯證」等(八項)工作,而得到「呈顯歷史」乃至「結論歷史」的結果之謂。

    這其中有以下三事值得吾人注意者:

     
丙一、所謂「歷史素材」者,主要是指史料、文獻、文物、考古訓詁科技乃至天文、地理、自然、風俗、民情等,一切世間存在之萬事萬物,皆得用為歷史研究之參考與佐證。唯此中必然存在有素材「充不充分」、「真不真實」、「引用恰不恰當」、「解讀正不正確」、「綜合運用合不合理」等等的問題在。

     
丙二、所謂的「觀察、測量、歸納、分析、比對、演繹、推論與辯證」 等歷史研究之方法,雖在某種程度上,有著人類邏輯上的客觀標準,但卻也一直受限於人類有限的邏輯與經驗為基礎而發揮!然而光憑藉著人類的心靈乃至科技經驗等,可足以完整地發現過去事件之「真相」嗎?

     
丙三、所謂「歷史研究者」,即是指專職或兼職(以某些史學專題之 究,往往需要具有對該專題之專業素養者,方能勝任之故,如〝佛教史〞之研究正是如此)的歷史學家而言。唯其研究結果,總不可避免地受限於他的歷史理理念、 哲學思想、專業能力、專題知識、學術派別、主觀價值、客觀環境、研究勤隋、研究機緣乃至人生經驗與宿世因緣等條件影響。

      丙四、所謂「呈顯乃至結論歷史」,即是指下科(乙三)歷史研究的 目的而言。

   
乙三、「歷史研究」的目的何在?

     
丙一、呈現「曾發生過之事件」的「真相」(靜態)或描述其「演變 之事實」(動態)。

     
丙二、依此「真相」或「事實」,去解析並說明其中靜態(已確定者)的或動態(仍有疑點尚待釐清者)的「因果關係」。

     
丙三、透過對此「因果關係」之理解,而歸結出對該事件的「結論」、「經驗」或「知識」等。

     
丙四、由此歷史「結論」、「經驗」或「知識」等之體解,從而提出面對現代或展望未來的勸告或建議,乃至對該事件的後續「回應」 或對未來之人的經驗警策等。【這也正是歷史研究對人類最大的價,而歷代相續不的主要原因所在!   

   
乙四、對於「歷史研究」的一些保留態度及價值思考:

     
丙一、「歷史研究」既然存在有如「乙二」科中所示的不確定性,那麼它還算是一門「科學」嗎?它與自然等科學的差異何在?
   
中所謂的「科學」,乃是指透過人類的前五根(含儀器的運用),對世間事物的觀察、測量等為基礎,以人類的第六分別識,進行歸納、分析、比對、演繹、推論與 辯證等邏輯思維與運算為方法,而得到的一種可以明確「描述」的,合乎人類理性或經驗法則的因果性結論。此一結論可以被重複地實驗與推演,以驗證其「唯一 性」與「必然性」,成為人類之「知識」的一部份,從而可於未來加以廣泛運用者。此中的手段與結果,吾人統稱之為科學
又前述中所謂的「描述」,乃是指:人類運用共同(通)的邏輯語言或符號,以呈顯或傳遞特定的概念或思想之謂。

    因此在上述兩種意義下,「歷史研究」是不是「科學」的關鍵,乃在於觀察方法的「客觀性」可能及結論的「可重複性」及「唯一性」可能上!

     
丙二、「歷史研究」能確定導致「乙三」科中,所期望的目的嗎?

      丙三、不當的「歷史研究」是否會導致錯誤的歷史認知?

     
丙四、引用了錯誤的歷史認知,或錯誤引用歷史知識,會對人類產生怎樣的後果?

      丙五、既有如此的不確定性,而我們仍需要做歷史研究的原因何在?

      丙六、我們又當用何種態度來面對歷史研究及其結果?

      丙七、我們可以從歷史研究的過程及成果中,得到怎樣的知識與啟示?

      丙八、「歷史無用論」有何偏激之處?

    乙五、在俗歷史研究的濫觴與發展(史學史):

      丙一、中國

      丙二、歐洲

      丙三、美洲

    乙六、世俗歷史研究的哲學(理念)基礎(史學史觀)與研究方法(史學方法論):

      丙一、中國

      丙二、歐洲

      丙三、美洲

    乙七、歐美「歷史主義」思潮,對世界學術思想,特別是佛教學術研究之影響:

  甲三、「佛教史」及「佛教史研究」概說

    乙一、何謂「佛教史」?

    乙二、「佛教史」研究的目的與價值何在?

      丙一、爬梳教團之興衰,以殷鑑現未之因果。

      丙二、評述往昔之邪正,以豎立佛法之正義。

      丙三、褒貶僧行之清濁,以匡正僧團之風氣。

      丙四、重顯古德之勝行,以感發來者之信力。

      丙五、明曉義理之流變,以深化解行之實踐。

     
丙六、建構共同之記憶,以凝聚教團之共識。

      丙七、記錄教團之事蹟,以保留歷史之實紀。

      丙八、昭示佛教之影響,以生起世人之仰信。

    乙三、佛教歷史研究的限制,與執著佛教歷史主義及文獻主義的迷思

    乙四、佛教歷史研究的正確態度(佛教史觀)與方法

      丙一、態度:在不壞佛法信心與不捨宗教情操的前提下,以對佛法的體悟為文本解釋及取捨的基準,在隨緣與不變之間取得平衡,而進行確實的佛教史學研究,透過佛教史學知識的把握為方便,以達到乙二項所示的目的為目標

      
丙二、方法:以時代變遷、人文地理及社會環境為背景,以教團活動和教理思想為經緯;既作結構的分析,亦有事件的敘述;既注意整體宏觀的理解,亦進行個體的微觀體認;其論述除了要有客觀的證據性,亦不捨具足宗教情操的文學性。

   
乙五、佛教史研究的濫觴、發展與成果:

      丙一、中國

      丙二、歐美

      丙三、日本

    乙六、今後僧伽當努力的方向:

      丙一、繼承傳統,借用新學     

      丙二、破邪顯正,吸納成果

      丙三、建立史觀,發揚正見                

    以上懸談

貳、入  文:

    甲一、序 分:鳥瞰綜述中印佛教之大歷史 
 
     
乙一、印度佛教史

       
丙一、印度的地理、氣候、風俗、民情、政治、社會與宗教文化等背景。

       
丙二、佛世時代(依北傳,佛陀約入滅於西元前383年)。

        丙三、根本佛教時代:佛滅百一十年間,經二次三藏經典結集,佛法仍大體和合一味。

       
丙四、部派佛教時代:約佛滅百一十年後,依於不同之戒律見解,僧團發生了〝根本性〞的二部(上座部與大眾部)分裂。之後又產生了五部、十八部、百部,乃至五百部的分裂。

       
丙五、大乘顯現時代:

         
丁一、空宗思想之顯現(為對治聲聞乘「說一切有部」之偏執)
         
丁二、有宗思想之顯現(為平衡「空性見」可能造成之偏執)
         
丁三、實相思想之回歸(為調和空、有二宗的對立,並回歸大乘
               
之究竟意)

       
丙六、密教顯現時代:

       
丙七、佛法在印度衰亡之因素:

     
乙二、中國佛教史研究之三主軸:

       
丙一、中國政治、社會、文化及自然環境等背景所造成的影響(含法難、宗教政策及僧官制度等內容)。

       
丙二、佛法教理、思想及修行特色的演變等(含產生、深化、對立、變革、式微、融攝與融合等研究)。

        丙三、教團本身內部的活動變化(「丙二」的原因居多),與回應環境的改變(「丙一」的影響為重)。 
 
   
甲二、正宗分:細說中國佛教史
     
乙一、中國佛教史的分期(亦是中國佛教史的綜述):
       
丙一、分期方法:
         
丁一、分期的必要性:
           
戊一、使研究及理解得以分段進行。
            戊二、有助於對整體佛教發展的了解與掌握。

          丁二、分期的基本原則:

            戊一、以教團整體的特微或傾向,為分期的基準;大體依著朝
                 
代或法難年代為分隔點。

            戊二、須符合把握重點、層次分明、合於法義、詳略適中、昜
                 
於憶持等條件。

          丁三、分期的商榷性:

            戊一、佛教的發展乃是一連續性之演變,並非有一斷然可分之
                 
點,其分期只可視作一種佛教發展的〝巨觀〞傾向。

            戊二、各期之中雖各具當期之特色,但並非具有必然之互斥性,只能將此特色視為那個時代的主要傾向。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