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所知論》傳承過程及〈情世界品〉補訂
14/09/2012 19:32 (GMT+7)
 我們要討論的是薩迦派的一部對佛教發展史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著作──八思巴帝師為元朝皇太子真金宣講的《彰所知論》。我們擬在簡述國內外對此論的研究情況,尤其是其版本傳承源流、文獻史料來源等問題的基礎上,根據現存藏文原本對漢譯本之闕進行補訂。
看話禪和南宋主戰派之間的交涉
11/09/2012 21:15 (GMT+7)
  宗杲禪法的特色有三:簡單易行、不荒廢俗事、融合儒學,史稱「看話禪」。這和宗杲同一時代,親近主和派的曹洞宗高僧──天童正覺禪師,所推行的「默照禪」,形成強烈的對比。本文試圖透過這些主戰派巨匠和大慧宗杲之間的交往關係,以及宗杲和正覺二人之間的禪法差異,來探討看話禪的形成經過及其內涵。

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論大小乘佛教融和的開展
07/09/2012 19:36 (GMT+7)
 佛陀證悟的宇宙真理是「苦、集、滅、道」,由苦、集、滅、道而展開廣大無邊的佛法。然而這只是佛陀就真理的本體而設定的義理層次,經過了世間的實踐,就發展成為「四弘誓願」:
「獦獠作佛」公案與東山禪法南傳
──讀敦煌寫本《六祖壇經》劄記
31/08/2012 19:17 (GMT+7)
 《六祖壇經》中的「獦獠」一辭,雖歷來解釋甚多,卻始終未有確詁。近來潘重規先生認為「獦」應是「獵」的俗字,獠是夷蠻之人,多以漁獵為生,「獦獠」意為田獵漁捕之獠,已大體接近文獻本義,但仍有一間未達。

印度中期中觀思想家的佛身
----以月稱和清辨為中心
31/08/2012 04:40 (GMT+7)
  本論文的目的,一方面在確認於月稱的《入中論釋》中,是否明白地有三身思想的呈現?進一步,更嘗試探討表面上似乎是主張二身說的清辨的著作中,是否也有三身說,或者更精確地說,是否也有相當於「受用身」一詞的觀念存在?
圓測之研究---傳記及其思想特色
25/08/2012 18:16 (GMT+7)
  圓測(六一三~六九六)是新羅出身之一代學僧。初與玄奘同門,師事法常、僧辯,學習真諦傳來的舊唯識,西元六四五年當玄奘自印歸朝,立刻前往執弟子之禮,而與窺基共學護法系新唯識,終於成為與窺基二分唐代唯識學界之高僧。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講義
24/08/2012 19:39 (GMT+7)
 昔日智者大師,誦經至藥王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時,身心豁然,即入法華三昧,親見靈山一會未散,釋尊仍然在說此妙法。自此,照了法華,深達諸法實相理,辯才無礙。於是開席宣講法華經,九旬談妙於當時。
初探菩薩修習禪定不生長壽天的善巧方便
18/08/2012 18:22 (GMT+7)
  在佛教的思想裡,能夠見佛聞法,或修學佛法,最基本的條件就是不生在「八難」之中。八難在《增壹阿含經》〈八難品第四十二之一〉卷36是指有情生於地獄,畜生,餓鬼,長壽天,邊地,六根不完具,心識邪見,及生在佛前佛後。1八難之中包含「長壽天」,為何不要生在長壽天呢?  

彌陀淨土信仰對漢儒內心世界的影響
17/08/2012 19:28 (GMT+7)
  漢譯經論中,與彌陀淨土有關的經論,依藤田宏達氏的研究,說是有二百九十件,事實上,自古就有天台宗荊溪湛然(711~782年)在《止觀輔行傳弘決》中,談到 「諸教所讚,多在彌陀」。
初唐時期佛性論爭的兩個相關論題[*]
──定性二乘和變易生死
13/08/2012 19:32 (GMT+7)
 「佛性」觀念是在東晉末年(五世紀初),隨著大乘《涅槃經》傳入,在中國開始受到廣泛注意。在南北朝和隋朝(三世紀初葉至七世紀初葉),佛性乃是中國佛教思想界最備受重視的課題;

就《華嚴法界觀門》論華嚴思想之演變
10/08/2012 19:01 (GMT+7)
 研究華嚴宗思想首先面臨的問題,是有關初祖是誰的問題,由此連帶著相關於華嚴宗思想的重要論著──《法界觀門》之作者是誰,也成為熱門討論之課題。
契嵩思想研究──佛教思想與儒家學說之交涉
30/07/2012 19:17 (GMT+7)
 宋僧契嵩生於真宗景德四年(西元1007年),卒於神宗熙寧五年(西元1072年),乃雲門法嗣,專意於習禪著書,為當時之名僧,深受朝野人士之推重與欽羡。契嵩主倡儒佛一致之說,以駁儒者排佛之論,而致力於儒釋之會通。

漢月法藏(1573~1635)與晚明三峰宗派的建立
27/07/2012 19:20 (GMT+7)
 漢月法藏(1573~1635)是晚明三峰宗創始者,本文將他求法的歷程分為三個階段來討論︰一、漢月自修的過程;二、漢月與臨濟宗師密雲圓悟授受法嗣時的經歷;三、漢月在受臨濟源流後,其禪法自成一家之言,而形成「三峰宗派」的階段。
憨山大師禪淨調和論與念佛禪法門
25/07/2012 19:13 (GMT+7)
 憨山大師是明末著名的禪師,除了禪法的傳授之外,亦對初機者勸修淨土法門,依請法者的根機利鈍而調整教法。他對禪與淨土採取折衷調和的態度,透過「唯心淨土」思想為理論依據,強調兩種法門皆為了悟一心的修證方法,可說是一位禪淨同歸論者。

《大乘義章》的佛性說
23/07/2012 19:21 (GMT+7)
 《大乘義章》的作者淨影慧遠 (523-592)(註 1) 是南北朝後葉 之義學大師,亦是地論南道學派的集大成者。由於他精通義學,著述 量豐理深,被後世譽為「隋代三大師」,與天台宗的智顗(538-597) 與三論宗的吉藏(549-623) 齊名。
壇經的思想特質--無
20/07/2012 19:13 (GMT+7)
 有人或者會提出,禪非常平實,富有生活氣息;禪趣與禪機,都 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去。馬祖的「作用見性」,南泉的「平常心是道」 ,龐居士的「神通並妙用,運水與挑柴」,都是在這種脈絡下提出的 。禪門也常提到穿衣吃飯,痾屎送尿,都有道在。這種平實的生活氣 息,是佛教其他教派所沒有的。

唐代彌勒信仰與佛教諸宗派的關係
13/07/2012 19:59 (GMT+7)
 由彌勒信仰逐漸轉向彌陀信仰的過程演變,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無疑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而唐朝可以說是正統的彌勒信仰由盛趨衰的關鍵時期,更有詳細探討的必要。本文擬由宗派方面加以考查,藉以明瞭彌勒信仰在唐代正統佛教中的發展情形,作為研究的初步。
僧叡思想研究
09/07/2012 19:45 (GMT+7)
 本文旨在說明魏晉玄學與佛教思想交涉之際,僧叡深體漢譯佛典之傷本乖趣,舛誤失義,然卻未囿於此,而有其般若觀、法華觀、禪觀與判釋觀,以成其大乘佛教之思想。此外,並指出僧叡主倡「禪」「智」雙運之觀點乃其思想之特色,尤以其判攝佛教經論,於中國佛教之教相判釋,尤有其原始雛型之意義,而顯其於中國佛教思想史上之特殊地位

僧史所載中國沙門堅守戒規或天竺傳統的各類實例
06/07/2012 19:33 (GMT+7)
  八年前仕邦尚在澳洲之日,曾替華岡佛學學報撰寫過「僧史所載中國沙門堅守淫戒的一些實例」一文,[1]返港後,又在同一學報發表了「中國僧史所載持午的實踐和面對的難題」一文,[2]所論都是中國僧伽如何遵守印度傳來的某一戒規。
《傳燈玉英集》卷十四補闕和研究[*]
──宋士大夫王隨刪節《景德傳燈錄》之探討
04/07/2012 19:11 (GMT+7)
 對於漢傳佛教之研究而言,《傳燈玉英集》之重要在於其所透露出的特殊意義。由於趙城《金藏》的發現,讓我們得此珍貴機會研究《傳燈玉英集》之內容,藉由王隨──一位生活於宋代且好佛之儒者──的著作,明瞭佛教禪宗傳記文獻中,那些是會對受儒家教育之士人造成閱讀困難或接受障礙的敘述。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