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瑜伽行四百論注.第七品斷貪愛的方法》初探
04/12/2012 07:03 (GMT+7)
月稱注解提婆《四百論》之《菩薩瑜伽行四百論注》共十六品,前面八品是說法之百義,就實踐方面說輪迴的恐怖,勸修解脫行。後半八品是論議之百義,藉批判他派之學說,開顯無自性.空之理;兼顧實踐與理論。提婆的思想直承龍樹,月稱的思想亦被視為上溯龍樹真義。
識體理體兩分與「一分無性」說
──法相唯識宗佛性思想論析
01/12/2012 06:59 (GMT+7)
在隋唐佛教諸宗中,一反「眾生皆有佛性」思潮而倡「五姓各別」、「一分無性」說的,唯有法相唯識宗。傳說玄奘離印回國前擔心言「一闡提」不能成佛無人仰信,因此「願於所將論之內略去無佛性之語」。[1]這個想法遭到其師戒賢的斥責,於是玄奘忠實地將其學說傳播於中土。

明末清初之律學復興──以見月律師為中心
29/11/2012 08:14 (GMT+7)
明末千華派初興,宗匠輩出,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其中,尤以見月律師為集大成之代表性人物,寶華山之軟硬體基業多於其手上完成,其表現可圈可點,堪稱一代大師,其之於明清佛教,亦為舉足輕重之人物,這在明末清初時代已有公論。
說一切有部的斷惑說──以毘婆沙師為主要說明對象
24/11/2012 07:55 (GMT+7)
佛教演至部派時期,對於斷惑的方法,依所依的契經不一,修行的傳承方法不同,因此對於斷煩惱的修行道即有諸多的差異。如:何種的定法能斷惑?何種不能斷?若要斷煩惱,須具有何種的定力?對於所修的觀智,依加行不同亦有不一的作用,那這一切也都能斷惑嗎?

從三聚淨戒論菩薩戒的時空效應
16/11/2012 06:29 (GMT+7)
菩薩戒以觀空為著眼,以淨心為宗旨,以發無上菩提心為基礎。所以菩薩戒既可涵攝一切佛法,也可執簡御繁,僅用三句話來包括,那就是三聚淨戒的(1) 律儀戒、(2) 攝善法戒、(3) 攝眾生戒。亦即是止惡、行善、利益眾生。
石頭宗諸師之「心性」思想
09/11/2012 06:44 (GMT+7)
現代禪宗的「心性」研究,在文獻上的努力是不足的,濃濃的主觀學風充斥學界,禪常常成了自由心證,大陸學者偏好用西方「唯心論」詮解禪心性,臺港學者偏好藉理學中的「主體心」詮解禪心性,這些作法皆難免主觀。使有重視文獻者,所利用材料亦多缺而未全,乃至有錯誤運用資料的情況發生。

證空的淨土教學研究序說
03/11/2012 07:33 (GMT+7)
法然的高徒證空,面對恩師「廢諸行歸念佛」的主張所引起的軒然大波,自然地被迫負起提出解套的使命。本論文以做為證空研究的一個序說,將重點放在證空的生平事蹟及其著作,希望藉此提供理解證空淨土教思想的序端。
達摩《易筋經》論考
02/11/2012 06:53 (GMT+7)
天下武學出於少林,少林武術創自達摩,達摩所著《易筋經》為天下武學聖典,是現今中國人共知的常識;也是武術派別、拳種、武俠小說、武俠電影、電玩等據以發展的基石之一。

格義佛學的翻轉──毗曇學對慧遠的啟發
01/11/2012 06:09 (GMT+7)
過去的研究,偏重在慧遠佛學思想的取向,究竟是毗曇學還是般若學上,進而由此對慧遠進行「判教」式的評價,彷彿即可據此為慧遠找到了歷史定位。然而,此種研究態度卻忽略般若學和毗曇學在慧遠佛學思想中,佔有不同的分位,並非截然二擇一的對立關係,或是必須折衷融合才能並存。
智者大師立「三藏教」依據之探究
30/10/2012 06:42 (GMT+7)
智者大師將三藏教判為小乘,是順應印度佛教傳統,以及魏晉南北朝佛教局勢所須而產生的。在本文的探討中發現,將四阿含、毘尼、阿毘曇等聲聞三藏,視為小乘佛教特有的經論,是印度大乘佛教的見解。南北朝義理研究者沿著這樣的見解,所以判聲聞三藏為小乘,成為南北朝諸家的共識,並非智者大師獨家的說法。

道安格義佛教思想述評
25/10/2012 06:11 (GMT+7)
「格義佛教」乃藉中國的老莊思想以理解佛法,並非佛教般若思想的真義,所以無甚可觀。但如果我們從思想史的角度去考察,則不難發現「格義」實為文化思想交流時一個難以避免的途徑,「格義佛教」在此即有它的重要性;因為「格義佛教」顯露出思想的交流,是相互滲透影響的,而不是單方面的給予。
元代中峰明本之禪學思想與禪法略探
19/10/2012 05:16 (GMT+7)
中峰明本禪師(1263-1323年)乃是元代時期提倡看話禪法極為重要的禪師之一。他嗣法於高峰原妙(1238-1295年),為臨濟宗楊岐派虎丘紹隆支下,破庵祖先一系之禪僧。他一生淡泊名利,拒當住持,常年草棲浪宿,且與朝廷保持距離。但從朝廷百官至庶民百姓,乃至海內外學者,無不仰慕其名,爭相追隨請法,當時人們皆譽之為「江南古佛」。

道世與《法苑珠林》
16/10/2012 08:27 (GMT+7)
本文擬從道世所處的佛教思想與本土文化互爭高下的時代背景,與對該書促成的關聯,以及道世於每篇(部)末立感應緣,列舉各種靈驗、傳說等為《法苑珠林》體例的淵源與目的進行探討。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
13/10/2012 05:53 (GMT+7)
唯識學在中國,唐玄宗開元以後,即成絕響。到明末為止約八百年間,除了《華嚴經疏鈔》及《宗鏡錄》二書中可見到唯識大意之外,別無著作。明末一百數十年間,竟有十七位有唯識著作的學者,三十五種計一O七卷的唯識註解。

西藏佛教的中觀思想
10/10/2012 05:54 (GMT+7)
全文共分三大章,第一章為西藏學的現狀,屬於引言部份。第二章為宗喀巴以前的中觀思想,又分四小節,即1吐蕃佛教與中觀、2見於宗義書的中觀思想、3朗達瑪王的破佛與其後之復興、4西藏的中觀思想之成立與展開。第三章為宗喀巴及其以後之中觀思想,下分四小節,即1宗喀巴、2宗喀巴的中觀思想、3宗喀巴與格魯派。
從禪悟的觀點論海德格,道元與慧能
28/09/2012 18:23 (GMT+7)
  作者在本文中,將首先從悟的觀點,以海德格對於時間和短暫性的暸解,來說明和檢視他對於人之存在的暸解。

從生命的轉化看中國人間佛教的開展
27/09/2012 18:37 (GMT+7)
 生命兩字分開來看,「生」是指宇宙萬物的生生不已,《易經》〈繫辭上傳〉所謂:「生生之謂易」(〈上傳〉第五章),這句話中第一個「生」字指天道的生物,第二個「生」字指萬物的化生。所以就這個「生」的本質來說,是連綿不斷,無窮無盡的。這就同物理學上所謂的能量不滅,永遠在那裡轉換變動。
慧思的禪觀思想與首楞嚴三昧
25/09/2012 17:56 (GMT+7)
 本文除了探討慧思之禪觀,同時也涉及了對首楞 嚴三昧之探討,進而論述其對慧思禪觀之影響。

空海的思想意識與<文鏡秘府論>
21/09/2012 03:17 (GMT+7)
  《文鏡秘府論》主要編入實用性比較強的寫作範式,並化繁為簡,以便於日本的僧俗學子學漢詩漢文,其卷次的方位順序,不用中國傳統的東南西北,而用日本傳統的東西南北,這又鮮明地體現著日本意識。  
空性智慧,佛教意義治療學與佛教詮釋學的治療學
-----論佛教的生命關懷與心靈治療
18/09/2012 02:43 (GMT+7)
  本論文旨在介紹弗蘭克(V. E. Frankl)的意義治療學(Logotherapie)及白卓德(H. G.Petzold)的整合治療學與佛教治療學(Buddhistische Therapie)的相通之處,並嘗試建構佛教意義治療學與佛教的詮釋學的治療學。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