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星雲大師《八大人覺經十講》的智慧對談
04/12/2015 06:30 (GMT+7)
星雲大師所著《八大人覺經十講》,是一部小冊子[1]。大師藉此經講說人間佛教及在家佛教的修行宗旨,作為引導眾生修行佛法的依據,文字淺顯,意旨清晰明白,是一部學佛的好教材,筆者因為參加星雲大師佛學會議的因緣[2],選取此經,作為研究的題材,發為此文。
《大毘婆沙論》佛陀論之探討
27/11/2015 11:12 (GMT+7)
這一篇之所以會探討《大毘婆沙論》中的佛陀觀,那是因為在各各修行法門之中都難免都會討論到修習佛法的目的,不論要修習何種法門都不外乎熄滅煩惱趨向於涅槃的大道之途;然而這樣的修習除了二乘的聖人之外佛與「菩薩」亦如是,在這一篇報告所討論的「菩薩」主要偏重於即將成佛的「菩薩」。

《佛說四十二章經》的知識意義
13/11/2015 06:56 (GMT+7)
本文探討《四十二章經》之經旨要點,本經在考證上有重大問題,但是在佛教教義傳播史上又有極高之地位,本文將依據過去學界的研究成果,首先說明其材料史實況,然後再依佛學研究之需求,討論它的知識意義。就材料而言,現存者是晉譯古本以及晚唐由禪宗門下的改版。
試探《大安般守意經》中之安般守意
06/11/2015 07:06 (GMT+7)
禪定,在佛教中為行者修心、鑑機的宗本。目的是以離欲,為情意﹙非理智﹚的修養。「厭此欣彼,厭塵欲而欣心樂」情欲是一般心力﹙內臟及內部筋肉﹚,所不能控制的﹙只能聽其自然而已﹚,但修禪定,即有能力控制它。想使心念不受散亂的擾動,可修習安般念。  

禪宗境界哲學的知識意義___
《景德傳燈錄》中禪宗公案的比較研究 
The knowledge of the theory of perfect personality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Zen school
30/10/2015 06:47 (GMT+7)
筆者向來從事中國哲學之研究,就哲學比較課題而言,儒釋道三學之義理系統之如何建構?如何證成?如何辨正?以及熟是熟非之問題時時縈繞於心,筆者認為,從哲學研究進路而言,對準三教之真理觀命題,提出共用的解釋模型,完成三教的自證成立的內部系統之後,就著系統所預設的世界觀及價值命題之差異來進行比較時,才有刨根究底的真理辨正之效果。
巴利註釋書的古層
—《雜阿含經》與《相應部註》語句交會的幾個例子—
The old layer of the Pāli commentaries: some cases of convergence of sentences from the Chinese Za-A-Han and Pali Sāratthapakāsinī
23/10/2015 06:45 (GMT+7)
巴利註釋書對巴利聖典的字句、思想提供了全面而廣泛的註釋。根據巴利傳統,註釋書(aṭṭhakathā)在第一次王舍城結集時便已誦出。但是,這傳說最多只能是指,現存巴利註釋書的古層資料,也許可以上溯自第一次結集的時代。

鳩摩羅什的大乘大義章探究
16/10/2015 06:13 (GMT+7)
本文針對鳩摩羅什與慧遠大師的佛學問答所輯成的《大乘大義章》進行理論探究,藉由哲學觀念之解析,彰顯鳩摩羅什對中國大乘佛學義理的理解成果,並進行更深入的討論,從而推進大乘佛學若干核心概念的義理深度。
「涅槃為所緣」初探
──以《大毘婆沙論》及《大智度論》為主──
09/10/2015 06:32 (GMT+7)
在大乘佛法中,涅槃其實有兩層意義:一、以甚深涅槃為主題,說明空、無相等名字都是涅槃的異名,重在遮遣色等一切法;這和以無相為相除遣一切想的無相三昧是一致的。二、以一切法空為主題,說明涅槃但有假名,不落入有、無,苦、樂等相對概念,重在超越的、法爾如是的實相說。

試論各類「性行人」與「身至念」的修習
──以《清淨道論》為主──
02/10/2015 06:34 (GMT+7)
本篇以「身至念」作為主軸,一方面探索「身至念」業處的修習,一方面探討「身至念」除了適合於「貪行人」之外,是否也適合於「不同性行人」的修習?若合適的話,應如何去實踐,並有助於自己的修行呢?
人間佛教的勝解空性初探
──以印順法師的著作為主──
25/09/2015 06:37 (GMT+7)
印順法師基於理解到的佛法與現實佛教界差距太大,並且接受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啟發,又對於從宋代以來佛法為何沒落思惟,有感「此時、此地、此人」不能與佛法契理契機,況且《增一阿含經》上也說:「諸佛皆出世間,終不在天上成佛」,於是他提倡「人間佛教」,  

蕅益智旭溝通儒佛的方法論探究
18/09/2015 06:49 (GMT+7)
本文討論蕅益智旭會通儒佛的觀念構作,藉由智旭註解儒家經典之義理分析,指出智旭僅為教化作用溝通儒佛,其實是藉儒說佛,實未有真於義理上會通儒佛的成效。
方東美對華嚴宗詮釋的方法論反省
13/09/2015 06:58 (GMT+7)
本文之討論,並不及於方先生所介紹的大乘佛學之知識細節,僅針對方先生討論大乘佛學各宗派或經論的意見立場做反思,重點是方先生所理解與詮釋的大乘佛學的問題意識與思考方式及觀念意見,作為當代中國哲學創作的一個型態的澄清。

論淨土‧念佛法門在菩薩道的定位
──以《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為主──
11/09/2015 07:05 (GMT+7)
念佛法門,最早可追溯於《阿含經》。其流傳的過程中,由於佛教內部教義的彼此衝擊,教外各民族間的交融、影響,更適應廣大信眾的需求,念佛法門逐漸突顯而成為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色之一。  
如來藏的探討
──以《大乘起信論》為主──
04/09/2015 06:41 (GMT+7)
真常唯心之如來藏思想一直是中國佛教弘揚的主流之一,而如來藏相關經論中《大乘起信論》(以下簡稱《起信論》)則是後期如來藏思想之集大成者。此中如來藏與阿賴耶識合流為其特色,有別於早期如來藏思想,以開創性的內容,架構真常唯心的修行體系。此種如來藏思想與阿賴耶思想之交流,似乎有企圖調和唯心與唯識之理論與諍議。  

印順法師之「人菩薩」思想初探
28/08/2015 06:44 (GMT+7)
本文的撰寫方向主要在於針對印順法師的「人菩薩」思想,呈顯其「人菩薩」思想的特點。
星雲大師《迷悟之間》的創作意涵
19/08/2015 06:18 (GMT+7)
作為天人師,大師興辦佛化事業,這些聲音與文字般若,其實就是他的所有的佛化事業的智慧顯現。閱讀聆聽之餘,注入智慧,人人受用。本文之作,願為此系列專書的創作工程,略為反思,汲取智慧,以為筆者自己的受用記錄。

對方東美論三論、唯識及起信論的方法論反思
17/08/2015 06:58 (GMT+7)
本文將以方東美先生對於三論宗、法相唯識宗與大乘起信論的討論意見為對象,了解他的問題意識、分析他的理論觀點、並提出方法論的檢討意見。
《摩訶止觀》的實踐方法探究
14/08/2015 07:08 (GMT+7)
《摩訶止觀》體系龐大,是智者大師晚期對修行法門的集大成之作,書中所涉佛學基本知識眾多,本文僅就作者所關切的若干實踐方法的問題及實踐方法所關涉的教理知識作探討。

修所成慧依定而生之探討
──以《大毘婆沙論》及《清淨道論》為主──
07/08/2015 06:52 (GMT+7)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同一個欲完成遠大目標的工程師必須先擬定執行的計劃書與籌備所須之工具等;發心斷惑證真的行者亦如是,若要滅除煩惱,趨向寂滅的涅槃,自然先要累積解脫的資糧以作修學之方便。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境界工夫進路的文本詮釋
31/07/2015 06:42 (GMT+7)
 本文乃針對黃檗斷際禪師的著作《傳心法要》的文本詮釋,詮釋時所使用的方法為境界工夫的詮釋進路,所謂境界工夫是指修行活動從主體最高證悟狀態直下心行的操做方法,意即是以成佛位格的境界狀態做為修行者當下應有的應對進退的法則,而成為禪宗修行方法的特色。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