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與中國文學
27/03/2013 06:11 (GMT+7)
中國文化,從魏、晉以後,隨著時代的衰亂而漸至頹唐之際,卻在此時,從西域源源傳入佛教文化,乃使中國的學術思想,突然加入新的血輪,因此而開展南北朝到隋、唐以後,佛學的勃然興起,而形成儒、釋、道三家為主流的中國文運。
印度佛教瑜伽學之綱要
——《顯揚聖教論》結構試析——
25/03/2013 06:44 (GMT+7)
釋迦世尊於西元前六世紀創立佛教,佛滅五百年後大乘佛教開始興起,七百年後龍樹菩薩(約西元150—250)創立大乘中觀學,九百年後無著菩薩(約西元四、五世紀)開創大乘瑜伽行派。

由世間定到出世間定之修習
20/03/2013 06:36 (GMT+7)
世間定即是有漏定(不離煩惱故),出世定即是無漏定(斷滅煩惱故),二者的區別是由其修定動機目的、本質以及修習方式所決定。
入因明學階梯
18/03/2013 06:57 (GMT+7)
本文根據古代印度佛教理論家陳那及法稱的因明思想體系,概括地說明了藏傳因明的目的和基本內容。

天臺佛法修證次第論綱
15/03/2013 06:33 (GMT+7)
佛法修證體系非常龐大,漢傳佛教的各大宗派都有自己的修行方法和修證體系,其中天臺佛法的教觀理論體系極為縝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修行方法,二是證果次第。
菩提心的修行
08/03/2013 06:48 (GMT+7)
發起菩提心,不僅是走上菩提道的開始,也是成為菩薩行者的標誌。而整個大乘的修行,雖然法門眾多,宗派紛呈,但都是圍繞修學菩提心、實踐菩薩行兩大內容展開。其中,又以菩提心為重中之重。

從唐詩看唐代茶與佛教的關係
25/02/2013 06:50 (GMT+7)
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寢,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
《雜阿含》等經與《瑜伽師地論》「體義伽他」之相互對照
21/01/2013 07:26 (GMT+7)
聞、思、修的道次第,是佛弟子體證佛陀教說的必然歷程。對於早期流傳的經典,諸如阿含經等,純樸、簡要地表現出釋尊與聲聞弟子的智慧精髓〔當然,某些則間雜部派思想的色彩〕。但在現存漢譯論典中,甚少有如《法蘊足論》、《集異門足論》之類是注解此等經典的專書,以明其大義。

〈聲聞地〉中「唯」之用例考察
16/01/2013 07:59 (GMT+7)
以「唯」( mātra ) 來表現的佛教思想用例中,如「唯心」、「唯識」等是眾所皆知的。但是,主張「唯識」思想的初期瑜伽行派之根本論書《瑜伽師地論》中,所有的「唯」之用例是否都是與「唯識」思想有關?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頻申欠呿」略考
11/01/2013 08:22 (GMT+7)
本文以「頻申欠呿」為考證對象,探索其非譬喻性的含義,兼論文獻研究若干基本理論與方法。

道綽《安樂集》的念佛法門[*]
08/01/2013 07:30 (GMT+7)
本文探討的重點,是道綽《安樂集》中的念佛法門。首先探討念佛的意義,再由字義深入;之後討論其觀想念佛,其中包括觀相與觀想──觀佛相在該集所佔的篇幅不少,可以了解道綽對觀相的重視。
論中國佛教心性本體論的特質
03/01/2013 08:19 (GMT+7)
佛教所言的「心性」,簡單而言,就是指眾生的本性或稱之為心的本性。佛學慣常使用的「眾生」概念是與其三世六道輪廻理論相聯繫而界定的,實際是指六道輪廻之中的一切生命體。佛教將一切生命體稱之為「有情」(即有「情識」之意),而將其他存在稱之為「無情」(即無「情識」之意)。

懷感的往生論
01/01/2013 07:47 (GMT+7)
本文分往生極樂世界的利益、往生極樂世界的過程、極樂世界眾生的存在狀態、往生說評難的辯解共四部分,詳細析述懷感對往生極樂世界和其相關問題的看法;
慧思與智者心意識說之探討
27/12/2012 07:39 (GMT+7)
心意識說,乃是中國南北朝佛教一相當複雜的課題,其中又以「阿黎耶識」之見解頗具爭議,歸納約有三種看法:染、淨、染淨和合識。天台宗之慧思、智者正逢於此時代,其又如何來看待此問題?彼此間之見解有否差異?

魏晉佛學思想之開展
25/12/2012 18:33 (GMT+7)
本文試就魏世朱士行及其所重之經典、東吳支謙之般若思想、東吳康僧會之般若與禪觀思想、般若思想及其與魏晉玄學之契接、格義佛學之衍盛、魏晉佛學之特色及其影響等,說明魏晉佛學思想之發展歷程,以顯示其在中國佛學思想史上之價值意義。
當佛教遇見耆那教
──初期佛教聖典中的宗教競爭與詮釋效應
22/12/2012 08:59 (GMT+7)
與佛教同屬於新興宗教思潮的沙門陣營的耆那教,不僅是佛教初興當時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同樣也為佛教傳統建構中的宗教制度發展等帶來刺激與滋養。雖然彼此教義有差異,但是由於雙方實際興起與發展的時代重疊,宗教術語亦甚為接近,在宗教文化共構處甚多的情形下,學界戲稱兩者為「姊妹教」。

淨治睡眠的禪修傳統
15/12/2012 08:30 (GMT+7)
不管修行人如何意志堅定,或是異熟果報的根身有任何的差異,睡眠(middha)是五蘊身心無法避免的調適狀態,這項生理與心理必須克服的問題,端視我們如何依循世尊的教誨來實踐與對治。
試論「觀空」、「三昧空」、「所緣空」等之關聯
──以《大智度論》卷12與卷74之三種空為主──
11/12/2012 06:54 (GMT+7)
此篇撰寫的動機,乃在研讀《大智度論》卷12與卷74所說兩類的三種空之際,有鑒於對「觀空」、「三昧空」、「所緣空」三者之意含,曖昧難明,而在「時節因緣」的促成下,斗膽下筆,嘗試釐清之。

讀慧海《頓悟入道要門論》隨記
10/12/2012 09:06 (GMT+7)
本文由讀慧海《頓悟入道要門論》而引發出對禪宗南宗頓悟法門理解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的思考。如禪宗頓悟法門與經典的關係問題,文章認為在五家禪分門以前,禪宗大師們都是很重視以經典來證頓悟法門的,雖不必說「藉教悟宗」,但「藉教明宗」是不辯的事實。
格義佛教思想之史的開展
06/12/2012 06:51 (GMT+7)
外來的宗教,不假武力而能夠在一個不同類型的文化圈裡流傳生長,絕不是偶然的事。當其初傳時,我們至少可以看出有如下幾點特徵﹕一是外來宗教的本質具有圓融性,二是當地文化富於包攝性,三是弘傳者善用方便努力求適應,四是信受者不求深達,先捨其異而取其同。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