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戒律思想之研究
27/02/2015 08:10 (GMT+7)
在社會轉型時期,佛教戒律如何因應時代而有所損益,同時又不失其化世導俗的功能,自然引起一切關心佛教前途的佛教領袖和佛學研究者的高度重視。
論牟宗三談法華經之性格與天台宗原初之洞見
18/02/2015 07:05 (GMT+7)
筆者針對牟先生《佛性與般若》的第一冊,已經撰寫了四篇文章討論之,對於牟先生談般若、談佛性、談楞伽起信論、談華嚴等主題的意見已有理解及反對的意見[1],可以說牟先生的佛學立場已盡現於前述第一冊的各個主題裏了  

對唐君毅華嚴宗詮釋的反思
13/02/2015 09:04 (GMT+7)
 本文依唐君毅先生所著《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三》之內涵,討論唐先生對華嚴宗哲學的詮釋意見。
天臺宗的圓融哲學
30/01/2015 08:24 (GMT+7)
為完成圓融哲學,智顗特別重視止觀學說。止觀,原意是止息散心,觀想簡擇,獲得般若智慧。它是佛教一種修持方法。智顗說止觀,則把它系統化、理論化,並由此而發展為三諦圓融、一念三千哲學。

迴向之初探
24/01/2015 06:57 (GMT+7)
迴向一語貫串整個佛教發展史,皆可尋得其蹤跡。尤其大乘佛教興起之後,迴向意義轉深轉廣。然其本義及可行性為何,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熊十力新唯識論的問題意識與思想立場
17/01/2015 07:07 (GMT+7)
熊十力作為當代新儒家大師,他的理論世界,雖然研究成果尚稱豐碩,但較少在當代學術界獲得討論。這並不是他的理論深度不夠,或意旨淺薄以至於不值得深入了解,而是他的著作文字深奧,不易被人了解,以至於傳播不廣。  

談印順導師對大乘是佛說之判攝要領
10/01/2015 07:26 (GMT+7)
本文將以「大乘是佛說論」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二文為主,兼帶其他著作為輔,來探討導師對「大乘是佛說」之論証法方及文獻應用。如此,將有助於我們對大乘特性的更深一層認識。
「不斷煩惱、不修禪定」之探討
30/12/2014 06:21 (GMT+7)
 在《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卷1裡,世尊說阿逸多(彌勒)雖復出家,但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且還是未斷諸漏的凡夫,但是佛卻說他次當成佛。這其中所要表達的是什麼呢?  

洪修平《中國禪學思想史》的方法論評析
24/12/2014 07:24 (GMT+7)
本章之寫作進程,即為將以「基本哲學問題研究法」的思路,對於南京大學哲學系洪修平教授所著之《中國禪學思想史》一書進行若干方法論的檢視與討論,該書之作中,有幾個基本哲學見解的主軸思路,是本文之研究所欲提出檢討的哲學問題,它們都是一些扣緊佛學研究及中國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略探聞所成慧在修道中的意義
──以《大毘婆沙論》、《俱舍論》、《順正理論》為主──
20/12/2014 06:43 (GMT+7)
本文的主旨,是探討聞所成慧在修道中的意義。這裡所說的修道,並非指見道後的修道,而是廣義的修行之道。換句話說,聞慧在修行上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沒有聞慧,難道就無法修行乃至解脫?若聞慧是必要的,那它的功用又是如何呢?

緣起與性空的統一之探討
05/12/2014 06:11 (GMT+7)
依據《阿含經》的記載,當佛陀被外道問及佛教的宗趣時,佛陀開宗明義的回答說: 我論因、說因…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對星雲大師談觀世音菩薩的反思
28/11/2014 06:50 (GMT+7)
 本文之作,針對《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一書進行心得反思,實際上並不是在做學術探討,本文之段落標題,仍為大師專書中之標題,筆者對大師著書中若干段落之文字義理深受啟發,歡喜為文,以使自己受益更深。

探討「四悉檀」之意趣
──以印順法師的著作為主──
26/11/2014 06:27 (GMT+7)
因此在本文中擬藉助印順法師的著作,探討龍樹菩薩所提出「四悉檀」教說的定義詮釋及其思想源流,並探究「四悉檀」彼此之間的關係。
二乘人迴小向大之考察
24/11/2014 05:58 (GMT+7)
二乘人究竟能否迴小向大,即三乘是真實,還是一乘是真實,這是古來一直爭論的課題,本文中,筆者擬從不同的初期大乘經論中,探討此一課題的思想演變其背後的原因。

印順導師讚嘆的菩薩精神
21/11/2014 06:01 (GMT+7)
印順導師提倡「人菩薩行」,主張以人身直行菩薩道,而如何修學菩薩行,於《妙雲集》、《華雨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等諸多著作中都有論述,其中於《印度之佛教》中,更可看出導師對「菩薩的偉大精神」讚嘆有加。
對牟宗三佛學詮釋基本立場的反思
19/11/2014 06:07 (GMT+7)
在二十世紀的中國哲學研究中,論於哲學的創造系統,筆者認定,牟宗三先生的系統當是並世無雙的。但這並不表示,牟先生的創作觀點都是令人信服的。

天台止觀之「觀不思議境」初探
─以《摩訶止觀》為主─
07/11/2014 05:53 (GMT+7)
智者大師(西元538〜597)所建構的天台教學,是具有「教觀雙運」的教學組織,而且大師在諸多的著作之中,絕大部份屬於實踐門。其中,又以論述「圓頓止觀」為主的《摩訶止觀》最為完備;是後來修學「天台教學」行者必讀之典籍。
對牟宗三佛教般若學詮釋之方法論反思
29/10/2014 05:44 (GMT+7)
牟先生作為當代新儒家,已經完成了他自己一生的使命,成為二十世紀中國哲學的最高峰,但也絕非中國哲學的最終真理系統,只是,自有牟先生之後,未來的中國哲學不能不從他的肩膀上走過,否則絕不足以接續中國哲學的創造發展。

九相觀初探
──以《大智度論》為主──
27/10/2014 06:29 (GMT+7)
 九相觀,又名九想醜惡[1]、九想門、九相。一般稱為不淨觀。即對人的屍體醜惡形相,作九種不淨觀想。此能斷除我人對異性的執著與貪染。此種觀法早在《阿含經》中,即已出現,大多採用十想的名稱較多。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
17/10/2014 08:24 (GMT+7)
  本文之作,算是對近世學界質疑『大智度論』作者問題的一個總回應。     『大智度論』(以下簡稱『智論』),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釋論,目前梵本無存,僅有漢文譯本,為鳩摩羅什(Kumarajiva)所譯。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