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東美對大乘佛學中國化的詮釋立場
24/07/2015 06:13 (GMT+7)
中國大乘佛學當然是在中國土壤裡建構起來的佛學系統,但是特別要強調它是屬於中國的佛學之時,這個中國性質的特徵是什麼?
對牟宗三談楞伽經與起信論的方法論反思
17/07/2015 06:43 (GMT+7)
本文之作是筆者對牟宗三先生儒道佛詮釋系統的方法論反思的系列作品之一,前此已討論過牟先生在佛性與般若一書中對般若學、唯識學、佛性論、和華嚴宗的詮釋意見。

《中國禪宗通史》的方法論評析
03/07/2015 06:37 (GMT+7)
本章將以「哲學觀念研究法」及「基本哲學問題研究法」為基礎,對於中國大陸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杜繼文與魏道儒兩位教授所著《中國禪宗通史》一書的研究方法進行研討
四諦現觀之略探
──以《大毘婆沙論》及《清淨道論》為主──
26/06/2015 06:46 (GMT+7)
關於此四諦的現觀,到了後來的部派,因為契經中皆有漸與頓的記載,再加上持論觀點的不同而發生了分化,因而形成了思想的對立,這導致後來部派之漸、頓二種思想的諍議。

如來藏思想略探
──以《大般涅槃經》為主──
17/06/2015 07:06 (GMT+7)
 如來藏思想之精髓,不外乎闡揚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說,以及依如來藏建立生死流轉與涅槃還滅。諸家古德,乃至現代學者等,投身於如來藏思想之解析論述者,可說不計其數。按此,筆者企盼藉撰寫本文,以了解佛陀宣說如來藏之目的為何?
《中阿含》比較研究摘要
17/06/2015 06:51 (GMT+7)
本文依據現存對應經典的比對,來探討《中阿含》的一些特性,在討論漢譯《中阿含》的結構之後,接著檢視所選引《中阿含》經文,來說明將《中阿含》的漢譯及巴利(有時也包括梵文和藏文)對應經典比對閱讀的重要性,以確認某些字句的涵義,因此而避免來自傳誦的訛誤與輾轉繕寫的錯謬。

《雜阿含經》(788經)之正見增上
12/06/2015 07:17 (GMT+7)
在浩瀚的佛法裡頭,世尊特別強調「正見」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如《雜阿含經》(748經)說:「正盡苦邊,究竟苦邊前相者,所謂正見。」因為若是缺少了這一要素,則任何的修習,也許都只是世間的相應法而已。
方東美對中國大乘佛教亦宗教亦哲學的基本立場
05/06/2015 06:45 (GMT+7)
方先生的佛學造詣,可以說完全出自自學,且有一教學的目的,即是他雖在青年時期即接觸佛學,但卻是到接近晚年的時候才發為論著與教學,關鍵即是他一直謹慎地學習,是佛學為深奧的學問,又懷抱崇高的敬意,是以從不輕易發言,然而一旦發言,便展現了當代中國哲學家中最具宗教與哲學深度的成果。

《大智度論》中之十地思想
29/05/2015 06:39 (GMT+7)
般若法門出現於初期大乘時期,與傳統的部派佛教之間仍有相當密切的互動。大乘佛教興起後,首要面對的問題,即是對當時仍然相當活躍之聲聞學派,彼此間所造成的衝擊作出回應。
敦煌本P2039V號《金剛經贊》的考察
22/05/2015 06:34 (GMT+7)
自姚秦鳩摩羅什譯經、傳教的時候開始,中國人才真正理解了印度佛教的中觀般若思想,從而擺脫了長達二百多年“格義佛教”的尷尬局面,奠定了以後走“中國佛教”道路的基礎。

從唯識、中觀角度看念佛法門所含攝的禪觀理論與方法
08/05/2015 06:03 (GMT+7)
本文依大乘佛教唯識、中觀義理來抉擇念佛法門的深層意蘊,從理論與方法兩個層面闡釋念佛法門的有效性與合理性,並且認為唯識與中觀與念佛法門是圓融的,只有以唯識與中觀義理來解釋念佛法門,才能契合念佛法門的本義。
從初禪相應之心所談修定前方便
──以《清淨道論》為主──
01/05/2015 05:55 (GMT+7)
「定為慧的近因」,修定固然是學佛道路上必經之路,然而,若修定前的資糧還沒具足,不僅修定過程事倍功半,而且無法得定,甚至生諸苦惱。有的還以為修定即學佛,而走入邪道卻懵然不知。

阿含經和聖經道德觀的比較
29/04/2015 06:03 (GMT+7)
阿含經是佛教史上的原始經典,或稱之根本佛典;聖經是基督教的正式經典。佛教和基督教的這兩大經典中包含著豐富的道德思想,各自架構了完整的道德教說的體系。
儒佛(禪)各名家為學為道相通舉隅
24/04/2015 06:06 (GMT+7)
 早在漢靈帝末年,傳說牟子於其所撰《牟子理惑論》,便倡儒佛道三教調和并立的先聲。

寶唱《經律異相》所引之阿含經
───試論水野弘元教授的〈增一阿含經解說〉
17/04/2015 06:25 (GMT+7)
本文首先比對《經律異相》中的《雜阿含經》引文,以此為體例來檢驗《經律異相》的《中阿含經》與《增一阿含經》引文,就此發現對水野弘元上述兩篇論文的論點提出澄清和表達不同的意見。
法空觀初探
-以《中論》「觀因緣品」為主-
10/04/2015 06:21 (GMT+7)
法空又稱法無我,指法之自性不可得也,因其皆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堅實的自性故。 我人因迷執我法皆實有,才無法得証涅槃,輪迴不已。故對於一切法空的正見是有必要深入與確立的。

菩薩的不隨禪生
04/04/2015 06:32 (GMT+7)
「雖入五道中,生死業報不能染污」的菩薩
從當代儒佛辯諍談中國哲學研究視野
27/03/2015 06:17 (GMT+7)
本文探討當代中國哲學界對於儒佛辯諍問題的處理內涵,藉由二十世紀當代中國哲學家的意見,呈現此一議題的當代面貌。

瑜伽行派之「無種姓」思想初探
─以《瑜伽師地論》為中心─
20/03/2015 07:25 (GMT+7)
本文擬以《瑜伽師地論》為中心,旁涉其它與瑜伽行派有關之經論如《大乘莊嚴經論》、《攝大乘論》等來探討「無種姓」思想,最後並與《大般涅槃經》「一闡提」思想作一比較,以釐清「住無種性補特伽羅」與「一闡提」有情之間的異同。
對方東美論印度哲學及大般涅槃經的方法論反思
13/03/2015 06:18 (GMT+7)
本文將針對方東美先生對於印度哲學及《大涅槃經》的詮釋意見進行方法論的反思,企圖指出,方先生對於追求無常變化的早期佛教,認為在理論發展的終極階段,最後還是走回了古印度哲學的永恆哲學系統內,而這正是由《大涅槃經》的「常樂我淨」宗旨所代表的。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