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禪淨自悟與他力思想之開展──從念佛見佛到即心是佛
01/07/2012 20:44 (GMT+7)
 禪宗之大盛在宋,但淨土在曇鸞、道綽、善導諸大師之弘揚下,不絕如縷延續至今。環視今日之佛教,禪淨二系乃屬教法修學之主流思潮。作為維繫中國佛教之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學派,其思想淵源及其在修證方法上是值得深切探討的論題。
孤山智圓《金剛錍顯性錄》中的山外主張──色不具三千
28/06/2012 19:14 (GMT+7)
 「色不具三千」是宋代天臺宗山外派大師智圓的重要主張,與山家派知禮所主張的「色具三千」,正好針鋒相對。山家和山外,不管是在心性論或止觀的觀法上,都有顯著的差異;這些差異也在理據上支持了兩派之「色具三千」和「色不具三千」的立論。

《華嚴經》的形成、漢譯、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論意義
25/06/2012 19:29 (GMT+7)
 作為大乘佛教的基本經典,《華嚴經》有著豐富的佛學思想,對於印度佛教、中國佛教 以及日本、韓國等地的佛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隋唐時代更是以之為主要典據成立了華嚴宗, 並傳入日、韓等國。
壇經與六祖禪畫
21/06/2012 18:52 (GMT+7)
 天真活潑,自由自在,本是人生在世的寫照。可惜人類知見愈廣,心地愈差,往往迷失了本來的面目。所以,六祖壇經說: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提醒大家知「覺」,明心見性,直接了悟人生本來的面目。

中論空無思想、中道思想之探源及其與現代的關係
—兼述中論辯證法的研究
19/06/2012 19:09 (GMT+7)
 本文旨在闡發中論的空無思想及中道思想的原創意義。它不似以往之註疏只就其否定的內容加以敘述或做一些分析命題的工作;它也不似以往只就中道是「空有不二」的不夠清晰與精確(只對現代人類之心靈要求而言)的解釋而以為滿足;
唯識觀行略探─以《攝大乘論》與《成唯識論》為主
15/06/2012 20:33 (GMT+7)
 觀行,對修持佛法者是極為重要的,因為觀必依止於定。再透過定中思惟、抉擇所觀的境界之生滅相或是真是妄,而加以對治、破除,可見觀行之重要性。

世親「識轉變」與胡塞爾「建構性」的對比研究----
關於唯識學時間意識的現象學考察
12/06/2012 20:26 (GMT+7)
 本文所要處理的課題既複雜又困難。首先,作為現象學與唯識學 對比的初步嘗試,研究課題不容易打開。其次,因為關涉兩個分屬不 同文化傳統的思想學派,在語義確定性的對譯上,十分困難。而以中 文為對比的表達媒介,更增艱難。再其次,不論現象學和唯識學,都 具備極強而精細的分析性格,堪稱煩瑣哲學。
唐代宗密及其禪教會通論
10/06/2012 05:59 (GMT+7)
 宗密所處的時代,禪宗與其它教派以及禪宗內部諸派之間已產生不少分歧乃至爭論。宗密為此憂慮,決定出來會通禪、教。他會通禪教的理論有兩個層次:

僧肇般若學與王弼易學
07/06/2012 20:34 (GMT+7)
 僧肇會通中外思想,在佛教史上首創中國化的佛教哲學般若學思想體系,成為佛教中國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僧肇般若學思想的建立,與經學關係極大。
僧肇「體用相即」思想述論
07/06/2012 19:58 (GMT+7)
 當佛教在南北朝發展開來後,其間我們可以瞭解南北朝時期的佛學,不用說 ,都受到了當代思潮的影響,以理解道家的意識形態來解釋佛教,而 他們對佛教的要求,就在開放的心靈之下高談起了「有」「無」問題 有關方面的體用之學。除此之外,當時的一些出家學人,也脫離不了 當時時代之風,於是,只好以玄學為輝映而互為調和與發揮。

禪機與境界
──王維和蘇軾禪詩比較
04/06/2012 19:02 (GMT+7)
 王維和蘇軾的禪詩代表了唐宋禪詩的最高成就。王維禪詩體現了盛唐詩歌創造興象玲 瓏的詩歌意境的審美理想和唐人以空寂境界為樂的禪悅追求;蘇軾禪詩則是宋人禪悅的智慧 取向與宋詩偏重理致追求相結合的產物。它們的不同藝術風貌,反映了唐宋兩代相異的詩風 和禪風。
明末<物不遷論>的諍辯----異議者澄的佛學思想分析
02/06/2012 19:25 (GMT+7)
 明末佛教叢林中何以會出現關於僧肇<物不遷論>的諍辯?這是研 究明末佛教思想史的學者極感興趣的課題。但是,因涉及的思想背景 太複雜,不但理解不易,連相關資料的收集都相當困難,所以面對此 一主題,難想作深入研究,卻每有無從下手之感。

《百喻經》故事的文學特質(下)
30/05/2012 19:47 (GMT+7)
 前文已談過《百喻經》以寓言作為載體,以及在形式結構與故事取材上的特色,接下來 我們繼續就《百喻經》的寓言形象、故事風格與故事的哲理思想三方面來探討。
《百喻經》故事的文學特質(上)
30/05/2012 19:43 (GMT+7)
 《百喻經》是一部以寓言故事作譬喻演述佛法義理的佛教文學作品,是佛教典籍中較為 特別的一種,它既是佛教譬喻經中的代表,對佛教的廣泛傳播有巨大貢獻,又是一部非常優 秀的佛教譬喻文學作品,在印度文學與中國文學史上都佔有一席之地。

悉曇學敘論
28/05/2012 21:05 (GMT+7)
 《悉曇章》在隨佛教傳入中土以後,逐漸受到僧侶、文人的重視,並進而敷演為一種以研究梵字音義為主要內容的學問,其傳習之盛貫穿了整個中古時期,並在後來的佛教、語言、文學、音樂等多個領域中產生程度不同的影響。
宗密所述北宗及洪州宗教說的探討
25/05/2012 06:04 (GMT+7)
  本篇論文主要是籍由新的學術資料及研究成果,重新 探討圭峰宗密禪師在《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中對 於北宗及洪州宗教說的分析及批評。宗密在文中評述了北 宗、洪州宗、牛頭宗及荷澤宗四家的教說,由於宗密對唐 代中晚期佛學的貢獻備受現代學者肯定,宗密的此篇著作 常被學者引為了解禪宗這四家的重要資料。

專制王權下的傳統中國佛教制度
23/05/2012 21:26 (GMT+7)
 在中國,以儒教為本位,儒、佛、道三教和合的歷史傳統,既確定了佛、道教的歷史地 位,亦限制了佛、道教功能的制度式發揮。因此,這些制度宗教的公共功能,不可能直接以 公共的社會形式呈現出來,即不可能以制度的形式予以發揮,只能是以個人道德的教化形式、 對個人的精神、意識、觀念進行某種程度上的精神教化。
宗密傳法世系的再檢討
23/05/2012 21:06 (GMT+7)
 本文考察的結果認為宗密所傳的禪法,應該是荷澤一系的傳統。宗密的祖師南印唯忠,兼承荷澤、淨眾兩家法旨,因此才造成混亂。胡氏對宗密的指責,證據不足,不能成立。

慈覺宗賾生平著述考
18/05/2012 19:04 (GMT+7)
 宗賾為宋代淨土宗與雲門宗高僧,有宋一代,其作品在民間廣為傳誦,影響甚大。然時至今日,其作品既散落幾盡,而令名也湮沒無聞。本文勾稽史乘,對禪師之生平與著作進行了詳細的考察,並首次發見俄藏黑水城文獻中《慈覺禪師勸化集》為宗賾之作品。
圜悟克勤禪學思想
16/05/2012 21:30 (GMT+7)
 關於克勤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碧巖集》版本、注釋的歷史文獻,《碧巖集》以雪竇重顯《頌古百則》所選的一百則公案為主,由克勤為門人評唱,並下著語。此集一出,憑添禪門研論文字的風氣,宋代已有禪師加以批評,後世對克勤的評價亦多貶抑。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2 3 4 5 6 7 8 9 [10] 11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