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佛教之我論
01/04/2012 08:06 (GMT+7)
本文主在探討初期佛教有關「我」之思想。從初期佛典中使用與「我」相關的字,分析其多義。歸納出「我」作為反身代名詞「自己」之中性義,及作為「我所」「我執」「我慢」「靈魂」(梵我)之劣義。
戒律與禪定
31/03/2012 06:42 (GMT+7)
南北傳諸廣律中皆記載:有十種利益故,世專制立戒律。如(四分律)云:「①攝取於僧、②令僧歡喜、③令僧安樂、④令未信者信、⑤已信者令增長、⑥難調者令調、⑦慚愧者得安樂、⑧斷現在有漏、⑨斷未來有漏、⑩正法得久住」。其中,一部分的利益是增助佛教整體的,

從佛法觀點看言論自由的底線問題
25/03/2012 06:45 (GMT+7)
本文主要是以「佛法」的觀點來探究「規範言論」的範疇。作者指出:言論自由絕非漫無限制,口業是佛教極重視的一環,不僅名列四大性戒之一,甚至菩薩於夢中亦常守護不犯。但是,卻沒有單一的基準可以合理來限制所有言論。
宗教與體驗—修證篇
24/03/2012 07:21 (GMT+7)
佛陀最初創教時,為了適應眾生的根器,說了種種的法門,但當時並未有宗派的分別。後來,由於歷代大德依個人研究的不同,而對佛陀一代的教化,作了各種不同、偏重性的探討,加上個人的修持體驗,對經典產生種種的詮釋,認為自己所闡揚的,最能代表佛陀的教義,衍變所及,乃漸漸形成各種宗派。

戒從心生
23/03/2012 06:07 (GMT+7)
戒(sīla)或戒行(sīlana)為善良的利己又利他的品行,重視有善良的動機以及美好的成果。持善戒、持不善戒,犯戒、破戒,戒之雜染、戒之淨化,皆須「思(cetanā)」心所法之審慮、決定,在意識清醒下所為。論藏提出「云何是戒?」《無礙解道》的答案是︰「思(cetanā)是戒也,心所(cetasika)是戒也,律儀(saṁvara防護)是戒也,不犯(avītikkama)是戒也。」
解讀「比丘尼」在西方人眼中的隱含
22/03/2012 06:59 (GMT+7)
本文將運用 ChanCdra Talpade Mohanty 的「主體定位」理論(subject-oriented theory),去解讀一些西方女性佛教學者,比如 Diana Y. Paul 和 Karma Lekshe Tsomo 筆下,對非歐美族裔「出家女性」這一名詞所指涉的對象,所隱含的可能意義的分析。在此我所關注的焦點,主要是中國大乘佛教傳統下的比丘尼。

《瑜伽師地論》和《顯揚聖教論》的內容架構及其編成
21/03/2012 07:29 (GMT+7)
本文分析《瑜伽師地論》和《顯揚聖教論》的內容架構,指出原先的〈本地分〉是以阿含的義理與實踐為主軸,後來無著菩薩編增「菩薩地」的內容,使聲聞道與菩薩道並重。到了他編著《顯揚聖教論》時,則以菩薩道為主軸。文中,並從《瑜伽師地論》內部的歧義,推測無著菩薩編著《瑜伽師地論》和《顯揚聖教論》的過程。
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研究
19/03/2012 07:32 (GMT+7)
在佛教傳入西藏之前,西藏人信仰的宗教為「本教」(        註 1 )。本教在佛教傳入西藏前,即和王權政治關係密切。        據第五世達賴喇喇嘛《西藏王臣護法記》(註 2 )所載,相        傳西藏古王「天降七赤王」的第一位「聶赤贊普」(註 3 )        , 順著天梯下降時,即首先被放牧的的十二個本教徒看見,        本教徒問他從何而來, 他用手指天,於是本教徒知道他是從        天界降下來的,有資格作藏疆之王。

佛教輪迴思想的論述分析[*]
──以《弊宿經》裡佛教徒與「虛無論者」的輪迴辯論為考察線索
18/03/2012 07:37 (GMT+7)
佛教接受印度傳統輪迴觀念,卻批判傳統思想的「有〔我〕輪迴」為「常見」,也駁斥當時新興思想的「沒有輪迴」為「斷見」,認為這兩種相反的輪迴觀念皆是「邪見」。若是如此,佛教如何透過自身宗教經典的「論述實踐」,在這兩種相反的輪迴觀念上,證成與維護自身意義的輪迴思想呢?
戒律與人間淨土的建立
16/03/2012 07:23 (GMT+7)
戒律是為了淨化人類的身心而設,是為了淨化人間的社會而設。是以人間的善良風俗人情及合理的國家規章法令,為佛陀制戒的參考基礎,加以佛法的正知正見作引導,便成了有小有大、能略能廣、可淺可深,可以適應任何時空環境的生活準則。

從佛教的語言思想發展看僧肇之假名觀
15/03/2012 07:19 (GMT+7)
佛教對語言的基本思想是,自從《般若經》以來,都認為一切分別是由於語言表現而有的,而這樣被語言表現出來的東西,是虛構而無實體性的。於是經中主張所謂「一切事物都是空的」(sarvadharmāś śūnyāḥ,一切法空)。
從喻嘉言之醫學三書看佛教對中醫的影響
13/03/2012 07:28 (GMT+7)
喻氏一生,經歷了「自儒而禪,自禪而醫」的過程。他平生著作較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喻嘉言醫學三書》。文采出類拔萃,醫理精湛,其中滲透了許多佛家思想和典故。   本文想就佛教思想對《醫學三書》的影響作一剖析。

佛教組織發展之研究--以泰國法身寺為例
11/03/2012 07:54 (GMT+7)
在研究中發現,法身寺的發展動機來自修行體會到佛法的珍貴,然後發願度盡一切眾生為其使命。在弘法上以教授波羅提木叉為方針,進行建立具優良修行環境的寺院,培養正僧和培養社會善人。在規劃、組織、領導和工作上也應用了三藏來進行,使它迅速發展。
佛教因果論的中國化
10/03/2012 06:52 (GMT+7)
本文討論佛教因果論的中國化,先談因果觀念為佛教基本教義之一,而初期佛教因果論是以小乘佛教的「業感緣起說」為基礎。佛教進入中國之後,因果論呈兩線發展。一為廬山慧遠合佛教業報與中國傳統報應說而成的三報及天報觀;一為賢首法藏整合四種緣起而強調法界緣起之因果觀。

唯識轉依
08/03/2012 07:46 (GMT+7)
《顯揚聖教論》云:「轉依究竟亦是現觀究竟」 [1],轉依在瑜伽行派的思想中很突出,其他學派所常講的則是解脫、涅槃等,轉依這一概念,把握了實踐的具體的關鍵。《攝大乘論》所說的所知依,即是以阿賴耶識為中心的賴耶緣起,也就是《成唯識論》所說的持種依。
神會與初期禪學
07/03/2012 07:31 (GMT+7)
神會在禪宗史中處於一個承前啟後的位置,既直接繼承了惠能的禪法,又為日後南宗的獨立發展奠定了基礎。關於神會的重要性學界已有共識,但是當我們上推惠能、神會同初期禪宗的關聯時,觀點卻發生了分歧。

佛法真實的面貌
04/03/2012 07:53 (GMT+7)
如果我們打開近代任何一本有關於宗教來源的書籍,我們將發現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所有的著者都執有共同的想法:他們一致同意及認為宗教之出現於世間,是因為人之恐懼心所促成。
唐代的文人與佛教
03/03/2012 06:39 (GMT+7)
唐代文人與佛教的關係,是老話題,也是近年益趨熱門的論域。或談某文人之佛教信仰、與佛教人士之交遊、其佛學與佛教信仰對他創作的影響;或論某文人與佛教、道教、儒學之間的關聯。研究著作已甚豐富。

剎那定與觀禪[1]
28/02/2012 07:54 (GMT+7)
欲證悟涅槃的禪修者應該記得,在《轉法輪經》[2]、《大念處經》[3]及其他經裡所提到趣向滅苦之道都是具備八支正道的,即從正見至正定。只有在所有八支正道具足時,禪修者才能達到滅苦的涅槃。
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語言特色
26/02/2012 07:30 (GMT+7)
本論文嘗試從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與語言特色兩個面向,來分析神通故事何以一再活躍於佛教發展史上的各個時期,乃至在今日社會中仍有其魅力。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