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三大部所反映智者大師的心靈哲學
17/04/2011 06:07 (GMT+7)
本文主要是就所謂「天台三大部」的《法華玄義》、《法華文句》與《摩訶止觀》以探討天台大師智顗的心靈哲學。按智顗先就「無明一念心」一概念以說心的幻妄性,以交代生死流轉世界的生成。這是心的負面作用。心也有正面的作用,這便是認識事物,以至契會真理,故心是覺悟、成道、得解脫的根本。
從《南陽和上頓教解脫禪門直了性壇語》
論荷澤神會之教法
13/04/2011 05:17 (GMT+7)
由於敦煌文獻的發掘,引起了諸多學者對神會和尚研究的興趣;但重點多半集中於對他所扮演角色的定位以及發動反北運動的事件,本文則藉由神會開法傳禪的開示紀錄《南陽和上頓教解脫禪門直了性壇語》來探討神會之教法,諸如:其倡導三學一體、強調善知識之重要與解脫道的關係、對「知」的詮釋以及頓教法的基本精神、教(下)宗(門)一致的肯定、機鋒對話式的普說等,並藉此瞭解神會的「曹溪家風」。

論惠能大師革新佛教的意義及對佛教中國化的推進
27/02/2011 19:32 (GMT+7)
本文認為,惠能大師作為中國禪史上開一代新風的禪師,其出現絕不是歷史發展的偶然,如果從中國文化發展的規律著眼,就可見其有深刻的原因。這其中既有惠能對人的生命存在的現實狀態的批判性思考,又有對繁瑣名相、經師之學和陳式化的修行方法的革新,還有與老莊的自然主義、玄學的得意忘言和儒家的重視人生等學說的思想相通。惠能正是順應了時代需要,在繼承和發展佛教中國化的基礎上,通過對傳統禪法的變革與創新才使中國禪宗的發展出現了新的氣象。
記《中國佛教史略》之特見——真空妙有與真常唯心
04/02/2011 15:05 (GMT+7)
《中國佛教史略》說︰「中國佛教,源於印度之佛教,流行於中國民間。源本於印度,故印度佛教思潮之演化,與中國佛教有密切之影響。流行於中國,故中國民族之動態,與中國佛教有相互之關涉。必合所源承之佛教、所流行之中國以觀之,庶足以見中國佛教之真。」這段話,正說明了治中國佛教史的一個最基本原則。

《清淨道論》的修觀次第與頓現觀
31/01/2011 09:12 (GMT+7)
本文以《清淨道論》的修觀次第為主,也橫面處理幾項引生問題,例如剎那定的使用,以滅為所緣,出定而觀,過未與外觀等究竟是推論抑或是現證等,還有,即可視為極具特色之一的「一剎那中現觀四諦」等,皆依《清淨道論》中寫出,對有興趣於了解南傳佛教傳統禪觀者,也許有點啟發的作用吧。
龍樹『迴諍論』中的「空」之研究
30/01/2011 07:33 (GMT+7)
《迴諍論》是龍樹批判正理學派(Nyāya)的作品之一。正理派以為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真實而不空的,而且還以為認識這些事物的四種方法 ── 四種「量」(pramāṇa)也是真實而不空的。這四種「量」是:現量(感官知覺)、比量(推理)、阿含量(言語上的證言)、譬喻量(認同或比較)。而龍樹,在其《迴諍論》中,卻力圖證明這四種「量」的空幻不實性;因為龍樹主張「一切事物都是空的」。

《阿含經》念佛法門初探
26/01/2011 08:52 (GMT+7)
漢傳佛教「阿彌陀佛信仰」的念佛法門弘揚歷代、普及中外,與紀錄世尊早期言教的《阿含經》有無思想關係?《阿含經》有念佛法門嗎?為何要念佛?提到那些佛?要念那位佛?如何念?法門歸趣究竟為何?對佛弟子心性調練、智慧開發具實用性嗎?
「止觀綜合」與「定慧分別」——《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與《清淨道論》
「定、慧」二品處理定慧二學之比較
23/01/2011 07:32 (GMT+7)
佛法指出,眾生煩惱的根源在於自我的妄執,惟有「無我」的智慧,才能滅除錯誤的觀念,依於正見以引導正行,而終能臻至圓滿智證的境界。斷執的證慧由現觀諸法因緣生、無自性的勝義空慧而得;而觀慧的現證依於定力而發,但孤定不能成慧,惟有止觀兼學且互為扶持方能證得。有關定慧二學的修習,無論是聖典結集、師資傳承與個人修持,都可見到不同的風格、學風與偏向。

禪宗與念佛
17/01/2011 06:50 (GMT+7)
本文先是簡要介紹禪與念佛的本義,並論述中國佛教學者對禪與念佛的涵義的發展,以從概念上釐清禪與念佛的豐富而複雜的內容與意義,隨後著重從歷史的視角敘述禪宗與念佛的關係,較系統地描述了這一關係的演變過程與階段性特徵。最後,論文還從禪宗與念佛的歷史演變中簡要總結了禪淨融合的趨勢和中國佛教的走向,從而凸現出這樣的歷史事實與論斷:禪淨雙修是宋代以來中國佛教修持的基本範式,並在未來的中國佛教實踐中仍將保持自身的生命力。
敦煌寫卷所揭彌勒禪之初探
10/01/2011 06:39 (GMT+7)
北京圖書館藏敦煌遺書中,月 091 ( 7119 )號被著錄為「八婆羅夷經」。其中抄錄八波羅夷法結束後,又抄寫一段 500 餘字的短文。文中不僅談到了「彌勒禪」法,也提到了唐代中葉西藏吐蕃贊普「乞裏提足」的名字,在現存敦煌卷子中極為罕見。本文依據其內容,將其定名為「彌勒禪」,並結合相關的佛教文獻,對「彌勒禪」卷子所揭禪法,從禪定與禪觀、慈悲與彌勒禪法、彌勒與彌勒禪法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考察。

佛教場域論
01/01/2011 06:41 (GMT+7)
佛教是一種「上求下化」的實踐「作業」,所以在這「上求下化」的作業中,必然有客觀的佛教場域存在;而此客觀的佛教場域存在,又是為了成就「上求下化」的作業,所以此存在本身必有其特有的原理原則。因此探討佛教場域存在的原理原則,必將有益於上求下化的實踐。
從天台圓教之建立試論圓教止觀的實踐
31/12/2010 13:22 (GMT+7)
佛法於西漢末年傳入中國之後,在經過了接納、翻譯、格義、理解、吸收與實踐等階段的五百多年之後,才由於天台大師的出世,而將歷來西域所傳入的大、小,性、相等各乘、各系看似凌亂各異的佛法,進行了理論與實踐兩部份的總持概括與判攝整理 [1] ,從而完成了中國佛教承先啟後的關鍵性工作。這項工作,不但是在佛法的教理上,完成了整理與統攝的目的,使人們得以用整體的眼光,來把握全體佛法的各個部門,並了解它們互相間的關係與位置 [2] 。

從唯識、中觀角度看念佛法門 所含攝的禪觀理論與方法
24/12/2010 09:03 (GMT+7)
唯識與中觀是大乘佛教兩大車軌。唯識學以詮幻有,中觀學以釋性空。性空與幻有是一切法的一體兩面。說幻有是法的緣起法相。說性空是法的無我法性。因緣起而性空,由性空故緣起。緣起性空是諸法實相也。大乘佛法是般若波羅密乘。空有二門是其雙輪。凡詮一切法皆應依空有二門來釋,方能盡其底蘊
華嚴淨土念佛思想的三種形態
19/12/2010 07:34 (GMT+7)
華嚴是一種極具理論色彩宗教思想,淨土則是一種具有較強實踐特色的宗教信仰。兩種思想與信仰在佛教發展中互有交涉、互有吸收。特別是自宋代始,三教合流成為中華文化發展的主流,禪、淨、教合一的主張聲浪益高,諸宗歸淨土逐漸成為不爭的事實,淨土念佛往生是眾多僧人和居士的底層信仰。

常住學院化、學院常住化之改良芻議—常住即佛學院的體制初探
13/12/2010 05:45 (GMT+7)
今日,只要談到僧教育,似乎就讓人聯想到「佛學院」,然而所謂的「佛學院」,是否就一定意味著目前所看到的,那種與常住運作斷然分隔,純「學院式」的型態呢?今日的台灣傳統佛教道場,固然常常因為道場主的主觀因緣或客觀限制,而未能有效且如法的善盡教育弟子之責而引人詬病;同時學院式的佛學院,也的確有不少的優點仍值得肯定。但是無論如何,這兩種體制,仍然是優劣互見的,並無法完全取代對方。
論佛教戒律觀對「罪」的看法——
以「罪」之判定為主的層級研究
10/12/2010 06:49 (GMT+7)
在佛法中,罪因惑起,惑因愛生。犯罪來自煩惱,煩惱來自對「我、我所」(自己與自己所屬或所有的一切)的無明與愛執。而佛法的修道論,即是提供眾生解除生命苦難方法。此中,戒增上學指導修行者,排除身口二行中所有傷害眾生或障礙修道的罪行,並進而淨化錯誤的「知見——無明力」與「情意的染著——愛染力」。從凡夫到聖者,不論菩薩道、聲聞行或人天乘,[1] 其基本的實踐過程皆是如此。

論唯識學的修行次第與內容--一個時代主題的回應
17/11/2010 07:10 (GMT+7)
在漢傳佛教面臨的時代挑戰中,實證實修可能是最迫切的問題之一。從世界範圍內看,佛教是現代化進程中發展最快的傳統宗教之一,表現出很強的時代適應性。但在這樣過程中,漢傳佛教的表現很不盡如人意。
持名念佛與實相念佛之統一
24/10/2010 09:13 (GMT+7)
 阿彌陀淨土法門,長期以來一直就是中國佛教的重要宗派,其思想與修持長期地影響著中國佛弟子的解行,一直至今仍不稍減。然而由於法門的多元性及應機的多樣性,使得淨土法門的教、理、行、果,亦有著多重性的發展。本文擬以天台宗的 性具思想 為根本,藉由對 實相念佛 內涵之考察,在以法界心念自性佛的認識下,而得出 自性彌陀 與 唯心淨土 的普遍性淨土法門之原理。

略論禪宗與念佛
─以四祖至六祖為中心
20/10/2010 09:37 (GMT+7)
本文以中國禪宗四祖至六祖的禪學思想為中心,分「引言」、「東山法門」、「南能北秀」、「禪淨融匯」四個部分,闡述了禪宗的主要禪法特點,以及對待念佛這一修行方式的態度,探討了禪宗與淨土宗之間的複雜關係。
般若波羅蜜初探-以《大智度論》為主-
15/04/2010 03:17 (GMT+7)
「般若波羅蜜」,始於部派佛教的「本生」而來,[1]於 大乘佛法中大放異彩,終成大乘佛法宏揚的主流。般若波羅蜜是菩薩行的主導者,布施等因般若波羅蜜而趣入一切智海,所以名為波羅蜜,故說「五度如盲,般若為 導」。不但只是五度,在般若波羅蜜無所取著的攝導中,一切善法都轉為成佛的方便。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