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本「中論」初探
30/10/2011 06:54 (GMT+7)
中論頌是印度龍樹菩薩的代表作,也是印度中觀宗或中國三論宗的核心論典。其書有不少異名,除中論外,又有中頌(或根本中頌)、中觀論、正觀論、般若燈論等名。而其中則以中論與中觀論二名最為通行。
宗密之三教會通思想於中國佛教思想史上的意義
28/10/2011 05:49 (GMT+7)
過去研究宗密思想的學者,注意到唐代宗教文化環境與其三教思想的可能關聯,但很少追究宗密三教思想的源頭,本文嘗試補足這段研究空白。

從西洋到西方
26/10/2011 07:42 (GMT+7)
在介紹本文之前,筆者先建議讀者們,由於佛法是含括了宇宙實相,諸如天地萬物之人、天、神、非人類、花草木石......等一切之真理,所以實因篇幅有限,請您參閱最近幾期免費贈閱的法語新知叢書(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集),您將發現,早在三千年前,佛陀世尊的教義就已經是很科學了,甚至於遠遠超越現今科學所能了知的境界。
阿底峽《菩提道燈》內容研究
23/10/2011 07:22 (GMT+7)
西藏的原始信仰「苯教」,曾深入在朝廷與民間,由於對贊普造成重大壓力,贊普乃支持外來新教「佛教」以資抗衡,於是有蓮花生等人入藏,形成佛教的「前弘期」,但末代贊普朗達瑪滅佛(842年) 後,不久遇刺身亡,衛藏各地割裂,盜匪橫行,史稱「黑暗時代」。

當代臺灣佛教變遷之考察[1]
19/10/2011 05:33 (GMT+7)
本文是以臺灣佛教作為我們處理「社會變遷」的主體,從當代臺灣佛教變遷的考察中,我們歸結出幾項的變遷事實。這裡面包括有『個人層次』(僧侶以及在家信眾的宗教行止)、『制度層次』(組織型態、佈教方式、宗教福利模式的變遷)以及『文化層次』(社會倫理、宗教世俗化)的實質意涵。
非同一律:作為內在關係論的存在論
──大乘中觀學派性空論辨微
18/10/2011 06:47 (GMT+7)
本文主要內容係對大乘中觀學派自性空概念之本真意義的澄清。中觀學派的性空論在現代的流俗解釋中,常被粗泛地理解為一種反實體論,一種相對主義,或是一種精緻的概念辨證法,此類流俗解釋的一個共同原因在於完全誤解了中觀之空性所直接針對的自性概念。

《阿含經》中的四無量心
17/10/2011 05:27 (GMT+7)
會選擇四無量定作為探討主題,是導因於研讀上印下順導師的《成佛之道》。在《成佛之道》的自序中,導師把他寫作的宗旨寫得很清楚:「依據虛大師的開示,參考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綜合在法藏中的管窺一斑,……綜貫一切佛法,而歸於一乘。
阿育王的統一與並治
15/10/2011 07:06 (GMT+7)
阿育王征服南印,結束了印度半島長期爭戰的局面,建立印度歷史上版圖最遼闊的中央集權國家,將首都以外的行政區域劃分成四個行省,制定以「法」治化的國策,運用全國力量,窮其一生,宣導「正法」,宏揚佛教,宣傳國威王譽。

敦煌遺書中的《妙法蓮華經》及有關文獻
12/10/2011 06:09 (GMT+7)
本經剛被譯出,就被視為 「諸佛之秘藏,眾經之實體」[1],取得較大影響,在我國極為流行。尤其在天台宗興起以後,更被視為諸經之王,視為作功德之絕好對象,由此並產生不少諸如靈驗功德記之類的作品。在我國的佛典崇拜長河中,《法華經》崇拜佔據重要地位。
論宋代天台宗山家、山外之爭
11/10/2011 05:44 (GMT+7)
宋代天台宗內部的山家、山外之爭,前後綿歷四十年,在過程上顯得極其複雜,所爭論的問題則涉及到經典及教義的諸方面。現據有關資料,將其歷次爭論的基本過程略述如下

淨土詮釋傳統中的宗門意識
──論宋天台義學者對元照《觀無量壽經義疏》之批判及其所造成之反響
10/10/2011 06:01 (GMT+7)
自從淨土三經先後在中國出現,[1]有關三經的經論、註疏也就陸續跟著產生。這些經論及註疏,往往因論註者宗派立場之異,表現不同之見解與詮釋。往往同一宗派之註疏者,所提出之見解與詮釋,多半類似,但也未嘗無後人對前人之解做糾謬發覆的可能。
宋代天臺研究序說
09/10/2011 06:52 (GMT+7)
本論試透過史實的考察,希望先釐清一些基本概念,諸如:一、山家,指傳統的天臺教義,且廣被天臺諸師(湛然,最澄,知禮,遵式,智圓)所闡述的天臺學。二、山外,非派係名稱,乃是強加於對四明教學有所對立者的蔑稱。三、論爭內容:論爭前期的《金光明經玄義》廣略二本及其宗旨所引起的論爭;

台灣佛教史前期
07/10/2011 05:30 (GMT+7)
。本論文,首先介紹學界對台灣佛教所作的時代區分說;其次探討佛教的傳入及其源流。關於佛教的傳入台灣,是以考察台南四大古剎中的竹溪寺、彌陀寺的創建年代,及福建僧侶參徹法師來台主持赤山龍湖岩、興建碧雲寺、大仙寺的經緯,來作為判定的依據。
般若經的空義及其表現邏輯
06/10/2011 05:52 (GMT+7)
本文的目的,是要探究般若系統的經典的空義及表現這空義的邏輯形式。也要解答一些重要的問題。『般若經』是大乘佛典的先鋒;空是佛教教義最重要的觀念。『般若經』的空義,對構成佛教哲學的整個方向來說,起著極其重大的作用;它的表現形式,對佛教的思路,有決定性的影響。

從華嚴經學到華嚴宗學
05/10/2011 05:21 (GMT+7)
從華嚴經學說過渡到華嚴宗學說,是佛學所經歷的一個頗具典型意義的中國化過程。概括言之,多途創用「晉譯華嚴」,實現華嚴經學的理論轉型,建立和完善華嚴宗教理體系,構成了華嚴經學在中國被認識、被創用、被變革和被重塑的核心內容。
論圓教思想的現代契機
01/10/2011 09:22 (GMT+7)
天臺宗的圓教思想就是從《法華經》的“諸法實相”而來的,在整部《法華經》中,對於開示悟入諸法實相(佛之知見)的思想理論和實踐方法,又作了明確的指示。所以,這是一部極為殊勝的大乘寶典,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它在二十一世紀的新時代,特別能夠契理契機的內在功用。

因明與比量──關於量論的現象學考察
29/09/2011 05:48 (GMT+7)
包含著宗教實踐精神在內的「量論」,是佛教特有的知識論。「量」(pramaa.na)即尺度、標準之意思,引申為正確的知識及其獲得的途徑。量可以有廣狹兩義,狹義的量指認識事物的標準或根據,廣義的量指認識作用之來源、形式、過程、結果以及用以判斷知識真偽之標準等。
般舟三昧經的阿彌陀佛觀
26/09/2011 05:47 (GMT+7)
 本論文,主要是從早期大乘佛典─《般舟三昧經》─之中,追溯阿彌陀佛思想的起源,分析阿彌陀佛的本質,進而闡釋其所象徵的宗教意義。

四阿含經﹕「六大」、「十八界」、「五蘊」、
「十二因緣」、「四法本末」的「如真」實在論
22/09/2011 17:15 (GMT+7)
世界各國,皆有其學。中國之學,初為「周、殷、夏、虞」四學。其後為「玄、史、文、儒」四學。再後以佛教之盛,有「儒釋道」三教之學。自從西歐之學所重於「方法論」者東來,今則普通被說為「常識」、「科學」、「哲學」、「玄學」。
永明延壽的心性論
20/09/2011 05:27 (GMT+7)
延壽是最早提出「明心」這個概念的。在他那裡,「明心」與「見性」、「明宗」、「達性」是一個意思,都是體悟自性(佛性、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認識佛在自心。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