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前基礎與佛法修行
——略論修行中的幾個心理障礙及其對治
26/02/2016 06:03 (GMT+7)
在“道前基礎”這一部份中,有相當大的篇幅,是專門用來對治修行中的種種心理障礙的,這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寶貴而富有價值的啟示。本文試就這一點,進行一些歸納與分析。
道安與佛教的中國化
24/02/2016 06:01 (GMT+7)
本文先對“何謂中國化”這一問題作一個人的理解,然後依據史料考察了道安之學,旨在明確其所以可能從事中國化這一工作的條件,之後便按照對中國化的“個人理解”考察了道安在佛教制度和教理兩方面進行的中國化工作。

菩提心與空性見
22/02/2016 06:01 (GMT+7)
菩提心和空性見,乃大乘佛法的兩大核心。其中,又以菩提心為大乘不共教法。但就漢傳佛教的弘揚傳統來看,關於空性見的論述遠多於菩提心。當然,不能就此說明祖師大德在行持中對菩提心有所偏廢。
藥師佛文化與人間佛教思想(摘選)
20/02/2016 07:34 (GMT+7)
藥師佛文化是圍繞藥師法門、藥師佛信仰形成的一種佛教文化,它的基本特質是重視現生樂,而與人間佛教的基本精神相符。太虛大師、印順法師認為,藥師法門不僅對於重死重鬼的佛教有補弊糾偏的功能,而且也有利於人間淨土的建設。

藥師佛信仰的生死轉換
18/02/2016 17:45 (GMT+7)
隨著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中國當代社會發展迅速,出現了一系列新的現象。在生命領域的一個新氣象就是國人由原來的重視「優生」開始重視「優死」,即關注死亡的質量。死亡,也前所未有地伴隨著災難的頻發和人口的高度老齡化越來越直接地呈現在公眾面前,由傳統社會一直禁忌的話題進入尋常百姓的閒談。
從藥師如來s的本願探討理想社會的建設
16/02/2016 18:43 (GMT+7)
人類幾千年文明,始終在探討著建設一個理想的社會,希望因此而過上幸福的生活。從原始的部落到國家,從專制到民主。今天的發達中國家的社會制度,也許比起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要建全了。可是今天社會存在的問題,似乎並不比以往要少,甚至要多的多。可見今天的社會制度並不圓滿。

說“和光接物”
29/01/2016 06:09 (GMT+7)
宗寶本《六祖壇經·懺悔品第六》中有這樣一段話:“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這段話文字雖然不長,但其思想底蘊卻豐富而又深厚,尤其是其中的“和光接物“,乍一看,簡簡單單,平平常常,但只要認真尋思一下,就會發現並不如此,它實際上有著很多的內容,有著很厚的意蘊。
略論佛教對儒家倫理思想的挑戰及儒佛論爭
——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例
27/01/2016 06:13 (GMT+7)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重要的轉折時期,是一個文化多元、思想極為活躍的時代,因此又被稱為“第二個春秋戰國”。其中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佛教的迅速傳播與發展,並給中國傳統的儒家倫理思想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與挑戰,從而引起了儒佛兩家的長期論爭。這對於後來的中國文化、中國倫理思想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略論唯識學的思想源流與發展演變
25/01/2016 06:27 (GMT+7)
唯識學傳入中國以後,對中國佛學思想乃至中國傳統文化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不過,唯識學的確立與發展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本文將就唯識思想理論的源流與發展演變作一簡要的論述。
淺談中觀思想與淨土的修學
24/01/2016 05:43 (GMT+7)
今筆者試圖著從如何正確把握住中道思想,幫助淨土的修學,以步入佛法真理之門而進行展開,才不揣鄙陋, 無非是想真誠地救教于方家大德們批評指正。

淺談佛法飲酒戒與世間法禁酒令的差別
22/01/2016 18:09 (GMT+7)
關於禁酒,佛法與世間法都有諸多記載,有些地區和國家甚至通過立法等強制手段來進行約束;但是就其根本目的來說,二者卻存在著本質上的差別。本文將通過佛法與世間法中相關問題的比較,抛磚引玉,以求更好的理解佛法“不飲酒”一戒。
淺談佛教戒律的道德思想
20/01/2016 07:35 (GMT+7)
本文欲以佛教中關於戒律修學道德的標準進行分析、歸納、論述、探究出戒律對個人的身心,德行以及對社會的現實意義。期待教內人士以此更能堅守戒律,嚴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讓不信佛教之人能認識到戒律的積極意義,更能以此作為淨化心靈,完善道德的行為規範。

懺悔之研究
14/01/2016 06:23 (GMT+7)
本文擬從“懺悔”的含義、“懺悔”的方法、“懺悔”的原理等方面進行對懺悔的剖析,以期加深對懺悔的瞭解,取得良好的懺悔效果。
關於華嚴宗有無實修觀法之我見
12/01/2016 06:18 (GMT+7)
自古以來,很多人認為華嚴太重理論,缺乏修行體系,並指出這是華嚴宗後來衰沒的主要原因。...... 本人對以上觀點有不同看法。本文就從四個方面來闡述華嚴宗有其自己的修行體系,而非純粹有理論體系。

道生法師的佛性思想
11/01/2016 06:30 (GMT+7)
大凡衡量一位思想家的歷史地位,往往不能只看他在世時的名聞是如何地顯赫,而重要的是要看他的思想究竟能給後世造成多大的影響,要看他的思想在後世能否顯現出不朽的價值來。如果以這樣一種標準來衡量一代思想家,則道生法師不只是一代德高望重的宗教實踐家,他而且還是一位劃時代的思想家。
感應與業報
——《感應篇》是佛法嗎?
10/01/2016 06:26 (GMT+7)
初閱《太上感應篇》,見其中“禍福無門,為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的文字,以為它也是講因果報應,勸人行善止惡,與佛教的業因果報說一樣;然而細讀其文,方知謬矣!那麼,《感應篇》是一篇什麼文章?感應說與佛法的業報說有何差別?我們又如何對待《感應篇》呢?本文擬對此作一些探討,以期抛磚引玉。

觀修人身難得
07/01/2016 18:05 (GMT+7)
思惟人身難得,為顯密共許的觀修法。在密宗諸多經論中,觀修人身難得是契入實修的必要前行。本文依《菩提道次第略論》中所說的四個層面闡述如何觀修人身難得:一是明閒暇,二是明圓滿,三是思惟義大,四是思惟難得。
詳解各種動物在佛經裡的寓意
30/12/2015 17:29 (GMT+7)
在佛陀的各種說法當中,譬喻說法是比較生動、形象的,其中有些譬喻是有關動物的寓言故事,富有趣味的同時賦予了深刻的內涵,這也成為佛陀教化眾生的一個有效方式。 下面就佛經的一些動物的寓意略作闡解。

論六根門頭的修行
——略論《阿含經》中的修根法
29/12/2015 06:32 (GMT+7)
通常六根接觸六塵——眼見色、耳聽聲、鼻聞香、舌嘗味、身覺觸和意知法,一般人在每天生活中總是免不了的。在六根觸對六塵境界時,如何去面對才能既不受染汙又可以獲得解脫呢?是閉上眼睛、塞起耳朵一昧地躲避,還是積極有效地應對?本文打算從《阿含經》中所述作一整理,探討這一話題。
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
26/12/2015 06:56 (GMT+7)
本書是以如來藏緣起思想為基礎,除了以論述心意識論中的真妄和合的本識為其中心體系之外,另外刻意說到以染淨二性為中心的一個體系。並且以此兩個體系,互為表裡,而在後者之中,常常表露出性惡思想的傾向。最後以三性及三無性思想之展開,達到「除妄成真」與「全真起妄」的目的。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