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東晉的般若學——以“六家七宗”為中心
21/10/2016 06:38 (GMT+7)
般若學因玄學的興盛而興起,同時又受到玄學的影響與制約。因此,東晉的般若學帶有明顯的玄學色彩。可以說,當時流行的般若學說,都是有意識地發揮玄學的觀點。“六家七宗”的般若學就是東晉玄學思想在佛教思想中的反映,實際上,他們都沒有真正、全面地把握佛教般若性空的理論宗旨。
明末佛教研究3
19/10/2016 06:28 (GMT+7)
明末的唯識學者,無不出身於禪宗,但是也有以弘揚唯識為其專職的人,可惜其中的若干位,已無傳記資料可考,現依據喻昧菴編《新續高僧傳四集》(以下略稱《新續僧傳》)以及《卍續藏》所收有關唯識著述的資料所見者,為主要根據,介紹如下:

明末佛教研究2
16/10/2016 09:43 (GMT+7)
若就文獻的角度而言,應當包括如前所舉淨土教的專書,以及明末諸師著述之中,所有涉及淨土問題的單篇和片段。唯於本節只介紹專書,其餘留待另節敍述。
明末佛教研究1
14/10/2016 06:56 (GMT+7)
一九七五年春,我在東京立正大學通過的博士論文,題為「明末中國佛教の研究」,實則明末佛教的範圍很廣,那是宋以後中國佛教史上的一個大有為的階段,我的主題研究,僅以明末四大師中最後的一位,蕅益智旭為中心,故在提出學位論文之後,即想著手對於明末的佛教,做廣泛而深入的繼續研究。

四念住講記
07/10/2016 06:41 (GMT+7)
《阿含經》、《阿毘達磨論》乃至《瑜伽師地論》,這些大乘經典都提到這修行方法——用功的時候,心常常要念這一念靈明的心在做什麼?這句話很簡單,但是若實行起來,就不可思議。這樣子學習奢摩他的止,也就是「念」。這是一個方法。
菩薩戒的重點及其人間性
30/09/2016 06:36 (GMT+7)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首重發無上菩提心,菩提心的重點在於利濟眾生,故對菩薩的要求,不僅不應自惱惱人,更進一步,凡對於任一眾生均應生起利濟之心。若不如此,即與菩薩所發的無上菩提心相違。

慧文禪師的禪修方法
26/09/2016 18:14 (GMT+7)
慧文大師的禪修方法,既有繼承早期傳入中國的禪觀法門,又有自己從《大智度論》所悟到的觀心法門。
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
16/09/2016 06:28 (GMT+7)
問曰:本經自度震旦,說之者已無慮百師,今造攝論意何所為?且了義教有多經論,曷不擇之大藏,開所未開,乃獨取義已大明之本經,增枝業之辭乎?

文殊菩薩及其學風
16/09/2016 06:15 (GMT+7)
「文殊法門」的獨到風格,在語言表達上,是促使對方反觀的,或反詰的、否定的。超越常情的語句,每使人震驚,
東方淨土發微
02/09/2016 07:19 (GMT+7)
佛教界所熟知的淨土,主要是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西方淨土。在佛經中,十方都有淨土;而與西方彌陀淨土相對的,有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淨琉璃世界──東方淨土。

金剛決疑
31/08/2016 06:19 (GMT+7)
此經,此方解者極多,都不合佛意。獨西域天親菩薩,以二十七疑分經,極是。但意出於聖人,而論傳此方,已經翻譯。且譯人有巧拙不同,言不達意,反生滯礙,使學人難省。此微妙幽旨,非口所宣,一落言銓,便成渣滓。況著粗浮文字,何以達妙!
在家律學概說
29/08/2016 07:16 (GMT+7)
在《遺教經》裡說明了在家律學的重要性,其實也就是戒法對我們修行的重要性。《遺教經》上說:「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淺談《藥師經》對現代人的意義
26/08/2016 06:26 (GMT+7)
經言:「求長壽得長壽,求富饒得富饒,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我看了這段經文,內心不自主地震動。想藥師佛太慈悲、太方便了,為了引導迷惑顛倒的眾生離苦得樂,究竟成佛,大開方便之門滿足人類的種種私心慾望,在滿足慾望的同時讓你油然生起菩提心。現從四方面談起。
論“方便與慧,成佛缺一不可”
19/08/2016 06:02 (GMT+7)
成佛的修行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千百年來,漢傳、藏傳各宗派因對佛陀教法的認識存在差異,故在建構自宗修學體系時,形成了各自的觀點。能否正確看待這一問題,直接關係到我們能否圓成無上佛果。在《道次第》中,宗大師對此作了詳細論述。

慧遠建設廬山教團的理論與實踐
17/08/2016 07:59 (GMT+7)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受三種關係之制約:第一,佛教與專制王權間的政教關係;第二,佛教與國教儒教間的教教關係;第三,佛教與宗法制社會的教俗關係。這三層關係可歸結為真俗或權實關係。真不離俗而不退墮為俗,實應兼權而不依附于權。但在實際運作中,中國佛教徒經常面臨的是“談真則逆俗,順俗則違真”[1]的兩難困局。
論中國佛教核心思想的建立
08/08/2016 06:33 (GMT+7)
正如其他世界性大宗教,中國佛教有它自己的核心思想,做為宗教修持和解脫的指南。這種思想的成立,乃是中國批判源自印度的大乘佛法(空宗和唯識宗)的結果。

略論《阿含經》的無我思想
05/08/2016 06:22 (GMT+7)
無我是佛教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理念,是佛教判斷真理標準的“三法印”之一,也是佛教區別於其它宗教、哲學的重要理論。不過,作為一種學說體系,無我有一個不斷發展和演變的過程。本文將立足於原始佛教的根本經典--《阿含經》,對《阿含經》的無我思想作一粗略的考察與簡要的論述。
達摩東渡及其禪法的弘傳
01/08/2016 05:50 (GMT+7)
 中國禪宗的思想,雖然在魏晉時期便已具雛形,但禪宗作為一個宗派的形成,畢竟是在達摩東渡以後。也就是說,禪宗的思想付諸禪林僧團的實施,並成為一種叢林的風尚,畢竟是祖師西來以後的事了。

道次第之四力懺悔與漢地之三類懺法的比較研究
29/07/2016 08:20 (GMT+7)
藏地的《菩提道次第論》中也強調懺悔的重要性,不過它是強調四力的結合,無罪不除。為了加深對懺悔原理的理解,更好地懺除業障,本文擬將兩者進行比較研究。本文將從:一、懺悔的含義;二、漢地三種懺法;三、道次第四力懺悔;四、三種懺法與四力懺悔的關係。四方面來進行闡述。
道信大師的念佛觀
——以《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為中心
27/07/2016 17:47 (GMT+7)
  本文以《楞伽師資記》中所記載的道信禪師撰《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①為中心,試從一位禪宗祖師——道信禪師的立場,來看禪師們如何理解並把握念佛的,闡明道信禪師的念佛觀的實際內容與特色,從而給現代的淨宗行人一點必要的提示。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