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思想與佛教社區共同體
──以東魏〈李氏合邑造像碑〉為例
13/10/2011 05:18 (GMT+7)
《法華經》主張眾生皆具平等大慧,且經由菩薩行漸次深廣的實踐過程,人人皆可莊嚴國土與畢竟成佛。《法華經》的新生活理念,經由僧侶、信徒傳佈,漸落實到北朝華北地方城鄉社區共同體士民中,成為凝結社區意識,共同體共願共行的主要機制。
佛教與自然生態(下)
08/09/2011 07:00 (GMT+7)
二千多年前,佛陀即說萬物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後來科學家也證實,空氣(風)、水、火、土是宇宙組成的要素,而且這四種要素均具有輕與重、冷與熱、乾與溼、軟與硬、靜與動等相反的特性,由於這些特性組合比例的不同,便產生不同的變化,而形成宇宙的森羅萬象,也為萬物帶來生命。

佛教與自然生態(上)
07/09/2011 05:22 (GMT+7)
所謂自然界,是宇宙間所有生物與無生物的總稱,包含有動物、植物和礦物三界。人類只是動物界裡的哺乳類之一種,卻往往以「高等智慧生物」自居,而自認有主宰宇宙的權利。
阿蘭若比丘與人間應赴僧
09/08/2011 05:54 (GMT+7)
在出家眾中,由於性向的差異,有阿蘭若比丘與人間比丘兩類型人。梵語阿蘭若,譯義為山林、荒野、寂靜、無諍處;遠離都市,隔絕人群,隱居山林,專修禪觀的苦行僧,稱之為阿蘭若比丘。

淨空法師說故事(一)
02/08/2011 05:31 (GMT+7)
中國長春有一位常慧法師,她念佛已經四百多天沒有睡覺,完全依照夏蓮居老居士《無量壽經》會集本修學,我邀請她來新加坡念佛堂為大家做個榜樣。我們看她的行持,最低限度得「念佛三昧」。
敦煌寫卷「患文」的宗教醫療觀
17/07/2011 05:55 (GMT+7)
本文從宗教醫療的角度,探討敦煌「患文」所展現出來的佛教醫療觀。「患文」是佛教專為解除病患所舉行壇法儀規中所念誦的應用文書,大約有一定的範文模式,經由建壇作法來啟請諸佛,為患者解除病痛。「患文」是一種諷誦的禱詞,將佛教義理融入到壇場儀規中,在神聖的儀式操作下展現出語言的感染力量。這種傾向現世的大眾化儀軌,是藉助佛力來助成懺悔,在宗教儀式的設計下,傳達了心靈淨化的解厄歷程。

自殺是災難的開始
02/05/2011 07:43 (GMT+7)
自殺是人世間最大的不幸!走到了這個地步,是相當可悲的,所以對於有這類傾向者須特加關懷,提供一些自殺後的知識,使他瞭解自殺到底是怎麼回事。這是很重要的。   在選擇自殺以前,內心必定是充滿著沮喪、悲觀、難過、挫折、失望,乃至於絕望。若要讓他能夠從絕地中復生,必須在觀念上作個大轉變,才能做得到,否則他心存錯誤的知見,就一定會悲哀得付諸行動。
中國古代佛教寺院的順俗政策
21/04/2011 01:25 (GMT+7)
根據道宣律師的指責和律典的暗示,使我們知道原來本文所論及的六種情況本非印度原來佛教所許,而是寺院為了隨順世人的意願而不得已作出讓步,後來竟成了風氣,有些情況更一直流傳至今日。

人本的佛法與人本為中心的佛教
21/04/2011 01:24 (GMT+7)
佛陀的教法有如此五乘的差別:(1)「人乘法」、(2)「天乘法」、(3)「聲聞乘法」、(4)「辟支佛法」、(5)「大乘法」。五乘都是佛法,五乘佛法雖然究竟同歸佛道,可是前四乘是「歧出才迴入」佛乘;唯獨一大乘法門才是「直向直入、直趣成佛」。人本為中心的佛教,依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以人菩薩行而向佛道;這才符合印順導師心目中,「人本佛法、人本為中心的『人間佛教』」。
有神論與無神論
20/02/2011 06:35 (GMT+7)
從近代開始,人類的文化、宗教、哲學等領域從多元上發展,其中有神與無神是討論的焦點。然佛教時常讓人誤解為有神論,不解答這個問題,對佛教傳播事業有諸多的障礙。本文將對宗教是有神現象進行理論分析,同時探討佛教無神與唯物無神之間的功能關係,希望籍此對佛教無神這個重要的現在能讓人們關注與認識。

從禪、淨興衰思考中國佛教之未來
03/01/2011 06:37 (GMT+7)
禪宗與淨土宗是中國佛教分別從「禪」和「念佛」兩個思想所開展出的獨特修行法門。在《阿含經》中,「禪」,是指四禪八定,稱為靜慮;靜慮在修行解脫上,是智慧的基礎,指藉由禪定而開發智慧。而「念佛」在《阿含經》中是六念法之一,主要目的是念「佛」的功德,使比丘在修行時,能遠離毒蛇、魔或精怪及死亡的恐懼等等。可是到了中國,禪發展出了一個獨特的宗派──禪宗,念佛則發展成了淨土宗。
台灣淨土教思想的發展
29/12/2010 14:11 (GMT+7)
如果要論及台灣過去淨土宗的主要思想內容,就可以明顯地看出來,顯然極大部份都是在大陸法師們,隨著國民政府來台之後,才漸漸弘揚進來的。這可以從台灣念佛的道場比比皆是,有不少大陸來台的長老所領導的大道場,經常舉辦打佛七、教導念佛法門的事實中看出來。

佛教經濟與佛教旅遊
26/12/2010 07:57 (GMT+7)
社會中經濟產業可概分為三種:第一產業是農、林、漁、牧;第二產業是工業及製造業;第三產業是服務業。故從社會經濟角度,整體佛教經濟產業應屬第三產業。再從經濟之供需原則而言,商品之社會需求愈大,則所面對經濟市場就愈大,所帶動經濟效益也愈龐大。
器官捐贈與佛教的生命關懷
22/12/2010 06:55 (GMT+7)
從佛陀的本生經典中觀察,器官捐贈是合理,而且是十分值得推展的慈悲行動。但是,在當代中國佛教徒的觀念當中,一向認為人死之後,神識尚存而且有知覺作用。所以,死後妄動身體,將帶給亡者極大的痛苦,引發無限的嗔心;如此一來,不只使亡者不能往生淨土或善道,甚且因嗔念起而墮入惡趣,生起無量的罪業

南北傳佛教傳播交流與佛教保護合作
12/12/2010 06:06 (GMT+7)
佛法在世間流傳兩千五百多年,在這佛教生命力相續不斷過程中,始終面臨弘傳與延續之使命,而其關鍵問題就在於適應世間機感、契應世間因緣。故在此傳播與保護主題下,須扣緊時空背景之問題意識而思惟。
修行法門與佛教未來
10/12/2010 06:43 (GMT+7)
世尊出世,基本上一切經論都是由無分別智出後得智、由後得智出大悲心、再由大悲心流露出對眾生種種機感的不同教化而引發的一代時教。同樣的,歷代祖師的開宗立派、著書立說,也都是從他的禪定或證悟的智慧中所流露出來的真實語。

草木有性與深層生態學
03/12/2010 06:23 (GMT+7)
現代人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生態危機,空氣、水、土壤等自然資源的污染,山林和濕地的過度開發,野生動物的被濫殺等,均威脅到人類生存的環境。許多人試圖以科技來解決這些問題,但是往往反而衍生更多的問題,此乃因為環保的挑戰並不僅限於科技層面,更重要的,它還牽涉到人類的價值觀、人與自然的關係、人如何看待萬物等問題。
中國社會名流皈依佛教現象剖析
13/06/2010 01:03 (GMT+7)
前年五月間我遊杭州靈隱寺,蒙接待的法師贈董其昌手書 《金剛經》(影印)一部加《靈隱寺志》一套。 《金剛經》自唐以來即為佛教的第一經典,其譯文深奧難 懂,而其意無非是說世上一切事都是無常的,如夢似幻。即所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試論唐代佛教的社會地位
13/06/2010 01:02 (GMT+7)
中國佛教發展至唐代時已達到鼎盛,空前盛況,前所未 有。除“會昌法難”之外,大部分的最高統治者還是持推崇佛 教的態度。佛教不管是在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還是在社會地位 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優越成績,給社會各方面帶來了或大或小的貢獻,為唐以後的佛教發展提供了借鑒的作用。這一切都與最高統治者的支持和佛教自身健康的發展有著 密切的關係。
佛教社會功能探討
13/06/2010 01:02 (GMT+7)
佛教從傳入開始對中國社會就起了積極的作用和巨大的貢 獻。如佛圖澄協助符堅治國獻策;佛教藝術對中國藝術的影 響;佛教翻譯文學為中國歷代文學及語言學提供了豐富的養料;佛教寺院帶動社會經濟等等許多方面,實所共鑑。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