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佛化家庭—理財篇
19/03/2014 05:46 (GMT+7)
善生經裏,佛說:『一、食知止足。二、修業勿怠。三、當先儲積』。這是世尊告訴我們要節儉,要勤勞,要儲蓄,也就是理財的綱要。理財的道理,不出開源和節流。怎樣開源呢?佛曾經告訴過我們:『先當習技藝,然後獲財業』。
建設佛化家庭--至情篇
18/03/2014 08:30 (GMT+7)
家庭中最重要的分子是親與子,夫與婦。親與子的成因,是由於血統的結合。所以親與子之間,有一種自然的愛。這種愛在親的一方面叫做慈;在子的一方面叫做孝。

學佛是求佛保佑嗎
31/01/2014 19:38 (GMT+7)
答:學佛,是因為人生存在問題。如果人生完美無缺,沒有任何問題,就大可不必學佛了。那麼,問題是什麼呢?就是人生的煩惱痛苦,就是對生死之迷的追問,對終極歸宿的困惑,對人生意義的探尋。
禮拜佛菩薩時應如何觀想
29/01/2014 21:09 (GMT+7)
答:我們在拜佛、供佛時,應觀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應如何看待現代科學
27/01/2014 21:58 (GMT+7)
問:法師好像對現代科學很不屑,平日是否使用電器設備呢?   答:怎麼不用呢?雖然我住在山裡,但同樣在使用電腦之類的現代產品。我並不是對科技不屑,更不是要大家抵制科技,只是要糾正一些錯誤觀念,使大家不要過分迷信科學。
學佛是否影響正常的家庭生活
25/01/2014 22:00 (GMT+7)
答:既然是在家居士,當然可以正常地談情說愛,結婚生子。只要所作所為在五戒允許的範圍內,對家庭生活沒有什麼妨礙。從另一個角度說,學佛使我們的道德得到淨化,人格得到提升,正是維護家庭幸福和睦的保障。

器官移植是否會妨礙往生
22/01/2014 19:22 (GMT+7)
答:我們的生命體,由壽、暖、識三部分構成。壽,是一期生命的期限;暖,是色身的溫度;識,是精神系統。當色身敗壞,壽終正寢後,識會離開色身,體溫也會隨著識的離去而降低。所以,死亡後身體很快會變涼,就說明識已離開。
緣起規律是不是永恆的呢
20/01/2014 06:39 (GMT+7)
答:緣起規律當然是永恆的。無論有佛出世還是無佛出世,緣起規律都一如既往地存在著,所謂法爾如是。佛陀只是這一規律的發現者,而非創造者。另外,當我們說到永恆時,切莫執著有個獨立存在的、永恆的東西。

新浪微訪談:一起聊聊生活中的佛法
17/01/2014 07:23 (GMT+7)
問:怎樣培養無量的心胸?   答:不斷弱化我執,可以打開心胸。此外,可以學習普賢菩薩的大願,他的每個願在空間上是盡虛空,遍法界,在時間上是盡未來際。
新浪微訪談:網路中如何學習佛法
15/01/2014 06:42 (GMT+7)
 問:我們應該如何對待網路上眾說紛紜的修行方法?   答:瞭解佛法五大核心要素,即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就不會在眾說紛紜中不知所措了。

搜狐微訪談:中國文化中的感恩精神
13/01/2014 06:38 (GMT+7)
問:佛教的感恩和我們說的感恩有什麼不同嗎? 答:佛教所說的感恩,不僅僅局限於某個具體的人或事。佛教認為,一切眾生是相互依賴的,每個人的生存都離不開家庭、社會、大眾、自然,所以要心懷感恩地面對一切。
搜狐微訪談:佛教盂蘭盆節
10/01/2014 06:51 (GMT+7)
問:社會上為什麼將盂蘭盆節稱為“鬼節”? 答:民間傳說七月鬼門大開,所有的鬼都可以自由活動。人們為了免受這些鬼的擾亂,所以就想通過超度祭拜的方式討好他們。這是民間而非佛教的說法。

微訪談拾遺
08/01/2014 06:39 (GMT+7)
問:“貪財乃萬惡之源”和“貧窮乃萬惡之本”,哪個才是對的?   答:貪是因,由這個因會感得苦果;而貧窮只是結果,如果能以良好的心態接納這個結果,就能安貧守道,不會成為萬惡之本。
被動適應環境就能離苦嗎
06/01/2014 07:04 (GMT+7)
問:解脫痛苦必須從“心”開始,那是被動適應環境變化嗎?   答:當我們改變自身心態之際,同時也在改變周圍環境。

清涼山上話清涼
03/01/2014 07:38 (GMT+7)
問:《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但師父們經常說要“安住其心”,又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想知道,“無所住而生其心”和“制心一處”是否矛盾?到底應該住還是不住?
消滅“四害”也算殺生嗎
01/01/2014 07:39 (GMT+7)
答:據說,動物界最近召開了一次集體會議,討論的主題是:“究竟什麼動物是世界上最危險的敵人?”根據討論結果,認為人類是世界上最危險的敵人。於是,它們準備聯合起來,將人類消滅乾淨。可它們目前還沒有這個能力,只好尋找機會,不時給人類製造一些騷擾。

為何漢傳、藏傳、南傳看來如此不同
30/12/2013 07:02 (GMT+7)
答:佛教有漢傳、藏傳、南傳三系之分,除傳播地點、時間的不同,對佛法義理也有不同側重。
為什麼通過修行能認識真理
27/12/2013 06:59 (GMT+7)
答: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斷煩惱、了生死、開智慧、證真實。要認識真理,必須具備認識真理的能力。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是否真實,是否全面,就取決於自身的認識能力。問題是,我們現有的認識能力是錯亂的,無論怎樣認識,永遠看不到事實真相。

為什麼佛陀要有大因緣才說法
25/12/2013 06:45 (GMT+7)
答:世間一切皆因緣所生,說法當然也離不開因緣,所謂“法不孤起,仗緣而生”。就以這個講座為例,如果講堂內空蕩蕩地一個人都沒有,沒有聽法的因緣,那我來講給誰聽呢?
柏林夜話
23/12/2013 07:07 (GMT+7)
問:看過金庸先生的學佛經歷,起初他讀了一些大乘經典,感覺神話成分較濃,難以接受。後接觸原始佛典,覺得很相應,這才對佛法生起信仰。我自己也有同感,畢竟我們受唯物論教育多年,對類似神話的描述很難接受。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